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民國四大發明

民國四大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8 14:51:43

Ⅰ 四大發明是誰最早提出的

應該是在清代吧.
那個時候我們的4大發明穿到了西洋,在那邊的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我們只把火葯用到了放鞭炮上.(失敗啊,哎.)

Ⅱ 對於中國人說的「四大發明」,西方國家是怎麼看待的

西方國家當然非常贊賞中國的四大發明,但是同時四大發明帶來的沖擊也降低了一部分,西方國家發明對於西方人的自豪感。要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可以說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但是四大發明同樣也可以展現出中國古代人的智慧,實在是令人佩服。

但是中國的這四大發明無疑是對西方文化的一種沖擊,當西方人們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之後,同樣也降低了這些西方人對於自己祖先發明的成就感。剛看見西方國家祖先發明的一些特別的發明和成就的時候,很多西方人都是用一種淡然的態度來對待。但是對於中國來說,中國的這四大發明也是令現在每一個中國人應該感到自豪的事情。

Ⅲ 四大發明對中國有怎樣的影響

四大發明對中國能有什麼影響???

民國前的中國,連這些「四大發明」都還沒載入史冊呢,中國不照樣延續傳統照樣該怎麼過就怎麼過的??

它們影響到中國什麼了???

Ⅳ 四大發明古國的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的資料 速求 謝謝

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火葯,造紙術 中國古代文明: 中國古代文明是個內涵極其豐富,又極其燦爛的文明,它又是地域極廣、又極統一的文明,這是它的特點,又是其奧秘所在。
伏牛山地區分布有大量的古文化遺址,它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生、成長、特色的問題上具有極端重要性,這是勿庸置疑的。
中國上古文明的研究:
關於「文明」的概念問題
研究中國古代文明涉及到許多繁難的問題,首先是個觀念問題,各種觀念問題中,首先又是「文明」的概念問題。目前學術界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論述和研究所使的「文明」的概念均是西方的,而不是中國固有的。這是應當首先弄清楚的。
這要先從中西文化之根本——哲學層面談講。西方哲學物我兩分,主客對立,個人中心;中國哲學則天人合一,萬物共生,利群利物。西方是斗的哲學,與天、地、人斗,而中國是和的哲學,和合、和平、和諧。西方重物質、重金錢;中國重精神,重道義。西方過分偏陽、重理性,重武,重實力(屬暴力政治),中國則陰陽結合,理性非理性結合,先天智慧與後天智慧結合,重文輕武,重道德的力量(主張為政以德的政治)。而西方物質第一性,是重物質、重利的世界,中國以人與禽獸區別是道德,是重道德,重義的世界。這些是中西文化根本不同,因而在文明的判斷上中西也有根本的不同。偏觀西方人寫的世界史,皆以生產力,物質生產、物質生活的進步為文明的進步,即人們通過工具和技術創造了一個復雜環境(各種高級的人造物:城市、巨大建築物、文字以及偉大的美術作品),能越來越厲害地利用范圍廣泛的自然資源,從而將自己與野蠻人(農人、獵人)區別開來,即與在野外的其他人們以及動物的生存環境區隔開來①。在這種前提下形成的西方文明,張光直先生稱之為破裂性文明,「即與關於宇宙形成的整體論的破裂——與人類和他的自然資源之間的分割。走這條路的文明是用由生產技術革命與以貿易形式輸入新的資源這種方式積蓄起來的財富為基礎而建造起來的」②。這里突出了西方文明的物質性,及其與自然分裂,以掠奪自然資源為其生成、發展的基礎的特徵。
在古典文獻中文明一詞見於《尚書》者。《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欽明文思安安」應標點為:「欽明文,思安安」。「思」統「安安」。「安安」為重言,表思的狀態: 定、靜,故思與文應區隔開來。「欽明文」亦可說作「欽文明」,言莊敬、文德而明智。古文《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睿哲文明」⑧。《周易》有相當多的文明或相關的詞彙,如《乾》卦《文言》:「九二,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象》曰:「見龍在田,德普施也」。)」等等。在《周易》中文明一詞除《乾》卦外,它多與別卦離和有經卦離的別卦相關。經卦離是二陽爻夾一陰爻,內柔外剛,象君子之德。離為火、為日、為明、為大明義,象太陽普照天下。別卦離,下離上離,《象》曰:「明兩作,大人以繼明照四方」。這就是中國「文明」之本義。
因此,我們在中國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社會的形成問題上文明的概念應遵循此義,方不至於落得個「東施效顰」,讓祖先不滿,讓後人笑話。
德為何物?德是道的實踐、體現。明呂坤《呻吟語》:「道是第一等,德是第二等,自然謂之道,與自然游謂之道士,體道謂之德」。這個道,從哲學層面,在中國古文獻中,主要體現在《易經》中。《易經》是天地宇宙生成學,萬物發生的學,是陰陽之學,此即謂之道, 宇宙自然之大道。上述中國文化、文明的特徵均包括在內了。西方著名哲學家捷恩說:「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延6000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⑨」。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闡述了中國陰陽太極之理,認為它「是『道』的一切運動的准則」,中國人「繼續研究陰和陽的各種組合,發展而成關於宇宙原型的體系,《易經》詳細地闡述了這一體系」。他引用了威廉的一段話,其中兩句:「《易經》無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獻之一」。「中國三千年的文化史中幾乎所有最偉大和最重要的著作都受到這本書的啟發?
2.中國古史的框架問題
在中國史學界自清末以來,或將東周以上稱傳疑時代(夏曾佑),或將盤庚以上稱傳說時代(徐旭生)。這些都是在西方觀念影響下產生的。自建國以來,馬克思主義史學又將商或夏以前稱原始氏族社會,或按西方考古的概念稱為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神話傳說、原始社會(進入國家、文明發展階段以前的社會)無疑在世界上各國家各民族的歷史上都是存在的,問題是將這些概念套在我國古人所說的「上古」「(三皇五帝)時代就成了問題。從現在所見的古文獻看[18]從春秋戰國至秦漢將其前的歷史分為上古或古、上世;中古、中世、三代;下古、當今、今世。上古等指伏犧、神農至堯舜,上可及遂人氏;中古指夏商周,或曰三王;下古指春秋戰國,或戰國往後。如《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桓譚《新論》:「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以仁義,五霸用權智」。《逸周書·謚法》:「德象天地曰帝」,「仁義所在曰王」。《禮記·禮運》引孔子語:言世道運行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之大同之世;三代之英(禹、湯、文、武、成王、周公)講禮、義、信、仁的「小康」之世;「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為私,尚智勇功利,故詐謀兵戎四起。此種分期認識延續至元明。元代有李冶《敬齋古今黃主》,明代有呂坤《呻吟語》等,盡管各書的說法略有差異但都以道與德的盛衰為准則而劃分(這主要就政治層面而言,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它會在個人和社會基層或隱或顯反映著,流傳著)。綜合各家,三大期的特點分別為:上古是道德之世;中古道德漸衰,為仁義禮之世;下古或當今,道德益衰或甚衰,為勢力、欺詐,或演變為權力之世。《呻吟語》引伸為「三皇是道德世界,五帝是仁義世界,三王是禮義世界,春秋是威力世界,戰國是智巧世界,漢以後是勢力世界」
老子的《道德經》即闡述自然大道,及它在人世間各方面的體現和運行變化。他以道為上,德次之,仁更次之,義、禮為末。他的「大道廢,有仁義」,「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完全是實有所指,而非純粹或抽象的理論,更非針對儒家而發。其所指,即春秋以來各家對古史分期,世道運行的認識。道與德盛在上古,仁、義、禮盛在中古。而今世則是「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道竽,非道也哉」!「民甚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如此等等,都是世道變遷,歷史與現實的寫照。
3.「上古「時代的考古學背景
古人所說的「上古」時代,我們從考古與歷史及我們所認同的年代出發,其上限暫定為距今七千年左右,約相當考古學上的仰韶及龍山文化時代。作為古代中國經經之根本,農業有了相當大的發展,根我所任式楠先生的研究,我國原始農業經歷了「從萌芽到形成階段(前12000——前7500年)」,「初步發展階段(7500——前5000年)」,「發達階段(前5000——3000年)」「興盛階段(前3000——前2000年)」[17]。「上古」時代正處於農業的發達和興盛階段,此時人口大量增加,村落遺址遍布。從村落文化講,從遺址的布局、規模、數量、文化內涵遠勝商周時代,陶器文化非常精緻而多姿多彩,為商周村落所遠不及。這是我們過去在考古調查、發掘中所感納悶的事。這反映一古社會在生活中上下差別遠不如商周那樣懸殊,「和」的氣氛遠較商周濃厚。
在距今6600年左右,已出現銅器鑄造業,此時的玉器製造較八千年為發達,進入了玉器時代。
在距今6500左右的濮陽西水坡仰韶墓中的蚌堆龍虎圖,不僅反映龍崇拜觀念的產生,更重要的是反映當時已有相當高的天文學成就,即二十八宿體系的產生。天文學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門學科,它對農業生產極端重要,是指導農業的重要科學。由於中國農業產生極早,故它亦產生得極早。而中國的天文學飽含濃厚的哲學思想,即天人合的思想。中國天文學的本質特徵是以天極為中心,赤道為座標[18]。天極附近的星為天極或北極星,又稱天一、太一(隨著赤極的移動,北極星也要移換),天一即太一,太一或一即中國哲學的「道」、「太極」。二十八宿分布的赤道為以天極為軸心運轉的天球的正中地帶,為日、月五星運行的座標,它的五宮(東、南、西、北、中的劃分,四仲中星的強調,皆與陰陽、五行、八卦運行、消長有關。故其不單是個技術問題,更主要是精神、哲學問題。如四仲與中星問題,四仲,謂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即二分二至。伏犧八卦中代表春秋的離坎,象徵陰陽中和,春秋二分為日夜中分;代表夏冬的乾坤,象徵陰陽兩個極端,純陽純陰。夏冬二至分別表日最長,夜最短,夜最長、日最短,為陰陽轉化之機。而冬至為中國歷法之本、之元。一元之終,終而復始。歷代帝王祭天定在此日,體現一種天人關系。
前面已雲,「上古」的皇或帝,德象或法天地,即敬天保民,保持天、地、生三者和諧。保民生,重農業,因而天文歷法就是首要的。這是是否得民心的反映,也是國家政權的標志。《論語·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朱熹《集注》說,「此堯命舜而禪以帝位之辭」。困窮者,指盡頭,極邊緣之地。終謂止,保持住也。命舜把歷法把持正中,勿有偏失,將之推向天下四方最邊遠之地,讓天降的福祿永遠給予天下百姓(非如朱熹所說:「四海之人困窮,則君祿亦永絕也,戒之也」。此是從自私而不是為公的角度出發,不合堯舜禪讓之德)。柳宗元《封建論》只是一種天才理論,並未涉及到「上古」的歷史實際。我們以為「上古」自遂人氏以來的社會應當是封建大帝國。古文獻中無人說遂人、伏羲的「天下」有多大,對神農氏的「天下《淮南子·主術》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陽谷西至三危,莫不聽從」。《漢書·地理志》雲黃帝「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史記·五帝本紀》說帝顓頊射疆域:「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帝堯疆域,《堯典》記羲和四子至四方觀測天象:東陽谷南交,西昧谷北幽都。舜巡狩五嶽:東岱宗、南嶽、西嶽、北嶽。「肇十有二州」。流四凶於四裔:幽州、崇山、三危、羽山,南巡狩蒼梧而死。禹治洪水,定九州,方五千里,南撫交趾,北戶西戎折支,渠庾、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巡狩會稽而死。也就是自神農至禹疆域與秦漢大帝國差不太多。差不遠從考古考古遺存看,這些說法與事實相差不遠。這又涉及到一個觀念問題,即如何判別文化系統問題,目前居於主流的理論是蘇秉琦先生的區系類型理論,即將我國考古學文化分作六大區系。我們不同意北說,認為它的理論建立在日用陶器的區分的基礎地的,是為 疑古派「打破民族一元論」「打破地域一統論」之思想服務的,認為這是個「陶器誤區,日用陶器只是考古文化金字塔下的基層(主要表現為民俗、民風性),而代表一個文化系統的只能上其上層,禮制性文化,如代表精神意識、天文觀念的四象:龍、(蛇)、虎、鳳(鳥)、龜。占卜文化的龜甲、八角星圖、巫術神圖或雕像及塑像。象徵禮制或權力的特異裝柄玉或石斧(鉞)、圭璋、琮、壁、環、璜等。部分陶禮器:豆、規、禾、尊、觚、盆等(均表現為祭器祭禮為國與民之大事)。從高層文化看,中國境內的考古學文化呈現的景象則是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兩湖的石家河文化、齊家文化(包括這些文化的上源)與中原的仰韶龍山文化皆為一個統一的考古文化,可以稱之為「大中華文化」。這就跟從「區系類型」理論出發看到的滿天星斗的夜空景象就不一樣了。考古學文化反映的文化疆域與上舉文獻上的炎帝以來的疆域大體一致。從廣東珠海深圳及香港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玉或石禮器圭、鉞、璜、塊、環等,[28]反映堯時南至交趾之說亦不是憑空編造。這也是對疑古派打破古史論調及其衍生理論的一個反證。
「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存還反映出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從墓葬的規格和隨葬品看東北的紅山文化,東方的大汶口和山東龍山東及東南良渚文化有許多地位顯赫、規模巨大隨葬品豪華而豐富,中原同時期的墓葬則相形見絀。從而產生一種論點,「新石器時代」周邊的文化、文明高於中原,到三代中原才處於領先地位。此觀點仍屬西方的物質層面。看待文化與文明。如果從未中國文化文明的本義是精神層面這點來看,中原地區雖出現階級區分,但作為高層統治者還得表現一種道德制約,不敢奢侈,這正是一種文明的體現,而邊遠地區的統治者受中央的控制力較差,所謂鞭長莫及,因而表現出一種淫侈心態。文明既然是一種宇宙觀,價值觀,一種道德,是在特殊社會條件。特定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它對人們的心理和社會活動起著指導、調和、潤澤、感化的作用,不象物質文化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生產工藝的提高,社會需求的增長、提高而不斷提高、豐富、精緻,而精神、道德卻隨時間、地點,即環境條件個人不同而不同,它往往時隱時現,往往物質豐富多彩,道德反向滑坡。尤其是統治者,在權力和物慾的刺激下,往往會奢侈腐化。上面所講邊區與中原考古文化的差別應當以此道理去解釋。歷代統治者因奢侈腐化而不務德而亡國者比比皆是,這也可解釋考古學家們感到迷茫的問題,這些「高度的文明」如何一下就灰飛煙滅,去無蹤影了。
從上述一些考古學家對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到三代,考古學文化由落後到領先的論斷也可以證明古人對「上古」,「中古」社會性質的認識是正確的。即「上古」是道德之世,中古(三代)是仁義禮和智謀之世,之說是歷史的真實三代時道德已衰,統治者自私,而要求人民遵守仁義禮。所以對中國文明的判斷不能著眼於物質資料的多寡、精粗、貴賤。如同一個衣著豪華的紈絝子弟與一個衣襯藍縷的窮書生,誰文明,誰不文明,是很顯然的。故今天的考古學在研究中國有關文明的問題上,須從中國文明的本義而不是從西方關於「文明的概念出發,這是十分要緊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是國家考古學界2001年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後啟動的又一多學科結合、聯合攻關的國家級重大考古項目。此項工程涉及20多個自然和人文學科,旨在回答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諸多問題,如中華民族傳說中的祖先黃帝和炎帝是否確有其人,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是什麼,誰在中華大地上修築了第一座城邑,又是誰建立了第一個部落等問題。通過多學科的配合,復原中華文明產生、發展的歷史。 中國古代文明探源的重點在文獻記載的「五帝」時期至秦王朝的建立,即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21年。初步擬訂的課題包括:黃帝、炎帝和堯舜禹時期的文化與社會、漢字的起源、夏商周時期環境的變遷、農業和牧業起源、手工業的發展、城市起源、戰爭與文明起源及王權形成的關系、宗教信仰的起源、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較等。相關課題還包括:史前至夏商周時期音樂、繪畫、雕刻藝術、天文與歷法、數學和金屬礦產開采等。 考古學家將在傳說中炎黃集團主要活動區域內,提取五千年前古人類遺傳基因,將其與夏商周、秦漢以至現代中國各地人類基因對比,以研究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
編輯本段早期文明
結合中國古文明的特點和個性,有人綜合提出了中國早期文明時代5個方面標志的看法 : ①與人民大眾分離的國家公共權力的確立。其重要的物化形態為出現了都、邑(國都、城邑),作為統治階級建立和實施政治權力的基地,有大面積夯土基址的宮殿建築等。 ②以階級對抗為核心的社會分層現象。常常從墓地布局和墓葬規格(如棺槨、隨葬品)等反映出來,並伴隨著出現人殉和人牲制度等。 ③較復雜的禮儀制度和為王權服務的宗教力量的形成。系列化的玉禮器可視為這方面的指示物之一;同時出現禮儀中心建築物,特別是宗廟成為王都所在地的重要標記,還產生了崇奉主神的大型祭禮場所。 ④文字系統的出現。因早期文明社會掌握和使用文字的范圍甚窄,只能從散見的個別文字發現其所透露的信息。 ⑤青銅鑄造和玉雕業的興盛。這在中國既代表了物質文化的時代性尖端成就,又具有為社會政治服務而滲透著強烈觀念形態的性質。 無論世界和中國,早期文明社會還有高低層次的差別,都經歷了由初創到繁盛的階段。最初文明的發端,既是多源的,又是有中心(核心)的,多源交匯和中心崛起兩者相輔相成。 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各種觀點 根據上述理論,具體分析現有實物資料的涵義,以判明中國文明時代開端的年代和文化遺存,是考古學界正在研究的重大課題,目前尚無定論。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已經或正在經歷著從氏族到國家演變過程中的質的轉變,為中國早期國家階段,或可稱「原始文明」時期。這相當於古史傳說的五帝時代。如公元前3500年紅山文化最高層次的遼寧凌源牛河梁壇廟冢遺址,便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的結合。當時為建造巨型公共建築物調動組織了很大的社會力量,採石、制玉、制陶已有相當專業化的分工,還出現了神職人員等特殊階層,表明已存在高於氏族部落的政治實體。 ②以中原龍山文化為核心,中國各大文化區進入文明時代始創期,出現早期國家。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文化(見二里頭遺址)早期可能為夏代文明。夏代以前的五帝後期,存在的天下萬邦局面,即是一種早期國家形態,可稱為雛形國家、方國、邦國,或前王朝時期的部落方國時代。如從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墓地,可看出當時已形成從「王」、貴族到平民的不同階級和等級。許多地方出現了由玉器(良渚文化最豐富)、彩繪陶器、彩繪漆木器等組成的整套禮器,反映出以私有制和宗法等級制為基礎的禮制已經確立,這是中國古文明的要素和特點之一。 ③以仰韶文化後期、大汶口文化後期、紅山文化後期、良渚文化早期等為代表,約當黃帝、顓頊和帝嚳時代,原始氏族社會走向衰落,出現了貧富分化以至初步的階級分化,中國文明起源歷程由此開始。至龍山時代,約當唐虞時代,諸考古學文化大概已走近文明社會門檻,也有的或者已進入與夏代文明有所不同的早期文明社會。其後整個二里頭文化即夏代文化則屬於文明代。 ④仰韶文化屬於原始氏族社會。龍山文化處於軍事民主制時期或稱英雄時代,尚未跨入文明的門檻。整個二里頭文化即夏代文化才是中國文明社會的開端。 ⑤二里頭文化晚期相當於夏末商初,夠得上稱為文明,肯定進入文明時代。而夏文化則屬於探索中尚未解決的問題。思想
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二百年這一千年中,人類在世界上的三個不同地區幾乎同時地涌現和發展出了對自身的人性精神進行不同方面反思的學問,它們即是由古希伯來先知首創的神學、由古希臘哲人首創的哲學和由古中國聖人首創的人學。嚴格地說,它們都是反思人性精神的人性之學,不同的是,神學反思人性精神的神秘的意志力量,哲學反思人性精神的實踐的理性力量,人學反思人性精神的道德的情感力量。它們雖各擅人性精神的一個側面,各自成為了一個系統的學問,但它們的目的卻都是在關心人類自身的命運。 在迄今近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中,上述的無論神學、哲學、人學,都曾經歷過一次以上的死亡和再生的歷程。所謂學問的死亡,是指其對人類的命運所面臨的困境已全然喪失了任何有助於變革的思考的力量。在此意義上,最早死亡的是古代中國的人學,或更具體地說主要地是指中國古代的儒學,其標志即是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的「焚書坑儒」。其後到了漢代,經過漢儒的再生,作為原始人學的儒學實際上變成了一種偽神學的兩漢經學;到了宋代,經過宋儒的第二次再生,又一變而成了一種偽哲學的宋代理學或道學。此種偽哲學的宋(明)理學一直延續到清代末期,甚至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中青年們喊出「砸爛孔家店」的口號為止。實際上人們不知道,孔夫子及其作為最初人學的本真的儒學,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不久便已經壽終正寢了。作為本真人學的儒學在兩千多年中,只不過是一具僵屍被後來的人們分別用偽神學和偽哲學的「兩漢經學」、「宋明理學」兩層裹屍布包裝著,一再出現在歷代中國人的面前而已。到了民國之後,中國古代的人學算是連其僵屍也一起被焚燒了。以上對古代神學、哲學、人學的歷史演變的粗略敘述,既表明了關於人類對人性精神反思的大歷史觀,也說明了人性精神的三個方面的缺一不可的完整性和彼此的必要的互補性。無論神學(它表現人性精神的神秘的意志)、哲學(它表現人性精神的實踐的理性)還是人學(它表現人性精神的道德的情感),它們都是完整人性精神之學的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任何缺乏其他方面孤立的人性精神反思的學問,都將在其時間歷史的演變之中導致偽學問的興起,例如堅持孤立的人學——儒學的中國,相繼在漢代和宋代分別興起了偽神學的兩漢經學和偽哲學的宋明理學的演變。同樣,古希伯來的神學在後來的歷史中也依然興起過偽人學(基督教的道德神學)和偽哲學(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古希臘的哲學在後來的歷史中也同樣興起了偽人學(斯多葛派、伊壁鳩魯派的道德哲學)和偽神學(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二、中華文明與伏牛山地區
第一,因為中國正處於現代化進程的初級階段,先不論政治結構及性質,因為在現代化的道路有徑可循的只有西方的範本,即西方的普世觀念,在這個過程中的國家追逐一致都是經濟優先,中國在自身進行探索的同時也必定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其經驗,在中國經濟能達到與之抗衡或者反制的情況前,經濟仍將是中國必須優先的模式,這個應當毫無疑問,一切的文化政治都是在經濟基礎之上建立的,也就是說文化的強弱與輸出與否是以國家文明的經濟基礎為後盾的,所以暫時的文化不對等正是經濟基礎的體現。
第二,我們明確說中華文明是傳統而有生命力的,在政治方面仍然成立。無論是誰當政,都是離不開傳統的支撐。這里說一下其中我們應該認識到的就是,中國的權利階層——即政府從古至今都是高於一切的存在的,幾千年從未允許過與其分權的存在,這也是家長制的延續。即使在商業發達的唐宋,商人也只有成為官員階層的一員才能觸碰到權利,官商結合,腐敗橫行,當然這在以經濟為中心的國情下理所當然的被擴大,只有道德自身才能約束他們,這是儒家的濟世觀念,民主與此是相反的,自上而下與自上而下考驗著政府的觀念轉變能力。所以說,現在社會是必定要沖突激烈的。
第三,無論未來中國的前景是如何,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是絕對不會完全向西方指定的方向轉變的,包括民主制度,從上一點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是有5000年文明的國度,這就是我們的自信。而西方的觀念絕對不會柔軟的接受中國的沖擊,傲慢與偏見是相互都存在的。當然,這里就不轉移您內省的主要矛盾的視線了,說國際形勢也是不得已。
我們不僅僅是民族國家,更是一個文明國家。
我們的文化特質在被經濟建設浪潮中的問題所掩蓋,當把英國150年的工業革命縮短在30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在這個規模宏大、土地廣袤的國土上,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顯奇跡。我們的文化只能植根於傳統文化,而它的建立和傳播不僅僅是內部保持的問題,更是要有宏大的經濟基礎來宣揚海外。
這樣的文化如何建立,將會如何,我還不懂,這是我感到悲哀的地方,所以需要中西融合的人才——當然,社科在現在中國的地位遠遠高於人文的存在,這是不正常的。
總的來說,問題太多,而我還沒形成完整的指導自身人格體系。這需要一群像樓主這樣的人。量和時間,才能促進質的飛躍——不是突變。
希望樓主走向成功,僅此表達對先行者的敬意。
共勉。並不是學術性的,是實用方面,我問過許多人,有的人說美國人信仰很多,但每個人都有信仰,而中國現代就根本沒有文化可言,中國大部分人還在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發愁,能談什麼信仰,有錢就是信仰。一個民族沒有信仰是可悲的,對於我而言,接受了祖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學一共7年,我沒有我的信仰。我知道我是可悲的,可是我有原則,我不會去危害社會危害別人我不去違法犯罪(我也知道這是從小被老師父母嚇出來的)。我愛我的祖國,我有一顆報國心,我想進入政治圈,但是政治又是被中國幾個家族壟斷的,我想救國救民,只能自己創業,先齊家,而後平天下禍亂災難,可是我現在真的很迷茫,中國為什麼沒有自己的與時俱進的適應這個時代的文化(能讓國家人民強大,走在世界前列的文化)。不要和我說什麼韜光養晦,中庸之道,這些帶給了中國什麼?至少我生活的這個年代更多的看到的是貪污腐敗炫富無知腦殘。還有西方所謂的潮流,潮流就是西方國家少數幾個人為壓榨世界億萬人而被神化了的詞語。可是就算有人清醒可還是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為了一個比塑料袋多了一個兜的包而花去有些人一輩子也賺不到的錢,這些為什麼?中國為什麼不能領先於世界?我相信這是文化的差異,就好像唐朝引領世界文化一樣,中國這是怎麼了

Ⅳ 造紙術為什麼被稱為四大發明之一

因為:除了造紙術,另外三項都是宋朝發明的。

Ⅵ 我國的四大發明有什麼用

火葯是戰爭的時候攻擊用,指南針用於荒無人煙的地方指引方向,造紙術寫字用,印刷術可以方便查看

Ⅶ 戚繼光發明的「反切碼」為何被譽為間諜史上「四大發明」

反切碼是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密碼。,反切碼是以昔時福州府府治方言為基礎的

Ⅷ 什麼四大發明 四大名著 都是民國時期搞出來

你酒喝多了!

Ⅸ 四大發明分別是什麼

1、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2、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3、火葯

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4、印刷術

(1)雕版印刷術:

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印度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里。

(2)雕版印刷術:

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發達的黃金時期,許多道士參與印刷術的研發與創新,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3)活字印刷術: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道家學者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在他寫於1088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將此發明歸於不知名的工匠畢升(990年-1051年)。隨著燒結陶土字元的使用,沈括描述畢升製作字形、撿字排列、印刷、並在印刷後拆解留待後來使用。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4)木活字:

元代,著名道家學者、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中東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字,從此畢升首次創造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9)民國四大發明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向來以「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而自豪,不過,「四大發明」這一說法,卻誕生在抗戰期間。

中華文明有很多和「四」有關的並稱,如四書五經、四大美人、唐初四大書法家、初唐四傑、宋代四大書法家、元四家、四大奇書、四大古典小說等等,「四大發明」雖然也是其中之一,但這個並稱比上述那些要年輕得多,更出乎意料的是,它竟然是由一個外國人首先提出來的。

最早,「三大發明」由英國17世紀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認為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

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培根的說法得到了英國漢學家麥都思和革命導師馬克思的認可。

麥都思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賦,很早就表現在很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馬克思則做出了這樣的評論:「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第一個在上述三大發明中加入造紙術的是來華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他在比較日本和中國時指出「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他們(指日本)沒有如同印刷術、造紙、指南針和火葯那種卓越的發明……」這個發明清單後來被著名的英國科學技術史史學家李約瑟發揚光大。

1942年,抗日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雖然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游擊隊在蓬勃發展,國民黨軍隊卻是屢戰屢敗,士氣不振,蔣介石心急如焚,寢食不安。面對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中華民國,蔣介石覺得急需藉助一個東西來振奮一下軍心,鼓舞一下民心。

這時,他碰巧聽說英國學者李約瑟在搞中國科技史,於是就立刻派人把李約瑟和他的助手、他的中國太太魯桂珍接到了重慶,讓他在中國實地考察研究中國科技史。蔣介石在接見李約瑟時和他談了些什麼,外人不得而知。

但我們知道的是,李約瑟很快就在第二年,即1943年,在重慶提出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說法,這個研究成果一時之間轟動了整個中國,進而傳遍了整個世界。

Ⅹ 中國有哪些「四大」

1.「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四大美女」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中國的四大美女究竟誰排第一,本來已有定論,不過那是古代的排法。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3.「四大古都」

西安古稱長安,位於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北麓,地跨渭河南北兩岸。東有華岳、西據太白,南依秦嶺,北臨渭水。

南京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及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不僅孕育了長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東距渤海。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

洛陽黃河中游南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古稱豫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

4.「四大名著」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按照成書順序)這四部巨著。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

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5.「四大才女」

卓文君: 漢代才女, 善鼓琴,貌美如花。家中富貴的卓文君卻看中了窮書生司馬相如,並且夫唱婦隨,當壚賣酒,而司馬相如在得卓文君幫助後也終得成名天下。

蔡文姬:大文學家、大書法家蔡邕之女,自幼博學能文。蔡文姬一生三嫁,先嫁河東衛家,被擄至南匈奴後再嫁給匈奴左賢王。後被曹操贖回,在"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不能兩全的痛苦中終成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自朔漠歸來後蔡文姬嫁給了董祀。

李清照:南宋傑出女文學家,以詞著名,兼工詩文。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後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李清照文詞絕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

上官婉兒,復姓上官,小字婉兒,又稱上官昭容,陝州陝人,祖籍隴西上邽,唐代女官、詩人。因祖父上官儀獲罪被殺後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

閱讀全文

與民國四大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