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求恩發明了什麼
(一)人工氣胸器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白求恩因肺結核住進了設在美國紐約州的特魯多療養院。在當時,得了肺結核的病人就和被判處死刑的犯人一樣,挽回生命的希望是極少的。那個時候,療養院沒有什麼有特效的治療方法。所能普遍採用的方法,就是「休息療法」,即到大自然中去打獵、釣魚,讓自身的力量戰勝疾病。然而,白求恩不願意聽任大自然的裁決,他不相信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好辦法。他闖進了醫院的圖書館,終於在一篇名叫《肺結核外科療法》的文章中找到了希望。文章表明,採用人工氣胸法,能使肺結核患者康復。具體說,就是在患者胸部打空氣針,使受結核菌浸潤的病肺收縮,得到真正的休息,特別是對病灶集中在一個肺葉的患者,效果尤其明顯。當時,在美國,採用人工氣胸法獲得成功的只有十七例。本院還沒有先例,醫生們還不敢採用此法給患者治療。但是,在白求恩的有理有據的再三要求和堅持下,療養院當局同意給白求恩治療。手術獲得了成功。患病一年多的白求恩,終於把自己從死亡的邊緣上拉了回來。後來,白求恩用了兩年時間進修細菌學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結業後回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在一位胸外科專家的手下當助手。與此同時,他發明和改進了多種手術器械:人工氣胸器、白求恩肋骨剪、白求恩肋骨剝器等。其中,「白求恩氣胸器」被廣泛採用;著名的胸外科專家們都樂於使用經他改造過的肋骨剪;鐵的實習醫生--可以固定的拉鉤;肋骨剝離器等。頗有名氣的畢林父子器械公司和他簽定了長期的專利合同。他的老師稱贊說:「他是個出色的發明家。」
(二)流動輸血站
一九三六年,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班牙革命。以白求恩為隊長的援助西班牙的醫療隊組成了。那時候,西班牙只是在馬德里設有一個輸血站,但這個血站作用不大,能運來的傷員為數不多,大多數在半路上就犧牲了。這位具有強烈事業心的共產黨員、享有盛名的發明家,經過八天的細心觀察和深思熟慮,終於找到了救護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輸血。他建議:建立流動血站,把血直接送到前線去。說來簡單,做起來困難。同事、上級不同意;危險性大;自己對輸血是外行;器械缺乏;血源怎麼解決……,但這一系列的困難沒有嚇倒白求恩,他說服了領導,購買了器械,解決了血源,向一位專家學習請教了有關輸血的技術和問題。流動血站建成了!在炮彈剛剛落下的地方,一輛救護車開了過來。白求恩和助手們跳下汽車,迅速地給已經奄奄一息的傷員輸血。就這樣,白求恩和助手們及時地搶救了無數戰士的生命。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每天在陣地上的輸血量竟高達一百餘人次。
白求恩這一創舉轟動了整個前線,甚至連國外的電台、報紙都報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國的雙方都採用了這個辦法。宋慶齡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評價了他的創舉:白求恩大夫是第一個把血庫送到戰場上去的醫生,他的輸血工作曾為西班牙共和國挽救了數以百計的戰士的生命。
(三)志願輸血隊
這是白求恩來中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白求恩給傷員輸血的故事。這個故事實際上也暴露出了一個問題:血源緊張。正是因為這個問題的暴露,才導致了一項發明的產生。
大家都知道輸血的常識:血型不同,不能隨便輸血。在戰場上,在沒有現成的血源情況下,輸血只能現采現輸。把一個人的血輸入傷員的血管中去,中間要有一個化驗血型的環節。這對於「時間就是生命」的戰場來說,是一個相當麻煩而又相當急迫的事情。稍晚一點時間,就可能多犧牲一個戰士。白求恩從紛紛來獻血的群眾身上得到了啟發,如果事先化驗好血型,並把紅布黑字血型標志別在「輸血隊員」的胸前,需用時間就可以隨時取用。於是,經過討論研究,人民戰爭中的另一個創舉--包括醫院的全體工作人員,自然地也包括白求恩;還包括楊家莊的絕大多數男女青年,另外還包括一些老年人。這,就是在反法西斯戰場上的第一個「志願輸血隊」。
在西班牙,白求恩曾經第一個把血液送到前線。但是,那時輸血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昂貴的儲血設備,現代化的運輸工具,敵人的炮火……。如今,在反法西斯侵略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場上,他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景象。不需要冷藏設備,不需要長途運輸,哪裡有人民,哪裡就有取之不盡的血庫。他激動地說:「這簡直是外科醫學史上的創舉,群眾是我們的血庫。在西班牙,我沒有想到這個辦法。毛主席說,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這是多麼偉大的思想啊!我欽佩中國人民的覺悟水平,也欽佩你們的組織動員工作。」
(四)「蘆溝橋」
游擊戰爭的特點就是機動靈活、無固定地點。這給醫療隊的轉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和危險。在轉移過程中,不是葯品、器械弄壞了,就是遇上了敵人。於是,「運輸工具」成了解決這一困難的關鍵。白求恩苦思冥:精減器械,那是有限的;製作捎搭子,解決了「走得動」的問題,但解決不了「展得開」、「收得起」的問題,布制的捎搭子太軟,到地方一展開,葯品、器械在奔跑過程中就撞壞了……
一次,白求恩從一個小孩趕著的毛驢背上的馱子得到了啟發,和大家一起,設計了一個葯馱子。外形象座「橋」,「橋」頂是個沒蓋的箱子,里邊可以存放各種夾板;「橋」的兩邊各有三個抽屜,抽屜設有若干個小格,可以裝各種手術器械和葯品,兩個馱子上橫搭一條門板,就成了一個輕便靈活的手術台,有了這種馱子,再加上一個敷料馱筐,就可以盛下百手術和五百次換葯用的器械、葯品。也就是說,一個手術室,一個換葯室,一個小葯房都可以放在馬背上馱走。
實踐證明,這種葯馱子是一種適合游擊戰爭的運輸工具。它具有攜方便、行動迅速、一物多用的特點。半小時就可展開,十五分鍾就可收起,這對於靈活多變的戰場搶救工作,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後來,一個小戰士給起了個名字,叫「蘆溝橋」,寓義是一則紀念抗日戰爭,二則這不是一般的「橋」,這是人民智慧的結晶。
(五)畢普
游擊戰爭的環境是艱苦的。很多傷員因為在頻繁的轉移中延誤了治療,所以沒等治療,就失去了生命。為了防止這種事發生,白求恩發明了一種療效較長的葯膏--畢普。
這種葯膏是用黃碘、次硝酸鉍、流動石蠟(或香油)混合配成的油劑,既可以防止創面乾燥,又有消毒作用。
塗上這種葯膏之後,既使在較長時間內得不到手術和換葯的機會,也可以控制感染,避免傷口惡化。特別好的是這種葯膏在換葯時容易揭開,連傷員自己也可換葯。
以上幾個小故事,是我在讀《白求恩在中國》(增訂本,盛賢功等執筆,79年2版)的讀書筆記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白求恩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我。為了表達我對白求恩精神的崇敬之情,特將此文獻給廣大青少年朋友們,願你們向白求恩學習,做一名好少年。
② 人造血液是怎樣被發明的
病人大量失血,病情危急的時候,可以輸進別人的血來挽救生命。可是,在實際情況中,醫院里血庫的血量總是有限,往往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於是,化學家和醫學家們一直在研究人造血液。
有趣的是,人造血液和一隻老鼠頗有淵源。俗話說:「一隻老鼠壞了一鍋湯。」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一隻老鼠掉進湯里,卻引發了科學家的靈感。1966年的一天,美國醫學家克拉克博士正在實驗室里聚精會神做研究,身旁桌子上放著一種特殊的液體——氟碳化合物。不知道從哪裡跑出一隻常用的實驗動物小白鼠,那隻小白鼠一竄一跳,一下子掉進了盛有氟碳化合物的容器里。
克拉克不經意間發現了掉進容器里的小白鼠。小傢伙渾身上下濕淋淋的,還在頑強地掙扎著,克拉克博士大發惻隱之心,將它撈了出來。小白鼠被解救後,在克拉克面前從容地抖了一抖毛,一溜煙地跑掉了。
克拉克開始納悶,為什麼小白鼠在氟碳化合物溶液中,不僅沒有淹死,反而精力仍然那樣旺盛呢?難道是氟碳化合物有什麼「神奇」的功能?
於是,他有意弄來一隻小白鼠,將它放在盛有氟碳化合物的容器里,注意觀察眼前發生的一切。小鼠在溶液中拚命掙扎,然而接連幾個小時過去了,小鼠仍然精神抖擻,奮力往外爬。如果是掉進水裡,這么長的時間,小白鼠早就沒命了。
這樣一來,克拉克博士對氟碳化合物大感興趣,開始認真研究這種特殊的物質。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溶液具有相當強的儲存氧的能力,甚至超過血液的兩倍。後來,另外一位科學家將氟碳化合物溶液代替血液,輸進了小白鼠的身體內,結果小白鼠能夠堅持活了一段時間才死去。
克拉克的研究成果引起日本綠十字公司經理的重視,他馬上帶領科研人員到美國考察,回國後組織了150位專家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氟碳化合物並不是最理想的血液代用品。後來對人造血液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1979年4月,綠十字公司宣布在世界上首先研究成功人造血液,把氟碳化合物和甘油、卵磷脂、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碳酸鈉、葡萄糖混合在一起,就可得到人造血液。
③ 「輸血」這種神奇技能,人類究竟是怎麼掌握的
在19世紀的時候,英國的一位產科醫生研究發現輸血的方法,一位產科醫生的過程當中,發現有很多孕婦是因為產後大出血導致孕婦失去了性命,所以說這個產科醫生當時就開始研究輸血的這種治療方法決定在給病人輸血的時候,選用人的血液,所以說當孕婦出現拔出血的時候,就會找供血者來為這些病人輸液,後來在5年的時間當中,總共進行了10台這樣的輸血手術,結果成功的挽救了5名產婦的生命,雖然說治癒率並不是特別的高,但是也算是奇跡了。
輸液這種非常神奇的技能,自從被人類掌握之後,可以說挽救了無數的生命,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好處,隨著時代不斷的前進,科學手段也不斷的在完善,通過科學家們的不斷研究,對於治療很多突發病情都有了很好的方法。
④ 求一部國產吸血鬼電影,劇情有幾個人在醫院血庫偷血,突然有人發現自己手上沾滿血,問是誰的,。
周一不國產吸血鬼電影劇情有幾個人在醫院血庫偷血,有九個人
⑤ 白求恩的個故事,短一點的,誰有啊,給我謝了
故事一:白求恩給毛主席的回信
白求恩到達前線後不久,毛澤東親自給聶榮臻發電報,指示每月付給白求恩100元。白求恩當即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敬愛的毛澤東主席,來電敬復如下:我謝絕每月百元津貼。我自己不需要錢,因為衣食等一切均已供給……」
白求恩的戰友、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副院長張業勝解釋說,在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這100元津貼還是不少的。當時八路軍官兵一律實行供給制,發給每人每月的津貼費最低是1元,最高是5元。但衛生技術人員的津貼費比軍政人員多一倍,當然都是晉察冀邊區票。
故事二:「發明家」白求恩
紀念館里陳列著幾件形狀各異的鐵制或木製的醫用器具,這些都是白求恩的發明。
鐵制「助理醫生」:做一次胸腔手術,需要3-4個助理醫生。戰爭時期由於人力有限,白求恩就發明了鐵制「助理醫生」。這種鐵制的裝置像一個架子,可以固定在手術台上,利用機械扳手的原理,把人的肋骨輔助翻開,這樣可以節省1-2名助理醫生。
肋骨剪:這是白求恩修鞋時產生的靈感。有一次白求恩去修鞋,鞋匠完成最後一道工序時,不用把鞋翻開,就能把剪子伸進去把裡面的線剪斷。白求恩想,要是能把這把剪子用在手術中,就不需要把胸腔翻開,再剪縫合線或是肋骨,只要用手摸到了,用剪刀「咔」的一下就能剪斷。於是,肋骨剪誕生了。
「盧溝橋」葯馱子:游擊戰的特點是忽東忽西,但醫院的葯械裝備不方便搬動,不能很好地適應戰爭的需要。1939年,白求恩帶領醫療隊到了河北冀中。時值春耕時節,河北農民用毛驢向耕地送糞的糞馱子又好裝又好卸,引起了白求恩的興趣。白求恩馬上聯想到可以用糞馱子的原理,做一副箱子,放在驢背上搬運葯械。
白求恩發明的這副葯馱子正好可以放下一套手術器械,取下後放在地上,上面放一塊門板就是手術台,非常方便。一天清晨,白求恩聽到民兵們在唱「盧溝橋」小曲,覺得這個名字很有意義,於是就給他的葯馱子取名叫「盧溝橋」。這種葯馱子一直用到解放戰爭,進了大城市。葯馱子的原件現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⑥ 有名的黑人科學家,黑人的發明都有哪些
1.本傑明 班納克 (1731-1806)
本傑明·班納克Benjamin Banneker (1731-1806) 美國數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家。為第一個被美國總統任命專公職的屬黑人。喬治·華盛頓曾讓他參加「哥倫比亞特區工作委員會」,勘探新首都。1791年自製一隻木鍾,走時准確無誤。1773年開始天文計算,曾准確預報1789年日食。
⑦ 發現割脈的人怎麼救
首先用什麼東西用力纏住,如果有血管破了或者皮膚破損嚴重需要縫合的就要去醫院,沒出多少血去診所就可以了,如果只是滲血不是流血就不用去醫院了
⑧ 人造血是如何發明的
從根本上解除了血緣危機
——1978年人造血液的發明1978年,日本醫生內藤良一向世界宣告:他製成了真正的人造血液。這一成功轟動了醫學界。人造血液的製造成功,使人類找到了人血的代用品,從根本上解除了血源危機,是醫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顯微鏡發明之前,人類對血液的探索是盲目的,很難有重大突破。古代人認為血液是生命和靈魂所在,血液一旦從血管流出,靈魂就跟著血液離開了人體。公元前2500年,古希臘人用血來治療精神病,用角鬥士的血當葯物。打仗時,驅趕一大群綿羊跟在部隊後面,戰士如果受傷,就把他泡在盛滿羊血的浴盆里,或給他喝大量羊血。
17世紀,斯旺默丹用顯微鏡首次發現了血細胞;1900年,奧地利33歲的生物學家蘭斯坦納發現,人體血液存在著三種組合,即A、B、O三種血型。血型的發現,奠定了血液分類學基礎,並揭開了過去輸血屢屢失敗的原因。原來,不同型的血液,其紅細胞表面,帶有不同糖分子組成的抗原,而每種血液的血清中,又帶有抗他種血型的抗體。不同型血液中的同型抗原和抗體相遇,就會使本來懸浮在血漿中的紅細胞粘聚到一起,使血液失去功能,從而危及生命。
說來也巧,人造血液製造找到突破口,竟然和第一顆原子彈的製造有某種聯系。1966年的一天,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醫學博士克拉克,在研究曾用於製造第一顆原子彈的氟氫化合物時,一隻該死的老鼠突然掉進溶液里。十分奇怪的是,過了老半天,克拉克把它從溶液里撈起來時,它居然沒被淹死,抖掉身上的溶液,一溜煙跑掉了。
克拉克又用一隻大白鼠重復了類似的過程,並得到大致相同的結果。這一現象引起了克拉克的重視,他經過仔細研究發現,氟氫化合物溶液的含氧量很高,比水多10倍,相當於血液的兩倍多。於是,他立即聯想到,可以用這種溶液來製造人造血液。這一意外發現,立即轟動了全世界。
克拉克的發現,使科學家茅塞頓開,紛紛投入以氟碳化合物為主的人造血液的研究。
1968年,這個領域的研究園地綻開了第一朵鮮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蓋耶,做了第一個使哺乳動物在完全失血的狀態下存活的實驗。他在製得一種全氟碳乳溶液後,抽去老鼠身上血液的90%,並用這種乳液取而代之。然後,把老鼠放進一密封的玻璃罩里,並向罩內加進氧氣。10分鍾後,老鼠便蘇醒過來,而且活了8個小時之久。
這一實驗,證實了用氟碳化合物製造人造血液的可行性,也使科學家看到了人造血液研製的成功曙光。
可是,這一花朵沒開多久就凋謝了。用來試驗氟碳化合物的大白鼠,大多數只能活幾個星期,最長的也只活了幾個月。究其原因,是氟碳化合物的顆粒太大,注進動物機體之後排不出來。它在肝臟、胰臟里沉積,會使動物發生慢性中毒。
美國人沒想到,日本人在製造人造血液的領域里會捷足先登。日本醫生內藤良一受美國人實驗的啟發,採用全氟萘烷和全氟三丙胺的混合物作原料,再經表面活性劑乳化,製得一種牛奶似的白色懸浮液。它的顆粒極細,直徑不超過1/10微米,而且狀態穩定,可從尿道、汗腺中排出,也可以經肺泡呼出。以它代替血液,注射進老鼠、家兔、狗和猴子的體內,4星期內就可基本排凈,8星期幾乎沒有任何殘留。內藤良一往自己體內注射了50毫升,證明它不溶血,不凝血,完全可以和人體血液和平共處,互相配合。4星期後檢查身體時,發現它已失效和基本被排出體外。
中國上海有機研究所與第三軍醫大學合作,經過5年辛勤研究,比日本晚一年,即1979年,研製成功了和日本一樣的人造血液。
人造血液的臨床應用,開始於1979年4月。那時候,日本福島醫科大學的本多憲兒教授,給一名前列腺手術後胃部大出血的患者輸入了100毫升人造血液,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從此,人造血液便在醫療中獲得廣泛應用。它被用來搶救大量失血者,代替人血充填人工心肺機、保存移植臟器,急救一氧化碳中毒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等。
人造血液不僅可以代替人血,而且使用起來有很多優點。其一,節省輸血准備時間,有利於及時搶救病人。因為不管什麼血型的人體,都可以用人造血液輸換,它不會引起任何排斥、變態反應。其二,它可形成固體,方便運輸。其三,它易於保存,不像人血那麼嬌貴。人的鮮血,即使放在4℃~6℃的冰箱里保存,最多也只能保存兩周。人造血液則不需要低溫,貯藏數年仍然可用。其四,它是現代工業產品,無毒無菌,可使受血者免除感染之憂。
不過平心而論,人造血液並非十全十美。它雖具有運送空氣的功能,卻遠不如人血「能幹」,不能像人血那樣還能輸送營養物質,有免疫、凝血等功能。人造血液輸入人體後,壽命只有60小時左右。它嚴格說來只能叫做人造紅細胞,只能作為人血的臨時代用品。
今天,醫學界仍用奧地利生物學家蘭斯坦納的方法,按紅細胞劃分血型,現已發現了21個血型系統。1983年,對改變血型的探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日本群馬大學教授古川研,非常巧妙地用酶把A型血紅細胞表面的糖分子卸下來,A型血於是搖身一變,變成了O型血;然後,他又同樣巧妙地用酶把B型血紅細胞表面的糖分子,裝在O型血紅細胞表面,使O型血變成B型血。幾乎與此同時,美國紐約血庫的科學家們,也用類似的方法,使B型血變成了O型血。
改變血型方法的發明,意義不同尋常,其中之一就是:它打破了輸血時對血型的限制。它是血液研究園地綻開的又一朵鮮花。
⑨ 非洲有哪些著名的發明家急!
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哪些著名的黑人科學家?
1.本傑明 班納克 (1731-1806)
本傑明·班納克Benjamin Banneker (1731-1806) 美國數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家。為第一個被美國總統任命公職的黑人。喬治·華盛頓曾讓他參加「哥倫比亞特區工作委員會」,勘探新首都。1791年自製一隻木鍾,走時准確無誤。1773年開始天文計算,曾准確預報1789年日蝕。
2.羅伯特瑞力克斯 (1806--1894)
諾伯特瑞利克斯(1806年3月17日–1894年10月8日)是一位出生在路易斯安那,講法語的克理奧爾語的發明家,被廣泛認為是最早的一個化學工程師,他發明的開創性的注意多效蒸發器。本發明是在製糖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展,它允許在較低的溫度下蒸發節能手段。
3、查爾斯 德魯 (1904-1950)
美國非洲裔 內科醫生 外科醫生 醫學研究者 臨床實用血庫的發明人。這個人很有意思 他發明的血庫 使得醫院的輸血成為可能 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但是他本人卻因為車禍受傷 醫院不接收黑人病人而耽誤了治療 死了 (1950年的美國種族歧視)
4.丹尼爾 哈勒 威廉 博士 (1858-1931)
美國非洲裔 內科醫生 第一例成功開胸手術的實施者
5.加勒特·摩根 (1877--1963)
美國非洲裔 發明家 實用交通信號燈 專利防毒面具
6、詹姆斯·韋斯特(1931---)
美國非洲裔 發明家 在上世紀發明麥克風 在手機和聚合箔電極領域獲得47項美國專利和超過200項國際專利
7.梅傑米森(1956---)
美國非洲裔 物理學家 美國航空航天局 宇航員 第一個進入太空進行科學研究的黑人女性
Mae Jemison (born October 17, 1956)
8.埃米特 查佩爾 (1925-- )
美國非洲裔 科學家 研究者 獲得14項美國專利 發現了發光生物體的化學原理。
9.歐內斯特·埃弗雷特就 (1883--1941Ernest Everett Just (August 14, 1883 –October 27, 1941)美國非洲裔 生物學家 作家 成就為對卵細胞受精和細胞結構的研究
10.喬治·華盛頓·卡弗 (1864-1943)
美國非洲裔 科學家 發明家 探險家 農業科學的傑出先驅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January 1864 –January 5,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