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internet 是誰發明的啊
網際網路的誕生 Internet: 為International Net的簡寫,網際網路,又稱國際互聯網。它最早產生於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規劃署,那是1969年的事了,最初的目的也只是遠程計算機的數據共享,後來發展成將世界各地的計算機及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無邊無際的超級大網。Internet的主要服務項目有:電子郵件(E-mail),遠程登錄(Telnet),查詢服務(Finger),文件傳輸(FTP),文檔伺服器(Archive),新聞論壇(Usenet),電子公告牌(BBS),新聞群組(News Group),全球網(World Wide Web,縮寫為WWW,又稱萬維網)等。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幹網路NSFnet,這是互聯網歷史上重要的一步。互聯網中成功接入的比較重要的其他網路包括Usenet、Fidonet、Bitnet。參見互聯網史。 整個1990年代,互聯網成功地容納了原有的計算機網路中的大多數。這一快速發展要歸功於互聯網沒有中央控制,以及互聯網協議非私有的特質,前者造成了互聯網有機的生長,而後者則鼓勵了廠家之間的兼容,並防止了某一個公司在互聯網上稱霸。 在1994年,NSFNET轉為商業運營,成為今天全世界人所共知的互聯網路的前身。 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從北京向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開始,互聯網路正式在中國大陸地區運行。
② 近代信息技術代表人物和發明
人類進行通信的歷史已很悠久。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通過簡單的語言、壁畫等方式交換信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用語言、圖符、鍾鼓、煙火、竹簡、紙書等傳遞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煙、飛鴿傳信、驛馬郵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現在還有一些國家的個別原始部落,仍然保留著諸如擊鼓鳴號這樣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交通警的指揮手語、航海中的旗語等不過是古老通信方式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信息傳遞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視覺與聽覺。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明,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到6年的時間,俄國的波波夫、義大利的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實現了信息的無線電傳播,其他的無線電技術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1904年英國電氣工程師弗萊明發明了二極體。1906年美國物理學家費森登成功地研究出無線電廣播。1907年美國物理學家德福萊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美國電氣工程師阿姆斯特朗應用電子器件發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裝置。192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康拉德在匹茲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無線電廣播電台,從此廣播事業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收音機成為人們了解時事新聞的方便途徑。1924年第一條短波通信線路在瑙恩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建立,1933年法國人克拉維爾建立了英法之間和第一條商用微波無線電線路,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也促使圖像傳播技術迅速發展起來。1922年16歲的美國中學生菲羅.法恩斯沃斯設計出第一幅電視傳真原理圖,1929年申請了發明專利,被裁定為發明電視機的第一人。1928年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茲沃爾金發明了光電顯像管,並同工程師范瓦斯合作,實現了電子掃描方式的電視發送和傳輸。1935年美國紐約帝國大廈設立了一座電視台,次年就成功地把電視節目發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茲沃爾金又製造出第一台符合實用要求的電視攝像機。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和改進,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礎上美國無線電公司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電子管彩色電視機。直到1946年,美國人羅斯.威瑪發明了高靈敏度攝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決了家用電視機接收天線問題,從此一些國家相繼建立了超短波轉播站,電視迅速普及開來。
圖像傳真也是一項重要的通信。自從1925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出第一部實用的傳真機以後,傳真技術不斷革新。1972年以前,該技術主要用於新聞、出版、氣象和廣播行業;1972年至1980年間,傳真技術已完成從模擬向數字、從機械掃描向電子掃描、從低速向高速的轉變,除代替電報和用於傳送氣象圖、新聞稿、照片、衛星雲圖外,還在醫療、圖書館管理、情報咨詢、金融數據、電子郵政等方面得到應用;1980年後,傳真技術向綜合處理終端設備過渡,除承擔通信任務外,它還具備圖像處理和數據處理的能力,成為綜合性處理終端。靜電復印機、磁性錄音機、雷達、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術史上的重要發明。
此外,作為信息超遠控制的遙控、遙測和遙感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遙控是利用通信線路對遠處被控對象進行控制的一種技術,用於電氣事業、輸油管道、化學工業、軍事和航天事業;遙測是將遠處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如電壓、電流、氣壓、溫度、流量等變換成電量,利用通信線路傳送到觀察點的一種測量技術,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業;遙感是一門綜合性的測量技術,在高空或遠處利用感測器接收物體輻射的電磁波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或能夠識別的圖像或電子計算機用的記錄磁帶,提示被測物體一性質、形狀和變化動態,主要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事業。
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軍事、科研迫切需要解決的計算工具也大大改進。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進一步促使電子計算機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發展。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了半導體材料,用它製成晶體管,替代了電子管。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萊、巴丁和布拉坦發明了晶體三極體,於是晶體管收音機、晶體管電視、晶體管計算機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樣的真空電子管產品。1959年美國的基爾比和諾伊斯發明了集成電路,從此微電子技術誕生了。1967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誕生了,一塊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個晶體管的線路。1977年美國、日本科學家製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萬個晶體管。微電子技術極大地推動了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使電子計算機顯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處理功能,成為現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標志。
為了解決資源共享問題,單一計算機很快發展成計算機聯網,實現了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數據共享。通信介質從普通導線、同軸電纜發展到雙絞線、光纖導線、光纜;電子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也飛速發展起來,掃描儀、繪圖儀、音頻視頻設備等,使計算機如虎添翼,可以處理更多的復雜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多媒體技術的興起,使計算機具備了綜合處理文字、聲音、圖像、影視等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為信息處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們可以初步認為: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以微電子和光電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支撐,以信息處理技術為主題的技術系統的總稱,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緊密結合,標志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
③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1969年
-- 互聯網誕生
美國國防部授權ARPANET進行互聯網的試驗。
這件事的意義在於:
先後建立了四個主Internet節點:UCLA大學(洛杉磯),緊接著是斯坦福研究所、UCSB(聖巴巴拉)和U(猶他州立)。
1971年
-- 人們開始通過互聯網交流。
在ARPANET網上建立了15個節點(共23台主機)
電子郵件——一個通過分布網路傳送信息的程序——被發明了,這個發明和互聯網的關系是:
電子郵件今天依然是互聯網上人與人溝通的主要方式。
本文後面會用一小段文字解釋如何收發電子郵件。
在以後的生活中,電子郵件將與你息息相關。
1972年
-- 計算機可以更加簡便的接入互聯網
第一個展示ARPANET功能的公開演示網建立,共接入了40台主機。
互聯網工作組(INWG)建立,並開始討論建立各種協議的問題。
這個工作組對互聯網產生的影響在於:
起草了Telnet協議規范。
Telnet協議是當今大多數主機之間互操作的主要方式。
1973年
-- 全球性的互聯網開始浮現
首批連入ARPANET的其他國主機出現,他們是:英國倫敦大學和挪威的皇家雷達機構。
乙太網的最初模樣被勾畫出來——這就是現在區域網聯網的最早形式。
互聯網思想開始流傳。
舊金山的一家大酒店第一次架設了具有網關結構的網路。網關結構明確了一個網路規模究竟能有多大(網路內部可以是異構的)
文件傳輸協議(FTP)被制定,使得聯網計算機可以收發文檔數據。
1974年
-- 包交換網路傳輸成為主流
傳輸控制協議(TCP)被制定,互聯網的基石——包交換網路奠定。
Telenet,ARPANET的商業化運作網路向社會開放,這是第一次向社會提供包數據傳輸服務。
1976年
-- 網路規模迅速膨脹
伊麗莎白女王進行了發送電子郵件的嘗試。
UUCP(Unix to Unix CoPy)協議由AT&T的貝爾實驗室開發並在UNIX群體中發布。
這個協議的重要性在於:
UNIX當今依舊是各個大學和科研究構的主流操作系統。
這些UNIX主機可以透過互聯網「交談」。
網路開始向全球用戶開放。
1977年
-- 電子郵件服務蓬勃興起,互聯網正在變為現實
聯網主機數量突破100。
THEORYNET網為100多名計算機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了電子郵件服務,這個系統使用了一個自己開發的電郵系統和TELENET接入網路為用戶提供服務。
起草電子郵件標准
第一個在 ARPANET/無線網/SATNET 互聯的演示網通過網關和互聯網協議連接的演示網。
1979年
-- 新聞組誕生
旨在研究計算機網路的計算機科學部在美國建立。
基於UUCP協議的USENET網建立。
她的意義在於:
USENET今天依然非常興旺。
產生了各種討論組、新聞組。
當年年末建立了3個新聞組。
現在幾乎所有的話題都有相應的新聞組。
1979年 (續)
第一個MUD(多用戶土牢)多人交互操作站點建立。這個站點包含了各種冒險游戲、棋類游戲和豐富詳盡的資料庫。
ARPA建立了互聯網配置白板(ICCB)
包交換無線電網(PRNET)在ARPA的資助下開始試驗。許多無線電愛好者在這個網路上進行了無數的通訊實驗。
1981年
-- 各種網路重新融合
誕生於紐約城市大學的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開始運行,並與耶魯大學進行了首次連接。
除了文件傳輸服務(FTP)以外,他們還提供電子郵件和郵件組的服務。
CSNET(Computer Scienc NETwork)項目開始啟動,並向那些不能連入ARPANET的各大學的科學家們提供電子郵件服務。CSNET實際上就是後來的計算機科學網的前身。
1982年
-- TCP/IP締造了未來的網路通訊模式
DCA和ARPA網制訂了網路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這個協議組一般被簡稱為TCP/IP協議。
這個協議的重要意義在於:
首先將互聯網定義為使用TCP/IP協議互聯的一個網路集合,互聯網就是通過TCP/IP互聯的一個大網路。
1982年 (續)
由EUUG創建的EUnet(歐洲UNIX網)開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和新聞組服務。並實現了最初的荷蘭、丹麥、瑞典和英國之間的互聯。
外部網關協議(EGP)的草案被制訂,並開始運用在各種不同體系結構的網間互聯上。
1983年
-- 互聯網越來越壯大了
開發出了域名服務系統
她的重要意義在於:
滿足了大量網路節點的需要
避免了各種難以記憶的地址
採用了人們習慣中易於記憶的名稱
桌面工作站開始成為現實
她的意義在於:
許多基於Berkerley的UNIX系統都內建有IP網路的相關軟體
促使從用單個分時的超級計算機連入Internet的模式過渡為通過區域網連入Internet。
1983年 (續)
作為ICCB的替代物,IAB(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開始建立。
Berkeley發布了他們最新的4.2版的BSD UNIX系統,其中內建了TCP/IP的實現。
歐洲科研網(EARN)採用與BITNET類似的線路開始運營。
1984年
-- 互聯網繼續保持增長
主機數量突破1,000台
域名服務系統(DNS)正式啟用
代替了點分十進制的地址,如 123.456.789.10
域名更容易為大家記憶
④ 誰發明的FTP,BT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 Internet 上用來傳送文件的協議(文件傳輸協議)。它是為了我們能夠在 Internet 上互相傳送文件而制定的的文件傳送標准,規定了 Internet 上文件如何傳送。也就是說,通過 FTP 協議,我們就可以跟 Internet 上的 FTP 伺服器進行文件的上傳(Upload)或下載(Download)等動作。
和其他 Internet 應用一樣,FTP 也是依賴於客戶程序/伺服器關系的概念。在 Internet 上有一些網站,它們依照 FTP 協議提供服務,讓網友們進行文件的存取,這些網站就是 FTP 伺服器。網上的用戶要連上 FTP 伺服器,就要用到 FPT 的客戶端軟體,通常 Windows 都有「ftp」命令,這實際就是一個命令行的 FTP 客戶程序,另外常用的 FTP 客戶程序還有 CuteFTP、Ws_FTP、FTP Explorer等。
要連上 FTP 伺服器(即「登陸」),必須要有該 FTP 伺服器的帳號。如果是該伺服器主機的注冊客戶,你將會有一個 FTP 登陸帳號和密碼,就憑這個帳號密碼連上該伺服器。但 Internet 上有很大一部分 FTP 伺服器被稱為「匿名」(Anonymous)FTP 伺服器。這類伺服器的目的是向公眾提供文件拷貝服務,因此,不要求用戶事先在該伺服器進行登記注冊。
Anonymous(匿名文件傳輸)能夠使用戶與遠程主機建立連接並以匿名身份從遠程主機上拷貝文件,而不必是該遠程主機的注冊用戶。用戶使用特殊的用戶名「anonymous」和「guest」就可有限制地訪問遠程主機上公開的文件。現在許多系統要求用戶將Emai1地址作為口令,以便更好地對訪問進行跟綜。出於安全的目的,大部分匿名FTP主機一般只允許遠程用戶下載(download)文件,而不允許上載(upload)文件。也就是說,用戶只能從匿名FTP主機拷貝需要的文件而不能把文件拷貝到匿名FTP主機。另外,匿名FTP主機還採用了其他一些保護措施以保護自己的文件不至於被用戶修改和刪除,並防止計算機病毒的侵入。在具有圖形用戶界面的 WorldWild Web環境於1995年開始普及以前,匿名FTP一直是Internet上獲取信息資源的最主要方式,在Internet成千上萬的匿名PTP主機中存儲著無以計數的文件,這些文件包含了各種各樣的信息,數據和軟體。 人們只要知道特定信息資源的主機地址, 就可以用匿名FTP登錄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料。雖然目前使用WWW環境已取代匿名FTP成為最主要的信息查詢方式,但是匿名FTP仍是 Internet上傳輸分發軟體的一種基本方法。
全有網推薦兩款比較實用方便的FTP工具:Cutftp【CuteFTP Pro V7.1 Build 06.07.2005.1 官方簡體中文包下載地址:http://www4.skycn.com/soft/15789.html】FlashFtp【FlashFXP V3.2.0.1080 漢化版(烈火版)下載地址:http://www4.skycn.com/soft/22415.html】
BT實際上是BitTorrent的縮寫。bt下載的人越多,bt種子就越多,下載速度也越快。而BitTorrent的意思就是pnp下載,也叫變態下載。bt下載是p2p下載,pp下載的擴展。pnp中的兩個p都是指網民的個人電腦,在網上抽象為一個點point。n是之1,2,3,……n中的n就是無限的意思。pnp就是說個人電腦和個人電腦通過網路連接,多對多連接的意思。bt下載為什麼俗稱變態下載呢?這是因為這種下載方式和傳統的單單依靠網站伺服器作為下載源的方式不同,它採用的是人人電腦都是伺服器的思想,下載的人越多,共享的人越多,下載的速度也越快。 BitTorrent 下載工具軟體可以說是一個最新概念 P2P 的下載工具、它採用了多點對多點的原理,一般簡稱 BT(BitTorrent) 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變態下載。該軟體相當的特殊,一般我們下載檔案或軟體,大都由 HTTP 站點或FTP 站台下載,若同時間下載人數多時,基於該伺服器頻寬的因素,速度會減慢許多,而該軟體卻不同,恰巧相反,同時間下載的人數越多你下載的速度便越快,因為它採用了多點對多點的傳輸原理。挑戰下載極限——BT下載
你聽說過「今天你BT了嗎?」這句口頭禪沒有?BT下載已經成為寬頻用戶下載手段的重要選擇之一,許多大型軟體、視頻作品等都是通過BT進行流傳的。如果你剛剛接觸BT,或已經體驗過BT下載帶來的那種瘋狂感覺,面對目前涌現出來眾多的BT下載工具,你是不是覺得有些眼花繚亂呢?那就請走進今天的專題,只有了解和掌握了這些BT下載工具,才能真正用好BT,充分領略瘋狂下載的快感!BT是目前最熱門的下載方式之一,它的全稱為「BitTorrent」簡稱「BT」,中文全稱「比特流」,但很多朋友將它戲稱為「變態下載」,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就HTTP、FTP、PUB等下載方式而言,一般都是首先將文件放到伺服器上,然後再由伺服器傳送到每位用戶的機器上,它的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因此如果同一時刻下載的用戶數量太多,勢必影響到所有用戶的下載速度,如果某些用戶使用了多線程下載,那對帶寬的影響就更嚴重了,因此幾乎所有的下載伺服器都有用戶數量和最高下載速度等方面的限制。 很明顯,由於上述的原因,即使你使用的是寬頻網,通常也很難達到運營商許諾的最高下載速度,這裡面固然有網路的原因,但與伺服器的限制也不無關系。正因如此,BT下載方式出現之後,很快就成為了下載迷們的最愛。
相關bt軟體有BitTorrent 3.3 幫襯 BitTorrent S-5.8.7 Plus! 4.0 Beta5 幫襯 GreedBT(貪婪BT) V2.6.1.2 漢化版 幫襯Burst! RC5c 幫襯 BitSpirit 比特精靈 V1.1.0 RC1 多國語言版 幫襯 Shareaza V1.9 R 幫襯
⑤ 簡單介紹一下網際網路的歷史和創始人
Internet最早來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從60年代開始,ARPA就開始向美國國內大學的計算機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經費,以促進基於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路的研究。1968年,ARPA為ARPAnet網路項目立項,這個項目基於這樣一種主導思想:網路必須能夠經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它部分應當能夠維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於軍事研究目的
簡單的說,最早是用於軍事。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 。
蒂姆·伯納斯-李
博納斯-李被認為是是世界互聯網的發明者。博納斯.李於1990年在歐洲核研究所任職期間發明了互聯網,互聯網路使得數以億計的人能夠利用浩瀚的網路資源。博納斯.李並沒有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地向公眾公開了他的發明成果,從而使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發展。如果沒有博納斯.李的發明,也就沒有今天的「WWW」網址。網際網路可能還只是少數幾個計算機專家的特有領域。
芬蘭技術基金會獎勵他1百萬歐元(120萬美元)作為他為互聯網作出的貢獻
⑥ 百度是誰發明的
網路(Nasdaq簡稱:BIDU)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2000年1月由李彥宏、徐勇兩人創立於北京中關村,致力於向人們提供「簡單,可依賴」的信息獲取方式。「網路」二字源於中國宋朝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詩句:「眾里尋她千網路」,象徵著網路對中文信息檢索技術的執著追求。 上面的是網路的簡介,其實一個搜索引擎 下面是搜索引擎的介紹 互聯網發展早期,以雅虎為代表的網站分類目錄查詢非常流行。網站分類目錄由人工整理維護,精選互聯網上的優秀網站,並簡要描述,分類放置到不同目錄下。用戶查詢時,通過一層層的點擊來查找自己想找的網站。也有人把這種基於目錄的檢索服務網站稱為搜索引擎,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它並不是搜索引擎。 1990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University of McGill)計算機學院的師生開發出Archie。當時,萬維網(World Wide Web)還沒有出現,人們通過FTP來共享交流資源。Archie能定期搜集並分析FTP伺服器上的文件名信息,提供查找分別在各個FTP主機中的文件。用戶必須輸入精確的文件名進行搜索,Archie告訴用戶哪個FTP伺服器能下載該文件。雖然Archie搜集的信息資源不是網頁(HTML文件),但和搜索引擎的基本工作方式是一樣的:自動搜集信息資源、建立索引、提供檢索服務。所以,Archie被公認為現代搜索引擎的鼻祖。 編輯本段搜索引擎的起源: 所有搜索引擎的祖先,是1990年由Montreal的McGill University三名學生(Alan Emtage、Peter Deutsch、Bill Wheelan)發明的Archie(Archie FAQ)。Alan Emtage等想到了開發一個可以用文件名查找文件的系統,於是便有了Archie。Archie是第一個自動索引互聯網上匿名FTP網站文件的程序,但它還不是真正的搜索引擎。Archie是一個可搜索的FTP文件名列表,用戶必須輸入精確的文件名搜索,然後Archie會告訴用戶哪一個FTP地址可以下載該文件。 由於Archie深受歡迎,受其啟發,Nevada System Computing Services大學於1993年開發了一個Gopher(Gopher FAQ)搜索工具Veronica(Veronica FAQ)。Jughead是後來另一個Gopher搜索工具。
⑦ 搜索引擎是誰發明創立的
所有搜索引擎的祖先,是1990年由的McGill University學生Alan Emtage、Peter Deutsch、Bill Wheelan發明的Archie(Archie FAQ)。當時World Wide Web還未出現。Archie是第一個自動索引互聯網上匿名FTP網站文件的程序,但它還不是真正的搜索引擎。Archie是一個可搜索的FTP文件名列表,用戶必須輸入精確的文件名搜索,然後Archie會告訴用戶哪一個FTP地址可以下載該文件。
由於Archie深受歡迎,受其啟發,Nevada System Computing Services大學於1993年開發了一個Gopher(Gopher FAQ)搜索工具Veronica(Veronica FAQ)。Jughead是後來另一個Gopher搜索工具。
由於專門用於檢索信息的Robot程序象蜘蛛(spider)一樣在網路間爬來爬去,因此,搜索引擎的Robot程序被稱為spider(Spider FAQ)程序。世界上第一個Spider程序,是MIT Matthew Gray的World wide Web Wanderer,用於追蹤互聯網發展規模。剛開始它只用來統計互聯網上的伺服器數量,後來則發展為也能夠捕獲網址(URL)。
然後到來的是HotBot。1995年9月26日,加州伯克利分校CS助教Eric Brewer、博士生Paul Gauthier創立了Inktomi(UC Berkeley Announces Inktomi),1996年5月20日,Inktomi公司成立,強大的HotBot出現在世人面前。聲稱每天能抓取索引1千萬頁以上,所以有遠超過其它搜索引擎的新內容。HotBot也大量運用cookie儲存用戶的個人搜索喜好設置。(Hotbot曾是隨後幾年最受歡迎的搜索引擎之一,後被Lycos收購)
Northernlight 公司於1995年9月成立於馬薩諸塞州劍橋,1997年8月,Northernlight搜索引擎正式現身。它曾是擁有最大資料庫的搜索引擎之一,它沒有Stop Words,它有出色的Current News、7,100多出版物組成的Special Collection、良好的高級搜索語法,第一個支持對搜索結果進行簡單的自動分類。(2002年1月16日,Northernlight公共搜索引擎關閉,隨後被divine收購,但在Nlresearch,選中"World Wide Web only",仍可使用Northernlight搜索引擎)
⑧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互聯網不是一個人的發明。
1、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播下了種子
如果追本溯源,一個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種下第一顆互聯網種子的是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AP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該組織發布了第一個互聯網的鼻祖,名字叫APPANet,中文名字叫「阿帕網」。
阿帕網在1969年開始正式投入運行,在1990年正式退役。這21年間,在阿帕網上,很多的研究機構,大學,紛紛做出了很多或普通,或驚艷的貢獻,無數的人在上面添上自己的一磚一瓦,最後孕育出了我們現在使用的互聯網。
2、科學家開始挑起大梁
為了避免外行領導內行,高級研究計劃總署還從各個大學里挖科學家當領導,包括當時最著名的MIT的人工智慧專家約瑟夫·利克萊徳。
傳聞說,約瑟夫·利克萊徳當領導的時候, 80%多與計算機有關的公司都是他給錢,而且不管是民用還是軍用,先造出來看看。當時,這個人在美國寬松的體制下,一下子把計算機相關行業炒起來了。
後來的幾任領導都是頂級科學家,包括鮑勃·泰勒,拉里·羅布次等等,每個都是科學界的頂尖高手,後來把拉里·羅布次稱為阿帕網之父,因為羅布次首先想到的這個方法,並且畫了大量的圖來論證,後來連架構都想好。
3、阿帕網出生
剛開始的時候,阿帕網只有四個節點。
第一個節點選在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因為當時羅布次的朋友克萊因羅克教授在加州大學,當時正在研究網路,這個克萊因羅克教授也是當時頂尖的科學家之一。這個克萊因洛克教授,也是互聯網之父之一。
第二個節點選在斯坦福大學,當時選第二個節點考慮的主要因素是道格拉斯·恩戈巴特教授在斯坦福,滑鼠就是他發明的。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發明了互聯網。不過一般不說他是互聯網之父,而是說他是滑鼠之父。畢竟滑鼠太出名了。其實他參與發明了超文本系統,網格計算機,還有硬碟等等,這些東西,他都做出了不少貢獻。
第三個和第四個節點分別選載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和鹽湖城的猶他州州立大學,考慮的因素也是人才,這兩個學校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先於其他學校,而且猶他州有伊凡·蘇澤蘭教授。
這個蘇澤蘭教授被稱為虛擬現實之父,比如說現在虛擬現實這么火熱,算起來應該去他那裡認個祖宗,他也由於計算機圖形學和虛擬現實,獲得了1988年的圖靈獎。
這四個節點,就是阿帕網的種子,種子埋進土地里,很快就生根發芽了,隔了一年,就很快的擴展到15個節點。在1973年,也就是4年以後,阿帕網就連到了英國和挪威。
4、阿帕網在科學家的推動下迅速進化
當時使用的協議並不是現在的TCP/IP協議,而是一種已經被淘汰的協議,被淘汰的協議叫NCP協議,在1982年被停用,NCP協議被停用以後,由TCP/IP協議代替。
當年計算機設備五花八門,每個計算機都使用自己的語言。這個時候,出現了兩位科學家,分別是鮑勃·卡恩和文特·瑟夫,他們一起發明了TCP/IP協議,讓各種設備能夠互聯。
這兩位也分別被稱為互聯網之父,他們確實配得上互聯網之父的名號。這兩位也獲得了圖靈獎。而且還獲得了無數的其它獎,包括美國普通公民能獲得的最高獎章,布希總統向他們頒發了總統自由勛章。
5、阿帕網退役,互聯網誕生
伯納斯·李博士,他發明了萬維網,這個時候,阿帕網已經接近完成他的歷史使命,差不多要退役了。
但是基於阿帕網,無數優秀的科學家共同孕育出了互聯網。博納斯·李博士是迎接互聯網出生的第一人,他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互聯網從此誕生,開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程。博納斯·李博士也被稱為互聯網之父。
(8)ftp的發明人擴展閱讀:
互聯網發展歷程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
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另一個推動 Internet發展的廣域網是NSF網,它最初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建設的,目的是連接全美的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供100多所美國大學共享它們的資源。NSF網也採用TCP/IP協議,且與Internet 相連。
ARPA網和NSF網最初都是為科研服務的,其主要目的為用戶提供共享大型主機的寶貴資源。隨著接入主機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
一些公司還陸續在Internet上開展了商業活動。隨著Internet的商業化,其在通信、信息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被挖掘出來,使Internet有了質的飛躍,並最終走向全球。
1、1968年
1968年,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BBN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2、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
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
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3、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
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雖然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
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4、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
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
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
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 of 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
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象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
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
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⑨ 可搜索FTP文件的Archie的發明者是
Alan Emtage是正確的,因為當時申請專利的只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