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水字的故事

創造水字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7-27 23:55:19

『壹』 第一個造漢字的人的那個神話故事名是啥

第一個造漢字的人是倉頡,在我國古神話中叫倉頡造字。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1)創造水字的故事擴展閱讀:

倉頡造字的故事: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 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

倉頡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

『貳』 誰有關於水字的故事求 急急急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人的本色應該如此,崇尚見義勇為,助人為樂之義舉;鄙薄見利忘義,忘恩負義之惡行。
有兩位好朋友在一起出遊時,一位不小心將另一位的手劃破,連忙說對不起,受傷者笑著說沒事兒,便在沙漠上用手指記下:「今天我的好朋友將我的手劃破。」又一次,當他腳不小心拐了時,他的朋友細心地呵護照顧他,直到他的腳慢慢地康復。他用刀子在石頭上刻下:「今天我的朋友幫了我。」他的朋友疑惑不解地問他為什麼時,他說:「寫在沙漠上是為了讓風幫我淡忘昨天的不快,刻在石頭上是為了讓歲月幫我銘記你對我的幫助。」

『叄』 造字的故事

造字的故事
不是倉頡造字的故事! 急需,不然要挨批!
展開
我來答有獎勵
suns30
LV.10 2017-09-21聊聊
倉頡造字
這算得上是老古話了。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
倉頡造字傳說
--------------------------------------------------------------------------------
04/01/2004/10:23 華夏經緯網
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勝負未分。黃帝准備改變戰術,叫倉頡把作戰圖拿來,倉頡一摸,身上帶的作戰地圖早已丟失,黃帝又氣又急,只好暫且收兵回營。
黃帝對倉頡說:「你是我身邊最聰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關頭把作戰地圖丟失?這是多麼大的過錯啊!」倉頡回答說:「黃帝,如今人多事雜,又要經常打仗,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傳令辦法實在難以應付。照這樣下去以後還會出更大的亂子。」黃帝問:「那該怎麼辦?」倉頡說:「只有一種圖,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用這種圖把你要說的話畫出來,人們都會照你的意思去做。」黃帝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便說:「好吧,今後邊你就不要隨軍打仗了,專門留下來給咱們畫圖造字吧!」
這下可把倉頡難住了。圖和字怎麼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過去了,眼看已到冬天,倉頡還沒有想出造字的辦法來,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只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准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里竄出來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只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心花怒放,回去後就把他的這個想法向黃帝報告。黃帝聽後笑看說:「我說過,你是個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飛禽走獸,都按照象形造出字來,我再頒布天下。」從這以後,倉頡每日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馬、雞、犬這些字都造出來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裡寫呢?寫在石尖上拿不動,寫在木板上太笨重,寫在獸皮上也不合適,這又把倉頡難住了。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一隻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把龜細看了一遍,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個「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時,爬進河裡去了。三年以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字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還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
從此以後,倉頡就命人捉到龜把龜殼都取下來,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看了很高興,命人好好收藏,並給倉頡記了一大功。傳說從這時起,我們中華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肆』 水從古代到現在的字有什麼故事

水,甲骨文。在造字時代,水流的源頭叫「泉」;石壁上飛濺的山泉叫「水」;由山泉匯成的水叫「澗」;山澗在地面匯成的清流叫「溪」 ;眾多小溪匯成的水流叫「川」 ;眾多川流匯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

『伍』 請問有關於漢字水的小故事

象形文,甲骨文字形,中間像水脈,兩旁似流水。水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稱,或表示水的流動,或水的性質狀態。
傳說:洛神是先秦神話中,黃河之神河伯的配偶,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洛神就是宓妃,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 《淮南子》中記載,伏羲氏之女洛神嫁於河伯為妻,但河伯不賢,與水族女神私通,洛神與後羿情深。河伯與後羿大戰於天庭,天帝震怒,將洛神貶落凡間。 在《西遊記》之女兒國的故事裡記載有喝了子母河水專生女孩的傳說。

『陸』 字的故事

羅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按禮儀向孔夫子下跪,請求賜予文字。此時孔夫子正在吃飯,口無二用,無法答復,於是用筷子夾了幾莖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帶回羅馬,就成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羅馬字母。
另外傳說,西方《聖經》里諾亞方舟的故事,在漢字里早有反映,說漢字的「船」字,左邊的「舟」就是諾亞方舟,而右邊的「八」與「口」,正是諾亞的一家八口。
漢字是先民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見鳥獸蹄遠之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創造的,體現了先民們審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獨特思維方式。今觀漢字,能從其演變窺得歷史人文。
「夫」———沖破天的氣概
甲骨文的「夫」生動展示了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從「大」,在「大」字上加一橫。「夫」表示已長大的人,一橫表示的是綰頭發的簪子。古時童子,即未成年的男子的頭發是披發,成年後,即到了20歲以後,男子要舉行加冠之禮,將頭發綰成髻子用簪子束在頭頂上。束發加冠後,表示男子成了「夫」,即大男子。由此可見,「夫」的本義是成年男子。其實「夫」表示這個男子已經成熟、長大。如漢賈誼《論積貯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飢。」其意思是說假如一個成年男子不耕種,有人就要挨餓。
古代稱身高一丈的男子為「丈夫」,「丈夫」就是大男子的意思。不過我們不要認為古人比現代人身材高,這是因為古制1尺約相當於今天的0.6尺,也就是說古代的大丈夫,即使是個子最高的人也不過2米。男子成年後,就要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因此「夫」引申為從事不同體力勞動的人。如《左傳•隱公元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其意思是諸侯和大夫要治理好自己的封地時,見到那些邪惡之事,就必須像種田的人見到田中的惡草那樣一定要根除。其中的「農夫」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男子。另外還如「漁夫」、「船夫」、「車夫」等。
對「夫」字,有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夫」是表示過了某一高度的人。其中的「大」是正面的人形,在「大」的上面加一畫,表示達到這一高度的人才可稱「夫」。《周禮•鄉大夫》中記載:古代的徵兵制度規定,國(都城)之男子七尺以上,野(相當於今之農村)之男子六尺以上,都可服役,即在徵兵的范圍之內。由此看來,當時徵兵的條件只看身高,而不論年齡。這就是《左傳》中為什麼記載有二毛(頭發已經發白,即年紀很大的)兵。
「夫」字的造型,不只表示一般的男子,它其實向人們展示男子中有志之士的風采。因此,有的學者認為「

『柒』 關於水的歷史故事

和歷史有關的話看下列文章吧:

長安八水的歷史與現狀
——兼及西安城市水資源安全初探
吳煥良 2007/05/26 西嶽論壇

[摘要]:長安,居關中「天府之國、土膏之地」,孕育周、秦、漢、唐之盛世,亦成就其千年帝都的特殊地位。數千年來,長安盪盪乎分流之八川滋潤著三輔大地,維系著長安的生存,與此同時,歷經千年開發的三輔之地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加之現代以來,隨著西安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八水也是滄桑盡變,物是人非。本文就「長安八水的歷史與現狀」作初步探討,重點針對近年西安地區的「水荒」現象探尋「長安八水」與古都供水的演變,以期能為今日西安城市水資源安全問題有所裨益。
關鍵詞]:八水繞長安 河流變遷 城市生態 水安全 和諧發展

一、導語
歷史上,長安地區山環水繞,環境優美,河川眾多,林木繁盛。戰國時期,《荀子•強國》篇贊關中有言:「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此時的關中號稱 「陸海」[1],足見其林木之饒。正是基於這種茂密森林植被所形成的良好生態環境,才有了「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鄗、潦、潏,紆余委蛇,經營乎其內。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2]*的勝景,「長安八水」這一盛名也第一次出現並為後世沿用不廢。正是這盪盪八川、奔流不止,才成就了關中山川秀麗,物產豐饒,處四塞之內,儼然天府之國。[3]漢初東方朔曾講過:「灃、鎬之間,號為土膏,其價畝一金」[4];唐杜佑《通典》亦有言:「雍州之地,厥田上上。」[5]
長安的建都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代。西伯姬昌率周人自岐下東徙,於灃河西岸新建都城,名之「豐」[6],此為公元前1059年[7],這是長安地區第一個國都。從此,先後有秦、西漢、隋、唐等六個統一的王朝和七個政權建都於此,前後相繼共有一千一百二十五年。[8]一個城市作為國都能延綿千餘年,古今中外,唯我長安。個中緣由也非三言兩語即可道明,但關中地利、長安八水不可不謂其重要基礎,長安的運輸、灌溉、以至軍事防衛皆與八水相關,故述及長安,不可不談及「八水」。
天府之地,因山水之利,三千多年前的先民便在這片土地上勤於耕稼創造了燦爛的周文化,《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遠古時代,先民們便引水作渠,以溉農田,也正是在這豐饒的土地上,才會有「文王作豐,武王治鎬」』[9]的出現,周,也成為立國於這片沃土上的第一個王朝,與此同時也開創了長安一千餘年的國都史。
秦立國關中,都渭北咸陽,後因其人多地狹[10],意欲南進,故於渭南上林苑營建新宮,阿房「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尚僅為新宮前殿 [11]。只可惜,始皇帝沒有預見到二世而亡,此構想亦付之東流,未能成真。漢劉邦據關中四塞以制八方,「扼天下之亢而撫其背」[12]。都城亦建於灃、渭、灞三川之間。後雖經亂世,長安屢為戰場,兵火頻繁,城亦殘破不堪都之,即使這樣,隋文帝代周自立後,也僅僅是於「漢故城東南」建新都更名「大興」而已,仍未棄關中而另尋它地。唐承隋制,更「大興」復為「長安」,亦都之。東臨滻、灞,西濱灃、滈,北據涇、渭,南抵終南山下。唐後,長安不復為都,城郭漸廢,漕渠傾圮。但仍舊是西北要地,關中雖不復「天府」之國,仍不失為豐饒之地。
三千多年長安的富足,千餘年的盛世帝都,這盪盪奔流之「八川」可謂功不可沒。可以這樣講,正是有了這奔流不息的「八川」才成就了千年古都——長安。司馬相如提出的這「八川」之名也為歷代所沿用,不獨為漢家所有。但我們今天看到的確另是一番景象,讓我們痛心,更讓我們心碎。這滋潤了廣沃的平原,孕育了偉大的古都,澆灌出燦爛文化的「長安八水」歷經滄桑變化,發生了巨大變化早已今非昔比,當年留連於「灞柳風雪」,漫步於「草堂煙霧」的先人們哪裡會想到他們的子孫會深陷「水荒」之中,當年盪盪並流的八川之水也不復存在,「秦川八水繞長安」的盛況只有通過那冰冷無情的文字進入我們的夢中。
八水今景實出我們意料之外,「天府」之美名早已讓與巴蜀成都,「陸海」勝景亦不復存在,作為借居古城西安的後學者,懷敬畏之情尋「八水」變遷之蹤痕,試圖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探尋八川並流的蹤跡。關於「長安八水」的文獻資料甚多,除去歷代正史中地理志,五行志外,諸如《三秦記》、《關中記》、《水經注》至清人顧祖禹所著《讀史方輿紀要》等,數千年來無有斷絕。相關的今人著述也有許多,但主要集中在以水利、環境等角度探討長安水環境與建都之關系,系統考證長安八水之變遷的著述不多,惟以史念海先生《環繞長安的河流及有關的渠道》[13]等幾篇文章作比較詳細的介紹,筆者所提出的這個問題,「長安八水的歷史變遷與西安今日水環境」,考察長安八水的歷史與現狀,以與當今西安城市發展的水安全關系,學人所作尚不算很多,但由於筆者所學基礎尚淺,囿於學識不足,不當之處敬祈方家指正,為盼為禱。
二、秦川八水繞長安
「秦川八水長繚繞,漢家五陵空崔嵬。」[14]韋應物的這句詩言簡意賅,短短十四個字就將古都長安自然景觀、風土人情高度凝練在這裡面。秦川八水即是自司馬相如所講「盪盪八水」之勝景,足以包含長安之自然形勝;漢家五陵又可窺得長安千年古都那深厚的文化積淀和遍布關中的古跡遺址。長安建城數千年不衰,為都亦有千餘載,如此經歷絕無僅有,屢遭兵火又屢有重建,歷久不息,古跡遺址遍布各處自足無需多言。本文主要就這「長安環繞之八水」的歷史與現狀作一探究,功力不足,難免錯誤不窮,還望方家指正。
講到「八水繞長安」,那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先應界定八水是哪八條河流。為我們所熟知的,算是最為權威的自然是漢賦大家司馬相如《上林賦》所描繪的「終始霸、滻,出入涇、渭;澧、鄗、潦、潏。」這也是最早將八川並舉,開歷史之先。我們不懷疑司馬長卿的記述,《上林》一賦氣勢恢廓,景物迷離,所講的「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亦為史籍所佐證。但畢竟司馬長卿是生活在西漢武帝時期,距今也有兩千多年,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八水也發生巨大變化。但歷代志書對於八水之名仍依司馬相如之言,以「涇、渭、滻、灞、灃、滈、潏、澇」為「八水」,似為不刊之說。順舉幾例:顏師古注《漢書》言: 「霸、滻、涇、渭、灃、鎬、潦、潏,是為八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所引「長安之地,潏、鎬經其南,涇、渭繞其後,灞、滻界其左,灃、澇合其右。此八川者,蓋灌輸所資也。」[15]盡管如此,但也有不同之言,潘岳《關中記•山水卷》關中八川所列即為「關中有涇、渭、灞、滻、灃、滈、漆、沮之水」[16],此說無潏、澇而增漆、沮。至唐,有滈而無氵皂,明清有氵皂而無滈。最近登在陝西新聞網上的一篇文章中,有:「西安東有灞河、滻河,西有灃河、皂河,南有滈河、潏河,北有涇河、渭河,素有『八水繞長安』之說」[17],此外,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辦的在其網站「走進陝西」中陝西概覽一篇對長安八水的表述為: 「渭水、滻水、灞水、澇水、灃水、滈水、皂水、潏水8條河流,碧波盪漾,環繞其間,即所謂『八水繞長安』。」[18]這其中自是不乏魚目混珠之說,故需探源窮流,以正視聽。
八水之名無疑,但究竟何為八水之實,仍有商榷之地。為行文敘述方便,若無特殊說明,本文所指「八水」以公認的司馬相如「八川」為據,但這並等於筆者完全同一司馬氏之說,在下文中重點敘述此「八水」之變遷過程和現狀,通過古今變遷對比,提出筆者的看法,在此按下不表,以待後續。
一、渭水
渭水,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水經注》載:「出鳥鼠同穴山,東經南安、天水、略陽、秦川、至華陰、弘農,合黃河。」自西向東橫貫關中,流經西安市西北部,於潼關匯入黃河。全長818Km,是黃河最大的一支源流,陝西境內河長502 Km,流經寶雞、咸陽、西安、渭南,流域面積3.38× 104 Km2,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積和82%的工業總產值,被譽為三秦大地的母親河。[19]其中經西安 141 Km,為黃河第一大支流,也是古都長安最大的過境河,是長安水系的主體。從春秋時期到秦漢、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渭河上的「咸陽古渡」,幾千年來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數千年來,渭水歷經滄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主要表現簡述如下:
其一,河道遷移。渭水穿寶雞峽谷進入平坦的關中平原,水流緩慢,由於上游經隴東黃土高原,泥沙含量較大,河槽寬淺,多心灘和邊灘。[20]由於出峽谷後地形開闊,表現出明顯的游盪性,其河道總體變遷趨勢是向左岸偏移,這種趨勢至今仍在進行,但較緩慢,但這種緩慢的變化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時段背景下,自西漢起至今歷經兩千餘年,這種河道變遷的結果便表現得非常突出,不僅有大量文獻記載,亦為豐富的考古資料證實。
秦、漢、唐三朝均在渭水架設橋梁,以利交通。秦始皇都渭北咸陽,而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於是「架橋渭上,以通南北」;本名「橫橋」。漢承秦制,為「石柱橋」,亦稱「渭橋」。[21]後俗稱「中渭橋」以別東、西渭橋也。以中渭橋址證渭水河道北移,只需考查漢代中渭橋之址即可。據《漢書•文帝紀》注引蘇林曰:「渭橋在長安北三里」,又據《水經註疏》引《雍州圖》:渭橋在長安北二里橫門外」,而據考古發現,漢長安城的橫門在今六村堡相家巷,以此推算,今日之渭水與昔日相比已向北偏移五公里以上。又據記載,灞水東20里左右有東渭橋,此橋最早為漢高祖通櫟陽而造(一說景帝時造[22]),以木為樁,為長安通高陵要道。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耿鎮附近發現東渭橋遺址,與歷史記載基本吻合,但橋址距今渭河已有2500餘米。[23]關於渭水北移,宋敏求《長安志》也有詳細記載:「庫谷水北流二十五里合採水,下流入荊谷水,號滻水,下流二十五里合灞水,號灞水,北流二里入渭。」亦反映渭水北遷事實,原因在於,滻、灞二水本各自入渭,同為渭水一級支流,今灞合滻而後入渭,足以證明渭水北移之事實。秦朝的都城咸陽,在今咸陽市東,當時是居渭河之北的,但今日秦都咸陽城的考古結果卻顯示,這個著名古都的遺址,由於渭河河道向北移徙而遭受侵蝕,古都遺址已有相當大的部分已被水沖走了。
其次,水量的變化。遠在上古時期,渭水的水量比現在大得多。至遲在春秋時期,渭水上的船隻就可以到達現在的寶雞附近。那時候,秦國向晉國運輸糧食,就是從這里裝船下運的。[24]當時秦國的都城在雍,位於現在鳳翔縣南,正在今寶雞陳倉區北。所以由雍運出的糧食,就在現在陳倉裝船起運。到了漢時,從關東運輸的糧食,還可以運到長安城下。當時渭水河道彎曲,路程曲折繞遠且河中漫灘較多水流不暢,為縮短河運路程提高運輸效率,就在長安城東,順渭水南岸,新開漕渠,以事運輸。[25]《水經注》載:「漕渠,漢大司農鄭當時所開也。以渭難漕,命齊水工徐伯發卒穿渠引渭。」[26]這樣的運輸,至隋唐還在進行。隋時,開鑿漕渠的詔書,就曾明白的說過:「渭川水力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即成阻閡。計其路途,數百而已,動移氣序,不能往復。操舟之役,人亦勞止」 [27]就是按照唐朝人的說法,當時不得不依靠漕渠運輸的原因,也是由於渭河積沙過多,不易行船。[28]長安城以東的關中平原,地勢相當平坦,落差不大,水流緩慢,水中所帶的泥沙容易沉澱,加之地質運動,秦嶺及東邊之驪山一直在緩慢抬升,因而河道容易改變,河面寬且淺,不易行船。長安以西的河道,大致相當固定,河面也不太寬。可是後來也再未看到過有關船隻行駛的記載,只能小船擺渡,不見有上下運輸,可能是由於水流變小,不能行船了。[29]
總體說來,盡管渭水河道出現移徙,歷史時期的徑流量也發生改變,較上古時期水量減少,但在歷史上,就某一時段來說,還是基本保持穩定的,正是由於渭水這一關中長安水系主體的相對穩定,才保持了滻、灞、灃、澇等南岸諸支流長期較為穩定的發展。
二、灞水
灞水,扼長安東大門。原名「滋水」,秦穆公稱霸西戎,更名滋水為灞水,以顯霸功。《水經注》載:「水出藍田縣藍田穀」,今日灞水發源於藍田、渭南、華縣三縣交界的箭峪嶺南九道溝,全長109Km,流域面積2563.7Km2,經白鹿原東,北流注入渭水。主要支流有清峪河、網峪河、滻水。
古代灞水沿岸柳樹垂枝,迎風起舞,河上有橋,名「霸(灞)橋」,為送別親友之地,《三輔黃圖•橋》:「霸(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折柳贈別即來源於此,這段記錄也是有關折柳贈別的最早文字記載。此地春日柳絮隨風飛舞,號為「灞柳風雪」,系關中八景之一。
三、滻水
滻水,是灞水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秦嶺終南山東部,藍田縣湯峪,向北在西安市東郊紡織城在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遠在漢時,此地屬霸陵縣,故漢時記載說:「滻水北至霸陵入霸水。」[30]滻水全長70 Km。
今日之滻水匯入灞水,成為灞水的一條支流,但上古時期滻水並不是灞水支流,而是與灞水一樣直接注入渭水,二者均為渭水一級支流。只是隨渭河向北偏移,在驪山斷塊的影響下,灞河由東向西偏轉,在此過程,滻河亦作同樣的變動,但滻河受驪山隆起的影響比灞河小,故在偏轉的過程中,灞河偏轉速度大於滻河,最終趕上滻河並襲奪了滻河,從而使滻河成為灞河的一級支流,而不再獨立北流入渭。[31]灞、滻匯流後,水量增大,洪水季節河口汪洋一片,但主河道比較穩定,只是入渭口隨渭河北遷而逐漸向北推移。
以上所述灞、滻二水居長安東,為長安東門戶
四、灃水
長安城西注入渭水的灃、滈、潏、澇四水中以灃水最大,灃水的源頭,據《水經注》載出於灃溪[32]。《讀史方輿紀要》載:「出戶縣南山谷」。據西周時記載,灃水是一條大川,且得到過禹的治理,[33]關中河流為數不少,為何偏食灃水得到禹的治理呢,可見當時的灃水確是大川;同時,前些年在灃水發現一條沉船的遺跡,河有沉船可見其大,[34]遠較今日灃水水量為大。
六、澇水
澇水,「出南山澇谷」[35]出谷後合美陂水後合甘水入渭。歷史時期河道變遷不大,且主要集中在澇店以下。當灃水東注時,澇河與灃水匯流,自西向東流去。西漢前當灃水改道西注於渭時,澇河亦呈西流態勢,隨渭河的北遷,澇水又沿渭河古道自西南向東北流去,為今形態。[36]由於澇水距長安城尚遠,影響不大,故在此不加詳述。
七、滈水
滈水為「八水」之中略顯特別,為「無源之水」。河出必有源,但史籍中唯獨對灕水的源頭語焉不詳。《水經注》載「水上承鄗池於昆明池北」[37]又言「鄗水又北流,西北注,與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西北流入鄗。」[38]滮池自有源頭,「出鄗池西,而北流入鄗」,但唯獨鄗水源頭未有說明,長安城西一鄗池,充其量是一小型水庫,怎能形成並維持一條大川常年穩定的徑流呢,所以鄗池以上必有源。《類編長安志•卷六•山水篇鎬水》有:「按《長安圖》,本南山石鱉谷水,至香積寺與沉(當為潏)河交,謂之洨河,西北入石巷口,灌昆明池,北入古鎬京,謂之鎬水。」我們恍然大悟,自是出南山谷中的洨水入昆明池為滈水提供水源。今洨水發源於南五台石砭峪,西北流經香積寺南,西流入灃水,又稱「福水」[39]。西漢武帝作石闥堰截入灃之洨水注昆明池,於是才有了滈水上承之鄗池水來源,依此可見,洨水與滈水同為一河,昆明池以上謂之洨水,下部池外為滈水。至唐,昆明池仍存,「唐大和以後,石闥堰廢,而昆明池涸。」[40]滈水亦另渠行之。
八、潏水
潏水,為「長安八水」中變動最大的一條,發展到今天屢有改道,且這種改道多是以人工圍堰築渠的方式表現的。
關於早期潏水天然河道流向問題,至漢初仍沿天然河道獨立北流入渭,漢長安城西側即依潏水而築。《類編長安志》卷六「山水篇」引《水經注》亦有記載: 「潏水,出西義谷、太一谷,經樊川、杜曲、韋曲、至下杜城,為漕河,北經三橋,合於渭」[41]。漢武帝興昆明池,即改潏水西繞神禾塬北於今香積寺西匯滈水入昆明池。從此,潏水失去了獨立北流入渭的河道,故潏水河道成為長安城西的一條人工渠。後,唐經營長安城仍引潏水入城而為清明渠,後引水繞城西為漕渠以供運輸,漕渠故道即今古潏水河道亦為今皂水河道也。而原本單獨入渭的潏水為人工作堰於香積寺南合滈水仍稱潏水而後匯入灃水成為渭水支流灃水的二級支流,以至今日,潏水在秦渡鎮匯入灃水。
以上即為傳統意義上且為現在所多數認同的「長安八水」之簡況,之所以簡要述之,是因為河流歷史變遷的具體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一水尚難以理清,其八水可也?除以上八水之外,另附與本文關系較大之皂水,亦簡述之。
氵皂水
至元尚不見於史籍,元人駱天驤所著《類編長安志》獨不見氵皂水一條。書中,盡數長安之水,而無氵皂水。
據雍正《陝西通志》載:「大峪水第三脈為胡公堰與阿姑泉合流為皂。」氵皂水為唐時漕渠亦即明代通濟渠之源,民國以後稱「官河」,在寺坡村入潏水。
今氵皂河自申店鄉局連村起為稻田排水、潏河滲水、韋曲城鎮排水集流而成。經申店、韋曲、杜城、丈八溝北流入渭河,全長33.5Km。氵皂河今主要成為一條城市排水渠,水質污染嚴重。[42]

閱讀全文

與創造水字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