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鼎的發展歷史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初期:夏代——由於銅的冶煉工藝尚不成熟,且材料難得造成現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銅器種類稀疏,至今為止出土的夏代青銅器是「乳釘紋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此時的青銅器體形厚重,造型規整,紋飾華麗,體現出一種獰厲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獸面紋方鼎、乳釘紋方鼎、克鼎、子龍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時期古人發明了「失蠟法」「分鑄法」「錯金銀」技術,使得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造型更加別致、繁復。代表作有;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
鼎力相助等等。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㈡ 鼎,三足兩耳,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它是怎麼發明的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一言九鼎是哪幾個鼎:黃帝寶鼎置於寶鼎壇的中宮位置,其他八鼎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按八卦之位放置。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
我知道 九鼎中的鼎的意思是指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是不是一言九鼎中的鼎也是這個意思。
我現在家裡沒有字典,只能從網上知道「鼎」字的意思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鍋;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象徵三方並立、互相對峙;大;正當,正在。
㈢ 鼎是誰發明的
這個沒有明確答案,只能說是先民共同發明的。關於鼎,《尚書.禹貢》有禹鑄九鼎,以象徵天下九州的傳說。但是這個鼎,象徵著國家權力。在此之前,早已有了用於烹飪和祭祀的鼎。所以並不能說禹是鼎的發明者。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㈣ 宋代三大發明是哪些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而後三樣發明,都是在宋代出現的。
根據資料記載,最早的印刷術,是隋唐之際發明的雕版印刷。它是先用手工刻出陽文反字,塗上黑墨,然後復印在紙上。這種方法比手抄要經濟許多。但雕版所花的工夫太長,而且刻好一塊木板,要改動一個字,就得全部重刻;如果要印別的書,又得重新雕字。
宋代慶歷年間(1041年—1049年),有個叫畢昇的工匠,覺得雕版印刷很費事,就想改變這種狀況,他經過反復琢磨,終於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所謂膠泥活字,就是用膠泥做成的單字。先用一種很細的黏土,做成許多方塊,刻上反字,一字一枚,然後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再按字韻順序排列在專用的盒子里。排印時把一個個活字撿排在鐵框里。鐵框的底部撒上松香、蜂蠟、紙灰等帶有黏合性的混合物,將排好字的鐵框拿到火上加熱、壓平。待冷卻凝固後,框中的活字既平整又堅固,就成為版型,塗上墨就能印刷。印刷時,可以用兩塊鐵框同時交替進行。一版在印刷,另一版便繼續排字,使印刷不會中斷。每版可印1000次以上,速度快,質量好。經常用的字,就刻制幾十個活字;冷僻的字,隨用隨刻,立即燒硬就可使用。印版中發現錯字,也可隨時更換。完畢之後,將版型放在火上烘烤一下,等脂蠟熔化活字就會從鐵框上脫落下來,然後供重復排版使用。
畢昇所創造的膠泥活字印刷,是一套完整的印刷技術,已具有製作活字、排版和印刷三個環節,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基本一致,它是現代鉛字印刷的前身。
後來活字印刷術流傳到了國外,最早傳入朝鮮。大約在13世紀初,朝鮮人在學習宋代活字的基礎上,首先發明了金屬活字,然後又傳入亞洲其他各國。歐洲人採用活字印刷則比較晚,那已是15世紀中期以後的事了。
提起印刷術,不能不提到宋代一個非常著名的科學家沈括。
沈括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於1031年,死於1095年。他一生在科學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貢獻。
沈括晚年的時候,寫下了一部科學著作,叫《夢溪筆談》。這是一部宏偉的著作,論述、記載了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考古、文學、音樂和繪畫等許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記載了畢昇發明和運用活字印刷的情況。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沈括的記載,我們今天就不知道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的《夢溪筆談》還記載了宋代的另一重大發明,那就是指南針。
早在東漢以前,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磁石製成一種形狀像勺、能辨別南北方向的工具,那就是最早的指南針,當時把它稱作「司南」。
「司南」在磨製成形的過程中,因為受擊發熱而容易失去磁性,因此製成後的磁性較弱,指南效果不好。
宋代人針對「司南」的不足,創造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使指南針的使用獲得了重大進步。
根據人們的總結,宋代的指南針有四種不同形式:一種是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上,讓它自由轉動;一種是把指南針放在手指甲上,利用指甲的光滑,指針可以靈活轉動;另一種是把它放在光滑的碗唇上,使它旋轉;而最好的一種,就是用蠟把細絲線綴在指南針的正中,將它懸掛在無風的場所,讓它靈活轉動。
宋代人在發明了可以准確指示方向的指南針之後,立即將之應用於航海。
在北宋末年一些人所寫的書籍中,就有關於海上航行應用指南針的記載。沈括對指南針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能有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因此,在利用指南針進行地形測量時,他發現磁針所指的方向並不是正南,往往是稍向東偏移。這種物理現象,歐洲人是直到哥倫布遠渡大西洋時才發現的,沈括的發現整整早出了400年。
火葯在宋代之前早已經出現了,但配方不合理,因此沒有獲得廣泛應用。到了宋代,火葯配方有了改進,增加了硝的含量,並加入了其他易燃、易爆及有毒原料,從而使火葯真正具備了威力。
火葯有了威力,宋代人就把它運用到軍事上。大約在9—10世紀,火葯已經被用來製造兵器。970年,有個叫馮繼升的人,向宋太祖演示了火箭的製造法。這種火箭的用法是,點燃箭頭附近裝的用火葯製成的燃燒物,用弓射向敵營,它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火葯兵器。
到了後來,火葯兵器的種類越來越多,最後出現了利用火葯的爆炸性能製造的鐵火炮,也就是炸彈。
火葯的製造方法,在13世紀的時候,傳入了伊斯蘭教國家。大約100年之後,歐洲人在與伊斯蘭教國家的戰爭中,才學到火葯武器的製造方法。
㈤ 鼎的發明
鼎 是我中華祖先所創制最早的一種器皿,後來成為祭祀神器,是國寶。幾千年來,鼎一直被沿用,而且鼎為我所獨有,在中華物質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之一。 4_P+Pl E U0o.D
據現有的資料,鼎創始於河南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那時,鼎是用粘土羼細砂、提成坯,涼干後入窯燒制而成,稱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條圓錐狀足。鼎和罐,均是我們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後來,聰明的祖先,約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龍山文化期間,又創制一種和陶灶圈相配套的無足炊器即陶釜。由於陶鼎的三足易折斷,無足的釜具有自身的優勢,後來被演化為多種形式的炊器,後來這類炊具被廣泛應用,這是我們中國人生活所用的鍋的來源。但是,鼎這種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雖不作炊器了),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賦予高尚的深邃的涵義。 5K#_BS!F-e,|
黃帝時代,由於發明了冶金術,人們學會了冶銅鑄器。《史記.封禪書》中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經學者考證,此首山在今河南靈寶市西,而黃帝鑄鼎荊山下的鑄鼎處,是在靈寶市陽平鎮附近的鑄鼎原。民以食為天,陶鼎既然是人們最早的炊器,則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皿,因此人們對鼎有深厚的感情。自從銅鼎出現後,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靈的祭器。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和在自然界面前還是軟弱無力,因此,通過祭祀以祈求神靈的保佑,以達到逢凶化吉的目的。這樣,銅鼎又具有神聖的意義。
:GC%P/uiznR 盡管黃帝所鑄的銅鼎,迄今未發現,甚至到夏代仍未見銅鼎出土。但是,由於相當於黃帝時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發現銅器殘片,鑄銅鼎完全有了技術條件,當時,仿陶鼎形狀澆銅鼎是可信的。況且,商代發現許多銅鼎,在商代前期都城-鄭州商城就發現了近1米高的一對大方鼎,而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發現了更大的"司母戌"鼎,其鑄造技術臻於完美,從而反證青銅鼎的鑄造,當可推到夏代,甚至更早。早期的銅器仿陶,而到了商代,陶器又反過來仿銅器,這是考古資料證明了的。當然,黃帝所鑄的三個銅鼎"象天、地、人",應是在銅鼎上鑄有象徵天、地、人的三種不同文飾。不過,應該說,通過銅鼎烹肉祭祀神靈,使人作通天地神靈的主體,即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為一體,具有深刻的哲學寓意。至於"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上天",則是西漢時期道教所謂"得道升仙"的一種思想反映,同鑄鼎無關,但銅鼎作為祭神寶器,則有神聖意義。
|O0P&mt2gR 鼎同我們祖先的文明進程也有密切關系。前面已說明鼎是最早的炊器之一。用陶鼎煮粥做飯,既有利於腸胃的健康和營養吸收,促進人們頭腦的發達和文明意識的發展,而且鼎在上古貴族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權的標志。奴隸主貴族壟斷了銅鼎等祭祀寶器和祭祀權,還是他們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器皿,所謂"鍾鳴鼎食"便是現實的一種反映。同時,在奴隸主貴族階級中還劃分為不同的特權等級,其中銅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等用鼎數的差別。這種等級差別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證實。可見,銅鼎已成為上古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_9m,M+t3~.kqx
銅鼎,還有一個更神聖的意義,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起,就把銅鼎視為國家的寶器。雖然,夏代還沒有發現銅鼎,但據《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恐怕不是子虛烏有,應有所本。而商代前後期首都所發現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銅器之最,應為王室寶器。所謂"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寶鼎成了國家政府的象徵。至遲在春秋時代,就有了這樣神聖的涵義。當時,寶鼎成為鎮國利器,一個國家失去寶鼎,即等於國家滅亡,而為敵者,也是著力搶奪對方寶鼎等國家重器。在這種背景下,就發生了《周本紀》所記楚莊王伐陸渾時陳兵周郊(洛陽)派人"問九鼎"的故事。"問九鼎"輕重,就是強大的諸侯楚國向周天子挑戰,企圖奪取周室江山的一種嘗試。這里"九鼎"明白無疑地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衰弱,諸侯長期混戰爭霸,無非為爭奪政府,取代周王而統治天下。其是所謂"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國之意。把鼎視為國家政府的象徵,是人們給鼎所賦於最神聖的社會意義。 j9g%\3Q G,T.~2E?2X
封建地主階級是反對奴隸主貴族實行特權統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期間取得政權後,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數多寡為標志的等級差別,但是,實際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的等級和特權,銅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封建統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後土和先王祖宗,銅鼎仍被沿用。後來還出現鐵鑄的鐵鼎。隨著社會的發展,鼎類祭器應用面較廣,逐漸流行於社會,進入寺廟,以及民間重大的祭祀活動中。這類鼎,又成為供奉神靈和祖先的"香爐",其中後世(明)的"宣德爐"(銅鼎)最為有名。這種文化習俗,流傳至今,成為中華獨特的傳統文化重要內容之一。 H-p jQK6` m:Q)u^
總之,鼎經歷了幾千年,一直沿用不衰。特別是它曾具有國家政權的象徵意義,使其在中華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迄今為中國人所尊重。1995年,詞語過濾主席代表中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的貴重禮物"世紀寶鼎",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風彩。我們這次由上海人民資助鑄造的大銅鼎(九鼎),放置於鄭州黃河游覽區炎黃二帝巨塑廣場上,也濃縮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將這樣象徵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列鼎是最合適不過了,它將受到中華炎黃子孫及世界人民的瞻仰,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大意義
㈥ 三大發明前後是什麼
1661年6月,牛頓告別了母親、弟妹,獨自前往他一心嚮往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劍橋大學由幾個學院組成,牛頓被錄取的三一學院,是劍橋大學里最大的一所學院。
牛頓是以減費生身份進入三一學院的,他一方面要為教授跑腿,一方面還要看自己的書,簡直忙得透不過氣,所以他的大學生活根本談不上多彩多姿。不過,進入大學後最令他感到吃驚的是,他感到自己的學識太淺薄(bó)了。
1664年,牛頓已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了,他在這一年得到三一學院的獎學金。如此一來,牛頓就不必一面工作一面讀書了,他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來研究功課。
1665年夏天,在英倫三島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瘟疫瘟疫(wēnyì):指流行性急性傳染病。,使牛頓暫時離開了劍橋大學,回到烏爾索普鄉間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牛頓雖然回到家鄉躲避瘟疫,可他對時間卻抓得很緊,從大學里帶回來需要研究的問題,時時縈(yínɡ)繞在腦際。
幾年的大學生活,牛頓如飢似渴地學習新知識,在博學多才的名師的指點下,在他那善於思考的頭腦里,一個個早已孕育著的問題,猶如汩汩(ɡǔ)清泉即將噴涌而出。雖然這時他只有23歲,但他積累的知識,為他去探索、揭示科學上的奧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於是,他開動了他那聰慧的大腦,去歸納、整理所學的知識,就像蜜蜂一樣,採花以後就該「釀(niànɡ)蜜」了。
牛頓把各種實驗用品,像磁鐵、燒瓶、棱鏡、透鏡等,還有一些書籍,整齊有序地擺置在二樓的小房間里。這些用品,有的是自己動手製作的,有的是從節約開支中買來的,這從當時的條件看,已經是了不起的實驗設備了。
牛頓曾經說過:「1665年和1666年兩年鼠疫期間,我正處於發明創造的鼎(dǐnɡ)盛年華,比以後任何時候更潛心於數學和哲學。」(牛頓時代把自然科學叫做哲學)。
這兩年牛頓有三大發明:「數學上的微積分」、「力學上的萬有引力定律」、「光學上的光學分析」。
牛頓生活的時代,正當科學界研究天文學、觀察天體運行風行的時代。自幼就對天空中日月星辰充滿好奇心的牛頓,上了大學後便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牛頓如飢似渴如飢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地捧讀哥白尼、伽利略的著作,接受了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16世紀提出的「日心說」的理論。哥白尼的「日心說」,大膽地沖破了「地心說」的傳統觀念,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認為,人們覺得地球不動,是整個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繞地球旋轉,是一種錯覺。並指出這種錯覺的產生,是由於地球本身自轉引起的。
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又下功夫研讀開普勒的著作。開普勒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的助手。
開普勒的三大定律,把哥白尼的學說大大推進了一步,他把哥白尼的行星運行圓形軌道,修正為橢圓形。他的偉大貢獻,就是證明了行星是按著一定的規律運行的這一真理。這一驚人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自然界不是以神或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受其自身規律所支配。
牛頓在深入學習開普勒的著作時,頭腦里始終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支配天體行星按照開普勒三個定律運行的原因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前輩科學家伽利略也曾想到過,行星和它的衛星在一定軌道上運行,而不飛開,必定是「某種力」的作用。
一天,牛頓早早起床,在二樓安靜的房間里埋頭讀書,整理資料。他把魂牽夢繞魂牽夢繞:形容思念情切。、未能解決的力學問題記在筆記本上。
現在占據著牛頓頭腦的,就是天體運行問題。他想,關於地球、火星、金星等行星怎樣運行的規律,已由開普勒定律所證明。可是,行星為什麼要那樣運行的道理,至今還沒有人能說清楚。
當牛頓被這個問題困擾著的時候,樓梯上響起了「噔噔噔」的聲音,隨著聲音有人喊著:
「哥哥,你又關在屋子裡想什麼吶!」
妹妹安娜邊喊邊推開牛頓的房門。
「是安娜啊,歡迎你來!」
「哥哥,你不要一個人悶坐著了,我陪你到後院走走好不好?」
「這太好了!」
說著,兄妹二人下了樓,來到了後院。
兄妹倆來到一棵蘋果樹下,牛頓仰頭看著樹上掛滿了蘋果,個個像嬰兒紅撲撲的臉,惹人愛憐。
正當牛頓望得出神,一個蘋果悄悄離開樹枝,「吧嗒」一聲落在地上。
「哥哥,你看,樹上掉下來一個蘋果。」安娜指著落地的蘋果對牛頓說。
「我見到了。」牛頓說著陷入沉思中。
一會兒,安娜見哥哥眼裡放出奇異的光,臉上也流露出一股喜色。
是的,牛頓被蘋果落地這件平常的事所吸引,腦子里進行著一連串的思索: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呢?是被風吹落的嗎?這時一絲風都沒有啊!地球周圍是一個多麼大的空間啊,蘋果為什麼不飛向天空,而要落到地面,而且往地面最低的地方落呢?這不可能是因為蘋果有重量吧?那麼,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有重量,因而都會從高處落向地面。但是,重量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時,牛頓怎能不高興呢!他長久想了又想的問題,終於有了解答的線索。他想:「蘋果落到地上,那是因為地球吸引它;地球對蘋果的引力,就是在高山上,也不減弱。由此可見,地球的引力同樣對月球也起作用。」
牛頓繼續思索著:「月球之所以能以一定距離圍繞地球轉動,就是因為月球總是向地球方向下落的緣(yuán)故。就像蘋果落下來一樣,月球也是向著地球下落的。」
這時候的牛頓,猶如在茫茫大海里航行找到指南針一樣,高聲喊道:「明白了,明白了。安娜,這回可明白了!」
安娜也為哥哥高興,她叫著哥哥一同回去吃晚飯。
飯後,牛頓獨自上了二樓,他坐在搖曳(yè)的燭光下,計算著月球在一秒鍾內向地球下落的距離,得出:在同一時間里,月球向地球下落的距離是蘋果下落距離的1/3550。由此可知,如果把蘋果拿到月球上去,地球對它的引力就會減少1/3550。
根據這個原理,牛頓發現,如果距離增加1倍,引力就變成l/4;增加2倍,引力就變成1/9。這也就是說,地球引力的減弱是與地球中心到月球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這就叫做「平方反比律」。
牛頓就是這樣驗證了:作用於月球的地球的引力是符合平方反比律的。
月球和地球的關系,也適合於太陽和圍繞它運行的行星之間的關系。牛頓進一步研究,終於從開普勒的定律中,成功地推導出引力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關於牛頓因為看到蘋果落地的現象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事,在他的生前並沒有記載,而是在牛頓逝世之後才逐漸流傳出來的。
㈦ 中國 三大鼎
司母戊大方鼎http://ke..com/view/51515.htm
毛公鼎http://ke..com/view/64060.htm?func=retitle
子龍鼎http://ke..com/view/359875.htm
四羊方尊:http://ke..com/view/33146.htm?func=retitle
世紀寶鼎http://ke..com/view/3533.htm
前兩個肯定是三大鼎其中的,但是最後一個,有人說是四羊方尊,也有人說是子龍鼎,也有說是送給聯合國的世紀寶鼎
㈧ 鼎是一種什麼器皿鼎發明於何時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㈨ 鼎的發展史
鼎 是我中華祖先所創制最早的一種器皿,後來成為祭祀神器,是國寶。幾千年來,鼎一直被沿用,而且鼎為我所獨有,在中華物質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之一。 4_P+Pl E U0o.D
據現有的資料,鼎創始於河南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那時,鼎是用粘土羼細砂、提成坯,涼干後入窯燒制而成,稱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條圓錐狀足。鼎和罐,均是我們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後來,聰明的祖先,約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龍山文化期間,又創制一種和陶灶圈相配套的無足炊器即陶釜。由於陶鼎的三足易折斷,無足的釜具有自身的優勢,後來被演化為多種形式的炊器,後來這類炊具被廣泛應用,這是我們中國人生活所用的鍋的來源。但是,鼎這種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雖不作炊器了),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賦予高尚的深邃的涵義。 5K#_BS!F-e,|
黃帝時代,由於發明了冶金術,人們學會了冶銅鑄器。《史記.封禪書》中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經學者考證,此首山在今河南靈寶市西,而黃帝鑄鼎荊山下的鑄鼎處,是在靈寶市陽平鎮附近的鑄鼎原。民以食為天,陶鼎既然是人們最早的炊器,則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皿,因此人們對鼎有深厚的感情。自從銅鼎出現後,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靈的祭器。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和在自然界面前還是軟弱無力,因此,通過祭祀以祈求神靈的保佑,以達到逢凶化吉的目的。這樣,銅鼎又具有神聖的意義。
:GC%P/uiznR 盡管黃帝所鑄的銅鼎,迄今未發現,甚至到夏代仍未見銅鼎出土。但是,由於相當於黃帝時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發現銅器殘片,鑄銅鼎完全有了技術條件,當時,仿陶鼎形狀澆銅鼎是可信的。況且,商代發現許多銅鼎,在商代前期都城-鄭州商城就發現了近1米高的一對大方鼎,而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發現了更大的"司母戌"鼎,其鑄造技術臻於完美,從而反證青銅鼎的鑄造,當可推到夏代,甚至更早。早期的銅器仿陶,而到了商代,陶器又反過來仿銅器,這是考古資料證明了的。當然,黃帝所鑄的三個銅鼎"象天、地、人",應是在銅鼎上鑄有象徵天、地、人的三種不同文飾。不過,應該說,通過銅鼎烹肉祭祀神靈,使人作通天地神靈的主體,即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為一體,具有深刻的哲學寓意。至於"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上天",則是西漢時期道教所謂"得道升仙"的一種思想反映,同鑄鼎無關,但銅鼎作為祭神寶器,則有神聖意義。
|O0P&mt2gR 鼎同我們祖先的文明進程也有密切關系。前面已說明鼎是最早的炊器之一。用陶鼎煮粥做飯,既有利於腸胃的健康和營養吸收,促進人們頭腦的發達和文明意識的發展,而且鼎在上古貴族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權的標志。奴隸主貴族壟斷了銅鼎等祭祀寶器和祭祀權,還是他們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器皿,所謂"鍾鳴鼎食"便是現實的一種反映。同時,在奴隸主貴族階級中還劃分為不同的特權等級,其中銅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等用鼎數的差別。這種等級差別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證實。可見,銅鼎已成為上古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_9m,M+t3~.kqx
銅鼎,還有一個更神聖的意義,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起,就把銅鼎視為國家的寶器。雖然,夏代還沒有發現銅鼎,但據《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恐怕不是子虛烏有,應有所本。而商代前後期首都所發現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銅器之最,應為王室寶器。所謂"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寶鼎成了國家政府的象徵。至遲在春秋時代,就有了這樣神聖的涵義。當時,寶鼎成為鎮國利器,一個國家失去寶鼎,即等於國家滅亡,而為敵者,也是著力搶奪對方寶鼎等國家重器。在這種背景下,就發生了《周本紀》所記楚莊王伐陸渾時陳兵周郊(洛陽)派人"問九鼎"的故事。"問九鼎"輕重,就是強大的諸侯楚國向周天子挑戰,企圖奪取周室江山的一種嘗試。這里"九鼎"明白無疑地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衰弱,諸侯長期混戰爭霸,無非為爭奪政府,取代周王而統治天下。其是所謂"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國之意。把鼎視為國家政府的象徵,是人們給鼎所賦於最神聖的社會意義。 j9g%\3Q G,T.~2E?2X
封建地主階級是反對奴隸主貴族實行特權統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期間取得政權後,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數多寡為標志的等級差別,但是,實際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的等級和特權,銅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封建統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後土和先王祖宗,銅鼎仍被沿用。後來還出現鐵鑄的鐵鼎。隨著社會的發展,鼎類祭器應用面較廣,逐漸流行於社會,進入寺廟,以及民間重大的祭祀活動中。這類鼎,又成為供奉神靈和祖先的"香爐",其中後世(明)的"宣德爐"(銅鼎)最為有名。這種文化習俗,流傳至今,成為中華獨特的傳統文化重要內容之一。 H-p jQK6` m:Q)u^
總之,鼎經歷了幾千年,一直沿用不衰。特別是它曾具有國家政權的象徵意義,使其在中華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迄今為中國人所尊重。1995年,詞語過濾主席代表中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的貴重禮物"世紀寶鼎",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風彩。我們這次由上海人民資助鑄造的大銅鼎(九鼎),放置於鄭州黃河游覽區炎黃二帝巨塑廣場上,也濃縮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將這樣象徵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列鼎是最合適不過了,它將受到中華炎黃子孫及世界人民的瞻仰,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大意義
㈩ 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的青銅鼎
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的青銅鼎分別是: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毛公鼎。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館。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2000年5月,中國歷史博物館首次遴選館藏青銅器十大頂級國寶,四羊方尊位列其中。201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確定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名單。出土的同類青銅器有人面方鼎等。
後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鼎為直耳,半球腹,足為獸蹄形,矮短而莊重有力,鼎的口沿還裝飾有環帶狀的重環紋。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