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列艦的最初含義是什麼
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火力最強的戰船不進行接舷格鬥,而是排成一線縱隊的戰列,與敵艦隊平行行駛,利用本艦隊一側的舷炮對敵集中火力齊射,因而得名「戰列艦」。1638年建成的英艦「海上群王」號便是這種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這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184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它裝有舷炮100蒸汽戰列艦時代。但它仍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1861年,英國第一艘鐵殼裝甲戰列艦「勇士」號,也掛有輔助的風帆。戰艦上的風帆到達20年後才逐漸消失。
1862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裝有旋轉炮塔的戰列艦「阿爾貝王子」號,由於炮塔式艦炮可向任何方向過時了,所以在一段時期里裝艦的名稱取代了戰列艦。
1906年,英國建造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強的裝甲艦「無畏」號下水了,並恢復了戰列艦的名稱。「無畏」號是由義大利著名工程師庫尼貝迪上校設計並監造,排水量17900噸,航速40公里/小時,裝備有安裝在家座炮塔內的10門305毫米主炮,24門76毫米副炮,水下魚雷發射器材座,這比當時其它最大的裝甲艦的火力還要強1倍以上,兩舷,炮塔和指揮塔的裝甲厚達280毫米。此後,各海軍強國紛紛仿效「無畏」號建造造自己的戰列艦。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無畏」艦就是戰列艦的同義詞,戰列艦的多少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強弱的標准。世界上最後一艘戰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下水的。這期間,戰列艦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徑,裝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後建造的上百艘戰列艦中,無一不承襲了「無畏」號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是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下水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為72800噸,最高航速為50公里/小時,艦上裝有3聯457毫米主炮9門,炮彈重達1460公斤,還有12門3聯裝155毫米副炮和12門雙聯裝128毫米平高兩用炮。「武藏」號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號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後被美軍飛機擊沉,這標志著戰列艦的沒落,它在海戰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
2. 戰列艦的用途是什麼為什麼二戰之後此艦種就銷聲匿跡了
由於航空母艦和潛艇成為海軍作戰的主要艦種,戰列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逐漸淪為次等的海軍主力艦。
戰列艦 battle ship
戰列艦又稱主力艦,戰斗艦,它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突擊威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軍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因而得名。是186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海軍的主力軍艦艦種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其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取代。戰列艦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復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具有噸位大、火力強、裝甲厚、航程遠等特點。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列艦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早期的戰列艦也曾稱作鐵甲艦或裝甲艦等。「戰列艦」一詞的英文原文為battleship,直譯為「戰斗艦」。這個名字起源於帆船時代的「戰列線戰斗艦」(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當時海戰方式為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海戰中各自排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進行同向異舷或異向同舷的舷側方向火炮對射。凡是其規模足夠大,可以參加此種戰斗的艦船均被稱作戰列艦(Ships of the Line)。 戰列艦經歷了風帆戰列艦和蒸汽戰列艦兩個階段。19世紀中期出現蒸汽戰列艦。20世紀初,英國建造了無畏號戰列艦;法、俄、德、意、日、美等國也紛紛仿效無畏號相繼建造戰列艦。
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火力最強的戰船不進行接舷格鬥,而是排成一線縱隊的戰列,與敵艦隊平行行駛,利用本艦隊一側的舷炮對敵集中火力齊射,因而得名「戰列艦」。1638年建成的英艦「海上群王」號便是這種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這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184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它裝有舷炮100蒸汽戰列艦時代。但它仍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1861年,英國第一艘鐵殼裝甲戰列艦「勇士」號,也掛有輔助的風帆。戰艦上的風帆到達20年後才逐漸消失。
1862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裝有旋轉炮塔的戰列艦「阿爾貝王子」號,由於炮塔式艦炮可向任何方向過時了,所以在一段時期里裝艦的名稱取代了戰列艦。
1906年,英國建造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強的裝甲艦「無畏」號下水了,並恢復了戰列艦的名稱。「無畏」號是根據義大利著名工程師庫尼貝迪上校構想進行的設計,排水量17 900噸,航速21節,裝備有安裝在五座炮塔內的10門305毫米主炮,24門76毫米副炮,水下魚雷發射器5座,這比當時其它最大的裝甲艦的火力還要強1倍以上,兩舷,炮塔和指揮塔的裝甲厚達280毫米。此後,各海軍強國紛紛仿效「無畏」號建造造自己的戰列艦。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無畏」艦就是戰列艦的同義詞,戰列艦的多少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強弱的標准。世界上最後一艘戰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下水的。這期間,戰列艦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徑,裝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後建造的上百艘戰列艦中,無一不承襲了「無畏」號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建造了當時的王牌戰列艦「俾斯麥」號和姊妹艦「堤比茨」號,它們曾被阿道夫·希特勒視為王牌,但兩艘戰艦服役不久就被擊沉。
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是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下水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為72,800噸,最高航速為27節,艦上裝有3聯457毫米主炮9門,炮彈重達1460公斤,還有12門3聯裝155毫米副炮和12門雙聯裝127毫米平高兩用炮。「武藏」號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號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後被美軍飛機擊沉,這標志著戰列艦的沒落,它在海戰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估計今後也不會再有哪個國家建造戰列艦了。
80年代,美國對4艘已退役的「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加裝各種新型雷達,導彈,防空,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重新編入現役。1989年,美國對密蘇里、威斯康星號等戰列艦已相繼完成改裝工程,重新服役,分別部署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獨立進行海上作戰,支援登陸和攻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在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曾使用其中的「密蘇里」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對伊拉克目標進行炮擊和發射巡航導彈。但在此後的1993年,美國的4艘戰列艦又再次退出現役。
戰列艦發展簡史
戰列艦是19世紀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軍的主力軍艦艦種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其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
戰列艦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復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具有噸位大、火力強、裝甲厚、航程遠等特點。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列艦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
★風帆時代
「戰列艦」一詞的英文原文為Battleship,直譯為「戰斗艦」。這個名字起源於帆船時代的「戰列線戰斗艦」(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當時海戰方式為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海戰中各自排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進行同向異舷或異向同舷的舷側方向火炮對射。凡是其規模足夠大,可以參加此種戰斗的艦船均被稱作戰列艦(Ships of the Line)。17世紀70年代後,英國海軍按照以下標准對艦船進行分類:
一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100門以上,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噸。代表性艦船為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的旗艦「勝利」號。
二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90-98門,定員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噸以上。
三級艦——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64-80門,定員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噸。這是英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主力艦只
四級艦——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噸以上。
上述四級艦均被稱為戰列艦。規模在此之下的艦船被歸類為護衛艦(Frigate)、巡航艦(Corvette)和單桅縱帆船(Sloop)。
此時的戰列艦基本上全為木材建造,有時在水線以下包裹銅皮。動力為風帆,武器為前膛火炮,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殺傷人員的霰彈以及破壞帆具的鏈彈。
★鐵甲艦
19世紀中葉之後,隨著科學技術和造船工業的發展,風帆動力戰列艦逐漸讓位給蒸汽動力戰列艦。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成為海軍蒸汽動力戰列艦的先驅。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奠定了蒸汽裝甲戰列艦在近代海軍艦隊中舉足輕重的統治地位。1859年,法國建造了排水量5630噸的「光榮」號(Gloire)戰列艦。1860年,英國建造了排水量9137噸的「勇士」號(HMS Warrior)戰列艦。這兩艘軍艦外麵包覆鐵質裝甲,被視作世界上最初的兩艘蒸汽裝甲艦。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北方海軍的小型裝甲炮艦「莫尼特」號(USS Monitor)首次採用了封閉的迴旋式炮塔。它與南方邦聯海軍的「弗吉尼亞」號裝甲艦(CSS Virginia)之間發生了首次近代意義上的海上炮戰——1862年的漢普敦海戰。
1873年,法國建成「蹂躪」號戰列艦,該艦已廢除使用風帆的傳統,成為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純蒸汽動力戰列艦。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蒸汽裝甲戰列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蒸汽機不僅為軍艦提供了推進動力,而且蒸汽還被用於操縱舵系統、錨泊系統、轉動裝甲系統、裝填彈葯、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至9000噸,推進功率達到6000至8000匹馬力。這時的戰列艦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上或者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艦炮也都普遍採用了螺旋膛線,攻擊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戰列艦大多被稱作「鐵甲艦」(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師的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艦可以稱作是這一時期的戰列艦代表。
★前無畏型戰列艦
1892年,英國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採用全鋼質艦體的戰列艦——「皇家君主」號(HMS Royal Sovereign),該艦隨後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樣板。此後,戰列艦普遍採用鋼質艦體,滿載排水量可達到12000噸,採用螺旋膛線的主炮口徑達到300至350毫米,艦體防護裝甲的厚度達到230至450毫米,航速為16至18節。此時,艦炮威力、裝甲防護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為各國公認的建造戰列艦的四大要素。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義大利、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國的海軍紛紛建造或進口大批戰列艦。
此時的戰列艦大多裝備兩種口徑的主炮,一級主炮布置在艦體縱向中軸線上,用於對抗敵方主力艦,二級主炮布置在艦體兩側,用於對抗巡洋艦及輕型軍艦。動力多採用往復式蒸汽機。
1906年,一種全新的戰列艦出現了。
★無畏型戰列艦
無畏艦(Dreadnaught)的名字來源於英國海軍的「無畏」號戰列艦(HMS Dreadnaught)。它採用了統一型號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輪機,排水量18110噸,最高航速達21節。無畏號的下水,加快了各國海軍的競爭。德國的拿騷級戰列艦、美國的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及其後續艦紛紛採用無畏號的標准。此類戰列艦被統一命名為「無畏艦」。其特徵可以概括為:統一口徑的主炮(通常口徑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於艦艏和艦艉,以及交錯布置於艦身舯部。排水量大多為20,000噸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航速超過19節。這一時期,英國和德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海軍軍備競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共有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73艘,德國則有52艘。
★超級無畏艦
隨著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斷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艦體水平縱向中軸線上,減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噸以上,這種無畏戰列艦通常被稱為「超級無畏艦」,日本稱為「超弩級戰艦」。美國的內華達級戰列艦、英國的獵戶座級戰列艦、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德國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及其後續艦都可以視為典型的超級無畏艦(Post-Dreadnaught)。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6年,英德兩國海軍之間爆發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日德蘭海戰。根據這次海戰的教訓,主要的海軍國家改進了無畏艦的設計。主要改進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徑,改進炮塔、火葯庫等部位的防護;採取重點防護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裝甲,減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裝甲;重視水平防護、以及水線以下對魚雷的防護;增大主機功率。這種無畏型戰列艦通常被稱為「後日德蘭型戰列艦」(Post-Jutland Battleship)。
★條約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及同盟國的失敗告終。根據1918年的停戰協定,德國公海艦隊向協約國投降,並集中在英國北部奧克尼群島的斯卡帕灣,等待作為戰爭賠償分配給戰勝國。但是其中的大部分軍艦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國水兵鑿沉。
在戰爭期間,各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於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極其高昂,這種耗費高昂的軍備競賽在戰爭結束後顯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噸位比例為10:10:6:3.5:3.5。
1930年簽訂的《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倫敦條約)對此進行了補充規定。從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Navy Holiday),各國的大型戰列艦建造計劃都被終止或取消,代之以對已有的戰列艦的進行更新和改造。
★超級戰列艦
1936年12月31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作廢,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五艘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和一艘前衛號戰列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四艘南達科它級戰列艦、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建造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法國、義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戰列艦。這一時期的戰列艦大多採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徑主炮,航速達27節以上,甚至30節以上。
由於航空母艦和潛艇成為海軍作戰的主要艦種,戰列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逐漸淪為次等的海軍主力艦。在大西洋戰場,英國海軍圍繞德國的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展開了大規模的圍剿行動。其餘的時間里,盟國的戰列艦主要從事護航任務。
在太平洋戰場,美國海軍的8艘舊式戰列艦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損失,其中打撈起來的6艘在本國修理後,擔負起轟擊岸上目標的任務。而新建造的高速戰列艦則擔任航空母艦特混編隊的艦隊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達哨艦)任務。美國的戰列艦隊在1944年萊特灣海戰的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與日本戰列艦隊展開了歷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炮戰,擊沉了日本海軍山城號和扶桑號戰列艦。
諾曼底登陸戰役中,英國和美國的舊戰列艦曾經擔任炮轟岸上目標的任務。硫磺島戰役和沖繩戰役中,美國戰列艦也曾經執行過類似的任務。此外,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美國和英國的新式戰列艦曾經炮轟過日本的釜石、日立等近海工業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簽訂了投降文件。戰列艦在海軍中的光榮生涯達到了頂峰,以及終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戰列艦紛紛作為廢鋼鐵出售給私人公司拆毀,或作為靶艦和武器試驗平台遭到摧毀。美國海軍曾將衣阿華級戰列艦投入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隨後將其退役封存。20世紀80年代,美國海軍又重新啟用衣阿華級戰列艦,加裝導彈和直升機,但是使用了10多年後,又使其重新退役,並將「戰列艦」這一級別正式從美國海軍現役艦船分類中撤消。目前,世界各國只有美國的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兩艘南達科它級戰列艦和北卡羅來納號、得克薩斯號戰列艦,以及日本的三笠號前無畏型戰列艦作為浮動博物館得到永久保存。
3. 艦隊橫切戰術是什麼
戰列艦經典戰術—T字橫頭詳解
「T字橫頭」最先是出現在風帆艦船時代,以前以槳為動力時,要求軍艦以船頭對准敵船側面,靠船頭的撞角撞擊敵船船身,然後再靠上敵艦,進行肉搏戰,這在火炮出現之前是最常規,也是最有效的戰法,火炮加上風帆用在軍艦上時,情況發生了變化,火炮布置在軍艦的兩旋,只有側面對敵時,一側的火炮才能發揮最大威力,全數開火,而船頭對准敵艦時,自己的火炮幾乎無法向對方射擊,所以,艦隊在作戰時,要盡量排成一線,爭取用自己的側面對准敵方船頭,這樣兩只相互作戰的艦隊就形成了「T字橫頭」.這並不是英國人發明的,而是在基督教聯合艦隊與阿拉伯艦隊在地中海展開決戰時,由基督教聯合艦隊首先採用的.此種戰術一直使用到二戰後,直到導彈代替了火炮成為主要打擊的手段為止.。
「T字橫頭」也是艦隊戰的火炮作戰宗旨。
最初戰艦的火炮都是安裝在兩舷,所以只有側面對敵才能產生最好的作戰效果,如果以全艦隊的側面,面對對方的縱隊,打擊其先導艦,便可以產生可怕的效果.同時,當時軍艦上有一個"崇高"的職位,就是木匠.因為當時球型炮彈不能爆炸,中彈後只要木匠趕到及時,很少有軍艦會沉沒,除非是迎鳳面多處中彈,來不及修補,海水順潮流迅速湧入,軍艦會沉沒.那麼搶占 T 型的那一橫,敵軍先導艦三面受彈,當然必有一面迎風,比較容易沉船.
火力集中並不意味著艦隊集中,集中的火力和分散且隱蔽的艦隊是最好的。在艦隊戰中,火炮戰艦一定要力爭形成對敵方的扇形攻擊圈。使對方陷入多個方位的攻擊,而無法一一對應的還擊。運動戰才能創造出包圍的機會。最強的攻擊,就是在隱蔽地扇形包圍敵方後,三位一體的突然襲擊。敵方在被打後將無法分散撤退,而只能落得被聚殲的下常。
補充,戰列艦的戰列就來源於此,戰斗時形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火力足夠強大能夠進入此線參與對射的都可稱為戰列艦,故戰列艦全稱「戰列線戰斗艦」(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
英國的逆天正在於此,S2即使被搶佔了T字橫頭位,也有很大的贏面
T字橫切:全稱為搶佔T字橫頭射擊陣位,理論上即攻方縱隊以約90度航線交角橫穿敵縱隊前方,這樣攻方可以集中全部側舷火力對敵先導艦進行大廣角射擊,而對方只能運用部分前主炮進行還擊。意味著強佔T字橫頭陣位的一方可以充分發揚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極大抑制。
4. 戰列艦的發展歷史
戰列艦又稱主力艦,戰斗艦,它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突擊威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軍艦。
(目前世界世界上僅存的戰列艦-美國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它的主要武器是3座3聯裝的406毫米口徑主泡,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艦炮)
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火力最強的戰船不進行接舷格鬥,而是排成一線縱隊的戰列,與敵艦隊平行行駛,利用本艦隊一側的舷炮對敵集中火力齊射,因而得名「戰列艦」。1638年建成的英艦「海上群王」號便是這種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這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184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它裝有舷炮100蒸汽戰列艦時代。但它仍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1861年,英國第一艘鐵殼裝甲戰列艦「勇士」號,也掛有輔助的風帆。戰艦上的風帆到達20年後才逐漸消失。
1862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裝有旋轉炮塔的戰列艦「阿爾貝王子」號,由於炮塔式艦炮可向任何方向過時了,所以在一段時期里裝艦的名稱取代了戰列艦。
1906年,英國建造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強的裝甲艦「無畏」號下水了,並恢復了戰列艦的名稱。「無畏」號是由義大利著名工程師庫尼貝迪上校設計並監造,排水量17 900噸,航速40公里/小時,裝備有安裝在家座炮塔內的10門305毫米主炮,24門76毫米副炮,水下魚雷發射器材座,這比當時其它最大的裝甲艦的火力還要強1倍以上,兩舷,炮塔和指揮塔的裝甲厚達280毫米。此後,各海軍強國紛紛仿效「無畏」號建造造自己的戰列艦。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無畏」艦就是戰列艦的同義詞,戰列艦的多少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強弱的標准。世界上最後一艘戰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下水的。這期間,戰列艦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徑,裝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後建造的上百艘戰列艦中,無一不承襲了「無畏」號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是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下水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為72 800噸,最高航速為50公里/小時,艦上裝有3聯457毫米主炮9門,炮彈重達1460公斤,還有12門3聯裝155毫米副炮和12門雙聯裝128毫米平高兩用炮。「武藏」號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號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後被美軍飛機擊沉,這標志著戰列艦的沒落,它在海戰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估計今後也不會再有哪個國家建造戰列艦了。(圖)(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和」號戰列艦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
80年代,美國對4艘已退役的「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加裝各種新型雷達,導彈,防空,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重新編入現役。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曾使用其中的「密蘇里」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對伊拉克目標進行炮擊和發射巡航導彈。但在此後的1993年,美國的4艘戰列艦又再次退出現役。
5. 戰船最早用於水面作戰是什麼時候
戰列艦又稱主力艦,戰斗艦,它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突擊威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軍艦,又稱戰斗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因而得名。早期的戰列艦也曾稱作鐵甲艦或裝甲艦等。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火力最強的戰船不進行接舷格鬥,而是排成一線縱隊的戰列,與敵艦隊平行行駛,利用本艦隊一側的舷炮對敵集中火力齊射,因而得名「戰列艦」
6. 戰列艦的歷史
戰列艦(Battleship,或又稱為戰斗艦,戰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是能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大型水面軍艦。其自風帆時代誕生,1860年代開始變革,在1870-1890年代之間一度斷代,但是期間的實驗探討一直沒有中斷,由1890年代開始復興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末期逐漸式微。戰列艦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稱為主力艦。二戰結束以來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不再是艦隊中的主力,其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
風帆時期
十五世紀末,主要是兩個領域的技術進步產生了最初形態的戰列艦:一是冶金技術的提高使前裝滑膛炮逐漸成為一種可靠的武器;二是航海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能夠建造較大的船隻,以風力而不是人力航行。於是貫穿整個大航海時代的蓋倫帆船出現了。這一時期的戰列艦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她一般標准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幾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有2000噸,吃水達8米。她適合運載貨物通過很長的海道。續航力很長,在很長時間內是世界最大上的船。
經過英國荷蘭等國的改造到了17世紀戰列艦真正的出現了。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期間發布的《海上作戰條令》明確的把縱隊定為海軍作戰時的標准隊形:「各分艦隊的所有戰艦都必須盡力與其分隊長保持一線隊列前進……」這也是「戰列線」(line of the battleship)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
17世紀70年代後,英國海軍按照以下標准對艦船進行分類:—級軍艦,這級軍艦擔任艦隊的旗艦,三層炮甲板,火炮100門以上,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噸。代表艦船為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的旗艦「勝利號」。因為這級軍艦每艘造價高達10萬英鎊,所以當時英國海軍現役中一共不到12艘。二級軍艦,這級軍艦比一級軍艦略小。三層炮甲板,火炮90-98門,定員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噸以上。它們的一個缺點——早期戰列艦共同的缺點——在暴風雨天氣,軍艦的下層炮甲板的炮門不能打開。三級軍艦,這級軍艦分為幾種型號,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64-80門,定員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噸。這是英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主力艦只。特拉法爾加海戰時,英國海軍的175艘主力艦中就有117艘三級軍艦。四級軍艦,這級軍艦有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噸以上。該級軍艦造價便宜(每艘26000英鎊),定員少(350人)。它們主要擔任海外巡航分艦隊的旗艦。 這4級軍艦都可以稱作戰列艦。
蒸汽機時期
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十九世紀最後50年迅速改變了海軍的面貌,蒸汽動力、金屬船體、裝甲和新式火炮這幾項重要的進展幾乎是同時出現的,它們的結合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武器——至少在外觀上是全新的。往復式蒸汽機代替了風帆和索具,桅桿則為了火炮控制、觀察和信號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來;後裝彈線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兩舷的舊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數量少,配備在艦甲板的中心線上的裝甲炮塔里;越來越厚的裝甲覆蓋了船身以抵禦新式火炮的攻擊;木製的船體已經無法負擔沉重的新裝備產生的應力,不得不用金屬建造整個船體。
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蒸汽裝甲戰列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蒸汽機不僅為軍艦提供了推進動力,而且蒸汽還被用於操縱舵系統、錨泊系統、轉動裝甲炮塔系統、裝填彈葯、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至9000噸,推進功率達到6000至8000匹馬力。這時的戰列艦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上或者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艦炮也都普遍採用了螺旋膛線,攻擊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戰列艦大多被稱作「鐵甲艦」(Ironclad),北洋海軍的定遠級鐵甲艦可以稱作是這一時期的戰列艦代表。
蒸汽輪機時期
技術革新一旦開始就會不停步的繼續前進:火炮、裝甲、船體逐步由鐵制替換成鋼制以獲得更好的性能;蒸汽輪機比往復式蒸汽機能提供更強的動力,可以使戰艦獲得以前想像不到的高速,蒸汽輪機的性能也更可靠,可以縮短維修養護的時間,延長戰艦巡航的時間,等於增加了艦隊的戰略機動能力;火炮射擊指揮儀的發明使人們對大口徑火炮和遠程射擊的威力更有信心;為了增加防護力,水線以下設置隔艙逐漸成為大型船隻的標准設計;裝甲也不再均勻的覆蓋全艦,而是在重點部位重點防護,以求用相同重量的裝甲取得更好的防護效果。在吸收了黃海海戰的經驗之後前無畏艦級誕生了。右圖為現存唯一的前無畏艦三笠號 在1904年(明治37年)日俄戰爭中,三笠號戰列艦擔任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是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大將座艦。位於橫須賀市的三笠公園以紀念艦形式保存。
1906年2月下水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無畏」號是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戰列艦,它在許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安裝蒸汽輪機的主力艦,航速達到了驚人的21節,而同時代的美國戰列艦「羅得島」號航速是19節;「無畏」號的武備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點,當時的戰列艦通常安裝安裝4門12英寸口徑的火炮和各種中等口徑的火炮,「羅得島」號裝有4門12英寸口徑的火炮、8門8英寸口徑的和12門6英寸口徑的火炮,8艘與「無畏」號同時完工的英國「愛德華七世」級戰列艦分別裝了4門12英寸炮、四門9.2英寸炮和10門6英寸炮,而「無畏」號除了一些對付魚雷艇的小口徑速射炮以外,只裝備了10門12英寸主炮,完全沒有中等口徑的火炮,這樣「無畏」號的遠程大口徑火力比其他戰列艦強一倍半;火炮射擊指揮儀確保它的這些大口徑火炮在最大射程上仍有較高的命中率;最後,在費希爾勛爵的主持下,這艘艦用了不到一年就完工,而不是一般所用的4年,創下了主力艦的建造時間最短記錄。她的出現又一次顯示英國海軍在技術上遙遙領先,許多國家經過數十年努力建成的引以為自豪的戰列艦隊突然間都變成了古董。此後所有的海上強國都仿照「無畏」號建造自己的戰列艦,「無畏」號成為了現代戰列艦的代名詞,所有這些後來建造的戰艦——總共有150艘之多——都被冠以「無畏艦」的稱呼(以前建造的則稱為「前無畏艦」)。戰列艦這一古老的艦種,就帶著這個名字,走向它最後也是最輝煌的旅程。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噸位比例為10:10:6:3.5:3.5。1930年簽訂的《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倫敦海軍條約)對此進行了補充規定。戰列艦進入條約時代。從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Navy Holiday),各國的大型戰列艦建造計劃都被終止或取消,代之以對已有的戰列艦的進行更新和改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共有7艘,全部搭載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別是美國的科羅拉多級(3艘,科羅拉多號、西弗吉尼亞號、馬里蘭號)、日本的長門級2艘,長門號、陸奧號)、英國的納爾遜級。
1936年12月31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作廢,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五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並計劃建造獅級戰列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並計劃建造蒙大拿級戰列艦。義大利海軍建造了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法國海軍建造了三艘黎塞留級戰列艦並計劃再建造1艘改型艦和四艘更強的阿爾薩斯級,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開工了2艘H級艦並計劃建造興登堡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建成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即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另有一艘信濃號中途改建為航母,計劃建造兩艘超大和型。與歷史上的戰列艦相比,它們的火力、防禦力和速度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在主炮火力上,除了喬治五世級為14英寸外,其餘均達到15-16英寸以上,大和級戰列艦甚至裝備了18英寸主炮,同時聯裝炮技術也得到了發展,大部分戰列艦均採用三聯裝主炮,英國的喬治五世級和法國的黎塞留級還採用了四聯裝主炮;炮塔布置也有所調整,大部分戰列艦採用前二後一的布置方式,只有英國的納爾遜級和法國的黎塞留級採用了主炮前置設計,將前向正面火力發揮到了極致;這個時期主炮炮彈重量也有所提升,除喬治五世級外,一般主炮炮彈重量可達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戰列艦還裝備多門口徑在127-155mm的副炮作為補充。為了對付新興的航空兵器的威脅,新建造的戰列艦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裝備了多門7.6-12.7mm高射炮,同時還有大量的20-40毫米機關炮。
在航母時代的退位
二戰後,戰列艦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絕大多數戰列艦都退役並解體,有些則作為博物館保留下來。美國建造的最後4艘戰列艦,最新最好的「依阿華」級,則經過多次改裝,斷斷續續的服役了許多年,它們最後一次參戰是在1991年,「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作為火力支援艦和巡航導彈發射平台參加了海灣戰爭。1992年3月31日,最後一艘戰列艦「密蘇里」號退出現役,整修後前往珍珠港,停放在珍珠港事件中被炸沉的「亞利桑那」號殘骸旁供人們參觀。
戰列艦的退出歷史舞台,主要也是因為航母和導彈的出現,削弱了戰列艦的存在。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戰檢驗,許多國家均認為,戰列艦將是海戰第一利刃,特別是像在大西洋海域進行的日德蘭海戰,艦隊的航速和火炮的口徑成為殺傷對方、奪取海戰勝利的關鍵性因素。正是因此,戰列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盡風頭,人們對戰列艦的崇敬導致戰後各國大力建造此種船堅巨炮的「海上堡壘」。
倒是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在造戰列艦的同時還把目光轉向了一種新型海戰兵器身上,這就是航空母艦。 這就為此後在太平洋發生的幾場大規模海戰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證明了美日兩國對新技術發展的敏感度遠遠超出了其他國家。當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駛出船廠之際,美國和日本卻把一艘艘航空母艦送上了海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戰列艦也是絕好的武器,但是它的空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完全讓航空母艦給佔了,它不得不退出戰爭舞台。當然,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的戰列艦「密蘇里」、「威斯康星」號也參戰了,但這時的戰列艦已是今昔比。它們發射的彈葯主要是巡航導彈。從攻擊方面看,隨著新型導彈和制導炮彈的出現,戰列艦上大口徑火炮原有的優勢已不復存在。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武裝沖突中,承擔摧毀敵方關鍵性目標任務的將不再是巨型戰艦的大口徑火炮,它們的位置將被海軍裝備的驅逐艦和護衛艦所取代。而且戰列艦盡管噸位大、火力強、裝甲厚,但它存在目標大、易遭攻擊、防空反潛能力較差等不足,因而極易成為對方導彈攻擊的活靶子,但是反艦導彈轟擊到大多數戰列艦厚重的裝甲鋼板上也會被彈射回來,爆炸沖擊波只能劃傷裝甲,就跟拿手槍射擊厚鋼板一樣子彈都被彈回來,除了洲際導彈和以後研發的新型反艦導彈以外束手無策。
今天,戰列艦已經不在海上游弋,它的工作已經由那些更先進更具毀滅性的艦種接手,然而戰列艦的概念卻還在主宰著人們的思想、指導著國家的政策,那就是尋求對海洋的控制。
最後的「復活」
1980年代,美國對4艘已退役的「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加裝各種新型雷達,導彈,防空,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重新編入現役,分別部署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獨立進行海上作戰,支援登陸和攻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在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曾使用其中的「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對伊拉克目標進行炮擊和發射巡航導彈。但在此後的1993年,美國的4艘戰列艦又再次退出現役,「戰列艦」這一級別也正式從美國海軍現役艦船分類中撤消。
7. 戰列艦 驅除艦和巡洋艦的區別
驅逐艦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它是海軍艦隊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艦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襲擊岸上目標等.
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是驅逐艦,這是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左右。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驅逐艦是伴隨魚雷艇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一個艦種。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以魚雷為武器的魚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給敵方大型艦艇造成巨大威脅。為了對付魚雷艇,人們建造了反魚雷艇——魚雷炮艇,它是驅逐艦的前身。隨後,不斷更新裝備提高航速的魚雷炮艇改名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驅逐艦。它不僅有火炮裝置,還有魚雷武器,可用來對付敵方的魚雷艇和其它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驅逐艦已能隨艦隊遠航。故那時的驅逐艦又稱「艦隊驅逐艦」。驅逐艦隨著時間推移,排水量越來越大,從最初的400噸發展到現在的8000多噸;航速則提高到38節。多種新型的海軍武器裝備也大都裝備到驅逐艦上了,甚至有的國家還建造了反潛用直升機驅逐艦。
19世紀90年代,蒸汽動力裝置有了新的進步,英國海軍根據造船持同盟A·亞羅的建議,建造一種戰鬥力強,航速快,能有效對付魚雷艇的軍艦。1893年,「哈沃克」和「霍內特」號魚吉艇驅逐艦下水了,它們排水量240噸,艇速50公里/小時,裝有4門艦炮和3座魚雷發射管,它們是世界上最早的驅逐艦,也是當時最快的軍艦。此後,各國海軍紛紛建造驅逐艦,並加大噸位,增強火力,提高續航能力,使其具有更強的作戰能力。
20世紀初,裝甲艦(即戰列艦)的排水量持續增大,而比巡洋艦輕快的驅逐艦承擔了原來由巡洋艦所擔負的偵察,巡邏,護航的任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潛艇的大量使用,而魚雷艇的作用下降,於是驅逐艦更多地用來為艦隊,船隊進行護航和反潛。這期間驅逐艦的火力,航速,續航能力等性能不斷提高,排水量也達到1000噸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繼續得到加強的驅逐艦,除了執行反潛護航任務之外,還由於海軍航空兵的崛起,較多地擔負了艦隊防空的任務。並且在支援島岸作戰,輸送人員及物資,擔任基地巡邏等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多次參加艦隊間的海戰,有過傑出表現,因而被稱為「海上多面手」。
50年代後,驅逐艦沒有象戰列艦,巡洋艦那樣出現衰落,反而因其具有靈活性和多功能性,而備受各國海軍的重視,迅速向導彈化,電子化,指揮自動化的方向發展,並出現了反潛驅逐艦和防空驅逐艦的分工,驅逐艦的噸位也明顯加大,大型驅逐艦排水量達到6000噸以上,相當於輕型巡洋艦。在一些驅逐艦上還配備了反潛直升機。
導彈驅逐艦-世界上第一艘導彈驅逐艦是美國於1953年建造的「米切爾」號驅逐艦,它的排水量為5200噸,裝備「韃靼人」防空導彈。最早裝備反艦和反潛導彈的驅逐艦是美國於1958年下水的「孔茨」號導彈驅逐艦。第一艘核動力驅逐艦是美國1962年建造的「班布里奇」號。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個國家擁有400艘驅逐艦。
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73797.htm
巡洋艦具有多種作戰能力,主要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戰艦 。海軍戰斗艦艇的主要艦種。用於海上攻防作戰,掩護航空母艦編隊和其他艦隊編隊,保衛己方或破壞敵方的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方艦艇、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標,登陸作戰中進行火力支援,擔負海上編隊指揮艦等。
巡洋艦裝備有與其排水量相稱的攻防武器系統,精密的探測計算設備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按排水量分為:輕型導彈巡洋艦和重型導彈巡洋艦;按動力裝置分為:常規動力巡洋艦和核動力巡洋艦。其滿載排水量0.5~3萬噸,最大航速30~35節。具有較高的航速,較大的續航力和較好的耐波性。
19世紀末期,主要有裝甲巡洋艦和水平裝甲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滿載排水量為3000~4000噸的巡洋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 ,出現了重巡洋艦(裝備203毫米以上艦炮)和輕巡洋艦 (裝備152毫米艦炮) ,以後又有了滿載排水量達2.7萬噸、裝備305毫米艦炮的大巡洋艦。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建成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現代巡洋艦普遍裝備了艦艦導彈、艦空導彈、新型艦炮、反潛武器和反潛直升機以及新型雷達、聲吶等,不斷提高了反潛、防空能力,裝備了艦艇指揮控制自動化系統,具備了快速反應能力。
巡洋艦是目前在役艦艇中艦炮、導彈武器最多的一種,是海軍中較老的一個艦種,主要用來破壞敵海上交通線、加入編隊進行海上作戰、保護已方海上交通線、保障登陸兵上陸以及布設水雷障礙等。
巡洋艦是一種強有力、多用途的水面戰艦,是現代海軍主要的戰斗艦艇之一,能在較長時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進行機動作戰。它裝備有攻防武器系統,具有較高的航速和較大的續航力。
早期的巡洋艦與戰列艦一樣,以艦炮為主要武器。隨著艦空母艦的日益崛起,巡洋艦一度與戰列艦一樣,日漸沒落。而50年代誕生並普遍裝艦的導彈武器和核動力裝置使巡洋艦起死回生。50年代,美國率先在巡洋艦上裝備導彈武器,後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長灘"號。而前蘇聯一直沒有代停止大型巡洋艦的建造。法國、英國、德國也較重視巡洋艦的發展。這樣,到90年代初,全球仍有9個國家擁有85艘巡洋艦。
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1174.htm
戰列艦又稱主力艦,戰斗艦,它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突擊威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軍艦,又稱戰斗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因而得名。早期的戰列艦也曾稱作鐵甲艦或裝甲艦等。
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火力最強的戰船不進行接舷格鬥,而是排成一線縱隊的戰列,與敵艦隊平行行駛,利用本艦隊一側的舷炮對敵集中火力齊射,因而得名「戰列艦」。1638年建成的英艦「海上群王」號便是這種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這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184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它裝有舷炮100蒸汽戰列艦時代。但它仍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1861年,英國第一艘鐵殼裝甲戰列艦「勇士」號,也掛有輔助的風帆。戰艦上的風帆到達20年後才逐漸消失。
1862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裝有旋轉炮塔的戰列艦「阿爾貝王子」號,由於炮塔式艦炮可向任何方向過時了,所以在一段時期里裝艦的名稱取代了戰列艦。
1906年,英國建造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強的裝甲艦「無畏」號下水了,並恢復了戰列艦的名稱。「無畏」號是由義大利著名工程師庫尼貝迪上校設計並監造,排水量17 900噸,航速40公里/小時,裝備有安裝在家座炮塔內的10門305毫米主炮,24門76毫米副炮,水下魚雷發射器材座,這比當時其它最大的裝甲艦的火力還要強1倍以上,兩舷,炮塔和指揮塔的裝甲厚達280毫米。此後,各海軍強國紛紛仿效「無畏」號建造造自己的戰列艦。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無畏」艦就是戰列艦的同義詞,戰列艦的多少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強弱的標准。世界上最後一艘戰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下水的。這期間,戰列艦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徑,裝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後建造的上百艘戰列艦中,無一不承襲了「無畏」號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是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下水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為72 800噸,最高航速為50公里/小時,艦上裝有3聯457毫米主炮9門,炮彈重達1460公斤,還有12門3聯裝155毫米副炮和12門雙聯裝128毫米平高兩用炮。「武藏」號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號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後被美軍飛機擊沉,這標志著戰列艦的沒落,它在海戰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估計今後也不會再有哪個國家建造戰列艦了。
80年代,美國對4艘已退役的「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加裝各種新型雷達,導彈,防空,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重新編入現役。1989年,美國對密蘇里、威斯康星號等戰列艦已相繼完成改裝工程,重新服役,分別部署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獨立進行海上作戰,支援登陸和攻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在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曾使用其中的「密蘇里」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對伊拉克目標進行炮擊和發射巡航導彈。但在此後的1993年,美國的4艘戰列艦又再次退出現役。
戰列艦經歷了風帆戰列艦和蒸汽戰列艦兩個階段。19世紀中期出現蒸汽戰列艦。20世紀初,英國建造了無畏號戰列艦;法、俄、德、意、日、美等國也相繼建造戰列艦。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開始將4艘艾奧瓦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其滿載排水量為5.8萬噸左右,最大航速為35節,使用經濟航速(17節)時的續航力為1.5萬海里。
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47230.htm
8. 請各位提供一下戰列艦的發展歷程,以及所有戰列艦著名戰役和所有戰列艦的具體型號和具體參數
戰列艦又稱主力艦,戰斗艦,它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突擊威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軍艦。
(目前世界世界上僅存的戰列艦-美國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它的主要武器是3座3聯裝的406毫米口徑主泡,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艦炮)
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火力最強的戰船不進行接舷格鬥,而是排成一線縱隊的戰列,與敵艦隊平行行駛,利用本艦隊一側的舷炮對敵集中火力齊射,因而得名「戰列艦」。1638年建成的英艦「海上群王」號便是這種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這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184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它裝有舷炮100蒸汽戰列艦時代。但它仍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1861年,英國第一艘鐵殼裝甲戰列艦「勇士」號,也掛有輔助的風帆。戰艦上的風帆到達20年後才逐漸消失。
1862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裝有旋轉炮塔的戰列艦「阿爾貝王子」號,由於炮塔式艦炮可向任何方向過時了,所以在一段時期里裝艦的名稱取代了戰列艦。
1906年,英國建造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強的裝甲艦「無畏」號下水了,並恢復了戰列艦的名稱。「無畏」號是由義大利著名工程師庫尼貝迪上校設計並監造,排水量17 900噸,航速40公里/小時,裝備有安裝在家座炮塔內的10門305毫米主炮,24門76毫米副炮,水下魚雷發射器材座,這比當時其它最大的裝甲艦的火力還要強1倍以上,兩舷,炮塔和指揮塔的裝甲厚達280毫米。此後,各海軍強國紛紛仿效「無畏」號建造造自己的戰列艦。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無畏」艦就是戰列艦的同義詞,戰列艦的多少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強弱的標准。世界上最後一艘戰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下水的。這期間,戰列艦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徑,裝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後建造的上百艘戰列艦中,無一不承襲了「無畏」號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是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下水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為72 800噸,最高航速為50公里/小時,艦上裝有3聯457毫米主炮9門,炮彈重達1460公斤,還有12門3聯裝155毫米副炮和12門雙聯裝128毫米平高兩用炮。「武藏」號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號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後被美軍飛機擊沉,這標志著戰列艦的沒落,它在海戰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估計今後也不會再有哪個國家建造戰列艦了。(圖)(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和」號戰列艦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
80年代,美國對4艘已退役的「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加裝各種新型雷達,導彈,防空,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重新編入現役。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曾使用其中的「密蘇里」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對伊拉克目標進行炮擊和發射巡航導彈。但在此後的1993年,美國的4艘戰列艦又再次退出現役。
美國「依阿華」號(BB61)戰列艦
1938年5月,
美國海軍確定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後續的新型高速戰列艦的設計方案——依阿華級戰列艦。該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最後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在保持南達科他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重點提高航速,設計航速高達33節。考慮到進行大西洋—太平洋之間的快速調動,受巴拿馬運河船閘限制,採用限制船體最大寬度,拉長艦體以搭載更大功率動力裝置的設計措施,但影響了適航性能。安裝新型50倍口徑406毫米主炮。加強艦體水下防禦能力,進一步增強了水平裝甲。
1938年5月17日到1940年7月19日,共有6艘依阿華級戰列艦的建造預算獲得通過。1942年8月27日首艦「依阿華」號(BB61)下水。1942年12月7日「新澤西」號(BB62)下水。1943年12月7日「威斯康星」號(BB64)下水。1944年1月29號「密蘇里」號(BB63)下水。1945年8月,「伊利諾伊」號(BB65)在建造到總工程量的22%時停工,該艦沒有完工下水。1950年1月「肯塔基」號(BB66)下水,但隨後停建。後將艦艏拆移,更換到因與驅逐艦「艾登」號相撞而艦艏損壞的「威斯康星」號上,20世紀60年代初,8座鍋爐拆裝到2艘「薩克拉門托」級快速戰斗支援艦後,整艦被拆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依阿華級戰列艦以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伴隨航空母艦特遣艦隊和支援兩棲登陸作戰。依阿華級「密蘇里」號戰列艦服役後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地點而聲名遠揚。
「依阿華」號、「新澤西」號、「威斯康星」號1949年編入預備役。
。1958年3月再次編入預備役。1968年4月,「新澤西」號單獨重返現役,進行現代化改裝後參加越南戰爭。1969年再次退役。
1981年-1989年間,在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的支持下,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經過大規模現代化改裝後,再次重返現役。艦上安裝了「戰斧」巡航導彈、「魚叉」艦艦導彈、「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以及無人飛機彈射器,更新電子設備。1990年「依阿華」號、「新澤西」號由於軍費減少,1990年再次退役封存。1990年11月「威斯康星」號、「密蘇里」號開赴波斯灣參加海灣戰爭。戰後不久,「威斯康星」號退出現役。1992年3月31號「密蘇里」號退出現役。
依阿華級戰列艦長270.4米,寬33米,吃水l1.6米;標准排水量4.5萬噸,滿載排水量5.8萬噸;艦體最厚裝甲達430毫米。
9. 戰列艦發展史
戰列艦
battle ship
戰列艦又稱主力艦,戰斗艦,它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突擊威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軍艦,又稱戰斗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因而得名。早期的戰列艦也曾稱作鐵甲艦或裝甲艦等。
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火力最強的戰船不進行接舷格鬥,而是排成一線縱隊的戰列,與敵艦隊平行行駛,利用本艦隊一側的舷炮對敵集中火力齊射,因而得名「戰列艦」。1638年建成的英艦「海上群王」號便是這種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這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1849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崙」號。它裝有舷炮100蒸汽戰列艦時代。但它仍掛有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1861年,英國第一艘鐵殼裝甲戰列艦「勇士」號,也掛有輔助的風帆。戰艦上的風帆到達20年後才逐漸消失。
1862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裝有旋轉炮塔的戰列艦「阿爾貝王子」號,由於炮塔式艦炮可向任何方向過時了,所以在一段時期里裝艦的名稱取代了戰列艦。
1906年,英國建造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強的裝甲艦「無畏」號下水了,並恢復了戰列艦的名稱。「無畏」號是由義大利著名工程師庫尼貝迪上校設計並監造,排水量17 900噸,航速40公里/小時,裝備有安裝在家座炮塔內的10門305毫米主炮,24門76毫米副炮,水下魚雷發射器材座,這比當時其它最大的裝甲艦的火力還要強1倍以上,兩舷,炮塔和指揮塔的裝甲厚達280毫米。此後,各海軍強國紛紛仿效「無畏」號建造造自己的戰列艦。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無畏」艦就是戰列艦的同義詞,戰列艦的多少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強弱的標准。世界上最後一艘戰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下水的。這期間,戰列艦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徑,裝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後建造的上百艘戰列艦中,無一不承襲了「無畏」號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是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下水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為72 800噸,最高航速為50公里/小時,艦上裝有3聯457毫米主炮9門,炮彈重達1460公斤,還有12門3聯裝155毫米副炮和12門雙聯裝128毫米平高兩用炮。「武藏」號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號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後被美軍飛機擊沉,這標志著戰列艦的沒落,它在海戰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都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估計今後也不會再有哪個國家建造戰列艦了。
80年代,美國對4艘已退役的「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加裝各種新型雷達,導彈,防空,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重新編入現役。1989年,美國對密蘇里、威斯康星號等戰列艦已相繼完成改裝工程,重新服役,分別部署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獨立進行海上作戰,支援登陸和攻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在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曾使用其中的「密蘇里」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對伊拉克目標進行炮擊和發射巡航導彈。但在此後的1993年,美國的4艘戰列艦又再次退出現役。
戰列艦經歷了風帆戰列艦和蒸汽戰列艦兩個階段。19世紀中期出現蒸汽戰列艦。20世紀初,英國建造了無畏號戰列艦;法、俄、德、意、日、美等國也相繼建造戰列艦。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開始將4艘艾奧瓦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其滿載排水量為5.8萬噸左右,最大航速為35節,使用經濟航速(17節)時的續航力為1.5萬海里。
圖:目前世界世界上僅存的戰列艦-美國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它的主要武器是3座3聯裝的406毫米口徑主泡,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艦炮
10. 戰列艦最早誕生於何時最早應用其的是 哪個國家
「戰列艦」一詞的英文原文為Battleship,直譯為「戰斗艦」。這個名字起源於帆船時代的「戰列線戰斗艦」(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戰列艦名稱是隨著1655-1667年英國——荷蘭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當時海戰方式為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海戰中各自排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進行同向異舷或異向同舷的舷側方向火炮對射。凡是其規模足夠大,可以參加此種戰斗的艦船均被稱作戰列艦(Ships of the Line)。1638年建成的英艦「海上君王」號便是這種戰艦的第一艘,它有3層舷炮甲板,102門火炮。這時的戰列艦都是木製的帆船。 17世紀70年代後,英國海軍按照以下標准對艦船進行分類: 一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100門以上,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噸。代表性艦船為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的旗艦「勝利」號。 二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90-98門,定員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噸以上。 三級艦——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64-80門,定員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噸。這是英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主力艦只。 四級艦——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噸以上。 上述四級艦均被稱為戰列艦。規模在此之下的艦船被歸類為護衛艦(Frigate)、巡航艦(Corvette)和單桅縱帆船(Sloop)。 此時的戰列艦基本上全為木材建造,有時在水線以下包裹銅皮。動力為風帆,武器為前膛火炮,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殺傷人員的霰彈以及破壞帆具的鏈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