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說發明了電又是誰發現了閃電
電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能發現,不是發明!第一個證明自然界的閃電是由於不同雲層所帶電荷的不同碰撞產生的,是美國的富蘭克林,對電學做過突出貢獻的有法拉利、歐姆、麥克斯韋等等
閃電是雲層中的正電離子與負電離子相碰撞產生的靜電放電自然現象(不受任何控制,隨著溫度,空氣濕度,放電量……的不同而不同)
㈡ 漂移板是誰發明的
漂移板 (freeline skate) ,全球最輕、最小的滑板。隨身攜帶到任何地方。 漂移板最先由美國的極限運動者Ryan Farrelly於2004年發明,最初靈感來自於高山滑雪運動,於是漂移板便變成了陸上的滑雪運動。漂移板自由滑分左右兩個板,分別標註上了L和R,左右不能混淆使用。漂移板由兩個PU輪子、板面、砂紙、軸承、螺母構成。輪子採用先進的PU材質加工而成,板面採用鎂鋁合金材質,澆鑄加工,堅固耐用;軸承採用608Z專業滑板軸承,轉速快且壽命長。 飄移板特色: 重量輕、體積小、易攜帶、你可以把它帶到任何地方。想走就走、想滑就滑。兩個輪子是獨立的,一隻腳踩一個。靠兩腳擺動而前進,不需用腳推滑,可做各種花式變化動作。速度快慢自由掌握、方向自由變化、可原地旋轉。上坡下坡時,可以S形擺動,像條魚一樣游動。平坦的路,它將成為最小的最輕的交通工具,在人群中穿梭。配合扭腰、扭臀的運動,可達到瘦身效果,女孩時尚新寵。 · 沖浪板從造型來看,它打破了滑板的傳統製造工藝。 · 從功能上來看, 型式具有很好的時尚性。 · 從踏上滑板之後,再無需藉助於腳與地面的作用力達到滑板前進的目的,只需利用身體和腳的活動滑行。 · 從場地的要求來看,此類滑板更具大眾化。 使用者推動飄移板做自由式滑動,可以在任何你能想到的公園、水坑、凹處或是最凹凸不平的山體上自由式下滑。每個輪滑僅重2磅,自由式滑輪是由航空級的鋁材製成。盡管它們小得可以裝進你的背包,但是這種硬芯的滑輪並不是像玩具那樣的脆弱。它們下坡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40英里,並且在全年的每天都會給你帶來不同的駕馭體驗。使用這些滑輪並不像是跟騎自行車一樣,平衡遠遠比移動重要。我們推薦在練習的時候先由稍有彼度的路面上開始,然後再去其它一些地方。它沒有帶子綁著,只有簡單一個支撐腳的帶有一個控制帶的平板來使人站立。是的,它們是需要技巧的,但是娛樂遠遠比困難重要。
㈢ 避雷針是誰發明
避雷針是由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
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的一致性時,他就從兩者的類比中作出過這樣的推測:既然人工產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麼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設計了風箏實驗,而風箏實驗的成功反過來又證實了他的推測。他由此設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
富蘭克林把一根數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建築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築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後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稱為避雷針。經過試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針工作原理:
避雷針的防雷作用是它能把閃電從保護物上方引向自己並安全地通過自己泄入大地,因此,其引雷性能和泄流性能是至關重要的。避雷針的引雷性能已有實驗和理論分析如下:
其中簡化包絡線是一條拋物線,此線即為在正、負雷雨雲下該避雷針的50%擊針擊地平均分界線。小圈為空中各點實驗放電統計數據,表示模擬實驗下行先導的針尖位置,黑圈表示百分之百擊針,白圈表示百分之百擊地,黑白各半表示50%擊針及擊地。
雷擊避雷針和地的放電強度與雷電極的極性有關:當雷的極性為正時,雷對避雷針的放電強度高於雷對地;當雷的極性為負時,雷對避雷針的放電強度略低於雷對地。所以在同樣電壓下雷電極對針的放電距離R與雷電極對地的放電距離H是不同的。
㈣ 避雷針是誰發明的
避雷針是由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
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的一致性時,他就從兩者的類比中作出過這樣的推測:既然人工產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麼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設計了風箏實驗,而風箏實驗的成功反過來又證實了他的推測。他由此設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
富蘭克林把一根數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建築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築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後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稱為避雷針。經過試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針的主要作用
常規防雷電可分為防直擊雷電、防感應雷電和綜合性防雷電。防直擊雷電的避雷裝置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體;接閃器又分為避雷針、避雷線、避雷帶、避雷網。
以避雷針作為接閃器的防雷電原理是:
避雷針通過導線接入地下,與地面形成等電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使電場強度增加到極限值的雷電雲電場發生畸變,開始電離並下行先導放電。
避雷針在強電場作用下產生尖端放電,形成向上先導放電;兩者會合形成雷電通路,隨之瀉入大地,達到避雷效果。實際上,避雷針是引雷針,可把周圍的雷電引來並提前放電,把雷電電流通過自身的接地導體傳向地面,避免保護對象直接遭雷擊。
㈤ 是誰發明了避雷針
現代避雷針是出自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之手。在富蘭克林還沒有發明避雷針之前,他認為閃電屬於一種自然放電的現象,為了證明他的這種設想,富蘭克林做了如下的實驗。
然而,當時的富蘭克林卻不相信這種迷信,他堅信這是一種大自然的現象。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決定研究這一現象。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去之後,當時就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甚至還有一些人說他是活得不耐煩,敢公然與上帝作對,還一些好心人勸他,讓他放棄這一決定,不然的話就會受到上帝的處罰的。面對著世人嘲笑與警告,富蘭克林卻沒有被這些所嚇倒,他決心一定要做這個實驗。
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富蘭克林冒著被雷擊中的危險,他將一個系著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於雷雨中,並在金屬導線的另一端的末尾處掛了一串銅鑰匙。當雷電發生時,富蘭克林用手觸及鑰匙,頓時,這把鑰匙上迸發出一串火花,他的手感覺到有些麻木。由於這次傳下來的電很弱,富蘭克林生命沒受到威脅。
實驗結束後,人們終於相信閃電不是上帝的旨意,這是一種自然放電現象。那些嘲笑富蘭克林的人也開始佩服他了。
富蘭克林的成功實驗證明了閃電就是一種自然放電現象,因此,他也受到了眾人的贊譽。然而,富蘭克人並沒有因此而停止研究。由「天電」與異種「地電」匯合後能中和這一現象,引發了富蘭克林的思考:如果用風箏線將天空中的電荷引到地上產生放電現象,如果按照這種原理,那麼,如果在高大的建築頂部安裝一根金屬桿,並用金屬線與大地相連,這樣,如果發生閃電的情況下,就會將高層建築物的附近的雲層產生的閃電引導到地下並發生中和的現象,這樣高層建築物就不會遭受雷電的損害了。經過多次的實驗研究,富蘭克林最終發明了避雷針。
㈥ 電的發明人是誰
法拉第。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並進而得到產生交流電內的方法。同年10月28日法容拉第發明了圓盤發電機,是人類創造出的第一個發電機。
法拉第,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出生於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1831年,他作出了關於電力場的關鍵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由於他在電磁學方面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電學之父」和「交流電之父」。
(6)閃電漂移板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紀錄中法拉第最早的實驗乃是利用七片半便士、七片鋅片以及六片浸過鹽水的濕紙做成伏打電池。他並使用這個電池分解硫酸鎂。
在很久以前,就有許多術士致力於研究電的現象。可是,所得到的結果是少之又少。直到十七和十八世紀,才出現了一些在科學方面重要的發展和突破。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
閃電使伽伐尼解剖室內桌子上與鉗子和鑷子環接觸的一隻青蛙腿發生痙攣現象,並且認為蛙腿的痙攣現象是「動物電」的表現,由金屬絲構成的迴路只是一個放電迴路。
直到等到十九世紀末期,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工業用發電機,才把電帶進了工業和家庭裡面。
㈦ 電是誰發明的
1、電是被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
2、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人為規定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
3、1752年,富蘭克林提出了風箏實驗(。其他科學家在實驗中,將繫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濕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一回事。後來他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4、富蘭克林讓別人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富蘭克林對電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通過設計1752年著名的風箏實驗,「捕捉天電」,證明天空的閃電和地面上的電是一回事。
(7)閃電漂移板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1、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
2、電的發現和應用極大的節省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使人類的力量長上了翅膀,使人類的信息觸角不斷延伸。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方面:能量的獲取轉化和傳輸,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
3、電的發現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的革命,由它產生的動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斷的釋放,人對電的需求誇張的說其作用不亞於人類世界的氧氣,如果沒有電,人類的文明還會在黑暗中探索。
㈧ 納粹德國的閃電戰術是誰發明的
一般認為是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締造的
㈨ 避雷針是誰發明的
現代避雷來針是美國科學自家富蘭克林發明的。富蘭克林認為閃電是一種放電現象。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一個系著長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雷雨雲中,在金屬線末端拴了一串銅鑰匙。當雷電發生時,富蘭克林手接近鑰匙,鑰匙上迸出一串電火花。手上還有麻木感。幸虧這次傳下來的閃電比較弱,富蘭克林沒有受傷。此次試驗後,富蘭克林認為,如果將一根金屬棒安置在建築物質頂部,並且以金屬線細連接到地面,那麼所有接近建築物的閃電都會被引導至地面,而不至於損壞建築物。
㈩ 德國的閃電戰術是誰發明的
很多人談論二戰德軍的閃擊戰的時候,往往和坦克聯系在一起,似乎是機械化戰爭理論的出現和發展導致了「閃電戰」理論的形成,然而,實際上閃電戰的出現早於任何機械化戰爭理論,現代意義上的閃擊戰,是在20世紀初,由德國軍事家馮。施利芬提出的。「閃擊戰」的德文為,它是由―――閃電和――-戰爭兩個片語合而成,是形容行動猶如閃電一樣迅速,給敵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擊。其實質是利用攻擊的突然性、兵力兵器優勢等因素,從戰爭剛開始時就給敵戰略第一梯隊(掩護部隊)以決定性殺傷,然後向敵國腹地迅猛進攻。在敵人動員和使用其軍事和經濟潛力之前,將其粉碎。
德軍根據此理論,在一戰前就制定了大名鼎鼎的「施立芬計劃」。盡管大多人對這個計劃已經耳熟能詳,但是為了介紹德軍步兵戰術的發展對閃擊戰的影響,還是對這個計劃略做回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施立芬計劃,在戰時出動5個集團軍穿過比利時,5支大軍齊頭並進,其右翼進攻速度要快,左翼速度比較慢,這樣當右翼包圍巴黎的時候,左翼部隊就可以對試圖救援的法軍主力以逸待勞。而預計法軍主力在開戰後將全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在這里僅僅有第六和第七兩個集團軍,施立芬的目的是利用右翼的快速戰略迂迴,就像一閃旋轉門一樣把法軍主力消滅在野戰中。
因此,在行動中,德軍作戰的核心思想是包圍戰,既不斷向敵軍側翼迂迴,遇到不易攻擊的目標便繞過。這樣可以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攪亂敵軍的防禦體系。在這一階段,騎兵是德皇威廉二世最給予厚望的部隊,因為在普法戰爭中,騎兵的迂迴作戰就為殲滅法軍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德皇很希望能把那次戰爭簡單的重演。
但是,此時的歐洲畢竟不同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新式火炮和機槍的大量應用導致進攻方面對的阻力大為增加,而此時德國仍習慣用增強進攻兵力的密度提高進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運河戰役中,德軍士兵在協約國軍隊的機槍和訓練有素的英軍步兵射擊下屍積如山,很多英國戰地記者對德軍士兵的印象就是他們是機器人,在戰場上毫無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對於德國來說,如此慘重的傷亡使得他們稱此次戰役為:無辜者的大屠殺(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
事實上,德軍士兵的戰術素養很高,只不過對於那些作為旋轉門門板的士兵,除了向前沖擊毫無選擇,對於資源匱乏的德國而言,停下就代表著坐以待斃。而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同法軍主力周旋的第六軍和第七軍的戰士,卻表現了很大的靈活性。他們不斷派出連排級別的小部隊向敵軍側翼滲透,並且通過這種滲透襲擾敵軍的進攻節奏。下面的一個小戰例就很能說明問題。
1914年8曰20日,一個法軍步兵連參加了對阿爾薩斯的一個山脊的攻擊。進攻路線是一個曲線,在法軍向進攻發起線前進的時候,德軍小部隊利用樹木的掩護,向兩側滲透。當法軍跨過曲線的底端。德軍的交叉火力就開火了,此時一個法軍排長命令手下人以散兵線向山頂沖鋒。由於越向山頂接近,隊形越密集,法軍的傷亡也越來越大,更多的法軍士兵也就暴露在德軍火力下。
根據平時的訓練,法軍開始蹲姿進行還擊。但是在短短幾分鍾後,法軍的凝聚力就盪然無存。他們發現敵人的火力來自四面八方,因此不少人認為保命成了更實際的問題,因此一些士兵開始不聽命令後退,隨後變成了全線潰退。那個年輕的連長很快發現只有他一個人在交叉火力中。在戰斗結束後,他沮喪地對自己說:「1870年又開始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盡管德軍左翼拖住了法軍主力,但右翼的進攻還是被遏制了,雙方開始了塹壕對峙。在那個時代,勤奮的防守者很容易取得上風。由於日復一日地增強防禦體系。一戰西線的塹壕體系往往達到3條主壕之多。在第一道主壕之前,還包括掩體,碉堡,等火力支撐點。更外則是鐵絲網,鹿砦和chevaux aux frises(好像是法軍特有的障礙物)。數百門大炮和機槍組成的火力形成了數公里縱深的「無人區」,而且隨著更多機槍火炮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無人區日復一日變得幾乎不可能突破。
2 德軍步兵戰術思想的變化
在最血腥的塹壕戰--凡爾登戰役結束後,德軍內部開始反思以前對堅固塹壕體系的突破造成的傷亡太大。首先,部隊在突破無人區的時候,要遭受敵人非常密集的火力,而既便到達敵軍塹壕,筋疲力盡的部隊還要同敵人進行白刃戰,就算部隊很幸運地攻佔了敵人的陣地,一旦後繼部隊未能跟進,則前方部隊很難有自主作戰的能力,很容易被敵軍預備隊趕出所佔陣地。另一方面,步炮的協同也有很大問題,之前的炮火准備,是在嚴格按照時間表和作戰計劃實施的,(二戰蘇軍也還是如此)一旦步兵進攻節奏跟不上時間表,炮火的准備很難對步兵提供有效的掩護。
針對這些缺點,德軍改進了它的步兵裝備。這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裝備是火焰噴射器的出現,在1915年冬季,德軍的單兵裝備還基本是步槍和刺刀。這種武器在塹壕戰中顯得笨重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噴射器則可以讓小部隊獲得相當的面殺傷手段,在打掃戰壕的時候,使守方很容易處於不利地位。另一種新式武器是克虜伯開發的37MM炮,這種炮很輕便,突擊部隊可以利用它近距對付敵軍的火力點。
戰術的改進首先是來自炮兵,炮兵彈幕徐進射擊的發明,使得敵軍不容易向被進攻的陣地投入增援兵力。其次是迫擊炮大量應用,直射火力打擊不到的塹壕變得不再安全。
以上這些對「突擊群戰術」奠定了基礎,不過,最終這種創新還是來源於實戰中的下級軍官。在Argonne 和 Vosges(凡爾登戰役結束後的戰斗)的戰斗,對 Rohr上尉的戰術思想影響很大,後來此人提出了滲透戰術的原則,並得到了德軍高層的重視,當然很多下級軍官都在考慮類似的戰術,其中比較有名的是124步兵團的埃爾溫,隆美爾中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突擊群戰術」又稱「滲透戰術」(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系,為正面的攻擊創造條件。
根據這個思想,在進攻發起前,先經過密集的炮火覆蓋,接著在彈幕徐進的掩護下,德國派出數支精良的小分隊,即所謂「強擊部隊{Stormtroopers)」或者有人譯為「突擊部隊」或者「風暴部隊」的。這些部隊在突破無人區的時候可以交替掩護,並繞過敵軍火力支撐點,迅速通過敵軍防禦部隊的間歇突破到敵軍縱深,切斷敵軍通訊。而後大部隊才發起攻擊。
由於在這種戰術中,強擊部隊要突破敵軍防線並在缺乏支援的情況下作戰,因此他們的裝備和戰術都與之前的德軍步兵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強擊部隊里有前進控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電話(用無線電的很少)同本方炮兵進行密切聯絡,不再按照既定時間表而是實際需要為強擊部隊提供炮火支援,當然電話的作用距離是很有限的,因此他們更多的是使用信號彈和信號火箭指示目標。此外,強擊部隊除了戰斗部隊和協調官以外,還有工兵,基本的後勤醫療單位,以及通訊部隊。實質上他們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隊。
其次,強擊部隊的武器已經不在是一律的步槍加刺刀了。
他們裝備了手榴彈,手槍,短刀,還有尖形鏟。如果是軍士,還有輕重機槍,一個榴彈發射器,一個輕迫擊炮,一具火焰噴射器。此時,強擊部隊的體制也變成了分隊,分隊的士兵基本裝備不再是步槍而是伯克曼MP-18沖鋒槍,一個分隊就擁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堅持獨立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