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片劑的發明

片劑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8 07:26:16

① 黃蓮素葯片是哪年發明

由東北制葯總廠開發的人工合成黃連素新工藝日前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該廠人工合成黃連素的工藝路線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研製成功。1981年,國家投巨資建成了年產30噸規模的生產線,但由於生產成本高,無法與植物提取黃連素競爭,1994年下馬。1999年,該廠再次研發新的合成工藝,使黃連素當年新增銷售額約1.7億元,新增純利潤2714萬元。人工合成黃連素技術在成本、質量等方面與植物提取法相比具有絕對優勢,可有效地避免植物提取法對環境產生的嚴重破壞。

② 葯片上的糖衣是誰發明的

呵呵,我只知道葯片是1840年發明的,因為壓片機械的出現才有了片劑葯。據說糖衣是一位母親發明的。

③ 這是什麼東西

腫瘤內服中草葯片劑及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治療惡性腫瘤西葯和放療毒副作用大,對晚期已轉移的惡性腫瘤患者效果不明顯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療效顯著、價格低廉、安全可靠、耐受性好、患者依從性高、毒副作用小,見效快,治療服用無痛苦的腫瘤內服中草葯片劑及制備方法。
腫瘤內服中草葯片劑原料的重量配比為:半枝蓮20 份、白英4 ~6 份、七葉一枝花10 ~15 份、山豆根15 ~25 份、青黛5 ~10 份、牛黃8 ~12 份、苦參20 ~30 份、白頭翁20 ~30 份、八角蓮10 ~20 份、人參10 ~15 份、蟲草0.5 ~2 份、野靈芝5 ~15 份、僵蠶10 ~15 份、急性子1 0 ~15 份、天南星8 ~12 份、防己10 ~15 份、威靈仙10 ~15 份、芙蓉根8 ~15 份、蛇蓮10 ~15 份。
制備步驟是: (1) 將治療中晚期惡性腫瘤( 癌症) 的中草葯片劑的原料按重量配比稱出後進行乾燥,乾燥時,溫度控制在40 ~60℃,乾燥時間4 ~6 小時; (2) 將上述乾燥後的中草葯片劑的原料通過超微粉碎機粉碎至800 目以上的微粒; (3) 在上述800 目以上的中草葯片劑的原料微粒中加入適量糊精攪拌均勻後製成片劑,其中,腫瘤內服中草葯片劑原料微粒與糊精的重量配比為:腫瘤內服中草葯片劑原料微粒100 份、糊精1 ~5 份; (4) 將腫瘤內服中草葯片劑進行乾燥處理; (5) 乾燥處理後的腫瘤內服中草葯片劑經檢驗、包裝後,即成腫瘤內服中草葯片劑成品。 用本發明治療中晚期腫瘤( 癌症) 的中葯制劑的使用方法:成人每日口服三次,每次六片,一個月一個療程。
半枝蓮20克 七葉一枝花15克 白英6克 山豆根25克 青黛25克 牛黃12克 苦參30克 白頭翁30克 八角蓮20克 人參15克 蟲草2克 野靈芝15克 急性子15克 天南星12克 防忌15克 威靈仙15克 芙蓉根15克 蛇蓮15克
補充:還有僵蠶15克,粉碎壓粉製成片劑。

④ 泡騰片的發展歷史

泡騰片在我國是一種較新的葯物劑型,與普通片劑不同,泡騰片利用有機酸和鹼式碳酸(氫)鹽反應做泡騰崩解劑,置入水中,即刻發生泡騰反應,生成並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狀如沸騰,故名泡騰片。

⑤ 片劑的發展史

片劑是在丸劑使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創用於十九世紀40年代,到19世紀末隨著壓片機械的出現和不斷改進,片劑的生產和應用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近十幾年來,片劑生產技術與機械設備方面也有較大的發展,如沸騰制粒、全粉末直接壓片、半薄膜包衣、新輔料、新工藝以及生產聯動化等。中葯片劑的研究和生產僅在50年代才開始,隨著中葯化學、葯理、制劑與臨床幾方面的綜合研究,中葯片劑的品種、數量不斷增加,工藝技術日益改進,片劑的質量逐漸提高。中葯片劑在類型上除一般的壓製片、糖衣片外、還有微囊片、口含片、外用片及泡騰片等。在片劑生產工藝方面逐漸摸索出一套適用於中葯片劑生產的工藝條件,如對含脂肪
油及揮發油片劑的制備,如何提高中葯片劑的硬度、改善崩解度、片劑包衣等逐漸積累經驗,使質量不斷提高。此外,對中葯片劑中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研究,已在逐步開展。總之目前片劑已成為品種多、產量大、用途廣,使用和貯運方便,質量穩定劑型之一,片劑在中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葯典所收載的制劑中,均佔1/3以上,可見應用之廣。

⑥ 阿司匹林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早在公元前400多年的古希臘,被尊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就曾提出用柳樹皮的浸泡液來緩解產婦的陣痛。1758年,英國神父愛德華·斯通無意間扯了一片白柳樹皮咀嚼起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關節痛和發熱都減輕了。他用同樣的方法對50名病人進行治療,發現這種汁液對治療發燒非常有效。他把實驗結果報告給了英國皇家協會,但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後來經研究發現,這種汁液中的有效成分是水楊酸。

19世紀20年代,一位瑞士科學家從一種植物的葉子內提取出了水楊酸。不過,它雖然有鎮痛解熱的功效,但對食管和胃部有強烈的腐蝕作用,只有那些疼痛很劇烈的人才服用它。1853年,法國化學家夏爾·弗雷德里克·熱拉爾將從另一種植物綉線菊中提煉出來的水楊酸與乙酸和乙醯結合起來,解決了這個問題,但他還沒有來得及對這種合成葯物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就去世了。

20世紀30年代,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進入中國市場的廣告。德國拜耳制葯公司的化學家霍夫曼,在前人探索開拓的基礎上,1895年他研製出了一種經過結構轉換的水楊酸的類似物,該物品與其他水楊酸葯品相比,副作用要小得多。霍夫曼和同事海因里希·德雷澤一起對這種葯進行了大量試驗。在對這種物品命名的過程中,他們認為應該在葯名中反映它與綉線菊的關系——於是,阿司匹林(Aspirin)就誕生了:A代表了乙醯,spir是綉線菊(spiraea)的前四個字母,in則是拜耳公司特有的、在每一種葯名上加的後綴。大寫A字當頭的阿司匹林成了拜耳公司100多年歷史上最大的驕傲和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1899年3月6日,霍夫曼所在的拜耳公司向柏林皇家機構申報了這一專利。3年之後,這種新葯的第一粒片劑誕生了,1903年4月,拜耳公司進入美國市場,並最終在美國紮下了根。

⑦ 阿莫西林是哪發明的

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名安莫西林或安默西林,是一種最常用的青黴素類廣譜β-內醯胺類抗生素,為一種白色粉末,半衰期約為61.3分鍾。在酸性條件下穩定,胃腸道吸收率達90。阿莫西林殺菌作用強,穿透細胞膜的能力也強。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口服青黴素之一,其制劑有膠囊、片劑、顆粒劑、分散片等等。青黴素過敏及青黴素皮膚試驗陽性患者禁用。
阿莫西林發明設計人:尤孝慶,申請專利人:尤海旋

⑧ 葯劑學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葯劑學經歷了3個階段,分別是物理葯劑學,生物葯劑學和臨床葯劑學。

古代近東地區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遺留下來的,著錄於公元前十六世紀的《伊伯氏紙草本》是古代近東地區葯劑學的重要著作,收錄有散劑、膏劑、硬膏劑、丸劑、印模片劑、軟膏劑等多種劑型,此外還收錄了制劑處方,生產工藝和用途等重要信息。

歐洲葯劑學起始於公元一世紀前後,羅馬籍希臘人,被歐洲各國譽為葯劑學鼻祖的格林在他的專著中著錄了散劑、丸劑、浸膏劑、溶液劑、酊劑、酒劑,人們稱之為格林制劑,其中很多劑型至今仍在一些國家應用。

隨著十九世紀以來西方機械文明的發展,大量制葯機械產生,葯物制劑的生產工藝發生巨大的變化,葯劑學作為一門專門學科從原來的葯物學中獨立出來,同時葯劑學的研究范圍也突破了格林制劑的范圍,不斷地擴展。

進入二十世紀醫學、生命科學和其他相關基礎科學的飛速發展,葯劑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基礎理論方面,20世紀50年代,物理化學尤其是非平衡態物理化學的一些理論被應用在葯劑學領域,產生了一些葯劑學基本理論如葯物穩定性理論、溶解理論、流變學、粉體學等。

在葯物新劑型方面,產生了緩控釋制劑、被動靶向制劑、主動靶向制劑等新劑型,給葯途徑也由原來單一的口服給葯和注射給葯,擴展到了粘膜給葯、透皮吸收給葯等多種途徑。

在葯物應用方面,產生了一個全新的分支學科:臨床葯學,將原來簡單的「醫護」概念擴展為配合全程葯學監護的「醫葯護」概念。

(8)片劑的發明擴展閱讀:

一、葯劑學的特點

葯劑學是針對葯物製造的綜合應用技術學科。根據葯物理化性質不同,體內吸收代謝特點不同,要達到治療的效果,減少毒副作用,不良反應,需要在葯物的生產加工中採取合適的處方設計,生產工藝;使用中採用適合劑型,適合的給葯途徑;同時也滿足葯物本身的保管,運輸的要求。

葯劑學主要針對葯物劑型開展研究,在設計一種葯物劑型時,除了要滿足醫療、預防的需要外,同時須對葯物的性質、制劑量的穩定性、生物利用度、質量控制以及生產、貯存、運輸、服用方法等到方面加以全面考慮,以達到安全,有效和穩定的目的。

二、研究對象

1、新制劑設備開發

層流式高效空氣凈化操作台、全自動洗瓶菌機、全自動蒸氣高壓滅菌設備以及輻射滅菌、靜電濾過除菌設備, 流能磨,真空乾燥機,多功能制粒系統,全自動燈檢機等

2、新技術制劑研究

新型靶向給葯系統、載體給葯系統、口服緩控釋給葯系統、新型黏膜給葯系統、生物技術葯物的新型給葯系統,以及生物葯劑學等方面。特別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分子葯劑學開始引人關注。

分子葯劑學是從分子水平上來研究給葯系統的構建、體內外過程與行為、作用規律與機理等,其發展代表著葯劑學發展的新趨勢,預計分子葯劑學(及分子生物葯劑學)將成為未來葯劑學的一個重要科研方向。

⑨ 阿司匹林 是誰什麼時候發明的 有什麼作用

阿司匹林, aspirin, 乙醯水楊酸,醋柳酸。

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葯學系副主任沃爾特·斯尼德說,他在進行了4年的研究之後,終於發現了阿司匹林發明的真相。斯尼德在皇家化學學會於愛丁堡召開的年會上發表講話說,事實上,霍夫曼的導師阿瑟·艾興格林才應該為發明了這種止痛葯而獲得殊榮。霍夫曼只是在艾興格林的指導下合成了阿司匹林。他還說,艾興格林的功績是納粹黨上台後在反猶主義浪潮中被抹殺掉的。霍夫曼在納粹統治德國一年之後的1934年宣稱他是阿司匹林的發明者。那時,艾興格林正在竭盡全力維持他離開拜耳公司後於1908年創建的工廠。後來,他在納粹的一個集中營里被關押了14個月。直到1949年,艾興格林才出來駁斥霍夫曼的謊言。此後不久艾興格林就離開了人世。

阿司匹林是使用最多、使用時間長的解熱、鎮痛和消炎葯物,能抑制體溫調節中樞的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pge1)合成、釋放減少,從而恢復體溫中樞的正常反應性,使外周血管擴張並排汗,使體溫恢復正常。本品尚具抗炎、抗風濕作用,並促進人體內所合成的尿酸的排泄,對抗血小板的聚集。適用於解熱,減輕中度疼痛如關節炎、神經痛、肌肉痛、頭痛、偏頭痛、痛經、牙痛、咽喉痛、感冒及流感症狀。

血稠的人叫高凝體質。高凝體質的人加上高凝食物,所以過年時心肌梗死的人特別多,年齡不限。心肌梗死雖然無法治,但完全可以預防。有的大夫告訴你吃阿司匹林,為什麼?可以使血不粘稠,不得心肌梗死。但後果是什麼,吃阿司匹林的後果是眼底出血,現在很多人眼底出血。我勸大家不要吃阿司匹林了。現在歐洲已經不吃阿司匹林了,吃什麼?吃黑木耳。黑木耳有兩個作用,其中一個是使血不粘稠。黑木耳的作用是美國心臟病專家發現的,他得了諾貝爾獎。他發現以後,所有歐洲人、有錢有地位的人都吃黑木耳,而不吃阿司匹林了。什麼樣的人是高凝體質?答案是矮、粗、胖的人,特別是更年期的女同胞。而且血型AB的人更容易高凝血稠。還有脖子越短越容易高凝血稠。第一過年時不要胡吃海塞;第二多喝點好茶,活血化瘀;第三千萬不要生氣,一生氣血就稠。喝白酒也容易血稠,要喝就喝紅葡萄酒,不超過100毫升。如果給你吃花生米,千萬不要吃,實在要吃,把皮剝了吃。你看咱中國的花生米,五香花生米、炒花生米、炸花生米全都帶皮。你到歐洲去看看,所有花生米沒有帶皮的,人家知道不要吃皮。有人說:"這皮不是有營養嗎"?誰說的,我告訴大家,花生皮沒有營養,它只能治血凝片,提高血小板,止血用的。我們中老年人千萬不要吃了。還有看電視要注意,好電視就看會兒,不好的電視不看。為什麼?長時間坐在那兒,血凝度會升高。

⑩ ◆都說「蒜有百益,獨傷目」,請問新發明的片劑或膠囊裝的大蒜素,也會傷眼睛么◆

是的,吃多對肝和眼不好
眼病患者不宜吃:中醫認為,長期大量地食用大蒜會「傷肝損眼」,因此,眼病患者應盡量不吃大蒜,特別是身體差、氣血虛弱的病人更應注意,否則時間長了會出現視力下降、耳鳴、頭重腳輕、記憶力減退等現象。有些人患了近視眼或其他眼病,需要服用中葯治療,這時千萬要忌口,否則直接影響療效。在夏秋季時吃大量大蒜,對眼的影響最大。

雖然有許多人對大蒜有特別的喜好,認為大蒜既能殺菌消炎,又能健腦益智,多吃無妨,但科學家認為,每天吃一瓣生蒜是比較合適,若是熟蒜吃個兩三瓣也就夠了,多吃並無益處。

最近,SARS疫情漸漸平息,不過大家對於預防也沒敢鬆懈,很多人找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大蒜因為能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也被人們認為是健康食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不少人甘願冒著「出口熏人」的危險猛吃大蒜。其實,任何健康食品吃起來都有適當的量,科學家認為,每天吃一瓣生蒜(約5克重)比較合適,如果是熟蒜吃個兩三瓣也就夠了,多吃無益。

■大蒜的「十八般武藝」

殺菌消炎:1954年,蘇聯醫學家就證實了大蒜汁能在3分鍾內殺滅培養基內的細菌,隨著醫學的發展,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具有廣譜抗菌效果一一得到了證明,它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腦炎病毒、肝炎病毒、可致嚴重腦膜炎的新型隱球菌、肺炎雙球菌、念球菌、結核桿菌、傷寒、副傷寒桿菌、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立克次體、葡萄球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等多種致病微生物都有殺滅作用。

預防癌症:大蒜能夠阻斷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合成,抑制癌細胞生長,對癌細胞有殺傷作用。大蒜內含豐富的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的分解,減少惡性腫瘤所需的氧氣供給,從而抑制癌細胞。科學家認為,大蒜對白血病、口腔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均有預防作用。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科學家給大蒜的另一個外號是「血管清道夫」,研究人員發現長期吃大蒜的人血管內壁里的沉積比不吃的人要輕很多。而血管壁沉積是心血管病的一大誘因,時間長了會讓動脈阻塞、彈性變差,引起中風或心肌梗死。大蒜還能降低血脂和血液的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使心臟病、腦血栓和腦出血的發作危險大為減少。

促進毛發增長:大蒜中含有的揮發油能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從而促進毛發生長,對禿頭也有治療作用。把蒜泥敷在頭皮上,可以改善毛發生長,消除頭屑。如果加入同樣多的植物油敷頭,還能緩解頭發的乾燥程度。

增強免疫功能:動物實驗表明,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能顯著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機能,有增強免疫系統的作用。

抗衰老:大蒜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及礦物質,具有預防血管老化、免疫力衰退等作用。

健腦益智:大蒜中的成分和人體內的維生素B1結合能產生「蒜胺」,這種蒜胺能促進和發揮維生素B1的作用,增強碳水化合物氧化供能,為大腦細胞提供足夠的能量,使思維敏捷。

■不宜人群要特別注意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大蒜也有它的「禁忌人群」。

肝病患者不宜吃:很多人認為,大蒜能抗菌抗病毒,於是就用吃大蒜來預防肝炎,甚至有人在患肝炎後仍然每天吃大蒜。這種做法對肝炎病人極為不利,因為大蒜對肝炎病毒沒什麼作用,相反,大蒜的某些成分對胃、腸還有刺激作用,可抑制腸道消化液的分泌,影響食物消化,從而加重肝炎病人的惡心等諸多症狀。另外,大蒜的揮發性成分可使血液中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等降低,並有可能引起貧血,不利於肝炎的治療。

非細菌性腹瀉不宜吃:發生非細菌性的腸炎、腹瀉時,不宜生吃大蒜。因為腸道局部黏膜組織有炎症,腸壁本身血管擴張、充血、腫脹、通透性增加,機體組織大量蛋白質和鉀、鈉、鈣、氯等電解質以及液體滲入腸腔,大量液體刺激腸道,使腸蠕動加快,因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如果再吃生大蒜,辛辣味的大蒜素會刺激腸道,使腸黏膜充血、水腫加重,促進滲出,使病情惡化。如果已經發生了腹瀉,食用大蒜更應該慎重。

眼病患者不宜吃:中醫認為,長期大量地食用大蒜會「傷肝損眼」,因此,眼病患者應盡量不吃大蒜,特別是身體差、氣血虛弱的病人更應注意,否則時間長了會出現視力下降、耳鳴、頭重腳輕、記憶力減退等現象。有些人患了近視眼或其他眼病,需要服用中葯治療,這時千萬要忌口,否則直接影響療效。在夏秋季時吃大量大蒜,對眼的影響最大。

■小貼士:吃蒜怎樣除口臭

大蒜最理想的吃法就是生吃,不過很多人對於吃了之後滿口的蒜臭很頭痛。要減少吃大蒜產生的口臭,有以下辦法。

1.要和蛋白質較豐富的食物一起吃。

2.吃過之後馬上刷牙漱口。

3.喝些牛奶、咖啡、茶或吃些水果。

4.咀嚼茶葉。

5.多吃大棗清除口臭。

6.用醋或酒去除口腔異味。

7.咀嚼當歸片

閱讀全文

與片劑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