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布的發展歷程
是螺祖 發明的
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為西陵氏女,名螺母,《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為黃帝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絲為綢,縫綢做衣,後人稱她為「先蠶娘娘」, 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
紡織生產技術的發展歷程
紡織生產技術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手工紡織機器的全面形成;第二次是與完善的工作機構的發明相聯系的大工業的開始。
(1)手工機械化
人類在原始社會階段已開始有簡單的紡織生產:採集野生的紡織纖維,搓績編織以供服用。經過幾千年實踐經驗的積累,隨著農、牧業的發展,人工培育的紡織原料逐步增多,所用工具也由簡單到復雜,經過一物多用的組合工具階段,慢慢演化出具有原始工作機構和傳動機構的機器,如繅車、紡車、織機等,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批機器。不過,這還是手工紡織機器,因為它是由人手(或腳)發動的,而且人手還須參與牽伸、引緯等加工動作。這些機器的形成和配套,使紡織生產的產量、質量和勞動生產率大為提高。這是紡織生產技術的第一次飛躍。世界各民族中出現這次飛躍的時間有先有後。較早的如中國,大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公元前500年左右,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生動地記錄了手工機器的形象。較
Ⅱ 棉布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棉花有非洲棉、亞洲棉和美洲棉等幾種。這幾種棉花都不是我國的原有作物,中國古代無「棉」字,「綿」是指絲綿,古籍上所記的「木棉」是指作枕芯用的木棉,而非棉花。在這幾種棉花中,非洲棉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不晚於西漢中期,系經由中亞傳人我國新疆。傳入初期大概種植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新疆的棉花種植和紡織才逐漸普遍。哺史·高昌傳》記載:其地「多草木,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如,名日白疊子,國人取織以為布。」在吐魯番阿斯塔那發現的高昌和平元年(公元五五一年)的契約中,提到一次借「疊布」(棉布)六十匹的事。這些資料都反映了當時新疆地區棉花種植的情況。非洲棉產量低,纖維也差,但生長期短,成熟早,適合新疆地區的氣候條件,所以很早就在新疆推廣。亞洲棉原產地是印度,質量比非洲棉好,系經過東南亞傳入華南。傳入的時間比非洲棉傳入新疆的時間要晚一些。棉花的傳入雖然較早,但自南北朝以至唐、宋的長時期中,種植地方只限於新疆、雲南、兩廣和福建的部分地區,棉布在人們的衣著中尚未占重要地位。一直到宋末元初,棉布才開始普遍起來。
Ⅲ 紙的發明經歷了哪些過程
從製作的材料來看,經歷了這樣的變化:先從竹片,到絲綢,再到樹皮,然後是破布,再是棉絮、麻。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Ⅳ 人類 什麼時候 發明 布 開始做衣服穿的
人類是從何時開始穿衣服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科學家們認為,從身裹獸皮發展到穿經過剪裁和縫紉的衣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但由於纖維等腐爛速度較快,迄今為止,科學家研究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只能憑借一些間接證據。早先的研究認為,人類在距今7萬年前穿上衣服。但最近科學家得出不同的結論:人類可能在距今約19萬年前已開始穿衣服。他們的依據竟然是寄生在人身體上的虱子。
虱子與人類穿衣史
與人有關的虱子共有三種:頭虱、體虱和陰虱。頭虱和陰虱主要寄生在毛發中,而體虱喜歡生活在人穿的衣服里。專家普遍認為,體虱是由頭虱分化而來的,並推測體虱從頭虱中分化可能發生在衣服開始在人類中普及之時,正是衣服的出現給了體虱以寄生的新環境。因此,如果知道體虱最早什麼時候出現,就能推測出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
幾年前,科學家使用了一種被稱為「分子鍾」的技術。他們首先對寄生於人身上的虱子和寄生於黑猩猩身上的虱子的遺傳密碼進行了比較,確定產生每個遺傳變異平均所需的時間。之後,他們分析了約40種頭虱和體虱DNA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體虱大概於距今7.2萬年前從頭虱中分化出來。據此,他們估計人類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穿上衣服的。
不過,不少人對這項研究提出質疑。因為線粒體DNA畢竟比較簡單,這個鍾可能不太准。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遠古時代,好氧細菌被原始真核細胞吞噬以後,在長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現在的線粒體。在隨後的演化過程中好氧細菌逐步喪失了獨立性,並將大量遺傳信息轉移到了宿主細胞中,形成了線粒體的半自主性。因為DNA的變化速度比較穩定,所以比較頭虱和體虱線粒體DNA的不同可以大致推測出兩者分化的年代。最近,科學家檢測了頭虱和體虱的線粒體DNA和核DNA,得出的結論應當更加精確,而且聽上去更「刺激」——人類穿衣服已經超過19萬年。現代人類已經產生了超過20萬年,在之前的直立人就可能有足夠的能力製造衣服。我們看到的「北京人」(屬於直立人)的插畫都是穿著獸皮衣的。
最早的服裝什麼樣?
目前,無論是服裝史學者,還是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人類服裝的最初形式,是由獸皮、樹葉之類的遮掩物發展起來的,而這種遮掩物又類似當今人們所穿著的圍裙。以人類最初服飾的遮掩范圍來看,僅僅能掩蓋住腰部以下,腿部以上的部位。現在,人們可考證人類最早使用工具縫制衣服的歷史距今大約幾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中出土的骨針,足以證明這一點。本世紀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了一枚骨針。這枚骨針長82毫米,針身最粗處直徑3.3毫米,針身圓滑而略彎,針尖圓而銳利,針的尾端直徑3.1毫米處有微小的針眼。製作這樣的骨針,必須經過切割獸骨,精細地刮削、磨製以及挖穿針眼等多道工序,需要較高的製作工藝才能完成。這枚骨針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縫紉工具。我們可以推斷,在原始人類學會使用骨針之前,人類早已懂得用獸皮、樹葉之類裹身了。
中國人穿衣史
當人類從蒙昧中掙脫出來,開始製作工具、捕獵勞作的同時,就有了服裝的雛形:茹毛飲血、而衣皮葦——即吃生肉、喝畜血、穿獸皮、遮樹葉。此時的「服裝」具有其最原始的三個功能:禦寒、護體、遮羞,而材料直接取之於大自然。後來,人們發現有些樹皮經過漚制後會留下很長的纖維,可以用來搓繩結網,還可以用它來結成片狀物圍身,這就是紡織物的前身。此時大約是神話傳說的伏羲漁獵時代,距今約1萬多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末期。
再後是神農的農牧時代,據傳神農氏教民種植葛麻穀物,開始有了農業和畜牧業,這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大飛躍,它使人類擺脫了直接依靠大自然的賜予,逐漸依賴自身的智慧和勞動來創造生活資源。人類最早使用的纖維是葛和麻,它們的莖皮經過剝制、漚泡,可以形成鬆散的纖維,再將這些纖維用石紡錘搓製成線和繩,編結成漁網和織物,人類進入了紡織時代,服裝也正式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時期,開始有了養蠶、繅絲、織綢的生產。最初的人們可能只是為了吃蠶繭中的蛹充飢而認識到這種昆蟲的,後來在用嘴咀嚼的過程中發現蠶繭的外殼可以抽出很長的纖維來,用它來製成的織物,比麻、葛織物既高貴又柔軟舒適。於是,傳說黃帝的元妃嫘祖率領民眾養蠶繅絲織綢,開始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大發明創造:絲綢。考古發掘證明,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與傳說中的黃帝嫘祖時期基本吻合。
此後即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服裝的功能開始有了美觀、裝飾和等級、尊卑等方面的延伸意義。在此後的漫長的奴隸和封建社會中,絲綢價值昂貴,只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可能穿戴,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衫,稱為「布衣」。而服裝的色彩等級規定也十分嚴格,如黃色屬帝王專用,違禁則會招來犯上殺身之禍。
棉花是很晚才從印度傳入我國的,由於種植棉花比種麻方便,產量高、加工簡便,做出的服裝也比麻舒適,因而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纖維材料的四大家族:棉、毛、絲、麻。人們採用這四種紡織纖維作為服飾材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
1900年,人類首次通過化學的方法生產出了人造纖維,這種纖維的原料仍然還是木質纖維素和棉短絨,人們只是使用了化學手段把它們溶解並加工成纖維,因此把它們稱為「再生纖維」更為確切。二次大戰期間,中日兩國的蠶絲業都遭受了重創,生產絲襪的原料嚴重不足,美國杜邦公司研製出了一種專門用於代替蠶絲生產長統絲襪的合成纖維:Nylon66(尼龍、錦綸)。這是人類第一次採用非纖維原料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化學纖維。此後,聚酯纖維(滌綸)也開始閃亮登場,並且很快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紡織纖維。除了錦、滌之外,人們又逐漸發明了維綸、氯綸、氨綸、腈綸、丙綸以及用這些原料為母體的各種改性合成纖維。
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紡織原料之一的蠶絲纖維,由於其產量有限,生產過程繁瑣,成本無法與合成纖維抗衡,已經退出了作為主導紡織纖維的地位。但是,蠶絲纖維對人體的安全無毒和服用舒適性卻是各類化學纖維甚至包括其他天然纖維都無法比擬的。在今天,貼身的絲綢內衣雖價格昂貴,卻是回歸自然的結果。
Ⅳ 布是誰發明的
是螺祖
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為西陵氏女,名螺母,《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為黃帝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絲為綢,縫綢做衣,後人稱她為「先蠶娘娘」, 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
《史記.五帝本經》載:「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即是螺。《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妻雷祖。」《史記》索隱《帝王世紀》載:「黃帝元妃西陵氏女,曰雷祖。」「雷祖」即「螺祖」,古同音之轉。
王引之的《經義述聞》稱:蝸、螺在上古乃是一切水中甲介類的通稱。何新稱:「累」字古代還有一音讀luo(螺)。田螺,蛤蚌,古人稱作「仆累」,也稱作「媧」。螺、蝸音近義同。這樣女媧——嫦娥——女發——西王母——雷祖——螺祖也同樣演化為了同一性質的人或神。西王母、嫦娥的原型都是女媧或嫘祖女神的延展神,或是同一神的異名分化。
宜昌,遠古稱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這位偉大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正妃,相傳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
嫘祖,又稱雷祖、累祖,民間謂之蠶母娘娘。作為黃帝元妃,是遠古神州大地的第一夫人。她與黃帝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根據《大戴禮記》和《史記》的記載,夏、商、周三世帝王,春秋十二諸侯以及戰國七雄的祖先,均屆於黃帝與嫘祖的血系,跟他們一脈相承。因此,西陵之女螺祖這位與黃帝並列的「人文初祖」,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
嫘祖,聰慧勤勞,是中國教民養蠶繅絲的創始人。為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被後世尊為「先蠶」,享譽海內外。據大韓民國《東亞日報》1993年5月12日題為「恢復停了85年的先蠶節」報道:1993年5月16日,慶祝漢城定都600周年的活動中.將恢復先蠶節,以祭祀中國的西陵氏。
螺祖,不僅教民養蠶繅絲,而且還輔佐黃帝,巡作九州,為開創中華基業,盡心盡力。終因積勞成疾而死,被葬於出巡的途中衡山岣嶁峰。
作為螺沮故鄉的宜昌人民,索有尊賢敬祖的優良傳統。早在宋代,即將西陵山列為峽州(即宜昌)八處古跡之首。明代又在此山興建西陵山廟。每逢農歷三月十五,相傳這天是嫘祖的生日,舉行廟會。祭祀螺祖,世代延續。直至1940年5月,嫘祖祠堂毀於戰亂時,才終止。為紀念這位,中華炎黃子孫的偉大母親,時下,我市又在西陵山廟舊址重建嫘祖廟。前期工程竣工後,將在這里舉行」94中華螺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屆時,全國有關專家、學者聚集炎黃子孫偉大母親的聖地,交流螺祖文化研究成果,讓炎黃文化發揚光大。
Ⅵ 紙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Ⅶ 紙和布分別是那個時候發明的
紙: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早在西漢,我國已發明用麻類植物纖維造紙。蔡倫並不是紙的製造者,而是造紙術的革新者,他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
布:黃帝時代的螺祖發明的。(嫘祖之所以受到中華民族的崇敬,嫘祖創立的絲綢文化,筆者稱為「巾幗文化」,對中華民族文明文化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現代人只知道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織綢技術,創立聞名於世界的「絲綢之國」。「巾」就是糸帛,《巾部》文字就是巾幗文化:政治「帝、布、席、簾、幕、帶、師、帥、常、希、帛、帋、幣、幣、歸、市、帑、帣、幫等字就說明巾的作用,「糸」:紙、紅、績、紀等字組成也就是絲綢的作用。 )
Ⅷ 造紙術的發明經過
造紙術中國古代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造紙術發明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其中,唐朝利用竹子為原料製成的竹紙,標志著造紙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唐時,在造紙過程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生產各種各樣的工藝用紙奠定了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中國生產的用紙,除了一般的紙張外,還有各種彩色的臘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紙等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壁紙、花紙等。使紙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紙的發明、發展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縑帛、簡 牘的有力的競爭者。
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簡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的抄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鹼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磧出土的這一時期所造出的古紙來看,紙質纖維交結勻細,外觀潔白,表面平滑,可謂「妍妙輝光」。公元六世紀的賈思勰還在《齊民要術》中,專門有兩篇記載了造紙原料楮皮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同時,造紙術傳到我國近鄰朝鮮和越南,這是造紙術外傳的開始。
公元六——十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我國除麻紙紙、楮皮、桑皮紙、藤紙外,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和新式的竹紙。在南方產竹地區,竹材資源豐富,因此竹紙得到迅速發展。關於竹紙的起源,先前有人認為開始於晉代,但是缺乏足夠的文獻和實物證據。從技術上看,竹紙應該在皮紙技術獲得相當發展以後,才能出現,因為竹料是莖稈纖維,比較堅硬,不容易處理,在晉代不太可能出現竹紙。竹紙應該起源於唐以後,而在唐宋之際有比較大的發展。歐洲要到十八世紀才有竹紙。
這一時期的產紙地區遍及南北各地。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因此興起了印書業,這就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紙的產量、質量都有提高,價格也不斷下降,各種紙製品普及於民間日常生活中。名貴的紙中有唐代的「硬黃」、五代的 「澄心堂紙」等,還有水紋紙和各種藝術加工紙。唐代的繪畫藝術作品已經有不少紙本的,正反映出造紙技術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