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評書的祖師爺是誰
供的是周莊王
⑵ 請問中國十大評書藝術家有哪些
1.劉蘭芳,1944年生於遼寧省遼陽市,隨母姓。六歲學唱東北大鼓,後拜師學說評書。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79年開始,先後有百餘家電台播出她播講的長篇評書《岳飛傳》,轟動全國,影響海外。後又編寫播出《楊家將》《紅樓夢》等30多部評書,多次獲國家級文藝大獎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2.單田芳,1934年年12月17日出生於營口市,河北保定市淶水縣人,中國內地評書表演大師、作家。1954年走上評書舞台。1956年,單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內的茶社登台亮相,並播講評書《明英烈》。代表作品:隋唐演義、三國演義.童林傳、白眉大俠、亂世梟雄等
3.田連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於長春市,評書表演藝術家。他出身曲藝世家,九歲拜王起勝為師,學唱西河大鼓兼練三弦。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藝團,1963年3月任本溪市曲藝團副團長。1966年3月在遼寧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了他的第一部長書《歐陽海之歌》。代表作品 《水滸傳》《楊家將》《隋唐演義》《海瑞傳奇》《劉秀傳》
4.袁闊成(1929—2015 )遼寧營口人,出生於天津,是享譽海內外的評書藝術大師,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之說。袁闊成在繼承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內容新、風格新、語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剛》。
5.連闊如,評書演員,原名畢連壽,號樂天居士,1903年6月25日出生於北京安定門。1927年拜評書藝人李傑恩為師,學說《西漢演義》。1934年在北平報連載評書《三十六英雄》。[1] 1940年在廣播電台播講《東漢演義》與《全本隋唐》。1949年表演的新書《夜渡大渡河》受到表揚。1954年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開始播講評書《水滸》與《岳飛傳》。1957年錄制長篇評書《三國演義》。
6.連麗如,女,中國煤礦文工團評書演員,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作品有:《水滸傳》、《紅樓夢》、《鹿鼎記》、《斬莽劍》、《康熙大帝》、《三國演義》、《康熙私訪》、《龍圖公案》(《三俠五義》) 、《劉墉傳奇》、《智聖東方朔》、《大隋唐》、《東漢演義》等。
7.張少佐,1962年出生於河北定興,評書研究所掌門人、黑龍江省曲藝家協會理事。1980年張少佐參加綏化文工團。後師從袁闊成。1989年開始在電台播講評書,其中評書《大明劍俠》獲得「全國交換一等獎」。代表作品 大明劍俠、神劍驚天刺雍正
8.田戰義,陸續與沈永年等人合作創作長篇評書「秘密列車」、「虎門硝煙」、「林祥謙」、「民國風雲」、「李自成」、「絕密行動」以及古書新說「古今通鑒」等評書。對於田戰義播講近代史評書方面的成績,《東方文化集成》「中國評書藝術論」一書「名家評點」中稱:「田戰義是近年來播講近代史評書成就最高的演員」。代表作品 「秘密列車」、「虎門硝煙」、「林祥謙」、「民國風雲「
9.李鑫荃,男,評書演員。河北安次人。 師承評書老藝人段興雲、評書大師連闊如、馬連登等。20世紀60年代是他演藝生涯的高潮。1959年,他加入北京宣武說唱團,積極說演新評書,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並播放了《紅岩》、《平原槍聲》等新評書,深受聽眾喜愛。1962年,他被中國曲協評為「說新書的帶頭人」。
10.孫一,一九六四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在一九九零年,他就錄制了電視評書《童林傳》(180集)、《血滴子》(120集)等古典電視評書,而後,孫一先又創作、錄制了以關東胡匪系列人物為題材的電視評書《蝴蝶迷》、《座山雕》、《許大馬棒》等多部現代、傳奇電視評書,在全國140多個省、市電視台播出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2)瓶書發明人擴展閱讀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後,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
評書【píng shū】,曲藝的一種。一人演說,通過敘述情節、描寫景象、模擬人物、評議事理等藝術手段,敷演歷史及現代故事。北方語系通稱評書,南方多稱「評話」,也有稱「評詞」的.
(1)評論書法。 元王惲《<顏魯公書譜>序》:「 東坡雲:評書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 元黃溍《跋荊公帖》:「今觀此帖,風神閑逸,韻度清美,臨學之家,宜有取焉,評書者未可以彼而廢此也。」
(2)多講說長篇故事。 清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台》:「戲劇之外,又有托偶(讀作吼)、影戲、八角鼓、什不閑、子弟書、雜耍把式、像聲、大鼓、評書之類……評書抵掌而談,別無幫襯。」《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你要知這話的原故,竟抵得一回評書。」老舍《茶館》人物表:「 鄒福遠 --男。四十多歲。說評書的名手。」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城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安靜的中國人不一定安靜。茶餘飯後他們常常圍在桌子邊上閑侃一些來自東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見聞及亂象,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評書與逸聞怪談。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
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
⑶ 中國八大評書名家指的是哪些人
准確的說,應該是「中國評書、評話八大表演藝術家」。通常是指如下諸位:
1、唐耿良(蘇州評話)代表作:《三國》有「唐三國」之譽
2、袁闊成(北京評書)代表作「《十二金錢鏢》、《三國演義》等
3、劉蘭芳(東北評詞)代表作:《岳飛傳》
4、連麗如(北京評書)代表作:《東漢演義》
5、徐勍四川評書代表作:《紅岩》
6、劉延廣(山東評書)代表作:《大紅袍》、《燕子李三》
7、何祚歡(湖北評書)代表作:《捨命的兒子》(創作」兒子系列「長篇)
8、惠兆龍(揚州評話)代表作:《武松》、《陳毅過江》。有」活陳毅「之譽。
唐耿良,1921年生於江蘇蘇州,國家一級演員。1933年師從評話名家唐再良習《三國》,一年後在江浙一帶演出。1944年進入上海,不久漸有影響,成為蜚聲書壇「七煞檔」、「四響檔」之一。1950年編演長篇評話《太平天國》
袁闊成(1929—2015 )遼寧營口人,出生於天津,是享譽海內外的評書藝術大師,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之說。
2015年3月2日凌晨3點30分,袁闊成先生因心臟衰竭,在北京去世,終年86歲
劉蘭芳,1944年生於遼寧省遼陽市,隨母姓。六歲學唱東北大鼓,後拜師學說評書。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連麗如,女,中國煤礦文工團評書演員,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作品有:《水滸傳》、《紅樓夢》、《鹿鼎記》、《斬莽劍》、《康熙大帝》、《三國演義》、《康熙私訪》、《龍圖公案》(《三俠五義》) 、《劉墉傳奇》、《智聖東方朔》、《大隋唐》、《東漢演義》等。
劉延廣,是山東評書的創始人和代表人,是我國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山東首批國家一級演員,曾長期擔任濟南市藝術團團長,他把濟南的曲藝、把山東評書推向了全國,被國家級新聞傳媒譽為中國曲壇「評書八大家」之一。
何祚歡,男,1941年3月22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59年畢業於武漢一師。1963年調入武漢市說唱團任評書演員。1993年調任武漢市藝術創作中心主任。
惠兆龍1961年考入市曲藝團、啟蒙於王少堂,工《水滸》,1964年說新書《喜相逢》、《霓紅燈下的哨兵》、《龍門暴動》、《孤墳鬼影》等。
徐勍,著名評書藝術家,享有「北袁(闊成)南(徐)」的盛譽,現任重慶市曲藝團顧問,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曲協評書藝術委員會委員。
⑷ 評書的來歷是什麼
起源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漢族傳統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游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發沖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在北京流行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
⑸ 四大評書大師中,誰的水平最高
現在有評書四大家的說法,所謂四大家就是袁闊成、劉蘭芳、田連元,單田芳。其實我看還有一人完全可以和四大家分庭抗禮。
陳青遠生於沈陽,沈陽城南紅菱堡子人。原名陳文起、陳占河。生前為錦州市曲藝團業務團長。他出生於曲藝世家,六歲起即隨父親陳仲山(1886—1967)學唱東北大鼓,九歲開始登台,十五歲起正式掛牌,十六歲起行藝遍及東北三省。
1941年拜慶文畢為師。他熟練地掌握了家傳《隋唐演義》和《大西唐》,還學會了父親據野史編成的《曹家將》,並進行了加工整理。寧省本溪市曲藝團團長。1957年陳青遠和父親陳仲山到錦州,參加錦州市曲藝團並定居。
除了《烈火金剛》陳青遠先生的《隋唐演義》也獨具風格,為世間一絕,獲得了行內外的一致好評,《曹家將》更是他的看家書目。
陳老一生,獲獎無數
1978年參加遼寧省曲藝匯演,榮獲優秀表演獎;他的《三鬧汴梁》和《三擒陳平》獲「1985—1986年遼寧省優秀文藝作品年獎」;1986年5月,在「千山書薈」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動全場;其代表作《響馬傳》入選《中國十大傳統評書經典》叢書;1987年10月,帶病進京出席全國評書座談會。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著名評鼓書表演藝術家」的榮譽稱號,稱他「雅俗共賞,德藝雙馨」。 1988年11月,中國曲協遼寧分會、中共錦州市委宣傳部等五個單位聯合在錦州舉辦了「紀念著名評書藝術家陳青遠先生從藝五十年」活動,肯定了他在評書、鼓曲藝術方面的藝術成就。2006年陳派評書(以錦州市已故陳青遠為代表)進入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曲藝家協會這樣評價陳青遠:「陳青遠是我國著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半個世紀以來,他以滿腔心血與熱忱,從事評書藝術。他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精心錘煉的書目和高尚的為人品德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敬佩和贊譽。20世紀50年來,他為我國評書藝術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評書作品還有:《響馬傳》、《秦瓊賣馬》、《三請樊梨花》、《樊梨花招親》、《三鬧汴梁》、《三擒陳平》、《安公子投親》、《肖飛傳奇》等。
然而後來陳家由於遭遇了一場意外的大火,陳老的許多珍貴影像資料都毀於一炬,殊為可惜!據傳錦州廣播電台原存放有完整的陳老的音像作品,曾和陳家商討過重新整理翻錄播出事宜,但由於和陳家在價格上沒有談攏而不了了之,不知這事是真是假。據說陳家事後還到電台索要過資料,但被告知陳老所有音像資料均已被銷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實在可惜,如果不是這樣,希望這些寶貴資料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現在陳老的音像作品雖然在網上還能零星見到一些,但大多作品已經世間難覓,近乎絕響,不能不是是書壇一大遺憾更是書迷的一大遺憾!
⑹ 評書的代表人物有那些
過去有袁闊成,現在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
⑺ 評書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面,以摺扇和醒木(一種方寸大小,可敲擊桌面的木塊。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以加強表演效果,故名)為道具,身著傳統長衫,說演講評故事。發展至20世紀中葉,多為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⑻ 評書的起源及歷史
評書是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面,以摺扇和醒木(一種方寸大小,可敲擊桌面的木塊。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以加強表演效果,故名)為道具,身著傳統長衫,說演講評故事。發展至20世紀中葉,多為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
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歷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
⑼ 國內做好的評書大師是哪位代表作是什麼
當代至少有十位評書大師
一、單田芳
單田芳,1934年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中國河北保定市淶水縣(一說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人,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寶級評書大師。系中國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北京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通俗小說研究會會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評書四大名家之一。他先後說過《三國》、《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傳統評書和《林海雪原》、《平原槍聲》、《一顆銅紐扣》、《新兒女英雄傳》、《破曉記》、《紅色保險箱》等新書,在十年動亂中雖遭厄運,但仍然堅持練功,默誦書詞,結構新篇。
二、袁闊成
袁闊成,遼寧營口人。出生於天津,是享譽海內外的評書藝術大師,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之說。袁闊成在繼承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內容新、風格新、語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剛》。
三、陳青遠
陳青遠,評書大家,中國評書「帥派」藝術創始人。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曲協遼寧分會常務理事、錦州市曲協副主席,曾當選遼寧省和錦州市政協委員,遼寧省文聯委員。代表作有《響馬傳》(黃河文藝)、《響馬傳》(春風文藝)、《秦瓊賣馬》(春風文藝)等。
四、陳士和
陳士和(1887~1955),男,評書演員,北京人。原名建谷,後改固本,字蘭亭,原籍浙江紹興。其父為清朝慶王府廚師。他少時參加過義和團,干過多種雜役,後在慶王府膳房助廚。工余時常聽評書,尤其對張致蘭說的《聊齋志異》著迷,常常私自揣摩領略。陳先生一生說過的《聊齋》有五十一篇,出版評書作品有《勞山道士》、《畫皮》、《阿寶》、《續黃粱》、《雲翠仙》等等。
五、王少堂
王少堂(1889~1968)評話藝術家。名德庄,又名熙和,藝名少堂。祖籍江都,生於揚州安樂巷。伯父金章、父玉堂均為揚州評話藝人,擅說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4個「十回」。代表作品《武松》、《宋江》。
六、連闊如
連闊如,評書演員,原名畢連壽,號樂天居士,1903年6月25日出生於北京安定門。1927年拜評書藝人李傑恩為師,學說《西漢演義》。1934年在北平報連載評書《三十六英雄》。1940年在廣播電台播講《東漢演義》與《全本隋唐》。1949年說新書《夜渡大渡河》受到表揚。1954年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說評書《水滸》與《岳飛傳》。1957年錄制長篇評書《三國演義》
七、田連元
田連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於長春市,評書表演藝術家。他出身曲藝世家,九歲拜王起勝為師,學唱西河大鼓兼練三弦。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藝團,1963年3月任本溪市曲藝團副團長。1966年3月在遼寧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了他的第一部長書《歐陽海之歌》。代表作有《楊家將》、《水滸傳》、《劉秀傳》等等。
八、連麗如
連麗如,女,中國煤礦文工團評書演員,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作品有:《水滸傳》、《紅樓夢》、《鹿鼎記》、《斬莽劍》、《康熙大帝》、《三國演義》、《康熙私訪》、《劉墉傳奇》、《智聖東方朔》、《大隋唐》、《東漢演義》等。
九、劉蘭芳
劉蘭芳,1944年生於遼寧省遼陽市,隨母姓。六歲學唱東北大鼓,後拜師學說評書。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79年開始,先後有百餘家電台播出她播講的長篇評書《岳飛傳》,轟動全國,影響海外。後又編寫播出《楊家將》《紅樓夢》等30多部評書。
十、張少佐
張少佐,1962年出生於河北定興,評書研究所掌門人、黑龍江省曲藝家協會理事。1980年張少佐參加綏化文工團。後師從袁闊成。1989年開始在電台播講評書,其中評書《大明劍俠》獲得「全國交換一等獎」。代表作有《薛家將》、《薛剛反唐》、《明史奇俠》等等。
⑽ 連派評書創始人,一本奇書得罪整個江湖,能耐極大,他是誰
評書四大家的作品筆者都聽過,要說最愛,一是袁闊成的《三國演義》,另一個是田連元的《水滸傳》。但是要說起評書行業里筆者最敬佩的人,則非連闊如莫屬,雖然沒怎麼聽過他的書(存世錄音僅三段),但以他傳世的《江湖叢談》一書可以看出,連先生乃是胸中有大文章大格局之人。
一、 評書界的萬金油
連闊如本名畢毓珍,又名畢連壽,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生於北京安定門外一戶落魄旗人家庭,父親叫凌保,滿洲鑲黃旗人氏,祖姓畢魯氏。連先生命苦,出生前一個月父親就故去了,家境敗落逼著連闊如兩次輟學,十來歲就步入了江湖。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12歲當學徒開始,連闊如就開啟了他江湖萬金油的生涯,筆者簡單搜集一下就能列出他先後干過的十個行業。
照相館,12歲去當學徒。
雜貨鋪,在天津北開小雜貨鋪當學徒,四十多歲時自己也開過雜貨店。
葯店,14歲在天津北開仙源里回春堂葯店當學徒。
算卦,22歲在北京天橋擺攤算卦,號「連仲三」。
評書,25歲拜師李傑恩學《西漢演義》,得藝名連闊如。後因為《西漢》是墨刻書不掙錢,又跟張誠斌學道活《東漢演義》,從此奠定連派評書的根基。
學者,曾在報紙發表研究性文章《評書起源》《說評書之難處》等作品,已經屬於曲藝學者范疇。
編輯,33歲時擔任《民聲報》編輯,並在報紙上開設個人專欄。
作家,除了發表各種連載評書秘本之外,一部神作《江湖叢談》足以彪炳史冊。
廣告,連闊如在電台說評書時說植入廣告,更主要的是他還曾開設專門的連闊如廣告社,是曲藝界第一個干廣告行業的人,第二個是誰呢?應該是侯寶林,不過侯寶林辦廣告社的業務比連闊如小不少。
導演,沒說錯,解放前,他曾給尚小雲的戲班排演《東漢》,解放後又給王永昌排演《水滸》,正經的戲劇導演。
人說相聲演員的肚是雜貨鋪,事實上連闊如這位評書先生不光肚子是雜貨鋪,他這一輩子的經歷簡直是百貨公司。
二、 評書大家
連闊如從事過這么多行業,留下他最深個人印記的自然是評書行業,他是第九代評書藝人,公認的評書大家,連派評書創始人。
連闊如的傳統評書以袍帶為主,一專多能,覆蓋面廣,除了標志性的《東漢》之外,《隋唐》《水滸》《岳飛》《秦漢》《三國》均是他拿手的,更不用提解放後的那些新書了。
之所以能被譽為評書大家,連闊如自然有他自己的優勢,除了一些外在的如嗓音寬厚,口齒清晰之外,他還有其他拿手絕活。
評書,評書,關鍵在評,連闊如的評書在評上獨樹一幟,他的評有深度又淺顯易懂,如他說《三國》,點評呂布的特點是「不可為將,又不可為帥」,精準又易懂。這是建立在他敏而好學,嗜書如命的基礎上的。
其次連闊如在開臉、身段上有絕活,他和很多京劇名家如譚富英、肖長華等人都是朋友,跟他們學了很多京劇的功夫,還拜師醉鬼張三學武術,將評書中的武打動作更是描繪的惟妙惟肖。
最後連闊如有個外號叫「跑馬連」,說的是他模仿馬的嘶鳴有訣竅。
連闊如對評書表演還有精彩的個人總結,那就是表演評書時要做到「五忘」:忘己事,忘己貌,忘座有貴賓,忘身在今日,忘己之姓名。精闢!
如今,連麗如率領著徒弟們和義子王玥波李菁等人在北京開設了三個書館,將連派評書紅紅火火傳承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