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樂隊發明

樂隊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31 09:40:16

Ⅰ 各個樂器的發明人是誰

鋼琴
piano

擊奏弦鳴樂器。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既能演奏和聲與復調音樂,又能擔任獨奏、重奏、伴奏的重要樂器。它的結構復雜,音域寬廣,表現力極其豐富,並具有高難度的演奏技巧。
歷史沿革 現代鋼琴的前身是羽管鍵琴和克拉維科德 。鋼琴的基本機械機制是1709年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由一位羽管鍵琴製作家B.克里斯托弗里(1655~1731)發明的,他將他的樂器稱為可強奏和弱奏的羽管鍵琴。其他德國製作家在琴槌敲擊的機械裝置上進行試驗,但他們的樂器稱作方形鋼琴。後來,方形鋼琴在英國被大大地改進。到大約1775年 ,鋼琴才真正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德國(維也納裝置)和英國(英國裝置)已經解決了大多數樂器方面的問題。維也納琴觸鍵比較輕,而英國製造的琴聲音洪亮,音色較濃。1821年,一位法國製造家S.埃拉爾發明了最後一項基本改進裝置,即進退裝置。1825年,A.巴布科克創造了整塊澆鑄的金屬框架及斜向交叉重疊的琴弦設計,近代鋼琴的各個關鍵部件到此就告定型了。
形制和構造 鋼琴是一種用琴鍵帶動琴槌敲擊琴弦並使其發音的鍵盤樂器。其名稱piano是原名義大利語pianoforte(強弱)的縮寫,指演奏者可通過在琴鍵上改變手指的觸鍵(手指壓力)來產生強或弱的力度變化。這一特點是在鋼琴所替代的兩種早期鍵盤樂器羽管鍵琴和克拉維科德上所沒有的。鋼琴的結構部件主要包括鍵盤、踏板、擊弦機、琴槌、琴弦、金屬框架及共鳴板。其鍵盤按十二平均律半音關系排列,分上下兩排黑白鍵。鋼琴的音域比除了管風琴以外的任何樂器都寬,正好7個八度(A2到a3)或7個八度加1個 三度(A2到C4)。每個琴鍵控制一個音,共有88個鍵,有的甚至有96個鍵。除了鍵盤外,鋼琴還有至少兩個踏板( 有的鋼琴3個 )。右邊的踏板稱為制音踏板(也稱延音踏板),它使制音器抬起,離開所有琴弦,這樣,在琴鍵放開後,被敲擊的琴弦繼續振動(不過,踏板必須踩下),並與其他琴弦產生共振 。由於可以同時聽到許多泛音,既增強了音量又豐富了音色 。左邊的踏板稱為弱音踏板,它將整個大三角鋼琴的機械裝置向右略微移動,使大多數錘子少擊一根琴弦,高音只擊兩根,中間音域的音只擊一根,低音仍然擊一根,這樣只聽到很少泛音,減弱了音量並改變了音色。中間踏板稱為持音踏板 ,它使制音器保持踏板踩下之前彈奏的音,使它們在其他音被彈奏時仍然持續發音。擊弦機是鋼琴復雜結構的核心,演奏者按鍵時,擊弦機將琴槌推送到適當的位置,再借慣性沖力擊弦,包著氈子的琴槌擲向特定音高的琴弦(通常是每個高音3根弦,中間音域2根弦,每個低 音1根弦)。同時 ,琴槌敲擊琴弦時,裹著氈子的制音器從這些琴弦上抬起,使其振動而發音。琴槌必須很快地從琴弦上彈回,以使它不妨礙琴弦的振動。琴鍵放開時,制音器落回此音的琴弦上,使其不發聲。為了保證擊鍵後琴槌不彈回琴弦,採用了一種進退結構裝置,以使錘子落回時遠離而不會彈回。除此之外,另一個裝置在琴槌下落時將其抓住。為了演奏快速的同音重復 ,現代鋼琴具有一個復式進退裝置,可以使錘子落回兩次,第一次到一個中間位置,第二次到一個遠離琴弦的位置上。如果同音快速地重復,琴鍵被很快地再次按下,琴槌只到達中間位置,因此可以很快地回到琴弦。如果音不被重復,琴槌有足夠的時間落回兩次到它最後停止的位置。琴弦的聲音是由一塊起共鳴作用的木質琴枕與金屬框架連為一體的音板來增強的。
鋼琴有大三角鋼琴、立式鋼琴和電子鋼琴。三角鋼琴呈羽翼三角形,琴弦是橫向排列的,音板平躺在琴弦下方,發音洪亮,傳送較遠 。其型號 多種多樣 ,從5英尺( 1英尺=0.3048米)長的小三角琴到長9英尺的 大音樂 會鋼琴都有 。立式鋼琴的外形如長方立櫃,琴弦是斜向垂直排列的,音板在琴弦的後面豎立,主要優點是比三角鋼琴節省空間,缺點是由於琴弦較短,比三角鋼琴缺少共鳴、聲音差。電子鋼琴的音板由一個連接擴音器的電子並聯系統所替代,擴大的聲音從裝在樂器底部的揚聲器中放出,附加的踏板對音量進行嚴格的控制。連接放大器的可調旋鈕改變聲音的混響。
演奏藝術 鋼琴的演奏技術是在羽管鍵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D.斯卡拉蒂發展了雙音、雙手交叉、重復音、超過八度的琶音等彈奏技術,對鍵盤樂器演奏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指法最初只用3個手指 ,在自然律 轉調中,黑鍵用得很少。J.S.巴赫創造了平均律並把它用於羽管鍵琴後,在彈奏法上打破了種種限制,不僅使用黑鍵,也 突破了只 用3個手指的限制。C.P.E.巴赫首先發展了不同與羽管鍵琴的演奏方法,隨後,M.克萊門蒂等人對鋼琴演奏和教學作出了貢獻。W.A.莫扎特的學生J.N.胡梅爾以輝煌的技術和典雅的風格名震歐洲。L.van貝多芬的演奏具有 強烈的戲劇性 和雄偉的氣勢。18世紀是羽管鍵琴與鋼琴並存的時代。19世紀鋼琴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佔了絕對優勢,涌現出一批鋼琴演奏家。F.李斯特受小提琴大師I.帕格尼尼的影響,把鋼琴演奏技術推到燦爛輝煌的境地。而另一位與他同時代的鋼琴家F.F.肖邦充分發揮了鋼琴的性能,其演奏音色優美,語調親切而富於歌唱,伴奏織體中隱藏著復調因素,踏板的巧妙使用和精美的技術性走句,使鋼琴演奏藝術達到了極高境界。20世紀C.德彪西和M.拉韋爾的鋼琴作品充滿了色彩性,給演奏技術提出了新的課題,他的音樂有時需要明亮閃光的色彩,但卻罩上霧一樣的薄紗,除了踏板的精巧用法外,需要撫摸般的指觸和一掠而過的漂浮音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先鋒派的某些作曲家為了達到新奇的音響效果,對於演奏法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如採用手臂和拳頭彈奏等,有的還在鋼琴的琴弦上加入橡皮或其他金屬物,以改變鋼琴的原有音響。

電子琴
electronic organ

鍵盤樂器。聲音由電子電路產生,用揚聲器播送。它出現於20世紀初期,整個外形與羽管鍵琴或立式鋼琴相似。這類樂器大多數依靠電子振盪器發聲。其基本原理是將電子音源產生的波型經頻譜合成及濾波電路形成多種不同音色,再經音型電路(包括產生器)形成吹、拉、彈的演奏效果。第一架電子琴是美國發明家卡希爾於1904年製造的 ,重200噸。此後,美國、德國電子琴的製造家進行各種試驗,最重要和最知名的電子琴是哈蒙德風琴,有兩層手鍵盤和一套腳鍵盤,在某種程度上可模仿小提琴 、長笛 、雙簧管 、打擊樂器等。20世紀60年代,電子琴的製造商改進了造琴工藝,先後用晶體管和集成電路代替電子管。家用電子琴具有了自動打擊樂節奏、自動配置和聲及分解和弦伴奏以及人工殘響等功能 。70年代,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使電子琴更小型化和多功能化。

小號
trumpet

唇振動氣鳴樂器。廣泛用於交響樂隊、軍樂隊和爵士樂隊的高音銅管樂器。由碗狀號嘴、活塞和彎曲的銅制管身組成 。它有3個閥鍵 ,可單獨或組合使用 ,在其音域中發出所有的音 ,如果 沒有 活塞 ,它 只能發出基音和它 上面的泛音。大多數樂隊中使用的小號是降 B 調的 ,音域大約兩個半八度,從中央C下方的E到高音C下面的降B,有些演奏家甚至能吹奏更高一個八度。小號是移調樂器 ,記譜用C調 ,比實際音響高一個全音。小號的音質輝煌,具有穿透力,除作為和聲襯托以加強樂隊的氣勢外,也擔任獨奏。它既能吹奏輝煌壯麗的樂句又能演奏抒情優美的旋律。小號也可通過使用弱音器來改變音色,弱音器可製造回聲、喜劇等各種特殊效果,爵士小號演奏家常採用。小號是銅管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最初僅能奏一二個音,用來傳遞信息等。這類小號沒有指孔、活塞或其他可改變音高的手段,被稱為自然小號。文藝復興時期已有帶伸縮管的小號,但不是很盛行。另外還有在管身上臨時插上所需調的彎管的接管小號和在管壁上開孔的鍵孔小號。16和17世紀發展了一種演奏高音的技術,可獲得大量泛音。這使其可以演奏簡單的曲調,並開始在樂隊中使用。18世紀後半葉,由於用高音演奏手法奏出的泛音太弱,在樂隊中常被淹沒,因此又嘗試伸縮管的方法。大約在1815年,由H.施特爾策爾和F.布呂默爾兩位德國製造家分別發明運用活塞的閥鍵代替伸縮管 ,取得成功 。後增加至3閥鍵,能演奏半音階,使小號真正成為一件旋律樂器。此後,又經不斷改進,才使小號具有良好的性能。從1840年起,作曲家不僅在樂隊中使用小號,還專門為小號創作了獨奏曲及協奏曲。其中有俄羅斯作曲家A.F.格季克所作的《小號協奏曲》、A.G.阿魯秋年所作的《 A大調小號協奏曲 》以及肖斯塔科維奇 、D.欣德米特的小號獨奏、重奏、協奏曲等作品。

長笛
flute

吹孔氣鳴樂器。廣泛用於現代管弦樂隊的一種木管樂器,常用於獨奏、重奏。笛身呈圓柱形,一端封閉,通常由木料或金屬製成。演奏者通過向笛身一側的吹口吹氣,使空氣穿過笛體發生振動而產生聲音。笛身上穿有許多音孔,用杠桿式的音鍵打開和關閉。手指按鍵,封閉的音孔打開,發出樂音。長笛音域通常為從中央C向上三個八度即(C1~C4)。現代長笛是由伯姆於1832年在古橫笛的基礎上改進的,他使其能以音響上正確的位置穿鑿指孔,並同時提供一種方便的手法來用手指控制。盡管長笛是一件很古老的樂器,但它在室內樂隊和管弦樂中的廣泛使用是在18世紀早期。它的聲音音質從低音到高音有很大不同,低音深沉並伴有氣息聲,高音清晰、明亮,具有穿透力。演奏家可以奏出快速的顫音、跑句和其他裝飾音。長笛是現代管弦樂隊的基本木管樂器之一,19世紀以後的所有樂隊作品都包括長笛。長笛的音色優美 、音域寬廣,演奏法多種多樣,表現力豐富。一般交響樂隊中至少使用3支長笛 ,此外還常用作獨奏和室內樂重奏 。根據相同原理將長笛笛體加長或縮短,使音域降低或提高。

長短不同的長笛


drum

擊奏膜鳴樂器。在傳統的樂器分類法中屬打擊樂器類 。
中國與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同為世界上鼓的最早發源地。歷史上,中國鼓傳至鄰國,如朝鮮、日本 ,同時也吸收了許多外來鼓。中原地區以中國傳統鼓為主流 ,邊疆少數民族的鼓既受傳統鼓影響,也受外來鼓特別是阿拉伯與印度鼓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鼓多源於中原,秦漢前已有20餘種。雖大小高矮不同,但幾乎都是粗腰筒狀。當時已用於詩、樂、舞以及勞動、祭祀、戰爭和慶典之中。從秦、漢到清代,中原地區原有的各種傳統鼓幾乎都得以保留並有所發展,而以阿拉伯和印度為主的外來鼓,雖然曾在中原長期流行並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後期日漸衰落以至失傳,僅在文獻中留下了一些不詳的記載,例如檐鼓、齊鼓、雞婁鼓、羯鼓、答臘鼓、都曇鼓、毛員鼓等。
中國各民族流行的鼓主要有以下幾類。

虎座鳥架鼓(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圓柱筒形鼓 ①景頗族增疆,又稱大長鼓。鼓身為一段長約3米的巨木挖空 ,雙面膜以皮條拉緊 。置於兩根橫木上或懸於木架。兩人各擊一頭,或坐於鼓上,或邊擊邊舞。常用於室外大型歌舞伴奏。②侗族大鼓貢。鼓框用整段原木挖制,長約100厘米,直徑約50厘米 ,兩面蒙牛皮 ,腰部稍大,兩側安大鐵環。橫懸於鼓樓內,僅用於節日和集眾商討大事。
粗腰筒形鼓 ①大鼓。樂隊用的大鼓膜徑約 50~100 厘米,上下蒙牛皮。平常置於鼓架,雙槌敲擊。用於器樂合奏及舞蹈 、戲曲的伴奏 。節日慶典用大鼓膜徑100厘米以上 ,由1人或數人各執雙槌擊奏。②堂鼓 ,又稱同鼓 ,清代又稱杖鼓。外形與大鼓相同 ,但較小 ,鼓徑一般為7、8、10寸3種規格。用於器樂合奏,戲曲、舞蹈的伴奏及獨奏。③戰鼓。外形與大鼓相似,但較低短,又稱扁鼓。發音響亮,有大小不同規格。主要用於合奏、舞蹈、雜技團和鑼鼓隊。④書鼓。鼓身扁圓,鼓徑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發音低而響亮 。置於竹製鼓架的編繩上。是北方各類說唱音樂的重要伴奏樂器,演唱時演員左手執書板或梨花片,右手執單簽擊奏。⑤腰鼓。相傳由南北朝外來鼓羯鼓演變而來。鼓身中間粗,兩端細,蒙以牛皮或騾子皮 ,鼓身一側置兩個鐵環 。有大小4種規格,發音清脆。常由舞者掛於腰側,執雙槌邊擊邊舞 。用於民間秧歌或節慶、迎賓儀式中。⑥朝鮮族小鼓草高。扁如書鼓,徑長約25厘米,有柄。既是樂器,又是舞蹈道具 ,用時左手執柄,右手執棒擊奏。常邊敲邊舞。⑦朝鮮族圓鼓。形似漢族小鼓 ,直徑37.5厘米 。演奏時席地而坐 ,左手擊拍,右手執槌敲擊鼓面與鼓邊。⑧高山族大鼓。形似漢族堂鼓,膜徑24~45厘米,用於祭祀、節慶、婚禮,播種和農田驅蟲等。⑨傣族大鼓光攏。中腰稍粗而近於圓柱形,置於架上。可1人邊擊邊舞,也可2人合擊 。合奏時 ,1人在前執槌邊擊邊舞 ,另1人在後用長篾條擊奏 ,發出咚咚啪啪的音響。20世紀50年代,將體積縮小後搬上舞台,用於獨奏和歌舞伴奏。笅笖壯族大鼓奘絡。形似堂鼓,單面蒙牛皮,兩側中部設鐵環。演奏時置於地上用雙槌擊奏。常用於節日鑼鼓合奏和獅舞、龍舞的伴奏。



淺筒形鼓 ①單皮鼓又名板鼓、環鼓。在納西、侗、土家、蒙古、漢等民族中流傳。鼓框上寬下窄,鼓面中間高四外低,單面蒙皮,置於木架上,以1或2支竹棍擊奏,聲音高亢激越。用於納西族侗經音樂、土家族絲弦鑼鼓、侗族吹打樂隊及漢族的吹打樂和戲曲伴奏。②點鼓,又名懷鼓。厚木邊,中間高,四邊漸低,兩面蒙牛皮。演奏時鼓框一邊立於右膝,鼓面向前,右手腕扶鼓框上端,手指執紅木或竹製簽子敲擊,左手執板擊節。用於十番鼓或崑曲清唱。
細腰筒形鼓 ①蜂鼓。流行於廣西壯、瑤、毛南等民族。邕寧、武鳴等地壯族稱岳鼓,環江毛南族叫長鼓,防城瑤族叫如叨,有些地方又稱橫鼓、瓦鼓、腰鼓等。鼓腔以黃泥鍛燒而成,兩頭大,一端呈球形,一端為喇叭形。中間細如蜂腰,兩面蒙皮。演奏時鼓繩掛頭頸橫懸身前,或置於架、凳上,左手執杖擊球形一端鼓面,右手拍擊另一端,立奏、坐奏或邊奏邊舞。主要用於師公戲、師公舞的伴奏。②朝鮮族杖鼓,又稱長鼓。木製鼓身,兩端粗空,中段細實。兩端鼓身大小不一,發音不同。置於架上或掛於身前,右手執細長杖敲擊,左手並指分擊鼓的兩面。用於長鼓舞、農樂舞和器樂合奏。
座墩形鼓 象腳鼓流行於傣、佤、布朗、景頗、德昂 、 阿昌、拉祜、哈尼等民族中。形如高腳杯,上口蒙膜,懸於身側。左手扶鼓邊,並和右手交替拍去鼓面。在節日、喜慶場合邊擊邊舞。
長筒形鼓 ①瑤族長鼓。鼓身細長,腰細中實,雙面膜,斜掛於腰側或左手握鼓腰擊奏。體積大的長鼓置於架上。用於傳統節日和喜慶場合的歌舞 。②佤族竹鼓 。長100厘米 ,用青竹製作。上口蒙皮,下端竹筒劈紮成束腰狀,下部三足鼎立。立於地上用雙槌敲擊;或左手抱鼓,鼓面朝前,右手執槌擊奏。用於歌舞。③漁鼓,又稱竹琴或道筒。在長65~100厘米、直徑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豬或羊皮 。用時左手豎抱,右手拍擊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漁鼓、竹琴等曲藝音樂的伴奏樂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體扁小 ,7個邊框上各裝一對小銅鈴 ,另一邊框系長穗,單面蒙蟒皮。用時以左手執鼓框,右手以指彈、挫或以指、掌拍擊。用於京、津一帶的單弦牌子曲。②太平鼓。於鐵圈上蒙驢皮、馬皮或羊皮,形如團扇。下置一柄 ,綴以鐵環或小鈸,用藤條敲擊鼓面,並震動鐵環作響。用於滿、蒙古、漢民族的民間歌舞。③達卜。維吾爾、塔吉克 、烏孜別克等民族的手鼓。圓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驢皮,框內綴若干小鐵環。演奏時兩手把鼓框,重心置於左手,擊鼓面並搖動鼓身。④薩滿鼓,又稱抓鼓、手鼓、單環鼓。流行於滿、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等民族。圓盤形鼓面,蒙驢、馬、牛、羊皮或鹿皮、狍皮,背面交錯扎有皮帶或鐵條,上系10餘枚銅錢。用時左手執皮帶或鐵條,右手執鼓槌,用槌頭或槌身敲擊。用於薩滿教祭祀儀式。
鍋形鼓 ①納格拉。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鐵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驢皮,大者鼓面直徑27.5厘米,小者面直徑20厘米。常兩個一對置於地上演奏,兩手執槌敲擊,兩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稱花盆鼓。由堂鼓演變而來 ,又稱南堂鼓。鼓框木製,鼓身上大下小,兩面蒙皮,形似花盆,用雙槌擊奏。相傳南宋梁紅玉曾擂缸鼓助陣。現廣泛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和戲曲伴奏。有時亦獨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借鑒西洋定音鼓的結構特點,研製出定音花盆鼓 。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 。 春秋戰 國 時期已流行於今陝西省,
史稱秦箏。箏外形扁長方形,主要取材於梧桐木。琴面張弦,
每條弦下設箏 柱 , 可移動以調節音高和轉調。最初為 5 弦,經過9弦的過渡,戰國末期發展為12弦。唐以後為 13弦,明、清以後15、16弦,20世紀60年代逐漸增至18弦、 21 弦、25弦,並改傳統絲弦為鋼絲弦或尼龍纏弦。以後又試制出有變音裝置的快速轉調箏和以十二平均律(見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箏。
傳統箏以五聲音階定弦,音域為:13弦箏 G~c2, 16弦箏A~a2,18弦箏A~d3,21弦箏D~d3 ,25弦箏G~e3 。今常用21弦箏。
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 技法的地方 流派 。近代以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較有名。河南箏曲分小曲和板頭曲兩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閨怨》、《新開板》等;山東箏曲源於山東琴曲、山東琴書的唱腔曲牌及民間小調,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鴻雁傳書》、《鳳翔歌》等;潮州箏曲分套曲和小曲兩大類,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 、《粉紅蓮》 、《昭君怨》等 ;客家箏曲分大調、串調 、小調 3 類 ,代表曲目有《 出水蓮 》、 《 崖山哀 》、《薰風曲》等;浙江箏曲以民間樂曲和小調為主要內容,代表曲目有《雲慶》、《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鵝》等。

二胡

中國傳統的擦奏弦鳴樂器。因張兩條弦,故名。又稱胡琴、二弦、嗡子、胡胡等。其前身可能是中國唐代的奚琴 ,為唐末北方民族西奚的一種樂器。在宋代又稱稽琴、二弦 。唐宋之際,奚琴(稽琴)有拉奏和彈撥兩種演奏方式。拉奏時以竹片在兩弦之間摩擦發音。北宋時才出現以馬尾弓拉弦的胡琴,並逐漸替代了以竹片擦弦的稽琴。經過元、明兩代的發展,清代除原有的二弦胡琴外,又出現四胡、京胡和板胡。為適應民間其他地方戲曲和器樂的需要,出現了形制各異的胡琴類拉弦樂器,如廣東的粵胡、湖南的大筒、河南的墜胡、壯族的馬骨胡等等。
二胡由琴筒、琴桿、弦軸、琴弦、千斤、弦馬、弓子等部分組成。琴筒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種,多以紅木、紫檀木或烏木製作。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弦軸縛內、外兩弦。過去用絲弦,現用金屬弦或尼龍纏弦 。千斤為有效弦長的固定點,由稍粗的軟絲弦繞扎在琴弦和琴桿上,通常在琴筒到上軸距離的2/3處。有活動的與固定的兩種。琴弓為細竹縛以馬尾,弓毛夾置於兩弦之間。多採用五度定弦 ,內弦可定為從 g ~ e′,外弦可定為從 d′~b′

Ⅱ 嗩吶是誰發明的

由波斯人發明。

嗩吶(義大利語:suona),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由波斯人發明,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廣東地區亦將之稱為「八音」。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歷史沿革: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西晉時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

在金、元時期,傳到中國中原地區。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

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Ⅲ 搖滾樂是誰發明的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發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之一。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一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里,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脅性,盡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台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3、搖滾樂的來源

(1)節奏布魯斯(Rhythm&Blues)
美國的種族隔離一直很嚴重,在住宅區、學校、教堂和各種社會設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開的。在種族隔離的政策下,黑人保留著自己的宗教、語言、服飾、舞蹈和音樂。節奏布魯斯像其他黑人音樂一樣,擁有自己的群體。它被稱作"種族唱片",與白人音樂市場是分開的。
節奏布魯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布魯斯音樂繼續發展的結果。它在城市布魯斯的基礎上結合了搖擺樂和鋼琴音樂布吉-烏吉的特點,聲音變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它還保留了黑人音樂即興演奏的傳統,合奏時仍然採用可以不斷反復的12小節布魯斯曲式與和聲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魯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經營,戰後,由於黑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幾家大唱片公司對黑人音樂產生了興趣,此時,排行榜也開始用"節奏布魯斯"來代替原來"種族唱片"的稱呼。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喬丹(Louis Jordan,1908~1975)、喬·理京斯(Joe Liggins)等。節奏布魯斯的特點在很多搖滾樂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特別是早期的搖滾樂,好多都是節奏布魯斯的"翻唱版"。70年代,節奏布魯斯與福音歌(Gospel)相結合之後,使它的發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樂都帶有一股濃烈的節奏布魯斯氣息,特別是索爾音樂(詳見索爾音樂部分)有時和節奏布魯斯幾乎難以區分(如馬文·蓋伊、傑克遜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後,節奏布魯斯融進了更多的流行音樂成分,使其變得更加商業化。比如當今的節奏布魯斯,好多都已經失去了原有布魯斯的特徵,而強調反拍的律動成了它的主體,有時偶爾在演唱中還能找到幾個由滑音而帶出的布魯斯音符。像近幾年出現的所謂的節奏布魯斯歌手白蘭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萊恩·麥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樂,其實已經不是真正的節奏布魯斯了,如果硬要從理論上分析的話,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種被商業化了的,被流行音樂市場漂白過的節奏布魯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節奏布魯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兩首格萊美獲獎作品: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改變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給我一個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進流行音樂成分又保持布魯斯特徵的現代節奏布魯斯佳作。節奏布魯斯作為搖滾樂的重要來源之一,已成了歷史的見證,它在影響了搖滾樂之後,自身的不斷發展,又使其變成了當今流行樂壇最受寵愛的樂種之一。
(2)鄉村和西部音樂(Country &Westen)
鄉村音樂和西部音樂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音樂,體現了濃郁的美國民間音樂風格。在樂器演奏上,以小提琴和吉它為主要樂器。偶爾使用洋琴、口琴和曼陀林。演唱部分由單獨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唱出高而密集的和聲。鄉村和西部歌曲的主題多反映生活現實.
鄉村和西部音樂又可分為:牛仔音樂、西部搖擺、蘭草音樂、酒吧音樂等10多種。

Ⅳ 嗩吶是誰發明的/

嗩吶嗩吶又名喇叭,小嗩吶又稱海笛。嗩吶,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音域與音色D調高音嗩吶用高音譜表按實際音高記譜。它的總音域為a(1)-b(3),樂隊中的常用音域為a(1)-d(3)。嗩吶的中、低音區音色豪放、剛勁,各種技巧都易於發揮,非常富有表現力;高音區緊張而尖銳,在樂隊中應用要謹慎。嗩吶是我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的民間吹管樂器。它發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族樂器之一,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據歷史資料考查,嗩吶流傳於波斯?穴現伊朗?雪阿拉☆文字伯一帶。金元時期傳入我國。根據文字記載,明正德?穴公元1506—1521?雪年間,王西樓所作詞中就有這樣一句:「嗩吶唆哪,曲兒小,腔兒大。」明代弘治間,朝鮮修篆的《樂學軌范》中寫道:「嗩吶制與喇叭……不知起於何代,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在明代又將嗩吶編入《回部樂》中,稱「蘇爾奈」。我國有20多個民族流行嗩吶,流行地區不同,其稱呼也各不相同:漢族現有嗩吶、大笛、海笛、喇叭、嘰吶、烏拉哇、暖子、梨花等多種名稱,而明、清時期有蘇爾奈、得梨、號笛、金口角、聶兜姜等叫法:維吾爾族稱蘇奈爾、黎族稱抹轟、拜來、宰乃、沙喇等,蒙古族稱蓽什庫爾、那仁蓽篥格等等。然而嗩吶又是一件世界性的樂器,流布於亞、非、歐三大洲的30多個國家,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稱謂:東北亞的日本稱茶留米羅;朝鮮、韓國則稱太平蕭;東南亞諸國稱沙喇沙魯吶;中亞的達吉斯坦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等國稱祖爾奈或素爾奈;嗩吶南亞的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國家分別稱鎖鈉、沙吶、祖爾吶;西亞的阿曼、科威特、敘利亞等國稱斯勒依;北非的埃及、阿爾及里亞等國分別稱米茲瑪爾、祖爾吶、祖喀吶;而歐洲的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稱蘇爾勒,俄羅斯稱祖爾吶等等。而嗩吶則是近代的統一稱呼。沁陽嗩吶屬木製雙簧管樂器,它的音量大,音質明亮、粗獷,演奏方便,善於表現熱烈奔放的場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調。 1606年,沁陽人樂聖朱載堉用科學的方法闡明了十二平均律,解決了歷代眾說紛紜的「旋相為宮」難題,並改良了嗩吶的發音位置,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製出「三眼管子」,為我國民族管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朱載堉還擔當沁陽嗩吶演奏的領班人,他在九峰寺創建了「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嗩吶班都要在這里聚會。在朱載堉的影響下,懷慶府一帶的嗩吶班逐漸增多,明末清初時的「同樂會」、「賈家班」,清至民國時的「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在當地影響很大。沁陽流傳著「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閨姑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的俗語。沁陽境內的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家兩大派。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兩派演奏風格各有不同。嗩吶於金、元時代傳入我國。 嗩吶:俗稱「喇叭」。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Ⅳ 電吉他誰發明的啊

Les Paul

電吉他的抄起源是受襲在1920年以後大愛歡迎的「夏威夷」吉他的影響,夏威夷吉他是沒有共鳴箱的,所有的弦和拾音器都是固定在實心木塊上,此琴沒有回授的問題,鄉村樂隊紛用它來做獨奏的樂器,直到現在仍是鄉村音樂中不可缺少利器。早期夏威夷及空心電吉他都是用很很重很大的拾音器;在1930年間Les Paul是所有想設法改良此笨重的拾音器人中的一位,可是他不論用什麼樣的拾音器都不能解決回授的問題。在看到了發明大王愛迪生所發明的心電小提琴後,他想到使用實心的吉他;在1941年他說服Epiphone(念做 』epifon )吉他公司讓他在周日使用工作房,他將一把Epiphone的f孔空心吉他切成兩半,再將一塊實心木塊粘在中間,他將兩個拾音器固定在這塊實心的木塊上做成了有名的」Log」吉他,他發現回授的問題再也沒有發生了。在接下來的幾年Les Paul想把他的想法推銷給Gibson吉他公司但Gibson一直沒有興趣直到1950年Gibson才答應生產由Les Paul合作所設計的吉他,在1952年這種以Les Paul為名的實心電吉他開始問世一直到現在歷久不衰。

Ⅵ DJ是誰發明的

早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有DISCO存在,不過那時候沒有現在 這么瘋狂、這么HIGH,充其量只不過是一些節奏強勁一些的音樂, DJ那時候只是在幕後的節目主持,就好像現在廣播的主持一樣。 1972年「CherryLips」樂隊的一首「PlaytheFunkyMuisc」才能算 青年朋友的青睞,後來被命名為「Funky」,一直到現在還深受人們的 喜愛。而「DJ」則從幕後轉到了半幕後,參與了一些演唱、音樂製作 和演唱會的主持等幕前工作,還不能稱為專業的「DJ」。 「DJ」在1981年便正式從幕後轉到前台,負責在各種音樂中挑選 出適合的音樂放給客人們聽。 在80年代初,DJ們還不會充分發揮唱機的優點,只是機械地操作。 到了80年代末期,不知誰發明了一種叫做scratchingrecords(「搓碟」, 即經常見到DJ不斷地搓唱盤,配合節拍發出吱吱吱的聲音)的玩法, 把DISCO推向了第一個高潮。之後,DISCO在卡拉OK出現的強力沖撞之下消沉了數年,在1995、1996年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再次席捲世界,

Ⅶ 是誰發明了搖滾音樂

搖滾樂的產生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發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之一。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一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里,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脅性,盡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台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3、搖滾樂的來源

(1)節奏布魯斯(Rhythm&Blues)
美國的種族隔離一直很嚴重,在住宅區、學校、教堂和各種社會設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開的。在種族隔離的政策下,黑人保留著自己的宗教、語言、服飾、舞蹈和音樂。節奏布魯斯像其他黑人音樂一樣,擁有自己的群體。它被稱作"種族唱片",與白人音樂市場是分開的。
節奏布魯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布魯斯音樂繼續發展的結果。它在城市布魯斯的基礎上結合了搖擺樂和鋼琴音樂布吉-烏吉的特點,聲音變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它還保留了黑人音樂即興演奏的傳統,合奏時仍然採用可以不斷反復的12小節布魯斯曲式與和聲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魯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經營,戰後,由於黑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幾家大唱片公司對黑人音樂產生了興趣,此時,排行榜也開始用"節奏布魯斯"來代替原來"種族唱片"的稱呼。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喬丹(Louis Jordan,1908~1975)、喬·理京斯(Joe Liggins)等。節奏布魯斯的特點在很多搖滾樂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特別是早期的搖滾樂,好多都是節奏布魯斯的"翻唱版"。70年代,節奏布魯斯與福音歌(Gospel)相結合之後,使它的發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樂都帶有一股濃烈的節奏布魯斯氣息,特別是索爾音樂(詳見索爾音樂部分)有時和節奏布魯斯幾乎難以區分(如馬文·蓋伊、傑克遜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後,節奏布魯斯融進了更多的流行音樂成分,使其變得更加商業化。比如當今的節奏布魯斯,好多都已經失去了原有布魯斯的特徵,而強調反拍的律動成了它的主體,有時偶爾在演唱中還能找到幾個由滑音而帶出的布魯斯音符。像近幾年出現的所謂的節奏布魯斯歌手白蘭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萊恩·麥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樂,其實已經不是真正的節奏布魯斯了,如果硬要從理論上分析的話,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種被商業化了的,被流行音樂市場漂白過的節奏布魯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節奏布魯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兩首格萊美獲獎作品: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改變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給我一個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進流行音樂成分又保持布魯斯特徵的現代節奏布魯斯佳作。節奏布魯斯作為搖滾樂的重要來源之一,已成了歷史的見證,它在影響了搖滾樂之後,自身的不斷發展,又使其變成了當今流行樂壇最受寵愛的樂種之一。
(2)鄉村和西部音樂(Country &Westen)
鄉村音樂和西部音樂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音樂,體現了濃郁的美國民間音樂風格。在樂器演奏上,以小提琴和吉它為主要樂器。偶爾使用洋琴、口琴和曼陀林。演唱部分由單獨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唱出高而密集的和聲。鄉村和西部歌曲的主題多反映生活現實.
鄉村和西部音樂又可分為:牛仔音樂、西部搖擺、蘭草音樂、酒吧音樂等10多種。

Ⅷ 搖滾音樂是誰發明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究竟什麼是搖滾呢? 長頭發、皮夾克、破了洞的牛仔褲……也是,也不是; 吉他、貝司、鼓……也是,也不是; Elvis Presley、The Beatles、Bob Dylan、Nirvana……也是,也不是;年輕的自由、荷爾蒙的沖動、離經叛道……也是,也不是;節奏、歌詞、旋律、夢想、真實、感覺、狂野、信仰、力量、憤怒……也是,也不是;…… 其實這些相關的聯想只是一些表相,對於真正的搖滾文化,對於遮藏在這些「皮相」之下的「核」,你是否有興趣去了解呢?從最純粹的形式來講,所謂搖滾,就是三和弦加強硬持續的鼓點加上口的旋律。搖滾不僅是一種音樂形態,實際上它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和哲學」,也正因為如此,搖滾樂才有別於一般流行音樂(Pop Music)。真正的搖滾文化至少可以提煉出這樣一個縮微的全貌:嬉皮文化、藝術搖滾、朋克樂、先鋒音樂、重金屬等。 歷史上第一首被打上搖滾烙印的作品是美國的白人音樂家Bill Haley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錄制的《整日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那個時候的Bill Haley穿著筆挺的西裝,而且還打著領帶,頭發梳得油光發亮,如果這樣的一個人走在大街上,或者站在現在的舞台上演唱這首歌,一定沒有人會認為他是在唱搖滾,可偏偏歷史把它定義成第一首搖滾作品。這也沒什麼奇怪,原來人們還覺得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原來人們還覺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呢!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是時代和我們開的一個玩笑。這樣說來,其實任何具體的定義似乎也都是相對的,因為時代在變,人們的認識領域也在不斷地隨之拓展、改變。 世界上最難的就是為某種事物下一個定義,因為這需要描述的准確、精練。而世界上最容易的也可以說是為某種事物下一個定義,因為你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認識程度給出一個概念。所以很早以前,在國人的傳統意識中,一頭長發加上皮夾克就是搖滾。然後有人認為,搖滾就是吉他上的SOLO,貝司上的低音,架子鼓上的節奏。現在有人說搖滾是一種精神,可是,也有人說這些都不對。下面是一些所謂的搖滾專家們所給出的定義: 格雷爾·馬庫斯是聞名遐邇的搖滾名著《神秘列車》的作者,他認為搖滾無非是「一種美國文化」,比如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無非是「把作為美國人的感受戲劇化,把這種感受的含義、價值和美國生活的利弊作形象的表達」。 卡爾·貝爾茲則在他那本《搖滾故事》中視搖滾為「民間藝術」,一種下意識的俚語表達方式。 查理·勒特稱搖滾為「城市之聲」,認為它是都市少年們創造的新音樂吶喊。 喬納森·艾森則在《搖滾時代》中稱搖滾為「對西方文化之偽善的反叛……是一種深刻的顛覆形式」。 戴夫·哈克《物有所值》中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分析搖滾,認為它是「工人階級文化」;而保爾·約翰遜則在《新政治家》重視搖滾為資產階級的陰謀,其目的是招安潛在的革命者,使他們「沉溺於其中而麻木不仁,懶散不堪並脫離實際」。 理查德·戈爾德斯坦在《搖滾之詩》中則認為,搖滾最重要的特點仍是對青春活力的肆無忌憚的揮霍…… 美國黑人音樂家Chuck Berry用他的作品給搖滾樂下的定義,這同樣是一首50年代搖滾樂誕生初期的作品Johnny B,Good。它講述了一個彈吉他的年輕人走向成功的故事,它以敘事的手法給搖滾樂加上了一個十分誘人的光環,搖滾樂可以讓一個普通人走向成功與輝煌。這個普通人可以沒有任何的樂理知識,不懂音樂,只要他有理想,只要他勇敢地把自己心裡想的唱出來,只要他願意。另外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發射給外星生物的一艘飛船上,這首歌還作為人類文明的精華被刻錄在一張光碟上,用以表達地球人的文明成果。 究竟什麼是搖滾呢? 長頭發、皮夾克、破了洞的牛仔褲……也是,也不是; 吉他、貝司、鼓……也是,也不是; Elvis Presley、The Beatles、Bob Dylan、Nirvana……也是,也不是;年輕的自由、荷爾蒙的沖動、離經叛道……也是,也不是;節奏、歌詞、旋律、夢想、真實、感覺、狂野、信仰、力量、憤怒……也是,也不是;…… 其實這些相關的聯想只是一些表相,對於真正的搖滾文化,對於遮藏在這些「皮相」之下的「核」,你是否有興趣去了解呢?從最純粹的形式來講,所謂搖滾,就是三和弦加強硬持續的鼓點加上口的旋律。搖滾不僅是一種音樂形態,實際上它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和哲學」,也正因為如此,搖滾樂才有別於一般流行音樂(Pop Music)。真正的搖滾文化至少可以提煉出這樣一個縮微的全貌:嬉皮文化、藝術搖滾、朋克樂、先鋒音樂、重金屬等。
記得採納啊

Ⅸ 合唱隊誰發明的

德國作曲家:亨德爾在1741發明的

德國作曲家亨德爾在1741年寫下了古今最大的神劇《彌賽亞》,大為轟動。雖然當時他所使用的是由5名獨唱者,21人組成的小合唱團,37名演奏者組成的不大的樂隊,但並沒有影響他的成功。當1742年4月13日在都柏林首演時,為了讓劇院騰出空間以便放更多的觀眾進場,報紙竟告誡大家,女士不要穿撐裙,男士不要帶佩劍。第二年即1743年3月23日在倫敦首演時,英王喬治二世也出席了,當他聽到二幕的終場合唱《哈利路亞》時,深受感動,激動不已,起立肅聽,到後來這竟成了英國,英聯邦乃至歐美國家的一種約定俗成習慣。

閱讀全文

與樂隊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