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交誼舞的發展歷程
十一、二世紀,歐洲這些國家將一些民間舞蹈加以提煉和規范,行成了流行在宮廷中的「宮廷舞」,高雅繁雜,拘謹做作,失去了民間舞的風格,只在宮廷盛行,專供貴族習跳和欣賞,是貴族的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宮廷解體,「宮廷舞」也進入了平民社會,成為社會中人人可舞地社交舞。一七六八年,在巴黎出現了第一家舞廳。從此,交誼舞在歐洲社會中流行,這個時候的交誼舞更具有強烈的民族風味,被稱為美國學派的社交舞。
由於國標舞對舞姿,舞步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出現了要求相對低一些的交誼舞,它保持了國標舞各種舞種的風格,但比較隨意。盡管如此,交誼舞依然有自己的要求,這樣,才能體現各個舞種的風格,才能灑脫自如。
交誼舞早在二四(1924)年的時候,便傳入了中國當時的幾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到了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交誼舞在中國還是很流行的,文化大革命中止後,進入八十年代,交誼舞又重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但與世界國標舞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交誼舞,由於受到宮廷舞的影響,其風格為:舞姿莊重典雅,舞步嚴謹規范,頗具有紳士風度,因而被稱為歐洲學派的社交舞。
十九世紀初,由於美國的興起,原來流行在歐洲的社交舞隨歐洲移民而傳入美國,同時非,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也帶來了具有濃郁的熱帶地區風格的民間舞,它們直接來自於民間,沒有受到宮廷舞的影響,形式更為自由。 從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晉(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期間,為了活躍氣氛、聯絡感情和增進友誼,中國官宦和貴族宴會盛行一種交誼性的邀請舞,名叫「以舞相屬」。
在宴會上,一般是主人在宴會進行中先行起舞,舞跳完以後,邀請另外一個人繼續跳下去。第二個人跳完以後,再邀請另外一個人接著跳,如此循環相接。被邀請人必須起舞回報,如果被邀請人拒絕起舞,則被認為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被認為是對邀請人的不恭敬。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還流行一種名叫「打令」的交誼舞,是在貴族宴會中行酒令時跳的習俗舞蹈。
② 國標舞跳了多少年,就是從什麼時候發明的
國際標准交誼舞( International style of Ballroomdancing),簡稱國標舞,來源於各國的民間舞蹈, 是在古老的民間舞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由於國標舞對舞姿, 舞步要求非常嚴格。 所以, 出現了要求相對低一些的交誼舞, 它保持了國標舞各種舞種的風格, 但比較隨意。 盡管如此, 交誼舞依然有自己的要求, 這樣, 才能體現各個舞種的風格, 才能灑脫自如。按技術結構可以分為現代舞和拉丁舞。
十一、二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將一些民間舞蹈加以提煉和規范,行成了流行在宮廷中的宮廷舞,高雅繁雜,拘謹做作,失去了民間舞的風格,只在宮廷盛行,專供貴族習跳和欣賞,是貴族的特權.法國大革命後,宮廷解體,宮廷舞也進入了平民社會,成為社會中人人可舞的社交舞. 一七六八年,在巴黎出現了第一家舞廳,從此,交誼舞在歐洲社會中流行. 這個時候的交誼舞更具有強烈的民族風味,被稱為美國學派的社交舞.一九五零年,英國主辦了一屆世界性的大賽。擁有74個會員國的「國際舞蹈運動總會」於1997年9月4日正式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員,2000年成為悉尼奧運會表演項目,2008年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國標舞雖和交誼舞相似,但對舞姿,舞步要求非常嚴格,一般是兩個人一起跳。舞中姿勢都已經標准化和分類,國際上有統一的用語,術語用英語口令。
體育舞蹈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原始舞蹈——---公眾舞——---民間舞——---宮廷舞——---社交舞——---新舊國際標准交際舞等發展階段。體育舞蹈的前身就近來說是社交舞,也稱交際舞、交誼舞。
體育舞蹈可分為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24年美國皇家交際舞專業教師協會對當時的交誼舞進行了整理,將各種舞種的舞步、舞姿、跳法加以系統化和規范化。此後,相繼制定了「布魯斯」「慢華爾茲慢狐步舞」快華爾茲「快步舞」「倫巴」「探戈」等7種交誼舞,稱之為普通國際標准交誼舞亦稱為普通體育舞蹈。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演變,隨著當今科技、文化的發展,交誼舞已經不僅是一種自娛性舞蹈了,而是發展成了一種藝術性高、技術性的表演性的競技性舞蹈。早在1947年在柏林就舉行了首屆世界交誼舞錦標賽,1960年拉丁舞也正式成為世界錦標賽項目,這便是體育舞蹈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人們稱之為「當代國際標准交誼舞」,亦稱為「體育舞蹈」。由於它具有高度藝術性及技巧性,故每年在國際上都有不同地區、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多種比賽,並將列入奧運會表演項目。
體育舞蹈可分為兩大類,10個舞種。第一大類,為現代舞,包括」華爾茲」「探戈」「狐步舞」「快步舞」「維也納華爾茲」;第二大類,為拉丁舞,包括「倫巴」「恰恰恰」「桑巴」「鬥牛舞」「牛仔舞」。1964年以後,又增加了新的表演比賽內容,那就是「集體舞」。集體舞是由8對選手,不限舞步的按照一個主體表演,使和諧的配合,出神入化的隊形變化,歡快的音樂和高超的技藝達到完美的統一。
英國是社交舞、國際舞的發源地。
當今世界公認最早的舞蹈協會組織「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學會」成立於190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整理了拉丁舞蹈,並將它納入國標舞范疇,列入正式比賽項目。至此,國際標准舞成為包括10個舞種的現代舞系列和拉丁舞系列兩大類
英國的「黑池」也成了國際舞的聖地,從1950年起每5月舉辦一屆國際舞大賽——黑池舞蹈節(BLACKPOOL DANCE FESTIVAL)
現代舞世錦賽於1950年正式舉辦,拉丁舞世錦賽於1960年正式推出,此後合並體育舞蹈
交誼舞早在二四年的時候,便傳入了中國當時的幾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到了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交誼舞在中國還是很流行的,文化大革命中止後,進入八十年代,交誼舞又重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但與世界國標舞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交誼舞,由於受到宮廷舞的影響,其風格為:舞姿莊重典雅,舞步嚴謹規范,頗具有紳士風度,因而被稱為歐洲學派的社交舞.
十九世紀初,由於美國的興起,原來流行在歐洲的社交舞隨歐洲移民而傳入美國,同時非,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也帶來了具有濃郁的熱帶地區風格的民間舞,它們直接來自於民間,沒有受到宮廷舞的影響,形式更為自由。
體育舞蹈,又稱「國際標准舞」,由社交舞轉化而來,是體育與藝術高度結合的一項體育項目,是一種男女為伴的步行式雙人舞的競賽項目。分兩個項群:摩登舞和拉丁舞,十個舞種。其中摩登舞項群含有華爾茲、維也納華爾茲、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項群包括倫巴、恰恰、桑巴、牛仔和鬥牛舞。每個舞種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風格。根據各舞種的樂曲和動作要求,組編成各自的成套動作。
摩登舞(modern)又譯現代舞。特點是由貼身握抱的姿勢開始,沿著舞程線逆時針方向繞場行進。步法規范嚴謹,上體和胯部保持相對穩定挺拔,完成各種前進、後退、橫向、旋轉、造型等舞步動作。具有端莊典雅的紳士風度。曲調大多抒情優美,旋律感強。服飾雍容華貴,一般男著燕尾服,女著過膝蓬鬆長裙。
拉丁舞(latin)的特點是舞伴之間可貼身,可分離。各自在固定范圍內輻射式地變換方向角度,展現舞姿。步法靈活多變,各舞種通過對胯部及身體擺動不同的技術要求,完成各種舞步,表現各種風格。舞姿嫵媚瀟灑,婀娜多姿。風格生動活潑,熱情奔放。曲調纏綿浪漫,活潑熱烈,節奏感強。著裝浪漫灑脫,男著上短下長的緊身或寬松裝,女著緊身短裙,顯露女性曲線的美。
1924年,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對華爾茲、探戈等社交舞進行規范整理,從此人們稱之為「國際標准舞」;二戰後,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又將拉丁舞進行規范並納入「國際標准舞」范疇,列入正式比賽。至此,國際標准舞成為包括標准舞系列和拉丁舞系列兩大類。由於它兼有文化娛樂的內涵和體育競技的雙重特點,以及很強的表演觀賞性和技藝性,因此西方舞蹈界稱它為「體育舞蹈」,很多國家將它納入體育的競技范疇,繼而成立了各種體育舞蹈組織,並一致努力於促進體育舞蹈事業的發展。
1992年體育舞蹈被列為奧運會表演項目。2010年廣州亞運會體育舞蹈首次成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以上是我在天籟藝術所了解的,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採納
③ 交誼舞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十一、十二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將一些民間舞蹈加以提煉和規范,行成了流行在宮廷中的回「宮廷舞」,高雅答繁雜,拘謹做作,失去了民間舞的風格,只在宮廷盛行,專供貴族習跳和欣賞,是貴族的特權。法國大革命後,宮廷解體,「宮廷舞」也進入了平民社會,成為社會中人人可舞的社交舞。一七六八年,在巴黎出現了第一家舞廳,從此,交誼舞在歐洲社會中流行,這個時候的交誼舞更具有強烈的民族風味,被稱為美國學派的社交舞。也就是說是法國發明的!謝謝望採納!
④ 為什麼西方人會發明交誼舞
社交需要
⑤ 交誼舞在中國古代何時開始流行
從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晉(公元265年——公元420年)期間,為了活躍氣氛、聯絡感情和增進友誼,中國官宦和貴族宴會盛行一種交誼性的邀請舞,名叫「以舞相屬」。由於國標舞對舞姿,舞步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出現了要求相對低一些的交誼舞,它保持了國標舞各種舞種的風格,但比較隨意。盡管如此,交誼舞依然有自己的要求,這樣,才能體現各個舞種的風格,才能自如。
在宴會上,一般是主人在宴會進行中先行起舞,舞跳完以後,邀請另外一個人繼續跳下去。第二個人跳完以後,再邀請另外一個人接著跳,如此循環相接。被邀請人必須起舞回報,如果被邀請人拒絕起舞,則被認為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被認為是對邀請人的不恭敬。(公元618——公元907)還流行一種名叫「打令」的交誼舞,是在貴族宴會中時跳的習俗舞
⑥ 規范交誼舞的來歷
十一、十二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將一些民間舞蹈加以提煉和規范,行成了流行在宮廷中的「宮廷舞」,高雅繁雜,拘謹做作,失去了民間舞的風格,只 在宮廷盛行,專供貴族習跳和欣賞,是貴族的特權。法國大革命後,宮廷解體,「宮廷舞」也進入了平民社會,成為社會中人人可舞的社交舞。一七六八年,在巴黎出現了第一家舞廳,從此,交誼舞在歐洲社會中流行,這個時候的交誼舞更具有強烈的民族風味,被稱為美國學派的社交舞。
由於國標舞對舞姿,舞步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出現了要求相對低一些的交誼舞,它保持了國標舞各種舞種的風格,但比較隨意。盡管如此,交誼舞依然有自己的要求,這樣,才能體現各個舞種的風格,才能灑脫自如。
交誼舞早在二四年的時候,便傳入了中國當時的幾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到了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交誼舞在中國還是很流行的,文化大革命中止後,進入八十年代,交誼舞又重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但與世界國標舞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交誼舞,由於受到宮廷舞的影響,其風格為:舞姿莊重典雅,舞步嚴謹規范,頗具有紳士風度,因而被稱為歐洲學派的社交舞.
十九世紀初,由於美國的興起,原來流行在歐洲的社交舞隨歐洲移民而傳入美國,同時非,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也帶來了具有濃郁的熱帶地區風格的民間舞,它們直接來自於民間,沒有受到宮廷舞的影響,形式更為自由。
慢三是屬於三步,三步,顧名思義,就是每一小節有三拍。它的重音在第一拍,後兩拍是弱音,節奏是" 強,弱,弱"。我們說過,在男士請了女伴之後,擺好舞姿,男舞伴前進左腳,女舞伴後退右腳,那麼在慢三中,對於男士,第一小節的重音在左腳,第二小節的重音就換到了右腳,以後都是重音在左右腳輪換. 對於女舞伴亦是一樣,第一小節的重音在右腳,第二小節的重音就換到了左腳,接著輪換. 這是與慢四非常明顯的不同。
慢三最簡單的舞步是直步,初學者往往以為是跳舞,就不知道腳該往哪兒放了,其實和走路差不多,只不過是加上了對音樂的理解。對於慢三,我們說第一拍即重拍步子要大一些,二三拍為弱拍,步子作為調整。
男士出腳應直著往前伸,有的初學者怕踩著女伴的腳,腳步往旁邊走,即不符和慢三的跳法,又顯得不好看。其實只要男女雙方和著音樂的節奏,同時前進或後退,是不會踩著對方的腳的。
慢三中的內側旋轉也 是基本步之一,男女舞步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男舞伴先出的是左腳,女舞伴先退右腳. 首先女舞伴側退右腳,男舞伴出左腳在女舞伴兩腳之間,這時,男舞伴以左腳為軸,女舞伴以右腳為軸,旋轉180度後,男舞伴後退右腳,女舞伴前進左腳,這是第二拍了。最後一拍,男舞伴後退左腳,並在右腳左側,女舞伴前進右腳,並在左腳右側,兩人的舞姿成閉位。注意,旋轉了360度後,為了保持舞程線的方向,男舞伴在以後的跳法中應後退,若想還原,再旋轉180度即可。這時男舞伴應後退右腳,女舞伴前進左腳....
同前面一樣。基本步其實很簡單,所有的花樣都是從基本步中演變而來,掌握好了基本步才能更好地掌握更多的花樣.當然這些都是紙上談兵,大家還要多與「舞」林高手們切磋,這才是真著。
快三是最難跳的,快三跳得好壞與否,表現了 一個人跳交誼舞水平的高低. 快三屬於三步,自然是三拍一個小節,重音在第一拍。
但是由於是快三,就說明了它的節奏比起慢三來要快的多。快三的舞姿與慢三稍稍有些不同,原來男孩的右手在女孩左肩胛骨下方,在跳快三的時後,右手可向左後方稍稍移動,大概是到了女孩脊柱中央。且男女舞伴不能離得太開。這是因為,在跳快三時,大部分時間是在快速旋轉,這種舞姿便於男孩用力帶動女孩旋轉。
快三的步伐很簡單,常用的只有內側旋轉,雖然跳法與慢三一樣,但是由於快三的節奏比慢三要快的多,所以若是還和慢三一樣,用三拍跳三步來完成這個動作是無法跟上節奏的。因此,在跳快三的時候,我們說三步並作兩步,其中最主要的是重心的移動。
首先男孩出左腳在女孩兩腳之間,男孩略抬起右腳,重心在左腳,女孩略抬起左腳,重心在右腳。男孩以左腳為軸,女孩以右腳為軸,逆時針旋轉180度,這時重心不變,男孩的右腳和女孩的左腳並在自己另 外一隻腳的旁邊,腳尖著地,但不支持身體,男孩的重心依舊在左腳,女孩的重心依舊在右腳,這樣完成一個小節。
下一小節,男孩後退右腳,女孩前進左腳,同上節跳法一樣. 可見,快三的跳法較為簡單,但快速的旋轉,決定了它是一高難度的舞種,但是只要多多練習,是不難掌握的. 國標中的快三叫維也納華爾茲,是一小節跳三步的,但跳法與慢三略有不同
同慢三一樣,從它的名字我們可以想到,慢四的節奏是四拍一個小節,它的重音是一、三拍,或者就是第一拍。與慢三不一樣的是,慢三的重音在第一拍,由於它是奇數拍,所以重音在左右腳輪換,而 慢四不一樣,由於是偶數拍,重音始終在左。當然這是對男孩而言,女孩的重音就始終在右腳了。
慢四的跳法最基本的有兩種,一種是等間隔地跳法,另一種是兩慢兩快的跳法,不論哪一種跳法,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慢四是一種慢節奏的舞蹈,所表現出來的應該是從容不迫,雍容華貴。同慢三不一樣,慢四的起伏不明顯,可以說是沒有,而且四拍一個小節。對於旋轉,顯然要比慢三來得游刃有餘。總的說來,慢四比慢三要容易跳得多。
所以,舞會上的慢四的舞曲總比慢三多。當慢四的舞曲較慢時,我們可以採用等間隔的跳法,根據舞曲的節奏,四拍一小節,每一拍走一步。至於舞姿等等,都同慢三是一樣的。走直步時,可以前兩拍步伐稍大,後兩拍作調整。要注意,對於男孩,重音始終在左腳(女孩在右腳)。當舞曲的節奏稍快時,可以採用兩慢兩快的跳法,即"慢--慢--快-快"。慢拍包含舞曲的兩拍,快拍包含一拍。這樣實際上一小節包含六拍。初學者可跳第一種慢四,簡單易學,好跳。當然,第二種跳法節奏感強,花樣多一些。
倫巴起源於古巴,是一種一向為人們所喜歡的舞步,享有「拉丁舞之靈魂」的美譽。
倫巴的音樂節拍是4/4拍,重音在第一和第三拍。倫巴的基本舞步是合著音樂節拍,由快、快、慢的動作所合成的。兩個快步是橫步,跟著是一個慢步,就完成一個步法。倫巴的每個舞步有兩個動作,一個是邁步,另一個是重心的移動;一隻腳踏在地上,重心保持在另一隻腳,在跨步時逐漸改變重心。
⑦ 拉丁舞發明於哪個國家
國標舞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共10 種,其中
摩登舞又分:華爾茲,探戈,狐步,快步,維也納華爾茲。
拉丁舞包括:恰恰,桑巴,倫巴,鬥牛,牛仔。
國標舞分類
國際標准交誼舞,又稱"體育舞蹈",原名稱做"社交舞",英文為"Ballroom Dancing",為歐洲貴族在宮廷舉行的交誼舞會,法國革命後,Ballroom Dancing流傳民間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人將該舞蹈散播到全球各地,並形成一股跳舞熱潮,至今不衰。
"國際舞蹈運動總會"(International Dance Sport Federation)於1997年9月4日正式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員,2000年成為悉尼奧運會表演項目,2008年將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國標舞中的拉丁舞包括:桑巴,倫巴,鬥牛,恰恰,牛仔。
牛仔舞
牛仔舞起源於美國,是由一種叫"吉特巴"的舞蹈發展而來,牛仔舞剔除了"吉特巴"中所有的難度動作,增加了一些技巧。最早對牛仔舞的記載是由倫敦舞蹈教師 Victor Silvester於1944年在歐洲出版的一本介紹牛仔舞的書。波普,搖滾,美國搖擺舞都對牛仔舞有著一定的影響。牛仔舞是一種節奏快,耗體力的舞。在比賽中牛仔舞之所以被安排在最後跳是因為選手們必須讓觀眾覺得,在跳了前四個舞之後他們仍不覺得累,還能很投入地迎接新的挑戰。
桑巴
桑巴源於巴西,是巴西的一種民間舞蹈,在當地的Carnaval 從Bajao到Marcha有很多種桑巴舞。為了將桑巴舞的特點表現出來,舞者必須歡快,煽情,激昂的表演。今天桑巴里的很多動作都要求,舞者盆骨傾側。這個動作很難完成,但沒有它桑巴就失去了特有的魅力。1914年以前,它是靠巴西的一個叫"Maxixe"的人出名的。初次嘗試把桑巴介紹到歐洲舞廳是在1923-1924年,但到了二戰,桑巴才在歐洲流行起來。
Carnaval 從Bajao到Marcha有很多種桑巴舞。為了將桑巴舞的特點表現出來,舞者必須歡快,煽情,激昂的表演。今天桑巴里的很多動作都要求,舞者盆骨傾側。這個動作很難完成,但沒有它桑巴就失去了特有的魅力。1914年以前,它是靠巴西的一個叫"Maxixe"的人出名的。初次嘗試把桑巴介紹到歐洲舞廳是在1923-1924年,但到了二戰,桑巴才在歐洲流行起來。
恰恰恰
恰恰恰是拉丁舞中的新秀這種舞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美國的舞廳里首次出現的,是從一種名叫曼波舞的舞蹈發展而來的。緊隨著曼波舞的出現,另一種節奏就繁榮起來,最終風靡全球,它就是恰恰恰。它的音樂比曼波舞稍慢一點,節奏也更簡單明快。恰恰恰帶給人一種快樂,輕松,逗趣,還有點聚會的氛圍。後被簡稱為恰恰。
鬥牛舞
鬥牛舞起源於西班牙,是由鬥牛士在鬥牛時的基本動作發展而來。在鬥牛舞中,男伴(鬥牛士)的角色比其他任何舞中都重要。女士則扮演紅抖篷或牛,視情況而定。鬥牛舞是在1920年風靡一時的。
拉丁舞中鬥牛舞可能是你最後才學到的一種舞。這是因為它是建立在以前的舞蹈編排基礎之上的,而且它學起來相當困難並且難以提高。
倫巴
倫巴起源於古巴,是一種典型的強節奏舞蹈。它已經成為所有拉丁舞中的經典,現在很多基本動作大都是那些用女性魅力展現出來的古老的故事。一套優美的舞蹈編排中,總是含有"逗趣,追逐"的要素;男伴先是被引誘然後被拒絕。
⑧ 大爺大媽們跳的廣場舞是從哪裡開始興起的有發明人嗎
廣場舞最早興起在90年代左右。據說是一個法院退休幹部發明的,當時他特別胖,做操以後,減肥成功。娯樂千萬中老年人
⑨ 最早的交誼舞是由什麼舞蹈演變而來的
交誼舞又是起源於西方的一種舞蹈形式, 又稱舞廳舞(ballroom dancing),舞會舞(party dancing), 社交舞(social dancing). 交誼舞的起源要從國標舞講起. 交誼舞的分類 第一類:現代舞(摩登舞) 1、華爾茲(Waltz) 2、探戈(Tango) 3、狐步(Slow Foxtrot) 4、快步(Quick Step) 5、維也納華爾茲(Viennese Waltz) 第二類:拉丁舞 1、倫巴(Rumba) 2、恰恰恰(Cha Cha Cha) 3、桑巴(Samba) 4、鬥牛(Paso Double) 5、牛仔舞(Jive)
⑩ 國標舞起源於哪裡
起源
國際標准舞起源於古代土風舞,經歷對舞、圈舞、行列舞、集體舞等演變過程,並與歐洲貴族在宮廷舉行的交誼舞會結合,成為流傳廣泛的社交舞。法國大革命後民間開始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人將該舞蹈散播到全球各地。
經歷一百多年的發展,「社交舞」從「社交」發展為「競技」,將單一的舞種發展為摩登舞、拉丁舞兩大系列的十個舞種,並在1904年成立了"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這個組織將當時歐美流行的舞姿、舞步、方向等整理成統一標准,制定了有關舞蹈理論、技巧、音樂、服裝等競技的標准,公布為「國際標准交誼舞舞廳舞」(簡稱「國標舞」),為世界各國所遵循,英國的黑池甚至成了「國標舞」的聖地。目前,世界各國將國際標准舞易名為「體育舞蹈」,欲將舞蹈運動納入體育運動項目。擁有74個會員國的「國際舞蹈運動總會」(International Dance Sport Federation)於1997年9月4日正式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員,2000年成為悉尼奧運會表演項目,2008年由於其並非起源中國,北京奧運會仍然是表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