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纏足是何時由誰發明的請詳細介紹一下。拜託了各位 謝謝
纏足起源的傳說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李後主的嬪妃 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 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宋代已有纏足記載 而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貳』 第一個提出纏足的人是誰
中國很早就有不同於世俗贊揚纏足的有識之士提出不同見解,但成效不大。宋代車若永在其《腳氣集》里對此提出質疑:「夫人纏足,不知始於何時?小兒未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纏得小柬,不知何用?」
明末張獻忠入川,大刖婦女小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
崇德三年(1638年),清太宗下令禁止婦女「束發裹足」。順治十七年,規定有抗旨纏足者,其夫或父杖八十,流三千里。但是效果不大,所謂男降女不降,而婦女纏足比以前更甚。清代李汝珍在《鏡花緣》中說:「纏足與造淫具何異?」
清朝中後期的太平天國,首先開始推行反纏足,但最後未能成功。到了清朝末期,纏足被當時的知識分子們,視為中國社會落後的象徵之一,並認為纏足造成中國婦女的柔弱,進而影響到整個民族及國家的力量,因此開始推行反纏足運動,成立許多天足會。維新運動創始人之一的康有為寫了一篇《戒纏足會檄》,在女兒到了纏足的年齡後拒絕為其纏足,遭到了家鄉人的強烈反對,但他仍堅持不給女兒纏足,成為近代反纏足運動中的一段佳話。此後,康有為的女兒還曾陪他到西方游歷考察。
1912年3月13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布命令通飭全國勸禁纏足,不纏足運動更加轟轟烈烈地在全國展開。至此,「纏足」在法令上得到禁止,中國的纏足風俗開始從沿海大城市消失,並逐漸影響到內陸地區,纏足風俗的完全消失,最晚則要到1940年代甚至1950年代以後。距雲南省昆明市以南一百四十公里的通海縣,有六一村,被稱為「中國最後的小腳部落」,至今此地有二十二位纏足的小腳老太太。
『叄』 裹腳是女人發明的還是男人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裹腳是女人發明的
始於五代末。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期間,宮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兒,後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條,善於歌舞,受李煜的寵愛。李煜詔令築金蓮台,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纓絡,台中設置各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中,迴旋有凌雲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後,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形」,「新月型」,其舞姿也更為自然,美不勝收了 。時人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
『肆』 請問是誰發明了中國婦女纏足
中國女子的纏來足自(或稱裹足)起始於何朝何年,至今沒有定論。悟無無在小說版上有篇<裹腳、洗腳>的帖子說:" 富有中國特色的女人纏腳是哪朝哪代開始的,由誰發明的,可以堂而皇之地告訴你,那是南唐後主李煜" ,在沒有發現更確切的資料前,這一說可以說是基本成立的。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上說:南唐後主李煜 " 他有個宮女名窅娘,輕麗善舞,用帛纏足,纖彎屈像新月,著素襪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跳舞,飄飄然有水仙乘波的恣態。相傳中國婦女纏足從那時候始.
『伍』 宋朝是誰發明的纏足
裹腳也叫纏足,始於五代末。從地下發掘的文物和古文獻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一形制,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期間,一味沉緬於聲色、詩詞、歌舞之中,整日與後妃們飲酒取樂。宮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兒,後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條,善於歌舞,受李煜的寵愛。李煜詔令築金蓮台,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纓絡,台中設置各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中,迴旋有凌雲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後,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為自然,美不勝收了 。時人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
『陸』 纏足是何時由誰發明的
吳月娘
關於纏足的起源,從明清時期起便眾說紛紜。據現代學者考證,纏足開始於北宋而興起於南宋。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屍尚未發現有纏足者,可見在當時纏足也並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又說是為了不入宮),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柒』 纏足的發起人是誰
究竟纏足起於何時,許多人有過考證。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引張邦基《墨庄漫錄》說,《南史》齊東昏侯為潘貴妃用金子鑿成蓮花讓她在上面走,叫「步步生蓮花」,但沒有講她的腳小。《古樂府》、《玉台新詠》都是六朝詞人的艷詞,它們寫女人容色的姝麗,妝飾的奢華,還寫到眉目唇口腰肢手指之類,卻從未寫到纏足。唐代如杜牧之、李白、李商隱等的詩,包括好些寫閨幃的詩,也沒能找到纏足的描寫。一直到南唐李後主時有一位宮嬪娘,是漂亮的小個子,又特別善舞。李煜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細帶纓絡,金蓮中作品色瑞蓮,讓娘用布纏腳,把腳纏得小而且弓起來成新月狀,穿上素襪,在蓮中跳舞。唐鎬有詩「蓮中花更好,雲里影長斷」句,描寫的就是娘。經她一宣傳,閨秀們紛紛學習,腳以纖細成弓形為妙,遂成為時髦,就像現在姑娘們時興燙發穿高跟鞋乃至隆胸那樣,一直傳了下來。但也有纏足始於漢一說。此說見於《古今筆記精華》(卷二《事原》)。作者既承認「陶宗儀之說未為無見」,同時又據漢《雜事秘辛》中「保林吳女句奏言,乘氏忠侯梁商女,足長八寸,跗豐妍,底平指斂,約縑迫襪,收束微於禁中」這段話判斷說,「漢尺小,八寸合五寸余,婦人纏足始此其來尚矣」。據隨大流的觀點看來,同三寸金蓮比,半尺長能稱小腳,《古今筆記精華》說似嫌牽強,纏足的發明權恐怕得歸李後主。
果然,從宋代開始,就不難讀到寫纏足的句子,如「但知勒四支,不知裹兩足」(徐積)就是。蘇東坡有一闕《菩薩蠻》:「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臨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也講到裹足。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宣和末好鞋底尖,以二色合成,名錯到底。」到了明朝,小說筆記之類也寫到纏足了。張岱《陶庵夢錄·揚州瘦馬》記當時挑選妓女標准之一是檢查她們腳的大小:「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門裙幅先響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金瓶梅》寫西門慶去相孟玉樓時也有看腳的描寫。女僕宋惠蓮被西門慶玩弄,西門慶誇她的腳比潘金蓮的小,她很自豪,說潘金蓮的鞋子大得正好能套著她的鞋,這一來,惹得偷聽的潘金蓮更加妒火中燒,終於設計陷害了宋惠蓮和她丈夫。
宋惠蓮因誇耀自己腳小而被害,也有因嘲人腳大而遭殃的。朱元璋原本是個放牛娃小和尚,參加農民起義軍後討了個老婆馬氏,即是後來的馬皇後,是窮苦農家女,當然沒有條件纏足。相傳「露馬腳」一詞的典故就是出於坐在轎子里的馬皇後,因刮風掀起轎簾而被人發現了她的大腳。於是,好用隱語開玩笑的南京人,在某年元宵節掛出一幅漫畫,畫的是一位女人赤著大腳,懷里抱著一個大西瓜,引起全市轟動。朱元璋微服出行,也看見了。他馬上就看出漫畫的惡毒用意:「懷(淮)西(瓜)婦女好大腳」,矛頭直指馬皇後。十足的現行反革命!一時查不出作者是誰,朱元璋乾脆降旨把那條街的人全殺掉。事見徐禎卿《翦勝野聞》,他大概不敢造謠。
『捌』 女人裹腳始於何時,誰發明的
裹腳也叫纏足,始於五代末。從地下發掘的文物和古文獻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一形制,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期間,一味沉緬於聲色、詩詞、歌舞之中,整日與後妃們飲酒取樂。宮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兒,後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條,善於歌舞,受李煜的寵愛。李煜詔令築金蓮台,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纓絡,台中設置各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中,迴旋有凌雲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後,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為自然,美不勝收了 。時人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
女人裹腳不是從清代開始的,一直上推,大約產生於五代或宋初。反正,唐朝人不裹腳。裹腳之風興盛於明清。
宋朝時只有高貴女人才裹腳,普通婦女是不裹的。而且當時對裹腳的要求只是纖直,還不至於到後世傷筋動骨那麼厲害。
據說,古代女人裹腳是因為南唐後主李煜喜歡觀看女人在「金制的蓮花」上跳舞,由於金制的蓮花太小,舞女便將腳白綢裹起來致腳彎曲立在上面,跳舞時就顯得婀娜多姿,輕柔曼妙,本來是一種舞蹈裝束,後來慢慢地從後宮向上流社會流傳,在以後,民間女子紛紛仿效,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習俗,成為一種病態的審美。
『玖』 誰創造了纏足惡俗
關於纏足,一般認為是源自「步步生蓮」的發明者是南北朝時期的南齊皇帝蕭寶卷。將「纏足」這個陋習發揚光大的是南唐後主李煜。
魏瓔珞的報復電視劇《延禧攻略》開篇的一幕:
魏瓔珞與一眾准宮女在進宮的路上,同伴吉祥由於不慎弄翻水桶,水將准備選秀女的烏雅青黛的衣服濺濕。憤怒的烏雅青黛為了報復,要吉祥用手來賠她的衣服,她踩著吉祥的手以示懲戒。看不下去的魏瓔珞提吉祥出面,在烏雅青黛的鞋底用香料塗抹,當烏雅青黛邁步時,在地板上印出了蓮花的圖案。喜出望外的烏雅青黛看到圖案後大喜,放過了了吉祥。
宋朝統治者的推波助瀾,對纏足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宋朝皇室和上層社會開始流行纏足,《鶴林玉露》曾記載過這樣的懸案:
宋徽宗有女名叫嬛嬛,靖康之難時被虜往北地,受盡苦難後死於北國。後來有人冒名前往臨安宋高宗皇宮認親,在驗身時,該女並非三寸金蓮而是一雙大腳,但是該女子解釋為:受金人驅使,光腳行走所致腳大。
"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顰蹙曰:金人驅迫,跣行萬里,豈復故態。上為惻然。"
後來宋高宗生母韋氏被放歸,才知道趙嬛嬛已經命殞北國。經大理寺審查該女子冒名頂替一事才真相大白,該女子被斬首。
蕭寶卷是個誤國誤民的昏君,潘玉奴是個奸妃,李煜雖然是個文藝青年,可是不是個好皇帝。一個亡國之君藝術修養再高,卻無心國政,害了國家也害了自己。所以乾隆見到「步步生蓮」時,第一反應當然是怒不可遏。烏雅青黛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了代價。
在歷史上,不務正業的皇帝還真不少,宋朝有宋徽宗是個丹青高手,元順帝和明朝天啟皇帝木匠手藝都快趕上魯班了。他們比誰都聰明,只是投錯了胎,不該生在帝王家。
纏足是一種陋習,不僅摧殘了女子的身體,也讓古代女子的思想受到了禁錮。纏足的出現,讓社會產生了一種畸形的審美觀,把玩「三寸金蓮」成為一種變態的時尚。
直到民國成立後,纏足才被徹底禁止。
『拾』 纏足是誰發明的
不是說是趙飛燕那個掌心舞開始流傳下來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