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發明專利的構成要素,如果減掉其中一項是新的專利嗎
一、我國《專利法》第二條第二款對發明的定義是:「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發明專利並不要求它是經過實踐證明可以直接應用於工業生產的技術成果,它可以是一項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或是一種構思,具有在工業上應用的可能性,但這也不能將這種技術方案或構思與單純地提出課題、設想相混同,因單純地課題、設想不具備工業上應用地可能性。
二、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1.新穎性
新穎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不屬於現有技術;也沒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或者公告的專利文件中。
2.創造性
創造性,是指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發明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3.實用性
判斷要滿足下列條件:
專利法規定:「實用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
能夠製造或者使用,是指發明創造能夠在工農業及其它行業的生產中大量製造,並且應用在工農業生產上和人民生活中,同時產生積極效果。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專利法並不要求其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申請專利之前已經經過生產實踐,而是分析和推斷在工農業及其他行業的生產中可以實現。
三要素缺一不可。
Ⅱ 發明創造的十大基本原理有哪些
(1)綜合原理。綜合原理是指將研究對象的各個要素進行相應的分離和取捨,使回綜合後的整體具有新特答征的原理。
(2)還原原理。還原原理是指研究已有事物的創造起點,並深入追溯到它的創造原點,再從創造的原點出發尋找各種門路,用新思想、新技術重新創造該事物,從原點去解決問題的原理。
(3)移植原理。移植原理是指把一個研究對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運用於其他研究對象之中的原理。
(4)分離原理。分離原理是指把某一對象進行科學分解和離散的原理。
(5)強化原理。強化原理是指利用對某事物進行精練、壓縮或聚焦進行創造發明活動的原理。
(6)換元原理。換元原理是指通過尋找替代物,或通過對代替事物的研究來解決被代替事物存在問題的原理。
(7)迂迴原理。迂迴原理是指通過解決相關的問題來解決特定問題的原理。
(8)組合原理。組合原理是指事物的整體或部分疊加的原理。
(9)逆反原理。逆反原理是指當遇到不能解決的難題時,往往從其相反的途徑卻能順利解決的原理。
(10)群體原理。群體原理是指在發明創造過程中,充分發揮群體智慧和力量的原理。
Ⅲ 創新要素包括哪些
創新要素創新要素是指創新必須具有的實質或本質組成部分. 包括: 疑問、設想、設計,實現.來自創新專家潘霄純的《創新理論》創新要素是指和創新相關的相關資源和能力的組合,通俗地講,就是支持創新的人、財、物,以及將人、財、物組合的機制。
創新要素主要技術創新的要素,是技術創新活動得以開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創新者、機會、環境和資源。
創新者一般是指企業家。有時創新者除了企業家外,還可以是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負責人或政府計劃管理人員等。雖然創新者一般是企業家,但並非所有的企業家都是創新者,發明家也不一定是創新者。只有敢於冒風險,把新發明引入經濟的企業家或發明家,才是創新者。創新者根據市場需求信息與技術進步信息,捕捉創新機會,通過把市場需求與技術上可能性結合起來,產生新的思想。這些新的思想在合適的經營環境和創新政策的鼓勵下(包括合理的價格,公平的競爭,對技術創新的鼓勵政策等),利用可得到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和技術資源),通過組織管理(研究開發、試生產、設計和生產、營銷),從而形成技術創新。
在這四個創新因素中,一般說來創新者是能動的主體,其作用最主要。
Ⅳ 成為發明家有幾要素,分別是什麼。
成為發明家的要素:
要有過硬的物理、化學、數學等知識。
敢於創新,奮發向上。
過硬的心理素質。(發明創造也會失敗,要有很強的心理承受力)
善於向別人討教發明的缺陷,並自覺改進。
不畏失敗,勇於開拓。
善於從社會的角度看待發明。
如果還有的話,請補充
幫幫灬找我們 團隊幫您回答問題
Ⅳ 創新需要具備的基本要素
第一,批判精神。這是創新意識的第一要素。創新首先意味著對舊觀念、舊事物的揚棄,是要拋開舊的,創造新的。因此,創新意識就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不迷信、崇拜任何偶像、教條和一切不適應現實情況變化的舊觀點,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善於吸取舊事物、舊觀念中的合理因素,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提出自己的新創意、新思想。
第二,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以發現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為目標的,新穎性、獨特性和求異性是它的顯著特徵。創造性思維,對人的行為和決策都有直接的重要影響。它是正確理論指導下長期的艱苦實踐和科學的求實精神、研究方法相融合中的再創造。我們應當注意吸取人類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斷增強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善於運用發散性思維研究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探索應對問題、解決矛盾的新途徑、新方法。
Ⅵ 專利運用三要素指哪些
新穎性: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並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申請專利的外觀設計與現有的外觀設計不相同或者不相近似。
創造性: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發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實用性: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
Ⅶ 創新三要素是什麼
分別指技術(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商學院創業創新專家李俊博士日前內在容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世界上公認的創新活躍型國家,中國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迫切需要加快經濟模式轉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步伐,這需要處理好技術、人才和包容(即「3T」要素)之間的關系。
在李俊博士看來,技術是創新型經濟的載體和標志,也是創新型人才的創造成果;人才是創新、技術進步的動力;包容性文化和激勵機制則有利於實現人盡其才。
(7)發明的要素擴展閱讀
創新需「三管齊下」
李俊把中國技術創新的現狀概括為「二次創新活躍,開創性原始創新薄弱」。
他認為,針對當前原始創新薄弱的局面,國內企業需要在技術創新方面「三管齊下」: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國際並購獲取核心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設立研發基地進行原創型研發。但中國能否成為創新型國家,最終將取決於國內自主創新的能力:即原創知識的開發和創造性運用,以及對國外核心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
Ⅷ 愛因斯坦發明的要素是什麼並且解釋
愛因斯坦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恰好可以解釋你的問題
說眾所周知的愛因斯坦的成功公式:m=x+y+z。
其中m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據說,這個公式是一位不肯干實事又不珍惜時間的青年,糾纏愛因斯坦,非讓愛因斯坦說出成功秘訣時,愛因斯坦列出的公式。公式確實說出了成功的訣竅,當然也不乏勸誡這位青年珍惜時間的誠心與善意。少說多做,尤其是做實事(如實驗)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青年人要珍惜時間,因為時間就是生命,任何成功都是勤奮與時間結合的產物。工業有「三廢」,即廢水、廢氣、廢渣。人生也有「三廢」,即「廢話」、「廢想」(胡思亂想)、「廢事」(毫無意義的事)。不要讓「三廢」荒廢了我們的寶貴生命
Ⅸ 產生創造力的三要素是什麼
創造力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知識(我們在小學、中學、大學中,從專書本中、電影里、圖書館獲屬得的一切),思維(使用不同的思維工具使我們的念頭轉化為思考)和自我意識。所以,知識、思維和自我意識構成了創造力的基本要素。
Ⅹ 成為發明家有幾要素,分別是什麼.
成為發明家的要素:
要有過硬的物理、化學、數學等知識.
敢於創新,奮發向上.
過硬的心理素質.(發明創造也會失敗,要有很強的心理承受力)
善於向別人討教發明的缺陷,並自覺改進.
不畏失敗,勇於開拓.
善於從社會的角度看待發明.
如果還有的話,請補充
幫幫灬找我們 團隊幫您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