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羅馬的歷史起源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處於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義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並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製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義大利之後,他們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隨後幾個世紀其子孫後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義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義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義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並非印歐語系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裡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只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義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隨後停滯不前的時期才使得他們的航行告一段落。迫於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爭,他們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著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面發展。他們最初在義大利的匹茲庫薩 (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後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里島的庫米大陸以及義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隨著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他們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擬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並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後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
② 古羅馬主要的成就有哪些
羅馬文化是世界古典文化中的瑰寶。它繼承了古希臘等文化,在哲學、文學、建築等方面,為全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公元7世紀,羅馬人在伊特魯里亞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拉丁字母。
公元前5世紀,有了對國家大事的按年代的文字記載。
公元前3世紀,有人第一次用希臘文撰寫了編年史。
哲學方面,先有主張宿命論的「斯多戈派」,後來有神秘主義的「新柏拉圖派」,唯物論的代表是盧克萊修,唯心論有西塞羅、馬可 奧勒留等。
歷史方面,古羅馬政治家、作家加圖(前234-前149)開創了用拉丁文撰寫羅馬史的先河,著有《起源》一書。其他的歷史著作有愷撒的《高盧戰記》;李維和內波斯的《名人傳略》;阿庇安的《羅馬史》等。
自然科學方面,大普林尼著寫了《自然史》;斯特拉波創作了《地理學》;托勒密撰寫了有關數學、天文、地理的著作。
文學方面,詩人維吉爾創作了《牧歌》;賀拉斯為後人留下了《歌集》;李維寫了《羅馬史》。
建築方面,當年的斗獸場、萬神廟、天使古堡等等都比較完好地保留了下來。羅馬式建築藝術注重形式的變化,整體的造型。其獨特的穹頂和拱卷是一大標志。
③ 古羅馬文明興起是什麼時候
古羅馬指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
一 ,法律
古羅馬對人類的貢獻之一是其完備的法律體系,《民法大全》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僅次於《聖經》,其基本思想和原則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國法律中,其對證據、公正、思想自 由 和 契 約 精 神 的 肯 定已經深入人心,並不再受到時空限制.
這里舉兩例
A , 任何人在缺席時不得被判罪,同樣,不得基於懷疑而懲罰任何人...與其判處無罪之人,不如容許罪犯逃脫懲罰.
B ,任何人不能僅因為思想而受懲罰,提供證據的責任在陳述事實的一方,而非否認事實的一方.
二 ,建築
其在建築方面的成就,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落後,石頭不會說話,建築就是凝固的音符.
龐培於公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火山灰覆蓋 壁畫
龐培約公元前600年建在義大利沙諾河畔一個小丘上 或許領先2千年也未可知.
愛琴海
希臘人以區區數百年間,竟然創造了無比輝煌的古代文化,這無疑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跡。希臘的文化成就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合乎歷史規律的能動創造,有其主觀與客觀多方面的原因。
(一)悠久的文明醞釀促進了文化變遷
從文明發展史來看,希臘具有豐富的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歐洲最早的人類化石——彼特拉隆那直立人(約30萬年前),即發現於希臘北部。這無疑說明,希臘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搖籃。當歷史進入愛琴文明即克里特、邁錫尼文化時期(公元前2000~前1100年),希臘文化已經走在了西方歷史的前面。
在這期間,荷馬時代最重要的歷史發展是鐵的使用。鐵的使用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工商業的發展;同時,希臘人在愛琴文明的基礎上,又在荷馬時代創立了幾何形風格的文化。在幾何形文化形成的數百年中,史詩的故事經過文學的想像、誇張和典型的塑造,變成了一座包羅萬象、珠璣滿目的民間口頭文學創作的寶庫,日後再經過像荷馬那樣偉大的詩人的提煉琢磨,遂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也成為古典藝術的重要源頭。公元前9世紀,希臘建立了數以百計的大小城邦。這些城邦的建立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也調動了希臘人創造文化的自覺性。古樸時代的希臘社會在吸取愛琴文明和荷馬詩史的營養的同時,又經過梭倫改革,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在和諧中不斷地發展壯大,從而為古典時代文化的創造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變遷的內在動力。
(二)民主政治與民族精神催孕了文化的自覺
古希臘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實行了奴隸主民主政治,這對於希臘的社會發展曾經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與古代東方國家高度集中統一和專制主義的奴隸制相比較,希臘的城邦奴隸制,特別是在雅典,相對來說是較為民主的(當然這只是奴隸主的民主)。
希臘的民族精神是促進希臘文化繁榮的重要動力;沒有希臘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有希臘文化的繁榮。希臘人的民族精神是一種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民族精神。
另外,希臘人重視教育,重視智慧的傳播,希臘人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大眾追求高尚的生活,並對世界有所思考的思想,當時實行言論自由,智者可以自由游歷各地講學,傳播智慧,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擁有民主自由觀念的時代,創造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古代民主政治。
④ 羅馬歷史時期產生了什麼藝術形式
從公元前509-公元476年的羅馬帝國,繼承希臘藝術成就,融會歐洲、北非、西亞美術的地方因素,在各個領域創造出了大量的藝術作品。但內容多為享樂性的世俗生活,形式上追求宏偉壯麗,刻畫人物強調個性。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築、壁畫、肖像雕刻方面。
羅馬文明是整個人類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語言、宗教、文化、律法、建築、文學、藝術均對整個歐洲和世界有所影響。
我大概在幾個方面說下古羅馬時期產生的藝術形式,其他時期不甚了解:
1、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風格
傳承了古希臘的建築風格,融合了亞平寧半島伊特魯里亞人建築技術,形成了古羅馬時期獨特的建築風格。龐貝古城、古羅馬斗獸場、君士坦丁凱旋門、萬神廟等人類建築奇觀。
2、文學——歌謠到詩歌的轉變
⑤ 古羅馬雕刻的成就包括什麼
米隆《擲鐵餅者》 (大理石,羅馬復製品,公元前5世紀,羅馬國立博物館藏)
米隆是公元前5世紀上半期古希臘著名的雕刻家。他善於運用寫實手法創造性地刻畫人物在劇烈運動中的動態。《擲鐵餅者》便是他在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米隆在這一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出色的充滿活力的運動員形象。尤見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擲鐵餅這一運動的整個連續過程,表現了一種動態的美。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像拉滿的弓,使人產生一種發射的聯想。鐵餅和人頭的兩個圓形,左右呼應;緊貼地面的右腿如同一個軸心,使曲折的身體保持穩定。整個雕像給人的印象是:健美、莊重、和諧,洋溢著青春的活力。運動員之所以呈現出裸體的形態,是由古希臘人的社會風俗所決定的。因為,古希臘人在從事體育運動和宗教性的文藝演出活動時,男子往往赤身裸體。他們認為完美健康的人體乃是人的驕傲,是神性的體現。這種社會風俗反過來也促進了希臘人體雕像的發展,並且形成了西方美術中崇尚人體美的藝術傳統。
波利克利托斯《持矛者》 (大理石,羅馬復製品,公元前5世紀後半期)
波利克利托斯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長表現青年運動員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銅。據說他還寫了一本論述人體比例的論文:《規則》。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只留下《持矛者》和《束發帶的青年》等幾件羅馬時期復製品。其中《持矛者》尤為重要。它塑造了一個體格健壯、充滿朝氣的青年戰士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勝利後對英勇保衛國家的戰士們的崇敬心情。同時,它也是作者長期研究人體比例的驗證,即他認為最理想的人體比例,是頭與全身的比例為7∶1。按照這樣的比例塑造的人體,顯得比較粗壯,但它是以均衡自然的體態和嚴格的比例表現出來的,符合當時希臘人審美趣味的標準的人體美。以至當時的雕刻家們就把這座雕像稱作「規則」,即把它看作是人體美的規則和典範。
《拉奧孔》 (大理石,高178厘米,公元前1世紀末,哈格桑德羅斯、波利多魯斯、阿典諾多魯斯等作,現藏羅馬梵蒂岡博物館)
這是1506年1月4日義大利人在羅馬舊皇宮的地基上挖葡萄園時發掘出土的一尊希臘雕刻原作。它的作者是羅得島的三位雕塑家。這件著名的群雕取材於希臘神話中關於特洛伊戰爭的傳說。傳說希臘人與特洛伊人作戰,10年不分勝負。後來希臘人巧施木馬計,攻入了特洛伊城。該城神廟祭司拉奧孔在特洛伊城被攻陷前,曾識破這木馬計,並提出警告。他的這一行動違背神意,宙斯派巨蛇將拉奧孔父子三人活活咬死。這件群雕正是表現拉奧孔父子被巨蛇纏咬,瀕於絕境時肉體的痛苦和拚命掙扎的情景。這一雕像被發掘出土時,拉奧孔的右臂已經殘缺。當時教皇即請雕刻大師米開朗基羅進行修復。米開朗基羅對此十分謹慎,只畫了一幅素描圖,並表示不敢隨意修復。後來由他的兩個門徒將拉奧孔的右臂修復成我們在有些圖片上看到的直伸的姿態。長期以來,許多美術史和美學著作中刊用的《拉奧孔》的圖片大多是這種形象。經過長期的研究論證,證明拉奧孔的右臂應當像本教科書刊出的圖片顯示的屈臂。
在這一雕像中,拉奧孔絲毫沒有神話人物的特點,而是一個普通的父親。他帶著兩個兒子處在即將被兩條兇猛的大蟒咬死的危險之中。作者在表現三個人的危境上,作了精心的安排。拉奧孔的左側是其長子。他的臉被蛇纏住。他被嚇呆了,極力想把腳從蛇的纏繞中拔出來。拉奧孔的次子已被蛇緊緊地纏住,在上胸已繞成一個結。他正努力掙脫右臂。他用左手想把蛇頭拉開,而蛇則正想從他手下鑽過去,沒有咬他。位居中央的拉奧孔極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從兩條蛇的包圍中掙脫出來。他抓住了一條蛇,正因為此他的臂部被蛇咬了一口。拉奧孔的身體急劇地向一邊躲避,胸部挺起,腹部收縮,頭垂向受傷的一邊。全身的肌肉正如18世紀德國著名美術史家溫克爾曼所說的:「肌肉運動已達到極限。它們像一座座小山丘相互緊密毗連,表達出在痛苦和反抗狀態下的力量與極度緊張。」「在這里痛苦流經所有肌肉、神經和血管。」(溫克爾曼:《古代藝術史》)
雕塑家們這一精心安排,使三個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既統一而又有變化,且顯得很有層次。正如18世紀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和美學家萊辛(1729年—1781年)在他的名著《拉奧孔》中指出的:「這無疑是一種很巧妙的構思,顯出了一種不平凡的圖畫的想像力。」
加爾橋 (公元14年,法國尼姆)
這是現存的著名的古羅馬高架輸水道,因位於今法國南部加爾河上,俗稱「加爾橋」。
注重實用的羅馬人,出於對外擴張和維護帝國統治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奴隸主階級奢侈生活的要求,興建了各種公共設施,其中最突出的是高架輸水道。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將羅馬的輸水道與埃及的金字塔看作是人類創造的奇跡。當年的羅馬城共擁有11條高架輸水道。它們每天輸入羅馬城的總水量是8 400萬加侖,減去沿途的損耗,每天流入羅馬城的水量約有3 800萬加侖。按當時羅馬城內的人口(100萬)計算,平均每人每天38加侖。這個數量在20世紀歐洲的城市也不多見。至今在當年羅馬帝國統治的區域內,不少地方還殘存著古羅馬高架輸水道的遺跡。其中最壯觀的就是「加爾橋」,該橋橋長268.83米,共有三層,總高48米,每層均用券拱,最低層券拱的跨度為16米—24米;第二層券拱的尺寸與最低層相同,最高一層是輸水道,券拱的跨度為4.6米。整個輸水道的造型極其宏偉壯觀。
羅馬萬神廟 (公元2世紀,位於今義大利羅馬)
羅馬帝國時期最為壯觀的神廟建築。最初建於公元前27年,是由奧古斯都的密友和副手、著名政治家阿格利帕主持的。後因遭雷擊而被破壞。公元118年—128年,徹底重建。神廟的形式改為古羅馬特有的穹窿頂的圓形神廟。三世紀初,塞維魯王朝第一代皇帝塞維魯或第二代皇帝卡拉卡拉,又在圓形神廟前建了一座長方形神廟,並將它與圓形神廟重新組合,以長方形神廟作為整個神廟的入口。這樣,後加的長方形神廟實際上成了萬神廟的一個門廊。這樣一來,萬神廟就變成現存的坐南朝北、集羅馬圓形神廟與希臘長方形神廟於一體的綜合體。
萬神廟的圓形大殿首先以它宏大的規模與精巧的建築結構著稱於世。大殿是一個宏大的圓形大廳,上面覆蓋著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圓頂。它的直徑達43.43米,在現代建築結構誕生以前,它一直是世界建築史上最大的大圓頂。從地面到大圓頂頂部的高度恰好也是43.43米。這就意味著整個大殿的空間正好嵌得下一個直徑為43.43米的大圓球,使整個大殿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大圓頂的建築方法,至今雖不很清楚,但它的結構技術是相當高超的。這與古羅馬人首先發明了以具有水泥性質的天然火山灰與沙石結合而成的混凝土有很大的關系。
羅馬大角斗場 (公元1世紀)
這是羅馬帝國時期最著名的建築。它是弗拉維王朝的創立者韋斯巴香驅使幾萬名奴隸和俘虜,於公元70年—82年建成的。它是專門為奴隸主階級和平民觀看角斗和斗獸以及其他游戲而建造的,故稱「大角斗獸場」。又因它的外觀呈橢圓形,故又稱「大圓劇場」。這一建築雖已遭到嚴重破壞,但它的規模和結構還清晰可見。整個角斗場的長軸徑約188米,短軸徑約156米,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米,短軸54米,觀眾席約有60排座位,可容納六萬多名觀眾。角斗場的立面高48.5米,分成四層,下三層每層都採用不同形式的柱子,一層比一層輕巧、華麗,各層之間用了三道水平檐口,好像是三道箍,緊緊地箍住整個建築物,顯得非常堅固、穩定。為了解決觀眾出入的方便,觀眾的座席和通道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像這樣完善的建築型制,在體育建築中一直沿用到現在,並沒有原則性的變化。它雄辯地說明了古羅馬建築藝術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圖拉真紀念柱 (公元106年—113年間建,通高38米,義大利羅馬)
紀念柱或稱紀功柱、凱旋柱,是與凱旋門同樣性質的一種紀念性建築,是古羅馬人的創造。公元2世紀初,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的皇帝圖拉真創造了羅馬第一座紀念柱以炫耀羅馬帝國的威力。它是一根用大理石砌成的多立克式的大圓柱,由底座、柱身和柱頂三部分組成,總高38米。柱身內部有一螺旋形梯子,可直登柱頂。柱頂上原來是一隻用青銅鑄成的古羅馬軍用的聖鳥——鷹,後改立圖拉真的鍍金雕像。現存雕像則是16世紀重立的基督的使徒彼得的雕像。柱身繞有23圈,共長244米的浮雕帶。全部是描寫圖拉真皇帝公元101年侵略達契亞人的戰爭經歷,浮雕上共出現了二千五百多個人物,所表現的歷史情節、人物容貌以至服飾等細節,有很高的真實性,為歷史學家們所重視。為了頌揚圖拉真的功績,圖拉真在整個浮雕中先後出現達九十多次,竭盡了對帝王的歌頌。
提圖斯凱旋門 (公元81年建,高14.4米,寬13.3米,義大利羅馬)
凱旋門是古羅馬統治者為炫耀侵略戰爭的勝利而創造的紀念性建築。一般是單獨建立,通常是橫跨在一條道路上。羅馬共和時期後期(約公元前200年)已開始出現這種建築,但數量很少。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幾乎每一次重大戰役的勝利都要在羅馬城和被羅馬帝國征服的地方建造凱旋門,凱旋門的數量因而激增。至4世紀時,僅羅馬城內就有36座。至今羅馬城內還保存著三座比較完整的凱旋門。帝國前期弗拉維王朝第二代皇帝提圖斯在位時(公元79年—81年)建立的提圖斯凱旋門即是其中的一座。它是為了紀念提圖斯戰勝猶太人的勝利而建的。它的體積較小,且只有一個拱門,但進深較大(約6米),內壁有較好的浮雕,立面的台基與女兒牆也較高,給人以穩定、庄嚴之感。
君士坦丁凱旋門 (公元312年,古羅馬)
君士坦丁凱旋門是羅馬城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12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並統一帝國而建的。這是一座三個拱門的凱旋門,高21米,面闊25.7米,進深7.4米。由於它調整了高與闊的比例,橫跨在道路中央,顯得形體巨大。凱旋門的里里外外充滿了各種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凱旋門和豐富的浮雕雖然氣派很大,但缺乏整體觀念。原因是凱旋門的各個部分並非作為一個統一體而創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構件是從過去的一些紀念性建築,如圖拉真廣場建築上的橫飾帶、哈德良廣場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馬克·奧萊略皇帝紀念碑上的八塊鑲板,拆除過來的。盡管如此,它仍不失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凱旋門,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
《卡拉卡拉像》 (大理石,頭高27.5厘米,公元3世紀初)
這是羅馬帝國時期肖像雕塑的代表作之一。卡拉卡拉是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是古羅馬歷史上嗜血成性的暴君之一。他曾以謀反罪處死他的岳父,並將妻子流放海島,後又加以殺害。他二十三歲即帝位後,與其弟弟的沖突日益加劇。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不顧母親的勸阻將弟弟殺死,並將其弟的許多友人也加以殺害。他曾大肆屠殺日耳曼部族,並進攻安息帝國。最後他自己也被人刺死,總共只做了七年皇帝。了解了此人的為人,再來看他的肖像雕塑,人們就不難認識到,這個高度個性化了的作品,與古羅馬其他優秀肖像雕塑所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緊緊地抓住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環節,著重刻畫了那緊蹙的橫眉之下的那雙多疑而又兇殘的眼睛。那過於捲曲的頭發和滿臉的胡須,更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兇殘性格。這一雕像的藝術技巧,標志著羅馬的肖像雕塑已經達到了頂峰,這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弗拉維時期的婦女像》 (大理石,高63厘米,約公元1世紀末,羅馬市政府博物館藏)
這是羅馬肖像雕塑中貴族婦女像中的重要作品,是一件等身的大理石胸像。雕像所表現的具體人物不明。但從婦女所梳的當時最時髦的高卷發式看,這是一個貴族婦女的肖像。她的高傲與雍容華貴的神態,刻畫得相當突出。這說明這時期的雕塑作品,在表現現實生活方面比以前更加深入細致了。尤其是在這個婦女復雜的發式上,作者運用鑽子鑽孔的辦法,將那一卷一卷的頭發都鑽了孔。這些孔在光線的映襯下顯示出豐富的光影變化,從而大大增強了雕像的藝術魅力。原來靠給雕像塗色以增加其藝術性的辦法,逐漸讓位於使雕像本身具有豐富的光影變化的方式。因這變化始於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故有人稱這種變化為「弗拉維色彩主義」。
馬可·奧萊略騎馬像》 (青銅,高4.24米,約公元2世紀,羅馬)
這是羅馬帝國前期著名的一座帝王肖像。馬可·奧萊略是羅馬帝國「五賢君」之一。他是希臘斯多葛派哲學的忠實信奉者,主張人們通過自我教育而達到無私互愛,企圖實踐柏拉圖的理想國。他在位的年代(公元161年—180年),帝國已開始衰落。他又親身經歷了地震、瘟疫、戰爭、飢荒、軍事叛亂等災難,使他深感現實生活與他信奉的烏托邦理想相距甚遠,因而感到失望和苦惱。他的這種思想情緒反映在他逝世前十年用希臘文寫的著名的含有自我反省之意的《冥想錄》之中。這座青銅騎馬像,雖然姿勢有些程式化,但整個雕像比較莊重、深厚,較好地表現了這位具有哲學家和文學家氣質的帝王形象,是迄今保存下來的唯一的羅馬帝國時期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帝王騎馬像,也是後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名人騎馬像的範本。
⑥ 古羅馬的歷史故事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處於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義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並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製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義大利之後,他們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隨後幾個世紀其子孫後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義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義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義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並非印歐語系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裡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只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義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隨後停滯不前的時期才使得他們的航行告一段落。迫於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爭,他們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著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面發展。他們最初在義大利的匹茲庫薩 (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後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里島的庫米大陸以及義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隨著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他們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擬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並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後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
⑦ 古羅馬人發明了什麼
西古羅馬帝國的沒落已過去近1500年,但其在創造發明方面所留下的富饒的文化遺產依然鮮活如新。羅馬人乃令世人驚訝的建設者,更是土木工程界的資深專家,其蓬勃發展的社會文明使古羅馬帝國數個世紀以來在科技、文化、建築等方面都保持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從修建大型輸水道到創立報刊,接下來,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古羅馬的10大創新之舉。
10.戰地外科
羅馬人發明了許多外科手術工具,並率先進行了剖腹產手術,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醫學上最有價值的貢獻都是在戰場上。在奧古斯塔斯的統領下,他們組建了一個軍隊醫療隊,這是最早致力於專業領域的一支醫療隊伍。這些經過特殊訓練的醫務人員使用止血帶止血,使用動脈手術鉗抑制術中出血等,通過這些醫療創新手段在戰亂中拯救了無數條瀕臨死亡的生命。羅馬的戰地醫生還為新入伍的軍人進行體檢,並監管軍營的衛生條件以遏制疾病的傳播。他們甚至知道在使用醫療用具之前需要在熱水中對其進行消毒,開創了抗菌手術的先例,盡管這種手術形式直到19世紀都沒有完全被世人接受。羅馬軍事醫學鮮明的證實了其在愈傷及保健方面技術的先進性,以至於士兵盡管飽受戰爭之苦,卻依然比平民百姓的壽命要長。
9.十二銅表法及羅馬民法大全
傳票,人身保護權益,義務法律,證詞,所有這些條款都出自羅馬的法律制度,幾個世紀以來,該制度在西方法律和政府管理中都佔有重要的統治地位。最初的古羅馬法律起源於十二銅表法,該法則為共和黨時期制定的憲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十二銅表法於公元前450年首次通過,詳述了財產、宗教和離婚方面的相關條例,並列出了從盜竊到巫術等所有罪行的刑罰措施。然而,同十二銅表法相比,羅馬民法大全更具影響力,這是一部雄心勃勃試圖融合整個羅馬史法律的網路全書。民法大全由拜占庭國王查士丁尼(公元529-535)起草,涵蓋了很多近代法律原理,比如「除非被告被證明有罪,否則就無罪釋放」這樣的概念。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其成為世界眾多法律體系的基石。之後,英國普通法和伊斯蘭教教法相繼頒布,但古羅馬法典仍發揮著其不容小覷的影響力,在一些歐洲國家以及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等地的民事法案上依然奏效。
8.羅馬儒略歷(公歷)
現代的公歷與2000多年前的羅馬儒略歷極為相似。而羅馬早期的日歷又極有可能是抄襲自古希臘月亮運行周期的模型。由於羅馬人認為偶數是極不吉利的,於是他們改寫日歷,使每個月都變為奇數天。這一做法在儒略歷出現前一直被延用,直到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與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一起,創立了同陽歷相符的儒略歷。凱撒將當時的一年355天改為現在我們所熟知的一年365天,並最終將一年劃分為12個月。儒略歷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日歷了,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們實際一年的時長是同365天相比存在11分鍾的誤差。於是人們最終採用了1582年設立的公歷日歷,該年歷考慮到了由於閏年改變所存在的誤差,使得日歷更為精確。
7.羅馬凱旋門
凱旋門從建立之初至今,已有將近4000年的歷史了。古羅馬是首個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來建橋、建紀念碑、建房的國家。凱旋門的拱門設計極為巧妙,使得建築的重量均勻分散在拱門上。正是因為有了這巧妙的設計,像羅馬斗獸場這類的大型建築才不至於被自身的重量壓垮。古羅馬的建築師致力於改良拱門的設計,最終設計出了形狀更為扁平的「平圓拱」,並將它運用到橋梁和渡槽的建造中。多個不同間距的平圓拱合在一起能構成更穩固的支承,可以加大橋梁和渡槽的跨度。於是,圓柱、圓屋頂和拱形天花板成為了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典型特徵之一。。
6.馬路和高速公路
在其鼎盛時期,羅馬帝國包含近170萬平方英里,甚至覆蓋了歐洲南部的大多數地區。為確保這個龐大領域的管理高效有序,羅馬人建造了古代世界最為復雜的道路系統。這些羅馬公路至今仍被大量使用,它們由花崗岩或硬化火山熔岩形成的泥土、碎石和磚構造而成。在設計公路時,羅馬工程師秉持嚴格的設計標准,創建筆直的道路,以便排水。到公元200年,羅馬人已經建造超過50000英里的道路,主要是服務於軍事征服。高速公路允許羅馬軍團每天步行25英里,一系列的網狀驛站使得信息和其他情報以驚人的速度廣為傳播。這些道路通常以現代高速公路的模式被管理:石碑上的英里標記和標志告知旅客距離到達目的地的里程數,與此同時,被民眾廣為歌頌的士兵也成為了「公路巡警」。
5.紙質書
在人類歷史的大多數時期,文學作品都採用在笨拙的泥板和卷軸上創作的形式。羅馬人通過創造法典(被認為是最早的書的原型),使這種形式得以簡化。首部法典由蠟質的紙製成,隨後就被動物的皮毛羊皮紙所取代,因而能更清晰的顯示紙頁。古歷史學家指出,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創造了早期的莎草紙頁形式的法典版本,但這種紙質法典直到公元一世紀左右才被推廣。早起的基督教徒成了首批利用此項革新的民眾,他們運用此技術大批量的印製聖經。
4.福利事業
現代政府的很多福利事業,其雛形都起源於古羅馬,包括為救助貧困居民所制定的發放糧食補貼標准、教育經費以及其他費用補貼的發放標准。這些福利項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2年,當時的保民官蓋約·格拉古(Gaius Gracchus)設立《糧食法》(lex frumentaria),要求國家政府實現羅馬公民低價購進穀物的需求。羅馬皇帝圖拉真(Trajan)在位期間,保留了這些福利項目,還實行一項「供給」(alimenta)福利,用以養育貧苦無靠的孤兒,確保他們衣食無憂,還可以接受教育。同時,為了控制物價,頒發了一種「代幣券」(tesserae),包括玉米,糧油,酒品,麵包和豬肉在內的物品價格都得以控制。圖拉真皇帝這些慷慨的行為深受羅馬民眾愛戴,但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正是他如此慷慨的行為才導致了羅馬經濟的衰落。
3.報刊雛形
古羅馬會發布《羅馬公報》(或稱《每日紀聞》),裡面會涉及到處理軍事、法律和民事的問題,讓民眾通過文章了解這些事項的結果;這些內容,會寫在金屬或刻在石頭上,放在諸如古羅馬廣場這樣的鬧市區,供民眾瀏覽,這便是報紙雛形。據考證,《羅馬公報》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31年,設及內容相當廣泛,包括羅馬軍事捷報、比賽事項、格鬥回合場次、出生喜訊和訃告等,甚至還會寫些民眾喜歡的故事。此外還有《元老院記事錄》,用來記錄叫羅馬元老院會議的討論和決議,雖然也算報紙雛形,但其內容保密,禁止公諸於眾。直到公元前59年,古羅馬執政官尤列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在第一任期內實行民主改革,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會的議事記錄,這些內容才得以流傳開來。
2. 混凝土
羅馬混凝土的出現使得許多古羅馬建築,諸如萬神廟、斗獸場、古羅馬廣場屹立至今。羅馬人首次利用混凝土建造房屋大約源於2100年前,那時,混凝土被廣泛應用於地中海地區所有的建築中,包括引水渠、橋梁以及紀念碑等等。羅馬混凝土在強度上遠不如現代混凝土,但羅馬混凝土獨特的成分使其更加持久耐用。羅馬混凝土是羅馬人利用熟石灰和一種在維蘇威火山地區發現的粉塵物(Pozzolana)與水混合製成的具有高粘性的糊狀物。加入了火山凝灰岩的羅馬混凝土具有超強的抗化學腐蝕性,而維蘇威火山地區的粉塵物(Pozzolana)使得羅馬混凝土即使在海水中也能夠迅速凝結硬化,得益於此,羅馬人精心建造了浴場、碼頭和港口。
1.引水渠
古羅馬擁有大量的公共設施,諸如公廁、地下排污系統,噴泉和公共浴池等等,大大方便了羅馬人的生活。但是如果沒有羅馬引水渠的發明,一切與水有關的創新設施都將無法實現。第一條引水渠建造於公元前312年,在重力作用下,以石管、鉛管和陶管作為輸水管道把水引入城區。引水渠解決了羅馬城的用水問題,對城市公共健康和衛生設施的發展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引水渠出現之前,埃及、巴比倫和亞述人用原始運河引水灌溉,而羅馬人則利用土木工程技術對運河進行改進,從而發明了引水渠。羅馬帝國時期,數百條引水渠遍布整個帝國,其中一些水渠甚至長達60英里。水渠的偉大之處在於其歷經千年巋然不動,時至今日,部分水渠仍在發揮作用,令人嘆為觀止。羅馬著名的特萊維噴泉(Trevi Fountain)正是位於古羅馬十一條大型水渠之一的維戈水渠(Aqua Virgo)的水源所在地。
⑧ 古羅馬的歷史
古羅馬歷史
2005年05月09日19:45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處於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義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並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製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義大利之後,他們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隨後幾個世紀其子孫後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義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義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義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並非印歐語系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裡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只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義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隨後停滯不前的時期才使得他們的航行告一段落。迫於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爭,他們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著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面發展。他們最初在義大利的匹茲庫薩 (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後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里島的庫米大陸以及義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隨著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他們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擬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並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後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