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所有字都是古代人創造的嗎
目前我們使用的漢字是簡體字,是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繁體字簡化的。准確講古人創造了繁體字,現代演化成簡體字。
❷ 古代人的說話的方式
1、先秦時期文言文和口語一致
大約在先秦時期,文言文還是和當時的口語一致的,與現在傾向使用雙音節詞不同,當時的漢語里單音節詞占據上風。《論語》《孟子》這類,可以說就是當時口語的實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當時說話,就是這么個腔調。
2、兩漢時期出現脫節
大約在兩漢時期,口語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離。中國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漢揚雄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除了以通語解釋方言以外,還注重以今語解釋古語。《方言》卷一就記錄:
(大意為:假、熾、懷、摧、詹、戾、艐這些詞,都是「至」的意思……是從古語分化出來的不同說法,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通用了。)
雖然文言文和口語都在發展,但前者遠遠跟不上後者的速度,距離越拉越大。可惜由於反映當時口語文獻遠沒有文言文獻那麼豐富,中古時期漢語口語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間。
3、唐代出現白話文
這種情況在唐朝出現變化,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佛教的大發展。由於潛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於方便傳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譯的佛經和佛教故事多使用當時的口語,成為早期白話的重要來源。
4、宋代文言徹底脫節
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語已經完全脫節。當時的讀書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達一般口語要說的意思。
宋朝的文人和學者們有時也使用白話文。譬如蘇軾最愛用「呵呵」,在給摯友兼親家文與可寫信時、在給同事和文友鮮於子駿寫信時、在給「河東獅吼」男主角陳季常寫信時,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大儒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點評史書時也是一口白話:「南北史除了通鑒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宋人的日常對話,就是這么通俗。
5、元朝口語普及
到了元代,由於漢語並非統治者的母語,很多時候連皇帝的詔書也直錄當時的口語。《長春真人西遊記》記錄了一篇成吉思汗寫給丘處機的詔書,全文如下:
宣差都元帥賈昌傳奉成吉思皇帝聖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路上炎熱艱難來,沿路好底鋪馬得騎來么?路里飲食廣多不少來么?你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你來么?下頭百姓得來么?你起身心裡好么?我這里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6、明清時期
明清,白話小說諸如《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等等,不勝枚舉。皇帝批復奏章用大白話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聽說沿海有倭寇來犯,怒而下詔:
「告訴百姓每(們),准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相比之下,雍正對年羹堯的那一份表白,是不是顯得柔腸百折了許多。
7、五四白話文運動白話文取代文言文
書面語和口語發展的雙軌發展,文言文和白話文對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才終結。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語」等,吹響「白話文運動」的號角,終於讓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了漢民族的共同書面語。
❸ 古代人的字是怎麼來的
古人的字大多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輩或師長取的。
古人取名後仍要取字的原因:
1、取字表示進入成年,可以男婚女嫁,結婚生子了。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是男子在20歲行冠禮時加字,女子在15歲行笄禮時取字。
略有不同的是,笄禮是女子在訂婚以後出嫁之前舉行的,如果一直沒有訂婚,20歲時舉行也可以。
2、取字是為了尊重的需要。
《儀禮·士冠禮》上說:「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認為,名卑字尊。成年之後,朋友等人如果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所以要稱字。
3、取字是為了避諱。
古人如果名字犯諱的話,就避用其名而稱其字。如房玄齡等人編撰《晉書》時,為了避唐高祖李淵諱,就避名稱字,所以公孫淵就稱公孫文懿,劉淵就稱劉元海,褚淵就稱褚彥回。
取「字」由來:
「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現代則已經很少人使用了。
人於本名以外還要有表字的規矩,也是傳統中國姓名文化的一個特色,這在世界范圍內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說它是制是禮是俗,都未嘗不可,因其亦是"周公制禮"的一部分,和古代社會成員的成年禮俗結合為一體。
所謂:「加冠稱字",具體一點講,名在人生三月便取定,而字則要等進入成年後才取,由成年禮上制定宣布後使用。因此,成年禮也就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命名禮,或叫稱字禮,意義十分重大。
依周公制禮,成年禮因男女區別有不同稱謂,男曰"冠禮",又叫"加冠",行禮的過程比命名禮更為莊重、繁瑣。
簡單地說,就是男子到了20歲時,要在宗廟所行儀式中,將頭發盤起來,戴上禮帽(即"冠"),然後再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給取一個表字。
女子的成年禮曰"笄禮",又叫"加笄",也是把頭發盤結起來,加上一根簪子。兩周時女子"加笄"禮一般在15歲時舉行,所以人們每謂"及笄之年"代指女子從14到16歲這個年齡階段;而用"弱冠之年"代指男子接近20歲時。
兩漢以後,加冠稱字的年齡段有提前趨勢,多半在15-16歲時舉行,加笄禮則趕在結婚前行之。女子是否在加笄時便稱字?難以一概而論。
漢晉以後,男子稱字范圍不斷擴大是歷史趨勢,直到民國時,幾乎所有成名人物都有表字。
我國有些少數民族至今還有兩次取名的習俗,第一次在出生後,第二次在訂婚或結婚時,也是成年標志,其意義與古代行冠禮、笄禮相同;反倒是漢族文化圈內;加冠稱字已成昔日黃花。
❹ 人類怎樣創造的神話傳說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因為當一個民族漸漸發展,開始對世界和自己的來源問題感到疑惑並做出各種不同的解答時,這正標志著文明的產生。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現代人看來,都是些似乎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可是,對初民來說,卻是合理的解釋。他們對這些「神話」不斷地進行不自覺的闡釋和發揮,一代傳一代,他們都堅信這就是宇宙、人類、自然萬物的起源。神話反映了原始人對宇宙、人類本身的思考及解釋。什麼是神話?馬克思做過很精彩的闡釋:「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的實際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因此,神話可以說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它往往藉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
神話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開辟神話、自然神話和英雄神話。
開辟神話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觀,用采解釋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類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會有這一類的神話,甚至有些還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說關於造人,這本書中的《女媧創造人類》、《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羅米修斯分別是中國、希伯來民族和古希臘的造人神話。有意思的是,它們都認為人類是神用泥土造出來的。不同的僅是造人的神,在中國,是女媧;希伯來則是他們信奉的耶和華上帝;古希臘神話中則是普羅米修斯。他們都是些對人類充滿慈愛和關懷的神。為什麼各個民族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人是泥土所造的呢?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有人戲說這是因為人身上的泥永遠都搓不完,仔細一想這種可能也不是沒有。
第二類屬於自然神話,是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解釋。像《女媧補天》、《仙山的傳說》、《精衛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蜘蛛和蜘蛛網》、《愛歌》、《太陽和月亮為什麼住在天空》等,對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風雨雷電、蟲魚鳥獸,乃至回聲這樣的自然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做了很美麗的解釋。
數量最多的是第三類——英雄神話,這類神話產生比前兩者稍晚,表達了人類反抗自然的願望,同時,也可說是人類某種勞動經驗的概括總結。這時候,原始人類已經不再對自然界產生極端的恐懼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開始把本部落里具有發明創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加以誇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國古代的神農、黃帝、堯、舜、禹、後稷等。這里選編了《誇父追日》、《寒冰上的棄兒》、《舜感化了弟弟象》、《鯀和禹治理洪水》。
中國古代神話散見於各種書籍,其中現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經》。像《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經》。另外,女媧補天的故事見於《淮南子》、《列子》,女媧造人則出自漢代《風俗通義》,《盤古開天闢地》來源於《述異記》的記載。另外,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話故事。
西方的神話則更加豐富了。古希臘神話是成體系的,神與神的關系復雜而且完整,主要見於兩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還有《神譜》、《變形記》等,以及古希臘的
悲劇和喜劇。古羅馬的神話多是承襲希臘神話的,只改了人名。如宙斯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朱庇特;天後赫拉則為朱諾;雅典娜稱密涅瓦。著名的愛神維納斯,在古希臘神話中原名阿佛洛狄忒。本書有六篇古希臘與古羅馬神話,都是些非常知名的故事。其中表現的神都有和凡人相似的性情,像宙斯的殘暴,很像人間的君王。朱諾(赫拉)的嫉妒,雅典娜的智慧,表現得淋漓盡致。
古代希伯來神話來源於《聖經·舊約》,本書所選四則故事(《世界最初的七天》、《亞當與夏娃》、《挪亞方舟》、《巴別塔》)全都取材於《舊約》第一篇《創世記》。內容都和希伯來人所信仰的上帝耶和華有關。由於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上述的神話故事在西方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對西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我們必須對這些神話有一定了解,才能明白西方文明的文化背景。
何謂神話?是單指神佛、英雄們的故事嗎?在學術上,學者們所謂的神話,是指敘述人類原始時期,也就是人類演化的初期所發生的單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傳者對這些事件、故事必須信以為真,而學者們就是根據這個定義以區別神話與傳說、神話與民間故事之間的不同。
❺ 古代沒有電,古人們的「電」字是怎麼創造的呢
古人用不了電,沒有電燈,難不成還沒有閃電嘛。這個問題,是搞反了因果關系,正確的關系是:中國人的祖先,先發現了閃電,然後創造出文字“電”來表示閃電。很多很多年之後瘋狂的富蘭克林以身試點,發現了電流,後來威廉吉爾伯特用單詞“electricity”來描述電,這才有了現代意義上所講的電。然後,中國人在古來的文字中,找到了“電”這個字,來與之對應,要不然你總不能說重新造個字吧。
小結
電,最初就是單純的代表閃電,古人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電流”,那時候電的含義相對狹小,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電”的認識越來越深,電的含義才被擴大了。
❻ 古代人是怎麼拍
理解迷信
------------------------------------
盡管我受過正統的唯物主義教育,最近還是從事了一回"迷信活動"。
五月下旬我在安徽農村搞調查,和一位承包魚塘的農民聊了半天。我聽他講自己這十多年的經歷——在北京賣菜,然後賣魚,再回家養魚,賺了數以10萬計的辛苦錢。這是一位瘦小的中年人,小學文化程度,和氣而小心,看起來有點靦腆。村幹部說,如果他不賭博,日子過得還要好。他在賭場上輸了總有10多萬。村幹部當著我的面追問他:你今年又輸了多少?他不好意思地答:"7000。"
我對他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好感,他說他和他老婆兩個人,乾的是北京十個人乾的活。起早貪晚,養豬養雞養魚種稻,建立起來一套生態農業的生產模式。他掙的錢太干凈了,我不願意看到他拿自己的血汗錢打水漂。於是我端詳了他一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他:"你的命里沒有橫財的運。你的晚年可以過得很好,但是有一道凶紋懸著,追求橫財有家破人亡之禍。"這位農民聽了滿臉肅然。村幹部和我的同事也滿臉敬意。後來,我的同事反復請我給她看看相,我說我是瞎說八道呢,古人所謂"神道設教",目的是勸人改惡從善。你需要我勸你改惡從善么?
話雖如此說,但我相信,這番包含了凶吉預言的勸戒,那位農民會記一輩子。對此我有切身體驗。
20多年前,我去一個山村勞動。村裡的民兵排長和我關系挺好,晚上便拉著我,偷偷去找一位富裕中農看相。那個老頭盤腿坐在炕上,就著油燈端詳了我一會,說:"一滿星,想當兵。"然後問我對不對。當兵是當時多數年輕人的理想,但不是我的理想。我那時很左,滿腦袋毛澤東思想,我的理想就是上山下鄉,干一番改天換地的事業。但我不好意思說他說得不對,就胡亂點了點頭,說對對對。其實在我心裡,半信半疑的玩笑已經染上了輕蔑。那位老頭又看了看我的額頭,接著說:"天肖(音),克父母。"前兩個字我沒聽懂,後三個字我聽懂了。我問他什麼時候克,他說二十四五歲。我問怎麼辦,他說,你家當院的大門上,有一顆大釘子,拔下來就好了。我家住在機關大院的宿舍樓里,哪裡有什麼當院?我心裡更不以為然了,就應付說,好好好,要是不管用我來請你。最後老頭向我要了一斤糧票。
那是毛澤東思想所向無敵的時代,是"妖魔鬼怪"被徹底掃盪的時代,我根本就不信那個富裕中農的胡說八道。從邏輯上說,他也確實在胡說八道。按說這事笑笑就算完了,沒想到,六七年之後,在我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位老頭的預言。那時我在大學住校,特地囑咐我弟弟注意大門上的釘子。每個星期我回家的時候,經常要看看樓門和家門上有沒有大釘子。我怕老頭的預言應驗。當時的心理似乎就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人類不懂的東西很多,別真出什麼事。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懼。這種恐懼和擔心,直到我過了25歲才徹底打消。當然,什麼事也沒有出。可是這種預言對我內心的影響卻是真實有力的。將心比心,我估計深受算命看相之類的預言影響的人,數量不會太少。
昨天半夜,一個朋友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讓我幫他出主意。他是一家賓館的老闆,他發現自己的員工普遍貪污,從領班到服務員結伙盜竊。本來給顧客的優惠,被她們自己裝進腰包。本來是自己上門的客人,被她們說成是計程車司機送來的,按照規矩給那些司機的提成也進了她們自己的腰包。這位老闆最近連續解僱了三個員工,一個是有上述行為被他發現的,一個是涉嫌盜竊顧客財物的,一個是負責買菜卻貪污菜款的。他說他不知道該怎麼好了:"我也不能把她們都開了,都開了誰來幹活呀?"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他的工資給得太低。我說你虐待員工吧?他說他們的工資標准屬於中上等,絕對不低,他對員工也彬彬有禮。我說你監督不嚴吧?他說規章制度和執行情況都很嚴格,但是你不可能整天盯著她。只要有一點空子她就貪污,而一點空子也沒有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說你為什麼不逐步換人呢?他說換過人,新來的還是這德行。這時我想起了西方經濟學的經濟人假定:人是理性自利的,人們都要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只要貪污的風險不大,貪污就是他們的最佳策略。我說,那你就認賬吧,她們貪污是很自然的事情,別大驚小怪的,這是你必須付出的成本,只要別太過分就行。你就把這筆錢當成管理費用吧。他想了一會,說,也只好如此了。
話雖如此說,回頭細想,總覺得有點不對勁。為什麼這里一點道德因素也沒有呢?我們面對的畢竟是有尊嚴和良心的活人呀。我問自己:如果我是那些員工,我會貪污么?我確信自己不會。我可能偷懶,但絕對不會貪污,連想都不會想。那麼她們為什麼與我不同呢?也許,她們覺得自己那麼做很合理?譬如,按照馬列主義的說法,老闆是剝削者,她們是被剝削者,剝奪剝削者並沒有什麼不道德的等等。或者乾脆連這種自我辯護都不需要,有便宜不佔王八蛋?
今天早上起來去上班,我買了一份剛出版的1999年7月9日的《南方周末》,在第十四版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黑"木耳暗訪報告》。一位名叫劉根林的山東好漢,一次吃了劣質黑木耳嘔吐,便自費追蹤這劣質黑木耳的由來。他在安徽渦陽的兩個鎮數十個村莊見到了大規模的假貨加工。在河北大城縣的某村莊看到家家戶戶用硫酸鎂等有害物質加工黑木耳,目的是增加分量和以次充好。他在黑龍江的木耳產地也見到黑木耳摻雜摻假。如此大規模的假貨害了中國顧客的健康,也害了俄羅斯顧客的健康,俄羅斯已經不從中國進口黑木耳了。我估計許多中國顧客以後也不會再買黑木耳了。
這就是說,報復最終會落到整個黑木耳產業頭上,大家的飯碗都要砸。為了自身的長遠利益,最合理的抉擇應該是停止造假。但是團體理性與個人理性在此發生了沖突。每個造假的個體都有理由在最終的報復來臨之前,努力撈上最後一把。反正自己不撈別人也要撈,這個產業早晚是要完蛋的。這種個人想法顯然是合理的,於是這個產業就會真的完蛋。市場機制並不能擺平個人眼前利益和團體長遠利益的沖突,負責這件事的應該是法律道德宗教之類的東西。在黑木耳產業里,我們顯然看不到這類東西。
劉根林看到的景象,家家戶戶公然傷天害理的景象,有一種驚心動魄的壯觀。一個人偷偷干點傷天害理的事情,這在任何時代和任何地方都不希奇。一個村莊一片地區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大幹,我們就很有理由懷疑,整個社會還有沒有道德良心這種東西。這樣的社會和人群在我看來是很希奇的。他們為什麼這樣干呢?他們如何為自己辯護呢?劉根林的文章里沒有說。我猜想,自我辯護之類的需要恐怕只是我的需要,未必是他們的需要。他們大概也是信奉"有便宜不佔王八蛋"的人。不過,如果一定需要找一個辯護理由的話,我也能替他們想到,這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滿世界都是貪官污吏,倚權仗勢巧取豪奪,老百姓弄點假貨賺點錢養家糊口,總比戴著大蓋帽明搶道德多了。
如果我遷居到這樣的村莊,我能拿出什麼樣的理由來勸阻呢?為人民服務?笑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神經病。"五講四美三熱愛"、爭當"四有新人"?大傻帽。天理良心,損陰德折陽壽,傷天害理,不得好死,斷子絕孫,下十八層地獄,除了這些古人的話,我想不出什麼更有力量的說法。我好像出了毛病,或者是我們現在的意識形態出了毛病,很容易就能找到替損人利己的行為辯護的理由,但是卻找不到有力的反對理由。天理良心,這是宋明理學的東西,被幾百年來的英雄好漢斥為假道學的東西。損陰德折陽壽下地獄,這是迷信,傳媒們正在起勁地反對著。反對了,打倒了,然後呢?光天化日之下還剩下什麼?
明清兩朝所有州縣衙門的頭門內,南道之上,都立著一塊碑,上邊刻著十六個字,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叫戒石銘。這句話是很有分量的。說你的俸祿就是民脂民膏,這已經規定了你與人民的基本關系。說欺負小民天理不容,這又宣布了惡行將要導致的結果。這是一個無法確證的結果,所謂抬頭三尺,即有神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話在那時人們心目中的分量,絕對不同於現在的說笑。這種神秘的威脅是永遠無法證實,也永遠無法打消的,它永遠是一把懸在貪官污吏頭上的劍:欺壓百姓不得好死。就算得了好死,地獄里也有油鍋等著你。你可以不信,但是又不敢完全不信。就是"迷信"的力量。我們可以說這是神道設教,說這是胡扯,但是你發明一個既不胡扯又有威懾力的說法試試?
我們還沒有建立一個能夠保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人間制度。我們看慣了好人倒霉和惡人得勢。這就是"迷信"生根開花結果的沃土。"迷信"斬釘截鐵地告訴你,天下的事情終究是公平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善行必得善報,惡行必得惡報。現世不報來世報,活著不報死了報。所以馬克思說,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被壓迫者就在這種關於來世的想像和期待中,對虛無飄渺的報應的信念中,得到了替代性的安慰。反過來,壓迫者也感覺到了一些威脅和不安。如果一報還一報可以延伸到陰間,延伸到死後,這畢竟叫作惡者心裡有點不塌實。如果說這種信念不好,需要批判,那麼,剩下的恐怕將是另外一種無所顧忌的更糟糕的信念:損人利己佔了便宜,不佔白不佔。與人為善吃了虧,虧了也白虧。這是鼓勵害人的信念。如果我們企圖將惡人心裡的最後一點不塌實也鏟除干凈,卻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建立遏制惡行的機制,那你到底在干什麼?
明清小說里充滿了因果報應的故事。那是一個漸漸脫離血緣和地緣關系,逐步進入市民社會的時代。在那個充滿了陌生人的世界裡,害了人可以一走了之,不像在親戚間和村莊里那樣結下了躲不開的三代深仇,讓人不得不瞻前顧後。在這種現實的報復難以實行的情況下,就需要創造出某種想像中的約束。皇上和官僚集團不能提供公正,說故事的人就編了出來。他們津津樂道,一頭願說,一頭願聽,這類故事流傳甚廣。這便是社會心理正在尋求報應均衡的表現和證明,也是儒家正統意識形態的補充和變化。這種變化正在努力以一種"迷信"的方式解決正統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解決不了的問題。
總之,這是解決問題的努力,在意識形態層面上的努力。也是原來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失效的證明。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又一個祖宗們未完成的努力,是多次努力的中斷,是一片又一片的廢墟。關帝廟塌完了,戒石銘拆掉了。過去的問題仍在,過去的努力卻消失了。目前的意識形態舞台上,仍進行著迷信討伐戰,而最終決定勝負的,大概是台下和後台的現實世界裡發生的事情。
❼ 古代先人是怎樣創造文化的
文化並不是主觀創造的,而是因為客觀需要發展出來的產物。
文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既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也是為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的。
首先,文化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尤其主要是為了滿足人的高層次需要而產生的。眾所周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得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或在上述五層次之外又加上求知和理解的需要與美的需要而成七個層次。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層次需要主要為生理性、物質性需要,而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及美的需要等高層次需要則為心理性、精神性需要。滿足心理性、精神性需要的產品直接就是文化產品,尤其是哲學、宗教、藝術、倫理等人文文化產品。滿足物質性需要的產品雖是物質產品,但物質生產離不開科技,也離不開對生產活動的組織管理,仍直接需要科技文化產品,並間接需要人文文化產品。筆者創立的「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理論」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又作了完善,認為人與其它事物一樣,天然就具有自我保存和自我顯示的傾向,即有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自我保存和顯示的需要為原生需要,由二者構成其它一切需要。因顯示以自身的存在為前提,自身不存在了,也就無從顯示。故自我保存的需要主要為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的低層次需要,多為生理性、物質性需要,而自我顯示的需要,即想受到重視、尊重,都想出人頭地、位高權重、控制他人、功成名就、萬世流芳等等一系列需要,則主要為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的高層次需要,多為心理性、精神性需要。不過楊英法認為馬斯洛「下一層需要的滿足是上一層需要產生的條件,低一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後,才會向高一層次的需要發展」的說法並不確切,實際是人都會力求高低層次的需要同時滿足,但在不可兼得時則大多會舍高就低。馬斯洛七個層次的需要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這些低層次的需要主要是保存本能的體現,而獲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這些高層次的需要則主要是顯示本能的體現,但其實都是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的復合。如生理需要這一最底層的需要顯然主要表現為保存本能,但也有顯示本能作用的因素,比如幾個人坐在一塊兒吃飯,總是讓位高年長者坐在主位,位低年幼者坐在下位,總是讓位高年長者先動筷子,喝酒舉杯時也總是讓位高年長者的杯子位置高一點,這就顯示了吃飯者的地位、年齡、資望。穿衣主要是為保暖、防曬,主要表現為保存本能,但人穿衣又都要求顯示自身的美麗及身份地位的高貴,也包含著顯示本能作用的因素。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一最典型的高層次需要及美的需要這一最高層次的需要,主要表現為顯示本能,但也體現著保存本能的作用。因功成名就、位高權重後,便衣食不愁,財源滾滾;即使畫畫這一典型的美學活動,也是畫家謀生的手段。保存本能和顯示本能雖體現著高低層次的差別關系,但更重要的是橫向要素組合的關系。因此,人的心理性、精神性需要雖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日益迫切,但在生產力落後的遠古時期也是存在的,只是因條件不具備而潛伏下來而已。一旦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出現剩餘產品的時代,文化也就產生了。
其次,也是為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的。調解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需要制度、倫理,調解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需要哲學、宗教,而制度、倫理及哲學、宗教,都屬人文文化產品。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通過物質生產活動進行的,直接需要科技文化產品,但也間接需要人文文化產品。這四種關系的處理伴隨著人類的全過程,但在生產力落後的遠古時代,對這四種關系的處理尚無明確的意識,只有朦朧的、混沌的意識,一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這四種關系出現清醒的意識,尤其是對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有了清醒的意識,文化也就產生了。
人類的進化史可明顯印證關於文化產生的上述觀點。舊石器時代,人類雖已知用火,但僅能打制粗糙的石器使用,以漁獵和採集為主要生產方式。終日凄凄惶惶求生存之不暇,談不上有意義的文化活動。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石器由打制改良為磨製,並分化為各種專門用途。更重要的是農業與畜牧兩種新型態經濟生活的開始,將天然植物的種子加以人工的播種、培育;把野生的獸類加以馴服、飼養,使其繁殖。這次重大的變革,改變了人和自然的關系,把人類由只知從大自然攫取食物的自然的寄生者,轉變成食物的培育者與生產者,減輕了人類對自然食物的依賴,提供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的生存有了比較可靠的保障,心理性、精神性的需求逐步顯現。隨著剩餘產品的出現,人類開始有餘裕從事文化活動,從而導致文化的產生。
人生活於自然之中,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出於這種需要,科技文化產生了。如,為了記錄農作種子數量、農作灌溉的用水量,為了記錄禽畜的數量,數學產生了;為了適時播種、澆水、收獲,需要掌握四季變化,天文學產生了;為了建造宜居的房屋,縫制宜穿的衣服,做出可口的飯菜,得到甘甜的飲水及出行的方便,等等,建築技術、紡織技術、染整衣料的配方、柔化皮革的技術、織網捕魚的技巧、製造舟車的技術、騎乘技術、駕車技術、航海的技術,等等一系列技術也產生了。
人活於世,總要與社會、他人打交道,需要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如果說在人煙稀少、社會關系極為簡單的遠古,對這兩種關系的處理還不是很迫切的話,那麼隨著人煙的稠密、貧富分化的顯現,尤其是定居生活的出現,所有權問題開始顯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對這兩種關系的處理就一刻也不能離開了,這就導致語言文字學、制度倫理等人文文化的產生。如,為了相互交流,語言文字產生了;當人類開始定居之後,為了確定土地的歸屬,所有權等法律、制度意識出現了;為了協調好聚落內部的關系保持聚落內部的團結協作,為了處理好與其他聚落的關系,避免戰亂,求得和平的生存環境,倫理、制度產生了;為了消滅強敵,擴展生存空間,軍事學及相應的組織管理知識也出現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日益逐漸顯現,對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有了明確意識,時常體會到自身的渺小和命運的難以捉摸,感到惶恐不安,為了心靈安定,求得精神寄託,宗教、哲學產生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理需要等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人對美的需求日益強烈,一方面是力求在穿著、居住環境及吃食上力求體現美感,另一方面是力求通過音樂、美術等專門的藝術活動或作品求得美的享受。這樣,美學也產生了。
文化產生之後,其發展歷程是個由社會精英群體向社會大眾不斷擴展的過程,是個商業化程度逐漸加深的過程。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廣大勞動者既沒有足夠的剩餘時間來進行精神享受,也沒有足夠的文化素養進行精神享受,更沒有足夠的資訊手段來獲得文化資源。文化活動基本上僅屬於少數社會精英群體的事情,且與宗教和政治緊密相連,主要是一種意識形態而非商業行為。社會精英群體雖擁有大量上乘的文化產品,但很少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之後,社會大眾有了較多的空餘時間,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養,能夠進行文化的創作、展演、傳播及享受等活動。特別是由於紙、印刷術等大眾傳媒的出現,社會大眾也可以較為方便地獲得各類文化資源,這樣文化產品便走出社會精英群體的殿堂,成為社會大眾消費的對象。文化的創作者、經營者更多考慮的是社會的接受、歡迎程度,能為自身帶來多少經濟回報,使文化產品具有了明顯的商品素性。
❽ 古人是怎麼認識「人從哪裡來的」,「神創論」又是什麼
古人認為人是有女媧捏造的,女媧用泥土捏成了許多男人和女人,後來這些泥人都活了,就成了現在的人類。西方說是上帝用泥土造出了一個男人亞當,從身上扯下一根肋骨就造成女人夏娃。後來繁衍生息才有了人類。
這些都是中外古代人類,在面對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各個地區未了滿足好奇,各自編的神話傳說。現代科技慢慢發展了,各國科學家都有了研究。被公認的研究成果就是,人類是由猿猴慢慢進化而來的。從低級到高級一步步進化成人的。
所以說古人對自己出身灌注入神話,這也是被古人普遍所接受的。
❾ 古代人是怎樣造字的
倉頡
倉頡也稱蒼頡,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但普遍認為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❿ 西方古代認為人是誰創造的
上帝。或者亞當和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