Ⅰ 袁隆平的發明成就對中國和世界做出了那些貢獻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他於1964年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最先發現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現象, 並提出通過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來利用雜種優勢的設想;1972年他育成中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號A和B; 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二號; 1975年和協作組成員一起攻克了制種技術難關,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袁隆平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總設計師和最主要的學術帶頭人。1986年他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由三系法到兩系法到一系法和從品種間到亞種間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三個發展階段的戰略設想, 這一設想已成為國內外公認雜交水稻育種的指導思想, 1987年被列為國家「863」計劃的重點課題。在以他為主的指導下,1996年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基本成功並投入生產應用。在以他為主的指導下,超級雜交稻研究已實現畝產700公斤和800公斤的第一、第二目標,現正致力於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級雜交稻研究。
雜交水稻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1976-2005,全國累計種植面積約3.4億公頃, 增產稻穀4.5億多噸。由於雜交水稻獲得巨大成功,袁隆平先後獲得迄今唯一的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2004年度世界糧食獎等十多項國際獎, 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Ⅱ 袁隆平對國家的貢獻是什麼
袁隆平對國家的貢獻是研究出來了雜交水稻。
袁隆平1930年的9月在北京出生,祖籍是江西省九江市的德安縣,他是中國雜交水稻的培育專家,同時也是中國研究和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人們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在1964年的時候,袁隆平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並且於1966年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當中培育出了奇跡稻。
1974年袁隆平又成功的培育出了起一個雜交水稻的優質組合,也被稱為南優二號。之後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之下,終於在1975年的時候研製成功了雜交誰造的製作和栽培技術。
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下了基礎,1985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培育的戰略設想,在一次為雜交水稻的發明進展指明了方向。
與此同時,袁隆平又先後研發出來了三系法雜交水稻和兩系法雜交水稻還有超級雜交水稻的一期和二期。
(2)袁隆平的發明貢獻擴展閱讀:
1970年秋天,幾個人的科研小組到了海南島崖縣的南紅農場,這時候剛好《人民日報》發表《農業學大寨》評論,後來袁隆平得意地說,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遙派,兩頭都不管。
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課,就意識到農場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們要找的野生稻。
它們一大叢匍匐著,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來就像野草,他約了袁老師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認,然後挖回了一兜雄花異常、花葯細瘦沒開裂的稻穗。
這株被取名野敗的野生稻後來成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1971年初,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又組織了一個全國性協作組。
3月下旬,全國18個科研單位的一百多名農業科技人員都來到了南紅農場。此時"野敗"的雜交第一代正在抽穗,還沒有人知道其科研價值,但袁隆乎卻毫無保留,把野敗材料分送給大家做實驗。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上萬次回交轉育後,結果,湖南組和江西組、福建組都培育出了幾個優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經試驗種植,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
隨後,他又設計了父本與母本分壟間種的栽培模式,還創造出用竹竿趕花粉的土辦法,將種子產量從畝產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別的一年。稻田邊的廣播里,不時播出周恩來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澤東逝世等大事件。
稻田裡面,稀稀疏疏的雜交水稻卻長出了粗壯飽滿的顆粒。這年,全國大面積試種,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20%以上,此後雜交稻面積開始急速推廣,到199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
Ⅲ 袁隆平的貢獻是什麼
袁隆平的貢獻是雜交水稻的發明、研究海水稻及沙漠種植水稻。
雜交水稻,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確保了中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2014 年袁隆平開始研究海水稻,截止到2020年,海水稻平均畝產已達到500公斤以上,最高畝產超800公斤。還帶著團隊在仙人掌都種不了的迪拜沙漠種水稻,最高畝產達到520公斤,這也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
(3)袁隆平的發明貢獻擴展閱讀:
獲得榮譽
1、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3、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4、2018年當選中國發明協會首屆會士。
5、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
6、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7、2019年9月17日,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勛章」 。
Ⅳ 袁隆平一生為中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
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
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袁隆平與科研小組在稻田進行雜交育種試驗。後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在大學畢業工作12年左右的他,發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學通報》上。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將珍貴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裡,面積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盤7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未破的謎案。袁隆平心痛欲絕。事發後第4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裡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2017年9月,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近期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干凈了,種子自然就干凈了」。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又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
(4)袁隆平的發明貢獻擴展閱讀: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中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
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Ⅳ 袁隆平的主要貢獻和事跡(200字左右)
南袁」,即:袁隆平 (1930.9.1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並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袁隆平 (1930.9.1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並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麼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個人沒糧食吃,於是大規模的飢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麼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
【英文簡述】
Yuan Longping (born September 7, 1930) i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and ecator, known for developing the
first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the 1970s. His "hybrid rice" has since been grown in dozens of countries in Africa, America,
and Asia —providing a robust food source in high famine risk areas.
Mr. Yuan won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in 2000, the 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
and the World Food Prize in 2004. He is currently i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and
has been appointed as Professor a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and the 2006 CPPCC.
Mr. Yuan was born in Beijing, China. He loves playing Majong and the Erhu (Chinese violin), swimming and motorcycling.
[編輯本段]【榮譽一覽】
1.2007年十大經濟年度特別榮譽獎
2.國家特等發明獎
3.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4.首屆全國道德模範之「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範」
[編輯本段]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是首次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最高榮譽獎勵。獎金500萬元。
[編輯本段]2、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據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當選者。
美國科學院有著14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頂級的科學院。每年美國科學院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全世界有18位頂級科學家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白春禮先生共同當選。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編輯本段]3、其他國際榮譽
(1)1985.10,創造與發明獎章(傑出發明家)金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下同)
(2)1987.11,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3)1988.3,農學與營養獎,英國Rank基金會
(4)1993.4,拯救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美國Feinstein基金會
(5)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飢餓獎」
(6) 1994,何梁何利基金獎
(7)1996.5,日經亞洲獎,日本經濟新聞社
(8)1997.8,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國際討論會,墨西哥
(9) 1998.11,越光國際水稻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事務局
(10)2001.8,拉蒙•麥格賽賽獎,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基金會
(11)2004.5,沃爾夫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
(12) 2002年獲越南政府「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13)2004.10,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
(14) 2008.03.30 中國著名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頒「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
獎」。
Ⅵ 袁隆平有哪些貢獻
2004年1月13日,位於湖南的國家雜交水稻中心收到了從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傳來的喜訊:2004年沃爾夫農業獎由該中心73歲的袁隆平先生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塔克斯萊分享,以表彰他們對雜交水稻所作出的貢獻。
Ⅶ 袁隆平的貢獻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他於1964年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最先發現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現象,
並提出通過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來利用雜種優勢的設想;1972年他育成中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號A和B;
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二號;
1975年和協作組成員一起攻克了制種技術難關,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袁隆平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總設計師和最主要的學術帶頭人。1986年他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由三系法到兩系法到一系法和從品種間到亞種間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三個發展階段的戰略設想,
這一設想已成為國內外公認雜交水稻育種的指導思想,
1987年被列為國家「863」計劃的重點課題。在以他為主的指導下,1996年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基本成功並投入生產應用。在以他為主的指導下,超級雜交稻研究已實現畝產700公斤和800公斤的第一、第二目標,現正致力於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級雜交稻研究。
雜交水稻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1976-2005,全國累計種植面積約3.4億公頃,
增產稻穀4.5億多噸。由於雜交水稻獲得巨大成功,袁隆平先後獲得迄今唯一的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2004年度世界糧食獎等十多項國際獎,
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Ⅷ 袁隆平為祖國做的貢獻有什麼
難道為祖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研製出一項雜交水稻還不夠嗎?這個問題提出來簡直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同,至少就拿我個人來說,我目前並不知道袁隆平爺爺除了為祖國和世界研製出雜交水稻等糧食品種方面的貢獻之外,還有什麼其他方面的貢獻。
有人說,袁隆平爺爺主要有四大貢獻,這是網友總結的,這四大貢獻都和雜交水稻脫不開關系,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保持著我的看法,在其他領域,如果和雜交水稻沒有一點關系領域的話,怎麼我想袁隆平爺爺在其他領域是沒有貢獻的。
3,人才方面,袁隆平培養了大批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人才,四十多年來,在他的親自培養.直接教導和間接影響下,不論是在他的研究中心,還是在全國雜交水稻技術攻關協助單位,已經形成了一支梯隊結合,協同作戰的雜交水稻技術隊伍,肩負著將雜交水稻向縱深發展的重任。
Ⅸ 袁隆平為我國做了哪些貢獻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年逾90還堅持科研,袁隆平老人都為國家做出了哪些貢獻?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