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TRIZ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創新思維方法與問題分析方法
TRIZ理論中提供了如何系統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對於復雜問題的分析,則包含了科學的問題分析建模方法——物-場分析法,它可以幫助快速確認核心問題,發現根本矛盾所在。
2. 技術系統進化法則
針對技術系統進化演變規律,在大量專利分析的基礎上TRIZ理論總結提煉出八個基本進化法則。利用這些進化法則,可以分析確認當前產品的技術狀態,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開發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3. 技術矛盾解決原理
不同的發明創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規律。TRIZ理論將這些共同的規律歸納成40個創新原理,針對具體的技術矛盾,可以基於這些創新原理、結合工程實際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
4. 創新問題標准解法
針對具體問題的物-場模型的不同特徵,分別對應有標準的模型處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轉換、物質與場的添加等等。
5. 發明問題解決演算法ARIZ
主要針對問題情境復雜,矛盾及其相關部件不明確的技術系統。它是一個對初始問題進行一系列變形及再定義等非計算性的邏輯過程,實現對問題的逐步深入分析,問題轉化,直至問題的解決。
6. 基於物理、化學、幾何學等工程學原理而構建的知識庫
基於物理、化學、幾何學等領域的數百萬項發明專利的分析結果而構建的知識庫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豐富的方案來源。
2. 什麼是發明創造
發明創造是指運用現有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首創出先進、新穎、獨特的具有社會意專義的事物及方法屬,來有效地解決某一實際需要。因此科學上的發現,技術上的創新,以及文學和藝術創作,在廣義上都屬於發明創造活動。發明創造不同於科學發現,但彼此存在密切的聯系。歷史上每一項重大科學發現都會帶來一系列的新的發明創造。比如電的發現,引起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電燈、電話、電影、電視、電腦等等,舉不勝舉。
3. 發明創造的意思是什麼
發明創造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成果,是發明者對以前沒有的事物和方法的創造,對一種設計、工藝、產品、方法及其改進的創造。
4. 40個發明原理的內容是什麼
阿奇舒勒對大量的專利進行了研究、分析和總結,提煉出了TRIZ中最重要的、具有普遍用途的這40個發明原理,原理是獲得沖突解所應遵循的一般規律。TRIZ主要研究技術與物理兩種沖突。技術沖突是指傳統設計中所說的折中,即由於系統本身某一部分的影響,所需要的狀態不能達到。物理沖突是指一個物體有相反的需求。TRIZ引導設計者挑選能解決特定沖突的原理,其前提是要按標准參數確定沖突,然後利用39×39條標准沖突和40條發明創造原理解決沖突。
1.分割原則
a.將物體分成獨立的部分。
b.使物體成為可拆卸的。
c.增加物體的分割程度。
2.拆出原則
從物體中拆出"干擾'部分("干擾"特性)或者相反,分出唯一需要的部分或需要的特性。
與上述把物體分成幾個相同部分的技法相反,這里是要把物體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
3.局部性質原則
a.從物體或外部介質(外部作用)的一致結構過渡到不一致結構。
b.物體的不同部分應當具有不同的功能
c.物體的每一部分均應具備最適於它工作的條件。
4.不對稱原則
a.物體的對稱形式轉為不對稱形式。
b.如果物體不是對稱的,則加強它的不對稱程度,
5.聯合原則
a.把相同的物體或完成類似操作的物體聯合起來,
b.把時間上相同或類似的操作聯合起來.
例:雙聯顯微鏡組;由一個人操作,另一個人觀察和記錄。
6.多功能原則
一個物體執行多種不同功能,因而不需要其他物體。
例:提包的提手可同時作為拉力器(蘇聯發明證書187964)。
7.'瑪特廖什卡'原則
a.一個物體位於另一物體之內,而後者又位於第三個物體之內,等等。
b.一個物體通過另一個物體的空腔。
8.反重量原則
a.將物體與具有上升力的另一物體結合以抵消其重量。
b.將物體與介質(最好是氣動力和液動力)相互作用以抵消其重量。
9.預先反作用原則
如果按課題條件必須完成某種作用,則應提前完成反作用。
例:杯形車刀車削方法是:在車削過程中車刀繞自己的幾何軸轉動。其特徵是為了防止產生振動,應預先向杯形車刀施加負荷力,此力應與切削過程中產生的力大小相近,方向相反" (蘇聯發明證書~536866)
5. 理論是創造的還是發現的
A 單純這裡面來看只有A合適,有改造的就明顯不合適了,改造科學理論不通.就剩下ac了,再從邏輯上看,後面說的是真理不是發現的而是創造的,所以是a了.
這道題也不是很好,與發明比較,創造理論更合適,發明更適合於具體的事物.
6. 愛因斯坦有過什麼發明嗎如果只是他創造了些理論,這些理論有什麼用嗎為實際
愛因斯坦有沒有發明我不知道,但他的偉大是發現了自然界的規律!
發明是創造版了新的事物,而發現權是找到了隱藏的規律-----這不是創造了啥「理論」!
現在的最新科技如航天、核工程、天體運動等等都離不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你想像一下就可體會----比光速還快地跑,是不是就跑到時間前面了?!但這現在只能是「設想」或「科幻」。更需要有後人能超越愛因斯坦發現新規律!
7. 普通人能發明創造嗎,其理論依據是什麼
每個人都能發明創造,主要是要有發明的動力,創新力。我國每年申報的專利中,有許多是普通人提交的,這就是說明發明本身不是很難的事。但發明要成為商品,成為生產力,那就不容易了。
8. 什麼是發明創造
發明抄創造是指運用現有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首創出先進、新穎、獨特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事物及方法,來有效地解決某一實際需要。因此科學上的發現,技術上的創新,以及文學和藝術創作,在廣義上都屬於發明創造活動。發明創造不同於科學發現,但彼此存在密切的聯系。歷史上每一項重大科學發現都會帶來一系列的新的發明創造。比如電的發現,引起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電燈、電話、電影、電視、電腦等等,舉不勝舉。
9. triz理論認為創造發明可以分幾個等級
RIZ理論將發明創造分為以下5個等級:
第1級:多數為參數優化類的小型發明,一般為通常的設計或對已有系統的簡單改進。
第2級:通過解決一個技術矛盾對已有系統進行少量改進。這一類問題的解決主要採用行業內已有的理論、知識和經驗。
第3級:對已有系統的根本性進行改進。這一類問題的解決主要採用本行業以外的已有方法和知識,設計過程中要解決矛盾。
第4級:採用全新的原理完成對已有系統基本功能的創新。這一類問題的解決主要是從科學的角度而不是從工程的角度出發,充分控制和利用科學知識、科學原理實現新的發明創造。
第5級:罕見的科學原理導致一種新系統的發明、發現。這一類問題的解決主要是依據自然規律的新發現或科學的新發現。
(9)發明創造理論是什麼擴展閱讀
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
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至於規律,則是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
因此,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產品之所以被發明出來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發明可分為有用發明和無用發明。
發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製作的新工藝、新方法。機器設備、儀表裝備和各種消費用品以及有關製造工藝、生產流程和檢測控制方法的創新和改造,均屬於發明。
10. 發明的創造過程 和理論
1、需要
2、得到需要遇到的難題
3、解決難題的理論方案
4、製作、建造、實驗、試驗
5、分析過程
6、完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