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所謂藝術美,就是按美的法則,創造出
藝術美是指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的美。藝術美作為美的一種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從本質上說,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定向化活動。因此,藝術美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術作品中通過藝術形象的感性顯現。是指存在於藝術作品中的美,是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審美目標、審美實踐要求和審美理想的指引,根據美的規律所創造的一種綜合美。
Ⅱ 藝術創作是什麼
藝術創作是指藝術家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一定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選擇、加工、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勞動。藝術創作是人類為自身審美需要而進行的精神生產活動,是一種獨立的、純粹的、高級形態的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以社會生活為源泉,但並不是簡單地復制生活現象,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創造。
對象
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其生活積累、思想傾向、性格氣質、藝術修養是藝術創作得以順利開展和最終完成的基礎和前提。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總是從特定的審美感受、體驗出發,運用形象思維,按照美的規律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概括、提煉,構思出主觀與客觀交融的審美意象,然後再使用物質材料將審美意象表現出來,最終構成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
分類
大致有以下四大類:泄情動機;興趣動機;成就動機;私慾動機。在各種各樣的創作動機中,只有符合藝術創作活動的審美性質和規律的,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彼此制約,有著緊密的聯系。藝術創作是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基礎和前提,為欣賞和批評生產對象。沒有藝術創作,就沒有藝術作品,也就沒有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又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為:藝術欣賞以「消費」的形式刺激藝術「生產」,從「消費」方面賦予藝術「生產」以切實的社會價值和功能;藝術批評則從理論上指導、影響藝術創作,從而溝通創作與欣賞的關系。藝術創作是十分復雜、艱巨的精神勞動,它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出眾的藝術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
Ⅲ 對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之間的關系
藝術是人的確證,所以,藝術創作就是創作一個對象來體驗確證感的過程,
藝術專是人與屬人之間的情感傳達, 藝術欣賞就是欣賞者在藝術家的作品那裡體驗到同情感的心理過程
普通人聽聽音樂劇 看看畫展 等等 不能叫做藝術欣賞
藝術欣賞必須要是欣賞者在對象中體驗到相同的情感
創作在前 欣賞在後
要是想進一步的了解藝術的原理的話 和我說下 我 給你介紹一本書, 我可以發給你,
Ⅳ 藝術美的創造對藝術家提出了哪些要求
藝術美的創造過程。
藝術美也就是藝術作品的美。因而藝術美的創造過程也就是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從人類審美活動的角度來看,所謂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實質上就是審美主體使自身本質力量逐步顯現為作品藝術形象的過程。具體說,也就是藝術家使其在審美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審美意識,包括審美感受、審美意向、物態化的過程。現就創作的幾個主要環節作如下說:
1、審美感受的產生。一切藝術美的創造,都以藝術家對客觀生活的審美感受為基礎、為起點。審美感受是審美意識的初級階段,沒有審美感受就不可能形成審美意識,也就無法進入創作過程。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高級形態,審美的孕育就在於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觀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之為「藝術構思」。藝術家從事藝術、從事藝術美的創造,都必須以其內心的創作慾望和創作沖動為契機,而這種慾望和沖動則是由藝術家一定的審美感受所激發的。《樂記》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鍾嶸在《詩品.序》中說:「器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泳。」他還認為,無論是自然界的陰晴寒暑,四時代續,還是社會生活中的悲歡離合,人事變遷,都是感盪心靈,激發起詩人的創作沖動,也就是悲陳詩,何以其義;悲長歌,何以呈激情。前面我們所引的鄭板橋畫竹論便形象地描述了藝術家由一定審美感受的觸發而產生的創作過程和狀態。關於審美感受的產生,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把握:
第一層,審美感受一般離不開對感性對象的直接反映,而且總是同客觀事物的表象相聯系的。因而,人們常常把它稱為審美直覺和藝術直覺。當然,這種直覺實際上已滲透了藝術家的自覺理性,是一種包括感覺、知覺、情感、理解、想像等因素在內的復雜心理過程,只是還沒有上升到通常所說的理性認識。蘇珊朗格在談到對事物的直接把握時曾舉過這樣的例子,大部分人通過直覺就能夠覺察到自己左右手間的相似,而必須首先通過思維去找出這一隻手與那一隻手間的—一相似,我們只要對照看上一眼,就能直接猜測出幕履內部的空間形狀,而無須先將它解剖開來,然後再加以仔細研究。他這里所說的就是對對象的一種直覺把握。這種直覺把握不同於科學的理性認識,它不需要對手的特徵作科學的抽象來對它們作把握點或通過對幕履的解剖,科學的計算出它的內部結構。但在這種直覺的把握中,卻既包含了理解與想像的因素,否則就不可能覺察到雙手的相似,也不可能猜測到幕履的空間形狀。我們所說的覺察、猜測就帶有理解、想像的性質。在藝術和藝術美的創造中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第二層,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感受是對感性對象的一種包含有理解的直覺把握。鄭板橋在另一處論「畫竹」,一反蘇軾「胸有成竹」之說,首倡「胸無成竹」之精論。說他畫竹時,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而成局,寄神理俱足也。這似乎是一種不經過頭腦思維的無意識的塗抹,實際上是對竹子作長期觀察體驗後的一種直覺把握。所謂「胸無成竹」,實際上並不是胸中無竹子的意象,而只是說在作畫時這種意象自然而然的流於筆端,好像作者並沒意識到它的存在似的。繪畫能達到隨手寫去,自而成局、神理俱備的境界,離開了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這個審美感受的體驗的審美產生過程,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第三層,審美感受不僅寓有理性的因素,而且還寓有情感的因素。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感覺,就在於其表象運動和情感活動是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家在感知客觀世界中的某一具體事物時,一方面在大腦中產生對該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由於對該事物與自身的某種肯定或否定的關系而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況構成了審美感受中表象、情感、理解的三者的綜合運動與融合。利夫.托爾斯泰談到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時舉了這樣一個簡明的例子,比方說,一個遇見狼受過驚嚇的男孩,把遇狼的事敘述出來,他為了使他人在他心理所體驗過的這種感情,於是描寫他自己在遇見狼之前的情況所處的環境的清明,他那愉快的心情,然後描寫狼的形象、動作,他和狼的距離等等。所有這一切,如果男孩子敘述時再度體驗過他所體驗的一切,這就是藝術。托爾斯泰用這個例子說明了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很顯然,在這個審美感受過程的階段,表象也就是狼的形態、動作以及周圍的環境等等。理解就是自己與狼之間的意識,情感也就是由此而產生的恐怖,這些是彼此交織在一起的,三者互相交織、融合,共同構成審美感受的內容。
審美感受是藝術創作的基礎,但是由於它總是由具體物象所引起的,所以偏重於對具體對象的感性直觀,帶有分散性、個體性的特點。在審美感受中雖然包含有理解、想像的成分,但這種理解僅僅局限於主客體間的有限范圍,想像也難以逾越有限的時空。因而它只是屬於藝術家審美意識的初級形態。這種初級形態的審美意識,還不能直接轉化為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它是藝術家信息庫中的寶貴庫存,是構成未來藝術形象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因此對於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總是以滿腔熱情投入生活,去觀察、體驗、感受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態,乃至具體生動的細節,不斷豐富積累自己的信息庫存。以上講的是藝術創作的第一個環節,審美感受的產生。
2、審美意象的蘊育。藝術家從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而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由此產生創作的慾望和沖動。但是不存在藝術家信息庫的分散、零碎的表象材料,只有在藝術家頭腦中經過加工、改造、孕育成完美的審美意象,才有可能物化為美的藝術形象。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高級的形態。所謂意象,顧名思義是意與象的統一。具體說是指事物的外在表象與內在意義的統一。事物的表象是個別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的意義是普遍的、概念的東西。意象的孕育就在於實現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概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為藝術構思。
藝術構思對於藝術形象的創造乃至整個創作過程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巴爾札克在談到義大利畫家高雷奇奧創作的聖母像時說,這個藝術家遠在他創作聖母像之前,早就在欣賞這個思索非凡的形象幸福中陶醉了。他又說:一個詩人一個畫家或是一個雕刻家,能使他的作品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是因為他的創作構思和創作過程是同時進行的。這就告訴我們,藝術家在把他所構思的藝術形象提到畫幅之前,這個形象實際在他的心靈中已成熟了,以後的事只是把這活的生命體交給觀賞者而已。這充分說明了藝術構思的重要性。
藝術構思的任務就是把藝術家在審美感受階段所獲得的豐富表象材料綜合、加工改造成蘊含有一定生活意義的審美意象。正因為藝術構思的過程,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人們一般把藝術構思階段這種具有自身特點的思維活動稱為「形象思維」。因而藝術構思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當然這並不是說形象思維只存在於藝術構思階段,而只是說在這個階段中,形象思維顯得特別活躍,其作用也尤為明顯。在藝術構思階段,藝術家賴以孕育審美意象的形象思維活動,主要表現為自覺的表象運動和想像活動。
Ⅳ 所謂藝術典型,就是作家,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具有鮮明什麼並體現具
所謂藝術典型,就是作家、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 創造出來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鮮明個性並體現出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
Ⅵ 藝術起源於什麼為什麼
藝術起源的學說關於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斯芬克斯之謎」,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類早期的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所知甚少。盡管如此,歷史上的許多學者還是在這一領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這些學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藝術發生的某些條件和根據,對學習藝術和進行藝術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雖然這些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必然涉及到人類藝術的方方面面,但其中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論述通常都是這些學說的重要方面。以下我們就來簡要介紹、評析一下歷史上幾種主要的關於人類藝術起源的學說。1.模仿說這是一種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最古老的理論,始於古希臘哲學家。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這種理論直到19世紀末仍然具有極大的影響。2.游戲說游戲說認為藝術起源於游戲,它是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發生理論中較有影響的一種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人們也因此把游戲說稱為「席勒—斯賓塞理論」。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通過對游戲和審美自由之間關系的比較研究,首先提出了藝術起源於游戲的觀點,認為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游戲。「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們只有在一種精神遊戲中才能徹底擺脫實用和功利的束縛,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游戲說還認為,人的審美活動和游戲一樣,是一種過剩精力的使用,剩餘精力是人們進行藝術這種精神遊戲的動力。人是高等動物,他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從事維持和延續生命的物質活動,因此有過剩的精力,這些過剩精力體現在自由的模仿活動中就有了游戲與藝術活動。斯賓塞和席勒一樣,也認為游戲是過剩精力的發泄,它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實用價值,卻有助於游戲者的器官練習,因而它具有生物學意義,有益於個體和整個民族的生存。游戲說強調了游戲沖動、審美自由與人性完善間的重要聯系,對於我們理解藝術在審美方面的發生具有重要價值。它揭示了藝術發生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某些必要條件,如剩餘精力是藝術活動的重要條件,藝術的娛樂性和審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藝術創造的核心,對我們理解藝術的本質是富於啟發的。3.表現說這種學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表現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現是藝術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藝術發生的主要動因。持這一理論的主要有英國詩人雪萊、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等,還有歐美的一些現當代美學家。在這種學說看來,原始人所有的藝術只有一個最主要的推動力,那就是他們通過各種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從而促成了藝術的發生和發展。如托爾斯泰認為:「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於是在自己心裡重新喚起這種感情,並用某種外在的標志表達出來。」這些外在標志就是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藝術形象的傳達,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樣,作者所體驗到的感情感染了觀眾或聽眾,這就是藝術活動。4.巫術說巫術說是西方關於藝術起源的理論中最有影響、有勢力的一種觀點。這種理論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藝術作品與原始宗教巫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最早由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這種觀點用實用性來解釋藝術的起源,認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藝術有著極大的實用功利價值。按照這種理論,原始人所描繪的史前洞穴壁畫中雖然有許多在我們今天看來是美麗的動物形象,但他們當時卻是出於一種與審美無關的動機,即巫術的動機。如許多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壁畫和雕刻,往往是處在洞穴最黑暗和難以接近的地方,它們顯然不是為了給人欣賞而製作的,而是史前人類企圖以巫術為手段來保證狩獵的成功。還有些動物身上畫有或刻有被長矛或棍棒刺中和打擊過的痕跡,按照巫術說的觀點,這是因為原始部落有一種交感巫術的存在,原始人認為任何事物的形象與實際的該事物都有一種實在的聯系,如果對事物的形象施加影響,實際上也就是對這個事物施加影響,在動物身上畫上傷痕也就意味著他們在實際的狩獵當中可以順利地打到獵物。原始壁畫中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擊傷痕跡的動物形象,成為支持藝術產生於巫術學說的有力證據。巫術說對於我們理解原始藝術,特別是原始美術發生的動力,以及這些藝術在當時條件下非審美的性質具有重大意義。
Ⅶ 藝術創作什麼意思
藝術創作是人類為自身審美需要而進行的精神生產活動,是一種獨立的、純粹的、高級形態的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以社會生活為源泉,但並不是簡單地復制生活現象,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創造。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其生活積累、思想傾向、性格氣質、藝術修養是藝術創作得以順利開展和最終完成的基礎和前提。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總是從特定的審美感受、體驗出發,運用形象思維,按照美的規律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概括、提煉,構思出主觀與客觀交融的審美意象,然後再使用物質材料將審美意象表現出來,最終構成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的動機,大致有以下四大類:泄情動機;興趣動機;成就動機;私慾動機。在各種各樣的創作動機中,只有符合藝術創作活動的審美性質和規律的,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彼此制約,有著緊密的聯系。藝術創作是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基礎和前提,為欣賞和批評生產對象。沒有藝術創作,就沒有藝術作品,也就沒有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又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為:藝術欣賞以「消費」的形式刺激藝術「生產」,從「消費」方面賦予藝術「生產」以切實的社會價值和功能;藝術批評則從理論上指導、影響藝術創作,從而溝通創作與欣賞的關系。藝術創作是十分復雜、艱巨的精神勞動,它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出眾的藝術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
Ⅷ 什麼是藝術欣賞的再創造
藝術欣賞是人們以藝術形象為對象的審美活動。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藝術的美育社會功能的必要環節。
這種審美活動既包括對象(藝術形象),也包括主體(欣賞者)。
藝術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接受,這種接受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包括了欣賞者的感知、體驗、理解、想像、再創造等心理活動。
藝術欣賞既是對藝術作品中的美的一種發現,又是欣賞者的一種再創造。
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欣賞者所產生的愉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 對藝術家所創造的美的發現
藝術本身的的美不僅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的精粹,而且凝聚著藝術家的心靈美和精湛的技巧;欣賞者面對一件精美藝術品的「拍案叫絕」,既是對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肯定,也是對欣賞者自身審美能力的肯定。
② 欣賞者對藝術形象的「再創造」
盡管藝術形象規定了欣賞者的感覺、想像、體驗、理解等認識活動的基本傾向和范圍,但欣賞者總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去感受藝術形象,理解作品的意蘊;欣賞者在藝術形象的誘導下,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去馳騁想像,深化情感體驗,使藝術形象的生命在欣賞活動中顯得更加活躍和豐富,彷彿欣賞者與藝術家在一起共同創造;由於欣賞者的想像各不相同,因此,在「再創造」的過程中比作品更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甚至可以用藝術的審美眼光去觀察自然、觀察生活和體驗人生。
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
藝術欣賞既是對藝術作品中的美的一種發現,又是欣賞者的一種再創造。
① 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像的客觀基礎
首先要有藝術形象,要有蘊含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的美。(大的快樂來自於對美的作品的欣賞)
② 欣賞者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接受
藝術形象不僅展現了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而且凝聚著藝術家的感情。
Ⅸ 藝術創作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藝術創作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如下:
1、藝術創作主體與藝術創作客體是相對應而存在的。藝術創作主體即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客體,則指有一定審美價值,或者經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特殊的社會生活、自然界和包括人在內的客觀世界。它是藝術創作主體參照、實踐和創造的對象。
2、藝術創造客體是藝術主體的主觀觀照,是用心靈浸泡過的社會生活。
所謂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富有詩意,具有美的屬性的社會美、自然美。能直接激發人的美感,無疑是屬於有審美價值的事物。藝術反映生活中的美,同時也要反映生活中的丑,但要化「生活丑」為藝術美,通過藝術處理使之具有審美價值。
由此也可看出,藝術創作的客體能否具有審美價值,關鍵在於創作主體對創作客體的關照、實踐和創作。
3、藝術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交流與相互作用是雙向的,即主體可以影響、作用於客體,客體也可以影響、作用於主體。在這一動態過程中,主體應居於矛盾的主導方面,主體的價值將通過對客體的實踐和創作而得到實現。
唐代畫家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精闢而深刻地概括了藝術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對立統一的關系。
4、從另一方面來講,藝術創作主體本身就是社會中的一員,他總是要受到客觀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制約,包括其作品在內。而藝術作品又是藝術創作主體能動地反映和社會產物。
(9)藝術對象創造出擴展閱讀
藝術創作活動環節:
第一,藝術體驗:
定義:它是創作主體在長期積淀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之上,充分調動情感、想像、聯想等心理要素,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和理解。
重點:提出現實美。
第二,藝術構思。
定義:藝術家在藝術體驗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之上,以特定的創作動機為引導,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表現方式為中介,使得藝術意向得以創作和成熟。
重點:形成藝術意象。
藝術構思的幾種方式:想像是藝術構思的核心,情感是藝術構思的動力。1.整合——把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組合列在一起。2.變形——不要照搬生活。3.移情——主體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注入對象,使之染上主觀色彩的結果。
第三,藝術表現。
定義: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構思中心以及基本形成的藝術意象轉化為藝術符號,並以物質化形態使之得以顯現,成為具體可感知的藝術形象和藝術體系。
重點:創造藝術美。
參考資料:網路-藝術創作活動
Ⅹ 誰創造了藝術的對象
也許可以說是南朝宋史學家范曄創造了藝術在中國古代的對象,准確的說他創造了這個中文詞語(蓺術)
而現代的藝術所指含義及對象源自英語名詞art,而art又源自拉丁語「ars」,拉丁語ars出處無從考證,創造者自然不知道
誰創造了藝術的對象?首先得有人創造出「藝術」和「對象」這2個詞語,包括「創造」這個詞語,比如「藝術」,網路說出自:詞語出處:藝術,古代指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能;特指經術。語出《後漢書·伏湛傳》(范曄著):「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蓺術。」
一般一個新的詞語在某處出現後,如果能夠進入更多人的視線,並且被人們運用於生活中,這個詞語就會自然而然的被賦予了概念意思,詞語由此開始傳播和演變……。
你說的藝術的對象也有類似道理:詞語首先在《後漢書·伏湛傳》中被創造,藝術的含義就從被創造之時開始演變:【特指經術】→【古代指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能】→【謂形象獨特優美,內容豐富多彩】→【比喻富有創造性的語言、方式、方法及事物】→【通過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而比現實更有典型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如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建築和語言等】
藝術(art)一詞源自於拉丁語:ars,意為「技巧」,現在雖保有原意,卻也衍生出更廣義的含意,幾乎包括所有的創造性學問。目前所謂八大藝術包括文學、繪畫、音樂、舞蹈、凋塑、建築、戲劇與電影。
中文的藝術一詞最早出自《後漢書》的文苑列傳上,劉珍篇有提到「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蓺術」,不過當時的藝術是指六藝和術數方技等技能的總稱,和現代藝術的含意不同。
所以藝術的對象是發展演變的。
藝術還可以從哲學與科學來定義:「哲學」就是挑起爭論的,「科學」就是能終止爭論的。"藝術"就是哲學與科學的抽象實體。
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准。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時間軸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顯得繁復而且具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