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犁耕田發明者是黃月英
怎麼可能,我國耕牛犁田技術的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黃月英是東漢末三國時期人物,遲了好幾百年呢。
2. 一種手提式耕田機發明人叫管大方四川射洪縣金鶴鄉人有誰知道他的電話
我知道我們那有一個姓管的,,,是比我們高一級的同學,但是我都沒見過她爸媽,,,!所以不確定是不是他 金鶴鄉才子村的,!
3. 耕田工具是誰發明的
炎帝發明農耕之具首都北京有一處明清時建築——先農壇,是明清兩朝的帝王們祭祀炎帝、祈求五穀豐登的祭壇,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並且向世人開放。這里每天都有許多人或參觀緬懷、或散步健身,沐浴在雖已虛化卻依然神聖的先祖的祥瑞氣氛當中。 炎帝,又被後人稱為神農、田祖、先嗇、五穀王、五穀先帝、粟王、先農。之所以羅列這么多的稱呼,沒有其它原因,只因為確有這么多稱呼。只需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這些稱謂當中,每一個都充滿著對炎帝的敬愛和紀念,每一個都確立起炎帝在我們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悠久歷史上的地位。中國歷經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以後,從神農氏開始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的歷史時期。從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嶺等遺址發現的粟、黍、稻得知,我們的祖先懂得種糧至今已有七千年至六千年的歷史。到炎帝時代,人們對於農業的認識已經非常深刻,對農耕和土地的認識已經非常成熟。他們大規模墾荒造地,發展農桑,馴養動物,製造農具,邁出了人類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神話《神農捋穗》中,神農發現了高粱和蕎麥。《咒鳥識谷》中神農從鳥吃谷籽知道了谷籽能食用。《神鞭降牛》和《降牛耕田》等神話都說神農始初教民以手掘地,後來以石掘地,再後來以人拉木耒耜犁地,直至學會馴牛,用牛力解放人力。雖然是神話,卻也符合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過程中的一般認識規律。 炎帝在阪泉之戰中敗給軒轅黃帝以後,蒙黃帝不殺,便來到歷山,開始焚林拓荒,從事稼穡。歷山,位於古舜都保岱西北3里處,古籍中又稱烈山、厲山。歷山背後有一塊面積約400畝的平台地,相傳就是炎帝墾荒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四頃梁。清道光十五年重修的《保安州志》記載:「炎帝焚林耕種之處,四周崗阜圍合,儼如城郭,中為平地,田可四頃。故又名四頃梁。」炎帝時候,涿鹿城南的桑乾河泛濫,一片汪洋。炎帝帶人登上歷山山頂極目四望,發現北面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山地。這塊山地四周有土丘環圍著,就像黃帝城一樣,這就是四頃梁。只見蒿草叢生,遍地荊棘。炎帝非常高興,他連蹦帶跳地跑下山頂,來到這塊平地上,立即帶領人們焚林墾田。熊熊烈火燃燒了好幾天,拔草、挖地,一天、兩天……那時候,刀耕火種的,刀是什麼樣的刀?石頭磨成的刀;斧是什麼樣的斧?石頭磨製的斧。這人手少,工具笨,進度特別慢。炎帝馬上派神鵲給黃帝傳信,請求派人來支援,以免誤了農時。連年戰亂,民生凋敝,黃帝正為恢復農業生產犯愁呢。一接到消息,立即給炎帝調派了一千名兵士趕到了四頃梁。大家一起汗流浹背地幹活,進度還是慢,那石刀、石斧一類的兵器一下只砸一個小坑。再看兵士們個個手上打了血泡,人人疼得呲牙咧嘴。炎帝心中焦急,怎樣才能加快進度呢?炎帝可是個經驗豐富、愛動腦筋的好庄戶,他很快就琢磨出了石犁,名耒耜,犁尖像熨斗似的,與兩側的刃一起破土。石犁中間有孔,與上面的犁架連接著,用繩子綁牢固。犁頭尖尖的斜插進土裡,前面有兵士拉,後面有兵士手扶犁架並用力向前推著。這個石犁所過之處,黃土盡翻花,這樣翻土耕地,既省了人力,效率又高了好幾倍。這是農具上的一次大革命,人們為這種農具的發明歡呼雀躍,由衷地稱贊炎帝,拜服他的智慧。文物是歷史的腳印,是文明的見證。今天,從黃帝城、阪泉、蚩尤寨、釜山等處發現的遠古石器、兵器、骨器、陶器等,正反映了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炎帝、黃帝、蚩尤以及先民們生產、生活、爭戰的本來面貌。 繼發明石耒耜之後,炎帝根據多年來了解的農具方面的知識,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了木耒耜。據說炎帝後來到湖南任職時,做了大量的木耒耜。如今,那裡以耒耜命名的以紀念炎帝的地名有耒山、耒水、耒陽等。 炎帝在四頃梁住著,專門負責為黃帝司農,連年墾荒種地,發現人們依然勞作辛苦,尤其是每年耕地的時候。愛動腦筋的炎帝又琢磨起來。他從人拉犁的姿勢上受到了啟發,便用牛耕田替代了人耕田。至今,在農村還可以看到幾乎完全一樣的牛耕田的場面。用牛力解放人力是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的。在我國,上古時期包犧氏時代就進入到了人工飼養家禽、家畜的歷史階段,這在考古學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們當地就流傳著馬師皇(皇帝的牧正)馴養六畜(指牛、馬、羊、雞、狗、豬)、神農馴牛耕田等民間故事。漢字中犁地的「犁」字用「牛」和「利」組字,說明人與牛、牛與農耕早在造該字之前就已經建立了親密的關系,牛與耕田犁地是分不開的。牛是一種溫順的大型牲畜,自古以來與人類相存相依,在人類與自然界的斗爭中,它吃苦耐勞,為農業生產默默效力,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人類的感激甚至是崇拜。炎帝馴牛耕田,是農耕經濟的重大突破,也是生產力的第一次大解放,對於華夏這個農業大國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意義。炎帝被尊為中華始祖之一、中國農耕經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當之無愧的。 傳說中,炎帝在歷山四頃梁拓荒種田,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因而,這里逐漸形成了一些村落,人們在這里安家置業,娶妻生子,繁衍不息。這些後人都以農為本,世代相傳。炎帝的兒子柱,因為善植百穀百蔬,而官為農正,即管理農業的大臣。到了虞舜時代,舜帝親自到歷山上焚林墾田,承繼著炎黃大業。 民以食為天。人類從茹毛飲血到耕田種植,表現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執著樸素的追求。始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開拓創造,他們開墾延展著種植的土地,他們堅守捍衛著生存的土地,因為他們的不斷探索,使人類的希望一次次變成了現實,使文明在他們的身後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讓我們記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始祖炎帝站在遠古的歷山頂上告訴著我們:請深愛滋育我們的土地,帶著這份深愛去進行新的發明創造。
4. 機耕船什麼時候發明的
這個應該是在古代就發明了吧。
5. 王術平發明的耕田機是在哪裡試用的
田裡面
6. 唐朝發明的耕田工具是什麼
1、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蘇州等地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2、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隨著水利的發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應的進步。當時,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6)耕田機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唐政府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據史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興修的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分布於全國廣大地區。如貞觀年間,在莆田(福建莆田)築諸泉塘、永豐塘、橫塘以及國清等塘,總溉田1200頃。又如,714年(開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開甘泉、盪沙、靈長、千畝四渠,溉田數千頃。這些灌溉工程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7. 牛耕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8. 唐朝發明的耕田工具是
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版蘇州等地權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
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中文名
曲轅犁
外文名
bending plow
又稱
江東犁
出現
唐代後期的江東地區
標志
古代中國耕作農具成熟
快速
導航
發明
構造
優點
設計美學
簡介
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它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江東地區,它的出現是古代中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牽引的耕犁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1]
發明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志著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採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地區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改進前人的發明,創造出了曲轅犁。[1]
9. 牛耕是誰發明的
牛耕技術的使用,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一個標志。我國牛耕技術的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之交,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農具的出現及牛耕技術的使用,極大地節省了社會勞動力,擴大了生產規模,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革,促使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制度轉變。近代考古發現,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鐵犁等多種鐵器出現。
漢代時期的甘肅河西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已較為普遍。開始是單轅犁(駕二牛),後來又有雙轅犁(駕一牛)。東漢時,耬播技術傳入河西,使河西成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關市境內發現的魏晉時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塊(幅)《牛耕》畫像磚,佐證了當時河西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種後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這就是牛拉的「耙」,又稱「耮」。「耙」一面有齒,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壓種子,使田地平整。至今,當地農村仍在使用。
《牛耕》磚畫出土於嘉峪關5號壁畫墓,圖上繪二牛,一白一黑,牛身細長,角下彎上直,牛鼻有環,但無韁,說明牛馴養得已很溫順,二牛所挽之犁,犁頭部分深深切入土中;扶犁者為一青年男子,衣長襦,束腰,領、袖口緣邊,發髻插有發簪,右手扶犁,左手揚鞭。畫面顯示出畫匠對農耕生活體驗很深,就連扶犁者頭上滴落的汗滴,也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整個畫面生動活潑,瀟灑自如,人、牛、犁都處在動態當中。真實地反映了魏晉畫風以及當時畫壇流行的寫實精神。由於畫匠要反映勞作者的辛苦,扶犁者只穿長襦,光著小腿部分。從細微處體現了畫匠巧妙的構思。看似平常,實則精妙。《牛耕》磚畫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老的繪畫技藝,它不僅在中國繪畫史上,而且在世界繪畫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這幅1600年前的中國《牛耕》繪畫,今天看來仍是那麼清新喜人,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繪畫藝術。此畫為國家一級文物。
牛耕技術是在西漢出現的,它的出現標志著當時的生產力的進步,標志著農耕社會達到新的高度。
牛耕技術從出現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在中國農村延續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續過程中,雖然也有技術上的改進,但是改變並不大。應該說牛耕技術在歷史上是起過重要作用的,對中國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尤為深刻。
小的時候,家鄉農村剛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候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還比較少,耕牛依然是農戶的重要勞動力,牛耕還是非常普遍的,我覺得我這一年齡階段的對牛耕還有所認識,掌握的恐怕很少了。
「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這是一句俗話。表明了農活技術含量的低下和簡單。作為牛耕技術,算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有一定難度。
通常的牛耕是兩頭或者三頭牛來拉犁耕作。把綆繩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後把牛套在一起,紮好肚帶,再扯一根韁繩系在牛耳上,農夫通過扯拽韁繩來「指揮」控制牛的行進方向。農夫一手扶犁,一手執鞭、扯韁繩進行耕作。這一技術,我在12歲的時候已經初步掌握,後來到學校讀書,便「荒廢」了。呵呵,即使不荒廢,恐怕在今天也早已被淘汰、派不上用場了!
牛是有力氣的,但是速度比較慢,在沒有農業機械的時代,它也恐怕是最佳選擇了。耕地、耙地、耩地、耘地……,牛都是主要的「動力」。還記得小學課本上學過的課文《飼養員趙大叔》,對牛馬有深厚的感情;還記得「俯首甘為孺子牛」……。
如今作為農耕時代的標志,牛耕技術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耕牛也已經被諸多的農業機械取而代之,不再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農田裡已經見不到耕牛的身影!
10. 人們為什麼會發明耕田工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數量漸漸增多,用原始的耕種方式所生產出的糧食無法滿足需求,所以人們就發明耕田工具來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出產更多的生存資源。為了生存下去,更先進的工具就不斷地被更新發明出來。跟什麼惰性理論沒有一毛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