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民族游戲

創造民族游戲

發布時間:2021-07-28 13:31:23

① 我國少數民族有哪些有趣的游戲

朝鮮族是個愛好體育運動的民族。足球、摔跤、滑冰、跳板、打鞦韆等活動都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性。延邊素有「足球之鄉」的美譽,過去主要是男子參加,近年來一些地方也組織了女子足球隊。摔跤的方式較獨特。

打鞦韆、跳板和頂壇競走是婦女的體育運動。她們盪鞦韆的特點是:高、飄、悠、巧、柔、美、歡。鞦韆繩一般都拴在高大樹木上結實的橫枝上,在鞦韆前方的上空懸有綵帶或鈴鐺,盪起的鞦韆板能觸及這個標志才能贏得歡呼與贊揚。朝鮮族民間有句俗話說:「姑娘時不跳跳板,出嫁後就會難產」。因此,跳板運動很受重視與喜愛。頂壇競走是直接來源於勞動生活的體育項目,壇或罐中都裝有水或米,規定一定的距離,參賽者甩開雙手瀟灑走一回,先到終點而滴水不灑者為勝。

② 緊急!中國少數民族的游戲!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關於火把節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區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動聽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說: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有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歿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里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一般都歡度三天,頭一天闔家歡聚,吃酒祝賀。人們把牲畜肉煮熟後切成坨坨,祭祀神靈和祖先,然後用來下酒。晚上燃火把四處照燎,一般持續三個晚上。人們情緒十分熱烈。人們以村寨為單位,高舉火把繞著村寨和田地照燎,猶如千條火龍騰飛。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節進入高潮,整個涼山沸騰了。小夥子穿上民族盛裝,纏著有英雄結的頭帕;婦女們穿著百褶裙,聚集在廣闊的草壩上,進行各種傳統的體育競賽。小夥子們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婦女們則唱歌、跳舞,彈口弦琴。

有的地區,節日期間要打豬打羊祭神;有的地區要宰一隻狗到田邊地頭祭「田公地母」。人們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所以點燃火把後要挨家挨戶去照燎,邊走邊在火上撒松香,人們稱之為「送祟」。無疑,這是古老的火崇拜觀念的遺跡。

火把節期間,最熱鬧的地方要算鬥牛場了。鬥牛不僅是一種文娛活動,也是選擇良種牛的好方式,對農業、畜牧業生產很有積極意義。比賽中誰的牛獲勝,意味著該養牛青年是個勤勞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們選擇配偶的好對象。摔跤是火把節中另一項吸引觀眾的活動。兩人摔跤,萬眾聚來,親朋好友,都來助威。賽前賽後,圍觀的姑娘彈著口弦琴,小夥子彈著月琴,表示愛慕之情。

「選美」活動則獨具風采。「選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選美」開始後,參加競選的彝族姑娘就圍成圓圈,後者拉著前者手中的花帕,邊走邊唱優美動人的民歌。這里圍觀的小夥子最多,也最慷慨。小夥子們覺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備好的禮物交給裁判,請裁判代為轉交給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禮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當選為美女。當選為美女的姑娘背著許多禮物,臉上帶著紅霞走出會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圍攏來表示祝賀;小夥子們更是圍在姑娘的前後,叮叮咚咚地撥彈月琴,表述自己的心聲。

第四天,由少數人將火把的灰渣掃起來,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color=Red]壯族:迎英雄[/color]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color=Red]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color]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color=Red]哈尼族:盪鞦韆[/color]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color=Red]傣族:擲糠包 [/color]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color=Red]高山族:「圍爐」 [/color]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color=Red]滿族:掛旗過年 [/color]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color=Red]白族:「放高升」[/color]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color=Red]侗族:蘆笙會[/color]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color=Red]
彝族:跳虎 [/color]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

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color=Red]撒尼族:食湯圓 [/color]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

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③ 少數民族的小游戲有哪些

在網路里輸入007,這個網頁是少數民族的小游戲,有些是跟漢族一樣的游戲,如下:
黑白 數字123 數獨 排序 智力過河 五子棋 魔方 華容道 掃雷 找相同 接龍 棋類 撲克牌 麻將連連看 迷宮 接水管 推箱子 益智 俄羅斯方塊 大家來找茬 對對碰 消消看 麻將 連連看

④ 在少數民族聯歡會上可以做哪些互動小游戲

我本人是回族,所讀的學校也是宗教學院,在北京我參加過一場由北京民委舉辦的小型晚會,你可以在每一個民族表演的時候介紹一下他們民族的,特色,吃,穿,就是最經典最精華的,不要超過1分30秒,或者你可以叫主持人在節目沒表演的時候,叫他,她,先表演一下,下一個所要表演的節目,叫觀眾猜一下,是哪個民族將要上台表演了,在表演當中穿插一些民族節日的短表演,其實主要是會場的設計,主持人的發揮,和節目的挑選.

⑤ 民族的獨特游戲

朝鮮族:投壺、射箭、跳板、鞦韆、摔跤、撥河等,孩子喜歡跳馬和腳斗。

蒙古族:賽馬。

哈薩克族:叼羊,(在馬上搶一條羊皮)、姑娘追(姑娘騎馬拿著鞭子追小夥子,只要追到了就用鞭子抽,當然輕輕的抽,表示愛意的抽。)

維吾爾族孩子一般喜歡扔「髀石」(羊腿上的一個方的小關節)。

⑥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游戲

最好的是賽馬

⑦ 有哪些民族游戲

斗羊 射箭 賽馬 摔跤 姑娘追 叼羊

⑧ 少數民族的傳統游戲

1、苗族的「苗童毽趣」

苗毽具體起源於什麼時候暫無考證,據苗族寨老說是從「古老古代」就興起來的。這種活動深受苗族男女青少年喜愛。每年春節期間,從初二到十四,各寨毽堂都是人頭攢動,彩毽飛舞,蘆笙嚶嚶,歌聲悠揚,蔚為壯觀。

2 、傣族的「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3 、黎族的「竹竿舞」

當一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 嘿! 呵嘿! 」場合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持竿者便會用竹竿抬起被夾到的人往外一倒,並群起而嘻笑之。

相反,善於跳竹竿舞的小夥子在這時,往往因為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們的青睞。

4、壯族的「板鞋競速」

板鞋競速是由多名運動員一起將足套在同一雙板鞋上,在田徑場上進行的比賽,以在同等的距離內所用時間多少決定成績名次。目前正式的比賽項目包括:男女60米,男女100米和男女2×100米混合接力五個項目。

5、白族的」跳花盆「

是白族青少年喜愛的傳統跳高活動。比賽開始,由兩位姑娘席地而坐,相距一米,她們用腿和腳尖疊成一定的高度,讓小夥子跳過去。

隨著高度的不斷升高,兩邊的姑娘再以拳頭為標高,每升高一次,加一拳頭高度,以跳得高者為優勝。

⑨ 關於朝鮮族的民族游戲~~具體點啊~~急死啦!!!!

目前很多朝鮮族傳統游戲,如鬥牛、斗雞、石戰、尺子游戲、貫釘、打摟、八道棋、對壘棋等已經完全消失。目前,吉林延邊地區朝鮮族成員中年長者還可記得小時候玩過的,而年輕人反而對現代游戲具有濃厚的興趣。據相關歷史文獻資料記載,20世紀初延邊地區的龍井、圖們、琿春等地己有鞦韆、摔跤、跳板等傳統游戲項目;到了60年代初,朝鮮族聚居地方到處可以看到摔跤的場面。如今原來普及和開展較好富有民族特色的鞦韆、跳板、拔河、摔跤等這些傳統游戲,更多局限在大型運動會或節慶假日里才能看到,冰爬犁、轉風輪等游戲,雖然偶爾能夠見到,但已經處於隨時都會消失的境地。
隨著社會發展朝鮮族的很多傳統游戲已經失去早期的社會功能,具有新的文化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原本很普及的游戲活動也隨著社會結構和人們生存觀念的變化逐漸失去生存空間而逐漸消退、甚至完全消失,如農樂游戲(又稱農樂舞、農樂歌)是朝鮮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游戲之一,以舞蹈藝術的形式反映了農業生產為主的朝鮮族生產生活方式和情感。過去朝鮮族成員慶豐收時為了烘托節日氣氛常常進行這種農樂游戲,而如今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逐漸失去了普及性。反之,一些游戲隨著社會發展需求的產生和生存必要性的加劇重新得到復甦和強盛起來。如前幾年銷聲匿跡的滾鐵圈、陀螺等游戲,如今出現復甦的趨勢,花圖、踢毽子、跳繩、風箏等游戲活動開展得也十分普遍。這也是民族文化一個獨特的傳播特徵。頂水瓮是朝鮮族女性一個獨特的技能,過去在朝鮮族聚居區到處可見朝鮮族女性頭頂瓦瓮送水或搬運其他物品的景象。目前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一些運動會上仍能夠看到這種民族傳統技藝。
傳統游戲的製作、規則和玩規則發生變遷
隨著社會發展,一些傳統體育游戲在製作材料的選擇和游戲的規則、娛樂時間和節氣、人員的配置、玩法等方面出現了新的發展動態。以跳板為例,過去為了不使跳板錯位或脫離墊木,常常是由一名婦女橫向坐在跳板中間,而現在則用鐵軸把跳板固定在墊木上;鞦韆過去常常設在河邊高大的粗大樹枝上,如今隨著競技范圍的擴大與發展以及場地等因素的原因,大多設在廣場或學校的操場等地,且大多用豎立架子的鞦韆。過去常用粗的木頭,現一般用鐵管,因為鐵管設置和收回方便;過去紙質的花圖牌大多由現在的塑質來代替,其圖案的色彩和亮度也更加清晰;風箏的材質也不只局限在紙張、還有各種絲織品、高科技面料等大膽用於製作上,更加突出了空中的飄落和色彩等視覺效應。
如今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更加趨向於一種休閑的、降低其技術性和危險性,突出娛樂性和安全性的改進的鞦韆、跳板等傳統娛樂設施,其游戲規則也有了一些新變化。
一些傳統游戲在社會娛樂群體的年齡結構和特徵方面也出現了新變化。如花圖游戲由過去男女老少都喜歡的娛樂活動,逐漸轉向以老年人群體為主的年齡特徵,其玩法也隨著年齡特徵有所不同,總體上老年群體的玩法比其他成年階層的玩法相對簡單易行。如今風箏不僅是兒童的娛樂游戲,已成為中青年人和老年人放鬆心情、嬉耍娛樂的活動。

游戲種類越趨豐富多樣

朝鮮族游戲發展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我國多民族共同生存的文化環境,使朝鮮族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中一些游戲逐漸變為游戲種類,如撲克、麻將、門球、猜謎語、找寶游戲、對成語、俗語游戲、掛酒瓶、登山等。還有各種積木玩具、游戲角、秧歌舞等,已成為朝鮮族兒童喜歡的游戲內容。朝鮮族游戲發展呈現出與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不斷更新和完善的發展趨勢。同時朝鮮族的很多傳統游戲也已被其他民族接納和吸收成為多民族喜歡的游戲項目,有些傳統游戲還成為我國民族運動會的競技項目或者表演項目,如鞦韆。
從朝鮮半島引進新的游戲種類豐富了自己的游戲內容。如「四物樂」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新型游戲,是指原本在野外進行的農樂游戲轉變為舞台藝術形式的一種游戲。據說1978年2月誕生於韓國漢城鍾路區的一個空間書廊,因這種新藝術形式是由四個人組成而得名。筆者訪談延邊大學南熙哲教授時得知,「四物樂」是由韓國著名的民俗學家沈雨晟先生命名的,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四物樂」中的「四物」是指朝鮮族的長鼓、鼓、鑼、擦等四種打擊樂器。據調查,吉林延邊地區「四物樂」游戲呈現出日趨普及和熱漲的態勢,且具有不同的社會群體。以延吉市為例,從幼兒園小班開始先用實物來代替樂器進行娛樂,到了大班和學前班改用樂器來進行;中小學「四物樂」己經成為藝術節、慶典等活動的必演節目。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已設有專門的「四物樂」樂隊,成為學校各類活動的首選節目。「四物樂」是在朝鮮族獨特的藝術感覺和鑒賞能力的基礎上,以朝鮮族勤勞個性為文化象徵而產生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最初引入「四物樂」時韓國曾選派專業藝術團體的專家、學者到延邊地區進行免費講授,免費提供相應的設備。這些新文化的引進和接納,豐富了我國朝鮮族游戲內容,成為游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
在原游戲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游戲種類。如頂水舞是朝鮮族頂水瓮游戲藝術化的表現形式,常在一些大型慶典活動或民俗活動中進行。延吉市六一幼兒園、新苗幼兒園等5所幼兒園,都開設了頂水舞課程,每年「六一」兒童節時都進行頂水舞表演。
民族文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建構新的文化結構與發展模式的動態過程。朝鮮族傳統游戲傳承自始自終離不開各民族文化的撞擊和影響,具有突出的歷史性和現實性特徵。朝鮮族在不斷完善本民族傳統游戲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和接納他民族優秀的文化精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點。但隨著世界一體化和全球化的加劇,目前朝鮮族傳統游戲發展存在許多現實問題和困難,一些游戲如不能及時更新和調整,必然面臨更大的危機和挑戰。要解決這些現實沖突和矛盾,必須要樹立各民族共同和諧發展的文化生存理念,堅持文化相對論的發展觀和認知態度,不斷改進和創新本民族文化結構,以使其適應當代社會和文化發展需要。
(來源:《中國民族》)

閱讀全文

與創造民族游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