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愛發明麻糖

我愛發明麻糖

發布時間:2021-07-31 06:00:38

1. 過小年為什麼要吃麻糖

過小年吃麻糖,為的是糊住大家的嘴,過年期間不要說不吉利的話,也有一種說法把灶神的嘴巴用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飢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過小年的其他習俗:

1、吃餃子:據說臘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同時,在這天,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2、大掃除: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

3、剪窗花: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形式也是豐富多彩,有蓮(連)年有魚(餘),三羊(陽)開泰,五蝠(福)捧壽等各種吉祥形式;

4、貼春聯:在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2. 麻糖有什麼作用

麻糖的營養十分豐富,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葡萄糖和維生素。

麻糖以精製糯米、優質芝麻、麥芽糖為主要原料,部分新口味配以花生、生薑、焦鹽、開心果等,用傳統的配方精心配製,經過12道工藝流程,32個環節製成,孝感麻糖外形猶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撲鼻,風味獨特。

麻糖甘甜可口,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有潤燥、暖肺、養胃等功效。

(2)我愛發明麻糖擴展閱讀:

麻糖的傳說:

孝感有一個叫董永的孝子,與下凡的七仙女配成了夫妻。然而王母娘娘冷酷無情,最後硬是拆散了這對恩愛夫妻。董永與七仙女生有一子,名叫董寶,長大成人後,在預言家鬼谷先生的指點下,遇到了七位仙姑,送給他穀子一碗,囑咐每天只要煮一粒,就可當作一天的口糧。

董寶回家後,把一碗穀子全煮了,變成一座飯山把董寶壓在山下,後來飯山上長出一種特殊的稻子。

由於是來自天宮的仙種,所以滋味特別甘美,民間就用它制出各類食品,孝感麻糖就是用這種糯米制的糖。用這種糯米製成的麻糖,麻香酥脆,味美可口不粘牙,非常受歡迎。於是,此糖在當地廣為流傳。

3. 麻糖的特產文化

麻糖
提到麻糖就想到了湖北孝感。孝感麻糖是湖北名特產品之一,早在元朝末年就以香、甜、薄、脆、白的獨特風味聞名於世,博得消費者的贊美。產品以精選糯米、芝麻、白糖為主要原料,並拌以桂花、金錢桔餅等成份精製而成,無任何化學污染,無任何添加劑,是一種純天然綠色食品。特別是作為主要原料的麥芽糖又兼有潤肺治喘之功效,對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患者能明顯緩解病情,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營養保健珍品。
孝感麻糖歷史悠久,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吃過並贊不絕口,從而一舉成為皇家貢品。後來各地也都仿製,但味道就是及不上孝感本地的土產,故不相傳,只有用孝感城關西門外城隍潭的「龍吐水」熬糖,才能制出上品的麻糖來。怪不得即使是孝感的製糖師,如若遷居他處,也會做不出原先的風味來呢。
孝感麻糖的創制,據說與一個饞嘴的糖坊老闆娘有關。這個老闆娘因為有饞病,時常熬不住要偷糖吃。有一次,她正吃得津津有味時,看見老闆進屋來了,慌得她趕忙把一碗丟進了裝芝麻的罐子里,不想卻被老闆發現了。老闆見糖上沾滿了生芝麻,要丟掉實在心疼,要弄掉生芝麻又沒有辦法,不由得十分生氣。這時,那個饞嘴的老闆娘在邊上說道:「有辦法利用的,把它放在鍋里烙熟,好吃得很呢。」老闆一試,果然味道不錯,後來,一位熬糖的老師傅從這件事上受到了啟發,由此創制出了孝感麻糖。對於孝感麻糖的歷史和發展,民間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孝感有一個叫董永的孝子,與下凡的七仙女配成了夫妻。然而王母娘娘冷酷無情,最後硬是拆散了這對恩愛夫妻。董永與七仙女生有一子,名叫董寶,長大成人後,在預言家鬼谷先生的指點下,遇到了七位仙姑,送給他穀子一碗,囑咐每天只要煮一粒,就可當作一天的口糧。董寶回家後,把一碗穀子全煮了,變成一座飯山把董寶壓在山下,後來飯山上長出一種特殊的稻子。
由於是來自天宮的仙種,所以滋味特別甘美,民間就用它制出各類食品,孝感麻糖就是用這種糯米制的糖。用這種糯米製成的麻糖,麻香酥脆,味美可口不粘牙,非常受歡迎。於是,此糖在當地廣為流傳。
唐山麻糖已經有400多年歷史,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原產於曹雪芹的老家——冀東唐山豐潤的七樹庄。 唐山麻糖形似團花,薄如蟬翼,有的乳白有的淡黃,松軟酥脆,香甜適口。發明麻糖的「廣盛號」開始只是靠炸排叉(麻葉),後來發展到蜜汁排叉,再後來就發明了唐山麻糖。麻糖是由冀東地區的排叉演變而來。當時,人們逢年過節都喜歡用糖和面、芝麻油炸的排叉作為節日食品。大概距今一百多年前,糕點鋪「廣盛號」把這種深受老百姓喜愛的點心投向了市場。那時市場上的排叉有兩種:一種是用糖和面,再用芝麻油炸;另一種是先用油炸,再澆上蜜汁。兩種排叉各有優劣,油炸排叉硬而脆,蜜汁排叉軟而皮。「廣盛號」在經營過程中融合了兩種排叉的做法,精心研製,並吸取了京城糕點「蜜供」的澆漿法,制出了如今的風味名吃——蜂蜜麻糖。 「廣盛號」為張家何人何時所開已經無法考證,只在陳年老賬中查到最早的記載為明朝萬曆四年。張家祖上世居冀中深州(今衡水市深縣),後因災患所迫遷至唐山豐潤縣七樹庄落戶,繼續「廣盛號」麻糖的製作經銷。雖然唐山麻糖已經發展了很多分支品牌,但是最正宗的還是「廣盛號」。經過歷代相傳,「廣盛號」這樣的老字型大小麻糖品牌得以發揚光大。繼承人是唐山市豐潤區七樹庄的張國榮先生。2009年「廣盛號」麻糖被列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麻糖吸取了著名糕點「蜜供」的澆漿方法,幾經改進,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製做工藝。煙酒公司新新商店製做蜂蜜麻糖的高手董淑媛,1963年學藝,得該市「麻糖大王」的真傳,技藝達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程度。經過配料、和面、擀片、清面放片、剁塊、炸制、澆漿等工藝,所制麻糖色澤新鮮,呈淡黃色,片薄如紙,形似花狀,清香甜脆,營養十分豐富,可謂我省獨具一格的風味名吃。在1981年全國食品評比會上,曾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

4. 可活動的機械結構一般要怎麼設計

凸輪,杠桿之類的吧。這東西要做出來應該說是可以的,但是要在戒指這么小的結構上實現,而且還是異形結構,難度比較大,成本不菲,並且非常容易損壞,實用性非常值得懷疑。

5. 糖是誰發明的我想謝謝他/她~

蔗糖是人類基本的糧食之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蔗糖根據純度的高低可分為三種;白糖、砂糖和片糖。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後來傳播到南洋群島和印度。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
漢朝至隋朝
世界各國「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國古代的「西極石密」和「西國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來自梵文sakara。說明蔗糖發原地是古印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
敦煌殘卷中有一段關於印度製糖術的紀錄,說到印度出產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根據季羨林解讀,「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譯,證明印度製糖術的確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將甘蔗榨出甘蔗汁曬成糖漿,再用火煎煮,成為蔗糖塊(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義。印度的「石」糖在漢代傳入中國,漢代文獻中的「石蜜」、「西極石蜜」、「西國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國」、「西極」正是梵文sakara的對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譯。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代
後來印度的煉糖術有進一步地高:將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煉,並不斷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攪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漿中的雜質凝結成渣,原來褐色的糖漿顏色變淡,經過反復的除雜工序,最後得到淡黃色的沙糖。《新唐書》中記載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說明印度的煉糖術在唐朝傳入中國。
宋代
北宋初期,三佛齊和大食等國貢白砂糖。白砂糖是從石蜜進一步提煉的,呈沙顆粒狀態,色淡黃,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現世界第一部甘蔗煉糖術專著《糖霜譜》。
製糖成為一門重要產業,糖製品種類繁多,有香糖果子、獅子糖、花花糖、膠牙糖、芝麻糖、錘子糖、楊梅糖等。
元代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游記》記述中國武乾的製糖業,開始不知道怎麼煉制像巴比倫地區出產的糖那樣精美,後來大汗得到來自巴比倫地區的人傳授用樹灰煉精糖的技術。又說福州地區煉制的糖「十分潔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的《伊本·白圖泰游記》說:「中國出產大量的蔗糖,其質量較之埃及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明代
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第六卷《甘嗜》篇詳細敘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造白糖法:將過冬成熟的甘蔗,用軋漿車榨蔗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黃黑色的糖漿,倒入另一口缸中凝結成黑沙糖;另備一口缸,上面安放一個瓦溜(瓦質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將黑砂糖倒入瓦質漏斗中,等黑沙結定,除去稻草,用黃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從漏斗流入下麵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最上一層約五寸多,非常潔白,叫西洋糖(明代的西洋即現在的南洋)。
造冰糖法:將白糖煎熔,和入雞蛋清除雜質,待火候合適,將新青竹破成篾片,斬成一寸長短,投入熔化的白糖中,經過一夜就凝成冰糖。
季羨林在所著《中華蔗糖史》說:中國明代熬練白糖的「黃泥水淋脫色法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並指出
馮·李普曼(von Lippmann)的《糖史》,沒有一個字提到黃泥水淋脫色法。
除《天工開物》外,《閩書南產志》、方以智著《物理小識》、劉獻廷著《廣陽雜記》、《興化府志》都有關於熬練白糖的黃泥水淋脫色法的敘述。證明黃泥水淋脫色法是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從明朝開始將中國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島。
明朝中國的白砂糖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地區,也傳播了中國製造白砂糖的方法。根據季羨林考證,孟加拉語和幾種印度語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即「中國糖」,就是中國製糖術傳入印度的證明。
明崇禎十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廣州前後購買13028擔白糖和500擔冰糖。

6. 麻糖的作用

麻糖以精選糯米、芝麻、白糖為主要原料,並拌以桂花、金錢桔餅等成份精製而成,無回任何化學污染,無任何答添加劑,是一種純天然綠色食品。麻糖以香、甜、薄、脆的獨特風味聞名於世,具有香而不艷,甜而不膩,回味無窮,形似玉梳白似壁,薄如蟬翼甜如蜜的典型特徵。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有暖肺、養胃、滋肝、補腎等功效。

7. 麻糖怎麼做好吃,麻糖的吃法

麻糖的做法步驟

1. 花生炒熟去皮,晾涼後處理成花生碎。不用太碎,每粒壓成三四片就可以。

2. 黑芝麻,小火炒熟,大概兩三分鍾就可以,熟的時候芝麻會在鍋里跳舞。盛出晾涼備用。

3. 熬糖:我用的是老媽給寄的義烏紅糖,綠色無添加,其實白糖、冰糖都可以。鍋里倒入涼水半碗,大概100ml,再把120克的紅糖放進去,開小火慢慢熬,不停的攪拌,直到糖成為深棕色,無氣泡後加入1小勺白醋;

4. 用筷子沾點糖,放涼水裡取出後能拉出細絲,說明糖就熬好了。熬糖需要耐心些,火候不夠粘性不大,容易散;火候過了老了味道發苦,凝結太快不容易拌勻。

5. 繼續小火,加入准備好的芝麻和花生碎攪拌均勻,動作要快點哦,就因為這個都沒顧上拍照。攪拌均勻後盛出來放入准備好的容器中按壓平,盡量壓緊。定型後放在案板上趁熱切開,干透了切愛碎。

6. 切成小塊晾涼,嘗一塊滿嘴留香,絕對是小時候的味道。

8. 唐山麻糖的麻糖的歷史

唐山麻糖已經有400多年歷史,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原產於曹雪芹的老家——冀東唐山豐潤的七樹庄。
唐山麻糖形似團花,薄如蟬翼,有的乳白有的淡黃,松軟酥脆,香甜適口。發明麻糖的「廣盛號」開始只是靠炸排叉(麻葉),後來發展到蜜汁排叉,再後來就發明了唐山麻糖。
麻糖是由冀東地區的排叉演變而來。當時,人們逢年過節都喜歡用糖和面、芝麻油炸的排叉作為節日食品。大概距今一百多年前,糕點鋪「廣盛號」把這種深受老百姓喜愛的點心投向了市場。那時市場上的排叉有兩種:一種是用糖和面,再用芝麻油炸;另一種是先用油炸,再澆上蜜汁。兩種排叉各有優劣,油炸排叉硬而脆,蜜汁排叉軟而皮。「廣盛號」在經營過程中融合了兩種排叉的做法,精心研製,並吸取了京城糕點「蜜供」的澆漿法,制出了如今的風味名吃——蜂蜜麻糖。
「廣盛號」為張家何人何時所開已經無法考證,只在陳年老賬中查到最早的記載為明朝萬曆四年。張家祖上世居冀中深州(今衡水市深縣),後因災患所迫遷至唐山豐潤縣七樹庄落戶,繼續「廣盛號」麻糖的製作經銷。現在,雖然唐山麻糖已經發展了很多分支品牌,但是最正宗的還是「廣盛號」。經過歷代相傳,「廣盛號」這樣的老字型大小麻糖品牌得以發揚光大。目前的繼承人是唐山市豐潤區七樹庄的張國榮先生。2009年「廣盛號」麻糖被列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麻糖吸取了著名糕點「蜜供」的澆漿方法,幾經改進,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製做工藝。煙酒公司新新商店製做蜂蜜麻糖的高手董淑媛,1963年學藝,得該市「麻糖大王」的真傳,技藝達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程度。經過配料、和面、擀片、清面放片、剁塊、炸制、澆漿等工藝,所制麻糖色澤鮮亮,呈淡黃色,片薄如紙,形似花狀,清香甜脆,營養十分豐富,可謂我省獨具一格的風味名吃。在1981年全國食品評比會上,曾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

9. 四川的麻糖(土話是:麻湯)是怎麼做的

我剛收到我爸寄給我的,他提前發了谷芽,把谷芽曬干,磨粉,紅薯洗干凈煮爛,再壓成泥,然後後面要加水熬,過濾,再加麥芽粉熬,再過濾,熬熬熬……大概是這樣,詳細的得問我70歲的爸,反正單熬糖都花了爸一整天時間。

閱讀全文

與我愛發明麻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