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佛天大道自然功發明人

佛天大道自然功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7-28 03:25:46

① 順境成才的事例

1、金庸。

只看這老爺子的簡介,不過就是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別人不同意了就不幹,實在不行就走,誰怕誰啊,反正我家族,到那都能找份喜歡的工作,而且確實是有才(前提是刻苦學習好不能算是逆境),到現在還能活到老學到老,真是老當益壯,條件好的年輕人的楷模。
2、韓寒。

人家韓寒自己都說了,人家是既得利益者,所以其實大多數人的成功都跟運氣分不開。而且在我看來,運氣也是成功的一大因素。

3. 愛迪生

美國愛迪生12歲的時候,因為喜歡「鼓搗」科學小把戲,被校長誤認為貪玩而開除學校。這使愛迪生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然而,她的母親最了解自己的兒子的興趣,她不認為兒子的興許是不務正業。他為兒子創立了良好的條件,給愛迪生開辟了實驗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學實驗,從而使愛迪生的發明智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終於發明了白執電燈泡,電報機,留聲機等,並發現了熱電子發射現象。
4、 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位登陸月球的第一人。小時候,他是一個善於幻想的孩子,但他的母親從來不打擊他的積極性,一次,他的媽媽在廚房洗碗,他在後院蹦蹦跳跳的玩耍,母親問他:「你在干嗎?」他說:「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他的媽媽聽後沒有向其他孩子的家長那樣潑孩子冷水,也沒有罵他,或者說:「不要淘氣,快停下來。」之類的話。而是說:「好!不要忘記回來哦!」在這樣的輕松的環境下,他終於登陸了月球。可見好的引導方式更有利於他們發展。

現實生活中我們說每一個人都想過幸福的生活,也都希望我們的小孩子生活在一個順利的環境,我們為他們消除逆境,這都是人之常情,是人性,我們不忍苛責;但我們又發現人生其實是無奈的,很多時候的遭遇我們是沒得選的,正所謂「人生之不如意者常八九」,我們遭遇逆境是必然的。當我們面對逆境時,我們會發現,人克服困難走出困境的能力,竟然都是從困難挫折中獲得的。其實說到這里就很明白了,我們不是為了進入逆境而闡述逆境的功能性的,正如我們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前進,我們收拳是為了更好的出擊一樣,逆境的意義在於人生更全面的發展,逆境的彼岸是人的福祉。而我們發現,逆境就像一個慈祥又不失嚴厲的老師傅那樣,一直鍛煉著你、考驗著你,直到你的功力超越他,直到你出師的那一天。謝謝大家!




② 修真小說的等級劃分最早是誰發明的啊,什麼元嬰期,暝寂期,分別是怎樣的狀態呢

道教 指學道修行,求得「真我」「本我」「去偽存真」為修真。
修真又稱修仙、修煉內丹,「借假修真」,當代的道士即修真者。修真方法主要是煉外丹(服食)、煉內丹(精氣神),所以有自然內丹和金丹大道一說。傳統文化中的金丹並非現在修真小說中所謂的境界。
網路上通常將修真小說按照涉及的題材分為現代修真小說,古代修真小說,都市修真小說,魔幻修真小說和洪荒修真等。 修真類小說題材是從古代遊仙,仙俠小說,神魔志怪小說以及近代武俠小說發展結合而來,有些夾雜著現實網路流行文化,西方古典文化。但它和仙俠小說一樣依照著中國本土的道教修煉文化發展起來的新型小說體裁,所以有人說它與仙俠小說是一對親兄弟,有些仙俠小說和修真小說真不好區分。
修真小說和仙俠小說比起來極其著重於修為境界的描寫,各界劃分根據不同的小說也有不同的種類。一般講述主人公通過(類似)道教的秘法修煉到達更高的境界。
修真小說的最大特點就是對修煉境界等級的描寫。這是與仙俠小說的最大區別。修真小說往往比仙俠小說更加的虛幻玄妙,動輒上古大神,三界浩劫,甚至還有奇異大陸,時空穿越,星球大戰,題材基本不受束縛因此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
仙俠小說比修真小說較為寫實一點,仙俠小說可以理解為「俠+仙」也就是武俠小說加上人物通過歷練追求修仙的故事,注重傳統文化和武俠文化的融合,以及人物的感情,歷練,感悟。雖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但更富有俠客文化的『道義精神』。
該類文學題材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年輕人對道教典籍的興趣和典籍中關於人類進化,史前文明,更高等生命體的猜測。
修真、武俠、仙俠
仙俠小說又稱古典仙俠或者正統仙俠小說,因為網路文化興起,許多仙俠小說參雜著更神奇的玄幻內容,由此而誕生了仙俠小說的親兄弟「修真小說」。有些少量的題材甚至無法區別究竟是仙俠小說還是修真小說,也導致常常被互相串稱。畢竟世上本無絕對,心中瞭然就行。
近代,仙俠小說的開山之作是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書中劍仙馭劍騰空,瞬息千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才子們。其中就有古龍、金庸這樣的宗師。
就內容來講武俠與仙俠區別就在一個「仙」字,他們在俠義的體現上可以說就是同一類書籍。但是武俠小說又分為寫實的,拳法、槍法、棍法等傳統的十八般武藝的武術類型提倡俠義精神。仙俠小說則比較虛幻的加上劍仙、武功、神仙志怪等元素。
修真小說與仙俠小說
修真小說與仙俠小說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修真小說——故事一般涉及三界浩劫,涉及仙界魔界,著重修練境界,受飄渺的影響很講究所謂的金丹期,元嬰等境界,會經歷金丹、大道、度劫之類的過程。經常出現飛升之類的情節。修真小說喜歡講究各個修練境界等級,且等級眾多。講究元神、元嬰,很喜歡講到神、魔、仙,很容易出現伏羲,後翌,上古大神的戰爭,還有創世神。修真小說想像更天馬行空,可以雜以穿越、重生、都市、魔幻等,縹緲類的修真;其他劍俠、洪荒、武俠、修行問道幾類中的優秀作品,尚能或多或少看到中國思想文化的影子,尤以最後者為最。(玄幻小說是指魔法類、穿越類、異世界類、西方類等)如:京都狼作品 《封天劍傳說》;忘語的作品 《凡人修仙傳》等。
仙俠小說——主要講人與修仙的故事,很類似武俠小說風格,很少提到神、魔、仙,也很少涉及到什麼天帝之類的。即使有,所涉及的內容也不會太多,不會太刻意。仙俠小說著重人之感情,塵世滄桑的描寫,他們都強調一 個「俠」字,如何行俠仗義。仙俠小說它的思想還體現在「道」,「道」是對萬事萬物的理解,俠是對社會的理解,主角如何對塵世的歷練,如何大徹大悟,感嘆滄海桑田,世間冷暖。這一點以仙劍奇俠傳所代表的的仙劍文化極有體驗。這種題材還帶有一種仙韻,內容中刻畫幾個不出世的絕世仙俠或者是人間仙景一般的仙山福地,壯麗山河。當然這點武俠也有這個特點,因為武俠受仙俠影響特別大。畢竟仙俠是武俠的鼻祖。武俠的不同點在於它刻畫一個「武」字,比之仙俠更較為寫實。

③ 道教的創始人(道教人進)

中國的道教創始人是:張陵。道號張道陵。又叫張天師 。
附:張陵一生的活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早期活動;二、為創教作準備;三、創教;四、傳教。
張陵出生於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一個信仰黃帝老子的世家,一說為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張陵與弟子王長、趙升等繞開洛陽乘舟入今江西鄱陽湖,上雲錦山,並傳黃帝九鼎丹法,在雲錦山修煉外丹黃白術,歷三年煉成太清神丹,之後又煉成九鼎神丹,即所稱「龍虎太丹」,傳說龍虎大丹煉成後,山顯龍虎之形的瑞應,遂改雲錦山為龍虎山,公元126年,鶴發童顏的張陵率弟子數人山龍虎山輾轉長安,翻越秦嶺經古棧金牛道入蜀。
張陵入蜀之後,首先在今大邑縣境內的鶴鳴山積極為創教作準備。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因素:——是巴蜀從上古以來受到代表東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響極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稱鬼道文化)在東漢張陵創教之前已經形成巫教社團;二是張陵要與從戰國時楚國就已經鳳靡「淫祀」並影響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須積極為創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備,在創教前後,他先後撰寫完成了《老子想爾注》、《黃書》、《道書》、《二十四圖》等二十四道書,並以符水等治病,發展教徒。

④ 武當派的最初創始者是誰

張三豐是武當派創建的鼻祖,據《武當拳術秘訣》載:「本武當三豐之要訣,為武當之正宗。」武當派始於張三豐在近年的諸種考證和研究之後也得到了專家界的逐步認同。

據考證,三豐派主張「守內、崇實、修性、健身」,並且形成了一種「順其自然、以靜制動、技進於道」的武功派別,有「陰陽說」、「五行說」和「太極說」等武當拳法的運用。

門派介紹

武當與少林派兩派在武俠小說中均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一直都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這兩派也常聯合起來主持武林正義。

兩者的不同除了分屬佛道兩種宗教信仰外,少林寺的地理位置是較明確的,武當派就只說是在武當山上,這或許是因為武當山上的知名道觀多,卻沒有像是少林寺這般將宗教與武學相結合的單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武當派

⑤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兵家的創始人分別是誰

1、法家創始人:李悝。

李悝,魏國安邑人。中國戰國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強產量。

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

他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現已失傳。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

2、 墨家創始人:墨子。

墨子,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3、儒家創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4、道家創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胡適曾推測老子生於周靈王初年,當公元前570年),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

5、兵家創始人: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5)佛天大道自然功發明人擴展閱讀

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被稱為東方法家或齊法家。齊國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

開國功臣姜太公的封國,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輔佐虞舜,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創立始禮法並用的制度。太公封齊,簡禮從俗,法立令行,禮法並用成為齊國傳承不廢的治國之道。

管仲輔佐齊桓公治齊,一方面將禮義廉恥作為維系國家的擎天之柱,張揚禮義廉恥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的人。

至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繼承弘揚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學派。管仲學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為先秦法家學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深受齊文化熏陶的荀子,還培養出韓非和李斯兩位法家代表人物。

先秦法家主要分為齊法家和秦晉法家兩大陣營。秦晉法家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齊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法教兼重;秦晉法家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齊法家既重術、勢,又重法、教。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

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

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墨家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以下是墨家的觀念。

倫理觀∶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於人不相愛。

政治觀∶主張「尚賢」、「尚同」,提倡選任賢才,消除階級觀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

經濟觀∶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

宇宙觀∶提出「非命」,認為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為了求福避禍,他又主張「尊天」、「事鬼」。

由於墨家從創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會中底層的學者,所以墨家更能體會到戰亂時期社會中勞動人民的凄慘生活,所以相對於儒家的過分講求「禮」,墨家更注重刻苦、節儉的生活習慣,而且不吝於做低層的勞動工作,被儒生辱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場上的對立,和思想上比「仁愛」更難遵從的「兼愛」,使得墨家並未得到統治者的支持,日後發展不大。

儒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道家

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當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

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兼容並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刪繁就簡、休養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統。

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成為了歷次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屬於道家的別支,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

道家哲學不同於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是解釋此原理的內涵,從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

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所以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由此道家黃老派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並提出了因循天性、順勢而為、寬刑簡政、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主張,而老莊派認為現實中充滿了束縛和限制,大至鯤鵬,小至蜩鳩,都需要憑借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活動,即它們都是「有所恃」的。

為了擺脫所有的束縛,達到完全「無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齊物」「逍遙」的生活態度。另外,老莊派還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以實現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以實現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同時,老莊派還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 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法於陰陽,以朴應冗,以簡應繁。」 等等;而楊朱派認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時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觀∶老莊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張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

人生觀∶黃老道家主張因循萬物,身國同治,老莊派主張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慾」、「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兵家

兵家重點在於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目的時,怎麼樣去使用武力。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穣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 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繫到一國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將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

⑥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三大教派道、儒、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倡導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強調主體道德和聖人教育的自覺自覺,如何從主體本身強調善惡的必要性,為歷代尊崇。道家以順應自然為核心,提倡無為而治,當人們無法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認識自己時,道教就有其獨特的發揮。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引導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生活道德。

道家文化的創始人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與哲學家,世界歷史文化名人。道家經典之作《道德經》,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老子主張無為,順應自然。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⑦ 中國道教創始人是誰

張道陵(34年-156年或178年[1]),字輔漢,被視為道教的創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張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

⑧ 太極張三豐,資料

張三豐,元明道士。生卒年不祥。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寶,又字君寶,號三豐,豐又作峰。較為可考的說法,張三豐約活動於元延佑(公元1314 ——1320)到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間。如果是1314~1317——1417之間的話,應該年逾百歲了!為遼東懿州 (今遼寧 )人,後人以他為隱仙派。或說張三豐是宋或元甚至金時人,其籍貫,亦有「平陽」、「猗氏」、「寶雞」說。

明英宗天順三年(公元1459)封為「通微顯化真人」。 憲宗於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封其為「韜光尚志真仙」。天啟三年(公元1623)熹宗稱三豐降壇顯靈,封其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張三豐,懿州(今湖南芷江縣)人,名全,一名君寶,字三豐。

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領,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當山)結廬修行。

根據「明史」和歷經纂修的「太和山志」,都隻字未提及張三豐會拳術;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四川的圓通道人汪錫齡編的「三豐全書」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長乙山人李涵虛重編出版的「三豐全書」面,他們雖然都鬼話連篇地宣稱見過十四世紀的張三豐,但也未曾捏造張三豐會拳術或創造太極拳.太極拳創始於張三豐的謊言,出現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太極拳在北京享有盛譽之時這個事實,至此證實.因此說太極拳的創始人為張三豐,是不真實的。

但明初張三豐何以當時名聞國內?我們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傳」,「鄭和傳」,「姚廣孝傳」和「方伎傳」中的張三豐事跡,把有關史料加以三證,就能清楚看出張三豐,這個被當時人們津津樂道的神化人物,原來是明太祖死後,明代皇朝宮廷爭奪皇位的副產品。

其歷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孫朱允繼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於建文四年以「靖難」名義,從燕京(北京)殺奔明朝首都南京,奪了皇位,改元永樂.由於傳說建文帝未死於戰火,永樂帝不放心,遂派親信胡,配上認識建文帝面貌的內侍朱祥,以尋訪道士張三豐(邋遢)為名,從陸路遍訪各州,郡,鄉,邑,去查訪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樂二年,又有謠傳建文帝逃亡海外,永樂帝又派鄭和(世稱三保太監)等領兵浮海,遠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樂十七年,又派胡出巡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訪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

永樂帝前後經過二十一年在國內外對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訪,才放下心事。

但是皇帝派胡尚書(胡)尋訪張邋遢道人的新聞已傳遍民間。

永樂帝為了掩蓋勞師動眾的真相,欺騙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璉等帶領丁夫三十萬人,大興土木,在武當山營建武當宮觀,耗資白銀幾百萬兩。

從此以後,武當山的張三豐就成為人民傳說中的時髦人物。

到五百年後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會作太極拳的創始人。

⑨ 佛法究竟是被創造的還是被發現的,如過是被發現的,那又是最先被誰發現的

佛法是被創造的,因為在人人都覺悟的過去,是沒有佛法的,只有佛性和波若智慧。。。。。。
第一個創造了佛法,為迷失眾生揭示佛性和波若智慧的佛陀是威音王如來。。。。。。
威音王如來以及威音那畔

威音王如來,據說是最早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一位佛陀。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說道:「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號大成。」

憨山大師《妙法蓮華經通義》第六卷,關於威音王如來,關於這段經文,這樣補充道:「此乃空劫初成之佛,以前無佛。故宗門稱向上曰威音那畔。」

凡事總有個開始,示現成佛也是一樣。最早以八相成道這樣一種方式來廣度眾生的,就是威音王如來,他從本無生滅的妙性當中,顯現了生滅,顯現了從迷到覺的修行路程,為一切芸芸眾生,以身作則地指明了圓滿解脫的菩提大道,並為後世的有緣者,留下了覺悟的教法。

——人們把它叫做佛教。

——這其中包含著正覺者無盡的大慈大悲,以及無比的善巧方便。

——於是,後來者絡繹不絕,覺悟者們紛紛效仿,發菩薩願,行菩薩道,最終,示現成佛,示現做教主,廣為利益一切眾生。

從本質上來說,任何一尊佛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師自悟」的究竟解脫者。這在《雜阿含第七五經》、《雜阿含第六八四經》,以及《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五八經》等等諸多經典當中,都有著明確的記載,世尊曾經多次宣明,他是「無師自悟」的解脫者。

佛陀無師自悟的解脫智慧,被稱之為「無師智」。《法華經》譬喻品當中說道:「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憫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在《法華經疏》當中,是這樣解釋無師智的:「無師智者,前之三智,並不從師得,故雲無師智。」

——什麼叫做「無師智」呢?因為一切智、佛智和自然智,這三種究竟的智慧,並不是從老師那裡可以得到的,而是人人本來具有的,只需要覺悟與明了,而不需要老師給予。實際上,任何老師也不可能給予我們,所以,把它叫做「無師智」。

著名的《大日經疏》,由善無畏尊者口述,一行禪師撰文。其中,對於佛陀的無師自悟、無師自覺,也有著非常清晰的表述:「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於手中菴摩勒果,可轉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佛之授記時,即可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

——善無畏尊者是一位了不起的密教聖僧,其成就無比廣大,詳見《高僧傳》。

——佛陀的自證境界不可思議,就算用語言來粗略地描述,語言也終究不是覺悟之境,可以運用語言,而不可以依賴於語言,所以說「說者無言」。如此的妙境,無論用眼睛,還是用智慧來觀察,終究沒有可見之物,超越了形相的覺知與分別,所以說「觀者無見」。

佛陀的自證境界,不同於我們手裡的一枚水果,可以傳遞給別人。如果覺悟之境,可以用語言來傳授給弟子的話,那麼,修行就變得太簡單了,只要得到上師的傳授,立即就會成佛,而不再需要修行。

——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否則的話,當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在他得到定光佛(就是燃燈古佛)授記的時候,應當立即成佛才對呀!為什麼還需要經過無量劫的勤苦修行,行菩薩道,修學種種法門,直到悉達多太子這一生,在菩提樹下無師自覺,才叫做佛陀呢!

——善無畏尊者,被譽為唐密的「開元三大士」之一,他以一位密教金剛上師的身份,如實宣揚無師自覺的成佛妙法,是極為發人深省的。因為,在秘密教法當中,以金剛上師最為尊貴,一切密乘弟子,都必須依止金剛上師,才能夠獲得相應的成就。

——然而,這是秘密教法的甚深方便,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否則的話,弟子們很容易出現偏差,其教法的清凈傳承也無法得以保證。

——善無畏尊者是在告訴我們,依止金剛上師,獲得成就,與最終的無師自覺而成佛,兩者並不矛盾。先需要依止金剛上師,而覺悟本心;再通過無量劫的行菩薩道,最終,無師自悟而成就正覺佛果,廣度一切眾生。

——毫無疑問,一切佛陀都是無師自悟的。

——否則的話,如果佛陀還有個指引他覺悟的師父或者上師,那麼,他的師父或者上師才是佛陀。

悉達多太子就是如此,雖然他有兩位教他禪定的老師,但是,這兩位老師只是教他禪定而已,並不能夠指導他成就正覺。因為,這兩位老師不是覺悟者。

——太子最終離開了兩位老師,來到了菩提樹下,禪坐,並發願:「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這個願力很重要,它是太子之所以能夠成就正覺的力量源泉。

——也正因為如此,如諸多經論所說,發菩提大願,是學修大乘佛法的起點與根本。

每尊佛都是無師自悟的,都是獨一無二的,佛經里說的很清楚,在同一個世界,不會有兩尊佛同時住世。

——另一方面,每尊佛又都是平等的,是無二無別的。如經文所說,所謂佛佛道同是也。

曾經有人問趙州禪師,三世諸佛的師父是誰?趙州回答說:「阿彌陀佛」。再問阿彌陀佛的師父是誰?趙州回答說:「三世諸佛」。

——趙州禪師善巧地詮釋了每尊佛之間的關系:既卓然獨立,又無二無別。

還是這位趙州禪師,時常會說一句話:「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作為佛弟子,竟然會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肯定會讓不少人費解。

——在這里,趙州禪師所表述的,正是上文憨山大師所說的「向上」一路,也叫做「威音那畔」,意思就是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前,那個本來面目。

——在威音王如來出現以前,到底有沒有佛呢?

憨山大師說「以前無佛」,意思是說,在此以前,沒有示現做教主的「佛」。

——曾經的正覺者很多,無量無數,只是,他們都不叫做「佛」。

——那叫做什麼呢?

——叫做什麼,都是虛假言語而已,都不能夠代表實際的狀況。就是叫做阿貓、阿狗,又有什麼關系呢!

——一旦覺悟了本來,才知道,「它」不叫做佛。如果非要給它安個「佛」名的話,反而多餘了。因此,趙州禪師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雖然不喜聞,又何曾討厭過呢!有智慧的人,不應當錯解趙州的本意。

所謂「向上」一路,就是指本來面目。當然,叫做「本來面目」,也是方便之說,不得已而為之,若不如此,法意如何表述呢!

人之本性,就是佛之本性,就是萬物之本性,是三無差別。如此之本性,為一切萬法之源,為宇宙天地之源,不會變化,不能更改,只可覺悟與明達。

——完全覺悟的人,就是佛陀。

——沒有安上「佛」名之前,宗門把它叫做「向上」一路,也叫做「威音那畔」,就是威音王如來尚未出世之前,本來就有的,那個如如不動的本性。它沒有辦法被傳授,所以說,「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這里的「千聖」,是指賢劫千佛,就是千佛出世,也沒有辦法傳授本性,只可在佛陀的指引下,弟子們自觀自見。六祖大師說得最清楚了:「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大師對此表示認可。

——這就好比天上有一個月亮,小小孩子們並不認識,大人為了幫助他們認識月亮,於是,用手指頭把月亮指給了孩子們,讓他們看,聰明的孩子,順著大人手指頭的方向,一下子就認識了月亮。而笨拙的孩子們,卻把大人的手指頭,當做了月亮。這時,大人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反復講解,並加以引導。

——他沒有辦法把月亮拿過來,遞給孩子們。

——同樣,就算是賢劫千佛出世,也沒有辦法把佛性掏出來,遞給我們大家。所以說,自性也好,佛性也罷,都沒有辦法直接傳授,而只能夠予以方便引導,讓弟子們自見自明。

——我們就是那些笨孩子,佛陀在大乘經典當中,處處標指佛性,我們卻遲遲不能明了。有些笨到了極點的人,甚至認為佛陀不夠慈悲,甚至認為漢傳佛教沒什麼好學的,甚至認為漢傳佛教當中的那些沒有師承的高僧大德們,不是成就者,等等。

——不求回報地奉獻自己的智慧,奉獻自己的覺悟之境,還有比這更大的慈悲嗎!

——佛陀如此,歷代高僧大德也都如此。至於成就如何,示現上各有因緣,論其本地,若能不求名利而利益眾生者,都是不思議解脫菩薩。

——什麼是高僧?不論名聲,不論地位,不論學識,不論禪定與神通,不論弟子多少,也不論相貌如何,只看他(她)是否能夠放下名利之心。

若能放下求名利之心,就能放下我執,就會具有正知見,就會與法相應,就會解脫,就會具備出離心與慈悲心。這樣的出家人,不是高僧,又是什麼呢!

佛陀是無師自悟的,那麼,其他人,是否可以呢?

在《壇經》上,玄策禪師有一段話,廣為人知,他對玄覺禪師說:「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字面意思是:在最初成佛的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前,有無數的無師自悟者,是可以的,不需要誰來印證。而在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後,就有了形式上的佛教,那麼,應當以佛為依止,無師自悟而擅自認證的人,都是天生的外道子孫。

必須要說,這其中含有很深的法義,因為,無師自悟還好,關鍵在於「自己認為自己已經悟道」——這是非常危險的事。自己為自己印證,這往往是「我執」在作怪,就算是自己依照佛經為自己印證,也往往難逃「細微的我執」。

——正如佛經所說,師心自用者,無葯可救。

——因此,或許您可以無師自悟,但是,決不能擅自為自己印證。

——那怎麼辦呢?

——要麼參訪善知識,要麼,乾脆就不管他悟與不悟,悟了,也當做沒悟,依舊用功修學,時常降伏內心煩惱,時常方便利益有緣眾生。老老實實行菩薩道,自他兩利,自然會福慧增長,終將圓滿佛果。

——現實情況是,在如今的末法時代,善知識越來越少,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就算似有所悟,也不可自以為是,還是要老實修行為妥。

——就算有幸得到了善知識的印證,又能夠如何呢?還是得老老實實地修學,不斷增廣悟境,自他兩利呀。

所以,開悟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降伏心中的煩惱,能否通達佛經里的廣大智慧,能否真正地自利利他。

《佛遺教經》說得好:「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降伏自己的煩惱,就是自利;在此基礎上,幫助別人降伏煩惱,就是利他。如果能夠這樣修行,一切妙法都將圓滿具備,還有什麼好愁的呢!

——最可憐的是一部分人,根本就沒有能力降伏自己的煩惱,卻整天要去度眾生。他自己不知道,他完全是被名利心所驅使,在他內心深處,潛藏著的細微名利心,促使他拚命地向外追求,並且巧妙地進行了包裝,打著「行菩薩道,普度眾生」的偉大旗號,去滿足內里的名利與我執。

關於玄策禪師「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這個公案,宗門下早有說法,北宋時期的《祖庭事苑》第五卷是這樣說的:「威音王佛以前,蓋名實際理地;威音以後,即佛事門中。此借喻以顯道,庶知不從人得。後人謂威音王實有此緣,蓋由看閱藏教之不審。」

——大意是說,所謂的威音王如來以前,指的是真如實際的本性之地,即「實際理地」;而威音王如來以後,指的是本覺妙性的一切作用,即「佛事門中」。在這里,玄策禪師是在借用比喻,以便顯明禪門妙法之殊勝,顯明祖師傳承之重要。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夠知道,本覺妙性,是不可能從別人那裡得到的呢!

後世的人們,往往以為威音王如來確實有這樣的印證因緣,從此以後,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點,自己無師自悟的人,就真地成了天生的外道種子——像這樣的誤解,都是因為讀經看論不仔細、不深入的緣故啊!

——宗門下有一句話:「實際理地,不染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就真如本性來說,從來就一塵不染,人人本有,個個不缺,師父沒有辦法傳授,自己也不可能從哪裡得來。在這里,別說什麼印證,連開悟、證果和成佛也都成了水月空花,畢竟了不可得。

就本覺妙用來說,一切一切,無非佛事——都是成佛的事業,都是覺醒的事業。就算是一切貪嗔慾望,種種習氣煩惱,你也舍它不得。為什麼呢?因為,他就是你的本覺妙性所顯現,在當時,他就是你的本覺妙性。如果有人執意地要舍棄一切煩惱和種種慾望的話,結果恰恰相反,他會變得更加煩惱,他會因為慾望而更加痛苦。

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岡波巴大師有一部《成就聖道寶鬘集》,由張澄基居士翻譯成了漢語。大師曾經發願說,如果後世的人們能夠閱讀這部論,就等於親見到大師一樣。這是一種授記,足見這部論是岡波巴大師的心血之作。其中,就有著這樣的開示:

「不要舍棄一切妄念,因為它們都是法性之顯現游戲;不要一意舍棄煩惱,因為煩惱能令行者憶起智慧;不要一意舍棄欲樂,因為欲樂能灌溉和增益行者之證悟及覺受。」

——這和宗門下所說的「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就本覺妙用,也就是一切成佛的廣大事業來說,沒有任何事物需要舍棄,需要的,只是放下對於一切事物的虛妄執著而已。一旦放下了虛妄分別和執著,一切都將顯現為妙用,那就是佛陀的不可思議境界,如《圓覺經》所說: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雖然如此,在徹底放下虛妄分別和執著以前,我們還沒有資格和能力去如此地實踐。那些不自量力的膽大妄為之徒,必將自作自受地,遭遇因果業報。

——然而,我們需要明白它,需要徹底地明理,否則,我們將看不清前方成佛的大道。

就「佛事門中,不舍一法」的角度來說,玄策禪師之所以用「天然外道」這樣的激烈言辭,勸玄覺禪師前去參訪六祖,是有其良苦用心的。第一,如同六祖大師這樣的,傳佛心印的大善知識,非常難以遇到,無論自己的悟境如何,只要前去親近,必有受益;第二,當時的永嘉玄覺禪師,雖然已經依照《維摩詰所說經》發明心地,但是,如六祖大師所說「汝甚得無生之意」,注意,只是悟了無生之意而已,而「意」當中的,細微的思慮分別尚未超越。這樣的悟境,縱然可以辯答如流,可以叫做大開圓解,卻不能稱為得道,屬於理悟,而不是證悟。

也正因為如此,六祖大師反復好言相勸,贊其善哉,請他「少留一宿」,一定要讓他住一個晚上。為什麼呢?因為這樣才有時機,單獨為他開示「向上一路」。如果永嘉禪師自以為得到了祖師印證,大事已畢,執意不肯留宿的話,他這一回就將錯過得道之機緣,也就不會有那位瀟灑的「一宿覺」了。

《證道歌》說的清楚:「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永嘉玄覺禪師如果不參六祖的話,就不會迅速證道,這恰恰顯示了善知識的重要。如果有機緣,我們每個學佛人,都因該去參訪善知識。這與威音王如來以前,或者以後,沒有什麼絕對關系。

——不過,前提是,我們首先需要確認,他(她)的確是一位善知識才可以。至少,當我們見到善知識的時候,我們有能力識別,對方是否真正的善知識。

——達摩祖師《血脈論》當中明確地說:「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

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別人是否已經見性呢?

——道聽途說是不可靠的,因為,如今是末法時代。

——除非,我們自己已經見性,或者,我們差不多已經見性。那時,我們才有必要去參學善知識,我們也才有能力識別善知識。

——在此以前呢?

——就老老實實地修學一個法門吧,或者念經,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參禪,或者修行止觀,等等。老老實實地降伏習氣,老老實實地培植福慧資糧,老老實實地常發出離心和菩提心,老老實實地時常皈依三寶。功到自然成。

——有的時候,就算我們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我們也不一定會有受益,因為,因緣不可思議,緣分淺,受益也少。不是有一句話么,佛也難度無緣之人哪。

——還有的時候,當你睜開了智慧眼,看看天下善知識少得可憐,每一位有名望的善知識都被無數信徒包圍著,你想去見上一面,比登天還難。無名的善知識呢?你又不知道他在哪裡,怎麼參呢!

——再有的時候,你宿世本來就是成就者,今生因緣一旦成熟,自悟自明,更無疑惑,而且絲毫沒有自以為是之心,那麼,參也罷,不參也罷,又有何妨呢!

——漢傳佛教當中,真正的高僧大德,都屬於這一類。對於這樣的人,達摩祖師給予了明確開示,《血脈論》說:

「不因師悟者,萬中稀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

六祖大師也說道:「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總是指望著別人,想靠別人得到解脫的人,真是愚不可及。如佛陀在《楞嚴經》當中,呵斥阿難尊者一樣(准確地說,更多的是阿難尊者的自我責備)。試問,還有比釋迦牟尼佛更了不起的善知識嗎?

——怎麼可能有呢!阿難作為佛陀的堂弟兼侍者,深得佛陀呵護,尚且無法在佛陀的加持下,靠佛陀而證四果。我們又怎麼可能依靠別人,而獲得成就呢!

——以是因緣,漢傳佛教當中,歷代高僧大德裡面,多有「無師自悟」之人。因為,善知識的確難遇,也因為,漢傳佛教的特色是:依法為師。

這里的「無師自悟」,只是沒有人形的老師而已,並非沒有三寶之師。

——有智慧的人,請善自思量,其他教派不在此例,如果是學修漢傳佛教的人,尤其是學修禪宗見性法門的人,需要有大丈夫氣概,不能有絲毫依賴之心。

——要知道,威音那畔,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須一門深入,深參到底,絕不肯得少而足,打破無始劫以來的虛妄執著,自然有光明顯露的大好時節。

到那時,不妨與威音王如來,同一鼻孔出氣;不妨與本師釋迦牟尼,把手共行,豈不瀟灑。

到那時,正好勤修福慧,自利利他,發願圓滿無上菩提,普利一切芸芸眾生,更有何掛礙。

閱讀全文

與佛天大道自然功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