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評價矛盾的創造

評價矛盾的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30 14:30:44

1. 你怎樣評價茅盾創作的變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德

2. 求茅盾的文學成就,茅盾為新中國做出的貢獻,茅盾的精神。

文學成就:

童話作品
《尋快樂》《大槐國》《負國報恩》《樹中餓》《驢大哥》內《金龜容》《飛行鞋》《怪花園》《風雪雲》
處女作
《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和《虹》
長篇小說
《子夜》《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
短篇小說
創造》、《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劇本
《清明前後》
散文
《白楊禮贊》、《風景談》、《森林中的紳士》

貢獻
1.是中國革命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奠 基人
2.是一 位有真知灼見 的文學 評家
3.是五四新文學最早的扶持者和評論者
4.是魯迅創作最早的熱情肯定者和解釋者
5.新中國成立後, 他率領著五四新文學運動中鍛煉出的精銳骨幹, 帶著發展革命文藝的豐富經驗
,兼將帥、戰士於一 身, 嘔心瀝血, 以豐富的文學批評實績, 成為新中國文學批評和理論建設的奠基人之一, 成 為新中國文學的名副其 實的領袖

茅盾的精神
敏銳地捕捉反映時代本質,寫出時代真實的特徵

3. 茅盾對文學的貢獻

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上著名小說家、批評家,被視為宗師級人物,但1990年代之後漸有負面評價。其創作以史詩性的氣派著稱,注重作品的社會功能,理性重於感性,缺乏打動人心的真正力量。代表作包括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等。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 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他 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 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 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 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 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 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 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 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 態小說兩相結合。我們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70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它的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 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 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 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採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 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 派的一切都掃盪干凈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 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里

4. 茅盾小說創作的特點以及對現代小說的特殊貢獻有哪些 百度百科 要簡短一點的

茅盾是「社會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其所開拓的革命現實主義對於中國新文學的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大多數研究者高度評價以茅盾為代表的「社會分析派」的優良傳統,反對輕易地否定茅盾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和地位。(1)、張光年:茅盾體現了「文學家與革命家的完美結合」,是並不多見的「把兩種素質集於一身的人」。將社會的歷史的茅盾研究,引向主體的個人的茅盾研究。(2)嚴家炎《中國小說流派史》:從思潮流派角度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說的文學史意義,精深地概括了「社會分析派」具有「小說家的藝術、社會科學家的氣質」的創作風貌,肯定了新文學發展中的 這一寶貴經驗和優良傳統。 (3)姜文《論〈子夜〉創作的多重動因》:從文藝發生學的角度,對作家的創作動因作了深層心理剖析,得出了茅盾的四重情結:參與情結、豐碑情結、鄉土情結、原型情結。他反對那種以「政治圖解」、「時事命題」來解釋《子夜》的創作動機的簡單化傾向。 (4)孫中田《理性精神與茅盾小說》:高度評價茅盾小說的理性化傾向。茅盾作品既注重人物的精神狀態,更注重人物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一切都在人物——歷史的怪圈中動盪,時代、歷史已經不是簡單的外在空間環境,而轉化為作品的「大角色」。即人物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每一次生命的律動,都受制於環境,被這個無處不在的「巨手」所左右。這就是以理性精神燭照而產生的宏大嚴整 的藝術結構。
茅盾具有「雙重人格」,其靈魂深處是政治家與文學家各半的結合。他的「社會剖析」的創作,主題先行, 一味追求政治傾向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整體性,作品思想大於藝術。對於茅盾的被奠定了的半個多世紀的經典地位,提出了質疑。(1)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癥候式分析》:《子夜》是一部抽象觀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會文獻,作品對社會生活的大規模描寫,完全是服從於作家的先行主題的。這種配合現實政治斗爭、指向性很強的描寫,根本談不上反映現實的真實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讀性較差、缺乏藝術魅力的「高級社會文件」。缺乏主體性體驗,缺乏時空的超越意識,過於急功近利,沒有深刻的哲理內涵作為恆久啟示,缺乏對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識的透視。 (2)王曉明《驚濤駭浪里的自救之舟——論茅盾的小說創作》:茅盾創作中有滑坡現象。《蝕》三部曲是在「對往事的情感記憶中獲取靈感」,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風姿」;《子夜》、《林家鋪子》等則是「每每是從判斷時事的抽象例題出發去進行構思」、「擁有明確的社會政治主題」。茅盾是隨時代潮流而變化。他從最初提倡「為人生」文學起就有強烈的功利慾求,此後十幾年政治熱情不減,到30年代大爆發,以致掩蓋、壓抑了自身藝術素質的充分發揮。 (3)邱文治:茅盾小說的最大特點是「時代性和社會化」,然而隨之而來又存在著令人深思的矛盾現象。自覺的理性思考,既有助於組織題材、發揮想像力,也可以阻礙想像力,使主體失落。茅盾中長篇小說的網狀結構類型,是中外小說發展的較高藝術形態,但又是導致茅盾多部作品難以完成的原因之一。茅盾某些作品風格沉悶,顯示出單純追求藝術廣度的缺陷。

5. 茅盾的<創造>的原文

http://www.maon.org/list.html

裡面抄有襲矛盾所有的作品

6. 文學史上對茅盾的評價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變化

矛盾他的文學水平是非常高的,造詣也非常高,但是當時並沒有獲得很多人的認可,所以他評價比較反應很大。

7. 社會對茅盾的評價是怎樣

(1)張光年:茅盾體現了「文學家與革命家的完美結合」,是並不多見的「把兩種素質集於一身的人」。將社會的歷史的茅盾研究,引向主體的個人的茅盾研究。
(2)嚴家炎《中國小說流派史》:從思潮流派角度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說的文學史意義,精深地概括了「社會分析派」具有「小說家的藝術、社會科學家的氣質」的創作風貌,肯定了新文學發展中的這一寶貴經驗和優良傳統。
(3)姜文《論〈子夜〉創作的多重動因》:從文藝發生學的角度,對作家的創作動因作了深層心理剖析,得出了茅盾的四重情結:參與情結、豐碑情結、鄉土情結、原型情結。他反對那種以「政治圖解」、「時事命題」來解釋《子夜》的創作動機的簡單化傾向。
(4)孫中田《理性精神與茅盾小說》:高度評價茅盾小說的理性化傾向。茅盾作品既注重人物的精神狀態,更注重人物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一切都在人物——歷史的怪圈中動盪,時代、歷史已經不是簡單的外在空間環境,而轉化為作品的「大角色」。即人物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每一次生命的律動,都受制於環境,被這個無處不在的「巨手」所左右。這就是以理性精神燭照而產生的宏大嚴整 的藝術結構。
反面觀點茅盾具有「雙重人格」,其靈魂深處是政治家與文學家各半的結合。他的「社會剖析」的創作,主題先行,一味追求政治傾向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整體性,作品思想大於藝術。因此,許多人對於茅盾的被奠定了的半個多世紀的經典地位,提出了質疑。
(1)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癥候式分析》:《子夜》是一部抽象觀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會文獻,作品對社會生活的大規模描寫,完全是服從於作家的先行主題的。這種配合現實政治斗爭、指向性很強的描寫,根本談不上反映現實的真實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讀性較差、缺乏藝術魅力的「高級社會文件」。缺乏主體性體驗,缺乏時空的超越意識,過於急功近利,沒有深刻的哲理內涵作為恆久啟示,缺乏對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識的透視。
(2)王曉明《驚濤駭浪里的自救之舟——論茅盾的小說創作》:茅盾創作中有滑坡現象。《蝕》三部曲是在「對往事的情感記憶中獲取靈感」,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風姿」;《子夜》、《林家鋪子》等則是「每每是從判斷時事的抽象例題出發去進行構思」、「擁有明確的社會政治主題」。茅盾是隨時代潮流而變化。他從最初提倡「為人生」文學起就有強烈的功利慾求,此後十幾年政治熱情不減,到30年代大爆發,以致掩蓋、壓抑了自身藝術素質的充分發揮。
(3)邱文治:茅盾小說的最大特點是「時代性和社會化」,然而隨之而來又存在著令人深思的矛盾現象。自覺的理性思考,既有助於組織題材、發揮想像力,也可以阻礙想像力,使主體失落。茅盾中長篇小說的網狀結構類型,是中外小說發展的較高藝術形態,但又是導致茅盾多部作品難以完成的原因之一。茅盾某些作品風格沉悶,顯示出單純追求藝術廣度的缺陷。

8. 你怎樣評價茅盾創作的變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我們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70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它的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採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派的一切都掃盪干凈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生生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里。 《林家鋪子》是在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轟炸了上海,矛盾原來供職的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及涵芬樓圖書樓,毀於炮火。矛盾陪母親回鄉居住的一段時間,所見所聞所感是一篇30年代悲劇畫面,深深感受到「一·二八」戰爭像一顆炸彈,把壓抑、沉默的人們驟然驚醒。回到上海,恰逢《申報月刊》向,茅盾約稿,茅盾立刻想到,寫一篇反映小鎮商人生活的小說。茅盾發現故鄉商人勤儉、怯弱、謹慎、奉公守法、缺少決斷、有會做生意的個性,是小商店老闆的共性。寫完之後,茅盾提上《倒閉》二字,交給主編後,主編連夜讀完,發現是一篇難得的好小說,作品展現的社會生活豐實、復雜,故事線索脈絡清楚而富有個性,林老闆形象極有地方特色,語言形象化個性化。但一看題目。覺有不妥,建議修改題目,和茅盾商量之後,起用「林家鋪子」這個題目。 因祖母去世,茅盾回鄉,進一步熟悉了故鄉的狀況,加深了他對豐收成災的感受。茅盾決定用這個題目寫一篇小說,小說寫成後,就是茅盾的短篇名作《春蠶》。小說通過農民老通寶家境的變遷,深刻反映了舊中國農民在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封建地主、高利貸者聯合剝削下的苦難生活。全篇以養蠶為線索,小說結構靈巧又綿密。語言精巧秀麗,恰似一幅江南春蠶風俗圖。小說一經發表,立刻引起廣泛贊揚。朱自清肯定茅盾的創作路子;"我們現代小說,正應該如此取材,才有出路";也有讀者認為:「作者處處從側面入手,用強有力的襯托,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深入到農村,以及數年來一切兵禍、苛捐等種種剝削後的農村的殘酷景象,盡量暴露無疑。」故鄉農村的艱辛,連上海也都見報了,加上自己對故鄉的了解和把握,茅盾便順著《春蠶》里的情節,在1933年4月,寫了《秋收》,寫了老通寶的稻子收成好反而又欠債,農民走投無路,自發吃大戶;6月間,又寫了《殘冬》,描寫了農村經濟破產,農民自發的抗租斗爭已經非武力所能壓制,爆發了農民的斗爭,這三篇小說合稱「農村三部曲」。
正面觀點
茅盾是「社會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其所開拓的革命現實主義對於中國新文學的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大多數研究者高度評價以茅盾為代表的「社會分析派」的優良傳統,反對輕易地否定茅盾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和地位。 (1)張光年:茅盾體現了「文學家與革命家的完美結合」,是並不多見的「把兩種素質集於一身的人」。將社會的歷史的茅盾研究,引向主體的個人的茅盾研究。 (2)嚴家炎《中國小說流派史》:從思潮流派角度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說的文學史意義,精深地概括了「社會分析派」具有「小說家的藝術、社會科學家的氣質」的創作風貌,肯定了新文學發展中的 這一寶貴經驗和優良傳統。 (3)姜文《論〈子夜〉創作的多重動因》:從文藝發生學的角度,對作家的創作動因作了深層心理剖析,得出了茅盾的四重情結:參與情結、豐碑情結、鄉土情結、原型情結。他反對那種以「政治圖解」、「時事命題」來解釋《子夜》的創作動機的簡單化傾向。 (4)孫中田《理性精神與茅盾小說》:高度評價茅盾小說的理性化傾向。茅盾作品既注重人物的精神狀態,更注重人物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一切都在人物——歷史的怪圈中動盪,時代、歷史已經不是簡單的外在空間環境,而轉化為作品的「大角色」。即人物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每一次生命的律動,都受制於環境,被這個無處不在的「巨手」所左右。這就是以理性精神燭照而產生的宏大嚴整 的藝術結構。
反面觀點
茅盾具有「雙重人格」,其靈魂深處是政治家與文學家各半的結合。他的「社會剖析」的創作,主題先行, 一味追求政治傾向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整體性,作品思想大於藝術。因此,許多人對於茅盾的被奠定了的半個多世紀的經典地位,提出了質疑。 (1)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癥候式分析》:《子夜》是一部抽象觀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會文獻,作品對社會生活的大規模描寫,完全是服從於作家的先行主題的。這種配合現實政治斗爭、指向性很強的描寫,根本談不上反映現實的真實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讀性較差、缺乏藝術魅力的「高級社會文件」。缺乏主體性體驗,缺乏時空的超越意識,過於急功近利,沒有深刻的哲理內涵作為恆久啟示,缺乏對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識的透視。 (2)王曉明《驚濤駭浪里的自救之舟——論茅盾的小說創作》:茅盾創作中有滑坡現象。《蝕》三部曲是在「對往事的情感記憶中獲取靈感」,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風姿」;《子夜》、《林家鋪子》等則是「每每是從判斷時事的抽象例題出發去進行構思」、「擁有明確的社會政治主題」。茅盾是隨時代潮流而變化。他從最初提倡「為人生」文學起就有強烈的功利慾求,此後十幾年政治熱情不減,到30年代大爆發,以致掩蓋、壓抑了自身藝術素質的充分發揮。 (3)邱文治:茅盾小說的最大特點是「時代性和社會化」,然而隨之而來又存在著令人深思的矛盾現象。自覺的理性思考,既有助於組織題材、發揮想像力,也可以阻礙想像力,使主體失落。茅盾中長篇小說的網狀結構類型,是中外小說發展的較高藝術形態,但又是導致茅盾多部作品難以完成的原因之一。茅盾某些作品風格沉悶,顯示出單純追求藝術廣度的缺陷。

9. 怎樣評價矛盾創作的變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位朋友,感謝你的求助,但是很抱歉,這個問題我的確不會,還是請你另尋高明吧,總會有人給你一個滿意的回答的。歡迎你繼續向我求助其他問題。

閱讀全文

與評價矛盾的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