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過程,體現了辯證唯物論和認識論的哪些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 1 辯證唯物論認為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袁隆平有為祖國作貢獻的高尚情操 樹立了研究雜交水稻的正確意識 對物質即當前我國社會面臨的糧食供應緊張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並且促進了我國水稻種植業的發展 有利於社會發展更加平穩 2 規律是客觀的 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做法是基於當前我國糧食短缺國情的反映 堅持了社會合理發展的客觀規律與實際 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的觀點 研究工作從實際出發 以提高糧食產量為根本目標 有利於我國水稻種植業的全面發展 認識論: 1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袁隆平對於雜交水稻的正確認識來源於長期的農田實踐探索 2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袁隆平加強在農田中的實地考察有利於促進水稻品種改革的認識的不斷深化 繼而得出更加科學的種植認識 3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只有通過實地調研實踐才能檢驗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出現的新事物的正確與否 體現了袁隆平科學種植雜交水稻的正確性 4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方法的提出是為了更好地指導雜交水稻的種植 促進農村社會乃至全社會的不斷進步 5 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體現了袁隆平的糧食生產理論適用范圍是有限的 須在實際種植時 不斷深化創新 促進發展 體現了袁隆平的水稻種植理論的科學性與正確性 6 認識具有反復性 無限性和上升性 隨著全國種植水稻技術的提高 水稻種植改革會進行得更加徹底與順利 這從側面體現了袁隆平以人為本的思想 體現了雜交水稻種植理論的正確性
1.破除思維定勢
在長期的思維實踐中,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當面臨外界事物或現實問題的時候,我們能夠不假思索地把它們納入特定的思維框架,並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它們進行思考和處理。這就是思維定勢。
(1)、破除「權威定勢」
有人群的地方總有權威,權威是任何社會都實際存在的現象。對權威的尊崇常常演變為神化和迷信;在思維領域,人們習慣於引證權威的觀點,不加思考地以權威的是非為是非,這就是權威定勢。
A、思維中權威定勢的形成主要通過兩條途徑,第一條途徑是,在從兒童長到成年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權威」。第二條途徑是「專業權威」,即由深厚的專門知識所形成的權威。
B、權威定勢的強化往往是由於統治集團的有意識的培植,而且權威確立之後常會產生「泛化現象」,即把個別專業領域內的權威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內。
C、權威定勢有利於慣常思維,卻有害於創新思維。在需要推陳出新的時候,它使人們很難突破舊權威的束縛。歷史上的創新常常是從打倒權威開始的。
(2)、破除「從眾定勢」
A、從眾定勢的根源在於,人是一種群居性的動物,為了維持群體生活,每個人都必須在行動上奉行「個人服從群體,少數服從多數」的准則;然而這個准則不久便會成為普遍的思維原則而成為「從眾定勢」。
B、從眾定勢使得個人有歸宿感和安全感,以眾人之是非為是非,人雲亦雲隨大流,即使錯了,也無須獨自承擔責任。人們大部分的行為選擇其實都是從眾的結果,而很少經過自己獨立的深思熟慮。
C、在傳統社會中,統治階級不斷強化人們的從眾定勢,因而排斥那些驚世駭俗的言行和特立獨行的人物。
(3)、破除「知識——經驗定勢」
知識與經驗有許多不同之處。簡單的話,你掌握與了解的一些事物的現象與本質是知識;如何運用你了解的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則是經驗,一般地把兩種定勢統稱為「知識——經驗定勢」。
A、知識經驗與創新思維的關系,是個較為復雜的問題。
知識經驗具有不斷增長、不斷更新的特點,從而有可能使我們看到它們的相對性,經過比較發現其局限性,進而開闊眼界,增強創新能力。知識經驗又是相對穩定的,而且知識是以嚴密的邏輯形式表現出來的,因而又有可能導致對它們的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由此削弱想像力,造成創新能力的下降。
B、思維上的「知識-經驗定勢」在以下三個方面構成了「
思維枷鎖」。
第一,知識經驗本身是一種限定或框架,「任何肯定即否定」,因而使人難以想到框架之外的事物;
第二,知識與現實並不能完全吻合,而過去的經驗也不一定能適用於現在和未來,因此「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三,知識經過「純化」之後,常常只提供唯一的標准答案,既不能完全符合現實,也會扼殺人的創新思維。
C、為弱化「知識-經驗定勢」,或從根本上阻止其形成,人們應該經常進行創新思維訓練,以便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它們與自己的智慧同步增長。
2、擴展思維視角
「視角」就是思考問題的角度、層面、路線或立場。應該盡量多地增加頭腦中的思維視角,學會從多種角度觀察同一個問題。
(1)、肯定-否定-存疑
A、思維的肯定視角就是,當頭腦思考一種具體的事物或者觀念的時候,首先設定它是正確的、好的、有價值的,然後沿著這種視角,尋找這種事物或觀念的優點和價值。
B、思維中的「否定視角」正相反,否定,也可以理解為「反向」,就是從反面和對立面來思考一個事物;並在這種視角的支配下尋找這個事物或者觀念的錯誤、危害、失敗、缺少之類的負面價值。
C、對於某些事物、觀念或者問題,我們一時也許難以判定,那就不應該勉強地「肯定」或者「否定」,不妨放下問題,讓頭腦冷卻一下,過一段時間再進行判定。這就是「存疑視角」。
(2)、自我-他人-群體
A、我們觀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總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用我的目的、我的需要、我的態度、我的價值觀念、情感偏好、審美情趣等等,作為「標准尺度」去衡量外來的事物和觀念。
B、「他人視角」要求我們,在思維過程中盡力擺脫「自我」的狹小天地,走出「圍城」,從別人的角度,站在「城外」,對同一事物和觀念進行一番思考,發現創意的苗頭。
C、任何群體總是由個人組成的,但是,對於同一個事物,從個人的視角和從群體的視角,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3)、無序-有序-可行
A、「無序視角」的意思是說,我們在創意思維的時候,特別是在思維的初期階段,應該盡可能地打破頭腦中的所有條條框框,包括那些「法則」、「規律」、「定理」、「守則」、「常識」之類的東西,進行一番「混沌型」的無序思考。
B、「有序視角」的含義是,我們的頭腦在思考某種事物或者觀念的時候,按照嚴格的邏輯來進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排除偶然性,認識必然性。
C、創意的生命在於實施,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對觀念和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從而保證頭腦中的新創意,能夠在實踐中獲得成功。這就是「可行視角」。
最後,我們應該牢記的是——創新思維是一種習慣。要想擁有這種習慣必須得通過認真地學習,掌握各種創新思維方法,科學有序的方法才是成功的堅實基礎!
Ⅲ 袁隆平是在哪年發明水稻雜交技術
三系雜交水稻1966年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開啟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
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馮克珊在海南試驗田發現一株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此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由袁隆平掛帥。
1972年,雜交稻被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全國性的協作攻關開始:三十餘科研單位參與、上千個品種與該株野生水稻進行了上萬次測交和回交轉育試驗。在此基礎上,袁隆平選育不育系二九南1號成功,此為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水稻。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礎上,利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千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百餘具有恢復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團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水稻產量也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以上。當年10月,袁隆平發表《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4年,他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團隊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鑒定。
1975年,又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准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中國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
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范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
1979年,作為中國首個科研技術,三系雜交水稻技術被介紹到美國。
1981年,袁隆平因成功育種中國秈型雜交三系水稻,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1982年,袁隆平被湖南農學院聘為兼職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二系雜交水稻
1987年,袁隆平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但是未被證實。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
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
1995年12月16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超級雜交水稻1997年,袁隆平再次發起研究超級雜交稻。
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
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除了增產外,袁隆平表示新型的超級雜交稻將更重視水稻營養,其研究團隊已經致力於試驗新品種中增加維生素A、蛋白質、澱粉及其他營養含量,以期減少貧血和視覺疾患。
2003年,中國大陸一半以上的水稻都為袁隆平的雜交品種;在世界范圍,20%的水稻採用袁隆平的雜交技術。
2007年,中國大陸的水稻產量為5億噸。其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中亞、東南亞、北美、南美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圍的運用。
2011年9月19日,中國農業部驗收組公布,袁隆平指導的「Y兩優2號」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平均畝產926.6公斤,創中國大面積水稻畝產最高紀錄。
袁隆平 - 家庭成員
袁隆平祖父曾任海南文昌縣縣長,父母為知識分子,父親袁興烈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中文系,母親華靜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夫人鄧哲。
Ⅳ 「新四大發明」體現了哪些創新的觀點
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未來幾年,中國共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 中國"新四大發明"在科技創新的表現如何?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如果說高鐵是中國人織就的聯通中國各地、聯通中國與世界的一張有形的網,那網購則是中國人締造的聯通中國各地、聯通世界每個角落的一張無形的網。支付寶則是全球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超越地緣限制在這張無形的網上輕松交易的金融血脈。共享單車就是解決「最後一公里」難題的健身「小夥伴」。 「新四大發明」緣何「創響」在當代中國? 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新干線就開通運營。中國是在21世紀初才開始走出高鐵之路的。支付寶、網購、共享單車所賴以生存的網路在中國起步也較晚。那麼「新四大發明」為什麼會在當代中國「創響」?世界求解中國答案,期待破譯這「東方密碼」。 一些專家指出,無論是高鐵,還是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其興起的一個重要條件在於中國廣袤的國土、巨大的市場和龐大的人口數量。國土越大,經濟半徑的束縛力也就越大,突破速度的需求也就越大。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需要「八縱八橫」連接貫通。這種動能方興未艾,它讓我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飛馳,令「墨子號」量子衛星騰飛,當然,也推進了我國經濟的全速發展。
Ⅳ 水稻是誰發明的
稻的栽培歷抄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襲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5)水稻發明體現哪種創新思維擴展閱讀
未來水稻,是每個育種科學家都要思考的重大方向。目前,國際上很多專家都在通過研究未來氣候變化、人類對水稻食用的需求等因素,來預測未來水稻需具有或應改良的優良性狀。未來水稻代表研究方向,但不是某個具體的新水稻類型,或獨立概念。
作為超級稻二、三、四期百畝片攻關成功品種的培育者,鄧啟雲是利用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和形態改良,通過常規方法育種的傑出代表之一。在他看來,「未來水稻」涉及的生物分子育種技術,是先進技術。
Ⅵ 新中國重大發明創新有哪些不是五個,越多越好
1.李四光:陸相成油理論
發明簡介:20世紀50-60年代,"陸相盆地生油理論"和"陸相盆地成油理論"指導了大慶油田的發現。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的大的油田,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
影響:李四光的「陸相成油理論」讓中國人徹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咱中國人長了一回臉。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
2.矮稈秈良種
發明簡介:秈稻 ,一種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種,米粒細而長,在溫暖氣候下廣泛栽培,種子用作人類食物,谷殼和其他副產品可飼養家畜,稻桿用來造紙。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
影響:高稈品種的最大弱點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產。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3.第一座原子反應堆
發明簡介:1958年6月30日,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反應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維持鏈式反應的一種裝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內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國新建成的這座原子反應堆是重水型的,熱功率為7000棗l萬千瓦,主要用途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製造同位素。它是用鈾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劑和導熱劑,所以叫做實驗性重水型反應堆。6月13日下午,這座反應堆開始發生鏈式反應,並逐步提高功率。
影響:1958年6月30日,新華社報道了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迴旋加速器已經建成,正在准備進行科學研究工作。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跨進了原子能時代。
4.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發明簡介: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影響: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都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5. .兩彈一星
發明簡介:「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
影響: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挑選了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缺乏資料的「真空」狀態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雲」。研製成功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1967年氫彈研究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四個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表明中國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衛星的國家。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6雜交水稻
發明簡介: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秈型雜交水稻比傳統水稻增產30%以上,它在全國的推廣應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
影響: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袁隆平2001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許多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了加劇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雜交水稻的誕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肚子問題,還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7.神舟系列
發明簡介: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5號飛船。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號發射成功。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試驗。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務作為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圓滿成功。此次任務將突破和掌握航天員空間出艙的關鍵技術,首次進行航天員出艙活動、實行航天員太空行走,將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
以上是七個新中國成立後的較大發明。硬說近十年的話就算2000年至2010年吧,我給樓主一個列表,不明白可以問問我,簡介下哈,網路打字實在有限:
1.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
發明簡介: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神舟系列 不解釋了
3.李官奇:纖維原創技術
發明簡介:2001李官奇----世界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纖維原創技術 。歷時10年艱辛探索,從榨過油的豆粕中,神話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纖維,並拉絲成線、紡紗成布、染色成衣。
4.李登海:玉米雜交種
發明簡介:李登海將雜種優勢與群體光能利用的理論融為一體,提出了株型與雜交優勢互補的論點。選育了30多個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組配了30多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
5.磁軸承(MagneticBearing,簡稱MB),又稱為磁懸浮軸承
發明簡介:我國「拉推磁路」理論已問世25年了。其創始人甘肅省的李國坤教授運用該理論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懸浮軸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將轉子懸浮於空中,使轉子與定子之間沒有機械接觸的一種新型、高性能軸承。與傳統的滾珠軸承、滑動軸承以及油膜軸承相比,磁軸承不存在機械接觸,轉子可以運行到很高的轉速,具有機械磨損小、能耗低、雜訊小、壽命長、無需潤滑、無油污染等優點,特別適用於高速、真空、超凈等特殊環境中。
6.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發明簡介:華中科技大學參與完成的AVS視頻編碼標准關鍵支撐技術。
7.徐道華:「水博士活氧整水器」
發明簡介:該設計把對普通自來水的深度活化處理系統,精巧地設計成一個看似普通的水龍頭里,普通家庭只需接上「水博士整水器」,就可以全面提升居家生活的飲用水質量。
8.代旭升: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
發明簡介:2003年,代旭升經過3個月的苦心鑽研,研製出「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徹底解決套管氣外排造成的浪費和大氣污染,一舉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僅勝利油田年創效益1000多萬元。
9.龍芯
發明簡介:龍芯(英語:Loongson,舊稱GODSON)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開發的通用CPU,採用簡單指令集,類似於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開始使用,龍芯2號速度最高為1GHz。龍芯3號還未有成品,而設計的目標則在多核心的設計。
Ⅶ 雜交水稻於哪年發明
雜交水稻的誕生1981年,袁隆平等發明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得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發明獎特等獎
Ⅷ 如果未來你能發明水稻你想發明什麼奇特的水稻呢
如果未來你能發明水稻你想發明什麼奇特的水稻呢?
如果有可能,我叫發明一種一個才才幹可以有多穗的水稻。
Ⅸ 袁隆平創新發明水稻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袁打破了磚家說的「水稻雜交優質沒有實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