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蒸汽滅菌

發明蒸汽滅菌

發布時間:2021-07-30 15:16:30

Ⅰ 什麼是巴氏殺菌

巴氏殺菌,即低溫消毒,就是利用較低的溫度(一般在60~82℃)在一定時間內,對食品進行加熱處理,達到殺死微生物營養體的目的。既可殺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營養物質風味不變。

這是法國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於1862年發明的消毒方法,主要用於牛奶上,殺滅牛奶里含有的病菌。

還可用於消毒啤酒、白酒等,經過巴氏消毒的啤酒叫熟啤,為普通啤酒;不經巴氏消毒,只能凍藏保鮮的啤酒就是生啤。



(1)發明蒸汽滅菌擴展閱讀

主要原理

巴氏殺菌是將混合原料加熱至68~70℃,並保持此溫度30分鍾以後急速冷卻到4-5℃,因為一般細菌的致死點均為溫度68℃與時間30分鍾以下。

所以,將混合原料經此法處理後,可殺滅其中的致病性細菌和絕大多數非致病性細菌。混合原料加熱後突然冷卻,急劇的熱與冷變化也可以促使細菌的死亡。

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菌繁殖越慢;溫度越高,繁殖越快(一般微生物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8℃-37℃),但溫度太高,細菌就會死亡。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最適生長溫度和耐熱、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其實就是利用病原體不是很耐熱的特點,用適當的溫度和保溫時間處理,將其全部殺滅。但經巴氏消毒後,仍保留了小部分無害或有益、較耐熱的細菌或細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Ⅱ 巴氏消毒法到底是高溫滅菌還是低溫滅菌巴氏消毒法和超高溫殺菌有什麼區別

巴氏消毒法是低溫滅菌。

巴氏消毒法和超高溫殺菌的區別:

1、工作原理不同

巴氏消毒法:巴氏殺菌是將混合原料加熱至68~70℃,並保持此溫度30min以後急速冷卻到4-5℃。

超高溫殺菌:把加熱溫度設為135-150℃、加熱時間為2-8s、加熱後產品達到商業無菌要求的殺菌過程。

2、保存時間不同

巴氏消毒法:經巴氏消毒後,仍保留了小部分無害或有益、較耐熱的細菌或細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超高溫殺菌:經過超高溫瞬時殺菌後, 在一個無菌的環境中將產品包裝起來,就可有效地控制產品的微生物總量,極大地延長食品的保質期,並且由於殺菌持續時間很短,可最大限度地保存產品營養和風味。

3、使用設備不同

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的使用設備為巴氏殺菌機。

超高溫殺菌:超高溫殺菌的使用設備為蒸汽或熱交換器。

(2)發明蒸汽滅菌擴展閱讀

超高溫瞬時殺菌( UHT)的發展歷史:

UHT是由英國於1956年首創,在1957-1965年間通過大量的基礎理論研究和細菌學研究後應用於生產中。20世紀50年代,UHT滅菌設備由荷蘭的斯托克(Stork)公司首先研製。

20世紀60年代,無菌灌裝技術與UHT技術相結合從而使滅菌乳工藝得以發展。歐姆加熱裝置、氣流式殺菌裝置、塔式殺菌裝置等技術的研發是UHT技術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80 年代我國引進國外UHT滅菌技術,1989年UHT殺菌技術被美國食品工藝研究所譽為50年來食品科學中最重要的成果

Ⅲ 脈動真空滅菌器誰發明的

沒有明確的發明者,
1958 年諾克斯和帕尼克特為大不列顛的醫學研究理事會做報告時,指出滅菌器的櫃室內空氣被預先真空而排除至-0.22KPa以後再注入蒸汽能獲得良好的滅菌效果,因為真空條件下增強了蒸汽對敷料和織物的滲透而加速了滅菌的效果.
隨後,真空型滅菌設備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普及

Ⅳ 味精是如何發明的

味精的發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年。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每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用水解法生產味精很不經濟,因為這種方法要耗用很多糧食,每生產1噸味精,至少要花費40噸的小麥。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鈉時要放出許多味道不好的氣體,使用的鹽酸也易腐蝕機器設備,還會產生許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來。 在這項工作中,日本的協和發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協和公司組織的一批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製得谷氨酸,但由於不同的細菌繁殖後會有不同的產物,故必須選取其中合適的菌種擔任生產谷氨酸的「小工藝師」。 1956年,協和公司宣布,他們已找到了這位「小工藝師」,這就是短桿菌。谷氨酸鈉的發酵法生產就此誕生。協和的科學家們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製成培養液,再用高溫蒸汽滅菌法將那些雜菌統統殺死,然後把培育好的純種短桿菌在最有利的環境下接種進去,讓它們繁衍後代。由於「小工藝師」們的努力,把絕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轉變為谷氨酸,最後,把它中和成為鈉鹽。 用協和公司發明的新方法生產味精,每噸只耗用小麥3噸,不僅操作簡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純度提高,鮮味更強。不過,協和公司的這項發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聞界評選出了當年日本的10大發明,其中之一是「強力味精」。它的鮮度竟是「協和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的發明,可上溯到本世紀初。那時,日本科學家大介博士對蘑菇為何異常鮮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和帝國大學的池田教授一樣,走進了實驗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來。經過分析後,發現蘑菇的鮮美.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烏苷酸鈉」的物質。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想了好多辦法,也未能將它製造出來。大介只好停下這項勞而無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學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發現,因為這時的生物化學發展很快,生物催化技術已非常成熟,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了。這樣,到1964年,以烏苷酸鈉為主體的強力味精終於面世了。 說來有趣,烏苷酸鈉本身的鮮味其實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當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鈉時,它才會同谷氨酸鈉發生「協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鮮度提高。所以,強力味精實際上就是用少量烏苷酸鈉摻到普通味精里製得的。 其實,還在強力味精發明之前,有經驗的廚師已經利用這一化學原理來提高鮮味了。他們在燒雞、燒肉時,往往要加少許味精,因為肉類中也有烏苷酸鈉,加進去的味精能與之發生鮮味上的協同作用,使鮮味大幅度提高。 人們對「鮮」的追求並未就此結束。當歷史老人在邁越80年代的最後幾步時,又有人發明了一種「超鮮味精」。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鮮上600多倍!看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窮盡的,鮮也是無止境的啊!

Ⅳ 100℃水浴加熱30min可以滅菌嗎

ple, a remarkable

Ⅵ 誰知道加熱殺菌技術的概念,,速度!!!

加熱殺菌分為低溫殺菌、高溫殺菌、超高溫瞬時殺菌及無菌灌裝(充填)等,不知樓主說的是哪一類?

巴氏殺菌(Pasteurization)是利用低於100攝氏度的熱力殺滅微生物的消毒方法,由德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於1863年發明,至今國內外仍廣泛應用於牛奶、人乳及嬰兒合成食物的消毒。

新鮮原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質十分怕熱,如果用攝氏100度的消毒方法,則原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質將被破壞,而且原奶中的維生素、蛋白質等也有損失。

巴斯德通過大量科學實驗證明,如果原奶加工時溫度超過85℃,則其中的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會被大量破壞,但如果低於85℃時,則其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被保留,並且有害菌大部分被殺滅,有些有益菌卻被存留。所以,將低於85℃的消毒法稱作巴氏消毒法,可以說,這是新鮮牛奶最科學、最好的加工工藝。採用巴氏滅菌法生產的鮮奶,其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與新鮮原奶基本相同。
現用的巴氏殺菌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加熱到61.1~65.6攝氏度之間,30分鍾;二是加熱到71.7攝氏度,至少保持15秒鍾。
由於巴氏消毒法所達到的溫度低,故達不到滅菌的程度。但是它可使布氏桿菌、結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致病微生物死亡,可以使細菌總數減少90%-95%,故能起到減少疾病傳播,延長物品的使用時間的作用。另外,這種消毒法不會破壞消毒食品的有效成份,且方法簡單。

以下是關於"巴氏殺菌法"的來源:
1865年,被稱為"現代微生物學之父"的法國著名化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解決葡萄酒異常發酵問題時,發現加熱可以殺死有害微生物,稍後他將該法用於生產安全的"消毒牛奶",牛奶的保質期由此延長到了數十小時.這套工藝被稱為"巴氏殺菌法"

食品電阻加熱殺菌技術

一、電阻加熱技術(ohmic heating,又稱為歐姆加熱)的基本概念

1. 電阻加熱技術的特點

近年來在國外食品加工領域中,受到廣泛的重視。該加熱方法與傳統的食品加熱方法截然不同,是將電流通過食品利用其電阻抗產生熱能來加熱食品,主要是針對含顆粒流體食品的無菌加工,解決了液體和固體顆粒間的加熱殺菌程度不均勻的問題。

2. 電阻加熱技術的發展

連續式電阻加熱器的開發設計是由英國電氣研究發展中心開始研究,80年代取得專利,90年代製造商業型電阻加熱系統。

二、電阻加熱技術的原理

電阻加熱技術是以交流電電流通過食物,因食物中所含的鹽分或有機酸均為電解質,無論流體或固體電流均可通過。熱由食品內部產生,其原理是利用食品本身的導電性,及不良導體產生大的電阻抗特性來產生熱能,將電阻電熱技術運用在含顆粒流體食品時,其加熱形態與傳統的加熱方法明顯不同,而傳統蒸汽加熱時,固體顆粒的溫度必然小於液體的溫度,反過來,電阻加熱時,固體顆粒的溫度常與周圍液體的溫度相當,有時甚至會超過液體溫度。由此可知,對於含顆粒流體食品(尤其是低酸性者)的電阻加熱技術有突破性發展,目前電阻加熱技術在歐洲及日本已有商業生產裝置,美國也同意以電阻加熱技術為含顆粒流體食品的商業殺菌技術。

三、電阻加熱技術的熱傳遞方式

以產品加熱殺菌的熱傳遞模式來看,傳統的滅菌技術,無論是先包裝後滅菌或是先滅菌後包裝,其加熱介質均為蒸汽。其熱的傳遞方式是熱媒通過熱交換先加熱流體,然後由載流液體以對流方式將熱能傳遞給固體顆料,然後顆粒本身再以熱傳導方式將熱能傳遞到固體中心,所以有熱傳遞速度慢且加熱不均勻的問題,為使顆粒中心點達到足夠的殺菌條件,通常必須犧牲液體的品質將其過度加熱,造成品質下降,風味營養流失。

電阻加熱時,是對固體顆粒進行直接加熱,幾乎不需要熱傳遞就能將固體顆粒內外同時加熱,固體顆粒的溫度常與周圍液體的溫度相當,有時甚至會超過液體溫度。歐姆加熱其電能轉變成熱能遍及整個被加熱物體,且滲透的深度沒有明顯的限制。加熱殺菌效果均勻性好,有利於提高產品品質。

四、電阻加熱技術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①食品能否適合歐姆加熱取決於該食品的導電性。絕緣體不能直接使用歐姆加熱法,如不能離子化的共價鍵流體如油脂、乙醇、糖漿以及非金屬的固體物質如骨質成分、纖維素、冰的結晶等。絕大多數食品均含有溶解了一定量離子鹽的游離水,因此便成了導體。

②能用泵送的食品其水份含量都在30%以上,具有導電性,所以可有效地使用歐姆加熱法進行殺菌。

③在歐姆加熱法中,為了增加導電性,一般不適宜使用未加鹽的自來水。

五、影響電阻加熱技術的因素

1.溫度

在加熱過程中,食品原料溫度愈高,導電度也愈高;加熱速率隨著食品原料溫度上而增大。

2.電解質的濃度

電解質濃度高的顆粒,其導電性高,使得加熱速度更高。通常將顆粒食品先浸泡在不同濃度的食鹽水溶液中,以提高顆粒電解質含量,再進行電阻加熱

另外,顆粒先預熱後再電阻加熱,會有較高的導電度,其加熱速率也增加。因為預熱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細胞組織,使顆粒內部的水流動性增加。

六、電阻加熱設備必須滿足的條件

(1)系統的電氣設計必須避免造成食品電解作用及因電極解離或食品局部過熱燒焦而導致污染食品;

(2)能有效控制食品的加熱速率和其流速;

(3)具有無菌環境下充填和密封包裝含顆粒流體食品的無菌包裝技術;

(4)系統設備投資和運轉費用可以接受。

七、電阻加熱技術的優點

①可以生產新鮮的、含固形物的高營養價值的產品;

②沒有熱傳導界面,因此可以連續加熱;

③可以處理鮮美的食品;

④污染少;

⑤對流體和固體快速均勻加熱,具最少熱破壞和最短加工時間;

⑥生產很安靜;

⑦維修成本低;

⑧啟動、停止操作簡單,加工控制方便;

⑨具有降低前處理、生產製造和包裝成本的可能性。

⑩本法熱能轉換率可高達90%,而其它方法熱能效率只有45~50%,
以上可成為低溫殺菌。

高溫殺菌為以下:
食品電阻加熱殺菌技術

一、電阻加熱技術(ohmic heating,又稱為歐姆加熱)的基本概念

1. 電阻加熱技術的特點

近年來在國外食品加工領域中,受到廣泛的重視。該加熱方法與傳統的食品加熱方法截然不同,是將電流通過食品利用其電阻抗產生熱能來加熱食品,主要是針對含顆粒流體食品的無菌加工,解決了液體和固體顆粒間的加熱殺菌程度不均勻的問題。

2. 電阻加熱技術的發展

連續式電阻加熱器的開發設計是由英國電氣研究發展中心開始研究,80年代取得專利,90年代製造商業型電阻加熱系統。

二、電阻加熱技術的原理

電阻加熱技術是以交流電電流通過食物,因食物中所含的鹽分或有機酸均為電解質,無論流體或固體電流均可通過。熱由食品內部產生,其原理是利用食品本身的導電性,及不良導體產生大的電阻抗特性來產生熱能,將電阻電熱技術運用在含顆粒流體食品時,其加熱形態與傳統的加熱方法明顯不同,而傳統蒸汽加熱時,固體顆粒的溫度必然小於液體的溫度,反過來,電阻加熱時,固體顆粒的溫度常與周圍液體的溫度相當,有時甚至會超過液體溫度。由此可知,對於含顆粒流體食品(尤其是低酸性者)的電阻加熱技術有突破性發展,目前電阻加熱技術在歐洲及日本已有商業生產裝置,美國也同意以電阻加熱技術為含顆粒流體食品的商業殺菌技術。

三、電阻加熱技術的熱傳遞方式

以產品加熱殺菌的熱傳遞模式來看,傳統的滅菌技術,無論是先包裝後滅菌或是先滅菌後包裝,其加熱介質均為蒸汽。其熱的傳遞方式是熱媒通過熱交換先加熱流體,然後由載流液體以對流方式將熱能傳遞給固體顆料,然後顆粒本身再以熱傳導方式將熱能傳遞到固體中心,所以有熱傳遞速度慢且加熱不均勻的問題,為使顆粒中心點達到足夠的殺菌條件,通常必須犧牲液體的品質將其過度加熱,造成品質下降,風味營養流失。

電阻加熱時,是對固體顆粒進行直接加熱,幾乎不需要熱傳遞就能將固體顆粒內外同時加熱,固體顆粒的溫度常與周圍液體的溫度相當,有時甚至會超過液體溫度。歐姆加熱其電能轉變成熱能遍及整個被加熱物體,且滲透的深度沒有明顯的限制。加熱殺菌效果均勻性好,有利於提高產品品質。

四、電阻加熱技術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①食品能否適合歐姆加熱取決於該食品的導電性。絕緣體不能直接使用歐姆加熱法,如不能離子化的共價鍵流體如油脂、乙醇、糖漿以及非金屬的固體物質如骨質成分、纖維素、冰的結晶等。絕大多數食品均含有溶解了一定量離子鹽的游離水,因此便成了導體。

②能用泵送的食品其水份含量都在30%以上,具有導電性,所以可有效地使用歐姆加熱法進行殺菌。

③在歐姆加熱法中,為了增加導電性,一般不適宜使用未加鹽的自來水。

五、影響電阻加熱技術的因素

1.溫度

在加熱過程中,食品原料溫度愈高,導電度也愈高;加熱速率隨著食品原料溫度上而增大。

2.電解質的濃度

電解質濃度高的顆粒,其導電性高,使得加熱速度更高。通常將顆粒食品先浸泡在不同濃度的食鹽水溶液中,以提高顆粒電解質含量,再進行電阻加熱

另外,顆粒先預熱後再電阻加熱,會有較高的導電度,其加熱速率也增加。因為預熱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細胞組織,使顆粒內部的水流動性增加。

六、電阻加熱設備必須滿足的條件

(1)系統的電氣設計必須避免造成食品電解作用及因電極解離或食品局部過熱燒焦而導致污染食品;

(2)能有效控制食品的加熱速率和其流速;

(3)具有無菌環境下充填和密封包裝含顆粒流體食品的無菌包裝技術;

(4)系統設備投資和運轉費用可以接受。

七、電阻加熱技術的優點

①可以生產新鮮的、含固形物的高營養價值的產品;

②沒有熱傳導界面,因此可以連續加熱;

③可以處理鮮美的食品;

④污染少;

⑤對流體和固體快速均勻加熱,具最少熱破壞和最短加工時間;

⑥生產很安靜;

⑦維修成本低;

⑧啟動、停止操作簡單,加工控制方便;

⑨具有降低前處理、生產製造和包裝成本的可能性。

⑩本法熱能轉換率可高達90%,而其它方法熱能效率只有45~50%,

希望你能找到合適的答案。

Ⅶ 有名的科學家發明了什麼東西

1、阿基米德定律的發明:

阿基米德出生在古希臘的一個天文學家的家庭里,從小就受到全家人的寵愛。父親為了使他早日成才,在起名字上絞盡了腦汁,經過反復選擇,在他出生的第 10 天,取名阿基米德。希望這名字給他帶來幸福,並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希臘人。

阿基米德的童年,是在保姆和奴隸們的照料下度過的。全家人對他要求很嚴,行走坐立、穿衣吃飯都有規矩,不準他淘氣,也不許他交壞朋友。他8歲時進了學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奴隸的陪伴下走很長的路到學校上課。阿基米德的家裡很富有,但他從不騎馬或坐車。

阿基米德學習非常刻苦,有時看書,一看就是一天。隨著阿基米德年齡的增長,他的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開始顯露出來。

他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思考、探討、學習和寫作上,極少想自己的事。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常常忘記吃飯,忘記洗澡。連穿衣服、脫衣服這類事情,都得由別人幫助來做,只要他一思考問題,就會忘掉自己的一切。

阿基米德對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研究簡直著了魔,與它們形影不離,一天總畫呀畫呀,那麼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好像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有一次,在他跨進浴盆洗澡時感覺到身子入水越深,水越往外溢,身子就越輕,突然,他興奮地大叫一聲,從浴盆里跳出來,一絲不掛地在大街上奔跑,一邊朝家跑嘴裡一邊喊:「我想出來了,我想出來了!」

人們望著這個赤身裸體奔跑著的怪人,非常驚異,他們哪裡會想到,阿基米德就在洗澡時,發現了一條重要的流體靜力學規律——「阿基米德定律」,即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被物體所排開的液體的重量。

2、牛頓的萬有引力

在牛頓之前,人們已經知道有兩種「力」:地面上的物體都受重力的作用,天上的月球和地球之間以及行星和太陽之間都存在引力。這兩種力究竟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力?還是同一種力的不同表現?牛頓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就考慮起這個問題了。

牛頓23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他仍沒有間斷學習和對引力問題的思考。

那時,鄉下的孩子們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後,把石頭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灑出來。

這一現像激發了牛頓關於引力的想像:「什麼力使投石器裡面的石頭,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來呢?」這個問題使他想到開普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作用。

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一次牛頓的思考卡殼了,就到附近的果園散步,累了就靠著蘋果樹坐了下來。突然,從樹上掉下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捂著疼痛不已的頭頂,看著地上的蘋果就又開始思考了:這蘋果為什麼不往上掉?而非要往下落呢?

這時牛頓抓緊這些神奇的思想不放,一頭扎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1671年,新測量的地球半徑值公布了。

牛頓利用這一數據重新檢驗了自己的理論,同時,還利用他自己發明的微積分處理了月一地關系中不能把地球看作質點時,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問題。

有了這兩項改進,牛頓得到了兩個完全一致的加速度值。這使他認為,重力和引力具有相同的本質。他又把基於地面物體運動的三條定律(即牛頓三大定律)用於行星運動,同樣得出滿意的正確結論。

牛頓整整經過了7個春秋寒暑,到他30歲時終於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

3、鋸子的發明

魯班是一個遠近有名的木匠,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

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

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穿過一片草叢的時候,他突然感覺腿部一陣疼痛,蹲下來一看,發現腿肚子被一種野草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

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意外地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三角形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

4、雨衣的發明

18世紀的時候,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了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身臟衣服回家。

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裡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5、復印機的發明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如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意外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了清楚的字跡。

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Ⅷ 請問巴氏殺菌是什麼意思

巴氏滅菌法(pasteurization),亦稱低溫消毒法,是由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發明的低溫殺菌法,是一種利用較低的溫度既可殺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營養物質風味不變的消毒法,常常被廣義地用於定義需要殺死各種病原菌的熱處理方法。

巴氏消毒純鮮奶較好地保存了牛奶的營養與天然風味,在所有牛奶品種中是最好的一種。其實,只要巴氏消毒奶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奶的營養和風味就可在幾天內保持不變。

(8)發明蒸汽滅菌擴展閱讀:

巴氏消毒牛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牛奶品種,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巴氏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態奶80%以上,品種有全脫脂、半脫脂或全脂的。

實際幾乎全是巴氏消毒奶,而且是大包裝(1升、2升、1加侖)的,市民上超市一次就買夠一個星期喝的鮮奶。市場很少有滅菌純牛奶賣,有的小城鎮根本買不到。

閱讀全文

與發明蒸汽滅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