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北省二十強縣都是哪些縣
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前30強縣(市、區)依次為:遷安市、唐山市豐南區、武安市、任丘市、遷西縣、三河市、遵化市、鹿泉市、唐山市開平區、霸州市、唐海縣、香河縣、樂亭縣、寬城滿族自治縣、涉縣、唐山市豐潤區、灤縣、正定縣、灤南縣。
(1)灤縣創造文明縣城擴展閱讀:
河北省位於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內臨京津,西臨太行山,北臨燕山,北臨張北高原。
河北省轄石家莊、唐山、秦皇島、邯鄲、邢台、保定、張家口、承德、滄州、廊坊、衡水等11個地級市,省會城市為石家莊。全省常住人口7519.5萬人(2017年),總面積18.88萬平方公里,是全國唯一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草原、海岸於一體的省份。它屬於溫帶季風氣候。
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位先祖——黃帝、炎帝和蚩尤人就在河北開創了中華文明從征服到融合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屬於燕趙兩國,被稱為「燕趙之鄉」。
漢代屬於酉州和冀州。唐代是河北路,宋代是河北路,元代是在書省。明清時期屬於直隸省。解放戰爭時期,河北西柏坡是中共中央的臨時所在地。
❷ 灤縣每個鄉鎮的人口數量
灤州鎮地處灤縣東部,是灤縣最大的建制鎮。前身為城關鎮,1987年12月更名為灤州鎮;1989年3月,撤銷高坎鄉、甄庄鄉,將其所轄區域劃歸灤州鎮;1992年3月,經縣委批准,在灤州鎮下設甄庄、高坎、城關、街道4個辦事處;1994年3月,撤銷城關、高坎兩個辦事處,並入灤州鎮,甄庄辦事處黨委由灤州鎮黨委中分出單列(單獨行使鄉一級黨委職能);2002年1月,撤銷泡石淀鄉和馬莊子鄉,並入灤州鎮。2002年12月31日,黨政機關辦公地由勝利路遷至灤河路西段。
全鎮總面積139平方公里,轄91個行政村,人口12.3萬,其中農業人口7.8萬,非農業人口4.7萬。鎮內經濟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鐵礦、石灰岩、玻璃砂岩等。境內有灤河、橫河穿過,同屬灤河水系。耕地資源豐富,宜種小麥、玉米、花生等糧油作物以及核桃、板栗、蘋果等經濟作物。
灤縣小馬庄鎮地處縣城西南部,南與灤南接壤,西北與古冶區毗鄰,區域面積85.9平方公里,擁有耕地面積93625畝,轄37個行政村,10333戶,35813口人。2002年完成國民生產總值267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43000萬元,大口徑財政收入428.5萬元,固定資產投入3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50元。
雷庄鎮位於灤縣西部,東連東安各庄鎮和灤州鎮,南接小馬庄鎮,西鄰唐山市古冶區卑家店鄉和灤縣九百戶鎮,北與遷安市沙河驛接壤,鎮政府駐地雷庄村。1989年3月,撤銷解各庄鄉,並入雷庄鎮。全鎮總面積88平方公里,轄區29個行政村,有9871戶,總人口36529人,耕地面積7.06萬畝。
王店子鎮地處灤縣西北部,轄區36個行政村,人口26133人,耕地面積40870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該鎮具有較強的交通優勢,102國道、京沈高速公路和京秦鐵路橫貫全鎮。
楊柳庄鎮位於縣城西北58公里處,東鄰遷安市、灤縣王店子鎮,西鄰豐潤區,南與榛子鎮接壤,北靠遷西縣。總面積82.25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楊柳庄村。楊柳庄鎮於1989年3月由楊柳庄鄉改建而成。1987年6月經縣政府批准,撤銷楊柳庄鄉安平村,將全村13戶47口人安置在附近8個村居住。1996年3月機構改革,大下五嶺鄉、楊柳庄鎮合並為楊柳庄鎮。到2003年,全鎮轄33個行政村, 7000戶,23410口人,其中滿族308人,余為漢族。耕地面積42766畝,山林面積26643畝,果園10017畝。
古馬鎮現有耕地80007畝,水澆地面積78631畝,機井1000眼,地下管道450306米,果園面積1304畝,大棚969個、1160畝,其中溫室139個、187畝,冷棚830個、923畝,主要栽培作物有小麥、玉米和花生。 近年來,該鎮奶牛發展迅速,目前已有存欄奶牛1.3萬頭。由以付庄村最為典型,全村共有306戶,總人口1026人,近幾年來奶牛養殖迅速發展,全村共有奶牛1300頭,達到人均一頭奶牛,建有養殖小區3個,擠奶大廳5個,成為聞名全縣的奶牛養殖專業村。
榛子鎮,灤縣轄鎮。1958年建榛子鎮公社,1984年改榛子鎮。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35公里。面積75.8平方公里,人口4.2萬。京哈、京秦鐵路和102國道、古(冶)新(集)公路過境。轄東平庄、永信庄、前鐵、北鐵、第一鎮、朱官營、安樂庄、城後庄、後甸子、楊家莊、吳莊子、西河南庄、北河南庄、東河南庄、大崗上、塔上、南辛莊子、曬甲嶺、南平庄、相公庄、上尤各庄、西營、小山子、周莊子、杏山、狼窩鋪、西新立庄、椅子山、白草窪、東營、北營、新莊營、前小寨、北小寨、黃家樓、韓家哨、麻灣坨、渠里、於家坨、葛庄、王家嶺、杜庄42個村委會和小崗上、宋家峪2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軋鋼、啤酒、陶瓷等廠。農業主產小麥、玉米。魔術大師韓敬文生於韓家哨村。
油榨鎮位於灤縣東北部,屬山區。東與盧龍縣隔河相望,北接遷安縣,西鄰東安各庄鎮,南是灤州鎮。1996年3月由原何庄鄉、油榨鄉合並為油榨鎮。2002年1月原鄭庄鄉劃歸油榨鎮。全鎮轄39個行政村。面積82.2平方公里,人口43903人。
東安各庄鎮位於灤縣新城北5.5公里處,東連油榨鎮,南接灤州鎮,西鄰雷庄鎮,北與遷安市接壤,鎮政府駐東安各庄村。1996年3月,機構改革,撤銷商家林鄉,並入東安各庄鎮。2002年1月,撤銷樊各庄鄉,並入東安各庄鎮。全鎮總面積112.7公里,轄41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總戶數17336戶,62265人,有耕地106271畝,山地494畝,果園10624畝。
響堂鎮前身為響堂鄉,1989年3月改鄉建鎮,轄區不變,駐地響堂村。1996年3月,撤李興庄鄉並入響堂鎮。鎮政府駐響堂村。面積65.63平方千米,人口3.74萬。轄51個村委會。
九百戶鎮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灤縣中部,東連雷庄鎮,南接唐山市古冶區,西臨王店子鎮,北與遷安市沙河驛鎮接壤。鎮政府駐地趙莊子村。該鎮是1996年3月宜安鄉和九百戶鄉合並組建的鎮,全鎮總面積85平方公里,9635戶,33084人。轄32個行政村,有耕地56086畝。
茨榆坨鎮(Ciyutuo Zhen)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2千米。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2.55萬人(2002年)。轄2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茨榆坨村。據傳曾有漢遼陽四平寺之名。
❸ 灤縣的介紹
灤縣地現為唐山市下轄縣。11988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沿海地區開放縣。灤縣地處河北省北部,灤河西岸,地處東經118°16′,北緯39°35′,西北距北京220千米,西南距天津136千米,西距唐山35千米,東距秦皇島82千米。全縣下轄灤河街道、古城街道、灤州鎮、響嘡鎮、東安各庄鎮、雷庄鎮、茨榆坨鎮、榛子鎮、楊柳庄鎮、油榨鎮、古馬鎮、小馬庄鎮、九百戶鎮、王店子鎮共2個街道12個鎮。截止到2010年,全鎮常駐人口71.5萬人。灤縣古稱灤州,殷商時期屬黃洛城舊址,是孤竹國所在地,素有「關西第一州」之稱,是河北省唯一一家集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和全國文明縣城於一身的縣級城市,被評為「中國灤河文化之鄉」、「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城市」。
❹ 如何評價唐山這個城市
唐山正在轉型,公共設施,綠化設施,正在大規模改造。比如南湖世園會之後的開平花海工程,火車站東廣場提升改造工程,一街一景綠化提升工程,唐山更像是個旅遊城市了。
❺ 河北省精神文明縣都有哪些縣
河北省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和復查確認繼續保留榮譽稱號的往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6個)
1.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石家莊市、秦皇島市、邯鄲市、正定縣、遷安市
2.復查確認繼續保留榮譽稱號的往屆全國文明城市
唐山市
(已獲「全國文明城市、縣城」的不再列名)
一、文明城市
地級市:廊坊市、承德市、張家口市、保定市、邢台市
縣級市:定州市、黃驊市、任丘市、平泉市、遵化市、霸州市、涿州市、高碑店市、泊頭市、三河市
二、文明城區
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唐山市古冶區、石家莊市鹿泉區、唐山市路北區、石家莊市新華區、石家莊市橋西區、石家莊市裕華區、石家莊市藁城區、唐山市曹妃甸區、唐山市路南區、唐山市豐潤區、唐山市豐南區、石家莊市欒城區、秦皇島市海港區、石家莊市長安區
三、文明縣城
文安縣、大廠回族自治縣、樂亭縣、灤南縣、高邑縣、唐縣、灤縣、安新縣、永清縣、固安縣、灤平縣、大城縣、盧龍縣、元氏縣、臨漳縣、贊皇縣、廣平縣、雞澤縣、容城縣、淶水縣、趙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海興縣、井陘縣、雄縣、成安縣、魏縣、涉縣、曲周縣、清河縣
❻ 灤縣以後的發展怎麼樣
會越來越好,投資到灤縣,事事都好辦。灤縣的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環境也沒的說,被憑為國家級園林縣城。
❼ 唐山30年來的變化 主要是城市建設方面的
我的家鄉——唐山鳳凰城
區號:0315
郵編:063000
位置: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與秦皇島市接壤,西與北京、天津毗鄰。
面積:13472平方公里
人口:706萬
區劃:下轄開平區、古冶區、路南區、路北區、豐潤區、豐南區、遵化市、遷安市、遷西縣、玉田縣、灤縣、灤南縣、唐海縣、樂亭縣。
唐山市地處我國冀東平原,南臨渤海,北依燕山,西與京津毗鄰,東與秦皇島接壤,轄20個縣(市)區(2個縣級市、6縣、6區、4個開發區和1個工業區、1個管理區),總面積13472平方公里,總人口714.5萬人。其中,市區面積3874平方公里,人口299萬。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曾誕生過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煤井、第一條標准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第一袋水泥和第一件衛生瓷,素有「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稱。1976年大地震將這座百年歷史的工業重鎮夷為一片廢墟。震後的幾十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唐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進程中,把自然、人文、歷史、現代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環境建設之中,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創建最佳人居環境和創業環境為目標,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環境立市」戰略,強力推進以創「五城」(全國文明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國家園林城、國家環保模範城)為載體的環境建設,使全市人居、生態、市容、交通、設施、城鄉、人文、社會等八大環境都得到較大改善,走出一條以環境建設促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環境改善的成功之路,連續四屆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去年被國家評為國家級園林城,國家衛生城、全國文明城、國家環保模範城的絕大多數指標已經達標,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三步走」工作目標,正在向確保今年通過國家衛生城驗收,2005年獲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稱號,2007年達到國家環保模範城的目標邁進。(唐山抗震紀念碑)
一、人居環境
唐山是個震後崛起新型城市,市區共分六個區:路南、路北、開平、古冶、豐南、豐潤。2005年城市化率達到45%,城域居民現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6.82平方米。1990年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人居榮譽獎」,成為中國首座獲此殊榮的城市。近年來,唐山著力改善軟硬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打造最適合居住和創業的城市。通過實施康居工程,一大批高標准新小區和市內村莊平改樓小區拔地而起,新穎別致,風格各異,提升了城市景觀;大部分老小區實施綠、美、亮、凈、硬的綜合改造,得到進檔升級,舊貌變新顏;廣泛開展標准化示範小區創建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文明社區、平安小區、綠色環保小區、文體示範小區、園林式小區、花園式小區,全市生活小區的規范化管理水平和各項服務水平得到較大提升,人居環境大為改善。(麗景琴園小區)
二、生態環境
唐山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多年來在加快經濟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逐步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工業後生態恢復與改善之路。一是重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堅持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為主線,以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總攬全局,強力實施污染企業搬遷改造計劃,取締市區內窯爐、鍋爐等燃煤設施,強化對鋼鐵、電力、水泥、造紙、選礦、陶瓷等六大行業的深度治理,使氣、水、聲、塵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二是採煤下沉地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由於百年的開采和地表變化,造成東部998公頃、南部1391公頃大面積下沉,成為城市環境的「疤痕」。從1997年起,逐年加大投入,對採煤下沉區進行綜合治理,使昔日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廢棄地變成了環境整潔優美、具有森林風貌和水景風光的大型風景園區,成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2003年榮獲國家「人居環境範例獎」和首屆河北省「人居環境獎」。2004年,城市南部采沉區生態建設項目榮獲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三是園林綠化工作成績突出。完成了開灤、唐鋼等40家大廠企的工業園區和270個重點單位的門前庭院綠化建設和改造任務,單位門前庭院綠化達標率達60%以上。截止2005年,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8496公頃,綠地率達到38.4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1平方米,達到國家園林城標准。城區園林綠化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2003年11月通過了國家園林城驗收,並獲得了在全國17個園林城市排位第四、地級市第一、工業城市第一、北方城市第一的好成績。(大釗公園)
三、市容環境
近幾年來,特別是通過2003年「非典」期間全市環境衛生突擊綜合整治活動,唐山市容市貌有了較大改善。對主幹道兩側的建築物進行外包裝,完成了百餘座樓房的「平改坡」任務;對市區主幹道2400餘家單位、3000餘幢建築實施了亮化工程,安裝了各種射燈和霓虹燈圖案;在市區主次幹道、中心廣場及城市出入口建成了大型藝術雕塑和幾十座藝術雕塑小品,鋪裝了彩色便道板26萬平方米,增強了城市的景觀特色和現代化氣息;對市區范圍內各主次幹道、小街小巷、生活小區、市場等部位的違章建築進行了大面積清拆;加大了對市內村莊、城區出入口、外環道及其周邊環境的治理力度,著重解決了垃圾圍城圍村問題,建立並完善了生活、建築垃圾、白色垃圾管理制度,推行了垃圾處理收費政策,從源頭上解決了垃圾亂堆亂倒、圍城圍村和白色污染等問題;取締了市中心區「九縱九橫」18條道路和外四區主幹道臨街店外經營加工、亂擺攤點和沿街非法洗車場,並對沿街廣告牌匾進行了徹底整治,使廣告牌匾各具特色,設計新穎,採取多種措施,基本根除各種小廣告和亂貼亂畫現象;加強了對市場的建設和管理,重點改造老市場,取締了馬路市場和自發市場,加強了市場規范化管理,整頓市場秩序,規范經營秩序,基本達到了市場內無私搭亂建,無無證照經營,無店外加工,無假冒偽劣商品,無市場外溢。
四、交通環境
我市以實施暢通環境為目標,加快「構建兩大平台,實現三大目標」的實施步伐,形成了「O+X」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四縱四橫」干線公路骨架進一步完善,農村公路與干線的連通度、技術等級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至「十五」末,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7698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57.14公里(全省40.4公里)。京沈(唐山段)、唐津、唐港、西外環4條高速公路總長288公里,高速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12公里,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從市區15分鍾即可進入連接全國高速公路網的環城高速路,到達周邊各縣(市)城的時間縮短到1小時左右。2005年,沿海高速公路、承唐高速公路南小營至唐山段的建設進展順利,並基本完成了青林公路、豐鹼連接線、112線遵化改線段等項目建設。投資擴建、翻新市區道路;設置了港灣式公交停靠站、計程車停車站,並對交通警示、標志等相關設施進行了完善;擁有公交車輛907台,公交營運線路52條;完成了北郊客運樞紐中心前期准備工作,使我市交通環境質量大幅度提高。(立交橋)
祝唐山的明天更美好!
五、設施環境
經過多年的大力投入和完善,我市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2004年的「三大興市工程」,目前,機場遷建工程基本完成,機場新區規劃設計全面展開,豐南、開平區與中心區連接工程已基本完工,會展中心及周邊區域綜合開發工程正在建設之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2005年,先後建成5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48.9萬噸,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位居全省首位和國內同類城市前列;豐潤、古冶污水處理廠工程按計劃正在建設;完成了缸窯垃圾焚燒廠工程前期准備工作,全市新建特種垃圾焚燒廠12個,新建垃圾轉運站(中轉站)103座,增加果皮箱3780個;按計劃實施了三期供水工程和周邊縣(市)區的擴供水工程,市中心區中水回用工程完成年度計劃任務,超額完成了雨、污水管網改造任務;完成了15個舊小區集中供熱和燃氣改造任務,目前,市區集中供熱普及率達56.6%以上,燃氣普及率達98%以上,自來水普及率100%,均居全國同等城市領先水平。(唐山污水處理廠)
六、未來發展
唐山今後的發展面臨著良好機遇 , 以黨十六大勝利召開為標志,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河北省委、省政府對唐山發展寄予厚望,要求唐山搶抓機遇,率先發展,努力走在河北最前列。我們決心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攬全局,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新務實,充分發揮區位、資源、港口及海洋優勢,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深入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市、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發展環境,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強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朝著走在全省最前列目標加速前進。到 2007 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在 2000 年基礎上翻一番,經濟總量基本達到河北五分之一;到 2015 年實現第二個翻番;在河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 2020 年在河北率先實現工業化,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五萬元人民幣,並為進入現代化打好基礎。 (唐山紀念碑廣場)
❽ 灤南縣古城歷史誰知道
灤南縣簡介 「倴」字,在現代漢語里只有一個用途,即用於稱呼灤南縣人民政府駐地倴城。倴城,是歷史上灤州四大鎮之一,因歷史悠久,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地理位置重要而久負盛名。
關於這座歷史古城,清光緒年間重修的《永平府志》、《灤州志》均有如下記載:「倴城,在州(灤州,今灤縣)南六十里,元將那顏倴盞屯糧處,今鎮北遺址尚存。」《灤州志》閭芬溝考中還這樣記載:「倴城為棲糧之所,渠帥那顏倴盞領之……城久圮,遺址尚存。城名倴者,以此為據。」1980年,灤南縣人民銀行基建時,在中大街與文化路交叉口西側清理出一通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七月為保護古城遺址而立的「共遵明禁」石碑,其碑文稱:「倴城,無城也。而以城名,且命名皆有所取。考倴之義,別無所據,憶昔有那顏倴盞者,元將也,豈此地之得名歟,抑得之傳聞……」從上述記載來看,倴城是因元將倴盞曾在此地屯糧集草而得名。
經考證,「那顏」,是蒙古語,漢語譯為「官人」,是蒙古貴族官員的稱謂。「倴盞」,是元初有名的大將塔察兒,《元史》卷一一九有傳,《金史》、《元史》均散見其人。生年不詳,卒於1238年,蒙古許兀慎氏,博爾忽(成吉思汗母親月倫氏的養子,當時號稱四傑之一)的侄孫。自幼充成吉思汗宿衛,任火兒赤。佔領金中都(今北京)後,任燕南大斷事官。從元太宗攻金,下河東各州,破潼關,取陝州、洛陽等地,從圍河中府。四年(1232年)圍金汴京。又總帥各軍圍金哀宗於蔡州(今河南汝南)。次年,滅金。留軍鎮守撫中原。八年,破宋光、息州。同年,受賜五戶絲戶於平陽,又得息州軍民三千戶。後駐兵河東,分置營幕於聞喜縣東鎮南山下。十年攻壽州(今安徽鳳台),死於軍中。
倴盞為什麼要在倴城屯糧集草呢?這個問題要從倴城的地理位置談起。古代,受交通工具的限制,陸路交通十分落後,要解決大批物資的運輸問題,必然要大力發展水上運輸。倴城地處灤河下游,渤海岸邊,地理位置優越,水上交通比較發達。據史籍記載: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盧龍置馬城縣,以通水運。灤南縣境內最早的馬城縣,就是為了加強水上運輸管理而設置的,可見當時的水運是多麼重要。
我國自古是北方糧食不足,要從南方調撥。唐代,就有一條南糧北調由海上轉道灤河,然後疏散各地的運輸路線。宋、金時代,兩國之間連年戰爭,對峙局面十分嚴峻,南糧北調已不現實。金朝統治者為了解決軍民的吃糧問題,必須從自己的大後方塞外各地運糧到京城,仍以灤河為運道,並將倴城做為棲糧之地。然而,灤河不與倴城相通,就人工開挖了一條運河閭芬溝,匯通灤河、溯河,與倴城北面的通津河相連。《灤州志�6�1閭芬溝考》中應有這樣的記載:「此溝舊不通灤。緣金據河北,河以南皆宋地,河北漕糧不足供軍食,乃因糧塞外,自板城撒河一帶,汛舟灤河,輸歸金京,而以倴城為棲糧之所,渠帥那顏倴盞領之。然灤河過偏涼汀即逶迤東南入海,不與倴城相通,遂疏決閭芬溝為運道,引灤水匯青、溯兩河達倴城……此則閭芬溝乃金之運河。」上述記載,就把倴盞要在倴城屯糧的道理講得一清二楚了。俗話說,兩國交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倴盞總帥大軍滅金攻宋,需要大量糧草,鑒於當時的交通狀況和地理位置,倴城是非常理想的棲糧之地。
談到倴城,自然要聯繫到古城。在今倴城鎮北,通津河(亦稱漩河,今稱北河)南岸,巍然屹立著一座土城,高4.5~6.5米,城牆底寬20.6~25.8米,頂寬10~12.6米,南北長352.5米,東西寬368米,全城佔地129720平方米。城牆用黃土夯成,內外無磚石,實體堅固,雖經千百年風雨剝蝕,依然如故,成為倴城的一道堅固的保護屏障。關於這座古城與倴城的關系,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南羅城,北古城,當中夾著個破倴城(如今破城變新城)」。對於古城,「共遵明禁」碑文這樣記載:「此處居民先世皆聚族古城內,北有通津河,南有海城塢,設重兵防守,蓋一時重鎮也。厥後,民居漸南,距古城半里許,即今所謂倴城者,夫其名為城也,其沿古城舊址而名之歟,抑古城之即為倴城,因遷其名於民居之所,而舊城特別以古名之歟。」由此可知,古城原來就是倴城。居民原來都在古城內居住,由於人口繁衍,地方狹窄,就逐漸向南遷移到今倴城所在地,倴城的名字也帶到了新居住地,原城便稱「古城」了。
倴城雖得名於元代,但它的形成要早的多。從近幾年的考古發現來看,古城內的地下遺存,多為秦漢以前的遺物。原來,在古城內,漢磚漢瓦殘片遍地可見。1978年,在古城內北側,發現戰國時期燕國刀幣數十枚。古城東北角,還發現很多漢代繩紋陶片和銅鏃等。古城周圍發現多處漢代古墓和遺址,如東距古城2公里有新立庄漢代古墓群;古城西千米內有灤南師范、石油庫、糧食局3處漢墓;南距古城500米有西南街漢代古墓和陶井圈遺址。在這些古墓葬和遺址中,出土陶雞、狗、豬、灶、瓮、撲滿和漢半兩、五銖錢等。
關於南羅城,雖沒有文字可證,但其遺址確有很多商代以前的遺物,如夾砂紅陶瓮片、陶鬲足、繩紋陶罐及漢磚漢瓦等。這些都說明,早在秦漢時期以前,倴城已形成聚落。
從更大一點的范圍來看,西南距倴城3公里,有西張士坎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有鬲、陶缽、陶罐、石斧、野牛骨等;南距倴城12公里,有庄店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有石刀、石斧、石鐮、骨刀、骨針等;北距倴城9公里,有小賈庄商代遺址,出土文物有商代陶尊、繩紋陶罐、三附耳陶罐、曲紋陶罐、陶鬲殘片等。從這些文化遺址推斷早在新石器時代,倴城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活、繁衍,創造人類文明史。然而,此時的地名已無從查考。
灤南縣1946年建置,因位於灤縣南部,故名灤南縣。建縣時間雖短,但境地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繁衍。
商湯王十八世紀,封墨胎氏於孤竹。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縣地屬燕,仍為孤竹國。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231年),縣地屬燕國。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破燕,縣地屬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縣地屬遼西郡。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立盧綰為燕王,縣地入燕,屬遼西郡海陽縣。
東漢,縣地仍為遼西郡海陽縣。
三國時期,縣地入魏,屬遼西郡海陽縣。
晉置平州,縣地屬遼西郡海陽縣。
南北朝時期,東魏武定八年、北齊高洋天保元年(550年),新昌更名為盧龍,縣地屬盧龍。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盧龍置馬城縣,屬平州。治所在今灤南縣東北部的馬城村,遺址尚存。這是灤南縣境內最早設置的縣級建制。
遼天贊二年(923年),置灤州永安軍,屬平州。灤州之名始此,馬城屬之。
金天會元年(1123年)夏六月,張珏以平州降宋,改馬城為安城。天會二年(1124年)夏六月,金陷平州,安城復名為馬城。
元至元五年(1268年),省馬城入灤州及樂亭,縣地屬永平路灤州。
明代(1368—1644年),灤州屬京師省永平府。縣地屬灤州。
清代(1644—1911年),基本上沿襲了明代建置,將原京師省改為直隸省。縣地屬直隸省永平府灤州。
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後,縣地屬直隸省津海道灤縣。民國17年(1928年)撤銷津海道,改直隸省為河北省。
❾ 今天的灤縣是古時的灤州嗎
是的,今天的灤縣就是古時候灤洲。
2018年9月26日,河北省灤縣撤縣建立灤州市。公元923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設灤州;公元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改灤州為灤縣,設州時間共990年;公元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設縣時間共105年。
灤縣古稱灤州,殷商時期屬黃洛城舊址,是孤竹國所在地,素有「關西第一州」之稱,是河北省唯一一家集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和全國文明縣城於一身的縣級城市,被評為「中國灤河文化之鄉」、「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