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大學生看不到創業機會的原因
一般都是因為缺乏創業精神,眼睛裡看不到商機,缺乏獨立創新意識或者是自主創業意識比較薄弱
『貳』 如何提高大學生學習創造力精神
一些自我意識很強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是為了通過這一途徑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一方面,創業有利於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年輕靈活,充滿激情、創造力強的優勢。這些創業經驗還會為以後的就業提供優勢。 大學生在學校里學到了很多理論性的東西,有較高層次的技術優勢,但理論與實踐存在著很大距離,部分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過於理想化。通過創業,大學生能夠認識到外面的世界,提早接觸社會,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長經驗。大學生的創業必須杜絕浮躁的思想,需要踏踏實實、從小做起,在選擇創業項目時要慎重考慮,以降低風險。我們希望大學生經過磨練之後考慮問題更理性,所以我們有必要保護好大學生們的這股創業激情,並引導他們往健康的方向發展。 創業僅有興趣仍不夠 何模雄(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電子通訊系學生、創新協會會長):大學生創業是完全可行的,現在的大學生們不能再依賴家長、學校,而要主動發現、尋找機遇,既為將來的就業做准備,也不會耽誤現階段的學習。我一直進行創業的實踐,但我還要求自己每學期至少獲得三等獎學金。 大學生創業很大程度上源於自身的愛好,有了興趣就有動力。但創業僅有興趣仍不夠,俗話說不打無准備的仗,首先要對市場的了解。去年我與師兄一起參加了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由於我們在設計方案時忽略了成本預算,最終沒有入圍。 創業需要理智而不是沖動,創業需要冷靜而不是狂熱,大學生創業僅僅愛好不行,對自身專業的了解並不代表可以一蹴而就,隨便開一個公司就會財源滾滾而來。作為有一次投資經驗的大學生,我認為必須對行業市場深度審視,對社會和大眾消費有深刻了解,由愛好變為事業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學生的主業是學習 姚曉波(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工組長高級講師):在校大學生還屬於長知識、長身體的年齡,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沒有完全成熟,還不能承擔創業的各種壓力。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校大學生還是把書讀好要緊。創業可以說是急功近利的一種表現,不應該提倡。 大學生在校期間搞創業必然會佔用學習時間,學生家長送孩子上學的目的是學習知識,而不是賺錢。如果大學生投資創業失敗,反而會加重父母的負擔。我們只提倡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實踐,先了解社會,為將來就業打基矗大學還不是最好的創業階段程為允(大四學生家長):在校大學生還生長在家庭的搖籃中,社會經驗不足,常常盲目樂觀,還未具備創業的心理條件;學生所學的知識僅限於課堂,社會關系缺乏,在這種情況下創業,可想而知遇到的困難比別人多;很多大學生看到的都是著名人物的成功例子,自然把創業理想化;對於創業中的挫折和失敗,他們還沒有足夠的思想准備。從這幾方面可以看出,年輕的大學生在很多情況下缺乏理智,還不是最好的投資階段,大學生畢業後應該在較具規模的企業工作實踐幾年,積累下第一桶金,同時學習一些大公司管理、財務等各方面的知識,為自己的創業打下基礎,這樣創業成功的幾率才高。 創業氛圍尚未形成 毛曄(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生物工程系學生):我在上大學前已經進入社會兩年多,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我認為創業本身就是一種職業,在就業普遍困難的今天,為自己提供一片更廣闊的天空。不可否認,大學生創業存在很多難題。主觀上,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對瞬間即變的市場信息把握不準,經營理念很大程度上還是書本上的經濟理論。客觀上,大學生創業的整體氣氛還欠火候,一些客戶對大學生老闆抱懷疑態度,大學生的經營能力還得不到社會認可。對於這些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出台相關激勵、扶持青年人創業的優惠政策,建立專門針對大學生創業扶持機構,提供政策咨詢和技術交流。 個人創業要循序漸進 王金紅(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副教授):在校大學生所謂的「創業」嚴格來說只能算是「社會實踐」。學生們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書本知識,但終究缺乏必要的實踐能力和經營管理經驗。
『叄』 大學生為什麼 會缺乏創造性思維
我們的教育從來都不鼓勵創造性思維,一直以知識傳授為根本任務,大學生怎麼可能會富於創造性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號稱在對錯之外的思考,但是你看一看考卷,哪份考卷可以不區分對錯?創造過程是一個探索過程,創新的一個辦法就是試錯,而試錯將面對著直接的時間成本甚至經濟成本,我們現在的教育又是絕對不能允許學生「錯」的,那還怎麼創新?創造性思維需要假設能力,但基礎教育不允許學生作假設,只需要抓住正確答案,久而久之,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就萎縮了。
總而言之,這是個教育價值觀的問題,我們國家的教育價值觀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滿腹經綸永遠知道什麼是正確答案的學生,不允許試驗,尤其不允許試驗的失敗,那要創造性思維干什麼?真要是一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很強,他在學校里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肆』 中國孩子為什麼缺少創造力
一個第一和一個倒數第五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普通教育的教育結果,也讓人們可以看出中國普通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麼。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強,這是世界許多教育發達國家所羨慕的。但這只表明,中國孩子接受知識的能力強,多做練習、多背數學公式,多摳數學習題,結果自然會好。中國的普通教育培養了很多具有數學天分的人才,但在現實中數學在各領域的應用卻很狹窄,所謂的數學家不少都去搞象「哥德巴赫猜想」之類的高端數學命題去了。中國的孩子缺少想像力嗎?不缺!中國的孩子沒有創造力嗎?有!但為什麼中國孩子的創造力發揮不出來或是體現不出來。為什麼中國的學生會被人們視為書獃子,大學畢了業,還會被人認為是無用之人。在學校,孩子們要做個好學生,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個圖書館一樣,只要能把知識裝進去,這「圖書館」就是一流的,裝的越多,說明「圖書館」的質量越高。但人大腦這個「圖書館」的功能不僅僅是「知識的寶藏」,它的真正效能應是一個「知識的噴泉」。不論是普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要想培養人才的創造力, 就需在教育的過程中完成人們大腦從知識的寶庫到知識的噴泉的轉變。一個人吸收的知識再多,如果不能在實踐中應用,那是典型的書獃子。 一個人的知識再學高八斗,如果沒有創造力,也只能算是個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窮酸秀才。在這里,應當反思的是中國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更應當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的心態。讀書好的學生未必就要有創造力,能考上大學的學生也不要求有創造力。在這種環境下,還會有人覺得孩子們有創造力重要嗎?教育與社會現實脫節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弊端,到了大學階段,這種現象更突出。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這幾年這么突出,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沒到市場上人才已飽和的階段。大學生就業難,從深層上講是大學培養的人才不適應經濟發展對新型人才需求變化。換言之,市場上需要的人才,大學培養的不多,市場上飽和的人才,大學卻培養出一大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教育的真諦又是什麼?人們會說,教育是為了培養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各類人才,也有人會認為,教育是進入精英階層的階梯。有的人會說,上了大學好當官,也有的人講,只有讀書好才能有前途。至於古人雲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都被人們背得發酸了。但這一切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嗎?對一個國家和社會而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的創造力。在21世紀,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將主導社會經濟發展的走向,不論是新的產品的研發、新行業的崛起、新的管理意識,這一切離不開人的創造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正日益革新,社會對高端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專業化、職業化。而這一切,都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從人才戰略的角度觀察,21世紀的競爭將更加集中在人才的競爭上,有人將此比喻為「人才戰爭」。人才競爭的基礎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教育體制、高質量的的大學、具有遠見的教育理念、人才的素質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都體現著教育的功能。面對21世紀,教育的地平線也是人才的地平線,因為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現實和未來發展最關鍵的基礎。
『伍』 為什麼中國的大學生 缺少創造力
應試教育害死人
『陸』 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一、創新思維的定義:
1、創新思維是相對於傳統思想而言的,沒有受到現成思路的約束,尋求對問題全新的獨特的解決方法的思維過程,創新思維的過程是開發大腦的一種發散思維的過程。創新思維是指在探索未知時,積極地以獨特新穎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維轉化去尋獲成果的一種思維。
2、就本質而言,創新思維就是綜合運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並在過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規有所創新的思維。創新思維的精髓是非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是需要經過有意識地培養和專門訓練並能在培養和訓練中優化的思維。創新思維是創造力的靈魂和核心。
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五大方法:
1、強化創新意識的教育創新意識就是根據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強烈的不安於現狀,執意於創新創造要求的動力。有了意識才能啟動創新思維,才能抓住創新機會,才能獲得創新成果。對於大學生首先必須強化創新動力觀教育;其次,強化創新主體觀教育,沖破求穩循規的思想羈絆,培養學生敢於創新的意識。
2、增強創新思維的訓練思維具有時空的超越特性,這種超越性正是所有創意的來源。我們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和啟發,必須從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結合中,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必須從形象聯想和表象想像的結合中,訓練學生形象思維;必須從直覺頓悟和靈感激發的結合中,訓練學生的靈感思維。
3、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應該體現在吸取知識的能力上,不僅看他學習過多少知識,還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將人類文化的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素養,成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創新能力還應體現在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應變能力和對未來知識的駕馭能力上。
4、著力創新人格的塑造所謂創新人格就是創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綜合內化而形成的全面發展現代人格或者叫創業者人格。在創新人格的培養和塑造過程中,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在自學進取中培養自信,還要引導學生在戰勝挫折中培養意志和在對待利益關系調整中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5、對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素質是創造性地應對多元的、不斷變化著的環境的能力。社會的發展,人才的成長,客觀現實要求學校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設創新思維課程,採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開啟挖掘大學生的創新思想、創新能力、創新人格和創新精神,以實現培養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柒』 為什麼大學生被鼓勵發展創造力
為了解決就業壓力,所以鼓勵大學生創業
『捌』 中國大學生缺乏創造力嗎
中國的教育模式是應試教育,這就限制了許多人的特長,他們只能放棄原本擅長的東西而去學習一些可能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來應對教育模式。學生並不是缺乏創造力,而是缺乏時間、機會以及實踐。
『玖』 為什麼中國學生缺乏創造性
為什麼中國的學生缺乏創造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撰文稱,未來中國的GDP將不可避免地追上美國,但創新能力可能很難與美國匹敵。因為創新需要思想競爭與自由交流,不然如何解釋一個人口四倍於美國的國家(假設中國人才也應是美國的四倍)沒有很高的技術突破?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除了體制及基礎研究薄弱等原因,主要是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的教育模式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至於我們在思想競爭方面大大滯後於美國。
中國人的高智商是公認的,但中國孩子卻被普遍認為想像力、創造力缺乏。幾年前,一個國際教育評估組對21個國家的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中國學生的想像力排在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在倒數第五。每年,中國學子有2000多人拿到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但獲得的一致評價卻是「中國學生的想像力貧乏」。
絕不是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天生就弱,這個結果是中國家長和學校聯手提供的教育環境造成的。學校嚴格的紀律和統一的標准壓制了孩子的個性,「好孩子」、「優秀孩子」都以好成績為導向,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多孩子努力學習只是為了獲得外界認可,內在興趣和動機都很弱。中國採用「標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也極大地限制了孩子們的思維發展,這些都使中國孩子的創造潛能被過早地扼殺了。
『拾』 中國大學生缺乏創造力
教育方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