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費根鮑姆創造的全面質量管理

費根鮑姆創造的全面質量管理

發布時間:2021-07-28 03:05:09

1. 哪裡能買到 費根堡姆 著的 《全面質量管理》 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 找遍了 當當 卓越 也沒找到

我有一本,是十幾年前買的,當做珍藏版了。一共就印了2000本

2. 質量哲學的費根鮑姆兄弟的質量哲學

30 多年來,前通用電氣公司的兩位工程師,韋爾·費根鮑姆和唐·費根鮑姆兄弟倆,一直努力使大公司的經營變得更為合理。雖然韋爾·費根鮑姆沒有已故的愛德華·戴明或約瑟夫·朱蘭那樣出名,但他亦是美國質量科學創始人之一。戴明以幻想家的面孔出現,朱蘭是這場質量運動的教師,但 45年前就寫下了 《質量總控制》一書的費根鮑姆卻是這場運動唯一的實幹家。
兄弟倆寡言、勤奮、務實和保守。由於韋爾的謙遜,坦尼科公司的董事長米德封他為 「秘密領袖」。兄弟倆不喜好商業木語和縮略詞,對一時的管理熱和大談財務速定比等不屑一顧。他們的工作方法是對業務過程的每一步都做分解分析。
有一次韋爾·費根鮑姆幾星期前還在住院更換雙髖。而幾星期後坦尼科公司董事長達納·米德看到,這位 75 歲高齡的質量權威慢步走進離家 2900公里之遙的休斯敦公司總部參加例會。
那正是韋爾和其 70歲的弟弟唐納德的工作道德。他們創立的通用系統公司位於馬薩諸塞州,年收入為2000萬美元。作為該公司的負責人,費根鮑姆兄弟倆已經擁有了一系列令人羨慕的顧客名單:坦尼科、太平洋聯合公司、花旗銀行公司、皮雷利(Pirelli)公司、3M和強生控股公司。
他們的工作就是要從經營中去除 「失敗成本」,即不能正確行事的總成本。韋爾指出,消除某種低效率——比如某個缺點或某個過分復雜的過程——就降低了總的生產成本。他說: 「這樣花在檢驗、申訴及產品服務上的錢就會更少。而且,當你降低了失敗成本,你就改善了顧客對你的滿意程度。」費根鮑姆兄弟倆估計,在大多數美國大公司里,失敗成本平均占銷售總額的25%。而在一些世界級的公司里,失敗成本卻不足10%。
1991年,坦尼科股份有限公司的失敗成本達22%,或者說是29億美元,已故的邁克爾·沃爾什先生當時任公司董事長,他請來了費根鮑姆兄弟倆和他們的工程師小組。在一個部門中,兄弟倆發現,該公司浪費了 20%至 40%生產汽車零件的原材料。他們僅僅改變了給料方法就消除了浪費。自從1991 年以來,坦尼科公司總共減少了 18 億美元的失敗成本,獲得了額外 9億美元的營業收入。
就他們而言,韋爾和唐共同具有無與倫比的朴實品質。韋爾和唐總是躲開 「顧問」的頭銜,他們把自己看作是工程師,注重那些使生意興隆的實質性細節。對他們來說,管理不是一門藝術,而是一門科學。他們把生意分成一些毫無聯系的細目,並一一加以研究。
在他們的指導下,坦尼科公司改進了經營,每年獲得 2.5億美元的額外經營收入;花旗銀行公司通過改進該行的信用卡業務,大大提高了顧客自留額;太平洋聯合公司自 1988年以來,提高了鐵路的客運時間,維修和旅客服務,每年除去了 7 億多美元的 「失敗成本」;DEERE 公司現在設計、生產和銷售的拖拉機和其它工業設備都採用費根鮑姆創造的系統。CUMMINS 發動機公司聽從費根鮑姆的忠告,回擊了來自日本小松公司的競爭。
在兄弟倆小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塞繆爾·弗雷德里克,一位開辦自家會計公司的會計師,勸告韋爾放棄上大學,要他從皮茨菲爾德的高中畢業後直接去通用電氣公去當機工學徒。
在通用電氣公司任職期間,韋爾獲得了三個學位,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博士學位。他迅速晉級,23 歲時,成為通用電氣公司斯克內克塔迪市質量經理。
1946 年,唐在海軍服完兵役後,也以工程師的身份加入了通用電氣公司。最後他成為公司負責噴氣式發動機業務的經理。1961年,唐離開了通用電氣公司,成為咨詢公司國際系統公司的總經理。在某種意義上,他已經是價值工程——一種探索零件和產品是否能更節省成本進行生產——的倡導者。1968年,當時已經是通用電氣公司全球製造和質量控制主管的韋爾,也放棄了在紐約帕克大街 34層樓上的那間辦公室,和唐一起在家鄉創辦了通用系統公司。
兄弟倆都有42 年的通用電氣公司的工作經驗,和廣泛的業務關系。在他們開業的第一天,他們就接到了來自瑞典沃爾沃公司的電話,這為他們帶來了第一筆生意——用兩年的時間實施系統工程。沃爾沃的成功給他們帶來了為菲亞特、皮雷利、雷諾、阿爾法·羅密歐(Alfaromeo)和大眾等公司工作的機會。在美國,由前通用電氣公司經理們開辦的兩家公司,梅莫雷克斯 (Memorex)公司和從事壓縮機製造的科普蘭(Copeland)公司也是他們最早的客戶。
在每項任務上,兄弟倆都與客戶密切合作,通過一種工程方法論——他們的 「技術」——來指導客戶,仔細檢查業務過程的每個部分。韋爾說:「第一步要明確什麼是失敗成本,並十分清楚地測出它們。你要做的是,教給人們一種方法從而改變價值和成本。」在坦尼科造船廠的業務中,為了贏得雇員們的支持和熱情,失敗成本經常被貼在白板上,唐說: 「當人們看到某種方法起作用後,這會使人們走向下一個高度。」
盡管當質量控製作為一種管理的高峰過去以後,公司的業務也沒有衰退。韋爾說, 「當時許多『質量』管理主要是訓練和發言,而我們要做的則是貫徹,這從未停止過。」
客戶們付錢得到的就是經驗。費根鮑姆兄弟倆看到,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公司里存在著同樣的低效率現象。太平洋聯合鐵路公司董事長相信,費根鮑姆他們能把出軌費減少 50%之多,從8400萬美元減到 3800萬美元。」
難怪兄弟倆看不出為什麼要退休。唐說: 「與其閑著不如忙著,要不我們不會快樂。」
點評:
當許多質量管理運動僅限於訓練和發言時,費根鮑姆兄弟所想所做的就是貫徹。通過把管理內容分成一些毫不相關的細目,一一加以研究,以便消除某種低效率——例如某個缺陷或某個過分復雜的過程,從而降低總成本。費根鮑姆兄弟的另外兩點成功之道,一是無比的敬業精神,另一是善於贏得雇員們的支持和熱情,所有這些使人們跟著他倆爬上一個又一個的高坡。

3. 質量管理的發展史

工業化時代的質量管理

20世紀,人類跨入了以「加工機械化、經營規模化、資本壟斷化」為特徵的工業化時代。在過去的整整一個世紀中,質量管理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質量檢驗階段

20 世紀初,人們對質量管理的理解還只限於質量的檢驗。質量檢驗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種的檢測設備和儀表,方式是嚴格把關,進行百分之百的檢驗。其間,美國出現了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運動」。「科學管理」提出了在人員中進行科學分工的要求,並將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中間在加一個檢驗環節,以便監督、檢查對計劃、設計、產品標准等項目的貫徹執行。這就是說,計劃設計、生產操作、檢查監督各有專人負責,從而產生了一支專職檢查隊伍,構成了一個專職的檢查部門,這樣,質量檢驗機構就被獨立出來了。起初,人們非常強調工長在保證質量方面的作用,將質量管理的責任由操作者轉移到工長,故被人稱為「工長的質量管理」。

後來,這一職能又由工長轉移到專職檢驗人員,由專職檢驗部門實施質量檢驗。稱為「檢驗員的質量管理」。

質量檢驗是在成品中挑出廢品,以保證出廠產品質量。但這種事後檢驗把關,無法在生產過程中起到預防、控制的作用。廢品已成事實,很難補救。且百分之百的檢驗,增加檢驗費用。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在大批量生產的情況下,其弊端就突顯出來。一些著名統計學家和質量管理專家就注意到質量檢驗的問題,嘗試運用數理統計學的原理來解決,使質量檢驗既經濟又准確,1924年,美國的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預防缺陷的概念,並成功地創造了「控制圖」,把數理統計方法引入到質量管理中,使質量管理推進到新階段
2、統計質量控制階段

這一階段的特徵是數理統計方法與質量管理的結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了在短時期內解決美國300萬參戰士兵的軍裝規格是服從正態分布的。因此他建議將軍裝按十種規格的不同尺寸加工不同的數量。美國國防部採納了他的建議,結果,製成的軍裝基本符合士兵體裁的要求。

後來他又將數理統計的原理運用到質量管理中來,並發明了控制圖。他認為質量管理不僅要搞事後檢驗,而且在發現有廢品生產的先兆時就進行分析改進,從而預防廢品的產生。控制圖就是運用數理統計原理進行這種預防的工具。因此,控制圖的出現,是質量管理從單純事後檢驗轉入檢驗加預防的標志,也是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開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質量管理科學專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業產品質量經濟控制》。

在休哈特創造控制圖以後,他的同事在 1929年發表了《抽樣檢查方法》。他們都是最早將數理統計方法引入質量管理的,為質量管理科學做出了貢獻。然而,休哈特等人的創見,除了他們所在的貝爾系統以外,只有少數美國企業開始採用。特別是由於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產受到了二十年代開始的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先進的質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沒有能夠廣泛推廣。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統計質量管理才得到了廣泛應用。這是由於戰爭的需要,美國軍工生產急劇發展,盡管大量增加的檢驗人員,產品積壓待檢的情況日趨嚴重,有時又不得不進行無科學根據的檢查,結果不僅廢品損失驚人,而且在戰場上經常發生武器彈葯的質量事故,比如炮彈炸膛事件等等,對士氣產生極壞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軍政部門隨即組織一批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於1941~1942年間先後制訂並公布了Z1.1《質量管理指南》、Z1.2《數據分析用控制圖》、Z1.3《生產過程中質量管理控制圖法》,強制生產武器彈葯的廠商推行,並收到了顯著效果。從此,統計質量管理的方法才得到很多廠商的應用,統計質量管理的效果也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許多企業擴大了生產規模,除原來生產軍火的工廠繼續推行質量管理的條件方法以外,許多民用工業也紛紛採用這一方法,美國以外的許多國家,如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墨西哥、日本也都陸續推行了統計質量管理,並取得了成效。但是,統計質量管理也存在著缺陷,它過分強調質量控制的統計方法,使人們誤認為「質量管理就是統計方法」,「質量管理是統計專家的事」。使多數人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同時,它對質量的控制和管理只局限於製造和檢驗部門,忽視了其它部門的工作對質量的影響。這樣,就不能充分發揮各個部門和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制約了它的推廣和運用。這些問題的解決,又把質量管理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3、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五十年代以來,生產力迅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出現了很我新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發展,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五十年代以來,火箭、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大型、精密、復雜的產品出現,對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等要求越來越高,質量問題就更為突出。要求人們運用「系統工程」的概念,把質量問題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綜合分析研究,實施全員、全過程、全企業的管理。

六十年代在管理理論上出現了「行為科學論」,主張改善人際關系,調動人的積極性,突出「重

視人的因素」,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隨著市場競爭,尤其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各國企業都很重視「產品責任」和「質量保證」問題,加強內部質量管理,確保生產的產品使用安全、可靠。
由於上述情況的出現,顯然僅僅領帶質量檢驗和運用統計方法已難以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促使「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逐步形成。最早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質量經理菲根保姆。1961年,他發表了一本著作《全面質量管理》。該書強調執行質量職能是公司全體人員的責任,他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是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並考慮到充分滿足用戶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市場研究、設計、生產和服務,把企業各部門的研製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活動構成為一體的有效體系」。

六十年代以來,菲根保姆的全面質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車所接受,在運用時各有所長,在日本叫全公司的質量管理(CWQC)。我國自1978年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簡稱TQC)以來,在實踐上、理論上都有所發展,也有待於進一步探索、總結、提高。

綜上所述,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質量管理的理論逐趨完善,更趨科學性,更趨實用性。各國在運用「質量管理」理論時,都各有所長。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產品的生產銷售已打破國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質量的觀點也不一樣,這往往會形成國際貿易的障礙或鴻溝。需要在質量上有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准則。

(三)質量管理的國際化

隨著國際貿易的迅速擴大,產品和資本的流動日趨國際化,相伴而產生的是國際產品質量保證和產品責任問題。1973年在海牙國際司法會議上通過了《關於產品責任適用法律公約》,之後,歐洲理事會在丹麥斯特拉斯堡締結了《半於造成人身傷害與死亡的產品責任歐洲公約》,同時,旨在消除非關稅壁壘,經締約國談判通過的《技術標准守則》對商品質量檢測合格評定、技術法規等方面作了詳盡的規定。由於許多國家和地方性組織相繼發布了一系列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准,制訂質量管理國際標准已成為一項迫切的需要。為此,經理事會成員國多年醞釀,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79年單獨建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TC176),負責制訂質量管理的國際標准。1987年3月正式發布 ISO9000~9004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系列標准。該標准總結了各先進國家的管理經驗,將之歸納、規范。發布後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並予以貫徹,適應了國際貿易發展需要,滿足了質量方面對國際標准化的需求。

質量管理百年歷程

工業革命前 產品質量由各個工匠或手藝人自己控制

1875年 泰勒制誕生——科學管理的開端

最初的質量管理——檢驗活動與其他職能分離,出現了專職的檢驗員和獨立的檢驗部門。

1925年 休哈特提出統計過程式控制制(SPC)理論——應用統計技術對生產過程進行監控,以減少對檢驗的依賴。

1930年 道奇和羅明提出統計抽樣檢驗方法。

1940年代 美國貝爾電話公司應用統計質量控制技術取得成效;

美國軍方資供應商在軍需物中推進統計質量控制技術的應用;

美國軍方制定了戰時標准Z1.1、Z1.2、Z1.3——最初的質量管理標准。三個標准以休哈特、道奇、羅明的理論為基礎。

1950 年代戴明提出質量改進的觀點——在休哈特之後系統和科學地提出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質量和生產力的持續改進;強調大多數質量問題是生產和經營系統的問題;強調最高管理層對質量管理的責任。此後,戴明不斷完善他的理論,最終形成了對質量管理產生重大影響的「戴明十四法」。
開始開發提高可靠性的專門方法——可靠性工程開始形成

1958年 美國軍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軍用質量管理標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質量保證」的概念,並在西方工業社會產生影響。

1960年代初 朱蘭、費根堡姆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他們提出,為了生產具有合理成本和較高質量的產品,以適應市場的要求,只注意個別部門的活動是不夠的,需要對覆蓋所有職能部門的質量活動策劃。

戴明、朱蘭、費根堡姆的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企業創造了全面質量控制(TQC)的質量管理方法。統計技術,特別是「因果圖」、「流程圖」、「直方圖」、「檢查單」、「散點圖」、「排列圖」、「控制圖」等被稱為「老七種」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於質量改進。

1960年代中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制定了AQAP質量管理系列標准——AQAP標准以MIL-Q-9858A等質量管理標准為藍本。所不同的是,AQAP引入了設計質量控制的要求。

1970年代 TQC使日本企業的競爭力極大地提高,其中,轎車、家用電器、手錶、電子產品等佔領了大批國際市場。因此促進了日本經濟的極大發展。日本企業的成功,使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

日本質量管理學家對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一時期產生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世界著名質量管理專家。

這一時期產生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包括:

JIT—准時化生產

Kanben—看板生產

Kaizen—質量改進

QFD—質量功能展開

田口方法

新七種工具

由於田口博士的努力和貢獻,質量工程學開始形成並得到巨大發展。

1979年 英國制定了國家質量管理標准BS5750——將軍方合同環境下使用的質量保證方法引入市場環境。這標志著質量保證標准不僅對軍用物資裝備的生產,而且對整個工業界產生影響。

1980年代 菲利浦.克羅斯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指出,「質量是免費的」。突破了傳統上認為高質量是以低成本為代價的觀念。他提出高質量將給企業帶來高的經濟回報。

質量運動在許多國家展開。包括中國、美國、歐洲等許多國家設立了國家質量管理獎,以激勵企業通過質量管理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質量管理不僅被引入生產企業,而且被引入服務業,甚至醫院、機關和學校。 許多企業的高層領導開始關注質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作為一種戰略管理模式進入企業。

1987年 ISO9000系列國際質量管理標准問世——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對全世界1987年版的ISO9000標准很大程度上基於BS5750。質量管理與質量保證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對經濟和貿易活動產生影響。

1994年 ISO9000系列標准改版——新的ISO9000標准更加完善,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所採用。第三方質

量認證普遍開展,有力地促進了質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朱蘭博士提出:「即將到來的世紀是質量的世紀」

1990 年代末全面質量管理(TQM)成為許多「世界級」企業的成功經驗證明是一種使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管理戰略。質量的概念也從狹義的符合規范發展到以「顧客滿意」 為目標。全面質量管理不僅提高了產品與服務的質量,而且在企業文化改造與重組的層面上,對企業產生深刻的影響,使企業獲得持久的競爭能力。

在圍繞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縮短開發和生產周期方面,新的管理方法層出不窮。其中包括:並行工程(CE)、企業流程再造(BPR)等。

4. 美國的費根鮑姆和朱蘭等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是 A、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 B、全過程的質量管理 C、全方位的質量

全面質量管理是指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於通過讓顧客滿意和全面質量管理簡稱(TQM),最先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由美國著名的專家菲根堡姆l

5. 最早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概念的國家是

最早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概念的國家是美國,提出人為費根堡姆。

費根堡姆是第一位美國質量學會蘭卡斯特獎章(ASQ Lancaster Medal)獲得者,美國質量學會愛德華茲獎章獲得者,並被美國總統小布希授予國家技術獎章,獲得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61年,費根堡姆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理論(TQM)並出版《全面質量控制》一書,標志著全面質量管理時代的開始。

(5)費根鮑姆創造的全面質量管理擴展閱讀:

費根堡姆主張用系統或者說全面的方法管理質量,在質量過程中要求所有職能部門參與,而不局限於生產部門。這一觀點要求在產品形成的早期就建立質量,而不是在既成事實後再做質量的檢驗和控制。菲根堡姆將質量控制擴展到產品壽命循環的全過程,強調全體員工都參與質量控制。

費根堡姆努力擯棄當時最受關注的費根堡姆的學說中質量控制的技術方法,而將質量控製作為一種管理方法。他強調管理的觀點並認為人際關系是質量控制活動的基本問題。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統計和預防維護,只能被視為全面質量控製程序的一部分。

費根堡姆將質量控制定義為「一個協調組織中人們的質量保持和質量改進努力的有效體系,該體系是為了用最經濟的水平生產出客戶完全滿意的產品。」

6. 全面質量管理專家 費根堡姆先生 現在還健在么,還是已經去世了啊,謝謝!

阿曼德·費根鮑姆,全面質量管理之父。
他的名言就是「質量並非意味著最佳,而是客戶使用和售價的最佳」。
他應該還健在,這幾年沒有看到阿曼德費根鮑姆的任何消息。他大概出生於1920年吧,記不清了,反正也是將近百歲的老人了。

7. 試著分析戴明,朱蘭,克勞斯比和費根堡姆的質量管理理念的異同點

質量管理大師有
1930年 道奇和羅明提出統計抽樣檢驗方法。
1950年代 戴明提出質量改進的觀點——在休哈特之後系統和科學地提出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質量和生產力的持續改進;強調大多數質量問題是生產和經營系統的問題;強調最高管理層對質量管理的責任。此後,戴明不斷完善他的理論,最終形成了對質量管理產生重大影響的「戴明十四法」。
1960年代初 朱蘭、費根堡姆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他們提出,為了生產具有合理成本和較高質量的產品,以適應市場的要求,只注意個別部門的活動是不夠的,需要對覆蓋所有職能部門的質量活動策劃。
戴明、朱蘭、費根堡姆的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 創造了全面質量控制(TQC)的質量管理方法。統計技術,特別是「因果圖」、「流程圖」、「直方圖」、「檢查單」、「散點圖」、「排列圖」、「控制圖」等被稱為「老七種」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於質量改進。
日本質量管理學家對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一時期產生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世界著名質量管理專家。 這一時期產生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包括: JIT—准時化生產 Kanben—看板生產 Kaizen—質量改進 QFD—質量功能展開 田口方法 新七種工具 由於田口博士的努力和貢獻,質量工程學開始形成並得到巨大發展。
1980年代 菲利浦.克勞士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指出,「質量是的」。突破了傳統上認為高質量是以高成本為代價的觀念。他提出高質量將給帶來高的經濟回報。

8. 費根堡姆對質量的認識和全面質量管理

ihnj慳伐vuwΙz⊥螢oヮq恰匹 一s位專f家,阿曼。費根巴1姆,是這樣定義t質量的:質量是產品本身和售後服務,以3及s市場銷售、工p程式控制制、上q游製造、產品維護等等的一l個o復合體,在顧客使用該產品和享受它的服務的時候,這個b質量必須達到或者超過顧客的預期期望。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質量並非意味著最佳,而是客戶7使用和售價以1及x服務的最佳。

9. 什麼是全面質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有哪些主要特點

n一、全面質量管理(TQM)的含義nTQM是一個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於通過讓顧客滿意和企業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nTQM是新的觀念和方法的總和,代表了質量管理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其中心思想是擴大質量職能范圍,突破傳統的把質量管理限於少數專職人員、局部職能部門和生產現場的狹隘觀念。TQM正是通過組織以滿足顧客不斷提高的要求為宗旨,以最高管理者為龍頭,以全員參與為基礎,以系統方法為主要手段,以定量方法為工具,以持續提升質量為目標,實現有效和高效的質量管理。n二、TQM的特點和基本思想nTQM同傳統的質量管理方式相比,具有下列特點。n(一)「三全一多樣」的基本特點n「三全」就是全面的質量含義、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和全員參加的質量管理。「一多樣」指的是TQM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n(1)全面質量含義為質量所包含的意義不僅是產品在使用價值方面的適用性,還包括價格、交貨期等方面的質量特性。即包括了產品的技術功能、間隔、交貨期、數量、服務等方面的特徵。為了達到滿足顧客要求,還包括了為保證產品質量的工作質量。n(2)全過程的質量管理是對產品質量形成的全過程進行管理,包括開發、設計、加工、製造、輔助生產到服務的整個過程。
(3)全員參加的質量管理。質量由全體職工創造,不只是少數管理人員或操作工的事,更不只是檢驗人員的事。質量好壞人人有責。因此,必須依靠全體員工,增強全員教育和培訓,從管理人員到工人,從科室到車間,都要參與質量管理活動。
(4)TQM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綜合運用多種適用的管理技術和科學方法,吸收相關學科的知識,博採眾長,形成具有多樣化的質量管理方法體系。不僅是工程技術和數理統計方法,還包括心理學、經濟學、會計學、運籌學等相應的知識在內的圍繞質量管理需要構成的一套全面、系統的方法。

n(二)「四個一切」的觀點
n(1)一切為用戶服務的觀點是TQM的精髓。組織要開展市場研究,生產出用戶滿意的物美價廉產品,為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提供各種服務。用戶是廣義的,不僅指企業外部,企業內各部門、各工序間的關系也可視為供方與顧客關系,「下道工序就是用戶」,「服務對象就是用戶」。
n(2)一切以預防為主的觀點是一種指導思想。「預防」就是將質量管理的重點從事後檢驗轉到事先預防,把不合格品的隱患消滅在產品形成過程中,出現質量問題要進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採用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止同類問題的再次發生。
n(3)一切用數據說話的觀點。分析質量問題不應憑經驗、想像,而應用事實和數據說話。要深入實際,調查了解情況,對存在的問題不僅知道影響因素,而且要知道各種因素對質量影響的機制和程度。統計技術是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科學方法和工具,通過其有效應用做到定量管理,從數據的分析中找到反映質量變異的特徵和規律,以便切實有效地解決質量中存在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費根鮑姆創造的全面質量管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