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李林愛發明

李林愛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8 12:17:09

A. 三位科學家的發明影響世界,但是下場很慘,這些人是誰

科學家們不斷鑽研,推動科技的發展,而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科學家們在發明的過程中,有的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有的下場慘淡,真是令人扼腕嘆息。

1.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著名的科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她獲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居里夫人不但創立了放射性理論,她還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居里夫人通過長期的實驗和探索,發現了鐳和釙兩種新元素,而鐳經常被用於治療癌症,拯救了無數重病患者。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得了惡性白血病,這位科學家的去世,讓人痛惜無比。

這三位科學家的發明影響了全世界,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在我們享受他們勞動成果時,請記住他們的名字,記住他們的付出。

B. 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家有哪些

1、居里夫人

因為對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居里夫人還曾經兩次榮獲諾貝爾獎,不過最終本人卻因為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而患病去世,包括一直到今天為止,居里夫人生前留下來的筆記本上,還攜帶著大量的放射性元素。

C. 真正成熟的滑翔機是誰發明的如何發明的

世界航空界的業內人士有一個共識,人類有史以來真正的成熟的滑翔機,是由德國的李林塔爾兄弟發明的。

李林塔爾兄弟出生在德國北部麥倫堡省的一個紡織品商人的家庭里,他們從小就對鳥兒的飛行感興趣,幻想著有一天能真的飛上天去。早在中學時代,他們就對凱利設計的滑翔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長期的思考,他們認為人要想在空中飛行,像鳥兒一樣拍打著翅膀那是行不通的,而像鳥兒那樣停止拍打翅膀靜靜滑翔,也許是可行的。

這是1861年夏天的一個漆黑無月的夜晚,李林塔爾兄弟偷偷地從家中跑出來,站在一個閱兵台上,用勁振動縛在雙臂上的用薄板做的翅膀,並拚命奔跑,想要飛起來。原來,他們兄弟倆害怕同學們嘲笑,這才趁天黑出來練習飛行。

這一年,他們倆分別只有13歲和12歲,但是他們倆已經製作出了許多小的飛行器模型,還自製過一架滑翔機,在自家房屋後面的土坡上進行實際操作。最遠的一次,哥哥奧圖飛過了100米的距離。

奧圖長大後,成為柏林市一位有名的機械工程師,他設計過蒸汽鍋爐、採煤機和採石機,多次獲得政府的獎勵。盡管這樣,他的最大興趣仍然是飛行,為了能像鳥兒那樣飛行,他幾乎耗去了全部工余時間和節余的金錢。他經常和弟弟研究多種不同鳥類的翅膀結構和飛翔方法,特別注意其翼展面積和對升力的影響。他們特別注意海鷗的飛翔,集中精力研究鷗翼,並深信人類的飛行必須以撲翼動作來維持。他和弟弟古斯塔夫的滑翔飛行練習從來沒有中斷過。

1889年,奧圖發表了人類航空史上的經典著作《作為航空基礎的鳥類飛行》。兩年後,他們又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採用固定翼的滑翔飛機,全部重量約20千克,兩個翅膀的長度為7米,用竹子和藤做成骨架,在骨架上縫著布,人的頭部和雙肩可以從兩翅之間進入。後部還裝有尾翼,看起來很像蝙蝠展開的雙翼。奧圖把自己吊在這副翅膀上,從15米高的山岡上跳起,滑翔機在風力作用下輕輕地飄在空中,在300米外安全降落。從此,他有了「蝙蝠飛行家」的雅稱。

從1893年到1896年間,李林塔爾兄弟在一座名叫里諾韋的小山上先後進行了2000多次滑翔飛行,距離最長的一次達到了350米,高度最高曾經達到了30多米。他們在多次飛行中研究了升力和風速、傾角的關系,積累了許多數據,同時還建立起了空氣動力試驗室,摸索飛行的規律,使得他們製作的滑翔機性能越來越好。起初,他們製作的是單翼機,後來採用雙翼機,以獲得更大的升空力。李林塔爾兄弟倆在這期間共同造出了8種型號的滑翔機,大多採用撲翼機械,以柳木作支架,用竹片或藤條支起布匹,蒙在滑翔機上。

李林塔爾兄弟在試驗中認識到,應該進行三項改進:第一是在飛行中使機身平穩不搖擺;第二是為了改變方向,需要安裝舵;第三是要安裝動力,即使沒有迎面風也能飛行。為了保持飛行時機身的穩定,他們採用了各種力學知識,獲得了相當良好的效果。在動力方面,由於那時已發明出了內燃機,他們在滑翔機上安裝了2.5馬力的發動機。至於舵的問題,他們決定在製成帶發動機的飛機以前,先在滑翔機上裝上舵,搞一下試驗。

1896年8月9日這天,風比任何一次試驗時都要大,年已48歲的奧圖又一次登上里諾韋山。這一次他要對裝了舵的滑翔機進行試驗。他像往常一樣,抓住滑翔機向山坡下奔去,然後騰空而起。漸漸地,他隨著一股上升氣流飛到離地面20多米的空中。奧圖沉著冷靜地順風使舵,突然感到滑翔機翅膀扭動了一下,「不好,有旋渦氣流!」還沒有等他將滑翔機調整好,又一陣狂風從側面吹來,滑翔機失去了控制,轉眼之間翅膀折斷,結果連人帶機摔了下來。第二天,躺在柏林一所醫院里的奧圖對泣不成聲的弟弟留下了這樣的遺言:「如果沒有犧牲,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說完他就離開了人世。奧圖犧牲的消息震動了世界。固然有人因此而畏懼、悲觀,但是也有人因此而受到激勵,他們繼續奮不顧身地進行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直至發明出帶有動力的飛機。

D. 名人發明創造的故事

轉: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而許多動物已經在我們之前就學會了利用地球磁場來辨別方向。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活字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E. 李林因為一個角色走紅,為什麼正紅時卻嫁給小6歲男星隱退

這個可能是遇上真正的愛情了嘛,所以說才會這樣選擇的

F. 我和李林都12歲,我真的喜歡李林么,那晚,他抱了我……

孩子,你喜歡一個人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以你的年齡,這僅僅是喜歡而已,愛的意義很深,它包含了很多,你才處於朦朧時期,對異型僅僅是好感而已,不要錯誤的把它當作愛,要好好愛惜自己,你的人生還很長很長。

G. 李廣的孫子李林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南)人。西漢將領,李廣之孫。曾率軍與匈奴作戰,戰敗投降匈奴,漢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系。其一生充滿國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對他的評價一直存在爭議。 李陵(前134年-前74年)之父是李廣長子李當戶(前158-前134),李當戶早死,李陵為遺腹子。李陵成年後,被選拔為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他擅長射箭,十分愛護手下的士兵。漢武帝因李家世代為將,便讓他帶領八百騎兵。李陵曾帶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餘里,偵察地形,但沒有發現敵人。後又被任命為騎都尉,率丹陽郡的楚兵五千名,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練射術,以防備匈奴。 天漢二年(前99年)秋,漢武帝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帶騎兵三萬出征匈奴,在天山與右賢王相遇、戰斗。漢武帝在武台召見李陵,令他為李廣利軍監護輜重。李陵辭謝,並主動請纓率所部獨立成軍,牽制匈奴軍隊,以輔助李廣利的正面作戰。武帝應允,因為戰馬不足,所以李陵只能將步兵出征。李陵率五千名弓箭手從居延北行軍一個月,在浚稽山與且鞮侯單於的三萬騎兵遭遇,匈奴軍將漢軍圍在兩山之間。漢軍以輜重車為營,布陣於營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後列士兵持弓箭。匈奴見漢軍人少,便向漢軍進攻,結果遭到漢軍千弩急射,匈奴兵應弦而倒,被迫退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於大驚,急調左右部八萬余騎攻打李陵,李陵且戰且退,士兵傷重者卧於車上,傷輕者推車,再輕者持兵器搏戰。李陵說:「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漢書·李廣蘇建傳》)原來剛出征時,一些關東盜賊的妻子因遷徙而隨軍,為士卒妻婦,藏於車中,後被李陵發現,全部處斬。第二日再戰,斬首三千餘級。行十餘日,抵一大澤中,澤中多蘆葦,匈奴順風放火,漢軍亦縱火,預先燒周圍的蘆草以自救。退至某山,單於派兵攻擊,李陵與匈奴兵步戰於樹林中,斬殺數千人。又發連弩射單於,單於逃走。單於見李陵部卒勇銳,久戰不下,又漸近漢塞,便問部下:「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諸將說:「單於自將數萬騎擊漢數千人不能滅,後無以復使邊臣,令漢益輕匈奴。」於是再戰。當時,兩軍一日戰數十次,漢軍又傷殺匈奴二千餘人。匈奴見形勢對已不利,便想退兵。這時漢軍軍侯管敢被校尉侮辱,氣憤之下投降匈奴,說:「陵軍無後救,射矢且盡,獨將軍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為前行,以黃與白為幟,當使精騎射之即破矣。」(《漢書·李廣蘇建傳》)單於大喜,於是便派騎兵合攻漢軍,並大聲疾呼:「李陵、韓延年趣降!」(《漢書·李廣蘇建傳》)漢軍在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對射,矢如雨下。漢軍南撤,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而去。此時,漢軍尚有三千餘人,以短刀,車輻為武器,退至一峽谷內,被匈奴阻斷後路。單於隱藏在漢軍身後,在角落裡向漢軍投石,漢軍多數戰死,無法前行。黃昏後,李陵穿便衣獨步出營,良久而還,長嘆說:「兵敗,死矣!」軍吏說:「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李陵說:「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漢書·李廣蘇建傳》)於是斬盡旌旗,將珍寶埋於地中。李陵慨嘆說:「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夜半李陵與成安侯韓延年率壯士十餘人突圍,被匈奴數千騎兵追擊,韓延年戰死。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曰:「無面目報陛下。」(《史記·李將軍列傳》)遂降匈奴。僅有四百餘人回到了漢境。這場戰役李陵以步兵與匈奴騎兵抗衡,孤軍苦戰,充分發揮了遠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殺傷匈奴騎兵萬余,其戰術運用和戰役指揮是成功的。但是由於漢軍未能對李陵部實施必要的接應和支援,實力相差懸殊,最終造成李陵幾乎全軍覆滅。李陵戰敗後,武帝召見了李陵的妻母,後聽說李陵投降,大怒而責,陳步樂自殺,群臣皆言李陵有罪。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這次李廣利出征匈奴,因為李陵和單於主力遭遇了,李廣利的功勞很少。武帝因此遷怒於司馬遷,將其腐刑下獄。後武帝後悔沒給李陵派救援,說:「陵當發出塞,乃詔強弩都尉令迎軍。坐預詔之,得令老將生奸詐。」(《漢書·李廣蘇建傳》)於是遣使者慰勞李陵軍逃脫的人。李陵在匈奴一年有餘,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率兵入匈奴,無功而還,說:「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於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漢書·李廣蘇建傳》)武帝聞後,將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誅殺。隴西士大夫都以李氏為愧。李氏的名聲由此敗落了。其後,漢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對使者說:「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於漢而誅吾家?」使者說:「漢聞李少卿教匈奴為兵。」李陵說:「乃李緒,非我也。」(《漢書·李廣蘇建傳》)李緒本為漢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後降匈奴。李陵痛其家因李緒而被誅,便叫人刺殺了李緒。匈奴大閼氏要殺陵,單於將其藏於北方,大閼氏死才回來。匈奴單於得到李陵後,因李家世代為將的聲望,以及與之交戰時李陵英勇的表現,對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陵,並加以重用,封為右校王。漢昭帝即位後,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二人與李陵交情非常好,便派李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降陵。任立政見李陵即說:「漢已大赦,中國安樂,主上富於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漢書·李廣蘇建傳》)想以此言打動李陵。但李陵說:「吾已胡服矣!」「歸易耳,恐再辱,奈何!」最後他說:「丈夫不能再辱。」表示其決意留在匈奴。李陵在匈奴二十餘年,元平元年病死。點評:李陵以其特殊的經歷使其成為歷史上頗有爭論的人物。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恥於他,也有人認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並非怕死。「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辛棄疾· 賀新郎)也許只有司馬遷的那一番言論,才是歷史對李陵的公正評價 如果將李陵投降的原因盡歸於其貪生怕死,似乎不太能讓人信服。作為從小熟諳「雖忠不烈,視死如歸」之道理的名將李廣之後,作為臨十餘倍於己之敵苦戰近十日而毫無懼色的一代名將,生死似乎不應當是特別重大的問題。《答蘇武書》所道:「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更何況司馬遷《報任安書》所言:「身雖陷敗彼,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所言是屬實的。而況李陵在最後關頭,確實是想一死了之的。之所以不死而要受降,或許這是因為他畢竟還年輕氣盛,要是因為「兵不利,戰不善」而兵敗的話,恐怕他早就跟匈奴拼了。然而自己明明被人算計,而功業不成,如此赴死於國事無補,自己也死難瞑目。況且就這樣稀里糊塗地戰死,對皇帝沒法交代,也愧對他祖父李廣的在天之靈,更對不住那些跟著他拚死血戰的五千將士。投降也是讓兵士們盡可能殺出重圍向漢武報信,似乎別有考慮。李陵欲「有所為也」,自己且暫留此有用之身,待來日尋的時機再立奇功,譬如生擒或刺殺單於,至少也可以向他祖父李廣學習,想辦法逃脫,這在蘇武返回漢朝後是得到證實的. 其後,漢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對使者說:「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於漢而誅吾家?」使者說:「漢聞李少卿教匈奴為兵。」李陵說:「乃李緒,非我也。」(《漢書·李廣蘇建傳》)李緒本為漢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後降匈奴。李陵痛其家因李緒而被誅,便叫人刺殺了李緒。匈奴大閼氏要殺陵,單於將其藏於北方,大閼氏死才回來[2]。 不難看出李陵終究是心繫故國,李陵如果「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並為鯨鯢」,則實在有千萬條理由可以帶上匈奴兵馬,殺回漢地。然而李陵卻沒有這么作,反而先是冒著生命危險刺殺了李緒,為自己復仇、也為漢家清除了一大隱患;此後更帶著被單於要求而娶之的其之女兒,住到偏遠的地方,基本和匈奴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只有在遇到單於要決大事時,才「入與決」。 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五年,和他太太跖跋氏生養了幾個兒女,余則基本無所事事,惟苟且其百死之身而已。中間曾被單於指派當說客去勸降老朋友蘇武,兩人見了幾面,喝了點酒,大概相互還贈送了幾首詩(但今存於《昭明文選》和《藝文類聚》中之別詩,疑為後人偽托)。蘇武當然沒有被說動,但兩個人仍保持著很深的友誼,以致於後來蘇武還朝,還頗為他講了幾句話。 李陵的真正為匈奴「效勞」,是在征和三年(前90),在匈奴和漢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會戰中,李陵被信人不疑的單於安排協從一匈奴大將軍圍攻漢軍。而他將和漢軍會戰的初戰地點,竟正是最終導致他家破人亡身敗名裂的與匈奴最後一戰的戰地:浚稽山。這是否是暝暝之中的一種安排? 征和三年,李陵作為漢朝的降將,大抵第一次參加了匈奴和漢之間大規模會戰。由於後世有不少漢奸或試圖當漢奸者,總絞盡腦汁試圖從李陵的這一次參戰中,提取出自己也可安然地替新主子賣命的心靈解脫的瀉葯,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次會戰,多作一些了解。 《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單於既立六年,而匈奴入上谷、五原,殺略吏民。其年,匈奴復入五原、酒泉,殺兩部都尉。於是漢遣貳師將軍七萬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將叄萬餘人出西河(作者按:《資治通鑒卷二十二》載商丘成所帶兵為二萬人),重合侯莽通將四萬騎出酒泉千餘里。單於聞漢兵大出,悉遣其輜重,徙趙信城北邸郅居水[3]。 左賢王驅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銜山。單於自將精兵左安侯度姑且水。御史大夫軍至追斜徑,無所見,還。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叄萬餘騎追漢軍,至浚稽山合,轉戰九日,漢兵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至蒲奴水,虜不利,還去」。《資治通鑒卷二十二·漢紀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所載本乎此,惟商丘成所帶兵為二萬人,與漢書異,不贅述。上述所引之文清楚明了,亦不再加解釋。李陵所帶的匈奴軍,和漢御史大夫商丘成所領之漢兵,會戰於浚稽山。浚稽山正是數年前李陵最後一次與匈奴決戰之地點。那時,李陵曾「將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叄十日,至浚稽山止營,舉圖所過山川地形,使麾下騎陳步樂還以聞」(《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因此,他對浚稽山一代的地形,無疑是十分熟悉的。李陵自幼「有廣之風」,乃一代名將,精通兵法;同時,熟悉地形要略,對於帶兵打仗之將而言,極為重要;因此,李陵可謂占盡地利[2]。 反觀商丘成,「(征和二年)九月,商丘成為御史大夫」(《資治通鑒卷二十二·漢紀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御史大夫之職責,不是來帶兵打仗的。商丘成和李陵相比,更有天壤之別。同時,商丘成帶兵迎擊匈奴,是征和三年五月。換言之,從他新官上任當御史大夫到出兵西河,前後只有半年多一點的時間。這么短的時間要想熟悉兵權軍事、上下溝通,是相當困難的。又,漢軍之與匈奴兵會於浚稽山,乃是被其騎兵窮追而至的,而非如當初李陵先在彼處安營紮寨,勘探地形。對此處之地形,商丘成縱是絕代軍事天才,恐怕慌亂之中也斷難熟悉。如此,漢軍之地利有大虧之處。 又,以兵力計,即本《漢書》,商丘成所帶兵不過三萬余,與李陵所帶兵持平。然而李陵所引乃匈奴之精銳騎兵,戰鬥力十分強勁。同時,漢兵乃以遠兵來襲,疲憊已極。面對的是以逸待勞之匈奴軍,並被窮追猛打退入浚稽山,其戰鬥力實在大可值得商榷。於此點上看,則漢軍實力上又有大虧之處。 再,當年李陵「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那五千兵馬還個個效命,以一當十。面對匈奴八萬之兵,相持亦不過十日左右,最終是以大部戰死,自己被俘,「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作為收場。商丘成之兵雖眾,大概很難和李陵之兵相提並論,在中人包圍倉皇逃奔進入自己所不熟悉之浚稽山後,卻反能「轉戰九日,漢兵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一個御史大夫靠一堆疲兵窮卒,最終反能把由名將所帶的驍勇善戰以逸待勞乘勝追擊之精銳騎兵打敗、最終無獲而歸,這難道不要讓人奇怪的么? 如果李陵真為了報一己之仇,全心全意為匈奴服務,賣起命來不遺余,那商丘縱使霍去病靈魂附體恐怕都要身首異處了。歷史就是歷史,更多的詮釋已全然無益。雖然說如果從純軍事的角度上講,給出一個可以接受的解釋,並非難事,然而這大抵也是毫無必要的。因為無論怎麼論道,都難免有以今人之胸釋先人之懷之意在。短短的「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叄萬餘騎追漢軍,至浚稽山合,轉戰九日,漢兵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至蒲奴水,虜不利,還去」這數十字,更也為後人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H. 2018考研數學泄題是怎麼回事 李林考研數學泄題

前幾天是咱們普通人對於聖誕節和平安夜的狂歡,也是考研大隊的狂歡,因為考研就在前兩天結束了,有很多朋友都參與了這場大戰,但是近期卻有傳聞說有一位補習班的數學老師對數學考研題目有泄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跟著小編往下看吧。

這是一位考研大神發的微博,足以證明今年的考研數學題目有多麼的難,很多成績好的朋友們都沒有考好。

有網友表示自己踏踏實實做了31年真題3遍與2遍全書一遍660,寫了近千張稿紙,總結了兩個本子的筆記,我真心覺得很難,至少在考場上真的很難。考完冷汗都出來了,緊張的只想吐,午飯都吃不進去。

最後一對答案倒是沒太難受,勉勉強強120,還能接受,但過程太煎熬了。

我真的感覺,數學學了一年趕不上個壓題的,政治學了半年趕不上壓題的,英語學了半年趕不上靠玄學,這考試的目的在哪裡?坐等這件事情的後續。

泄題這種風向真的不好,研究生考試是選拔人才的,如果選拔不好的,那還選什麼,估計以後導師全要保研的得了。

數三的戰友可以看看那個老師的視頻,不清楚數一的,不過數一也可以看看。

對於一個理科生考金融來講,不說完全,也有一大半的賭全壓在了數學上,現在又有什麼用呢?

辛辛苦苦十個月,不如別人三小時。

先節選這么一部分吧,反正小編是看不懂的畢竟沒有學過,考研大軍們如果看到了可以自我判斷一下。

有人說沒有泄題打死我也不信,數二上今年那幾道大題考的那麼偏,我周圍的同學都沒做出來,他竟然能全部押中,連圖像跟問題都一模一樣。

16年考研數學史上最難,結果那年泄題了。

18年考研數學難度新高,又泄題了。

復習大半年不如人家2000塊錢的一節課,這個李林到底是何方神聖?

考研大軍們辛苦了一年多,把自己折磨的不像話,就是為了可以有一個好的結果,很痛心,看到別人考前花2個小時輕輕鬆鬆上80。不怕數學難,要難大家一起難。結果今天早上看到泄題消息,心涼半截。李林老師啊,你知道有多少考生早出晚歸,辛辛苦苦,就為了這三個小時。有多少人咬牙堅持,就為了那個「夢想」。我們有夢,我們敢追,可是不公平重重的給了我們一記耳光,告訴我們:不可以!

就好像一直有人將你握在手心,最後那一刻合起手掌,在絕望中灰飛煙滅。

只希望得到公平,還考研學子公道,考研真的很不容易,一句走過來的心酸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臨考前的1個月連吃飯回宿舍都是跑著的,每天都是接近1點回宿舍,午休如果一不小心睡超過了1個小時都覺得奢侈,覺得有罪惡感,這樣的結局真的接受不了。

網友評論:

宇哥微博已經被刪了。

湯神也是,兩個最愛的數學老師,都被刪了

這不就是原題嗎?

假設檢驗都能預測到,這得是考神附體了吧。這種東西基本沒考過,還這么準的點中。哎!

湯神和宇哥發了微博都被刪了,艾特也沒用了。

哈哈哈,我16考了,18又考,十首涼涼都不能表達我的心情。

要我說這李林腦子也是有問題,明知道是原題還敢這么明目張膽地弄視頻課,算了,既考完,多說無益,人生中又一堂課。

考前幾天進的一個考研群里還有學長學姐建議看一下李林的,說這個人每年都很神會押中題。我當時心裡想的再神還不就是考綱里那些題,根本沒理會。

目前整個事件就是這樣了,目前官方還沒有作答,真的是苦了考研大隊們的心了,估計這一會都非常難過吧,安撫一下,讓我們靜待事情的後續吧!

I. 李林的個人基本情況

姓 名:李林
性 別:男
出生年月:1963年9月
民 族:漢
職稱職務:教授
最後學歷、學位:研究生/管理學博士
工作單位: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J. 李林愛張瑩

依稀情

[ 李子掛落枝頭俏,]

[ 林間幽影意鍾情。]

[ 愛語連綿心思會,]

[ 張目對望韻稀零。]

[ 瑩瑩露珠展天晴。]

意思自己去體會吧。希望你喜歡!

閱讀全文

與李林愛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