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林語堂的生平簡介
簡介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年3月26日),中華民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
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最後定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生平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8月22日,林語堂生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父親是林至誠牧師,有9個小孩,林語堂排行第5。
1912年,林語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1916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於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學文學系留學,並於1921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
接著他前往法國為YMCA(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同年轉赴德國攻讀語言學,先入耶拿大學,後轉入萊比錫大學並於1923年以《古漢語語音學(Altchinesische Lautlehre)》為博士論文獲該校博士學位。1920年與廖翠鳳女士結婚,廖翠鳳出生於富裕的基督教家庭,兩人相伴一生。
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到武漢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
隨後的幾年當中,他創辦多本文學刊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對之後的文學界影響深遠。
1924年5月將英文的「humor」譯為「幽默」,有人說這是中文「幽默」一詞首次出現,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對譯為中文中的「幽默」。
1930年代林語堂所編著開明英文讀本,與張其昀所編初高中地理和戴運軌所編著初高中物理教科書鼎足而立,成為全國各校通用之教材。
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撰寫《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1939年)、《風聲鶴唳》 (1941年)等作品。
《吾國與吾民》介紹和譯述中國的傳統思想、哲學和文化藝術,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敘述,為當代歐美人士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著作。
他的許多著作都被再翻譯成其他語言,作品風行各國。《生活的藝術》更是所有著作中,譯本最多,銷路最廣的作品。1944年到重慶講學。1947年林語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後到巴黎寫小說《唐人街家庭》。
1948年返回美國從事寫作。1954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受聘擔任首任校長,但後來由於經費等問題,與南洋大學董事會意見不合,在大學開學前離職。
有鑒於那個時代的中文檢字技術不夠發達,學術界普遍不滿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檢字法,乃傾家盪產全心研究中文檢字法則,歷經「漢字索引制」、「漢字型大小碼索引法」、「國音新韻檢字」、「末筆檢字法」、「上下形檢字法」等。
終在1947年,發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這架打字機高9英寸、寬14英寸、深18英寸,儲有7000字(常用的漢字約5000字),1952年獲美國專利,歷時長達六年半。「上下形檢字法」後來也用於《當代林語堂漢英詞典》,並曾授權神通電腦作為其中文電腦之輸入法,神通電腦稱其為「簡易輸入法」。
由於研製打字機導致破產,林語堂曾向賽珍珠告貸遭到拒絕。林語堂和賽珍珠的合作不融洽已是後話,當時美國出版社一般是拿10%左右的版稅;而賽珍珠代理林語堂的書卻拿了50%,並且版權還不屬於林語堂。
林語堂和賽珍珠打官司,賽珍珠打電話給林語堂的二女兒林太乙問「你爸爸是不是瘋了」,最後兩人形同陌路。
1966年定居台灣,論古說今的雜文後來收集在《無所不談》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他於1972年和1973年被國際筆會推薦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靈台北,葬於台北陽明山仰德大道林語堂故居後園中。
林語堂有三位女兒,分別為長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及三女林相如。1989年林太乙記父親之一生,出版了《林語堂傳》。
2015年,其散文《論趣》被列為201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卷一的白話文閱讀篇章。
(1)林語堂發明故事擴展閱讀:
一、作為作家
以作家言,林語堂既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詣;此外,他還致力於現代白話文的研究推廣,並對其作出了獨特貢獻。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留下了數量頗豐且涉獵頗廣的中英文著作,包括小說、散文、文學批評、文化評論、人物傳記、英語教材、辭典、翻譯作品等。
林語堂的中英文作品質量都很高,而風格卻截然不同。他的中文著作多為各種形式的雜文。這些作品體現出他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之餘,亦顯露出他忱摯的真性情。
其筆鋒犀利而筆力剛勁,其見解深刻而其言辭恣意酣暢不拘一格;行文隨意隨情隨性,痛快淋漓處讓人喝彩,幽默詼諧處使人莞爾,真情流露處令人動容,嬉笑怒罵間每每發人深省。相對而言,他的英文作品則題材更為寬泛。
其小說及人物傳記主要以英語寫成:小說《京華煙雲》以純正的英文講述純乎中國人的故事,英文傳記《武則天傳》、《蘇東坡傳》則以中國著名歷史人物為主角。他另外一部分作品(包括最廣為人知的《吾國與吾民》、《生活的智慧》)則著力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介紹、對中國社會現象以及民族特性的分析與探討。
此外,他還通過《孔子的智慧》等書闡述了對孔孟、老莊等思想的理解;又以中國民間傳說及古典文學作品為素材,寫成了英文版的《故事新編》。他對翻譯領域亦有所涉獵,以流暢優美的英文翻譯了《浮生六記》等文言作品。
諾貝爾獎提名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資料庫,林語堂曾於1940年、1950年被賽珍珠及斯文·赫定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二、作為學者
以學者言,林語堂學貫中西,對東西方文化均有相當通透的領悟與頗為獨到的見解。在各種中英文著述中,一以貫之的是他對家國故土的熱愛,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文化與傳統的理解與尊重,以及跨越國族界限的人文關懷。
通過早期創辦的《人間世》、《宇宙風》等雜志,他將當時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紹給中國讀者。另一方面,作為一名華人學者,他有意於將中國的古典文學、傳統文化乃至中國式的生活理念介紹到國外,並始終為此不遺餘力。
他的英文著作,以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洞察力、豁達的胸懷為根基,以一片赤誠之心貫徹始終,語言通達典雅,措辭機智幽默,行文靈動瀟灑,在文學界獲得很高的評價,在英語讀者當中也相當受歡迎,遂為西方人士認識中國搭建起一道橋梁。
在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普遍缺乏了解的情況下,這一點尤顯難能可貴。事實上,《吾國與吾民》及《生活的智慧》在美國甫一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圖書排行榜,成為一時熱點;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銷量居高不下;多年後仍數次重新出版,成為了華人作家的作品暢銷於美國的先例。
三、作為發明家
以發明家言,林語堂早年即已立志發明中文打字機。當時,科學嚴謹的漢字檢索系統仍未建立起來;又由於漢字本身是符號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長期以來人們對製成中文打字機的可能性多持懷疑態度。
為解決這一難題,林語堂在數十年間鍥而不舍地研究探索,自斥資金,購置設備,堅持不懈地一再嘗試,以致一度傾盡家財、負債累累,而最終成功發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幷於1946年在美國申請專利。六年半以後,到了1952年,他才取得該項發明的專利權。
此打字機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託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順利操作使用的心願。除開「明快中文打字機」,他另有若干項小發明亦獲得了專利——例如,其中一件是可以擠出牙膏的牙刷。
四、作為語言學家
以語言學家言,林語堂編有《開明英文讀本》、《開明英文文法》等教材,還著有關於語言研究的其他作品。他並首創了漢字筆劃、筆順、漢字偏旁部首的概念,進而開辟了以筆劃、筆順、偏旁部首為依據對漢字進行拆分、解構、歸類的全新理念,更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上下形檢字法」。
這套系統性、普適性、操作可行性並具的全新方略,不僅為漢字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為當時中文輸入法的研究開發創造了條件,更被後來者繼承改進,而演變成如今全國通用的標准化「部首檢字法」。
除此以外,對於漢字注音體系的建立與發展,林語堂所作的努力與貢獻同樣可圈可點。他曾向另一位語言學家趙元任提議制定一套以羅馬字母來標注漢字讀音的方法。趙定下基本方案後,帶同林語堂及另外三名語言學家作進一步的研究設計,歷時兩年,創造出「國語羅馬字」的漢字注音方法。
「國語羅馬字」曾被定為國家正式推行的注音方案,並為當時及後來國內外的一些學者所接納採用。它對現行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它對後者的誕生起到了啟發與促進的作用。
林語堂晚年的心願是編寫一套漢英辭典,將畢生所學凝聚其中,以供後人之用。為此,他傾注了大量心血,雖漸年高體弱而未嘗放棄,終於以七十七高齡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當代漢英詞典》。
林語堂父親林至誠是一個基督教牧師,但他詳盡探索中西方哲學思想後,於晚年才真正成為一名基督徒,其哲學探索歷程記載於《信仰之旅》一書,他嘗自提一副對聯曰:「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⑵ 林語堂小故事
林語堂說,一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在蘇軾的身上,彌漫著一股令人著迷的氣息。《Thy Gay Genius》,這是《蘇東坡傳》的英文書名。如果直譯過來,應當叫作《歡樂的天才》,簡直是個頗具喜劇色彩的名字。(楊大俠)
⑶ 有關林語堂的軼事
1、1933年12月8日,林語堂地上海某大學演講《關於讀書之意見》,他說:「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認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認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2、林語堂將自己的傳記取名為《狂吠的專家》,不料被上海密勒氏評論報社的英文版《中國名人錄》作為林的身份編了進去。潘光旦說:「這編輯有改正的責任,否則嬉笑怒罵盡成文章,名人錄變做滑稽列傳了。」
3、林語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的《生活的藝術術》在美國重印40次,並被譯成英、法、意、荷等國文字,成為歐美各階層的「枕上書」。
4、林語堂把在台北陽明山家中的書房,命名為「有不為齋」。他受儒家「有為」的思想影響,也欣賞道家的「無為」;生活態度是以「有為」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為」的事。
5、林語堂曾為自己作了一副對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他在台灣陽明山,自己設計房子,用幾根西方螺旋圓柱,頂著一彎迴廊,繞著的卻是一個東方式的天井。
6、林語堂在美國從事寫作,有時發生難題,常常到哥倫比亞圖書館查找,但不便用自己名字,其女兒替他取了一個「林語珠女士」。
7、林語堂到美國後,原由他主編的《宇宙風》改由其弟林憾廬主編,不久林憾廬病死,林語堂沒趕回送葬,只是寄回兩篇文章,將其稿費充作葬儀。
8、林語堂很珍視郁達夫的文才,當他以英文寫出《京華煙雲》後,曾認為惟有郁達夫是將這本書譯為中文的「最理想的人」。但郁達夫沒有翻譯,後來是由黃嘉音、黃嘉德合譯。
9、林語堂在美國講學,有兩個哲學學會不謀而合,都指定他講的題目是「孔夫子與林語堂」。
10、《人世間》停刊,林語堂又創辦雜志《西北風》。他說,用西北風並無什麼深意,淺一些說,我們認為西北風的尖銳,能使人興奮;不若東南風,使人感到軟綿綿的。
11、林語堂在一次演講中談到讀書,說學校專讀教科書,而教科書並不是真正的書。讀一部小說概論,不如讀《三國》、《水滸》;讀一部歷史教科書,不如讀《史記》。
12、林語堂自稱,成功的秘決是寫的東西必須是心得之言,有見地,有力量。
13、林語堂在尋源書院、聖約翰大學讀書時,均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他的理由是:不論做什麼事,一生都不願居第一。
14、林語堂應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之約,將舊小說《四傑傳》中的故事「唐伯虎點秋香」作為題材,改編電影劇本。為契合西方習慣,把「唐伯虎」更名為「唐伯納」,並把它作為劇名。
15、林語堂將《浮生六記》譯為英文,內稱沈三白曾向洋人借高利貸。此「洋人」,原作中為「西人」,指山西人。
⑷ 林語堂的故事
1.結婚時,當著眾賓客的面,林語堂拿出婚書,對新婚的妻子說:「婚書只有在離婚
的時候才有用,我們一定用不到。我把它燒了!」舉座嘩然。
2.林語堂在杭州玉泉購買一銅雀瓦,付款後對攤主說這是假的。攤主嚴詞詰問:「你為什麼要買假古董?」林語堂則回答:「我就是專門收藏假古董的。」
3.林語堂故意講一口流利的洋語,表示是雞同鴨講,逗趣一番。不料魯迅厲聲道:「你是
什麼東西!難道想用英語來壓中國的同胞嗎?」林語堂啞口無言。
⑸ 林語堂的生平事跡,誰知道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後來到了德國。
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並在《語絲》上發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系》。1925年,任教育部所屬「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委員,並出版《末筆檢字法》。
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
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出版《京華煙雲》,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靈台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年八十歲。
林語堂的主要作品:
1、譯作
《詠悵集》、《幽夢影》、《西廂記序》、《華陽散稿自序》、《蘭亭集序》、《秋醒詞序》、《賣花女》等。
2、小說
《京華煙雲》、《風聲鶴唳》、《賴柏英》、《啼笑皆非》、《唐人街家庭》、《逃向自由城》等。
3、散文雜文文集
《人生的盛宴》 、《剪拂集》、 《吾國與吾民》、 《歐風美語》、 《大荒集》等。
林語堂的軼事典故:
在法國蒙頓舉行的世界筆會第36屆年會上,輪到林語堂發言時,他向主席要求講15分鍾,但主席拒絕了,說別人發言都是5分鍾,不可破例。林語堂表示,5分鍾他不講,經過商量,主席終於答應了,而大會秘書長答應說先安排10分鍾。
林語堂登台後,全場鴉雀無聲,他講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覺10分鍾已到。主席說時間已到,請林語堂結束發言。林語堂二話不說,徑直走下台。與會者正聽得入神,於是熱烈鼓掌,希望林語堂繼續講下去。但林語堂卻說什麼也不講了,於是便留下了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講。
林語堂此舉,並非生氣,而是借這種幽默的做法,,讓他的演講與眾不同,這是林語堂在演講史上留下的又一段佳話。
(5)林語堂發明故事擴展閱讀
林語堂被稱為幽默大師,他談吐詼諧,熱衷幽默。對中國幽默文學的異軍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況。他富有創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譯為中文的幽默,從而使幽默一詞在中國迅速流行開來。
林語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種調味品。林語堂抗戰前寓居上海近九年,並被謔稱為「幽默大師」。林語堂在自己的《八十自敘》中說:「並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里,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罷了。」
林語堂經常撰寫文章,闡發幽默,林語堂及其同人積極提倡幽默文學,主張文風「清淡」、「雋永」、「甘美」,作品具有「性靈」、「閑適」的特點,逐漸自成一個小品散文流派。
⑹ 有關林語堂的事例
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我的話》
徹悟與痛苦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國吾民》
稀罕
人類之足引以自傲者總是極為稀少,而這個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滿足者亦屬罕有。——《吾國吾民》
倘無幽默
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一夕話》
倘無女子
沒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沒有禮俗、宗教、傳統及社會階級。世上沒的天性守禮的男子,也沒的天性不守禮的女子。假定沒有女人,我們必不會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門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飯廳與卧室之區別,有何意義。男子喜歡在卧室吃飯,在飯廳安眠的。——《金聖嘆之生理學》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蘇東坡傳》
悠閑的情緒
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生活的藝術》
快樂哲學
只有快樂的哲學,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了解人生的真義哩。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商人較輕松較快樂的態度。——《生活的藝術》
筆和錐
作家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後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但他的觀念的范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越遠。——《生活的藝術》
與古人面談
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像到這位古作家是怎樣的形態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生活的藝術》
警醒遲鈍
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裡保持著朴實真摯。——《生活的藝術》
可憐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世界裡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麼可憐的世界啊!——《生活的藝術》
最美的時候
一個女子最美麗的時候是在她立在搖籃的面前的時候;最懇切最庄嚴的時候是在她懷抱嬰兒或攙著四五歲小孩行走的時候;最快樂的時候則如我所看見的一幅西洋畫像中一般,是在擁抱一個嬰兒睡在枕上逗弄的時候。——《生活的藝術》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恆的時間之河駛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藝術》
熱情加智勇
人生是殘酷的,一個有著熱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許容易受他的比較聰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錯了主意,常常因對付仇敵過於寬大,或對於朋友過於信任,而走了失著。……人生是嚴酷的,熱烈的心性不足以應付環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起來,方能避免環境的摧殘。——《生活的藝術》
死了三次
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豎立成為一個系統時,它已死了三次,並被埋葬了三次了。——《生活的藝術》
曠達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聰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時,也就是最懦弱而糊塗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氣、深刻和機巧。他們永遠在處理瑣碎的事情。他們並不知那些心思較曠達的幽默家更能應付偉大的事情。——《生活的藝術》
刻板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生活的藝術》
想做另一個人
一位現代中國大學教授說過一句詼諧語:「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這種意義上說來,世間沒有一個人會感到絕對的滿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個人,只要這另一個人不是他現在的現在。——《生活的藝術》
老年之美
古教堂、舊式傢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書籍,我們是喜歡的,但大多數的人忘卻了老年人的美。這種美是值得我們欣賞,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為古老的東西,圓滿的東西,飽經世變的東西才是最美的東西。——《生活的藝術》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對獨裁者,就因為他們不近人情。因為不近人情者總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藝術是惡劣的藝術;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類式的生活。——《生活的藝術》
旅行家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那裡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生活的藝術》
蠶
一個學者是像一隻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飼小鳥的老鷹;一個思想家則像一條蠶,他所吐的不是桑葉而是絲。——《生活的藝術》
和土壤相親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閑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生活的藝術》
溫飽黑甜
我曾經說過,中國人對於快樂概念是「溫暖、飽滿、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頓豐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覺的情景。一個中國詩人也曾說:「腸滿誠好事;余者皆奢侈。」——《生活的藝術》
過客
我們對於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生活的藝術》
美人魚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選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話,我頗願做個安徒生。能夠寫美人魚(The Mermaid)的故事,想著那女人魚的思想,渴望著到了長大的時候到水面上來,那真是人類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樂了。——《生活的藝術》
所有科學的進步,都在乎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學發明,就是靠這個趣字而已。
⑺ 林語堂最初的夢想是發明家,卻變成了一代文學豪傑,還有哪些名人陰差陽錯的成名了
提到這個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的毛澤東毛主席啦。毛主席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想讓他去米店做學徒,但是毛澤東特別喜歡學習,後來經過一番努力成功入學,他如飢似渴的努力學習著眼前的知識。起初他是想做一名人民教師的,用知識武裝自己,然後培養更多的孩子。
他當時在日本學習期間,由於見識到了一群麻木的中國人,他逐漸認識到他目前學的醫術可以救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中國人的身體,而棄醫從文他就有機會救治大部分中國人的精神。他毫不猶豫選擇了這條路,使他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名文化先驅。
⑻ 林語堂生平事跡
太多了····
網路傳不成·····
給你個地址裡面超詳細····
地址是http://ke..com/view/19843.htm
⑼ 林語堂的主要事跡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祝你新年快樂
⑽ 林語堂幽默故事
一、幽默的話語非凡的智慧
林語堂的幽默,並不是單純的搞笑,他的幽默,折射出他的機敏與睿智,同他深厚的文學修養和深刻的思想凝結而成的哲理密切相關。
一次,林語堂應邀參加一所學校的畢業典禮,在他前面有不少人做演講,都講的冗長乏味。輪到他演講時,時間已經過了正午,學生們已經開始不耐煩了。林語堂走
上講台,開口就說:「紳士的演講,應當像女孩子穿的裙子一樣,愈短愈好。」此言一出,全場鬨堂大笑,聽眾們精神為之一振。林語堂的這句幽默語,對那些「懶
婆娘的裹腳布」似的演講,提出了中肯的批評,緊緊抓住了聽眾的心理。這句話就成為演講界知名度極高的名言,廣為流傳,至今不衰。林語堂曾經應美國哥倫比亞
大學的邀請,去做關於中國文化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大談中國文化的優越性,認為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人生哲學,中國的都比西方的好。美國學生既覺得耳目一新,
又覺得頗為懷疑。有一位女學生實在忍不住了,舉手發言,問:「林博士,您好像是說,什麼東西都是你們中國的最好,難道我們美國沒有一樣東西比得上中國的
嗎?」林語堂略加思考,樂呵呵的回答:「有的,你們美國的抽水馬桶要比中國的好啊!」這機智的回答,引起滿堂鬨笑和議論。林語堂在這里幽默的指出美國人追
求物質享受的特點,是大實話,但似褒實貶,發人深思。
二、幽默的故事深刻的道理
林語堂在演講中善於講一些幽默故事,講的繪聲繪色,妙趣橫生。
有一次,他到一所大學去訪友,校長得知名人林語堂來了,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就臨時請他給學生做演講,林語堂很為難,無奈之下,就講了一個笑話:
古羅馬時代,皇帝常派人將活人投到斗獸場中給野獸吃掉,皇帝就在活人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在淋漓的鮮血中觀賞取樂。有一天,皇帝命令將一個人扔進斗獸場,讓一頭獅子去吃。這人見了獅子,並不害怕,他走近獅子,在它耳邊輕輕說了幾句話,只見那獅子掉頭就走,不吃他了。
皇帝見了十分奇怪,他想,大約是這頭獅子肚子不餓,胃口不好,見了活人都懶得吃。於是他命令放出一隻餓虎來。餓虎兩眼放著凶光撲過來,那人依然不怕,他又走到老虎近旁,向它耳語一番,那隻餓虎竟也灰溜溜地走了。
皇帝目睹這一切,覺得難以置信,他想,這人究竟有什麼法術令獅子、餓虎不吃他呢?他將那人召來盤問:「你究竟向那獅子、餓虎說了些什麼話,使它們掉頭而去
呢?」那人不慌不忙地說:「陛下,其實很簡單,我只是提醒它們,吃掉我當然很容易,可是吃了我以後,你得開口說話,要做演講的。」
說罷就坐下了。聽眾想了一會兒,才響起熱烈的掌聲和笑聲,校長被弄得啼笑皆非。
林語堂在這里既委婉的用故事表露了對校長強人所難的不滿,也用這個幽默故事說明了演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巧妙的告訴同學們:練好口才、善於說話還可以使自己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呢。
紐約某林氏宗親會邀請林語堂去演講,希望藉此宣揚林氏祖先的光榮事跡。這種演講出力不討好,因為不說些誇贊祖先的話,同宗會失望,若是太過吹噓,又有失學
人風范。只見林語堂不慌不忙,娓娓道來:我們姓林的始祖,據說是商朝的比干,這在《封神榜》里提到過……英勇無敵的林氏祖先,有《水滸傳》里的林沖,……
我們姓林的旅行家、航海家有《鏡花緣》里的林之洋……詩人、才女有《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另外還有美國大總統林肯……獨自駕機飛躍大西洋的林白……我們
林氏家族可說是人才輩出、光宗耀祖啊!
林語堂這一段精彩的演講,令台下的宗親雀躍萬分,禁不住鼓掌叫好。然而我們仔細體會他的話,就會發現他所談的許多是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物,甚至是與林氏毫
無關系的美國人,並沒有對本姓祖先進行無原則的吹噓。這個演講既滿足了林氏宗親的要求,又不失學者嚴謹求實的風范,而且以幽默故事的方式諷刺了那種務虛
榮、好誇飾的世風。
林先生講學從不正襟危坐、拿腔拿調,他喜歡在講台上踱來踱去侃侃而談,有時會走到聽眾中間與大家直接對話,從不念、不看講稿。他第一次到東吳大學法學院講
課,登上講台後,不慌不忙的打開皮包,裡面竟是一包帶殼的花生。他把花生分送給學生享用。自己就從吃花生講起:「吃花生必吃帶殼的,一切味道與風趣,全在
剝殼,剝殼愈有勁,花生愈有味道。」同學們饒有興趣的邊剝邊吃邊聽。林先生繼續說:「花生又叫長生果,諸君請吃我的長生果,祝諸君長生不老!我講課從不點
名,諸位吃了長生果多長記性,不要逃學,則幸甚,幸甚!」全場活躍,熱烈鼓掌。
三,半截演講留美談
在法國蒙頓舉行的世界筆會第36屆年會上,輪到林語堂發言時,他向主席要求講15分鍾,但主席拒絕了,說別人發言都是5分鍾,不可破例。林語堂表示,5分鍾他不講,經過商量,主席終於答應了,而大會秘書長答應說先安排10分鍾。
林語堂登台後,全場鴉雀無聲,他講的也很投入。不知不覺10分鍾已到。主席說時間已到,請林語堂結束發言。林語堂二話不說,徑直走下台。與會者正聽得入神,於是熱烈鼓掌,希望林語堂繼續講下去。但林語堂卻說什麼也不講了,於是便留下了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講。
林語堂此舉,並非生氣,而是借這種幽默的做法,,讓他的演講與眾不同,這是林語堂在演講史上留下的又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