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華德福與蒙氏,哪個好
幾乎不再熬夜的我今天忍不住熬個夜,而且還是在建園的忙碌階段。 今天看到胡萍老師寫了一篇關於芭學園的文章,我忍不住跑去評論了,現將評論內容整理如下: 在深入接觸華德福教育之前,大李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樣(之後就是某某華德福老師了,而且不止一位,全是老太太們。當然,對大李還是很喜歡,只是我職業道路上的偶像換了而已)。因為,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個象大李那樣的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大李的書我都看了,非常適用,由於大李工作的用心,案例非常豐富,對家長們非常有益。胡老師我也知道,也經常看《善解童貞》。只是,我實在是忍不住想說幾句,可能讓胡老師和大李都不舒服,但如果不說我也不舒服。在今年的華德福教師華語大會上,老師講到,如果一個教育工作者對一種教育理念沒有吃透就談融合談本土化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在四年多以前就接觸華德福,兩年多以前開始在成都參加各種華德福的培訓,一年以前決定做華德福。在我決定做華德福時,我跟張俐老師面談過,她問我是否決定做純粹的華德福,我當時猶豫了很多秒,其實,那時我都不確定我是百分百喜歡華德福。當我再三思考點頭表示決定後,張老師說我很猶豫。是的,因為,我覺得我象大李一樣,我不認為哪種教育一定是最好的,蒙氏數學我喜歡,瑞吉歐的課程讓我感動得曾經蒙生了去瑞吉歐學習取經,華德福那柔軟直抵人心的教室環境以及適合孩子的大自然更令我心動不已。所以,我曾經也融合。但是,融合了一年,感覺很累。我感覺是有一根主線在那裡,但如果何生出枝結來,也就是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活動(課程)才是最符合孩子成長要求的才是最符合自己心中的所謂的理念的——我在做的過程中越來越感覺到茫然。是的,不得不承認,我喜歡蒙氏數學,我喜歡瑞吉歐,但是,沒有一種理念會象華德福教育那樣認真地組織培訓和考核,同時,到自己的園里來指導我們辦學。不,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有,那就是那些培訓老師帶給我們的力量,給我們培訓的老師至少也是任華德福老師十年以上的(印象中只有一個手工老師是只做了八年的華德福教師),有很多二十年左右,更有厲害的,三四十年,還有的老師自己的父母就是華德福的,自己的孩子孫輩也是,我非常感動,有一種教育如此地牽動人心和家庭;有一種教育會讓很孩子從小就樹立了當這種理念之下的老師的理想;有一種教育讓那麼多從事這種教育工作幾十年的老人來中國認真細致地教我們如何將這種教育做下去。· 所以,我想,如果大李參加華德福的三年制培訓,或者象給我們培訓的老師那樣接觸華德福十年二十年再談本土化,我相信她一定能將這種教育的優勢發揮得更好對孩子們更有意義。不過,更大的可能或許是,如果大李學了這么多年後,她很可能想一輩子都做華德福教育了。華德福教育博大精深,我經常思考,如果我做一輩子,我能學通不?不,我不太敢相信我能。有人問我為什麼不讓孩子讀讀經學學蒙氏,我說等我學一些年的華德福後能感覺到不是我期待的了我不喜歡了能結合時再結合吧。但我分明發現,我越學越喜歡,越學越發現這種教育的科學與系統性。華德福教育,提供給孩子的一切都是有理論依據的,這讓我們為人師者不茫然。能夠融合的人,一定是把各種教育的精神全部吃透了的人。上次培訓時,有一位維也納皇家音樂學院畢業的伊麗莎白老師,她的父母就是華德福人士,她從小就接受華德福教育,她除了大學以外接受的全是華德福教育,大學畢業後就任華德福老師,她的女兒也是華德福老師,她的幾個孫子外孫目前也在華德福學校上學。在培訓中的分享時光,她專門師講過蒙氏與華德福其實是矛盾的,她說,蒙氏教具是具形的,需要專注,為的是學到技能技巧,不喜歡(不希望)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擺弄教具。在擺弄中讓孩子放棄幻想,為的是學到技能技巧。這種教育培養的不是有創造力的人而是智性的人,不是全人教育。我們既要有清晰的思考,還要有想像力。從兒童的發展進程來看,兒童在生命之初是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之中的,我們不能通過教育的方式去幻醒孩子。 其實,蒙氏和華德福這兩種教育,從本質上來看,應該是矛盾的。但如果在融合過程中,做到形似是非常容易的,況且兩種教育的「形」都是那樣地突出。 我看到胡老師說華德福幼兒園沒有積木,不知道她是如何誤會了,華德福幼兒園是有積木的,而且建議老師自己親手做,甚至和孩子一起做,用的都是粗粗細細的樹干樹枝截斷打磨好的,這種積木更富有生命力,孩子拿在手上會更有感覺。 有的人受不了沒有眼睛鼻子的布娃娃,我以前也不明白,而且也感覺怪怪的——這可能也是我最初不太喜歡華德福的原因。在考慮做華德福前,我專門帶女兒到一華德福孩子家裡去玩,專門觀察女兒對這種娃娃的反應,結果女兒很喜歡。 華德福幼兒園都會演偶戲,孩子們也會用布娃娃做游戲。如果這些娃娃都有眼睛鼻子,那麼娃娃就會有單一的表情,就不能在整個演戲的過程中讓這個娃娃演繹出各種表情來——這確實留給孩子們想像的空間。 華德福教育是我所了解到的最關注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最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的教育——這讓很多對其了解比較多的人沒法不喜歡。 有人提到,華德福教育不適合男孩,但其倡導的天人合一對男孩的成長其實更有益,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男孩成長的大環境並不好的情況下。 有人說,華德福教育是外國的,不適合中國。差矣!我有一次特別感動,感動的是華德福老師給我們上課時講,華德福教育就是要你去發掘你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華德福教育來自於德福,但它在世界各地都在教當地的人們如何在華德福理念的指導下把自己民族的文化發揚光大——熱愛自己民族的人無法不感動於這一教育理念。 其實,因為我在了解和實踐華德福教育,因此我認為它最好,也因為認為它最好,才會堅定地將其實踐下去。這其中的前提是,我沒有更多的意願去了解其他的教育。聽華德福的老師們講,在國外的很多蒙氏園也做得非常好,他們覺得也非常不錯。瑞吉歐這種教育應該是非常吸引人的,是很適合兒童的一種教育,但是沒有相關的培訓,沒辦法掌握其理念的精髓並加以運用。
❷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1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馳騁想像,埋下創造的種子
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國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趨勢。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興趣是促使學生自己探索學習的內動力。只有打動學生,震撼學生的心靈,滿足其喜好,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一般來說,人們是通過做某件事情而培養起對這件事的興趣的,而語文教學法卻相反,大多數學生正是通過學習語文而逐漸失去對語文的興趣。語文課總是那樣的無趣和乏味,走進語文課堂常常聽到有學生說:不知怎麼學習語文,不知學什麼,不知學了干什麼等,這就要求教師改善以前的古板教學,讓課堂充滿活力,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關鍵在於教師不要拘泥於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活動中善於啟發誘導,語言幽默風趣,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因學習緊張引起的心理壓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學生敢於說話,敢於爭辯,無所顧忌,往往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創造的萌芽。教師要做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讓課堂充滿情感的碰撞、情緒的體驗、生命的交流。
想像力是創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會獨立思考,敢於思考,還要勇於創新。如果學生沒有想像力,他們的思維是一個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樣的,那是很悲慘的事。因為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的人,社會的發展就無法想像」。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貫徹落實。
2 激發學生的情感,組織課堂爭論,培養創新意識
學生的學習大部分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教師要用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踐證明,多種情景的創設,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探究慾望,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教師要設計好有意義的課堂提問來引導學生,揭開疑惑,打開思路,不斷創新。提問是語文教學的常規武器,精心設計的提問,應該是富有啟發性的,它的外延內涵都應該是廣的,但要注意的是,由於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在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上很多時侯,都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因為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勝於解答十個問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是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一條措施。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也是探求真理、創造發明的起點。有了問題才能引起思維,才能進行探索,科學研究如此,學生學習、掌握知識也同樣如此。語文課文中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悲愴壯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橫生的神話傳說、有如詩如畫的山水景緻、也有激情滿懷的時代贊歌。教師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創設情景、營造相應的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豐富的想像,從而有利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由於長期處在應試教育樊籠中,學生形成了學習的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著。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到寫作特色,步步為營,滴水不漏。讓學生寫作文,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學生做練習,緊扣教材觀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養成了葉聖陶所說的那種「不是習慣的習慣」。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首先必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的被動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古人雲:「學貴有疑,學問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來。疑是爭論的起點,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於爭論的思想基礎。教師對學生的質疑要提倡。有了良好的環境,有了質疑,課堂爭論中學生的創新慾望被激活,創新的見解就會不斷涌現出來。
3 加強合作學習,激發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的各個環節,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師生間的交流合作。這樣,不僅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反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群性,集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的組織討論。在教學中,經常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想像的空間,同桌或幾人組合交流,自己發現想法,然後在全班學生中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提出明確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再充分匯報自己的想法。這樣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合作精神,還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交際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傾聽同伴的敘述過程中吸取他人的長處。
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允許想像離奇,不要抑制他們的想像力。不要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思維從書本拓展到生活、社會和大自然。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教育可以培養創造性,也可以扼殺創造性,如果教師能給予學生肯定,肯定他豐富的想像力,學生就會學的很快樂。教師擁有智慧才能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要求學生擁有創新思維,教師自己就必須擁有一雙發現創新的慧眼。其實創新的芽莖是在無意中生成的,教育者要能及時發現並小心翼翼地呵護和扶持。牽著春風邀來陽光促使其茁壯成長,那麼課堂才會真正地散發出獨特的靈性和魅力!
21 世紀的語文教師,咀嚼過兩千年仁德治國禮儀之邦的滋養,秉承著中華數千年文化底蘊的熏染,接受了當今世界先進文化信息的浸育,理當勇於忍痛破除現成套路,著眼素養銳意創新。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師可設計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正向、逆向、橫向、縱向等思維活動,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有了教師的多向引導,學生的積極性高了,創造性也自然而然的出來了。
總之,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教師要講究教學藝術,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❸ 華德福教育在中國是否行得通
」 —— 一念行者 晚上接到一位朋友電話,她前些天去成都華德福學校參加了師資培訓,有些感受要與我分享。她說自己在去成都之前,對華德福充滿信心,自己也豪情萬丈,願意全身心地參與到華德福教育的推廣中來,然而,在成都培訓課程還沒結束,自己就開始打退堂鼓,對這種教育在中國是否行得通產生了許多懷疑。 這是一個好問題。電話里我和這位朋友分享了我的認識,意猶未盡,現通過文字再將我的看法與更多朋友分享。 我提醒這位朋友,華德福教育理念很有代表性的一句話,叫做:「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逐漸清醒入世的過程。」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一是「入世」;二是「清醒」入世;三是「逐漸」清醒入世。 辦學,教書育人,就是為「入世」作準備的——這幾乎是這個地球上所有基礎教育的共同目的,偶爾也有例外,據說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辦的學校,過於強調空性,畢業出來的學生好像與世俗社會不太相適應。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一般情況而言是被動的,業力所感,身不由己。而從幼童長大,步入社會,大多數情況下是糊里糊塗、不知不覺的狀態,談不上「清醒」入世。我自己當年就是如此。梁漱溟先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說人生大體分三種態度:一是「逐求」,對外在的事物貪求,別人是物慾橫流,你也就隨波逐流,名利權色,一個也不能少,看看我們周圍,不少人是屬於這種人生態度。梁先生說自己曾經也是這般,直到20歲兩度自殺。為何自殺呢?梁先生說因為「厭離」,這是第二種人生態度,覺得這個紅塵世界臟,開始厭倦以往的生活,生了「出離心」。梁先生抱持這第二種態度活到29歲,覺得不對,又轉身回來,積極入世,開始實踐第三種人生態度,叫做「鄭重」。一個「鄭重」的人也在追求,而且比第一種人生態度還要努力,但因為他的「我」小了,所以這樣的人比較難搞,軟硬不吃,不好糊弄。有一句老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說的就是這個「鄭重」。其實,「鄭重」進取就是「清醒」入世。只是一般情況下,似乎都要經歷這樣否定之否定的轉化過程。 華德福教育的理論基礎「人智學」有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提出:除了生下來父母給了你一具肉身(類似礦物的生命體),還有三個生命體(以太體,類似植物的生命體;星芒體,類似動物的生命體;自我意識體,只有人才具有的生命體)需要以7年為一個周期,逐漸孕育成熟,不應人為破壞其自然生長,否則一個人身心靈的發展會不均衡。這四個生命體的說法也不是斯坦納獨創,古希臘畢達格拉斯學院就有,只是斯坦納將這套生命的學修體系闡述得很清晰,使得人們可以在教育及其他諸多領域中具體運用。而我們所知道的其他各種生命教育體系比較忽略在人的未成年階段的學修次第,沒有和孩子的天性合作。譬如,藏傳佛教中對轉世活佛的教育培養,是非常系統和完備的,老師一定是具格的上師,學生的根器也非同一般,但七八歲送進寺院,學的東西很豐富,惟獨遺憾的是忘了他是一個孩子。西方的電影和小說里就有反映這個主題的作品。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這個問題也很明顯。前日夜間去一私塾拜訪,私塾的老師談到《弟子規》的重要,說因為中國人本性活潑,不守規矩,所以要從小約束,而西方人本性拘謹,注重理性,所以從小比較放任。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觀點,但它是錯誤的。心,乃人之根本,沒有中國人的心和西方人的心之分。不僅沒有中西方之分,人的心識,除了人獨具的「自我意識」之外,還能與動物、植物和礦物溝通,萬物同緣,同體大悲。從宋明理學之後,中國人的教育越來越死板和僵化,陽明先生是這個歷史大滑坡過程中泛起的一個小小浪花,但生不逢時,難以為繼。所以,歷史留給我們一個印象:學習中國文化都是要板起面孔,正襟危坐才行。這是一個大誤會!我們要與中國文化的法脈接通,應該以陽明先生為跳板,直接跳到中國文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去,那裡有活潑潑的生命之學,她與華德福教育一樣是可以真正滋養你的慧命的。多少志士仁人也曾呼喚「少年之中國」,用意也正是如此,我們重視並學習中國文化,不能去揀那些中國文化的裹屍布,而是要找到中國人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是什麼?無需外求,就是你冷暖自知的那個本心啊。 這位打來電話的朋友說華德福教育的實踐是危險的,她卻沒有看出主流教育脫離了生命之學是多麼誤人。我用另一位朋友的《答讀者問》來作為本文結尾吧: 我們對待自己的小孩教育那麼重視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我們擔心如果我們小孩現在的教育趕不上別的小孩時,他們會被社會所淘汰,你確定真是那樣嗎?社會從沒淘汰過任何人,只不過在不停地改變著他們知見和判斷。我們整個人生生命的問題決不在外部,在內部。並不是現代教育出了問題,是人心出了問題。教育的問題也是人心問題的反應。所以改造教育的重點還在人心而不是教育本身。
❹ 什麼是華德福教育
華德福是一種主張發展孩子天賦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好。華德福幼兒園每天保障幾個小時自由玩耍的時間,吃的都是有機食品,徐州有家小橡樹幼兒園是華德福理念的,在永康小區里
❺ 華德福教育將給中國帶來什麼
華德福教育把人生目標放在比考大學、找好工作更高的位置上 生活不是高中畢業以後才開始的,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准備好迎接生活的挑戰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環境中,華德福教育提供了一種明智的選擇 什麼是華德福教育?華德福教育(Waldorf Ecation)是起源於德國、在世界各地已有80多年實踐歷史的一種完整而獨立的教育體系。目前中國大陸有4個人到英美等國學習過華德福教育課程,其中北京的吳蓓放棄了大學教師的職業成為宣傳華德福教育的自由職業者,成都的黃曉星、張俐和李澤武在成都郊區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華德福幼兒園和華德福學校。那裡有十幾個學生,還有十幾個邊工作邊學習的志願者。志願者們來自全國各地,共同點是「我們喜歡華德福」。 但是,當我問及什麼是華德福教育時,答案卻是豐富多樣的: 華德福教育是注重人的頭、心、手的整體發展的教育。 是尊重不同文化和個體,注重人的個性化發展的教育。 是真正開放的、沒有教條的教育。 是倡導尊重孩子的人格獨立的教育。 是全面和諧的人的教育。 是保護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成為孩子的教育。 是崇尚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諧發展的、藝術化的教育。 華德福教育幫助孩子准備面對生活的挑戰和自己的成長。 華德福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華德福學校的學生都不使用教科書,每個年級的學生都在老師的指導下編寫自己的教材,配上插畫、圖表和標本等。 華德福學校的環境教育是融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的,每一所華德福學校都有農場,學生每天都有戶外活動,每周都有園藝活動…… 目前中國大陸出版了4本有關華德福教育的書:獲得華德福教育碩士學位的黃曉星的《邁向個性的教育》,到廣西農村實踐華德福教育的德國青年盧安克的《與孩子的天性合作》,當了13年鄉村教師的李澤武的《我到英格蘭學師范》和吳蓓的《英格蘭的落葉》。看了他們的書,我更想去成都看看—— 華德福學校什麼樣? 坐落在成都城郊、被農田和綠樹環抱的這個院落,有鞦韆、沙坑、水塘、花壇,有小狗跑來跑去,有木工房、圖書室,教室里有一台鋼琴,沒有電視,電腦也只供老師們使用。乒乓球台和餐桌就放在四面通風的一個大木棚子里,吃完飯老師和學生都要自己洗自己的碗。圍牆外有菜地,邊上的垃圾堆分成可以用來堆肥的有機物和廢棄物。廁所很乾凈,裡面有一個裝滿水的大桶,需要用水瓢舀水沖廁所———總之,不太像一個我們印象中規規矩矩的學校。 想參觀幼兒園時我被拒絕了,因為正好是孩子們的自由玩耍時間,老師不希望孩子們被陌生人打擾。那就去聽聽小學的課吧。 小學部一共有6個孩子,都在三、四年級的年齡段,於是就混編成了一個班。李澤武先收昨天的數學作業,既不表揚誰做得好,做錯了的同學也只是糾正而不批評。讀古詩《木蘭花》時孩子們大聲吟讀,有的搖頭晃腦,有的手舞足蹈,有的簡直就唱了起來,那就上音樂課吧。會彈鋼琴的菊子主動要求伴奏,每個孩子都選擇一樣打擊樂器,和著旋律輕輕地敲、大聲地唱,歌聲在教室里快樂地回盪。唱了歌還要跳舞,學生、老師、聽課的志願者和家長都來跳,圍成圓圈,唱著英語課上學過的歌謠,前行,後退,你鞠躬,我還禮,好不快樂! 英語課由黃曉星上,一開始大家都站著,一邊做動作一邊背英語歌謠,聲音由小而大,反復多次。然後唱歌,句式一樣,每個孩子可以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物,用不同動物的叫聲來輪流替換歌詞。唱夠了,到黑板上來寫寫歌里唱到了哪些動物?有兩個孩子不肯去,他也不勉強,丟一個粉筆頭過去,就在桌子上寫吧。整個過程黃曉星一直充滿激情,而且幾乎全是用英語和孩子們交流,孩子們都聽得懂,但其中一個男孩從不回答問題,集體念時也只是小聲嘟囔。課下一問,黃曉星認為孩子其實能很快適應雙語教學環境的,但是他媽媽老是當著孩子的面說「他跟不上的」,給了孩子很不好的暗示。 今天的數學課要學習錢的計算,怎麼學?買菜去!先去食堂問問師傅需要什麼菜,李澤武領著孩子們拎著菜籃子直奔附近的農貿市場,回來時每個孩子在本子上寫下自己買了什麼菜,各自多少錢,一共多少錢,然後畫上美麗的花邊和圖案,一頁課本就這樣完成了。 沒有教科書,是華德福學校的特色之一。李澤武介紹說,比如四年級的地理課,可以讓每個學生先從自己的床的位置開始,把自己的家、學校和周圍的地理位置畫出來,再擴展到本鎮和本縣或本市。最後,每人都製作一份介紹當地的地形、氣候和人物風情等的導游地圖和導游小冊子。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製作教材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學習變成一個創造的過程。
❻ 為什麼華德福教育能給孩子帶來無限創造力
因為華德福教育是用天然的,真實的材料給孩子創造一個溫暖,有愛,安全,和諧的環境,做教育,華德福教育是認真的!
❼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想像力及創造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青少年時期是發展創造才能的黃金時代,如果青少年時期想像力和創新意識受到壓抑而得不到發展,那麼,牢固的保守的觀念就會形成。想像力與創造潛能,只能藉助創造意識和慾望才能釋放出來,而保守觀念會把創造潛能磨光、扼殺掉。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1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馳騁想像,埋下創造的種子
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國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趨勢。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興趣是促使學生自己探索學習的內動力。只有打動學生,震撼學生的心靈,滿足其喜好,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一般來說,人們是通過做某件事情而培養起對這件事的興趣的,而語文教學法卻相反,大多數學生正是通過學習語文而逐漸失去對語文的興趣。語文課總是那樣的無趣和乏味,走進語文課堂常常聽到有學生說:不知怎麼學習語文,不知學什麼,不知學了干什麼等,這就要求教師改善以前的古板教學,讓課堂充滿活力,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關鍵在於教師不要拘泥於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活動中善於啟發誘導,語言幽默風趣,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因學習緊張引起的心理壓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學生敢於說話,敢於爭辯,無所顧忌,往往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創造的萌芽。教師要做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讓課堂充滿情感的碰撞、情緒的體驗、生命的交流。
想像力是創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會獨立思考,敢於思考,還要勇於創新。如果學生沒有想像力,他們的思維是一個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樣的,那是很悲慘的事。因為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的人,社會的發展就無法想像」。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貫徹落實。
2 激發學生的情感,組織課堂爭論,培養創新意識
學生的學習大部分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教師要用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踐證明,多種情景的創設,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探究慾望,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教師要設計好有意義的課堂提問來引導學生,揭開疑惑,打開思路,不斷創新。提問是語文教學的常規武器,精心設計的提問,應該是富有啟發性的,它的外延內涵都應該是廣的,但要注意的是,由於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在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上很多時侯,都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因為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勝於解答十個問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是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一條措施。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也是探求真理、創造發明的起點。有了問題才能引起思維,才能進行探索,科學研究如此,學生學習、掌握知識也同樣如此。語文課文中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悲愴壯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橫生的神話傳說、有如詩如畫的山水景緻、也有激情滿懷的時代贊歌。教師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創設情景、營造相應的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豐富的想像,從而有利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由於長期處在應試教育樊籠中,學生形成了學習的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著。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到寫作特色,步步為營,滴水不漏。讓學生寫作文,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學生做練習,緊扣教材觀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養成了葉聖陶所說的那種「不是習慣的習慣」。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首先必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的被動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古人雲:「學貴有疑,學問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來。疑是爭論的起點,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於爭論的思想基礎。教師對學生的質疑要提倡。有了良好的環境,有了質疑,課堂爭論中學生的創新慾望被激活,創新的見解就會不斷涌現出來。
3 加強合作學習,激發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的各個環節,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師生間的交流合作。這樣,不僅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反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群性,集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的組織討論。在教學中,經常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想像的空間,同桌或幾人組合交流,自己發現想法,然後在全班學生中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提出明確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再充分匯報自己的想法。這樣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合作精神,還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交際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傾聽同伴的敘述過程中吸取他人的長處。
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允許想像離奇,不要抑制他們的想像力。不要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思維從書本拓展到生活、社會和大自然。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教育可以培養創造性,也可以扼殺創造性,如果教師能給予學生肯定,肯定他豐富的想像力,學生就會學的很快樂。教師擁有智慧才能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要求學生擁有創新思維,教師自己就必須擁有一雙發現創新的慧眼。其實創新的芽莖是在無意中生成的,教育者要能及時發現並小心翼翼地呵護和扶持。牽著春風邀來陽光促使其茁壯成長,那麼課堂才會真正地散發出獨特的靈性和魅力!
21 世紀的語文教師,咀嚼過兩千年仁德治國禮儀之邦的滋養,秉承著中華數千年文化底蘊的熏染,接受了當今世界先進文化信息的浸育,理當勇於忍痛破除現成套路,著眼素養銳意創新。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師可設計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正向、逆向、橫向、縱向等思維活動,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有了教師的多向引導,學生的積極性高了,創造性也自然而然的出來了。
總之,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教師要講究教學藝術,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❽ 華德福教育什麼意思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cation)是起源於德國、在世界各地已有90多年實踐歷史的一種完整而獨立的教育體系。
奧地利科學家、教育家魯道夫�6�1史代納(1861—1925)是華德福教育的創立者,他提倡一種全新的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他認為,工業化社會存在的問題不可能單純在物質層面上加以解決,應該從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改變教育入手。文明的社會秩序來自於人與社會、宇宙的和諧發展,所以教育應當以人為本位,引導人尋找真正的自我,喚醒人與生俱來的智慧,喚醒一個人對生活、對自我的觀察和判斷,給自己生命以意義和方向。
華德福教育作為非宗教性的獨立教育運動,已經發展了九十多年,在歐洲的發展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在北美、南美和南太平洋區正處於蓬勃發展之中,在近十幾年裡,華德福教育也在亞太地區的日本、泰國、尼泊爾、印度和越南以及台灣地區等生根發芽。根據2000年德國華德福教育友好協會的統計,目前全球有876所華德福學校,2000多所華德福幼兒園,300矯正教育和社會治療機構。作為非主流的華德福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充分地肯定和推薦,其中一些華德福學校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國際教育網路聯合學校計劃的成員。 華德福教育以人為本,以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用健康、平衡的方式,追求孩子在意志(身)、情感(心)及思考(精神)三個層面能力的全方位成長。把單一的智性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富有創造性的藝術、手工、肢體律動及音樂與平衡厚實的語文、數學、自然和社會課程相互間密切結合,來滋養整個孩子——頭腦、心性與四肢的均衡發展。
在孩子善、美、真的階段性發展過程中,華德福教育旨在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潛能、孕育自由的精神,幫助他們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創造性思維、社會道德責任感和實踐力的人, 從而幫助他們在將來以正向的生命態度,進入世界,貢獻自己的才能。
❾ 華德福教育到底好不好
華德福教育到底好與不好,因人而異吧...沒有絕對好的教育,也沒有絕對不好的教育. 關鍵在於您對孩子的教育是如何理解的。傳統的教育更傾向於大班集體以及智力的開發。而華德福教育的理念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更傾向於順應自然。讓孩子在活動中體會如何生活,如何去創造。華德福幼兒園在小學之前,基本沒有任何傳統學校的教學內容,比如數學和語文的教學與寫字 認字等等。如果您的經濟條件允許,還是建議您讓孩子去上華德福,當然在上學前班之間,最好做一個幼小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