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蔡氏家族有什麼奇特的人
△蔡楚生,(1906-1968)電影導演。廣東潮陽人。1927年進入電影界。曾編導《都會的早晨》、《漁光曲》、《新女性》、《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鄭君里合作)。
△蔡鍔,(1882-1916)近代軍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清宣統三年(1911)在雲南領導新軍起義,被舉為雲南都督。1915年12月,在雲南發動護國軍起義,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後任四川督軍。1916年赴日本治病,不久病逝。
△蔡和森,(1895-1931)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字潤寰,號澤膺,湖南湘鄉人。曾同毛澤東一起建立新民學會並創辦《湘江評論》。五四運動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冬回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共第二至六屆中央委員。1925年領導五卅運動。1931年夏在香港被捕,同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蔡倫,(-121)東漢宦官、造紙術發明家。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創造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時有'蔡侯紙'之稱。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廷鍇,(1892-1968)愛國將領。廣東羅定人,字賢初。廣東陸軍講武堂畢業。曾任國民黨第19路軍軍長、副總指揮。1932年1月28日率領19路軍與上海人民共同抵抗日軍侵略。1933年11月,與李濟深、蔣光鼐等發動福建事變,建立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48年在香港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建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蔡文姬,見蔡琰,。
△蔡琰,(177-? )東漢末女詩人。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蔡邕之女。博學多才。漢末大亂,陷居南匈奴12年,與匈奴左賢王生二子。後為曹操用金璧贖回。著有《悲憤詩》。相傳《胡笳十八拍》為其所作。
△蔡元培,(1868-1940)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字鶴卿,號子民,浙江紹興人。清光緒進士。光緒二十四年(1898)投身於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曾參加同盟會。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積極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九•一八事變後積極主張抗日。1940年在香港病逝。著有《蔡元培全集》。
❷ 有關蔡氏的來源的故事
蔡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數民族改姓。西周時期的蔡仲為蔡姓得姓始祖。
主要源流: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的後裔,以國為氏。武王滅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史稱蔡叔度。周成王時,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於蔡,新蔡國在河南的上蔡縣。楚滅蔡後,國人以國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黃帝支裔姞姓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姞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姞姓所屬的燕、闞、尹、蔡、魯等氏族分布於渭河流域,沿黃河向西到豫東和豫西一帶。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擔任祭祀的職責,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數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發生於宋朝以後,北宋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靈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尤盛興於東北地區。貴州和廣西的少數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為南方漢族,主要發生於明清之際。
❸ 蔡氏有哪些歷史名人
有:蔡邕、蔡倫、蔡襄、蔡文姬、蔡京等。
1、蔡邕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徵召之命,後被徵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後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
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年六十。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
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後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2、蔡倫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3、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今福建省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
天聖八年(1030年),蔡襄登進士第,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贈少師,謚號「忠惠」。
蔡襄為官正直,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在福州時,去民間蠱害;在泉州時,與盧錫共同主持建造萬安橋(洛陽橋);在建州時,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驛道松,主持製作北苑貢茶「小龍團」。
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而《荔枝譜》則被稱贊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 。其詩文清妙,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傳世。
4、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
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跡並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5、蔡京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家。北宋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東宅村)人。
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年),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
蔡京先後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蔡京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
❹ 蔡姓對聯的來歷
蔡姓出自姞姓,為黃帝支裔。得姓始祖:蔡仲。周武王將其弟叔度封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其子胡是為蔡仲。蔡國傳二十三代,歷二十六君,立國六百多年,公元前四四七年方被楚所滅,亡國後蔡姓子孫散居各地,以國為氏,稱為蔡氏。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六,在台灣排名第九。
濟陽郡汝南郡丹陽郡諸支挺秀;
克慎堂賀歲堂承啟堂各族爭芳。
——全聯典出蔡姓的郡望和堂號。
芳池月映《胡茄》拍;
故宅風存「飛白」書。
——上聯典指東漢著名女詩人蔡文姬,名琰,字文姬,蔡邕之女,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下聯典指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他博學多才,善散文詞賦,又工書且畫,曾創「飛白」書,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琴聲經學先生事;
荔譜茶箋學士風。
——上聯典指南宋理學家蔡元定福建建陽人,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常與朱熹對榻講論經義。四方求學者,必俾先從定元質正。有《律呂新書》《大衍詳說》《八圖陣》傳世。下聯典指北宋書法家蔡襄,仙遊人。官至端門殿學士。為「宋四家」之一。有《茶錄》《荔枝譜》等。
桂陽紙造,和帝頒詔誇技巧;
泉郡修橋,閩人勒石頌仁風。
——上聯典指東漢宦官蔡倫,桂陽(今湖南郴州)人。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於公元1XX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贊揚。下聯典指北宋時傑出書法家蔡襄,興化仙遊人,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知泉州時,建洛陽橋,植松七百里,閩人勒碑頌其德。
❺ 蔡姓最出名的名人,史上蔡姓名人都有誰
1、蔡倫
蔡倫(?-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❻ 歷史上的名人特別多,名人令人敬佩不已,蔡氏有哪些歷史名人
1、春秋時期有個蔡國,國主當然就是姓蔡。
2、三國時期魏國蔡邕是有名的文士,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是蔡邕,其女蔡文姬是有名的才女,後嫁曹操為妾。
3、蔡京,南宋時期有名的大奸臣,有名的高太尉在他面前也只能算小奸臣,據說他的官位名稱有一百多個字,他把宋高宗帶到自己的豪宅說,君王的府邸是一個國家的臉面,君的府邸好象太寒酸了,當時蔡京的府邸要比宋高宗的豪華得多;蔡倫是宋發明家,造紙的先祖,是便宜的紙把人類的知識傳播到寒門家庭。
4、蔡鍔,有名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代表人,大軍閥,普主持雲南工作;蔡元培,有名的舊民主主義代表人物,革命家。
5、蔡明,呵呵,現代演員。
❼ 蔡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主要有濟陽郡、洛陽郡、汝南郡、高平郡、丹陽郡、南陽郡、朔方郡。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濟陽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朔方堂:以望立堂。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三十歲放棄科舉,專攻理學。隱居在九峰,人稱「九峰先生」,後人因以為堂號。
龍亭堂: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對文化事業的發展,立了極大的功,封「龍亭侯」,後人因以為堂號。
祗德堂:堂號的由來可追溯到蔡叔度之子,蔡氏二世蔡仲侯,名胡,不計前怨,率德馴善,克庸祗德,周公舉為魯卿士,出治魯國有方。因此,周成王復封於蔡,以奉祀其父。周成王在其欽命「蔡仲之命」中,表彰蔡仲「克庸祗德」成為「祗德」一詞之出處。以後蔡姓族人即以「祗德」為堂號。 四言通用聯 孝隆東閣;經重石渠。
上聯典指東漢安城人蔡順,幼年喪父,對母親非常孝順。下聯說西漢沛縣人蔡千秋,宣帝時為郎,在石渠閣與《公羊春秋》學者同時講學,升任郎中戶將,宣帝還選派了十人跟他學習。
橋留松蔭;紙造桂陽。
上聯說北宋大臣、書法家蔡襄,在泉州任上時,主持建洛陽橋,以利通航,又在橋頭種松樹七百棵。下聯說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的方法。
芳池月映;故宅風存。
此聯為湖南省耒陽市蔡侯祠聯。
三世劬學;六歲知音。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嘗登西山絕頂忍飢讀書,學者稱「西山先生」。其父子俱以勤學聞世。下聯典指東漢·蔡邕,歷遷中郎將,其女文姬,六歲知音律。
紙造桂陽;橋留松蔭。
上聯典指東漢·蔡倫,桂陽人,首創造紙。下聯典指宋·蔡襄,知泉州時,建洛陽橋,植松七百棵,閩人勒碑頌其德。
孝隆東閣;經重石渠。
上聯典指東漢蔡順,性孝有德行,能化盜賊,後為東閣祭酒。下聯典指西漢蔡千秋,為學甚篤,嘗在石渠閣講經。
澹泊明志;夙夜在公。
此聯為近代軍事家蔡鍔自題聯。
鐵血救國;耕讀傳家。
此聯為蕭子升贈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聯。 五言通用聯 理學傳程朱;著述授穀梁。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幼承庭訓,長從朱熹游,常於對榻講論經義。下聯典指漢蔡千秋,受《穀梁春秋》於魯廣榮,宣帝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其受學。 七言通用聯 理學傳程朱之脈;著述授穀梁之書。
上聯典指南宋理學家蔡元定,幼承庭訓,長從朱熹游,常與對榻講論經義。下聯典指漢代學者蔡千秋,受穀梁春秋於魯榮廣,為學最篤。
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
此聯為孫中山致蔡鍔的輓聯。
琴聲字體中郎業;荔譜茶箋學士風。
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下聯典指北宋書法家蔡襄。
耒將蘭氣沖皇澤;去引星文捧碧空。
此聯為唐代詩人蔡希周《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剛浴》詩句聯。
惜竹不除當路筍;伐薪教護帶巢枝。
此聯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贈友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西山先生,三世劬學;中郎愛女,六歲知音。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事典。下聯典指東漢蔡琰,字文姬事典。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芝草無根,醴泉無源。
此聯為清代詩人、書法家蔡之定撰書聯。
賓客填門,倒履迎王粲;士卒分賜,布衣乏私財。
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蔡邕的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將領蔡遵的事典。
自九峰別派龍峰,衍百代弘揚祖德;由仙里卜居犀里,至三世以嗣鄉賢。
此聯為福建省莆田市蔡氏宗祠「建陽堂」聯。
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長綿百代振家聲;脈映濟陽,支分莆陽,派衍青陽,好就三陽開泰運。
此聯概括了青陽蔡姓的源流和發展。溯本追源,青陽蔡氏根在濟陽,後又傳衍到福建莆陽,再由莆陽遷居青陽,故稱三陽開泰。 地域字輩安徽宣城百世其昌文章道德安徽合肥邦家有慶繼善傳心學遵經訓立觀其成崇仁尚義銳志富強群安華泰英傑榮光安徽無為洪武多孝順加德必昌盛安徽蚌埠文長仕為德福建石獅洪德奕世種孝友敦宗本修業綿祖澤公候伯卿仕福建大宇一用士玉君國成家宗祖傳守子孫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貞創垂功偉大啟迪知深長雲眜承遠澤奕世慶其昌福建美林仰思喬日迪仁義禮智信綱常皆克己奕世少通卿四川內江俸承維應甲金廷子萬文濟陽肇先聲汝安爾修其四川廣安任天大洪中文廣齊民心萬年永興隆廣東羅定世伯日克七念萬丈昌能亮性彥誠國於卿士善奕廣東揭西始基鳥丹山 朝天守彩聯 正宗彝紀定 振興家美傳 高明常眷佑 博厚永生全 燕翼詒謀遠 纘成奕世賢江蘇南京「慶廷廣遠德登高望崇明江蘇宿遷若丕家生崇效敦同以廣宗統山東棗庄以邦賡法憲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繼延政清國永燦忠厚傳家遠林秀蔚華天山東菏澤常之希化普尚成廣治勤本自昭金錫乃爾慶錦鴻安修同延世欽憲建家祥廣東汕頭士君振祥,裕鎮安賢,仁義忠信,厚德綿長福建龍岩承世啟士顯超,大道中正,文運天開,永賜禎祥,嘉宗振遠,積善昌隆重慶景弘宗澤,中正明良,如金承淑,世玉茂昌湖北爾於孔方賢、世大正光明(以上為部分蔡姓家譜文獻、字輩排行資料)
❽ 蔡氏的信息
襄: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 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並參加革命運動,歷任我黨重要職務,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應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濟陽。約相當今河南省蘭考東境、山東省東明南境。晉室南渡後廢。
汝南郡:治所相當於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
丹陽郡:治今江蘇省鎮江市。
高平郡:治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
南陽郡:治今河南省南陽市。
朔方郡:治今陝西省靖邊。
2、堂號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時跟朱熹學習。才30歲就放棄科舉,專攻理學。隱居在九峰,人們稱他「九峰先生」。
龍亭堂: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對文化事業的發展,立了極大的功,封「龍亭侯」。
此外,蔡姓的主要堂還有:「濟陽堂」、「福謙堂」、「九賢堂」、「惟寅堂」、「承啟堂」、「親賢堂」、「賀歲堂」、「克慎堂」等。
============================================================
【蔡姓宗祠通用對聯】
〖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孝隆東閣;
經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安城人蔡順,少年時喪父,對母親極孝。一次,他出外打柴,突然有客人來,母親等不著他,便咬一下手指,他馬上心頭一顫,趕緊回了家。母親去世後還未安葬時,鄰里失火,將要燒到他家時,他伏在棺上大哭,火果然繞過他家。母親平時怕雷聲,此後每次遇到雷震,他都繞著母親的墳哭著說:「順兒在這里!」後來舉孝廉,他因守護母親墳墓而不去做官。下聯說西漢沛縣人蔡千秋,字少君,曾跟從魯人榮廣學習《轂梁春秋》。宣帝時為郎,在石渠閣與《公羊春秋》學者同時講學,升任諫議大夫、給事中,至郎中戶將。為使他的學說不致斷絕,宣帝還選派了十名郎跟他學習。
橋留松蔭;
紙造桂陽。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北宋大臣、書法家蔡襄,字君謨,興化仙遊人,天聖年間進士,歷官知諫院、知制誥、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福州知州、泉州知州、杭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學士。在泉州任上時,主持建洛陽橋,長三百六十丈,以利通航,又在橋頭種松樹七百棵,當時人刻碑來紀念他。工書法,學唐代虞世南、顏真卿,並取法晉人,正楷端莊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為「宋四家」之一。下聯說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字敬仲,桂陽人,曾宮中常侍、尚方令等職,元初年間封龍亭侯。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的方法,元興初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所造的紙人稱「蔡侯氏」。
芳池月映;
故宅風存。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耒陽市蔡侯(倫)祠聯。蔡倫(?-121),東漢宦官,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蔡侯祠在耒陽城南蔡子池畔。
三世劬學;
六歲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嘗登西山絕頂忍飢讀書,學者稱「西山先生」。其父子俱以勤學聞世。下聯典指東漢·蔡邕,歷遷中郎將,其女文姬,六歲知音律。
紙造桂陽;
橋留松蔭。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蔡倫,桂陽人,首創造紙。下聯典指宋·蔡襄,知泉州時,建洛陽橋,植松七百里,閩人勒碑頌其德。
孝隆東閣;
經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蔡順,性孝有德行,能化盜賊,後為東閣祭酒。下聯典指西漢蔡千秋,為學甚篤,嘗在石渠閣講經。
澹泊明南;
夙夜在公。
——蔡鍔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近代軍事家蔡鍔自題聯。
鐵血救國;
耕讀傳家。
——蕭子升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蕭子升贈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1895-1931)聯。
-----------------------------------------------------------------
〖蔡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理學傳程朱;
著述授穀梁。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幼承庭訓,長從朱熹游,熹叩其學,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遂於對榻講論經義,常至夜分。下聯典指漢蔡千秋,受《穀梁春秋》於魯廣榮,宣帝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其受學。
-----------------------------------------------------------------
〖蔡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理學傳程朱之脈;
著述授穀梁之書。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理學家蔡元定(1135-1198),幼承庭訓,長從朱熹游,常與對榻講論經義,每至夜分。四方求學者,必俾先從定元質正。有《律呂新書》、《大衍詳說》等。下聯典指漢代學者蔡千秋,字少君,沛人。受穀梁春秋於魯榮廣,為學最篤。宣帝時為郎,召見與公羊家並說,帝善穀梁說,擢為諫大夫給事中,後左遷,復求能為穀梁者,皆莫及千秋。帝鑒其學且絕,乃擢為郎中戶將選十人從受學。
平生慷慨班都護;
萬里間關馬伏波。
——孫中山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蔡鍔祠(孫中山挽蔡鍔)聯。蔡鍔(1882-1916),近代軍事家,字松坡。湖南邵陽人。
琴聲字體中郎業;
荔譜茶箋學士風。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人。初因上書而獲罪流放,董卓時,官至左中郎將。通經名、音律,天文,善散文辭賦。又工隸書,創「飛白」書,也善畫。下聯典指北宋書法家蔡襄(1012-1067),字群謨,興化仙遊人。官至端門殿學士。其楷、行、草書,皆獨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有《茶錄》、《荔枝譜》等。
耒將蘭氣沖皇澤;
去引星文捧碧空。
——唐·蔡希周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蔡希周《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剛浴》詩句聯。蔡希周,曲阿人,官監察御史。
惜竹不除當路筍;
伐薪教護帶巢枝。
——蔡元培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贈友聯。蔡元培,字鶴卿,號孓民,浙江紹興人。著作編有《蔡元培選集》。
-----------------------------------------------------------------
〖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西山先生,三世劬學;
中郎愛女,六歲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事典。下聯典指東漢·蔡琰,字文姬事典。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芝草無根,醴泉無源。
——清·蔡之定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詩人、書法家蔡之定撰書聯。蔡之定,字麟昭,號生甫,乾隆進士,官侍講學士。歸田後,自號積谷山人,有《古今體詩》等。
賓客填門,倒履迎王粲;
士卒分賜,布衣乏私財。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蔡邕的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將領蔡遵的事典。
自九峰別派龍峰,衍百代弘揚祖德;
由仙里卜居犀里,至三世以嗣鄉賢。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莆田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蔡氏宗祠「建陽堂」聯。
相寶瓊林歷宋、歷元、歷明、歷清,祖德千年不朽;
敷功帝關為卿、為伯、為臬、為憲,孫謀百世長光。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金門島雙乳山下青山坪瓊林村蔡氏家廟聯。明熹宗天啟年間,因瓊林村進士蔡獻臣學問純正,皇帝御賜里名瓊林,沿用至今。此聯最能道盡瓊林村的官宦門第。瓊林村的聚落景觀,以保有眾多的古厝宗祠著名,傳統民宅流露濃郁的文人氣息。宅第式樣從最小格局的一落二舉到佔地廣大的雙落雙護龍、六路大厝都處處可見,而且瓊林村民宅頗重細部雕琢,精細優美,表現了財富,也表現了品位。
============================================================
附錄一:【濟陽堂蔡氏宗祠】
福建省建陽市麻沙鎮是建陽蔡氏梓里,蔡氏九儒發祥之地,也是蔡氏精英薈萃之地。唐乾寧四年入閩始祖,風翔節度使,建陽縣長官蔡爐公,率領中原五十三姓入閩,天復二年,擇居麻沙開基以來,已有1100餘年,子孫繁衍四十餘代,遍布海內外。
唐天佑年二年,二世祖建陽縣尉,中議大夫,少保蔡鑾公,在麻沙買地興建蔡氏家祠,塑爐公像以崇杞。八世代有令德,至宋九傳牧堂公起,四世出九大賢,道宗孔孟,學衍周程,注經衛道,功在聖門,百年之內先後建有西山公讀書這所麻沙「顯慶堂」,牧堂公著書之所武夷二曲的「永歸堂」,九峰公著書之所,廬峰山下的「大明堂」。保佑三年理宋皇帝敕建的「西山精舍」和「廬峰書院」。都是建陽蔡氏九儒著書立說崇杞孔聖的蔡氏文化勝地。慶元二年,十一世孫節齋公將蔡氏家祠重修一新,並立祠堂議約。
元朝大元年十四孫,觀文殿大學士光祿大夫蔡希清,追念祖德,將家祠擴大規模,前堂為講道堂,中堂祀九峰公,配格、模、杭、權,後堂為崇儒長官祠,改名為「梓里書院」。
清康熙四十五年,聖祖仁皇帝崇儒重道,御書頒賜宋儒蔡沉「學闡圖疇」金匾,懸掛麻沙「梓里書院」。欽命福建學政沈涵,以沉公號定書院名,將梓里書院改為「九峰書院」,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六代,始而家祠,繼而「梓里書院」又繼「九峰書院」,1000餘年積厚流光,地方官員多次捐銀修茸,贈匾立聯,當時建陽蔡氏文化名揚中外。民國之後,蔡氏各地學堂、書院失管傾敗。直到20世紀五十年代,祭田、祖祠歸公,建陽裔孫無力重建,半年世紀來,多次政治運動,祖墳荒廢,祖祠滅跡,族譜遺失,建陽裔孫象無窩之鳥,族人相見如路人。
20世紀90年代,建陽裔孫蔡古初、蔡建海等懷著念祖德,弘揚蔡氏文化的熱心,自籌資金發起並經建陽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建陽蔡氏九儒學術研究會」和「建陽市蔡氏宗親聯誼會」。利用會刊,向海內外蔡氏宗親廣泛宣傳,溝通感情,建立宗誼,增強了蔡氏族人的凝聚力。
世紀之交,建陽蔡氏宗親聯誼會先後多次發起重修古代名人祖先的陵墓和興建蔡氏宗祠的倡議,深獲海內外蔡氏宗親的贊同和資助。重修入閩始祖爐公墓,興建了--蔡元定墓-西山陵園。
為集古代建陽蔡氏文化勝跡,興建一座綜合性的濟陽堂蔡氏宗祠。建陽蔡氏宗親聯誼會,歷經兩年時間的籌備工作,終於在2003年元月在麻沙水南路8號購買古代劉、蔡兩家的舊祠遺址。建海、有旺、蔡明、林順等人,精心設計,籌劃精品,指導施工,翻修裝飾一新,既有古香古色又體現當代文化展覽的新貌。保留數百年茶花樹和雕石人,坐西北朝東南,開以兩堂、兩廊、兩廳、翼以六個廂房。
2003年2月19日動工,入門兩側新建兩廊,廊內石刻九儒簡跡,宗祠沿革和捐資芳名。前堂正堂為九賢堂,雕塑九儒神像,懸掛皇帝賜匾和名臣立聯;兩邊各設「報德廳」,內置捐資建祠的榮譽會長和永遠榮譽會長的玉照和簡跡;後堂為濟陽堂,正中塑始祖爐公神像,歷代祖宗靈牌,兩側懸掛石代名人業跡;兩翼六個廂房用以藏書、辦公、會客;前後兩個天井有百年茶花樹和花池。海內外各地如有要求入祠祖先靈牌,均放置在後堂,正座傍座神位。
============================================================
附錄二:【蔡氏商業用典對聯】
薛家新制巧;
蔡氏舊名高。
——佚名撰文具紙張店聯
上聯典指中唐女詩人薛濤事典。據《方輿勝覽》記載:中唐時期,「元和初,蜀妓薛濤洪度以紙業,制十色小箋,名薛濤箋,亦名蜀箋。」《薛濤小傳》雲:「濤,僑止百花潭,躬撰深紅小箋,裁箋供吟,應酬賢傑,時謂之薛濤箋。」1000多年前的薛濤不但會做詩,還擅長書法,平時與文人騷客過從甚密,按今天的話來說其人文化素質甚高。她生活中每天要和紙墨打交道,對紙質的要求自然也十分明確,不但要求紙質細膩、融墨如意,還要在視覺上有色彩、有花紋。而當時四川的紙張大都比較粗糙且色澤單調,遠遠不能滿足文人們的要求,薛濤就考慮自己製造優良的紙種。手工造紙工藝相當復雜,既要有好的造紙原料,又要有好水。好在成都地區盛產竹、麻、木芙蓉等原料,又有水質極好的浣花溪,該溪水含鐵量低懸浮物少,硬度不高,抄造出的紙張潔白光滑,「凡紙張所取之色皆不變而益光艷。」薛濤先是在浣花溪百花潭畔買了房子,和著名詩人杜少陵等作了鄰居。然後雇了工匠辦起了造紙作坊。她設計的產品是一種便於寫詩、長寬度適宜的箋紙,以十張為一榻,使用十分方便。薛濤根據前人用黃薜葉染紙的原理,以芙蓉為原料,煮爛後加入芙蓉花末法,製造彩色箋紙。薛濤箋有十種顏色:深紅、粉紅、杏紅、明黃、鵝黃、深青、淺青、深綠、銅綠和淺雲等十色。薛濤還用途刷加工方法製作色紙。她在紅花中取染料,再加入膠料配製成塗料塗在紙上。這種塗刷加工與傳統的浸漬染色方法相比,節約了染料,降低了成本。所以,薛濤也被認為是塗布加工紙的創始人。薛濤發明的薛濤箋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下聯典指東漢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事典。蔡倫,字敬仲。桂陽(今湖南省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入宮為宦。東漢章和元年(87年),任尚方令。元興元年(105年)發明造紙術。他總結前人經驗,始有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造紙,稱蔡侯紙對改革和推廣造紙術有很大貢獻,後世傳為造紙術的發明者。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故用於紡織應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構皮(即楮皮),對枸皮紙曾有「楮先生」之稱。早在18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製成「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贊揚。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
【中國人民解放軍蔡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蔡順禮中將
蔡順禮(1913-——),江西省吉安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1師3團青年幹事,2團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第12團總支部書記,中央保衛營政治委員,紅一軍團騎兵連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騎兵營、團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兼幹部科科長,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黨校組教科科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除奸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9旅、7旅政治委員,第8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19兵團65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武裝保衛局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院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昆明軍區副政治委員,石家莊高級陸軍學校政治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察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蔡永少將
蔡永(1919-2001),江西省泰和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第2師4團戰士、宣傳員、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第2師政治部青年科科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三、四、五次反「圍剿」戰斗和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政治處幹事、營政治教導員,蘇魯豫支隊魯南獨立團政治委員,新四軍第4師10旅28團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淮海軍分區特務團團長兼政治委員,支隊政治處主任、支隊政治委員等職。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段村、襄安、錢上集及蘇魯豫、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多次反掃盪、反蠶食戰斗,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取得?
❾ 姓蔡的名人
蔡 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 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 襄: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 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並參加革命運動,歷任我黨重要職務,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應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