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鴻章死後,他一手創建的淮軍去哪裡了呢
淮軍以團練起家,之後作為清軍的主力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剿滅捻軍,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作為晚清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淮軍是清政府主要的國防力量。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讓淮軍在管理和組織訓練上的各種弊端暴露無疑。隨後在清政府編練新軍的大潮中邊緣化,直至從歷史舞台消失。
清朝軍制:從八旗到淮軍
滿清的主力部隊最早是努爾哈赤時代的八旗軍。當時的八旗是以牛錄為基礎的貴族私軍,到皇太極時代才逐步成為國家軍隊。
戰後武毅軍大部消散,其餘被袁世凱編入直隸淮軍等地方部隊中。顯赫一時的淮軍也逐漸從歷史舞台消失。
㈡ 李鴻章建立淮軍的目的是什麼啊
淺層來說,是對付太平天國。其實,李鴻章也是為了建設 現代國防。
參考網路: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因為兵員及將領主要來自安徽江淮一帶,故稱「淮軍」。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督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湘軍駐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㈢ 曾國藩創建了湘軍,李鴻章創建了淮軍,兩個誰的戰鬥力更強
我覺得還是曾國藩的湘軍厲害一點,雖然說李鴻章的淮軍的武器裝備和武器力量比曾國藩的湘軍好,但是湘軍的作戰紀律和軍隊紀律,都比淮軍要好太多了,而且它的戰績也比淮軍好。
打仗的隊伍,肯定在紀律上面要嚴抓的,不然,就算武器再精良再好,也打不出來那個效果的。
㈣ 有誰知道李鴻章當時創辦的淮軍的起源是什麼是他們是什麼出身農民還是地主
咸豐十年(1860)前後,太平軍在長江下游屢戰屢勝,當地一些大地主陸續被攆到上海孤島上。
由於上海灘早已是開放的通商口岸,也許是有賴於此間的洋人,以及洋人在這個孤島上所設立的一處處獨立的租界,太平軍一時尚未涉足,但盤踞在蘇州的忠王李秀成已率大軍兵臨城下,形勢萬分危急。
蝸居在孤島上的一些士紳為了免遭最後滅亡的命運,一邊迅速成立「中外會防局」,以期依賴洋人的武力來保衛上海;一邊又選出士紳代表、前清名臣錢寶琛(浙江巡撫)的兒子錢鼎銘,帶著募集來的20萬兩白銀,僱用了幾艘外國輪船,率人前往安慶,向曾國藩求援。
錢鼎銘到達安慶,對著曾國藩聲淚俱下,說上海士紳們渴盼曾帥 ,猶如久旱之地盼甘霖。錢鼎銘哀求曾帥早早派兵,以解上海之圍。繼而,錢鼎銘又掏出一封信。信是蘇州名人、李鴻章的同年進士馮桂芬寫的。馮桂芬在信中稱,上海是江南的膏腴之地,商業發達。在那裡,每月可籌到銀餉60萬兩以上——對正缺少銀子的湘軍來說,這可算是最大的誘惑了。當然,這一誘惑對「長毛」也同樣存在,誰不想咬走一塊肥肉?
另外,錢鼎銘還通過其父錢寶琛與曾國藩、李鴻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進士的關系,走後門套近乎,勸說二人及早東援。
面對這種形勢,曾國藩感到頗為棘手。上海確實是軍事、經濟重鎮。按理說,應全力支援,但上海距安慶千里迢迢,兵派少了,無濟於事;派多了,湘軍也沒那麼大實力。更為麻煩的是,萬一大本營安慶出現險情,即便是往回調兵,談何容易!再說,當時駐扎在安慶的湘軍並非實力雄厚,派兵去上海,無異於拆東牆補西牆,對於整個戰局是沒有一點好處的。況且,太平軍總部已設立在鄰近的南京,南京與上海孰重孰輕,曾國藩比誰都清楚。正在曾國藩感到左右為難之際,朝廷催促曾國藩發兵上海的指令到了,這就由不得曾國藩再猶豫了。他知道,這已不僅僅是上海士紳們的邀請和求援,而是來自朝廷的命令了。派誰去合適?曾國藩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胞弟曾國荃。
曾國荃(1824—1890)是曾國藩的九弟,人稱曾九,乃湘軍的主要將領之一。1856年,他在湖南老家招募鄉勇3000人赴江西吉安,援助哥哥曾國藩鎮壓太平軍。該鄉勇組織稱「吉字營」,成為曾氏湘軍的嫡系。在以後幾年的征戰中,曾國荃戰功赫赫:在1857年底,曾國荃在江西吉安擊退前來增援的太平軍勁旅石達開部;1858年,攻陷吉安,升任知府;1859年,佔領景德鎮,火燒全城,升為道員;1860年,圍攻安慶,屢屢擊敗太平軍。當年9月,曾國荃用當地最為先進的武器—地雷—轟塌安慶北門城牆,攻陷安慶;1862年春,曾國荃率領「吉字營」等嫡系湘軍圍攻南京。1862年10月,與忠王李秀成太平軍在南京激戰40餘日,迫使李秀成退兵;1864年7月,採取挖地道的形式,再次使用地雷,轟陷南京城牆,縱火燒殺搶掠,大火七日七夜不熄。據說,曾國荃在這場大戰中,搶得大量金銀財寶。為了不致暴露,曾國荃遵從大哥曾國藩的勸告,稱病回籍放假。自此之後,曾國荃察探風聲,屢病屢出。
朝廷指令曾國藩派兵東援時,曾國荃正積極備戰,准備沿江而下進攻南京。如果拔掉太平軍的這一老巢,當然是頭等軍功,因此,曾國荃對東征上海並無興趣。
其次,曾國藩想到的就是他手下的宿將、也是他的同鄉陳士傑。
陳士傑(1825-1893)29歲時通過拔貢,被選職為戶部七品官。咸豐元年(1851)丁父之憂,回到老家,旋即投入老家鎮壓農民起義的斗爭,成為鎮壓團丁的首領。咸豐三年,加入曾國藩湘軍。以後,一直率領鄉勇平定家鄉的各種農民暴動。陳士傑平素以辦事穩健、有謀而得到曾國藩的信任。
當曾國藩將東援上海的任務下達給陳士傑時,陳士傑立即在家鄉招募到上萬人的子弟兵並積極訓練,但就是不發兵。慈禧太後幾次下懿旨,可這位陳大將軍依舊巋然不動。曾國藩實在忍不住了,就派人將這位陳大將軍叫到安慶來,問他到底咋回事。
陳士傑低著頭,跪在地上,半天不吭聲。曾國藩急了,叫陳士傑說明原因。陳士傑一抬頭,早已老淚縱橫。他說:「援滬之兵早已訓就,只是微職上有90歲的老母,萬一微職戰場上丟了性命,老母是萬萬承受不了這種打擊的,因此……」
曾國藩聞言,已知道陳士傑心中的「小九九」。到底是為了孝敬母親,還是貪生怕死,曾國藩已沒有時間來調查核實,要是老佛爺的懿旨再到,恐怕已不是催兵上路的問題,而是催他「曾剃頭」上西天的大事了。於是,他趕緊命令距離上海很近、正駐扎在鎮江的清軍總兵馮子材火速援滬。可軍令發下去後,如石沉大海,也一直得不到馮子材的迴音。究其原因,無法知道。曾國藩差不多真的要失望了。這時,李鴻章出現在他面前。
曾國藩提議,要李鴻章東援上海!孰料李鴻章還真的樂意去。李鴻章自從在老家安徽打了幾次勝仗後,雖然升到了四品官,但進入曾國藩幕府後,這一官秩便成了虛銜,根本沒有行使這個四品官、獨立帶兵打仗的機會,而且,曾國藩的湘軍大營中人才濟濟,他很難等到獨當一面的機遇。李鴻章知道,要想往上爬,爬到帝國的最高層,沒有恩師的舉薦那是萬萬不成的,但說實在的,李鴻章認為曾國藩的辦事風格一向猶疑有餘而果斷不足,每遇重大事件需要作出決定時,他總是向李鴻章請教。在曾國藩手下,他一直是個被使用的角色,而不是被重用的人才。
李鴻章一直盼望著能有自己作主、建功立業的機會。當恩師曾國藩要將東援上海的大任交給他時,他覺得英雄正逢其時!李鴻章心癢難耐,他激動不已,因為,他馬上就能率領湘軍浩盪東去了!
可恩師又發話了:「少荃,你這一去,我雖然可以高枕無憂,但自此之後,我失去了一個得力的助手啊!」李鴻章謙虛地說:「曾師營中人才濟濟,勝於我者,多矣!」曾國藩說:「不過,現在南京還沒拿下,湘軍人手不濟,你這一去,我是沒有兵送給你啊。讓你做帥,兵就由你自己去解決了。」鬧了半天,原來是個「光桿司令」!
不僅對李鴻章,對於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大難題!時間這么緊迫,從哪兒弄來部隊?還要千里迢迢東援上海灘?李鴻章急了。但是,李鴻章緊蹙的眉頭很快就展開了!湘軍固然是現成的,但軍中老氣橫秋的、吸大煙的、開小差的不乏其人。再說,這些人是跟著「曾剃頭」來的,除了「曾剃頭」,他們還願聽他李鴻章的命令嗎?李鴻章想:不如自己募集。李鴻章領命之後,急匆匆趕回老家—歷史,給了他發展淮軍的機遇!
為了盡快募集一支軍隊,回到合肥的李鴻章從三個方面搜羅鄉勇。
一是利用他父親李文安的關系,尋找那些世交的弟兄們。當年,他曾和他的父親共同在肥東、肥西辦團練,曾經連續打過一些勝仗,共同謀事的弟兄曾得到過一些好處,從而在這里建立過一定的人緣關系。 李鴻章首先派他的弟弟李鶴章去肥東,收招當年被打散的人員,他自己則去肥西,找到當地有名的團練頭子張樹聲。
江淮之間數年來一直遭受著太平軍和捻軍的掠擾。地方團練在清兵「匪兵」的爭斗中,非但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挫越勇。各鄉各圩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方式—設寨自保。同時,各圩各寨之間又相互呼應,相互求安。張樹聲自幼就跟著辦團練的父親張蔭谷耳濡目染,真正是「從娃娃抓起」抓出來的一方山大王。而張蔭谷又和李文安是在辦團練中結識的「好弟兄」。有了這層關系,李鴻章與張樹聲便成了「世交」。
李鴻章對江淮子弟的稟性是很熟悉的,只要感情深,什麼都好說。他們不一定顧忌到多少國家政策、民族召喚,他們認的是弟兄感情,帶有比較濃厚的江湖義氣。張樹聲在家鄉早就聽說過李文安的二公子在湘軍大營中當差,而且混得不錯,本來就想聯系,此番李鴻章找上門來招兵買馬,張樹聲認為這正是投靠他的好機會。於是,張樹聲立即將其屬下愛將劉銘傳、周盛傳、周盛波兄弟叫來,通報新的情況。
劉銘傳本來是個私鹽販子,在地方上以殺了欺負其同宗女眷的地痞而揚名;周氏兄弟也沒什麼文化,幾乎都是些「草莽大亨」。張樹聲、劉銘傳及周氏兄弟曾模仿「桃園三結義」結盟為弟兄,如今一聽召喚,齊來聽計。當得知李二先生回來了,要將他們編入淮軍,成為大清政府的編制,並從此糧餉不愁時,個個都樂意,發誓要殺盡「長毛」,替父報仇。他們一直在尋找報仇的機會。聽說在湘軍大營中頗有「市場」的李二先生來招兵請將,潘鼎新立即響應,把手下的一批三河團練全部拉到李鴻章的大旗之下。
接下來,李鴻章就去尋找當年與他父親同在一起辦團練、結果也是被太平軍殺害的忠良吳廷香的兒子。聽說吳廷香的兒子名叫吳長慶,是一條響當當的漢子。提起有殺父之仇的「長毛」,吳長慶的牙齒都恨得咯嘣直響。他手下也聚集著一批鄉勇。吳長慶曾對這群兄弟們發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世交李鴻章與他一拍即合。
再就是李鴻章去找他的學生劉秉璋。劉秉璋(1826-1905)是廬江縣人。咸豐十年(1860)中進士,在翰林院任編修。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他的家鄉受到太平軍的洗劫。劉秉璋覺得這是家鄉的奇恥大辱,於是棄文從戎,回到家鄉辦團練,以對付他切齒痛恨的太平軍。
劉秉璋在未中進士前,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曾對劉秉璋的父親說:「你的伢子以後就跟我家老二學吧。」李文安說這話時,李鴻章已經考中進士了,因此,後來就有人說李鴻章是劉秉璋的老師。因為有了這層關系,劉秉璋很快就將自己的鄉勇拉到老師李鴻章的麾下,並表示為替父老鄉親報仇,願意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在李鴻章網羅的這些鄉勇首領中,劉秉璋與李鴻章處的關系最近,兩家結成了姻親,前後有七門婚事。
劉秉璋後來成了李鴻章的心腹大將。1885年,劉秉璋任浙江巡撫時,指揮了中法戰爭中的「鎮海之役」,擊斃法國軍隊統帥米祿,擊沉法國軍艦一艘,重創三艘,取得了近代史上近海保衛戰的唯一一次勝利。
除了招兵募將,李鴻章還特別留意在家鄉物色幕僚。後來跟他一輩子的安徽東至人周馥,就是這時候發現的。周馥(1837-1921)家窮,但一筆字寫得規矩雋永。李鴻章一直認為字如其人,能寫得如此好字,為人處世當不致沒有章法。可以說,周馥伴著淮軍的誕生而出現在李鴻章的幕府之中,直到李鴻章生命終結的最後,這位大管家還守在他身邊。同時,後來成為李鴻章兒女親家的蒯德模、蒯德標都是在這個時候加入李鴻章幕府的重要謀臣。
不到兩個月,李鴻章兄弟在肥東、肥西召集的鄉勇兵力超過了2萬人。從外表看,說這些人是鄉親聚會倒是挺合適的;可要說他們是軍隊,那就有點滑稽了:他們不會隊列,甚至不會排隊,高矮長短,參差不齊;衣著也五顏六色,破爛不整,談不上統一。唯一的共同特徵,就是大夥兒頭上都扎著一條毛巾,但毛巾的顏色也不一樣。可李鴻章知道,這幫弟兄不中看,但打起仗來說不定挺中用。他對這些弟兄們的性情了如指掌:講究面子,講究感情,只要有交情,個個願意把頭提在手裡跟你干!有了這個規模的人數,李鴻章就帶著這伙後來被稱為淮軍、並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的隊伍來到安慶。
曾國藩十分欽佩這位安徽佬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能變戲法似的招到這么多兵,但他們的陣容確實使曾國藩不敢恭維。這些淮軍不說打仗情況難以預料,就是平時見到首領,連個軍禮都不知道怎麼敬;說起話來,全是「弄媽弄媽」的一口不文明的土腔調,但朝廷不斷地催促上路東援,上海那邊已等不及了。
曾國藩也顧不得那麼多了,只是把這些「淮勇」根據其營官的姓名暫時分成五個營,潘鼎新帶領的淮軍為「鼎字營」,劉銘傳部稱「銘字營」,吳長慶部稱「慶字營」,張遇春部稱「春字營」,張樹聲部稱「樹字營」。這五個營的營官都是李鴻章的老鄉,且都與太平軍有不共戴天之仇。
正當李鴻章在組建江淮鄉勇時,朝廷傳來信息,一方面催促曾國藩盡快發兵東援,另一方面清廷已在上海「借夷助剿」,即向洋人借師,用以鎮壓太平軍。洋人當時集中了400人,3門炮,組建了「洋槍隊」。洋槍隊組建後的第一仗,便將近2000人的太平軍打得潰不成軍,殺了1000多人,活捉了300多。在後來的屢次戰斗中,洋槍隊多次獲勝,因此被人稱為常勝軍。當然,常勝軍偶爾也打敗仗。
㈤ 淮軍是誰建立起來的
淮軍作為一支漢人武裝力量,在清王朝末年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作為最重要的國防力量存在。由於主要招募於安徽江淮一帶,軍隊大部人馬都是由淮勇組成,因此就被稱為淮軍。
保定淮軍公所
當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從江西打到金陵,盤踞南京建立太平天國後,繼續派兵東進和西征。太平軍攻勢猛烈,先後兩次攻破清軍江南大營,清政府在長江下游的兵力損失殆盡,各地地主豪紳紛紛逃往上海避難(被太平軍抓到後沒有直接弄死的佔少數)。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很快推進至上海周邊,清軍守備部隊根本不是其對手,節節敗退,形同孤島的上海岌岌可危。
為了免遭滅頂之災,集聚上海的鄉紳土豪和本地的官紳買辦,一邊花錢僱傭外國軍隊保護上海(上海是當時最大的對外貿易集散地,駐有各國使館),一邊派人到安慶請求曾國藩派兵支援上海。來人涕零滿面,說江南士紳日日盼曾國藩,就像期盼久旱之甘霖,並且允諾可以每個月能夠籌集白銀60萬兩以資軍費。曾國藩有意派他弟弟去,曾國荃不願意去,一心要攻陷天京,拿下首功。後來只得派在自己帳下做幕僚的李鴻章前去,李鴻章欣然領命,隨後開始招募淮軍。
淮軍進入上海
1862年,李鴻章招募集結淮勇,在老師曾國藩的幫助下訓練成新軍(分成十四個營,每營五百多人),藉助英國商船把士兵由水路運往上海。經過和太平軍的幾次血戰,成功守住了上海。
進入上海的淮軍
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他招募新兵主要就在家鄉江淮一帶。由於早年辦過團練,他召集舊部,聯系同窗故友,聯系父親的門生和以前的老部下,加之家族宗親勢力,他在江淮之間一呼百應,投者眾多,淮軍的招募、組建,非常迅速。
淮軍
保住上海後,李鴻章慢慢站穩腳跟,招賢納士,擴充軍隊,淮軍規模不斷擴大。他雖然沿用湘軍營制,但把部隊裝備都換成了洋槍洋炮,而且專門請洋人來當教習進行訓練。隨後,他有模仿德國建立炮兵部隊,戰鬥力明顯提高。到了他率軍參與攻陷天京時,淮軍部隊已經發展到7萬人。
天津淮軍操作克虜伯戰車
太平天國滅亡後,湘軍大部裁撤,而淮軍依然維持舊制,繼續肅清太平軍殘余勢力以及圍剿捻軍。1865年,清軍剿捻統帥僧格林沁所率大部人馬在曹州(今山東菏澤)被捻軍誘敵深入、一舉全殲。作為清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全軍覆沒使朝野震驚。為了繼續剿捻,清廷先後派曾國藩、李鴻章全力清剿捻軍,經過兩年苦戰,到1867年東捻軍與西捻軍全部被消滅。因此,李鴻章也加官進爵,淮軍勢力不斷壯大。
保定淮軍公所
此後,淮軍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主要負責衛戍直隸保定、天津、上海、吳淞及沿海地帶。1884年法軍進攻台灣基隆,淮軍主將劉銘傳率軍擊潰法軍,取得基隆大捷。1855年2月法軍從越南打過來,淮軍參與鎮南關一戰,3月法國軍艦進逼鎮海,淮軍老將劉秉璋率眾擊退法軍,重創法軍旗艦。
淮軍公所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陸地上淮軍參與了平壤戰役,不敵日軍。李鴻章以淮軍為基礎,嘔心瀝血打造的北洋艦隊經過豐島海戰、黃島海戰損兵折將,最終在威海衛一戰中,雖重創日本艦隊,自身卻全軍覆沒,威海衛失守。甲午一戰中,淮軍將領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水師以及葉志超、魏汝貴指揮的陸軍都慘遭大敗,淮軍勢力日漸衰落。
甲午海戰
此時,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袁世凱作為李鴻章門生吳長慶的手下,憑借個人能力和突出表現,得到李鴻章的賞識和大力護持。甲午戰爭前一直常駐大清藩屬國,總督朝鮮,戰爭爆發後回國,他親歷了整個甲午戰爭,深知軍隊戰鬥力和軍事制度的重要性,一直向朝廷進言由他募練新軍,一直不被採納。1895年6月李鴻章聯合數位封疆大吏聯名上奏保薦袁世凱,到了12月袁世凱獲准在天津小站練兵。他廣招淮軍舊將、骨幹,大練新兵,逐步培養成自己的嫡系。
甲午海戰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在山東任上的他(山東巡撫)參與「東南互保」,手下新軍得以保全,並迅速擴大規模。李鴻章死後,他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也算繼承了李鴻章的很大一部分勢力)。到1902年袁世凱兼練兵大臣,在保定大練北洋新軍,編成六鎮,近8萬新式陸軍,其中絕大部分軍官要職全部是他小站練兵的嫡系。1905年新軍練成,自此袁世凱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大成(袁世凱練的兵,嫡系向他效忠,而不是向慈禧效忠)!
袁世凱與北洋軍將領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病逝(太過巧合),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雖然想鎮壓起義,可袁世凱練的兵誰過來都不好使,只能請袁世凱出馬,主持大局。權衡利弊後,袁世凱把小皇帝傅儀廢了,清朝就這樣沒了,民國建立。不久袁世凱稱帝,因不得人心,眾人合力討伐,又匆匆取消帝制。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各自割據一方,自立為王。國民黨軍北伐後,大部分被消滅,一部分投降,一部分潰走,最後盤踞東三省的奉系軍閥幾十萬人馬,在少帥張學良帶領下,進行了東北易幟,此時天下自此歸國民政府管轄。淮軍也從巔峰一步一步衰弱,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袁世凱稱帝儀式
淮軍的誕生和壯大,源於清朝維護統治不崩塌的需求(畢竟滿八旗兵早已不復昔日戰力,只能依賴漢軍),而淮軍戰場失利也加速了清廷的衰亡。日漸衰弱的淮軍在袁世凱大練新兵中得以延續,成為北洋新勢力的一份子,最終因北洋軍閥的分裂而消失殆盡。
㈥ 淮軍是從什麼軍隊衍生出來的
淮軍是從湘軍衍生出來的一支勇營武裝,不僅營制大同小異,軍營風氣也一脈相承。所以,有人把淮軍看作湘軍的一個分支是有一定道理的。淮軍主帥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其父是曾國藩的同年。自道光二十五年至咸豐二年(1845~1852)李鴻章一直在曾國藩門下受教,可以說是曾國藩登堂人室的弟子。咸豐三年(1853)李鴻章以翰林院編修奉命回籍辦理團練,咸豐九年(1859)在江西建昌投入曾國藩幕府任幕僚,甚受器重。曾國藩不僅在幕僚面前稱贊李鴻章「所擬奏咨函批皆有大過人處,將來建樹非凡,或競青出於藍亦未可知」,還在奏摺中薦舉他「勁氣內斂,才大心細」,「堪膺封疆之寄」。咸豐十一年(1862)逃至上海的蘇南士紳派專使赴安慶向兩江總督曾國藩求援,曾國藩既垂涎於上海厘稅饒富,又苦於無力分兵,遂令李鴻章回廬州老家募勇,以湘軍營制編練淮軍。曾國藩這樣做主要出於兩種考慮。第一,開辟新的兵源,以解決湘軍兵源不足的問題。由於湘軍只在湖南募勇,又主要集中於長沙、寶慶二府,致使隨著湘軍人數的增加,兵源日見缺乏,如不另闢蹊徑,將來必有難以為繼之一日。曾國藩認為,軍隊之強弱主要取決於營制之優劣,不在於兵勇是否募自湖南。淮、徐一帶民風強悍,若以湘軍營制編練一軍,其戰鬥力絕不會低於湘軍。故此次增募新軍一改往日不論將領籍隸何處,必赴湖南募勇的慣例,令李鴻章返回皖北招募淮勇,從而大大擴大了兵源,解決了戰爭形勢需要迅速擴軍和湘軍兵源不足的矛盾。第二,創立新軍,為取代湘軍預作準備。曾國藩認為,自安慶戰役之後,湘軍募氣漸重,積習日深,已顯露出強弩之末的景象,如不預作準備,必有一天陷於被動。如建立新軍之時仍赴湖南募勇,勢必新舊摻雜,積習難改。故決計「創立淮勇新軍」以「濟湘軍之窮」,一旦湘軍不可用,即以淮軍取而代之。李鴻章回到合肥老家,即將昔日辦理團練時的舊部招募成軍,帶往安慶,同治元年(1862)乘輪船開赴上海。
㈦ 近代淮軍的創始人是誰
「淮軍」是晚清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漢人軍隊,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
㈧ 由李鴻章創辦的淮軍是晚清重要的軍事力量,但為何有淮由湘出的說法
「淮軍」是晚清重臣李鴻章賴以起家的部隊,軍中的主要將領和兵員都來自於李鴻章的老家安徽江淮一帶,因此被稱為「淮軍」。「淮軍」雖然是李鴻章組建的部隊,但軍隊訓練、編制、器械糧餉供應等等都是仿的湘軍制度,就是軍中主要將領的安排最早都是由湘軍領袖曾國藩親自考察任命的,這才有了淮由湘出的說法。
淮軍雖然出自湘軍,李鴻章還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淮軍和湘軍畢竟是兩股不同的勢力,會互相爭功、會有摩擦,這樣一來清廷出於平衡考慮就不會徹底的消滅任何一方,淮軍和湘軍就都有了繼續發展的機會。結果就像曾國藩考慮的一樣,淮軍在北方以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為中心,湘軍在南方以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為中心,成為兩股左右清朝命運的龐大力量。
㈨ 李鴻章創立的淮軍堪稱精銳,為何對戰日本陸軍時不堪一擊
李鴻章創立的淮軍不敵日本陸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為淮軍的體系構成比較落後,二是因為淮軍屬於募兵制,就像一支僱傭軍,沒有信念支撐,戰鬥力較弱,三是因為淮軍訓練不足,方式也較為簡單,不注重戰術運用。所以說雖然淮軍的裝備都來自西方,武器先進,裝備精良,但這只是在外在下功夫,內在依然是一支封建化的傳統部隊,面對全面改革的日本陸軍就如同小巫見大巫了。
淮軍士兵主要依靠招募組成,即募兵制。當時的募兵制有兩大劣勢,第一點是士兵給錢辦事,不給錢就不辦事,在殘酷的戰爭下,軍隊的士氣和信念很容易崩潰,因而很容易產生逃兵問題,沒有道德的士兵拿錢跑路實屬家常便飯,例如李鴻章初期主持的團練,“逃名遠播”。第二是軍隊損耗補充問題,一般情況下淮軍是缺少兵力之後再招募,再進行訓練,時間成本較高,而日本陸軍有預備役部隊,損耗能及時補充。
㈩ 李鴻章的淮軍 具體來自哪兒
1862年,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又出現了一支地
主武裝,這就是李鴻章的淮軍。淮軍是曾國藩的湘軍擴張的產物。隨
著淮軍的日益強盛,其創建者和統領李鴻章的政治權力越來越膨脹,
淮軍由地主軍事武裝組織逐漸演變為左右時局的政治集團,不僅擔負
著當時軍事和國防的重任,而且影響到政治、外交、文化、經濟等諸
多方面。李鴻章和他的淮軍支撐了晚清四十年的局面,維系著清政府
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