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粥是誰發明的
當人類開始吃稻米的時候並不知道要加多少水,於是最開始都吃的粥,直到發明了干飯。
B. 粥的發明人
萊昂納多·達·芬奇(義大利) 最著名的發明:計算器 提到達·芬奇和他的發明時,你最好問這樣的問題:「什麼東西不是他發明的?」因為他發明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達·芬奇的工作日誌里繪有許多東西的設計圖,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計算器的設計。試想如。
C. 誰發明的八寶粥
所謂的八寶粥,也就是臘八粥,是在農歷臘月初八(十二月)所吃的,已形成風俗.臘八粥的來源,根據民間傳說是當年佛教傳到中國時留下的,不過也有傳說是明太祖朱元璋傳下來的.臘八粥的內容其實多種多樣,一般來說,包括各種五穀,糯米,紅米,紅豆,綠豆等,以及紅棗,桂圓,花生,蓮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材料.當然自己也可以發明你自己獨有的`臘八粥`. 麥片、花生、糯米、紅豆、桂圓、薏仁、白木耳、蒟蒻、栗子 混合大麥、花生、紅豆、薏仁、白木耳、粟子、蒟蒻湯圓、桂圓等多種原料調制而成的甜粥,甜而不膩。
D.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過程
1、燧人氏時期
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
2、伏羲氏時期
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3、神農氏時期
「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百草,開創古醫葯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4、黃帝時期
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美味
5、周秦時期
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6、漢代
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7、唐宋
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8、明清
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做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幅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1、選料精良
每種菜餚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料等,都有很多講究和一定之規。概而言之,則是「精」、「細」二字,所謂孔子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所謂「精」,指所選取的原料,要考慮其品種、產地、季節、生長期等特點,以新鮮肥嫩、質料優良為佳。
漢唐時代,習慣於將美味佳餚稱作「八珍」。大約從宋代開始,八珍具體指稱八種珍貴的烹飪原料。到了清代,各種系列的「八珍」不勝枚舉,主要指的是八種珍稀原料組合的宴席。
2、刀工細巧
我國早在古代就重視刀法的運用,經過歷代廚師的反復實踐,創造了豐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劃上刀紋而不切斷)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條、絲、塊、丁、粒、茸、泥等多種形態和丸、球、麥穗花、荔子花、蓑衣花、蘭花、菊花等多樣花色,還可鏤空成美麗的圖案花紋,雕刻成「喜」、「壽」、「福」、「祿」字樣,增添喜慶筵席的歡樂氣氛。
特別是刀技和拼擺手法相結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藝術性強、形象逼真的鳥、獸、蟲、魚、花、草等花式拼盤,如「龍鳳呈祥」、「孔雀開屏」、「喜鵲登梅」、「荷花仙鶴」、「花籃雙鳳」等。例如「孔雀開屏」,是用鴨肉、火腿、豬舌、鵪鶉蛋、蟹蚶肉、黃瓜等十五種原料,經過二十二道精細刀技和拼擺工序才完成。
不僅僅文學家將精藝的刀工當做完美的藝術欣賞,普通的百姓也往往是一睹為快。為了開開眼界,古代有人專門組織過刀工表演,引起了轟動。南宋曾三異的《同話錄》說,有一年泰山舉辦絕活表演,「天下之精藝畢集」,自然也包括精於廚藝者。「有一庖人,令一人裸背俯伏於地,以其背為幾,取肉一斤許,運刀細縷之。撤肉而試,兵背無絲毫之傷。」以人背為砧板,縷切肉絲而背不傷破,這一招不能不令人稱絕。
3、火候獨到
中國廚師能精確鑒別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種原料的耐熱程度,熟練控制用火時間,善於掌握傳熱物體(油、水、氣)的性能,還能根據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態大小、整碎厚薄等,確定下鍋的次序,加以靈活運用,使烹制出來的菜餚,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爛就爛。早在古代,中國廚師就對火候有過專門研究,並闡明火候變化規律及掌握要點:「五味三材,九沸九變,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呂氏春秋》)北宋大詩人蘇軾不僅是位美食家,而且還是一位烹調家,創造出著名的「東坡肉」菜餚,這和他善於運用火候有密切關系,他還把這些經驗寫入燉肉詩中:「慢著火,少著水,火候到時自然美。」後人運用他的經驗,採用密封微火燜熟法,燒出的肉原汁原味,油潤鮮紅,爛而不碎,糯而不膩,酥軟猶如豆腐,適口而風味突出。
4、技法各異
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貼、燴、扒、燒、燉、燜、氽、煮、醬、鹵、蒸、烤、拌、熗、熏,以及甜菜的拔絲、蜜汁、掛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風味特色。每種技法都有幾種乃至幾十種名菜。著名「叫化雞」,以泥烤技法,揚名四海。相傳古代江蘇常熟有一乞丐偷得一隻雞,因無炊具,把雞宰殺後除去內臟,放入蔥鹽,加以縫合,糊以黃泥,架火烤燒,泥干雞熟,敲土食之,肉質鮮嫩,香氣四溢。
後經廚師改進,配以多種調料,加以烤制,味道更美,遂成名菜。雲南「過橋米線」,是氽的技法傑作。相傳古代有位書生在書房中攻讀,其妻為使他能吃上熱湯熱飯,便創造了這一氽法:將母雞熬成沸熱的雞湯,配以切成細薄的雞片、魚片、蝦片和米線,因面上浮油能起保溫作用,並能氽熟上述食品,而且過橋後尚能保持熱而鮮嫩,從而創造了氽這一重要烹調技法。
5、五味調和
調味的方法也變化多樣,主要有基本調味、定型調味和輔助調味三種,以定型調味方法運用最多。所謂定型調味,指原料加熱過程中的調味,是為了確定菜餚的口味。基本調味在加熱前進行,屬預加工處理的調味。輔助調味則在加熱後進行,或在進食時調味。
這么說來,所謂「五味調和」中的五味,是一種概略的指稱。我們所享用的菜餚,一般都是具備兩種以上滋味的復合味型,而且是多變的味型。《黃帝內經》雲:「五味之美,不可勝極」;《文子》則說:「五味之美,不可勝嘗也」,說的都是五味調和可以給人帶來美好的享受。
總之,調味得恰到好處與否,除了調料品種齊全、質地優良等物質條件以外,關鍵在於廚師調配得是否恰到好處。對調料的使用比例、下料次序、調料時間(烹前調、烹中調、烹後調),都有嚴格的要求。只要做到一絲不苟,才能使菜餚美食達到預定要求的風味。
6、情調優雅
中國飲食文化情調優雅,氛圍藝術化,主要表現在美器、誇名、佳境三個方面。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引用過一句「古人雲」的古語,雲「美食不如美器」,是說食美器也美,美食要配美器,求美上加美的效果。
中國飲食器具之美,美在質,美在形,美在裝飾、美在與饌品的諧合。中國古代食具之美,主要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金銀器、玉器、漆器、玻璃器幾個大的類別。彩陶的粗獷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銅器的莊重之美,漆器的透逸之美,金銀器的輝煌之美,玻璃器的亮麗之美,都曾給使用它的人以美好的享受,而且是美食之外的又一種美的享受。
美器之美還不僅限於器物本身的質、形、飾,而且表現在它的組合之美,它與菜餚的匹配之美。
周代的列鼎,漢代的套杯,孔府的滿漢全席銀餐具,都體現一種組合美。孔府專為舉行高級筵宴的滿漢全席銀餐具,一套總數為404件,可上菜196道。這套餐具部分為仿古器皿,部分為仿食料形狀的器皿。器皿的裝飾也極考究,嵌鑲有玉石、翡翠、瑪瑙、珊瑚等,刻有各種花卉圖案,有的還鐫有詩詞和吉言文字,更顯高雅不凡。
孔府的滿漢全席餐具,按照四四制格局設置,分小餐具、水餐具、火餐具、點心盒幾個部分。美器與美食的諧合,是飲食美學的最高境界。杜甫《麗人行》中「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筯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的詩句,同時吟詠了美食美器,烘托出食美器美的高雅境界。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沒有無名的菜餚。一個美妙的菜餚命名,既是菜品生動的廣告詞,也是菜餚自身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菜名給人也有美的享受,它通過聽覺或視覺的感知傳達給大腦,會產生一連串的心理效應,發揮出菜餚的色、形、味所發揮不出的作用。
E. 喝粥的起源以及來歷什麼啊
喝粥的起源:黃帝始烹谷為粥。
這句話出自周書,意思是黃帝最早將穀物煮做了粥。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粥的蹤影伴隨始終。最早見於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
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葯用。
(5)粥的發明過程擴展閱讀:
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葯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
宋代蘇東坡有書帖曰: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也極力推薦食粥養生,認為能延年益壽,曾作《粥食》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從而將世人對粥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F. 誰能告訴我粥的歷史故事嗎也及它們典故:謝謝
1、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家裡貧窮,他在南都學院讀書時,天天煮米,來做一大鍋粥,經過一晚上的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拿兩塊,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個兒子和他一起學習,那個留守的兒子要回到家鄉陪父親,臨走前送給范仲淹一些美味菜餚。但范仲淹放在了一邊,不久後食物全腐爛了。
留守的兒子說:「家父聽說你過得清淡貧苦,送來這些吃的,可你為什麼不吃呢?」范仲淹說:「不是我不感謝你們的好心,只是因為我吃粥吃久了,心裡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豐盛的飯菜,以後的日子裡我怎麼會平靜安心得再吃下這些粥呢?」
2、吃粥
北宋時期潮州地方先賢吳復古很重視粥的養生作用,說白粥可以「推陳致新,利膈益胃。」吳復古是揭陽縣蓬州郡人(今屬汕頭市),和蘇東坡一家交好,做過皇帝的老師。吳復古喝粥養生的理論,在潮州地區影響很大,喝粥的傳統也就從那時一直保持了下來。
這其中和潮州人的飲食習慣也有很大關系,北方人、廣府人習慣以干飯充飢,喝粥只是補充,而潮州人則是一日三餐都喝粥,粥水就是他們的主食。這樣的飲食習慣也讓潮州人對粥的製作窮盡技巧、精益求精,好喝養人的潮州白粥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誕生並發揚光大的。
(6)粥的發明過程擴展閱讀:
喝粥的益處:
1、消宿食,吃粥能夠溫暖人的脾胃,幫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積食。
2、辭清,吃粥的人,氣息沒有凝滯的現象,說話的聲音清晰,昂揚。
3、除飢,吃粥能夠充實人的口腹,讓飢餓感馬上消除。
4、消渴,吃粥能夠讓人喉吻沾潤,乾渴的感覺得以消除。
5、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溫度超過60攝氏度就會產生糊化作用,熬煮軟熟的稀飯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
G. 八寶粥什麼時候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八種食物合煮「八寶粥」,邀請周圍山民共進聖餐,並施捨給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對佛祖的敬奉。其後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食用的習俗。 陰歷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也即現今的"八寶粥"。 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 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 食臘八粥的風俗流傳至盡,臘八粥早已經不只是臘八日的食品,罐裝的八寶粥成為了人們日常的營養食品。 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又能夠能增福增壽呢。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傳統的臘八節。「臘」,本是我國遠古時代一種祭禮的名稱。 《風俗通.祀典》:「禮傳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曰臘。』」「臘」「蠟」「獵」三字在古人們去野外獵取禽獸,用於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的儀式,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 ,家人平安、吉祥,稱之為臘祭。 由於臘祭活動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但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自南北朝始,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種,於是臘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古稱「臘日」,俗稱臘八節。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我國,相傳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這天也是佛教節日,叫做「成道節」。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而另一項古老的臘八習俗——吃「臘八粥」,則相當普遍地衍傳至今。 吃臘八粥,已成為臘八特有的節日飲食文化。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是以各種米、豆、乾果等做成。由於它的起源與佛教有關,是佛教的施齋供品,故又稱「佛粥」「福德粥」。臘八粥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代,臘八粥已成為皇帝賞賜朝臣的節令食品。清代,此俗更為普遍。臘八節那天,宮里用大鍋煮臘八粥,請僧侶們誦經,帝後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們賜粥。寺院僧侶們這天要舉行隆重的育經及剃度活動,以慶祝釋迦牟尼得道成佛。同時以雜糧乾果等熬臘八粥供佛並饋贈來參加盛會的俗眾。 在北京的雍和宮中,至今仍保存著當時熬粥用的大銅鍋。 臘八粥的用料因地區與口味的不同而略有差異。近代多添加珍珠米、薏仁米、麥仁、黑米,有的還放白果、百合、蓮子、桂圓、綠豆、花豆等,再配以蜜餞食品。這種粥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香甜可口。 臘八粥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先把大麥米及各種豆洗凈,煮成半熟再加入大米、小米,最後放紅棗、栗子、蓮子、桂圓和糖,用旺火煮熟後,再用文火熬成糊狀。煮好後,先盛出幾碗,擺在供桌上,祭祀祖先。然後再裝在食盒內分贈親友,時間不得遲於中午。最後全家一起吃臘八粥。 在北京,連家中養的馬、牛、羊、雞、狗、豬等六畜也要喂幾勺粥。因傳說,天廷要在臘日派管理六畜的牛魔王、弼馬溫及豬八戒等下凡,查訪各家六畜的生活情況。這樣做,可使六畜壯實多產。有的地方還要在果樹的樹乾和花枝上也塗一些粥,以祈求明年的果實滿枝。還有的地方做完臘八粥後,要冷凍一部分,以後逐日取食,直到臘月二十三祭灶止,取來年有餘的好兆頭。 伴隨吃臘八粥的習俗,民間流傳有多種傳說。最普遍的說法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據傳他本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為尋求人生真謗,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行。一天,他來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此地人煙稀少,一片荒涼。他又累又餓,酷熱難熬,昏倒在地。幸虧一牧女從此路過,用自己所帶的雜糧加上野果,煮成乳糜樣的稠粥喂他,才未被餓死。獲救後,他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創立佛教。故佛教徒稱臘月初八為「成道節」,並於此日吃臘八粥以示紀念。 漢朝時,每年農歷十二月必定要舉行年終臘祭,因此農歷的十二月又叫「臘月」或者「蠟月」。在臘月初八日所煮的粥,就取名叫「臘八粥」。 對於「臘八粥」的來歷和傳說很多,各地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有關紀念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傳說釋迦牟尼逃出王宮到迦嘟山當了和尚以後,學習經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6年。他學經完畢的時候,正是臘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所說的「釋迦牟尼得道日」。 又根據《因果經》記載,釋迦牟尼因6年苦行,無暇顧及個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麥,常年不得溫飽。在他學習期滿時,已是衣杉襤履,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 他疲憊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討。 村中一牧牛女子,用缽盂煮牛奶給釋迦牟尼吃,使釋迦牟尼很快恢復健康。佛教興盛以後,為了紀念這件事,就規定這個日子為古印度人民「齋僧」和救濟窮人而施捨飲食的日子。 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臘月初八施捨這件事逐漸變成了熬煮「臘八粥」的習俗。我國一些佛教寺廟里熬煮「臘八粥」,就紀念尼連河畔牧牛女子救濟釋迦牟尼的故事。 隨著佛教的興盛,臘八粥也流行到民間。有錢人家的臘八粥要用幾十種米豆果料熬成,親朋好友之間還互相贈送。窮人也要在這一天用小米紅棗熬一鍋粥應應時令。傳說「臘八不喝粥,明年會更窮」。 清朝時,皇宮里喝的臘八粥是雍和宮的喇嘛熬好後進貢的。 一過臘八,也就開始過年的准備了,但對窮人來講,還債的日子也逼近了,因為從這時候開始,討債的會陸續上門。
H. 小米粥是誰發明的
是老百姓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