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畫家創造美

畫家創造美

發布時間:2021-07-28 00:58:16

⑴ 法國的哪一位畫家創造了點色的畫法

喬治·修拉

點彩分色畫法 由來

點彩畫派即「新印象畫派」,亦稱「分色主義」。是運用圓點繪畫方法作畫的畫派。點彩畫派源於法國。是從印象派的光與色彩的原理發展而來。

19 世紀末,由法國畫家喬治·修拉首先提出並實踐。點彩派對光和色進行了分解,創造出一種用筆觸的繪畫技法,把原色中的紅色一條條塗在畫面上,再在紅的筆觸下面平行地塗上藍的筆觸,站在一定距離看上去,畫面的兩種色彩恰好混合成紫色。修拉以及西涅克,把物理學上色彩分解與綜合的方法運用於繪畫上,又創造出一種圓點繪畫的方法。他們覺得用圓點比用長條的筆觸畫出來的畫效果更好,不再在調色板上調合顏色運用筆。
點彩分色畫法 特點

點彩分色畫法俄國藝術家康定斯基的《馬背上的伴侶》
當把不同顏色的顏料混合在一起時,最終會得到一種灰黑混沌的污濁色,這是因為繪畫中的顏料執行的是「減法混合」. 顏料屬性有明度、純度和色相,每當把它們混合一次後,相混合顏料的明度、純度和色相都會發生變化,混合次數越多變化越大,最終喪失了顏料的原有屬性.而光的混合執行的是「加法混合」,兩種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會提高,混合色的光的總亮度等於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

而點彩派畫法正是利用了光的混合效果,帶給我們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有人稱之為純色的魅力。

文藝復興之後,以達芬奇等為代表的古典派畫法統治著歐洲世界,古典派畫法強調寫實,注重還原物體本來面目.但過分刻板的遵循往往限制了畫家們的靈感發揮.而在一次藝術沙龍中首次面世的法國畫家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則代表了一個新的畫派---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誕生.印象派畫家吸取自然科學家對光學的研究成果,在寫生實踐中充分正確地表現物體的色彩變化,反映光線、周圍環境對物體色彩的影響。產生一種淡然的意境.

而點彩派(Pointillism)則是在印象派所主張的色光原理基礎上出現的一個新畫派,又稱『新印象主義」(Neo- impressionism),點彩派畫法畫面上只有色彩斑點的逐漸變化,把自然物象分析成細碎的色彩斑塊,用畫筆點點地畫在畫布上。這些斑斑點點,通過視覺作用達到自然結合,形成各種物象。他們主張:廢除在調色板上調色,把原色一點點地用科學的規律排列在畫面上,讓人眼的水晶體去混合色彩,從而產生對色彩的感覺,這就是畢沙羅所說的「以光學調色代替顏料調色」所以也可以把這種印象主義叫做科學的印象派。再者畫面具有永恆和穩定的特點,不是一瞬間的,有別於印象派強調瞬間的真實。

點彩畫的的核心就是利用了光的混合原理,近看斑駁的各種小色塊,在一定距離觀察時,自然柔和的混合在一起,產生了比直接顏料混合明度更高,畫面更明快,艷麗的色彩。「純色的魅力」使得畫面擺脫了一層蒙朧的灰色。
點彩分色畫法 發展歷史

點彩分色畫法點彩主義
在19世紀光色科學理論影響下,法國新印象派畫家認為物體所有的色彩都是可以分割的,於是產生了分色畫法,它與傳統繪畫觀念和方法涇渭分明。

新印象主義利用光學科學的實驗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自然科學的成果證明,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體的色彩是分割的。他們認為印象主義表現光色效果的方法還不夠「科學」,主張不要在調色板上調和顏料,應該在畫布上把原色排列或交錯在一起,讓觀眾的眼睛進行視覺混合,然後獲得一種新的色彩感受。畫面上的形象由若干色點組成,好似繽紛的鑲嵌畫,所以該畫派又被稱為「點彩派」。因為它的理論是色彩分割原理,也叫「分割主義」藝術。

最初的分色法,是畫家在調色盤上把各種顏色成分找出來放在一起,不作或少作混合,就搬到畫布上去,使每一筆顏色都保留本來的色相,使畫面色彩生動而豐富。後來雷諾阿等畫家用顏色並置法,使用小筆觸或小色點,將純正不調和的顏色擺到畫面上。

修拉將這種色彩技巧發展到一個極端,他採取純色的微小圓點層層排列,當把畫放在適當的距離時,在看畫人的眼中,這些分離的原色點通過視覺自然地進行調和。比如藍色點與黃色點並置可產生綠色,再加紅色點則變成灰色,這是用「點」的方式來作畫的特有效果。 修拉用極其認真的態度安排每一個色點,在他的畫面上色點閃躍跳動,能再現陽光的氣氛,並且使樹木、草地、房舍或者水,具有特定時間的特徵。那些小色點呈現出色彩生命的豐富性,使人感受到那特定場景的生動印象。
點彩分色畫法 點彩主義

現代藝術流派,在繪畫和音樂藝術中曾一度流行。繪畫的「點彩派」又稱「新印象畫派」和「分色主義」。是從19世紀末法國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個流派。它把色彩分析的方法運用於繪畫,用不同的色點排列組合作畫。代表畫家有修拉、西涅克、克羅斯等。

樂中的點彩主義則用許多被休止符隔斷的短音和音組構成樂曲。點彩主義藝術具有明顯的主觀化的特點,它拒絕對客觀事物作真實描繪,而是藉助不同色調的彩色斑點表達藝術家的主觀印象。這派藝術活動時間比較短暫。
點彩分色畫法 風格分析

點彩分色畫法法國畫家保羅·西涅克的《馬賽港的入口》
自西涅克邀請喬治·修拉參加印象派,向修拉炫耀了純色的優越性後,便在畫布上堆起與環境、陽光、顏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圓點來。為了更好地平衡這些因素,並使其互相滲透到只有極小的差異程度,採用了不在調色板上調色,而用小圓點和純色色點進行點彩的辦法。在一定的距離看上去,這無數的小點便在視網膜上造成所尋求的調色效果。從此以後,同時對比法則、點彩法、純色和光學調色法便成為修拉藝術的主要成分。

喬治·修拉是新印象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早年在美術學院接受過傳統的藝術教育,作品始終帶有古典氣質。崇尚理論,把理論看得高於感覺和直覺。盡管他用色點表現對象,但他十分看中對形體的塑造,這與印象主義是不同的。由於過分強調理性的分析和形體的幾何化,畫家的激情與感性幾乎完全排除,致使作品缺乏生動性。他的油畫《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是他花費了兩年的時間「點」成的一幅代表性作品。畫面中的色點大小一致,感覺是「戳」而不是畫出來的。 採用「點彩」技法最好使用鬃毛和貂毛小畫筆,用濃稠的調色劑(如聚合亞麻仁油)調色,那樣能使畫布上的色點如同鑲嵌畫一樣美麗。 另外,「點彩」分色法也可以採用細小的條狀筆觸作畫,或與色點混合並用。

畫中人物都是按遠近透視法安排的,並以數學計算式的精確,遞減人物的大小和在深度中進行重復來構成畫面,畫中領著孩子的婦女正好被置於畫面的幾何中心點。畫面上有大塊對比強烈的明暗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上千個並列的互補色小筆觸色點組成,使人們的眼睛從前景轉向覺得很美的背景,整個畫面在色彩的量感中取得了均衡與統一。

在這幅畫里畫家使用了垂直線和水平線的幾何分割關系和色彩分割關系,描繪了盛夏烈日下有40個人在大碗島遊玩的情景,畫面上充滿一種神奇的空氣感,人物只有體積感而無個性和生命感,彼此之間具有神秘莫測的隔絕的特點。修拉的這幅畫預示了塞尚的藝術以及後來的立體主義、抽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問世,使他成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者之一。
點彩分色畫法 關於分色主義

新印象主義,又稱分色主義。

(圖)點彩分色畫法
點彩畫
19 世紀80年代後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義強烈影響的畫家掀起了一場技法革新。他們不用輪廓線條劃分形象,而用點狀的小筆觸,通過合乎科學的光色規律的並置,讓無數小色點在觀者視覺中混合,從而構成色點組成的形象。這種畫法被稱為新印象主義,又稱分色主義。

新印象派,或稱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是繼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

奠基人之一P·西涅克為其定義:「他們是自1886年以來發展了分割技術的人,分割主義用色彩和色彩進行光的混合,以此表現自己的意圖。」即採用純粹的色彩用小點塊的方法,彼此相鄰近地排列於畫布上,以克羅斯《遇險》求得比在畫板上進行色調混合的更高明亮度,故又稱點彩派。

其出現與科學的迅猛發展有密切聯系,光學和色彩學的理論以及實驗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它的發展。

其理論是:

①色彩的分割理論,及分割法。

②主張色彩、線的表現性與情感的特質相結合。新印象主義既是印象主義的某些技法和科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印象派(憑直覺、憑經驗的寫實主義)向古典主義(重法則、重理論、重秩序)的轉化。

⑵ 藝術美的創造對藝術家提出了哪些要求

藝術美的創造過程。

藝術美也就是藝術作品的美。因而藝術美的創造過程也就是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從人類審美活動的角度來看,所謂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實質上就是審美主體使自身本質力量逐步顯現為作品藝術形象的過程。具體說,也就是藝術家使其在審美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審美意識,包括審美感受、審美意向、物態化的過程。現就創作的幾個主要環節作如下說:

1、審美感受的產生。一切藝術美的創造,都以藝術家對客觀生活的審美感受為基礎、為起點。審美感受是審美意識的初級階段,沒有審美感受就不可能形成審美意識,也就無法進入創作過程。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高級形態,審美的孕育就在於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觀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之為「藝術構思」。藝術家從事藝術、從事藝術美的創造,都必須以其內心的創作慾望和創作沖動為契機,而這種慾望和沖動則是由藝術家一定的審美感受所激發的。《樂記》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鍾嶸在《詩品.序》中說:「器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泳。」他還認為,無論是自然界的陰晴寒暑,四時代續,還是社會生活中的悲歡離合,人事變遷,都是感盪心靈,激發起詩人的創作沖動,也就是悲陳詩,何以其義;悲長歌,何以呈激情。前面我們所引的鄭板橋畫竹論便形象地描述了藝術家由一定審美感受的觸發而產生的創作過程和狀態。關於審美感受的產生,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把握:

第一層,審美感受一般離不開對感性對象的直接反映,而且總是同客觀事物的表象相聯系的。因而,人們常常把它稱為審美直覺和藝術直覺。當然,這種直覺實際上已滲透了藝術家的自覺理性,是一種包括感覺、知覺、情感、理解、想像等因素在內的復雜心理過程,只是還沒有上升到通常所說的理性認識。蘇珊朗格在談到對事物的直接把握時曾舉過這樣的例子,大部分人通過直覺就能夠覺察到自己左右手間的相似,而必須首先通過思維去找出這一隻手與那一隻手間的—一相似,我們只要對照看上一眼,就能直接猜測出幕履內部的空間形狀,而無須先將它解剖開來,然後再加以仔細研究。他這里所說的就是對對象的一種直覺把握。這種直覺把握不同於科學的理性認識,它不需要對手的特徵作科學的抽象來對它們作把握點或通過對幕履的解剖,科學的計算出它的內部結構。但在這種直覺的把握中,卻既包含了理解與想像的因素,否則就不可能覺察到雙手的相似,也不可能猜測到幕履的空間形狀。我們所說的覺察、猜測就帶有理解、想像的性質。在藝術和藝術美的創造中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第二層,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感受是對感性對象的一種包含有理解的直覺把握。鄭板橋在另一處論「畫竹」,一反蘇軾「胸有成竹」之說,首倡「胸無成竹」之精論。說他畫竹時,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而成局,寄神理俱足也。這似乎是一種不經過頭腦思維的無意識的塗抹,實際上是對竹子作長期觀察體驗後的一種直覺把握。所謂「胸無成竹」,實際上並不是胸中無竹子的意象,而只是說在作畫時這種意象自然而然的流於筆端,好像作者並沒意識到它的存在似的。繪畫能達到隨手寫去,自而成局、神理俱備的境界,離開了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這個審美感受的體驗的審美產生過程,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第三層,審美感受不僅寓有理性的因素,而且還寓有情感的因素。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感覺,就在於其表象運動和情感活動是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家在感知客觀世界中的某一具體事物時,一方面在大腦中產生對該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由於對該事物與自身的某種肯定或否定的關系而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況構成了審美感受中表象、情感、理解的三者的綜合運動與融合。利夫.托爾斯泰談到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時舉了這樣一個簡明的例子,比方說,一個遇見狼受過驚嚇的男孩,把遇狼的事敘述出來,他為了使他人在他心理所體驗過的這種感情,於是描寫他自己在遇見狼之前的情況所處的環境的清明,他那愉快的心情,然後描寫狼的形象、動作,他和狼的距離等等。所有這一切,如果男孩子敘述時再度體驗過他所體驗的一切,這就是藝術。托爾斯泰用這個例子說明了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很顯然,在這個審美感受過程的階段,表象也就是狼的形態、動作以及周圍的環境等等。理解就是自己與狼之間的意識,情感也就是由此而產生的恐怖,這些是彼此交織在一起的,三者互相交織、融合,共同構成審美感受的內容。

審美感受是藝術創作的基礎,但是由於它總是由具體物象所引起的,所以偏重於對具體對象的感性直觀,帶有分散性、個體性的特點。在審美感受中雖然包含有理解、想像的成分,但這種理解僅僅局限於主客體間的有限范圍,想像也難以逾越有限的時空。因而它只是屬於藝術家審美意識的初級形態。這種初級形態的審美意識,還不能直接轉化為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它是藝術家信息庫中的寶貴庫存,是構成未來藝術形象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因此對於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總是以滿腔熱情投入生活,去觀察、體驗、感受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態,乃至具體生動的細節,不斷豐富積累自己的信息庫存。以上講的是藝術創作的第一個環節,審美感受的產生。

2、審美意象的蘊育。藝術家從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而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由此產生創作的慾望和沖動。但是不存在藝術家信息庫的分散、零碎的表象材料,只有在藝術家頭腦中經過加工、改造、孕育成完美的審美意象,才有可能物化為美的藝術形象。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高級的形態。所謂意象,顧名思義是意與象的統一。具體說是指事物的外在表象與內在意義的統一。事物的表象是個別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的意義是普遍的、概念的東西。意象的孕育就在於實現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概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為藝術構思。

藝術構思對於藝術形象的創造乃至整個創作過程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巴爾札克在談到義大利畫家高雷奇奧創作的聖母像時說,這個藝術家遠在他創作聖母像之前,早就在欣賞這個思索非凡的形象幸福中陶醉了。他又說:一個詩人一個畫家或是一個雕刻家,能使他的作品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是因為他的創作構思和創作過程是同時進行的。這就告訴我們,藝術家在把他所構思的藝術形象提到畫幅之前,這個形象實際在他的心靈中已成熟了,以後的事只是把這活的生命體交給觀賞者而已。這充分說明了藝術構思的重要性。

藝術構思的任務就是把藝術家在審美感受階段所獲得的豐富表象材料綜合、加工改造成蘊含有一定生活意義的審美意象。正因為藝術構思的過程,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人們一般把藝術構思階段這種具有自身特點的思維活動稱為「形象思維」。因而藝術構思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當然這並不是說形象思維只存在於藝術構思階段,而只是說在這個階段中,形象思維顯得特別活躍,其作用也尤為明顯。在藝術構思階段,藝術家賴以孕育審美意象的形象思維活動,主要表現為自覺的表象運動和想像活動。

⑶ 某畫家創作了一幅美術作品,畫家將美術作品原件出售給了某甲。問:這幅美術作品的著作權屬於畫家還是屬於

1 享有 著作權是智力成果 不是依附於美術作品的 原件的轉移 消滅 著作權無關

2不需要 同上

但是這道題有一個有趣的問題 1問中 美術作品的元件轉讓 按著作權法 展覽權也轉讓 這樣與2問中 畫家轉移美術作品的著作權時 應當告知畫院 不然 原件作者行駛展覽權 是合法的 可能損害畫院的利益

⑷ 畫家李夢美術創作的觀點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簡要闡述。謝謝!

專注、專一。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把自己置身於畫中,去繪畫每幅圖畫,這也是每個畫家要做到的創作理念。

⑸ 某畫家創造了一幅美術作品,畫家將美術作品原件出售給了某甲。

你好:著作權仍為畫家所有.

⑹ 美學與藝術美的創造關系是怎樣

美學普遍存在與社會活動中的任何一個職業崗位,比如畫家、舞蹈家、釀酒師、服裝師、廚師等等,人人都需要美學,至不過藝術家范圍內的美學更具藝術修養性與美學理論性。既然人人都需要美學,自然審美活動是生活中的普遍行為。審美活動是以美的規律進行的,審美活動與藝術活動都是美學范圍內的活動。審美就是對美的賞析,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選擇或評價一件事物的時候,也就是一個審美活動的過程。而把生活美轉化成藝術美是藝術家的主觀行為,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的上層建築。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講,美的現象之全部吸引人的力量在於它的神秘,而現象的本質卻在它的各元素的必然結合中揚棄。因此熟悉美學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藝術家的創作,促使藝術家自覺地進行藝術創作,且在創作中使天才與修養結合起來。
德國美學家黑格爾認為藝術美是「美的充分體現」,是高級意識形態的美。藝術想像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內容,藝術想像具有藝術創造性、想像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藝術創作體現出真、善、美的統一,黑格爾認為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在於藝術家認識到真實,並把真實放到正確的形式中去,為人們觀賞並打動人們的感情。符合社會道德倫理就是善,美是藝術體現的基本特徵,只有真、善、美的統一藝術家才能具備相應的鑒賞能力。真、善、美的統一性與辯證性是美學的兩個重要的特性。藝術家在體驗生活並表現生活中,必然有藝術家獨特的感受與發現,並藉助於原有的感受創作出個性的表現手法與藝術語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美術風格,之所以能夠產生象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提香、喬爾喬內等等代表人物,是由於奇跡般的藝術繁榮促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藝術普遍愛好並蘊藏著眾多傑出的藝術人才。

⑺ 如何理解美術是一門創造美的藝術

現在的社會已經有很高端的相機了,為什麼還要有繪畫之類的呢?
那肯定是因為內繪畫有相機不可取代的一面。容藝術家創作出來的作品往往是和現實有出入的,你去看看莫奈的話就知道了。創作出來的作品往往有著藝術家在創作過程的思想情緒在裡面,這是相機無法比擬的。

美術是一個創作沒得藝術的手法之一。樓主應該也見到過一副畫它往往和現實不一樣卻給人一種很美的感覺。這種視覺和心靈上的差距是不合復制的,它是一種創造。同一個畫家也不會有2張一樣的創作作品出來。正因為它的不可復制性,所以才稱之為藝術
是一種創造美的藝術。

⑻ 北宋大畫家張擇端創作了我國美術史上不朽的作品。這幅作品是

答案A
本題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北宋大畫家張擇端創作的我國美術史上不朽的作品,故選A。

⑼ 三年級作文感受美,創造美400

有人認為美是無限的風光,是畫家的風景畫,是音樂家譜寫的樂章。可是這樣的美是抽象的美,而實實在在的美——永遠在你的心中!

其實,美是畫家的畫筆,是音樂家的一個個小音符,是組成壯觀美景的每一個部分乃至一棵小草。有時美就是這樣微不足道,可是它帶給你的卻是無比的享受。所以——美在我們的身邊。
朋友,不要再長途跋涉的尋找美的真諦,也不要冥思苦想美的真正含義,美是很實在的東西,千萬不要把它抽象化。試著向募捐的人、讓座的人說聲謝謝吧——是他們給你以美的享受;試著向你的親人、朋友說聲謝謝吧——是他們給你以美的感覺!

高尚的品德、愛心、親情、友情……這些其實都是實實在在的美,正因為如此,美就在我身邊!過去的人認為,長相漂亮就是美,而現代人的審美眼光不僅僅局限於外表,而且集中在氣質、品格上,否則,只有美麗的外表則只是一支精雕細琢的花瓶,只有欣賞價值,而永遠沒有實用意義。

美,一直在我身邊。祖國的錦綉河山,有著氣魄之美;廣袤無垠的大海,有著雄渾之美;星月蒼穹,有著夢幻之美;鳥語花香,有著自然之美……當我們身處於如此美景之中,遠離世俗喧囂,心底也會油然而生一種淡然之美。

美,在我身邊。每天清晨,當我們迎著第一縷和風,感受著第一縷陽光,聽著第一聲鳥啼上學時,我們會看到清潔工人忙碌的身影,體會到了奉獻之美;當我們經過公園,看到老人與貓狗共歡,與鳥兒共唱時,我們感受到和諧之美;當我們聽說南方暴雪成災,許多人們都無法回家團圓時,來自四面八方的群眾紛紛自發地捐款、捐衣物、食品,當車子連夜趕到災區,我們看到了災民們帶著幸福微笑的臉,此刻,我們在欣慰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愛心之美;當「嫦娥一號」載著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飛天夢,飛往月球,並傳回第一張我們自己的月球表面照片時,那震耳欲聾的掌聲告訴我們:這是夢想之美!當我們在殘奧會上看到殘疾人運動員在自強不息、努力拚搏時,我們也悟到了進取之美……

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善於觀察、留意,會發現就在我們自己身上也存在美,那就是自信之美。美,就在我身邊;美,無處不在。

⑽ 法國畫家誰是西方現代美術中最富有創造性和影響力的美術大師

保羅·塞尚,1839—1906,法國著名畫家,是後期印象派的主將,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為「新藝術版之父」,作為現權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造型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
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表現,為「立體派」開啟了思路;塞尚重視色彩視覺的真實性,其「客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獨特性大大區別於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畫家。

閱讀全文

與畫家創造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