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林外史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
1. 紅樓夢(清)曹雪芹
2. 水滸傳(明)施耐庵
3. 三國演義(明)羅貫中
4. 西遊記(明)吳承恩
5. 鏡花緣 (清)李汝珍
6. 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7. 封神演義(明)許仲琳
8. 聊齋志異(清)蒲松齡
9. 官場現形記(清)李寶嘉
10.東周列國志(明)馮夢龍
2. 儒林外史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十載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形容中國科舉時代里讀書人生涯最常用的一句話。那時,為了求取功名,許多書生終日埋頭於八股文章中,什麼進德修業的理想,什麼才華橫溢的天賦,都在追求名利的慾望之下喪失殆盡了。
《儒林外史》就是一部揭示當時科舉制度的真相和官場黑暗、社會炎涼的一部諷刺小說。一個務農的子弟,終生以孝道奉養雙親,終日以禮待人,夜夜苦讀詩書,有朝一日獲得提拔高中狀元,從此便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儒林外史》所描寫的,正是在這個時代悲劇中沉浮的讀書人。作者吳敬梓以委婉諷刺的手法,寫出當時社會背景下更真實的人性歷史。
《儒林外史》表面上寫明代生活,實際上展示了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從揭露科舉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惡的靈魂入手,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靈魂的扭曲。吳敬梓的諷刺顯然給了封建社會有力的一擊,宣洩了作者對善良人物的真切同情之心和藝術家對善惡是非愛憎分明的態度。
3. 儒林外史的作者簡介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年),清小說家,字敏軒,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諸生。早年生活豪縱,後家業衰落,移居江寧。
乾隆初薦舉博學鴻詞,託病不赴,窮困以終。工詩詞散文,尤以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等。
(3)儒林外史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
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諷刺的手法,對丑惡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揭露。
4. 儒林外史描寫的故事背景與時間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朝人
但是
他說的故事全部是明朝的事
5. 《儒林外史》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安徽全椒縣人。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名門望族。到他父親吳霖時,家道開始衰微。吳敬梓少時刻苦研書,熱衷科舉,23歲中秀才,久困科場。其父死後,由於他對家產置理不當,致使晚年生活貧困不堪。由富變貧的生活變故。使他嘗盡世態炎涼,從而棄絕功名。他由自身經歷和觀察所得,對八股取士制度和官僚制度,有了痛切深刻的認識,乃集畢生精力寫就《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諷刺小說。它通過對封建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的描繪,深刻揭露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以冷峻鋒利的筆觸、白描寫實的手法、不動聲色而實為皮里陽秋的敘述語氣和流暢生動的白話語言,列述了一個個頭戴方巾、口誦聖賢之書的儒生的故事。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實為最高原則,人物性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態的變化而處於流動發展的狀態。如范進、苟玫因地位升遷而變異,匡超人由一個朴實的青年變為寡廉鮮恥的假文人,都充分暴露了科舉制度戕戮人性的罪惡。作者通過細致人微的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洞察幽微、入木三分。如嚴監生臨死見燈盞里點了兩根燈草,伸著兩根指頭遲遲不肯落氣,刻畫出一個活生生的吝嗇鬼形象。
《儒林外史》的問世奠定了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開創了近世譴責小說的先河,它標志著諷刺文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它之後,出現了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等一大批譴責小說,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會的潮流,這股潮流一直影響到五四以後的新文學。
6. 儒林外史社會背景
儒林外史是在清朝中後期日益腐敗的背景下。
7. 儒林外史的作者,寫作背景,主要內容,古典文學相關資料
《儒林外史》,長篇小說,清代吳敬梓作。五十六回。成書於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1803年(嘉慶八年)。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該書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傳世,並獲漢學界盛贊,有認為《儒林外史》足堪躋身於世界文學傑作之林,可與薄伽丘、塞萬提斯、巴爾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並論,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
8. 儒林外史的作者當時生活的時代背景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春帆集》收《懷人詩》十幾首,中有一首註:「全椒吳敬梓字敏軒。」全詩最後四句說:「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加上它那准確、生動、洗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託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全書56章,由許多個生動的故事聯起來,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塑造的。全書的中心內容,就是抨擊僵化的考試制度和由此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僅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現在,《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