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高職院校品牌專業建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報高職學院的九大理由一、高職快速發展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特徵截至2003年底,我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高專院校已達908所,占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58.5%,已基本形成每個地市至少有一所職業院校。此外,還有612所本科院校舉高職教育,高職教育的在校生已達479萬,招生數達200萬,約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總數的52.3%。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7%。二、《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職業教育與培訓創新工程」黨的十六大明確本世紀前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速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提出要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進一步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步伐;提出要把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出要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出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職業教育制度創新和體制創新。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和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三、高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業教育十六大報告:「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一項長遠的積極的就業支持政策。面向市場學,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能力為本位,實行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造就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從今年起,教育部將對所有高職院校進行五年一次的評估,連續幾年就業率低的專業將限制招生。據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對347所高職高專院校統計資料表明,截止到2003年12月底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平均為87.6%,未就業率平均為11.7%,不就業率平均為0.7%2003年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較2002年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有一定的提升,增幅為1.9個百分點。2003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的學校有153所,就業率在95%以上的專業共有383個。能上一所理想的高職院校就意味著將擁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四、高職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銀領人才為目標,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重視實踐能力培養80%的畢業生獲得一個或多個職業資格證書推行校企合作,實行訂單培養,促進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培訓工作最大限度地滿足行業、企業的需要。五、高職畢業生就業機會將不斷增加教育部與勞動保障部等部門於2003年12月啟動「職業院校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該項目擬選定500多所職業院校,優先在數控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與軟體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護理等四個專業領域建立培養培訓基地,力爭在2003年-2007年向社會輸送緊缺專業畢業生100萬人,並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訓300萬人次。未來三年社會對下列專業高職人才需求較大:華北地區:計算機信息技術,電子商務,廣告設計,文秘,物業管理,汽車運用與維修,機電一體化,應用電子,建築裝飾,數控技術等。東北地區:工業電氣自動化,汽車運用與維修,機電一體化,物業管理,計算機應用與維護,數控技術,裝潢,農業實用生物技術,畜牧獸醫,保護地園藝,平面形象設計,建築裝飾,市場營銷,旅遊酒店管理等。華東地區:機電一體化,應用電子,數控技術,電氣技術,計算機應用與維護,電子工程,機械製造,旅遊管理,工民建,市場營銷。中南地區: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模具製造,數控技術,機械電子設計、製造,汽車維修,工民建,建築裝飾,藝術設計,市場營銷,賓館管理等。選擇符合自身實際(興趣、能力特徵)和社會需求的專業是考生必須認真考慮的。六、讀高職有著本科院校同樣廣闊的繼續學習深造的空間專升本、成教、自考、技術本科、研究生終生學習七、對部分考生來說讀高職比讀三類本科更實惠學費較低(三本院校年均在12000左右,國高職年均4000左右,民高職年均5000左右)學制由三年縮短為兩年高職畢業生上崗後都有較高的經濟收入就業機會低投入、快回報、高回報。八、高職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廣闊舞台定向發展學習專業技能提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重要素質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創業精神教育與知識技能教育融為一體,有利於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質。讀高職院校也意味著專業化發展的開始。九、高職院校對學生就業的優質服務專業設置適應市場,產銷對路定單培養模式「雙證」制度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網路服務。教育的產品就是學校和教師提供的教育服務,高職院校的優質服務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教育消費者。
⑵ 高校為什麼要樹立品牌意識,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校園活動
因為要符合高校辦學的根本方向,即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要明確自身辦學目標和理念,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斷為社會培養出適合崗位需要的各類人才,才能在高校競爭中保持住自身特色與優勢,不斷發展壯大。
⑶ 如何做好品牌建設
新品牌做品牌宣傳,往往需要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品牌聲浪。
作為新品牌,企業在做宣傳前,需要先回答3個問題:
「我是誰?」
「我賣給誰?」
「他們為什麼選我?」
簡單來說,即是需要先解決品牌定位的過程。
以清揚為例,作為賣去屑洗發水的品牌,清揚在面對已經處於「紅海」的去屑市場時,選擇了差異化定位,以「男士去屑洗發水」的定位,迅速佔領了同類品牌海飛絲還未來得及佔領的細分市場。
對於新品牌來說,品牌定位的大環境往往也是紅海市場。新品牌在進行定位時,需要對所處市場、行業、人群進行調研,以市場的實際反饋作為自己即將進駐的市場的依據。
對於已經成熟的行業,新品牌往往需要避免與其正面沖突,從競爭較小的細分市場作為突破口,快速佔領細分市場,打入消費者心中。
二、定位平台,進行精準運營
5G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互聯網的重要性,選擇在互聯網平台上開辟自己的粉絲圈。作為新品牌,在圈定自己的平台時,同樣需要進行平台定位——尋找與自己品牌DNA相似的平台。
比如做美妝,小紅書、抖音、快手等受年輕女性青睞的平台,就是品牌的不二之選。而豆瓣、知乎等以深度、知識分享的平台,就可以選擇性地進行運營。
在做平台時,品牌需要根據平台去思考:這個平台適合發我的內容嗎?他們喜歡我的內容嗎?帶著問題,品牌需要去多看數據,多去借鑒同類型中的頭部產品的營銷策略,進行相關推廣策略的調整,才能起到精準營銷的理想效果。
三、合理使用推廣工具,尋找大數據中的目標人群
21世紀是互聯網時代,SEO、SEM技術應孕而生。對於一個全新的品牌,它需要有一個「互聯網身份」,讓消費者看得到、搜得到、信得過。
基於這些需求,新品牌需要建立自己的網路、認證官網或建立競價網站。通過SEM的相關技術,讓品牌能夠在互聯網上有「印記」,讓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品牌、信任品牌。
⑷ 高校,做品牌推廣 有哪些公司需要
高校本應該是半社會化的機構,以《指碑文化高校衍生品牌大觀》力說到的。高校的品牌需要往外走。需要結合的是新聞媒體結構,社會廣告機構,創意執行機構。而外圍品牌想要進去,需要跟高校師生形成強烈的互動。最渴望進入高校的應該就是招聘網站、在教育機構、游戲、3C產品商、微商分銷系統等機構
⑸ 我們是一個專注於高校渠道的服務公司,專門為各個企業進行高校品牌策劃,高校團隊及渠道建設維護
建議:名稱可以先以客戶為導向,比如要為客戶達到什麼,幫客戶解決什麼問題等等。
其次,這個名字可以是朗朗上口的,也可以是當下網紅名詞,主要是你要依靠名稱吸引哪些人,這樣你才會有針對性。
不知是否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