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大學生創造思維

大學生創造思維

發布時間:2021-07-28 02:48:07

1. 論述大學生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

論述大學生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話,我覺得這個情況的話,你可以去根據你們的實際情況去論述的

2. 大學生應具備哪些創造性思維

一、創造性思維概述 1.1創造性思維的內涵 創造性思維是指在創新慾望和熱情的驅動下,突破傳統思維習慣和邏輯規則,以新穎的思路來闡明問題、解答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通過這種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聯系,而且能夠突破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局限,產生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 1.2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徵 作為人類的高級思維活動, 創造性思維與其它思維相比具有以下幾點顯著特徵: (1)、新穎性 創造性思維的新穎性,是創造性思維最本質的特徵。主要表現在思路的選擇上、在思考的技巧上, 在思維的結論上, 具有前無古人的獨到之處; 在前人、常人的基礎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 從而在一定范圍內,開拓出新的創造的天地。 (2)、求異性 由於創造性思維的立足點是「創新」,思維的結果倘若沒有新意, 也就談不上是創造性思維。因此, 創造性思維就其思維的性質來看, 它本質上是一種求異思維。這一特徵貫穿於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始終。這種求異性在具體的思維過程中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求同中之異, 即不滿足於某些已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結論, 而是勇於打破常規慣例, 致力於從不同的角度求得新的理解和認識, 獨辟蹊徑,提出一些使人意想不到的嶄新的有價值的見解。 二是求獨到之異, 即不滿足於眾人正在研究的已知領域, 更注重去探求人類認識的未知天地,力圖開創人類認識的新領域。我國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在談到師承關系時說過: 「學我者生, 似我者死」。這實質上是一句飽含創造哲理的名言。求異思維正是創造生命力的體現, 它是產生創造性思維成果的搖籃, 是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論的生長點。

3)、敏銳性 思維的火花往往稍縱即逝, 它要求我們對異常現象、新奇現象要有敏銳的感受性, 能迅速地認識其價值, 並牢牢地抓住它。它表現為,能夠迅速地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 敏捷地捕捉到現存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和方法。它同樣有兩方面的內涵: 其一, 是指對問題的敏感。通常在外界的刺激流中, 習常性思維主體只感知自身事先已熟知的那些刺激物, 其餘的信息由於缺乏敏銳性便不知不覺地被放過了, 而作為創造性思維主體,則是能夠敏銳地發現該信息的不尋常之處,產生疑問, 繼而對其作深入思考, 最終取得嶄新的成果。 其二, 是指對聯系的敏感。習常性思維主體常常對貌似無關的現象不予重視, 而創造性思維的主體則能獨具慧眼, 敏捷地把它們聯系在一起,窺視到其潛在的意義, 從而形成新思想、新觀念。美國工程師杜里埃就是因看到妻子噴灑香水,敏銳地把這一現象同提高內燃機的效率聯系起來,從而發明了發動機的汽化器。 4)、非邏輯性 由於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開放的、靈活多變的思維活動, 並且伴隨有「想像」、「直覺」、「靈感」之類的非邏輯、非規范思維活動, 所以這類思維活動具有極大的特殊性、隨機性和技巧性, 它們往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因問題因對象而異, 不存在普遍適用的、固定而規范化的方法和程序, 因而也不存在完全可以模仿、模擬就取得成功的途徑。創造性思維的非邏輯性, 其機制就是不拘泥於原有的理論框架, 而是突破常規, 越過邏輯軌道, 最終迸發出超常或反常的新思想、新觀念。 5)、綜合性 創造性思維中既有聚合思維, 又有發散思維; 既有抽象思維, 又有形象思維, 它是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統一, 是多種思維類型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思維功能。錢學森教授曾說過:「凡是有創造經驗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不能創造、不能突破, 要創造、要突破需要靈感」。可見, 創造性思維是融各種思維形式於一體, 是各種思維形式綜合作用的結果。 6)、價值性 人類所取得的一切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成果歸根結底都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晶, 創造性思維必須為人類文明寶庫增添新的成分。這說明創造性思維的產物必須對人類有益、具有社會價值, 即創造性思維必須對人類發展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而絕不能成為無效思維。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索里斯所說「假如差異性是唯一準則的話, 我們就會收集到許多奇怪的作創造品,好比一群精神病患者的話語與同樣數量較為正常的人們的語言相比, 將包含多得多的新奇或獨特片語, 可是沒有人會把這些話語稱之為創造的」。 創造性思維最終檢驗的標准, 就是以價值為尺度的實踐。應該指出的是,由於種種原因, 有些創造性思維成果在短期內很難顯示其自身的價值, 也不易得到實踐的檢驗,導致這些創造性成果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就是如此。

3. 大學生如何培養創新思維

1、優化課程體系設置。研究表明,人的創新能力來源於創新思維,而創新思維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識結構之上...
2、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仍是目前我國高等教學的主要形式,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大學...
3、改革實踐教學方法。針對當前高校實。

4. 大學生創造性思維重要性

何謂「創造性思維」呢?所謂創造性思維就是指發散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既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傳統方法的束縛,思維路線是開放性、擴散性的。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單一的,而是在多種方案、多種途徑中去探索,去選擇。這種思維的目的不是著力尋找陳舊的知識,也不是去重踏別人走過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發現新的事物、新的規律、新的理論、新的觀點,促進人們向更高、更新、更復雜而廣闊的方向開拓前進。創造性思維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特性、評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等特點。它能把學生置於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況與新問題之中,適應學生帶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呢?

第一,思想入手、變舊為新

傳統的教育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要從改變舊有的教學思想入手,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被動地位,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切實採取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其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知識,發展能力。要激發學生發生疑問,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引導其濃厚的學習興趣。採取多種形式,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既可通過教師講授學習,也要通過發現學習法讓學生主動地掌握知識。教師不要干涉太多,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例如:小華和小麗的家都在太平路上,學校也在太平路上,小華的家離學校1500米,小麗的家離學校2000米,問他們兩家相距多遠?此時的教師不應急於提醒,而是讓學生獨立思考,這樣一來必有收獲。

第二,誘發創造興趣、啟發創造想像

誇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一種迫切探求新知識的慾望,他們的創造能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因此,教師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如在課堂上採取游戲、競賽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另外,教師平時應引導學生多走出課堂,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給予關注,並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像。要知道豐富的想像是創造的翅膀,尤其創造想像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進行創造性勞動和掌握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培養學生大膽幻想和善於幻想的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有重要意義。敢想是敢做的起點,幻想是創造活動的必要條件,對於學生的幻想不應諷刺譏笑,應該珍視、鼓勵,引導他們,把幻想轉變為理想,把幻想同創造想像結合起來。一旦這樣,學生的創造力定會被激發起來,其創造性思維也會得到發展。

第三,注重培養創造性的心理品質

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要求人們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強烈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個性的獨立,堅定的自信心,具有冒險精神等。因此,教師應注意發現和及時引導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積極地去發現去探索。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把圓轉化為三角形、梯形等去推導。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也應注意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不因受到批評或挫折而氣餒,具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毅力。

第四,創設氛圍、培養創造性思維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與教師自身思維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自身的思維也應具有創造性,並以創造者的身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創造性的氛圍,為學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創造性的良好情境。比如,對學生的質疑,老師的態度應該是鼓勵引導,通過鼓勵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敢於」提問,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於」提問。要學生「敢問」,關鍵在於教師要愛護扶持他們的熱情,對於學生提的每個問題,要努力做到認真善意地對待,絕不因為學生提出了沒有意義或不好回答的問題而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教學中,應把學生的質疑、提問的作為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捕捉每一次學生迸發的創造火花,培養世紀性的創造性人才!

5. 怎樣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一、創新思維的定義:
1、創新思維是相對於傳統思想而言的,沒有受到現成思路的約束,尋求對問題全新的獨特的解決方法的思維過程,創新思維的過程是開發大腦的一種發散思維的過程。創新思維是指在探索未知時,積極地以獨特新穎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維轉化去尋獲成果的一種思維。
2、就本質而言,創新思維就是綜合運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並在過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規有所創新的思維。創新思維的精髓是非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是需要經過有意識地培養和專門訓練並能在培養和訓練中優化的思維。創新思維是創造力的靈魂和核心。

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五大方法:
1、強化創新意識的教育創新意識就是根據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強烈的不安於現狀,執意於創新創造要求的動力。有了意識才能啟動創新思維,才能抓住創新機會,才能獲得創新成果。對於大學生首先必須強化創新動力觀教育;其次,強化創新主體觀教育,沖破求穩循規的思想羈絆,培養學生敢於創新的意識。
2、增強創新思維的訓練思維具有時空的超越特性,這種超越性正是所有創意的來源。我們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和啟發,必須從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結合中,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必須從形象聯想和表象想像的結合中,訓練學生形象思維;必須從直覺頓悟和靈感激發的結合中,訓練學生的靈感思維。
3、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應該體現在吸取知識的能力上,不僅看他學習過多少知識,還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將人類文化的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素養,成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創新能力還應體現在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應變能力和對未來知識的駕馭能力上。
4、著力創新人格的塑造所謂創新人格就是創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綜合內化而形成的全面發展現代人格或者叫創業者人格。在創新人格的培養和塑造過程中,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在自學進取中培養自信,還要引導學生在戰勝挫折中培養意志和在對待利益關系調整中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5、對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素質是創造性地應對多元的、不斷變化著的環境的能力。社會的發展,人才的成長,客觀現實要求學校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設創新思維課程,採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開啟挖掘大學生的創新思想、創新能力、創新人格和創新精神,以實現培養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6. 大學生創新思維訓練難嗎

在大學中才開始創新思維訓練時有點晚的,所以他學生做創業思維訓練比較難。需要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舉一反三,多練習才能夠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

7. 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一、創新思維的定義:
1、創新思維是相對於傳統思想而言的,沒有受到現成思路的約束,尋求對問題全新的獨特的解決方法的思維過程,創新思維的過程是開發大腦的一種發散思維的過程。創新思維是指在探索未知時,積極地以獨特新穎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維轉化去尋獲成果的一種思維。
2、就本質而言,創新思維就是綜合運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並在過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規有所創新的思維。創新思維的精髓是非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是需要經過有意識地培養和專門訓練並能在培養和訓練中優化的思維。創新思維是創造力的靈魂和核心。
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五大方法:
1、強化創新意識的教育創新意識就是根據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強烈的不安於現狀,執意於創新創造要求的動力。有了意識才能啟動創新思維,才能抓住創新機會,才能獲得創新成果。對於大學生首先必須強化創新動力觀教育;其次,強化創新主體觀教育,沖破求穩循規的思想羈絆,培養學生敢於創新的意識。
2、增強創新思維的訓練思維具有時空的超越特性,這種超越性正是所有創意的來源。我們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和啟發,必須從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結合中,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必須從形象聯想和表象想像的結合中,訓練學生形象思維;必須從直覺頓悟和靈感激發的結合中,訓練學生的靈感思維。
3、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應該體現在吸取知識的能力上,不僅看他學習過多少知識,還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將人類文化的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素養,成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創新能力還應體現在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應變能力和對未來知識的駕馭能力上。
4、著力創新人格的塑造所謂創新人格就是創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綜合內化而形成的全面發展現代人格或者叫創業者人格。在創新人格的培養和塑造過程中,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在自學進取中培養自信,還要引導學生在戰勝挫折中培養意志和在對待利益關系調整中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5、對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素質是創造性地應對多元的、不斷變化著的環境的能力。社會的發展,人才的成長,客觀現實要求學校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設創新思維課程,採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開啟挖掘大學生的創新思想、創新能力、創新人格和創新精神,以實現培養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大學生創造思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