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生活中的小發明
一、帶刷子的干凈橡皮擦
寫錯了字,要用橡皮擦。擦完後,紙上總會留下不少碎屑。不管是用手拍還是用嘴吹,都不衛生而又麻煩。做一塊干凈橡皮擦就不會這樣麻煩了。
材料:大橡皮、廢毛筆。
工具:剪刀、膠水。
製作方法:
1.在橡皮的一頭挖一個淺淺的小圓孔 2.把廢毛筆的筆頭拆下來,洗凈晾乾。
3.把毛筆頭的尖端剪去,使它變成一把小刷子
4.把毛筆頭嵌進橡皮的小圓孔里,用膠水粘牢
好,干凈橡皮擦做成了。每當擦完橡皮後,你就可用刷子輕輕地把紙上的碎屑「掃」攏,再倒進廢紙簍里。
二、電子小天平模型(這是個模型,只能稱量很輕的物體,比如說兩個小紙屑。)
製作需要的材料是:一塊木板(最好薄一點,不要太大),一個墊圈,曲別針,錐子,電烙鐵,幾根導線,兩個發光二極體,一節電池。這些材料都很好找,發光二極體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去電子市場買到,很便宜的。
製作過程是這樣的:
在木板中間用錐子轉一個小孔,將一個曲別針彎成勾形,與木板垂直的通過小孔固定在木板上,勾上能掛住墊圈就可以。然後取兩枚曲別針,將其一半拉直,只保留一個拐彎,實際上拉直的部分就是天平的臂,剩下彎曲的部分就是托盤。另一個曲別針也做同樣的操作。然後將兩枚曲別針和墊圈焊在一起,墊圈在中間,曲別針要成一條直線。然後將墊圈掛到勾上,調整勾與木板的距離,大約3mm即可。然後在兩個托盤下固定兩枚曲別針,曲別針旁邊准備用發光二極體作指示燈。在木板下面設立電路,天平就相當於單刀雙擲開關。這個電路就相當於兩個迴路,共用一個電源,兩個發光二極體。只要左邊沉,左邊的托盤就會和他下面的別針連通,從而電路接通,二極體發光;若兩邊重量相等,電路不通,兩個二極體均不亮
B. 中國有什麼蔬菜是自己發明的
白菜:為中國原產蔬菜,栽培歷史悠久,西安半坡遺址發現的白菜籽說明六、七千年前即有種植。魏晉時即已成為尋常人家中之普通大眾蔬菜。
茨菇:又作慈菇,也叫燕尾草、剪刀草、水荸薺(音bíqi)、芽菇、烏芋等。原產中國。
蔥:古代稱芤(音kōu)、茖(音gé非茗míng),又名菜伯、和事草等。最早記載始見於《而雅》:「蔥生山中者名茖。」原產於中國西部山區,著名的蔥嶺(即今日之帕米爾高原一帶)即因遍生野蔥而得名。
蒓菜:為中國南方獨產的水生野蔬,《詩經》中說「思樂泮水,薄采其茆」,茆(音máo)即蒓菜。
大豆:原產於中國東北,山戎人培育,已有5000多年。
冬瓜:為中國本土原產,其栽培史至少有二千多年。因成熟時,皮上有一層薄薄白霜,與冬季的霜雪相似,故稱為冬瓜;又因其身形巨大,如枕頭般,所以古時亦稱為枕瓜。冬瓜在中國是老幼咸宜的家常瓜菜,栽種地域極為廣泛,名稱也多,如白瓜、水芝、濮瓜、蔬瓜、東瓜、白冬瓜等。
芥藍:俗稱蓋菜等,中國特產蔬菜。
黃豆芽:黃豆芽出現在中國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據戰國時記載,初時只作葯用,後方開始食用。
黃花菜:原名萱草,又稱金針菜、忘憂花、宜男草、針針花、一日百合、丹棘、黃花菜、七星菜、安神菜等。黃花菜在中國的栽培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是國人喜吃的一種傳統蔬菜。
薺菜:(音jìcài)別名野菜、地菜、野薺,又名護生草,雞心菜、凈腸草,遍布中國南北各地,培養史最少亦有二千年以上。
茭白:為中國特產蔬菜之一,古時曾稱雕胡、菰、葑、菰芛、菰瓜、菰筍、茭瓜、茭筍或水筍等,在中國至少有三千年以上之食用歷史。
韭菜:為中國特有蔬菜,栽培極早,距今最少已有三千多年,《四書》中皆有記載。《周禮》中說「豚春用韭」,說明先秦時的人們已經會做韭菜炒肉絲了。
蕨菜:商代即有食用,伯夷和叔齊在首陽山就是吃這玩意的。
栗子:栗子有多種品種,如板栗、錐栗、茅栗、油栗等,遠在六千年前,國人已經採食栗子。
菱角:(音língjiǎo)原產歐洲,惟改良種則產中國及印度,在江南、華中、華南栽培頗盛。
蘆蒿:(音lúhāo)亦原產自中國南方,《詩經》、《左傳》等皆有提及。
蘿卜:又名萊菔、雹葖、薺根、蘆菔、蘿白、紫菘、蘆葩、秦菘。原產中國,栽種史約有三千年以上,為我國主要蔬菜之一。其品種諸多,顏色不一,但與胡蘿卜並非同種。
馬蘭:別名馬蘭頭、馬萊、竹節草、馬蘭菊、紫菊、紅梗菜、魚鰍串、馬蘭青、雞兒腸、馬攔頭、馬蘭丹、路邊菊、雞兒菜等等,原產亞洲南部及東部,在中國的歷史在2000年以上。
梅子:梅樹在中國的種植至少有七千年以上的歷史,殷墟考古時即發現有梅核。最早被用作調味,腌制酸食。
茼蒿:(音tónghāo)又叫蓬蒿、蒿子桿,由於其花似野菊,又名菊花菜,原產中國。
蕹菜:(音wèngcài)俗名空心菜、藤藤菜、蕻菜、蓊菜、通心菜、竹葉菜等。有旱蕹、水蕹兩種,旱蕹植於陸地,水蕹植於水面。其來歷,有說中國自古栽培,西晉時即有書記載;但也有說為舶來品的,古人將其裝於瓮中由國外經海路帶回,「因瓮置宜」而故曰「瓮菜」。
莧菜:(音xiàncài)南方夏季的常見蔬菜,原產於中國。
香菇:香菇屬食用菌類,不是植物,但這里也列入吧。其原產中國浙江,開始栽培香菇的確鑿年代,已無可稽考,相傳是宋朝浙江龍泉縣龍岩村的農民吳三公發明的,後經菇農們不斷摸索、改進,至元朝,由農學家王禎總結成文字(公元1313年)。後傳入日、韓。
小白菜:又名青菜、長梗菜、雞毛菜、油白菜等,是中國南方各省的主要蔬菜之一,原產中國,也有幾千年的栽培史。
銀杏:也名白果,公孫樹,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中 國特產。在距今6、7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遍布全球的銀杏類植物衰敗。經第四紀冰川的氣候劇變後,銀杏類植物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滅絕。然在中國,由於獨特地理位置,銀杏得以獨遺存於中國大陸,成為銀杏類植物之唯一倖存後裔,也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屬。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的西天目山、神農架以及大別山地區,尚殘存少量呈野生和半野生狀態的銀杏,其餘皆為人工栽育。
芋頭:又稱芋艿、芋奶、芋鬼、蹲鴟、香芋、毛芋、芋艿、土芋、土芝、山芋等,簡稱芋。原產於中國、印度、馬來半島等熱帶沼澤地方。初為野生,後經自然和人類栽培、馴化和系統選育,形成了現在的優良品種及變種。中國的栽培歷史非常悠久,《詩經》即有載,齊人亦呼為「莒」。
竹筍:和竹子一樣,原產中國,中國人食筍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C. 保衛蘿卜3發明家什麼時候出
保衛蘿卜3發明家什麼時候出?發明家預計可能等10月份上架,在發明家之前還有一位偵探蘿卜。以上就是保衛蘿卜3發明家上線的時間了,發明家預計可能等10月份上架,想要了解更多保衛蘿卜3游戲攻略,請關注。
D. 酸蘿卜的來歷
酸蘿卜即邊城酸蘿卜,原名辰州酸蘿卜,主產於辰溪與芷江等地,經張氏第八代廚師張天下的研究與改良,吸取芷江和辰溪酸蘿卜的特點,結合祖傳醫學,研發成新的泡菜系列,具有開胃健脾,補血生精,美容養顏,延年益壽之功效。關於它的來歷有以下一段傳說。
張氏第二代廚師張熊皮身強力壯,英俊高大,相貌俊美,貌似潘安,原是湘軍曾國藩手下的火頭軍。因為人忠厚,做事勤快,曾國藩又舉薦張熊皮到御膳房擔任御廚。一次慈禧太後要求每個廚師做一道菜,親自進行考核封賞,御膳房的一百多位廚師絞盡腦子,各顯神通。考核那天,太後閉目養神,坐在龍鳳椅上,一個個廚師手端菜盤,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從太後面前走過,慈禧太後像菩薩一般,一動不動。輪到張御廚,他側身手舉托盤,來到太後面前,但見一蔞清香撲鼻,沁入心脾,慈禧不由睜開鳳眼,見是一盤排放整齊,雪白的片狀物品。不再是常見的大魚大肉,山珍海味,心中好奇,揮手示意停下,抬起玉手,嘗一片,感覺清脆可口,酸甜有味,胃口大開,連說:「好吃!好吃!」忙問何物?答曰:「辰州酸蘿卜!」慈禧急忙傳旨封賞,賞黃金百兩,御賜菜刀一把!同時酸蘿卜作為慶功宴的御賜菜,供大家品嘗。自此,辰州酸蘿卜風靡京城。
後太後駕崩,張御廚知道清王朝大勢已去,隱名埋姓,遠走高飛,先後在湘西辰州,乾州(今吉首),芷江,辰溪安家,把廚藝以及製作酸蘿卜的技術傳給當地百姓,這就是當今湘西酸蘿卜,辰溪酸蘿卜,芷江酸蘿卜的源頭。
E. 保衛蘿卜3發明家技能詳解
保衛蘿卜3發明家怎麼樣?保衛蘿卜3近期曝光了新角色發明家,從屬性內以及技能來看發明家是非容常出色的,接下來想為大家帶來保衛蘿卜3發明家技能屬性介紹。
發明家技能屬性介紹:
技能:致命一擊:發明炸彈一顆,扔向怪物;造成一定范圍的傷害。
冒險模式/挑戰模式加攻擊力:121.6%
比賽炮台加攻擊力:417.6%
以上就是保衛蘿卜3發明家技能屬性介紹了,
F. 胡蘿卜是什麼國家發明的
胡蘿卜(Daucus carrot),又稱甘荀,是傘形科胡蘿卜屬二年生草本植物。以肉質根作蔬菜食用。原產亞洲西南部,阿富汗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歷史在2000年以上。
我國胡蘿卜是引進的
胡蘿卜是西域(新疆)帶過來的,
和葡萄,苜蓿同一時期(西漢)傳至中原
附:
養生功效編輯
1、保護心血管健康:
胡蘿卜中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可以起到一個清除人體中血液血液和腸道的自由基,可以達到一個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同時胡蘿卜還含有豐富的降糖物質,如槲皮素,山奈酚這兩種元素就可以起到一個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對降低血脂有著很大的幫助,可以說是最適合糖尿病患者日常食用的食物了,當然了因為其還可以促進腎上腺素的合成,因此對於冠心病,高血壓患者來說,日常常吃胡蘿卜的話,就可以起到一個保護心血管健康的作用。[3]
2、祛斑保持皮膚的彈性:
胡蘿卜含在豐富的維生素A,這種維生素對保護皮膚有很大的幫助,日常如果可以養成一點喝一杯胡蘿卜的話,就可以起到一個祛斑的作用。
3、益肝明目:
對於經常用眼一族來說日常如果常吃胡蘿卜的話,就可以起到一個緩解眼疲勞,促進生長發育,維持正常視覺的作用,對防治乾眼病,夜盲證具有很好的效果,由其是對於電腦一族來說日常更要多吃胡蘿卜。
4、增強免疫力:
胡蘿卜中的木質素能夠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同時當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還有助於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起到一個間接消滅癌細胞的作用。
5、促進腸道健康:
胡蘿卜中的植物纖維具有很強的吸水性,可以起到一個通便潤腸的作用。
6、促進新陳代謝,增進血液循環:
尤其是對於孩子們來說如果日常經常吃胡蘿卜的話就能快速的成長。
7、延緩衰老:
胡蘿卜素可以清除人體皮膚的自由肌延緩人體的衰老,同時還可以保持上皮組織的健康,多吃胡蘿卜可以讓整個人看起來更顯年輕態。
G. 胡蘿卜的起源是怎樣的
瑞士De candolle(《栽培植物的起源》,1886)認為胡蘿卜原產亞洲西部。「在瑞士湖邊居民遺跡中發現化石狀態的胡蘿卜根,因而認為栽培胡蘿卜的起源很古老……」,估計栽培歷史在2000年以上(譚其猛,1978)。
蘇聯Н.И.Вавилов(《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1926)把世界上主要栽培植物分成8個起源中心,他認為亞洲品種的胡蘿卜發源地在中亞細亞,這個地區包括印度西北部,整個阿富汗,塔吉克和烏茲別克共和國,以及天山西部。另外在阿納托利亞也有特別豐富的栽培類型。蘇聯Жуковский(杜比寧主編,《植物育種的遺傳學原理》,1974)在其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胡蘿卜有3個起源地,而在每個起源地的胡蘿卜染色體數、根的顏色各有不同。即:
①中亞細亞起源地:主要在阿富汗,這里是二年生塊根胡蘿卜的初生基因中心,其染色體數2n=2x=22。含有花青素的胡蘿卜為最早的原始類型,它向東方和西方傳播,進入前亞地區。在流傳過程中,由於顏色突變,產生了黃色胡蘿卜,漸漸成為飼料。由黃色胡蘿卜顏色突變,又產生了白色胡蘿卜,白色胡蘿卜除用作飼料外尚作食用。因此,在中亞細亞起源地是紫色的、黃色的和白色的二年生胡蘿卜的初生基因中心。
②前亞細亞起源地:主要包括土庫曼、伊朗、外高加索、小亞細亞和阿拉伯地區。這里是紫色胡蘿卜的次生基因中心,其染色體數2n=2x=18。很少遇到黃色胡蘿卜。
③地中海起源地:這是紫色胡蘿卜和野生亞種ssp.maximus自然雜交產生的含有胡蘿卜素的胡蘿卜起源地,被看做是原始雜種的初生基因中心,屬於歐洲含有胡蘿卜素的原始類型,其染色體2n=2x=18。
1975年荷蘭Zeven和蘇聯Жуковский在《栽培作物及其變異中心詞典》一書中,也有類似的表述:「胡蘿卜包括許多野生的和栽培的,出現在歐洲、北非、西南亞和中亞,最古老的栽培種形成中心在阿富汗,它們的特徵是含有花青素,塊根呈紫色……」。
美國Mark J.Bassett(1986)在《蔬菜作物育種》(Breeding Vegetable Crops)一書中也闡述:「包括胡蘿卜的Daucus屬有許多野生形態,這些野生的Daucus屬植物大都生長在地中海地區和西南亞,少數在非洲、大洋洲和北非洲。人們普遍認為阿富汗是Daucus屬胡蘿卜的主要遺傳變異中心。」
日本星川清親(《栽培植物的起源與傳播》,1981)認為,胡蘿卜的初生起源中心在阿富汗的喜馬拉雅山、興都庫什山地區,約在10世紀傳到近東地區,小亞細亞的安納托利亞一帶,從而形成了次生起源中心。
英國Simmonds(1976)在《作物進化》(Evolution of Crop Plants)一書中提到:「西方含胡蘿卜素的胡蘿卜起源於東方含花青素的胡蘿卜,而東方含花青素的胡蘿卜可能是由阿富汗含花青素的D.carota種的亞種ssp.carota演變發展而來的,人們選擇肉質多、皮光滑、根的分叉少,顏色可能是紫紅色或紫羅蘭色,從淺到深不等……」,書中又提到:「據Mackevic(1929)的研究,阿富汗是含花青素胡蘿卜的繁衍中心。」
從上述各國學者的研究可見,最原始的胡蘿卜是含有花青素的紫色胡蘿卜,源於D.carota中的亞種ssp.carota,起源中心在阿富汗;而歐洲含有胡蘿卜素的胡蘿卜類型是由紫色胡蘿卜和地中海地區的ssp.maximus自然雜交而產生的。目前人們食用的紫色胡蘿卜、含有葉黃素及雜色素的黃色胡蘿卜、含番茄紅素的紅胡蘿卜及含有胡蘿卜素的橘色胡蘿卜,均屬二年生作物,肉質根發達,並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其祖先均來自含有花青素的ssp.carota(《中國作物遺傳資源》,1994)。
H. 蘿卜為什麼叫蘿卜
因為中國古代稱北邊的或西域的民族為「胡人」,其居住地為「胡地」。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胡蘿卜時說:「元時始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蘿卜,故名。」所以胡蘿卜由此得名。
蘿卜之所以這么叫,是因為由古代的「胡」地引進,與其顏色無關。胡蘿卜是傘形科胡蘿卜屬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亞洲的西南部,阿富汗為最早演化中心,約在13世紀從伊朗引入中國。
1、蘿卜方言叫「菜頭」,求諧音「彩頭」,祝願有好彩頭。特大蘿卜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2、玉蘿卜諧音是摞-步,蘿卜白菜—財越摞越多,一步一財。
史學研究蘿卜的原始種起源於歐、亞溫暖海岸的野蘿卜,蘿卜是世界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遠在4500年前,蘿卜已成為埃及的重要食品。中國各地普遍栽培。
(8)蘿卜發明擴展閱讀:
蘿卜為半耐寒性蔬菜,種子在2℃-3℃便能發芽,適溫為20℃-25℃。幼苗期能耐25℃左右較高的的溫度,也能耐零下2℃-零下3℃的低溫。蘿卜莖葉生長的溫度為5℃-25℃,適溫為15℃-20℃。肉質根生長的溫度為6℃-20℃,適溫為18℃-20℃,當溫度低於零下1℃-零下2℃時,肉質根會受凍。
蘿卜適於肉質根生長的土壤有效水含量為65%-80%,空氣濕度為80%-90%。空氣濕度大,可提高品質。但是土壤水分也不能過多,否則土中空氣缺乏,不利根的生長與吸收,土壤過於乾燥,則肉質根的辣味增強,品質不良。如果水分供應不勻,則肉質根容易開裂。
I. 蘿卜乾的起源它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常州蘿卜干
蘿卜干是江蘇常州的著名特產,明代起便成為朝廷的貢品。 准確記載有蘿卜栽培技術的農書是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到了宋代,蘿卜在南北各地都有栽種,並出現了不少優良品種。對蘿卜全株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性狀的描述較為全面的是《授時通考》(1742年),該書記述了蘿卜的根可以腌制、做酸菜等多種加工食用方法,對人體健康極為有益。 新閘紅蘿卜種植究竟起於何時,縣志沒有記載,當地老人也說不清。有這樣一則民間故事:明朝初年,朱元璋和軍師劉伯溫來到常州,當他們路過新閘時,深諳風水學的劉軍師看到新閘有一股紫氣東來,大驚失色,立即耳語朱皇帝,朱皇帝問其有何對策,劉伯溫說,發展生產,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安定。朱元璋隨即詢問地方官,此地百姓有何副業,答曰:少量農民種蘿卜。於是這位朱皇帝以許多「優惠政策」為誘餌,例如將新閘蘿卜干指定為貢品,中央政府以高價大批量收購蘿卜干傾銷各地,以此鼓勵新閘農民大力發展蘿卜種植業。從此,紅蘿卜在新閘地區運河兩岸遍地開花,新閘蘿卜干也成為名牌產品。 據1927年《武進年鑒》記載,當時新閘地區紅蘿卜的種植面積為19042畝,鮮蘿卜年總產量高達571270擔。因為新閘地區廣種新閘紅蘿卜,吃賣之外,還有剩餘,就用來腌製成蘿卜干。從明代新閘蘿卜干形成紅蘿卜種植體系和蘿卜干腌制體系後,這種體系代代相傳,保證了常州蘿卜干口味的純正。 常州蘿卜干是饋贈佳品。據悉,上世紀50年代,常州平均每年要有近千噸新閘蘿卜干出口到東南亞地區,最高年出口銷量達1500噸。先後榮獲「江蘇省傳統優良食品」、「江蘇省著名商標和部省優質產品獎」。
J. 車蘿卜發明時間是什麼時候
《倔強的蘿卜》是新銳導演田蒙的首部劇情長片,三年前田蒙就開始和張承共同進行編劇,潛心打造強蘿卜的強故事。《倔強的蘿卜》將是一部時尚前衛的智慧結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