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姓畢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畢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於蜀。善畫山水,古松奇石,著名當世。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
2、畢升——北宋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他還研究過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3、畢沅——字紹盪,號秋帆。清朝江南鎮洋人。留心經史文學,旁及輿地金石之享。嘗謂「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慎,編年史諫水先生最長。」以好士知名,學人如錢大聽、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黃仲則等先後在幕中。所著《續資治通鑒》220卷,集錢、邵、章等諸人之力而成。詩文有《靈岩山人詩集》、《文集》。
畢姓在歷史上出了不少英才:古代有狀元畢萬初、畢子季、畢構、畢彥禎;進士畢炕、畢文進;丞相畢憲;御醫畢中;護國將軍畢賢臣;還有畢志安,和寇準一同輔佐宋朝皇帝;中國四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升;祖孫均進士的畢士安、畢良史;父子皆使君的畢祖暉、畢義雲;詩畫家畢慧、畢本;監察御史的畢曜;因盡孝,受皇上封賞的畢皆贊等等。
明代新城(桓台)工部尚書畢亨,萬曆淄川人戶部尚書畢自嚴(畢際有之父),戶部尚書安徽人畢鏘等。清代大文學家、《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坐館的館東南通州知府畢際有,海州知州新城人畢秀等。其中淄川在明清兩代出了五個進士,新城出了四個進士,這些都是我畢氏同宗的知名人士,應當引以為榮。
現代畢氏家族更步入輝煌,名人輩出:如電子學家畢德里、陶瓷美術家畢淵明、文學翻譯家畢修勺、聯合國副秘書長畢季龍、漫畫美術評論家畢克官、眼科專家畢華德、公共衛生學創始人畢天民、中央電視台記者畢福劍、中央電視台編導畢暉、解放軍少將畢皓、畢慶堂、中將畢占雲、無線通訊的CDMA的先驅——美國貝爾試驗室院士畢奇等,都是我畢氏傑出代表。
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滄州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佔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三省畢姓佔全國畢姓人口的70。
四、姓源考:
在我國數以千計的姓氏當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是黃帝的嫡系後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 全世界華人都自稱是「黃帝的子孫」或「炎黃(炎帝與黃帝)子孫」。在中華民族繁衍與發展的過程中,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黃帝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他們分封在各地,多數以地名為姓氏。 中國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長子嫡錚簿褪塹障底鈾錚頻鄣牡障島笠岢て諞岳幢3腫擰凹А斃眨淥塹障底鈾鋝輝儺鍘凹А薄?據《說文》記載,起初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遠古時代,黃帝是軒轅氏部落的首領,他與炎帝都出自少典氏,這兩個部落經過一場坂泉之戰(坂泉在今河北涿鹿東南,又稱涿鹿之戰),炎帝敗,合並為炎黃部落。於是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接著,黃帝領導的炎黃部落打敗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統一了全國。黃帝率領的炎黃部落都姓姬,他們是今天炎黃子孫的遠祖,也是姬氏族人的遠祖。 後來,黃帝的家族越來越大,他的後裔陸續分封在各地,改為其它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黃帝嫡系子孫(長子、長孫)世世代代仍舊以姬姓相沿襲,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繼承著祖傳的姬姓,建立了中國最長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間倫常關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華 民族姓氏的變動,以先秦時期較多,到了漢代各個姓氏已漸趨固定。不過,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長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遜由於避諱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與「基」同音)。這一來,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在較早的南北朝時期,本來以周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梁(梁朝)周弘正,諂事王 偉,避侯景諱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許多著名的姓氏一樣,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的血統加入。南北朝時,在北魏為桓、穆二帝效勞,征伐有功,官至信義將軍,封為樓頓侯,後來歸順晉朝的姬澹,據說便是當時的鮮卑人。 作為黃帝嫡系子孫的姬氏族人,在中華民族發展過中,以及創造華夏文明上貢獻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禮》,對締造中華文明,提升中華民族的素質方面貢獻很大。 畢姓的始祖,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畢公高,是《書經》上列名的歷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臨天下之後,把他封在畢國,以國為姓,是為畢姓的由來。周康王曾命他保衛東郊,因而作了《書經》上的那篇《畢命》,「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當年的畢國,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塬或咸陽塬,在周朝初年, 受王室十分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均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間,周文王的這一支畢姓子孫,一直顯赫於世。畢公高春秋時代的後裔畢萬,當了晉獻公的大夫,被晉國封在魏,成了後世魏姓的始祖,而畢萬後代魏文侯,後來「三家分晉」,與韓、趙兩家瓜分了原來的晉國,自立為諸侯,且國勢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當年始祖畢公高後裔的顯赫情形。 在春秋時改姓魏的畢姓後裔,僅僅是畢公高的眾多子孫中的一支。其餘的子孫,雖然以後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孫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畢姓,並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 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結果都一致。《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炕乃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 可以這樣說,畢姓源於姬,始於畢地。 發源於陝西的畢氏,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漢代則有一支遠遠地遷徙到山東的東平郡,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相國庄我始祖興公正是由東平郡所轄的濰縣遷來,這就證明相國庄畢氏一族為始祖畢公高之嫡系子孫。
㈡ 畢姓的由來,要簡單點的如果和我搜到的一樣就算了。今晚急用好的追分
『簡潔版』
[畢氏屬地]
河南郡,今河南洛陽東北三十里。
[畢氏來歷]
畢姓源於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被封於畢國(今陝西西安、咸陽以北),世稱畢公高。畢公高是周廉王的顧命大臣,政績卓著。其後代以國為氏,稱為畢氏。另外,有出連氏改姓畢,亦稱畢氏。
[畢氏名望]
春秋時晉國大夫畢萬,是畢公高的後代,被封於魏,成為後世魏姓的始祖,其後人魏文侯曾參與「三家分晉」。西漢學者畢軌,與創立清談風尚的何晏齊名。宋人畢升,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此外,還有唐代宰相畢減、畫家畢宏,明代書畫家畢懋康,清代學者畢沅、畫家畢涵等畢姓名人。
———————————————————————————————
『詳細版』
畢姓系承畢高 望出河內東平
畢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畢公高,是《書經》上列名的歷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臨天下之後,把他封在畢國。周康王曾命他保衛東郊,因而作了《書經》上的那篇《畢命》,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3000多年以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原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都是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間,周文王的這一支畢姓子孫,一直是顯赫於世。因為,畢公高傳到春秋時代的畢萬之時,當了晉獻公的大夫,被晉國封在魏,成為了後世魏姓的始祖,而畢萬的後裔魏文侯,後來曾經「三家分晉」,與韓、趙兩家瓜分了原來的晉國,自立為諸侯,並且國勢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由此,就可以看出當年畢公高之後裔的顯赫情形了。
畢萬的後代既然曾改姓為魏,並且成為戰國時代神氣萬分的一個姓氏,那麼,當時姓畢的人又如何了?這個問題,只要稍一思量,便不難明了,因為,在春秋時改姓魏的畢姓後裔,僅僅是畢公高的眾多子孫中的一支,其餘的子孫,雖然以後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孫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畢姓,並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
現在的畢姓,正是這樣來的,算起來跟姓魏的人,根本就是同一血脈的一家人,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
發源於陝西的畢氏,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漢代則有一支畢氏遠遠地遷徒到山東的東平,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歷來出了不少的傑出人物。
東平畢家的出人頭地,只要舉幾個例子,就可以一目瞭然。譬如,三國時在曹魏跟創立清談風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齊名的名士畢軌;南北朝時一家四代皆為州刺史的畢眾敬;以及唐代安祿山反叛時死節殉城的廣平太守畢炕等,就統統都是山東省的東平縣人士。
㈢ 畢氏的來源
歷史來源 「畢」源出:
一 ;出自「姬」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被封於畢邑(陜西咸陽市),世稱畢公高,其後逐有畢氏。
二﹕為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出連」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畢」氏。
家族名人 畢升
生卒年不詳。北宋仁宗慶歷時(1041~1048)發明膠泥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家。
地望分布 河南河內郡,山東東平郡,山西太原郡,河南河南郡。
畢氏家譜及來源是什麼?</p></p><p><strong>答案</strong>:姓氏來源 ,來源於封地: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自己的弟弟姬高封於畢(在今陝西咸陽縣西北),後來建立了畢國,人稱姬高為畢公高。他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畢。 二、郡望堂號望出河內、東平、太原。 漢置河南郡,現在河南省洛陽市。 三、歷代名人1、 畢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於蜀。善畫山水,古松奇石,著名當世。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2、 畢升——北宋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他還研究過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3、畢沅——字紹盪,號秋帆。清朝江南鎮洋人。留心經史文學,旁及輿地金石之享。嘗謂「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慎,編年史諫水先生最長。」以好士知名,學人如錢大聽、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黃仲則等先後在幕中。所著《續資治通鑒》220卷,集錢、邵、章等諸人之力而成。詩文有《靈岩山人詩集》、《文集》。 四`姓源考: 在我國數以千計的姓氏當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是黃帝的嫡系後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 全世界華人都自稱是「黃帝的子孫」或「炎黃(炎帝與黃帝)子孫」。在中華民族繁衍與發展的過程中,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黃帝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他們分封在各地,多數以地名為姓氏。 中國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長子嫡孫,也就是嫡系子孫,黃帝的嫡系後裔長期以來保持著「姬」姓,其他非嫡系子孫不再姓「姬」。 據《說文》記載,起初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遠古時代,黃帝是軒轅氏部落的首領,他與炎帝都出自少典氏,這兩個部落經過一場坂泉之戰(坂泉在今河北涿鹿東南,又稱涿鹿之戰),炎帝敗,合並為炎黃部落。於是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接著,黃帝領導的炎黃部落打敗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統一了全國。黃帝率領的炎黃部落都姓姬,他們是今天炎黃子孫的遠祖,也是姬氏族人的遠祖。 後來,黃帝的家族越來越大,他的後裔陸續分封在各地,改為其它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黃帝嫡系子孫(長子、長孫)世世代代仍舊以姬姓相沿襲,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繼承著祖傳的姬姓,建立了中國最長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間倫常關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華 民族姓氏的變動,以先秦時期較多,到了漢代各個姓氏已漸趨固定。不過,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長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遜由於避諱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與「基」同音)。這一來,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在較早的南北朝時期,本來以周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梁(梁朝)周弘正,諂事王 偉,避侯景諱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許多著名的姓氏一樣,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的血統加入。南北朝時,在北魏為桓、穆二帝效勞,征伐有功,官至信義將軍,封為樓頓侯,後來歸順晉朝的姬澹,據說便是當時的鮮卑人。 作為黃帝嫡系子孫的姬氏族人,在中華民族發展過中,以及創造華夏文明上貢獻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禮》,對締造中華文明,提升中華民族的素質方面貢獻很大。 畢姓的始祖,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畢公高,是《書經》上列名的歷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臨天下之後,把他封在畢國,以國為姓,是為畢姓的由來。周康王曾命他保衛東郊,因而作了《書經》上的那篇《畢命》,「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當年的畢國,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塬或咸陽塬,在周朝初年, 受王室十分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均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間,周文王的這一支畢姓子孫,一直顯赫於世。畢公高春秋時代的後裔畢萬,當了晉獻公的大夫,被晉國封在魏,成了後世魏姓的始祖,而畢萬後代魏文侯,後來「三家分晉」,與韓、趙兩家瓜分了原來的晉國,自立為諸侯,且國勢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當年始祖畢公高後裔的顯赫情形。 在春秋時改姓魏的畢姓後裔,僅僅是畢公高的眾多子孫中的一支。其餘的子孫,雖然以後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孫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畢姓,並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 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結果都一致。《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炕乃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 可以這樣說,畢姓源於姬,始於畢地。 發源於陝西的畢氏,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漢代則有一支遠遠地遷徙到山東的東平郡,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相國庄我始祖興公正是由東平郡所轄的濰縣遷來,這就證明相國庄畢氏一族為始祖畢公高之嫡系子孫。 畢氏出人頭地,歷代出了不少傑出人物。畢升,一介布衣,北宋慶歷年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士安,北宋時曾任禮部、吏部侍郎,後與寇準同拜平章事(宰相);畢沅,清朝大臣,官至湖廣總督,總纂了「續資治通鑒」。東平的畢氏亦是人才濟濟,三國時在曹魏與創清談風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齊名的名士畢軌;南北朝時一家四代皆為州刺史的畢眾敬;以及唐代安祿山反叛時,死節殉城的廣平太守畢炕等。 明代新城(桓台)工部尚書畢亨,萬曆淄川人戶部尚書畢自嚴(畢際有之父),戶部尚書安徽人畢鏘等。清代大文學家、《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坐館的館東南通州知府畢際有,海州知州新城人畢秀等。其中淄川在明清兩代出了五個進士,新城出了四個進士,這些都是我畢氏同宗的知名人士,應當引以為榮
㈣ 世界上偉人偉大的的發明
1,畢升(又作畢晟,約970年—1051年),中國發明家,發明活字版印刷術。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宋朝的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了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從《夢溪筆談》中我們可以看到,畢升的活版印刷術並非空穴來風,是基於前人版印書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而《夢溪筆談》對於活版印刷的流程的描述,對於後人的研究也是一筆重要的財富。 關於畢升的籍貫,沈括也沒有交代,我們只知道畢升死後,他製做的泥活字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從這一點我們推猜畢升和沈家或者是親戚,或者是近鄰。沈括是杭州人,畢升可能也是杭州人。杭州是當時雕版印刷較為發達的地區,活字版在這里發明,也是符合歷史規律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據傳,畢升後人因用活字膠泥偽造錢幣被朝廷發現,株連九族,僥幸逃脫之族人遂改姓田、萬。如今當地雖有地名叫畢家鋪,但田、萬姓多,畢姓無。
2,蔡倫(61?~121)字敬仲,漢族,東漢桂陽郡人。我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中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進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1]。蔡倫的發明創新不止造紙,他「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有蔡太僕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東觀漢記》和《後漢書》均記載蔡倫為「桂陽人」,但其籍貫長期存在爭議,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桂陽郡治所在地今湖南桂陽縣人[2],一說為桂陽郡耒陽縣今湖南耒陽市人[3]。 永平末年(75)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 永元四年(92),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贊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改進,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遠遠排在我們熟知的哥倫布、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2007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和公布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蔡倫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奧 蔡倫畫像
3,鄭和是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 鄭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項偉大事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智慧與才識。 從永樂初年起,鄭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轉向航海事業。 在鄭和早期的航海活動中,鄭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圖、通曉牽星過洋航海術、熟通各式東西洋針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學、船舶駕駛與修理的知識技能。 從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亞洲非洲等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帥千軍的才能。
4,魯班 建築 春秋戰國 木工用的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鏟子、鋪首、鑽、鑿等 魯班--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姓 公輸,名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師。魯班他有很多發明創造,如木工用的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鏟子、鋪首、鑽、鑿等。攻城用的可活動的雲梯。相傳,鎖也是魯班發明的。
5,,祖沖之 數學 南朝 л的更精確的上下界 祖沖之--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微的割圖術提出了 л的更精確的上下界。
6,劉微 數學 225 ~ 295年 割圖術 劉微--魏晉時期的劉微,發明了割圖術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劉微應和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相提並論。
7,張衡 天文學 東漢時期 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8,郭守敬 天文學 元代 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 郭守敬--是中國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儀器專門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現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測定了黃赤交角。法國科學家 Laplace 提出黃赤交角變小理論,引用的根據就是郭守敬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做的同類測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9,沈括 宋朝 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
1868年10月11日,發明「投票計數器」,獲得生平第一項專利權.
1870年,發明普用印刷機,出讓專利權,獲4萬美元.在紐約克自設製造廠.
1872—1876年,發明電動畫機電報,自動復記電報法,二重、四重電報法,製造蠟紙炭質電阻器等.
1875年,發明聲波分析諧振器.
1876年,在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建立了一個實驗室——第一個工業研究實驗室.它是現代的「研究小組」這一概念的創始.發明碳精棒送話器.申請電報自動記錄機專利.
1877年,在門羅公園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明的電話,並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獲得三項專利:穿孔筆、氣動鐵筆和普通鐵筆.8月20日發明了被證實為愛迪生心愛的一個項目——留聲機.1878年,愛迪生宣稱要解決電照明的問題.英國皇家學會舉辦留聲機展覽.改良留聲機,設計微音器,擴音器,空中揚聲器,聲音發動機,調音發動機,微熱計,驗味計等.2月19日獲留聲機專利.7月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派克教授赴懷俄明觀察日全蝕,並用他發明的氣溫計測量太陽周圍全體的溫度.8月返回門羅公園,重新投入科研實驗當中.英國批准愛迪生「錄放機」專利申請.9月訪問康涅狄克州的威廉·華萊士.開始進行發明電燈的研究.10月5日提出等一份關於鉑絲「電燈」的專利申請.
1879—1880年,經數千次的挫折發明高阻力白熾燈.改良發電機.設計電流新分布法,電路的調准和計演算法.發明電燈座和開關.發明磁力析礦法.
1879年8月30日,愛迪生和貝爾在薩拉托加溪市的市政廳各自演示了電話裝置,結果愛迪生的電話比貝爾的清晰.10月21日發明高阻力白熾燈,它連續點燃了40個小時.11月1日申請碳絲燈專利.12月21日《紐約快報》報道了愛迪生的白熾電燈.12月25日,對來自紐約市的3000名參觀者在門羅公園作公開電燈表演.
1880年,研究直升機.獲得電燈發明專利權.製成磁力篩礦器.1月28日提出「電力輸配系統」專利書.2月18日《斯克立柏月刊》發表了《愛迪生的電燈》一文,正式發表了電燈的發明.5月第一艘由電燈照明的「哥倫比亞號」輪船試航成功.12月,成立紐約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
1881年,紐約第五大街總部設立.成立一個白熾燈廠於紐約克.設立發電機,地下電線,電燈零件的製造廠.在門羅公園試驗電車.
1882年,發明電流三線分布制.申請專利141項.9月4日成立第一所中央廠.12月底美國各地建立了150多個小電站.
1885年5月23日,提出無線電報專利.
1887—1890年,改良圓筒式留聲機,取得關於留聲機的專利權80餘份.經營留聲機,唱片,授語機等製造和發售事業.
1888年,發明唱筒型留聲機.
1889年,參加巴黎百年博覽會.發明電氣鐵道多種.完成活動電影機.
1890—1899年,設計大型碎石機,研磨機.在奧格登礦地親自指揮用新方法大規模開發鐵礦.1891年,發明「愛迪生選礦機」,開始自行經營采礦事業.獲得「活動電影放映機」專利.5月20日第一台成功的活動電影視鏡在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向公眾展示.
1893年,愛迪生實驗室的庭院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攝影棚」.
1894年4月14日,在紐約開辟第一家活動電影放映機影院.
1896年4月23日,第一次在紐約的科斯特—拜厄爾的音樂堂使用「維太放映機」放映影片,受到公眾熱烈歡迎.
1902年,使用新型蓄電池作車輛動力的試驗,行程為5000英里,每充一次電,可走100英里,獲得成功.
1903年,愛迪生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
1909年,費時十年的蓄電池研究,終於成功.製成傳真電報.獲得原料機、加細碾機、長窯設計專利.
1910—1914年,完成圓盤式留聲機,不損唱片和金鋼石唱片.完成有聲電影機.
1910年,發明「圓盤唱片」.
1912年,發明「有聲電影」.研製成傳語留聲機.
1914—1915年,發明石碳酸綜合製造法,並合留聲機和授語機為遠寫機,一方電話機可自動紀錄對方說話.自行製造苯、靛油等.
1915—1918年,完成發明39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等.1927年,完成長時間唱片.
1928年,從野草中提煉橡膠成功
1931年10月18日,愛迪生在西奧倫治逝世,終年84歲,1931年10月21日,全美國熄燈以示哀悼.
㈤ 姓畢的輩分是怎麼排的
畢姓輩分---郡望堂號
1、郡望
據《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省武陟縣一帶。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將秦朝三川郡改為河南郡 。相當於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括地誌雲:「今晉州所理平陽故城是也。平陽河水一名晉水也。」
東平郡:漢時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南朝宋時改為郡。
2、堂號
經訓堂:畢沅沅幼年就失去父親,全靠母親張藻培育成人。張藻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才女,不僅能詩,而且學問淵博,著有《培遠堂集》。畢沅在她的調教下,6歲能讀《詩經》、《離騷》,10歲便通曉聲韻,善作詩文。隨後,張藻又親自把畢沅送到蘇州靈岩山,拜著名學者、詩人沈德潛和經學大師惠棟為師,以進一步拓寬視野。後來,畢沅中狀元當官,離開京城到陝西任巡撫,張藻還以母親特有的情懷,作54句270言《訓子詩》,殷切期望兒子「不負平生學,弗存溫飽志;上酬高厚恩,下為家門庇」。張藻病故後,乾隆皇帝特賜御書「經訓克家」四字褒揚。畢沅為了銘記母親和皇上的恩賜,特將室名稱作「經訓堂」,將自己的詩文集名為《經訓堂集》。
此外,畢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廉介堂」、「河內堂」等。
㈥ 在歷史上有那些姓畢的名人
畢氏起源
畢姓系承畢高 望出河內東平
畢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畢公高,是《書經》上列名的歷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臨天下之後,把他封在畢國。周康王曾命他保衛東郊,因而作了《書經》上的那篇《畢命》,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3000多年以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原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都是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間,周文王的這一支畢姓子孫的活動是十分活躍的。因為,畢公高傳到春秋時代的畢萬之時,當了晉獻公的大夫,被晉國封在魏,成為了後世魏姓的始祖,而畢萬的後裔魏文侯,後來曾經「三家分晉」,與韓、趙兩家瓜分了原來的晉國,自立為諸侯,並且國勢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畢萬的後代既然曾改姓為魏,並且成為戰國時代的著名姓氏。但其嫡系子孫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畢姓,並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正由於這樣,現在的畢姓跟魏姓的,是同一血脈的一家人。
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
發源於陝西的畢氏,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漢代則有一支畢氏遠遠地遷徙到山東的東平,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歷來出了不少的傑出人物。 譬如,三國時在曹魏跟創立清談風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齊名的名士畢軌;南北朝時一家四代皆為州刺史的畢眾敬;以及唐代安祿山反叛時死節殉城的廣平太守畢炕等,就統統都是山東省的東平縣人士。
畢姓的始祖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西周初年,周武王將自己的弟弟姬高分封到畢地。畢位於今天的陝西咸陽北部,又名畢陌、畢原或咸陽原。姬高被分封到畢以後,在那裡建立了畢國,姬高就是畢國公。畢國公的後代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這就是畢姓的來源。春秋時期,畢國公的後裔畢萬,做了晉獻公的大夫,被封在魏地,於是成了後世魏姓的始祖。
一、畢姓遷變
發源於陝西的畢姓,主要繁衍在今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大片地區。西漢時期,有一部分畢姓人士遠遷到今天的山東東平,很快成為了當地的望族。
在歷史上,畢姓人士中也有一些著名人物。如三國時期有名士畢軌,他與當時開創清談之風的何晏齊名;南北朝時期,則有一家四代皆為兗州刺史的畢眾敬;唐朝後期有抗擊安祿山反叛而守節殉城的廣平太守畢炕;北宋代的宰相畢士安,曾和當時著名的宰相寇準一起輔助宋真宗;南宋抗金名將畢再遇。畢姓中最著名的則要屬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升了。
二、畢姓名人
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升
畢升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間,是浙江杭州人,他的出生年月在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畢升大概在十二三歲的時候,進了杭州一家私人書坊當學徒。他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很快就學會了雕版印刷的基本技藝。
畢升感覺雕版印刷術有很多弊端。因為每印一頁書就要刻一塊版,每印一本書就得刻一副版,一部大書往往要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完成,人力物力耗費了非常多。並且,刻工們不僅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且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往往花了很長時間刻好了一整塊版,卻發現上面有錯字,就只好報廢,重頭再來。
畢升嘗試用膠泥刻字,獲得了成功。在印刷前,他先用膠泥刻字做坯,燒成硬陶,變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然後加熱,使蠟稍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便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了。一版可印千百冊書,印完後將字重排,又可另印新書
㈦ 中國歷史偉人和他們的發明
祖沖之——圓周率;蔡倫——造紙術;畢升——活字印刷術;
㈧ 明朝末年發明家姓畢,畢X,好象是發明火器的,求這個人叫啥名字
中國領先世界的兩千年(公元前476年-公元1525年)
公元前800年,中國人發明拋石機。
808年,中國人發明火葯。
904年,中國人鄭璠發明火葯彈,拋石機由拋石變為拋火葯彈,火葯首次用於戰爭,開創了熱兵器時代。
970年,中國人馮繼發明噴射火器(捆綁火葯筒的竹箭)。
1000年,中國人唐福發明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
1132年,中國人陳規發明火槍(竹竿火槍,噴射火焰燒人)。
1259年,中國人發明突火槍(粗竹筒發射彈丸)。
1280年,中國人發明火炮。
1346 年,英國人發明發射石彈的火炮。
1378 年,德國人發明發射鐵彈的火炮。
1410年,西班牙人發明火繩槍(火繩點火)。
1525年,中國人發明發射爆炸彈的火炮,開創了世界的新紀元,結束了中國的舊紀元。中國人發明了爆炸彈,但仍然熱衷於使用實心彈。
中國與世界保持水平的兩百年(1525年--1715年)
1525年,義大利人芬奇發明燧發槍(燧石點火)。
從1525年開始,西方的槍炮技術就漸漸超過中國了。但是從1525年到1683年的158年間,中國的槍炮技術尚能與西方保持同步。但當清朝政權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穩定全國之後,因軍事的威脅消失,官方對火炮的重視日減。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中國的槍炮技術大致與西方相當。
沒有提到誰叫畢什麼的啊
㈨ 請問有人知道畢姓的來歷嗎
畢族人,始祖後稷,姓姬。
畢公高的先祖世居陝西省,周源 厘邑,到了商代末年,他的父親姬昌和兄長姬發把腐敗的商朝推翻,建立了周朝。
畢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十五子,原名姬東。後封邑於畢國,現在陝西咸陽。遂因封邑為姓,於是姬東改號畢公高,建立畢國乃畢姓的來歷。
春秋戰國時代,畢公高後裔孫畢萬為晉國大夫,畢萬裔孫畢應斯建立魏國。
嗣後畢雲祥 從山西省安邑遷都大梁,現河南省開封。其廟號是梁惠王,魏國經歷六代君王畢德林 凡一百四十二年,終被秦始皇所滅。畢族子孫被殺害,其走避殺害改姓換名者�可勝數。
東漢光武時期,原畢德林後裔,劉文山自山西夏縣遷返陝西省周源岐山縣,祖藉發源地,時因兵荒再遷侈至河南�堂寶縣定居,復回畢姓。歷經數代至畢遠基,子畢家榮,孫畢元新 、畢元就。
東漢建安廿五年,中國北方大旱且亂,元新、元就人為逃避凶年荒歲,自河南家南逃到達江西省吉安府吉水鎮水井頭村定居。畢元新後往江西省廣信府定居。畢家豪則在安徽省風陽府定居。其時約公元�佰年。
125、畢姓排行: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佔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三省畢姓佔全國畢姓人口的70%。
詳細http://www.club1967.com/Frontpage_doc/file_history/%AEV%AAF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