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孔子發明的東西都有什麼
孔子不是一個發明家,他是一個教育家。
他整理了東周之前的古籍,編撰了《詩經》,《尚書》,《禮》,《樂》,《易》,《春秋》六書,這些書都是儒家的經典。另《論語》雖然記錄的都是孔子說的話,但不是孔子所著,而是其弟子們根據平日與孔子的對答而寫的。
㈡ 孔子的徒弟有哪些那些徒弟都從事了那些職業請舉出5—10個例子麻煩字少一點呀!簡...
仲由(子路)(前542~前480)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仲由除學六藝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他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稱贊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又說:「我的主張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時跟隨我的怕只有仲由了.」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纓,從容就義. 仲由為人果烈剛直,有勇力多才藝,事親至孝.18歲時,適逢孔子東游到卞,受到孔子賞識.孔子設禮相誘,收其為弟子.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仲由後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斗爭而被殺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衛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內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師從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暇豚」,《集解》說:「冠以雄雞,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想像出子路的好勇之態,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逞勇好鬥之徒有所區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子路師從孔子後,盡管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質」,接受孔子的禮義教化,但山難移、性難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氣終其一生,未能脫盡,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於曾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有人以為這是單純評論子路的學問,但我覺得這一評價包括的涵義更加廣泛.它說明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干凈,故孔子說他只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但人需要有個性,伉直好勇恰恰是子路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子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的重友朋、講義氣,以及在衛國動亂中勇於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從而為國家冒死拼殺殉道盡忠的捨身取義精神,所有這些,皆與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子路性伉直,表現在言語上就是從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與?」斷獄必須兩造俱至,但子路的話卻篤實無欺故聽子路一面之辭便可斷獄.但是也有人認為,片言可以折獄,是對子路的批評.又,子路重言諾,故孔子評價說:子路「無宿諾」,意謂子路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斷言:「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他堅信當窮途末路、逸往海外時,隨從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自師從孔子後還成了孔子忠心耿耿的貼身侍衛,由於子路勇力過人,武藝高強,因之無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謂「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總之,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講信義、守言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一位.子路不僅性格獨異,而且還有著政治方面的傑出才幹.孔子設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優異者.《論語》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討論政治方面的問題,如《論語·子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不倦』.」由於熱心政治,關注社會政治問題的學習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長進.對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稱道,比如稱贊子路:「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意謂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子路可以充當管理兵役的長官.孔子還向季康子推薦子路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果斷干練,不拖泥帶水,從政不成問題.孔子還稱贊子路:「可謂具臣矣」,言子路已經具備做臣僚的素質了.從政治實踐看,子路曾數度做官:曾為季氏宰,曾做過衛國蒲邑的大夫,曾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說子路是學而優則仕的典範,是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學以致用優良學風的踐履者.在對待老師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貞不二,極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顏回那樣於孔子之言「無所不悅」,總取「不違」態度.只要他認為孔子的言與行有不正確的地方,總是直率地提出批評和反駁.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體現.《論語·陽貨》載:「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對孔子的這一舉動,子路以為不妥,當面反譏說:沒有人用你就算了,為什麼要投奔這個叛亂分子呢? 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應召是想借那塊地方復興周朝啊.由於此事於情於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對,孔子未能成行.又《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欲至衛國求仕,當時衛靈公夫人南子深得靈公寵愛,欲得到衛靈公任用,必須走南子這個後門不可,而南子在當時名聲又極為不佳,這實在給以守禮著稱的孔子出了一道難題,但由於求官心切,孔子還是拉下臉來,硬著頭皮去見南子.對孔子的這一「失節」舉動,子路極為反感,當面質問孔子,急得孔子對天發起誓來:我如果不是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見南子的話,那麼老天一定會厭棄我! 老天一定會厭棄我!子路就是這樣一個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認為不對,一定會堅決提出批評,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師也不例外,這一點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見的.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顓孫師 字子張,陳國人.小孔子四十八歲.為人有容貌姿質,寬沖博接,從容自務,居處不刻意立於仁義之行,門人友之而不敬.曾參 字子輿,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歲.為人極孝,後娘待他極不好,而他孝行越謹,他老婆因為給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給休了.一天去田裡除草,他不小心弄斷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點發起火來,拿著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過去.所幸曾參命大,又活了過來,蘇醒後,馬上強做出一付活蹦亂跳的樣子,以示無礙,並哭喪著臉向曾點請罪,說是因為打他而讓老人家費了力,自己真是該死.然後又蹦跳進屋,搬出琴來大彈,以免老爹還想著這事內疚.孔子聞之,大發脾氣,罵他不懂「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的道理其實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著那麼粗的大棍子發了狠要打,還不快跑了躲開?如果竟被打死了,豈不是陷父親於不義不慈之地,讓父親背個惡名么?」曾參於是請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經》.
㈢ 孔子另外的職業是
他其中一個職業是主持喪禮。所以論語中有一句: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一個人怎麼可能老在有喪事的人家吃飯,那是他的職業嗎。另外一句話: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孔子干嗎哭呢?這也是他的職業特徵。要知道喪事主持久了的人會感情麻木,但孔子不是,他經常哭而不歌,難過得吃不下飯。你看孔子做什麼都盡心盡力,真情理解他。
㈣ 你知道嗎,儒最先是種職業
它大多是用來形容那些從事不正當行業的人,是貶義詞。
㈤ 孔子的職業是什麼
教育家可以,政治上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思想上非常豐富!在教育上,他堅持認為:
因材施教
「教」與「學」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與「學」的思想是他思想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以前「學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貴族。孔子創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改變了「學在官府」的舊局面,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孔子自稱「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他的學生來自十一個諸侯國,有各種出身的人。對於學習目的,孔子通過弟子的言論提出「學而優則仕」的主張,支持平民出身的學生從政施展才能。
在教學方法上,孔子善於發現學生各自在性格和學業上的特點,主張因材施教。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他循循善誘,注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孔子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但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這就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機會。孔子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開始了其創辦私學的職業生涯,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7]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本義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孔子的弟子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就說明了後一點。孔子弟子中有來自貴族階層的,如南官敬叔、司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來自平民家庭的,如顏回、曾參、閔子騫、仲弓、子路、子張、子夏、公冶長、子貢等。而平民教育更能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性相近也,習相遠也」[8]的人性論。「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決斷。
「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於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思想主張: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教育成就:(1)創辦私學,廣收門徒(2)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3)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4)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㈥ 孔子發明的一種職業是什麼
教育家
㈦ 古人發明的一種工具"耒耜"(讀leisi)用在哪個行業
用於
農業
耒是耜上的曲木。《周易·系辭》說:「神農氏興起,砍削木頭製成耜,彎曲木條作成耒。」《說文》說:「耒,是手耕的曲木。從木推[豐]。」《周禮》說:「車人制耒,庛長一尺一寸」。鄭玄注說:「庛,讀為棘刺的刺字。刺是耒下端向前彎曲接耜的部分。」那末,耒失一長六尺六寸,[這庛]是裝鐵耜的地方吧?從庛開始,沿著外面的邊緣順著曲木量到[中段],是三尺三寸;再從[中段]順著彎曲量到[頭],也是三尺三寸:合計六尺六寸。如果就上下兩個孤段的內弦拉直來量,那隻有六尺,剛剛合到一步。「堅硬的地要用直庛,松軟的地要用曲庛;直庛有利於刺土,曲庛有利於發土;庛的彎度像馨的角度的,用於硬軟適中的地。」
耜,是臿。《釋名》說:「耜是齒的意思,像牙齒的斷物。」《說文》說:「耜,……從木,呂聲。」徐鉉等說:「現在寫作耜」。《周禮·考工記》說:「匠修理工溝洫:耜,五寸闊,兩耜合為一耦,一耦的所伐,闊一尺深一尺叫做畎。」鄭玄注說:「古時的耜一個金屬鏡頭,兩人一並發土。發出的溝叫做畎,畎上的土叫做伐;伐的意思是發。……現在的耜,歧分為兩個鏡頭,象徵古代的耦」。賈公彥疏說:「所謂『古時的耜一個金屬鏡頭』,是對後代的耜兩個鏡頭說的。……年謂『現在的耜兩個鏡頭』,[到後漢]用牛耕種,所以有兩個頭的兩腳耜。」耒和耜,兩樣物件做同一件事,好像杵和臿的配合一樣。
陸龜蒙說:「耒耜,是古代聖人所製作的。自上古開始穀食以來,一直到今天,是人民生活所依賴的。治理國家的人,[沒有這個就沒有國家]。吃飽了無所事事,連農具的名稱和涵義也搞不清楚,豈不是像揚雄所說的『如禽獸』嗎?我在田野地間,一天叫農民來就著[耕犁]數說它的零件名稱,恍然清醒,像跨進了神農的宅院,接受耕地播種的教育,聽他樸素清新的解說,聳神驚愧,然後領會聖人製作的旨趣,朴實而又深刻啊!孔子說的『我不如老農』,確實如此。因此寫成這篇《耒耜經
㈧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在當時是一種() A.職業 B.官職 C.政治思想 D.謚號
選A 職業 這道題我錯了好幾遍
㈨ 孔子是什麼職業
孔子的職業:
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
㈩ 孔子發明了作業本
要回答你的問題需要解決多方面的問題,請讓我慢慢解析
首先,蔡倫不是造紙術發明人
多年以來,中國使用的教科書告訴人們,東漢時期(注意時間)蔡倫開始造紙。而二十世紀以來幾項考古發現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這兩種觀點引起了學術界40多年的爭論。日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紙。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根據來源於《後漢書》。由於《後漢書》作者對這一事件的紀錄非常明確,且《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所以在沒有其他歷史文獻為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1957年,陝西出土了西漢晚期的灞橋紙,1974年,甘肅居延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關紙,1978年,陝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窯藏出土了中顏紙,這些考古發現使學術界對蔡倫造紙的觀點提出了異議。一派專家認為,經過考證,這些紙的年代都比東漢早,因此可以說,在蔡倫之前中國就有紙,蔡倫不應是造紙術的發明人。另一派專家則對出土這些紙的古墓或遺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紙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雖然在西漢時期中國已造出了植物纖維紙,但紙質地較粗糙,結構也比較鬆散,造紙技術處於初級階段,而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紙的質量和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為今天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紙。因此,部分專家指出,蔡倫對紙向中國、向世界的推廣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紙的人,也可以算作「造紙術」的發明人。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這次出土的古紙質量較好,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而軟,上面還有用細墨線繪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經專家考證,這張古紙的「生日」是西漢早期,比東漢蔡倫造紙的歷史早了300多年。所以,這張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馬灘紙,當時成為中國在西漢早期就有優秀紙張的惟一物證。
近日,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發現,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何雙全告訴記者,該遺址出土了200多片紙文書殘片和麻紙,成為目前中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簡牘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到西晉都有。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黃色厚等8種。從殘留在紙面上的殘渣看,這些古紙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書寫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何雙全說,此次敦煌出土古紙的數量之大、品種之繁多、時代跨度之久,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這些古紙的發現不但有力地印證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也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證。
而孔子又名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是春秋晚期(接近東漢中期)人,已具備了製作作業本的基本物質條件
孔子是首創私人講學的人,講課都已傳授為主,據《孔子家語》和《史記》記載,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今濟寧市汶上縣一帶),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長兼檢查部長兼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准,因此為代理宰相)。孔子執政時,立即將擾亂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殺掉,以嚴肅法紀,因而名動一時,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後世某些人認為的迂腐不堪的學究,而是敢作敢為但不暴虎馮河的偉丈夫。孔子執政僅三個月,就使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 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所以,盡管孔子周遊列國處處碰壁,但他是完全有能力出資製作給學生用的紙張的。
而作業本是指學生或其他學習的人專門用來做作業的本子~現在學校所發的稱之為
練習本,數學本,外語本,有的被用作草稿本。 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技術工作,或較為復雜的工種,都需要詳細的記錄數據,操作規程完成記錄的專用記錄本也稱「作業本」
從以上的資料我得出以下的結論:
孔子是私人講學的首創者,是中國第一位職業教師(但是不是第一位教師就不可得知,至少在西漢時已出現貴族講學,孔子就是例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孔子的偉大就是他把教育帶到了民間,為教育的普及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他因此出名,而名聲也帶給他許多東西。從真正的歷史來講,孔子不太可能是作業本的發明者。但為了找一個根據,也出於對孔子的崇敬,大家把這個「發明家」的稱號給了他。
以上的材料都是事實依據,議論為個人觀點。如果有更多的問題,請向我的團隊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