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趣創造

趣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31 06:42:11

㈠ FOSSil中文名字

Fossil是一個集合創造力的港灣,在時尚世界,Fossil要在四個季節市場推出新產品,產品的主流哲學強調樂趣、時尚和質量。Fossil擁有諸多品牌不同的產品哲學,但一致的宗旨是以合理的價格提供獨特的產品。在這一點上Fossil做得非常好。 Fossil雖然品牌歷史短,只有廿多年光景,但是Fossil對美國腕錶界的影響力之大,則猶如一個百年老牌一般。公司創造的每一個產品都有一種Fossil特有的敏感,「我認為這與我們投入的質量有關,時裝表品牌總裁Richard Gundy說,「看一看Fossil品牌,我們一直使用結實表殼和表鏈,皮革製品質量也很好。Fossil手錶有一種獨特的感覺和外表。我認為顧客能夠區別一個Fossil產品。」 FOSSIL (中文譯「化石 」 品牌精神定位為」歡樂、真實、自然」,在美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知名品牌,鎖定了年輕族群,結合了品質及流行樂趣創造出消費者喜愛的商品,並以合理的價格及超值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㈡ 誰能介紹一下法國文學家狄德羅

D.狄德羅(1713~1784)

Diderot,Denis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網路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網路全書》主編。

生平和著述

D.狄德羅生於郎格里。1732年獲得巴黎大學文科碩士學位。他精通意、英等幾國文字,以譯述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稱。狄德羅在主編《網路全書》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培根關於編輯網路全書的思想,促使他堅定地獻身於《網路全書》的事業。狄德羅除主編《網路全書》外,還撰寫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學思想錄》、《對自然的解釋》、《懷疑者漫步》、《論盲人書簡》、《生理學的基礎》、《拉摩的侄兒》、《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宿命論者讓·雅克和他的主人》、《駁斥愛爾維修<論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的研究》、《論戲劇藝術》、《談演員》、《繪畫論》、《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關系」的美學思想。

哲學思想

狄德羅的哲學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又夾雜著一些辯證法的因素。1749年發表的《論盲人書簡》充分表述了無神論思想。這種思想沒有停留在以觸覺為衡量事物存在與否的准則上,深入到了理論思維的領域。狄德羅把世界設想為一個大系統,認為其中存在的只有時間、空間與物質;物質本身具有活力,能夠自行運動,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參與;運動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的聯系造成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這個世界是統一的,統一於物質;由於物質不斷運動,永遠處於變化的過程中,所以新鮮的事物層出不窮;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聯系,聯系與統一具有內在的邏輯上的蘊涵關系。在狄德羅的自然觀中,含有轉化的觀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轉化,轉化還涉及事物質的變化。但狄德羅的自然觀仍然存在形而上學傾向。他把一切變化都歸結為「純粹數量增長」,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變的,認為由元素組合的事物,通過嬗變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環的局面。

在認識論方面,狄德羅強調感覺論,認為出現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導源於感性知覺,他從認識的起源上反駁先驗論以及純屬思辨性質的形而上學。主張感性與理性兩條軌道相輔相成, 共同推進人類認識。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美學思想 狄德羅依據唯物主義觀點,提出了「美在關系」說。認為「美」是一個存在物的名詞,它標記著存在物一種共有的性質,這個共有的性質就是「關系」。這就是「美在關系」的含義。「美在關系」就意味著美在事物的客觀性質,事物的性質是美的根源。狄德羅還認為「關系是悟性的一種作用」。根據這一點,他把「關系」基本上分為實在的關系 、察知的關系和虛構的關系。與這3類相應,美也分為3種:「實在的美」,又稱為「 在我身外的美」:「見出的美」,又稱為「與我有關的美」;虛構的美,實際是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解釋了現實美和藝術美。他把藝術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張藝術效法自然,反對仿古,反對墨守成規。認為大自然高於藝術,自然美高於藝術美。但是,狄德羅作為啟蒙運動思想家,並不甘願作自然的追隨者,所以他又認為藝術真實既不應違背自然真實,又不等於自然真實,藝術真實必須符合藝術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虛構的關系。而在藝術美的現實和理想兩個方面,他又更重視理想。

狄德羅認為,審美鑒賞不單是審美感受力,也是審美創造力,美感是和一個人的想像、敏感和知識成正比例增長的。從審美創造來說,審美鑒賞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創造作品是依據法則的知識,只能產生一些「慣性的美」。狄德羅把趣味、天才同審美感受區分開,又把趣味同天才區分開,沒有充分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彼此滲透的復雜關系。依「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還考察和研究了審美判斷的標准以及審美判斷產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學思想,上承亞里士多德,下啟N.G.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學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亂。他把美看作是在心靈中由「悟性」喚醒「關系觀念」的東西的標記。有把美和美感混為一談,甚至以美感作為美的基礎的看法。沒有劃清美與美感的界限。

藝術成就

1759~1781年他為巴黎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沙龍」(繪畫雕塑展覽)寫過10多篇評論文章,攻擊以布歇為代表的浮華纖巧投合貴族趣味的「羅珂珂」作風,提倡現實主義畫風。他嘗試建立一種新的戲劇體裁,沖破古典主義理論在悲劇、喜劇之間劃下的界線,用散文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稱這種新的戲劇為「嚴肅劇」即後世的「正劇」。他寫的兩部「嚴肅劇」《私生子》、《一家之主》在藝術上並無可取之處,但是他為這兩部劇本寫的序言具有理論價值。《談演員的矛盾》(原題為《關於演員的與眾不同之見》)。是對表演技巧的探討。他認為演員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卻不應親身感受劇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靜,這便是演員的「矛盾」所在。

狄德羅的文學創作有小說《修女》、《拉摩的侄兒》和《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此外,還發表過一部長篇小說《泄露隱情的首飾》和一些短篇故事,如《他與我》、《蒲保納的兩個朋友》、《這不是小說》等。

㈢ 梅菲斯特奧特曼和浮士德誰歷害

梅菲斯特是後面改造出來的,沒理由比浮士德垃圾

㈣ 微信平台要怎麼寫文案才有人看

首先你需要抓住你要寫的這篇文章的主題在那兒?其實文案,廣義上指一個廣告中除圖象以外的所有表達方式的集合,狹義上是指廣告中所需要的文字部分。一般來說平面廣告文案包括標題、正文、附文、廣告語幾個部分。影視廣告及廣播廣告文案就包括所有出現的語言、聲音、場景等文字部分。

㈤ 我嘗到了創造的樂趣作文300字

先用一張較硬的紙捲起來,粘住,成了一個紙筒。再拿一顆玻璃珠或小鋼珠,放在回紙筒里,要答讓珠子能順利滑動,但從紙筒兩頭出不來。最後在紙筒上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我在上面畫了一個人,由於它很會翻轉,所以我起名叫「翻轉人」。我把「翻轉人」放在斜坡上,輕輕一推,只見它使勁翻轉直到斜坡的盡頭才停下來。「翻轉人」翻轉時,裡面的珠子不斷滾動,所以它就能不停的翻轉。
我又做了許多「翻轉人」,來到院子分發給小夥伴們,我們還玩起了看誰的「翻轉人」翻得遠的游戲,玩得很開心。
這次我嘗到了創造的樂趣。既然發明創造有這么多樂趣,難怪愛迪生那麼喜歡發明、創造新東西。

㈥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怎麼訓練孩子發散性思維

1-
增加閱讀知識量,知識儲備越多,越有助於發散思維的培養。
2-
多參加家務勞動,鍛煉孩子動手動腦實際操作能力,以及時間管控能力。
3-
多帶孩子去外面旅遊,見識各種不同的新事物,新環境,增加和拓寬孩子視野眼界,能開闊孩子的思維。
4-
多陪伴孩子,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注意日常生活中多傾聽孩子的訴求,注意理解孩子的視角,讓孩子盡情釋放他的內心和情感,從而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際交往能力。
孩子身心健康,人際交往能力強,他能從同伴那裡,通過和同伴共同學習,交流,合作來獲得發散思維實際訓練。

㈦ 培養孩子創造力方法有哪些

不要限制孩子的慾望
孩子天生就喜歡摸周圍的事物,喜歡探索新的環境,因此不要限制孩子的探索欲。如果孩子對某件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媽媽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給孩子提供能探索問題的時間。不要經常限制孩子的慾望,那樣會打擊孩子的好奇心,抑制創造力的開發。
多親近大自然
與都市建築比起來,充滿自然氣息的環境更容易刺激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給孩子提供能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公園里盡情地玩堆泥土和玩沙的游戲。
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
一般情況下,冥想有助於啟發孩子大腦,因此當孩子想獨立思考時,給他一個安靜的不受打擾的環境。

經常做刺激右腦的活動
在人的大腦里,左腦負責意識、理性和邏輯思維,右腦負責直觀、感性的思維。所以小朋友可以經常做刺激右腦的活動,比如聽音樂、畫畫等活動,提高創造力。

即使是荒唐的想法,也應該認可
當孩子講出自己想像的故事時,或者說出自己的夢境,很多家長會覺得無法理解,或者覺得不符合邏輯。但是家長不要隨意批評,也不要打斷。尊重孩子,耐心地聆聽孩子們的感想和想法,並且要給予認同,並且不時地提問,不要傷害孩子的創造力。

家長尊重孩子,認可孩子,才能保護孩子的創造力,並且提高其創造力

㈧ 關於盧梭

D.狄德羅(公元1713年~公元1784年)

Diderot,Denis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網路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網路全書》主編。

生平和著述

D.狄德羅生於郎格里。1732年獲得巴黎大學文科碩士學位。他精通意、英等幾國文字,以譯述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稱。狄德羅在主編《網路全書》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培根關於編輯網路全書的思想,促使他堅定地獻身於《網路全書》的事業。狄德羅除主編《網路全書》外,還撰寫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學思想錄》、《對自然的解釋》、《懷疑者漫步》、《論盲人書簡》、《生理學的基礎》、《拉摩的侄兒》、《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宿命論者讓·雅克和他的主人》、《駁斥愛爾維修<論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的研究》、《論戲劇藝術》、《談演員》、《繪畫論》、《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關系」的美學思想。

哲學思想

狄德羅的哲學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又夾雜著一些辯證法的因素。1749年發表的《論盲人書簡》充分表述了無神論思想。這種思想沒有停留在以觸覺為衡量事物存在與否的准則上,深入到了理論思維的領域。狄德羅把世界設想為一個大系統,認為其中存在的只有時間、空間與物質;物質本身具有活力,能夠自行運動,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參與;運動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的聯系造成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這個世界是統一的,統一於物質;由於物質不斷運動,永遠處於變化的過程中,所以新鮮的事物層出不窮;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聯系,聯系與統一具有內在的邏輯上的蘊涵關系。在狄德羅的自然觀中,含有轉化的觀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轉化,轉化還涉及事物質的變化。但狄德羅的自然觀仍然存在形而上學傾向。他把一切變化都歸結為「純粹數量增長」,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變的,認為由元素組合的事物,通過嬗變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環的局面。

在認識論方面,狄德羅強調感覺論,認為出現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導源於感性知覺,他從認識的起源上反駁先驗論以及純屬思辨性質的形而上學。主張感性與理性兩條軌道相輔相成, 共同推進人類認識。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美學思想 狄德羅依據唯物主義觀點,提出了「美在關系」說。認為「美」是一個存在物的名詞,它標記著存在物一種共有的性質,這個共有的性質就是「關系」。這就是「美在關系」的含義。「美在關系」就意味著美在事物的客觀性質,事物的性質是美的根源。狄德羅還認為「關系是悟性的一種作用」。根據這一點,他把「關系」基本上分為實在的關系 、察知的關系和虛構的關系。與這3類相應,美也分為3種:「實在的美」,又稱為「 在我身外的美」:「見出的美」,又稱為「與我有關的美」;虛構的美,實際是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解釋了現實美和藝術美。他把藝術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張藝術效法自然,反對仿古,反對墨守成規。認為大自然高於藝術,自然美高於藝術美。但是,狄德羅作為啟蒙運動思想家,並不甘願作自然的追隨者,所以他又認為藝術真實既不應違背自然真實,又不等於自然真實,藝術真實必須符合藝術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虛構的關系。而在藝術美的現實和理想兩個方面,他又更重視理想。

狄德羅認為,審美鑒賞不單是審美感受力,也是審美創造力,美感是和一個人的想像、敏感和知識成正比例增長的。從審美創造來說,審美鑒賞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創造作品是依據法則的知識,只能產生一些「慣性的美」。狄德羅把趣味、天才同審美感受區分開,又把趣味同天才區分開,沒有充分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彼此滲透的復雜關系。依「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還考察和研究了審美判斷的標准以及審美判斷產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學思想,上承亞里士多德,下啟N.G.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學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亂。他把美看作是在心靈中由「悟性」喚醒「關系觀念」的東西的標記。有把美和美感混為一談,甚至以美感作為美的基礎的看法。沒有劃清美與美感的界限。

藝術成就

1759~1781年他為巴黎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沙龍」(繪畫雕塑展覽)寫過10多篇評論文章,攻擊以布歇為代表的浮華纖巧投合貴族趣味的「羅珂珂」作風,提倡現實主義畫風。他嘗試建立一種新的戲劇體裁,沖破古典主義理論在悲劇、喜劇之間劃下的界線,用散文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稱這種新的戲劇為「嚴肅劇」即後世的「正劇」。他寫的兩部「嚴肅劇」《私生子》、《一家之主》在藝術上並無可取之處,但是他為這兩部劇本寫的序言具有理論價值。《談演員的矛盾》(原題為《關於演員的與眾不同之見》)。是對表演技巧的探討。他認為演員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卻不應親身感受劇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靜,這便是演員的「矛盾」所在。

狄德羅的文學創作有小說《修女》、《拉摩的侄兒》和《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此外,還發表過一部長篇小說《泄露隱情的首飾》和一些短篇故事,如《他與我》、《蒲保納的兩個朋友》、《這不是小說》等。
12、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是法國十八世紀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
"茅舍和其他私人住宅的數目跟宮廷的數目的對比,就如同一萬跟一的對比一樣,而依照這一點,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舍里的要比出自宮廷里的多得難以計算。"他承認教育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他說:"教育使人發現自己的尊嚴,就是奴隸也能夠很快地感覺到他不是生而為奴隸的。" 初等教育應該是免費的義務教育。
狄德羅認為,俄國學校應該向一切兒童廣開大門,沒有任何等級的差別,初等學校應是強迫的、普及的和免費的。應給初等學校畢業的學生有直接升入大學的可能性。他提出的學校體系是初等學校畢業升入中等普通教育的文科,文科畢業後就可以升入醫科、法科及神學科去完成高等教育。同時他主張設立多種高等專門學校,諸如軍事、工程、航海、農業、商業、藝術等學校,以及訓練文官的政治學校。在各類學校中都要加強數學課的教學,同時增設自然、物理、化學等科目。

㈨ 狄得羅是誰

D.狄德羅(1713~1784)

Diderot,Denis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網路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網路全書》主編。

生平和著述

D.狄德羅生於郎格里。1732年獲得巴黎大學文科碩士學位。他精通意、英等幾國文字,以譯述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稱。狄德羅在主編《網路全書》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培根關於編輯網路全書的思想,促使他堅定地獻身於《網路全書》的事業。狄德羅除主編《網路全書》外,還撰寫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學思想錄》、《對自然的解釋》、《懷疑者漫步》、《論盲人書簡》、《生理學的基礎》、《拉摩的侄兒》、《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宿命論者讓·雅克和他的主人》、《駁斥愛爾維修<論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的研究》、《論戲劇藝術》、《談演員》、《繪畫論》、《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關系」的美學思想。

哲學思想

狄德羅的哲學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又夾雜著一些辯證法的因素。1749年發表的《論盲人書簡》充分表述了無神論思想。這種思想沒有停留在以觸覺為衡量事物存在與否的准則上,深入到了理論思維的領域。狄德羅把世界設想為一個大系統,認為其中存在的只有時間、空間與物質;物質本身具有活力,能夠自行運動,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參與;運動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的聯系造成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這個世界是統一的,統一於物質;由於物質不斷運動,永遠處於變化的過程中,所以新鮮的事物層出不窮;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聯系,聯系與統一具有內在的邏輯上的蘊涵關系。在狄德羅的自然觀中,含有轉化的觀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轉化,轉化還涉及事物質的變化。但狄德羅的自然觀仍然存在形而上學傾向。他把一切變化都歸結為「純粹數量增長」,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變的,認為由元素組合的事物,通過嬗變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環的局面。

在認識論方面,狄德羅強調感覺論,認為出現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導源於感性知覺,他從認識的起源上反駁先驗論以及純屬思辨性質的形而上學。主張感性與理性兩條軌道相輔相成, 共同推進人類認識。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美學思想 狄德羅依據唯物主義觀點,提出了「美在關系」說。認為「美」是一個存在物的名詞,它標記著存在物一種共有的性質,這個共有的性質就是「關系」。這就是「美在關系」的含義。「美在關系」就意味著美在事物的客觀性質,事物的性質是美的根源。狄德羅還認為「關系是悟性的一種作用」。根據這一點,他把「關系」基本上分為實在的關系 、察知的關系和虛構的關系。與這3類相應,美也分為3種:「實在的美」,又稱為「 在我身外的美」:「見出的美」,又稱為「與我有關的美」;虛構的美,實際是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解釋了現實美和藝術美。他把藝術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張藝術效法自然,反對仿古,反對墨守成規。認為大自然高於藝術,自然美高於藝術美。但是,狄德羅作為啟蒙運動思想家,並不甘願作自然的追隨者,所以他又認為藝術真實既不應違背自然真實,又不等於自然真實,藝術真實必須符合藝術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虛構的關系。而在藝術美的現實和理想兩個方面,他又更重視理想。

狄德羅認為,審美鑒賞不單是審美感受力,也是審美創造力,美感是和一個人的想像、敏感和知識成正比例增長的。從審美創造來說,審美鑒賞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創造作品是依據法則的知識,只能產生一些「慣性的美」。狄德羅把趣味、天才同審美感受區分開,又把趣味同天才區分開,沒有充分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彼此滲透的復雜關系。依「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還考察和研究了審美判斷的標准以及審美判斷產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學思想,上承亞里士多德,下啟N.G.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學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亂。他把美看作是在心靈中由「悟性」喚醒「關系觀念」的東西的標記。有把美和美感混為一談,甚至以美感作為美的基礎的看法。沒有劃清美與美感的界限。

藝術成就

1759~1781年他為巴黎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沙龍」(繪畫雕塑展覽)寫過10多篇評論文章,攻擊以布歇為代表的浮華纖巧投合貴族趣味的「羅珂珂」作風,提倡現實主義畫風。他嘗試建立一種新的戲劇體裁,沖破古典主義理論在悲劇、喜劇之間劃下的界線,用散文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稱這種新的戲劇為「嚴肅劇」即後世的「正劇」。他寫的兩部「嚴肅劇」《私生子》、《一家之主》在藝術上並無可取之處,但是他為這兩部劇本寫的序言具有理論價值。《談演員的矛盾》(原題為《關於演員的與眾不同之見》)。是對表演技巧的探討。他認為演員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卻不應親身感受劇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靜,這便是演員的「矛盾」所在。

狄德羅的文學創作有小說《修女》、《拉摩的侄兒》和《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此外,還發表過一部長篇小說《泄露隱情的首飾》和一些短篇故事,如《他與我》、《蒲保納的兩個朋友》、《這不是小說》等。
參考資料:http://www.ehappystudy.com/html/5/42/116/319/2006/8/ba7637448128600217625-0.htm

閱讀全文

與趣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