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衛衣的發明時間

衛衣的發明時間

發布時間:2021-07-28 11:19:58

A. 下列物品的發明者和發明時間

雨傘
發明者:抄魯班夫婦 發明時間:春秋
雙筒望遠鏡
發明者:Hans Lippershey 發明時間:1608年
算盤
發明者:不詳。 發明時間:西周以前
照相機
發明者:達蓋爾 發明時間:1839年8月19 日
自行車
發明者:黃履庄 發明時間:清康熙年間

B. 發明時間

夏末,貝殼作為貨幣被使用

C. 人類 什麼時候 發明 布 開始做衣服穿的

人類是從何時開始穿衣服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科學家們認為,從身裹獸皮發展到穿經過剪裁和縫紉的衣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但由於纖維等腐爛速度較快,迄今為止,科學家研究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只能憑借一些間接證據。早先的研究認為,人類在距今7萬年前穿上衣服。但最近科學家得出不同的結論:人類可能在距今約19萬年前已開始穿衣服。他們的依據竟然是寄生在人身體上的虱子。

虱子與人類穿衣史

與人有關的虱子共有三種:頭虱、體虱和陰虱。頭虱和陰虱主要寄生在毛發中,而體虱喜歡生活在人穿的衣服里。專家普遍認為,體虱是由頭虱分化而來的,並推測體虱從頭虱中分化可能發生在衣服開始在人類中普及之時,正是衣服的出現給了體虱以寄生的新環境。因此,如果知道體虱最早什麼時候出現,就能推測出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
幾年前,科學家使用了一種被稱為「分子鍾」的技術。他們首先對寄生於人身上的虱子和寄生於黑猩猩身上的虱子的遺傳密碼進行了比較,確定產生每個遺傳變異平均所需的時間。之後,他們分析了約40種頭虱和體虱DNA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體虱大概於距今7.2萬年前從頭虱中分化出來。據此,他們估計人類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穿上衣服的。
不過,不少人對這項研究提出質疑。因為線粒體DNA畢竟比較簡單,這個鍾可能不太准。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遠古時代,好氧細菌被原始真核細胞吞噬以後,在長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現在的線粒體。在隨後的演化過程中好氧細菌逐步喪失了獨立性,並將大量遺傳信息轉移到了宿主細胞中,形成了線粒體的半自主性。因為DNA的變化速度比較穩定,所以比較頭虱和體虱線粒體DNA的不同可以大致推測出兩者分化的年代。最近,科學家檢測了頭虱和體虱的線粒體DNA和核DNA,得出的結論應當更加精確,而且聽上去更「刺激」——人類穿衣服已經超過19萬年。現代人類已經產生了超過20萬年,在之前的直立人就可能有足夠的能力製造衣服。我們看到的「北京人」(屬於直立人)的插畫都是穿著獸皮衣的。


最早的服裝什麼樣?

目前,無論是服裝史學者,還是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人類服裝的最初形式,是由獸皮、樹葉之類的遮掩物發展起來的,而這種遮掩物又類似當今人們所穿著的圍裙。以人類最初服飾的遮掩范圍來看,僅僅能掩蓋住腰部以下,腿部以上的部位。現在,人們可考證人類最早使用工具縫制衣服的歷史距今大約幾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中出土的骨針,足以證明這一點。本世紀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了一枚骨針。這枚骨針長82毫米,針身最粗處直徑3.3毫米,針身圓滑而略彎,針尖圓而銳利,針的尾端直徑3.1毫米處有微小的針眼。製作這樣的骨針,必須經過切割獸骨,精細地刮削、磨製以及挖穿針眼等多道工序,需要較高的製作工藝才能完成。這枚骨針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縫紉工具。我們可以推斷,在原始人類學會使用骨針之前,人類早已懂得用獸皮、樹葉之類裹身了。

中國人穿衣史

當人類從蒙昧中掙脫出來,開始製作工具、捕獵勞作的同時,就有了服裝的雛形:茹毛飲血、而衣皮葦——即吃生肉、喝畜血、穿獸皮、遮樹葉。此時的「服裝」具有其最原始的三個功能:禦寒、護體、遮羞,而材料直接取之於大自然。後來,人們發現有些樹皮經過漚制後會留下很長的纖維,可以用來搓繩結網,還可以用它來結成片狀物圍身,這就是紡織物的前身。此時大約是神話傳說的伏羲漁獵時代,距今約1萬多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末期。
再後是神農的農牧時代,據傳神農氏教民種植葛麻穀物,開始有了農業和畜牧業,這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大飛躍,它使人類擺脫了直接依靠大自然的賜予,逐漸依賴自身的智慧和勞動來創造生活資源。人類最早使用的纖維是葛和麻,它們的莖皮經過剝制、漚泡,可以形成鬆散的纖維,再將這些纖維用石紡錘搓製成線和繩,編結成漁網和織物,人類進入了紡織時代,服裝也正式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時期,開始有了養蠶、繅絲、織綢的生產。最初的人們可能只是為了吃蠶繭中的蛹充飢而認識到這種昆蟲的,後來在用嘴咀嚼的過程中發現蠶繭的外殼可以抽出很長的纖維來,用它來製成的織物,比麻、葛織物既高貴又柔軟舒適。於是,傳說黃帝的元妃嫘祖率領民眾養蠶繅絲織綢,開始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大發明創造:絲綢。考古發掘證明,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與傳說中的黃帝嫘祖時期基本吻合。
此後即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服裝的功能開始有了美觀、裝飾和等級、尊卑等方面的延伸意義。在此後的漫長的奴隸和封建社會中,絲綢價值昂貴,只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可能穿戴,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衫,稱為「布衣」。而服裝的色彩等級規定也十分嚴格,如黃色屬帝王專用,違禁則會招來犯上殺身之禍。
棉花是很晚才從印度傳入我國的,由於種植棉花比種麻方便,產量高、加工簡便,做出的服裝也比麻舒適,因而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纖維材料的四大家族:棉、毛、絲、麻。人們採用這四種紡織纖維作為服飾材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
1900年,人類首次通過化學的方法生產出了人造纖維,這種纖維的原料仍然還是木質纖維素和棉短絨,人們只是使用了化學手段把它們溶解並加工成纖維,因此把它們稱為「再生纖維」更為確切。二次大戰期間,中日兩國的蠶絲業都遭受了重創,生產絲襪的原料嚴重不足,美國杜邦公司研製出了一種專門用於代替蠶絲生產長統絲襪的合成纖維:Nylon66(尼龍、錦綸)。這是人類第一次採用非纖維原料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化學纖維。此後,聚酯纖維(滌綸)也開始閃亮登場,並且很快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紡織纖維。除了錦、滌之外,人們又逐漸發明了維綸、氯綸、氨綸、腈綸、丙綸以及用這些原料為母體的各種改性合成纖維。
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紡織原料之一的蠶絲纖維,由於其產量有限,生產過程繁瑣,成本無法與合成纖維抗衡,已經退出了作為主導紡織纖維的地位。但是,蠶絲纖維對人體的安全無毒和服用舒適性卻是各類化學纖維甚至包括其他天然纖維都無法比擬的。在今天,貼身的絲綢內衣雖價格昂貴,卻是回歸自然的結果。

D. 衛衣 這個衣服名字的由來

你好~

衛衣
【漢語拼音】:wèi yī來於英文SWEATER的說法,在一些沿海城市,年紀大的人都知道這個名字——就是厚的針織運動衣服、長袖運動休閑杉,料子一般比普通的長袖要厚。袖口緊縮有彈性,衣服下的邊和袖口的料子是一樣的。

【衛衣簡史】
很少有服裝品類能兼顧時尚性與功能性,但衛衣是一個例外。由於融合舒適與時尚,衛衣成了各年齡段運動者的首選裝備。
「衛衣」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紐約,當時是為冷庫工作者生產的工裝。但由於衛衣舒適溫暖的特質逐漸受到運動員的青睞,不久又風靡於橄欖球員女友和音樂明星中。
至70年代,Hip-Hop文化開始興起。衛衣成了亞文化叛逆的象徵,年青人們覺得套上帽子遮住面容的同時,能將自己的靈魂與世隔絕。
Hip-Hop文化在90年代末成為流行文化中不可低檔的一股力量,Tommy Hilfiger和Ralph Lauren等設計師開始在自己品牌中推出印有大學Logo的衛衣產品,繼而Gucci和Versace這些high-fashion品牌也將衛衣加入產品線。
Vogue的撰稿人Sarah Harris將「衛衣」比作「躁動的少年」,但出現在Vogue辦公室內的衛衣已經溫和了許多,優雅樸素、面料漂亮。
如今,所有的品牌都在推出形形色色款式和圖案的衛衣,找不到衛衣產品的商場或專賣店已經絕跡。
衛衣叛逆的氣質漸漸消磨,轉而成為大眾服裝,但人們對唯一和稀有的不變追求驅使不少藝術家和攝影師推出限量版衛衣,備受關注。
有人覺得一些衛衣、T恤或者牛仔的售價高得可笑,但不管他如何看待衛衣,它為穿著者帶來的舒適感受,不容否認。

附:
sweater
n.
1. 毛線衣;(厚)運動衫[C]
She wore a sweater and jeans.
她穿著毛衣及牛仔褲。
2. 大量出汗的人[C]
3. 發汗劑

怎樣搭配

「萬能」運動衫,尤其適合秋冬天的各類運動。

跑步者:如果在戶外跑步,可以著一件連帽衛衣+一件輕便羽絨背心,衛衣的帽子可以替代硬邦邦的運動帽——只要拉近帽口的繩扣就不露風了。

山地車、越野:衛衣+防風(雨)兩用衫+絨線帽。衛衣最好貼身穿,它們的面料大多厚實、保暖。

健身館里健身:開衫衛衣+背心(或T恤)。跑熱了,不妨拉開衛衣的拉鏈,方便且有風度。

[attachment=32837]

瑜伽YOGA:一件健身衛衣+運動內衣。如果是頭發長的女生,完全可以在做瑜伽時,把帽子戴上,可以攏住頭發,另外,同時還會令你的造型「很酷」——衛衣本身就有「叛逆的氣質」么。

[attachment=32839]

時尚新寵衛衣挑選搭配法則
冬天,無論在戶外運動還是室內健身,衣服都不好穿。
[attachment=32829]

運動前,恨不能著棉襖,一旦活動開始了——身體的熱量又恨不能將身上的衣服剝光……應付這種尷尬,一件合身的SWEATER——我們叫「衛衣」差不多可以解決大問題。

「萬能」,不妨理解為「各種運動都可以」的意思。衛衣的英文名字叫SWEATER(可解釋為:1.厚運動衫2.大量出汗的人3.發汗劑)。

衛衣幾乎沒有「前生」,只有「今世」,就是說它純粹是現代生活的「東西」。

上世紀30年代,紐約人發明了它,一如牛仔褲之初服務於淘金者,這世間的第一件衛衣服務於「在冷庫工作的工人」。

[attachment=32836]

差不多還不到第100件,衛衣就成為運動者的運動衫了——因為它的舒適和保暖。順便著,它還與「前衛」沾了邊,比如歌星麥當娜以喜著衛衣聞明。

將衛衣從「工裝」轉型為運動衫的人很有趣,是橄欖球運動員的女友們。如今,所有的品牌都在推出形形色色款式和圖案的衛衣,找不到衛衣產品的商場或專賣店已經絕跡。

但是,如果你是運動愛好者,你得選擇運動品牌出產的SWEATER
怎樣挑選衛衣?

沒有大道理,你可以至少擁有兩件衛衣:一件套頭圓領,一件開衫。如果你習慣室內健身,不妨可以選擇緊身些,如果常常做戶外運動,倒是可以選定相對寬鬆些——至少可以加一件T恤。

希望以上解釋對你能有所幫助。

E. 生產工具發明的三個階段及發明時間

我國古代的生產工具,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是生產工具的石器時代,或者說是生產工具的非金屬時代。第二個大的發展階段,進入了青銅器時代。第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即鐵器時代,或者說叫古典機具時代。

舊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在大約二萬年前,這就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青銅時代處於銅石並用時代之後,早於鐵器時代之前,在世界范圍內的編年范圍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

最先出現鐵器使用的是古埃及與蘇美,在公元前4000年已出現極少量的使用,但大多是在隕石中得到鐵,而非由鐵礦中提取。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小亞細亞,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越來越多地由隕石礦中提練鐵。北京平谷和劉家河商墓也出土了公元前14世紀時商朝的5件鐵刃銅鉞,中國古人將鐵稱為「天石」。

F. 各個科學家發明的時間和物品

亞歷山大.貝爾和沃特森合作在1876年3月10日發明了第一台電話.

G. 衛衣丟掉「搭檔」小腳褲,還能怎麼搭

衛衣怎麼穿才好看?就來和大家討論討論,衛衣到底怎麼搭更洋氣?

衛衣是比較日常也是比較休閑的裝扮,對於初秋氣候剛剛好~喜歡偷懶的女生當然會選衛衣連衣裙啦,衛衣連衣裙休閑減齡還不用花時間去搭配,不管上班還是逛街直接套上就美美的出門啦~是最適合初秋的單品之一,衛衣連衣裙算是打開秋季裙裝的正常操作方式啦!

H. 四大發明的發明時間分別是什麼時候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 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
火葯還用來製造爆仗,流星,煙火之類娛樂工具。自然也用於生產事業,不過那是後來的事了。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左圖是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戢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 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誰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右圖為指南車模型,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司南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

抌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沉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奭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盪不定。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綠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黏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比較之下,沉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I. 漢朝紡織發明時間

中國紡織生產習俗,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見萌芽,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已學會利用骨針來縫制葦、皮衣服。這種原始的縫紉術雖不是嚴格的紡織,但卻可以說是原始紡織的發軔。而真正紡織技術和習俗的誕生流行當在新石器文。
漢朝主要是絲綢,
秦漢以後,絲綢生產絲綢形成了完備的技術體系。

J. 這些物品的發明時間以及人物

算盤
徐岳(?~220)字公河。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東萊(今萊州市)人。東漢靈帝時,著名天文學家劉洪「按數術成算」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潛心鑽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歷象端委,進一步完善了「乾象歷」,後又把該歷法傳授給吳國中書令闞澤,使歷法得以在吳國實行。歷法的鑽研為徐岳以後從事算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搜集先秦以來的大量數學資料,撰寫出《數術記遺》、《算經要用》等數學著作。《數術記遺》詳細地記錄了他與劉洪算術問答的精華,介紹了14種計算方法。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並第一次定名為「珠算」。漢獻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雨傘
雨傘的發明是出於偶然嗎?是怎樣發明出來的?發明的故事是怎樣的?傳說魯班妻子雲氏也是一位巧匠。《玉屑》上還記述,她是雨傘的發明者,第一把雨傘就是她送給丈夫出門給人家蓋房屋時用的。"傘"字早有出現,她大概是造出了能撐合的傘. 是誰發明的雨傘?對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埃及人最早使用雨傘,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Egypt)的貴族們外出旅遊時常常要奴隸(slave)為他們太陽傘(parasol)。羅馬人用傘遮擋地中海地區的陽光。在中國,傘是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 在英國,在18世紀才開始使用雨傘。佰納斯 傘一度是女性的專用品,表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把傘豎起來,表示對愛情遙堅貞不渝;左手拿著撐開的傘,表示「我現在沒有空閑時間」。把傘慢慢晃動,表示沒有信心或不信任;把傘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見到你。 到了19世紀男人開始使用傘。 由於英國多雨傘是英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傳統的英國生活方式的象徵,成為倫敦商人和官員必之物,英國人的象徵——約翰牛就手中拿著雨傘。在文學作品、電影中也是不可缺少之物。英國於1969年建立傘博物館。傘還有多種用途。傘有時被當作武器。1978年,一們被流放的保加利亞(Bulgaria)人在滑鐵盧大橋上被刺客用傘尖刺傷,中毒身亡。有的傘柄可以噴灑胡椒粉,用來制止惡狗追咬。有的傘柄里有燈光可照明探路。
雙筒望遠鏡
在17世紀初,荷蘭人首先發明瞭望遠鏡。望遠鏡由荷蘭人發明出來絕不是
偶然的,因為那時在荷蘭磨製玻璃和寶石技術很發達,也就有很多製作眼鏡的工
人。

這一天,陽光普照,小鳥在空中唱著歌兒飛來飛去。在荷蘭的密特爾堡小鎮,
制鏡工人利比斯赫為檢查磨製出來的透鏡質量,用透鏡去看教堂頂上的風向標。

當時,他帶了一塊凸透鏡和凹透鏡。當他把兩塊透鏡離開一點排成一條線時,
驚訝地看到遠處的風向標又大又近。他興奮不已,立刻想到去製造能看得更遠更
清楚的裝置。

在1608年秋天,利比斯赫製造出這種裝置,後來被稱為荷蘭式望遠鏡。

就是把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裝在一個筒的兩端,眼睛看的一端裝凹透鏡。
12月,他又做出了雙筒望遠鏡。
照相機
西元前三世紀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記述了在黑暗房舍的小洞,光線射入時呈到影情形。1516年義大利人達文西(leonard da vince)有研究映像暗箱的記載。1611年德國人克普勒(johnnec kepler)發明凹凸兩片透鏡黏合成一片的「黏合透鏡」。1666年牛頓(isaac newton)以三稜鏡做實驗,發現了光線的「七彩色散現象」。人類這些偉大的發現,促成了歐洲繪畫暗箱的發明,這種以光線經過透鏡而形成影像來作素描的繪畫暗箱,就是照相機最早的雛形。但這都僅止於影像的形成,對於如何保留影像,還未發展到成熟階段。 1837年法國的舞台藝術家達凱爾(l.j.m. daguerre)以化學葯品「銀鹽」受光照射會產生變化,而發明了能保留影像的攝影術,稱為「銀版攝影術」。達凱爾這項創舉,法國政府在1839年8月買下了他的發明權而公諸於世。銀版攝影術在幾年之間就很快的風靡了歐洲各國與世界先進國家。多數人也因此公認該年代為攝影術誕生的年代。
自行車
法國人西夫拉克在一個下雨天,在街頭浸步時 被經過的四輪馬車濺了一身泥,這一濺使他突發奇想:四輪馬車這么寬,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於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誕生了。 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中間連著橫梁,上面 安了一條板凳,像一個 玩具。 剛剛出現的新東西肯定不是那麼完善。 這輛「木馬輪「既沒有 傳動鏈條,又無轉向 裝置,自然需要改進。

到1818年,一個德國看林人叫德萊斯的,也是偶爾的一個想法,也製做了一輛木輪車,樣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過,他在前輪上加上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時依然要用兩只腳蹬地,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當時的德萊斯騎著他的「小馬崽」上路試驗時,遭到不少人的嘲笑。新東西的出現總會被這樣或那樣的傳統勢力所嘲笑,但人類的發明者永遠不會因這些嘲笑而停止。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在德萊斯發明的「小馬崽」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制.前輪大,後輪小。這樣一來,人的雙腳真正離開了地面,由雙腳的交替踩動變為輪子的滾動。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千米。

到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在前輪上安裝了 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他們把這輛車冠以「自行車」的雅名,並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層出,讓觀眾大開眼界。

從西夫拉克一直到雷諾,他們製做的自行車與現代自行車差別較大,真正具有現代化形式的自行車是在1874年誕生。英國人羅松在自行車上別出心裁地裝上鏈條和鏈輪,用 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但仍然不夠協調與穩定。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斯塔利,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裝上前叉和車閘,前後輪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 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開辟了寬闊的道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他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已經基本一致了。

人類的智慧真是無所不在。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將自家花園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並打足氣裝在自行車上,這是充氣輪胎的開端。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 從1791年到1888年,摩托車的始祖——自行車的發明和改進,經歷了近100年中這些發明者的不懈奮斗。我們不得不為人類的發明創造所感動。

閱讀全文

與衛衣的發明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