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如何評價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
《金融邏輯》這篇文章具有通俗的語言,還是有著獨到的觀點。總得看起來就像是一篇網路的文章,不像是一本經濟類的書籍。這本書總得來說並沒有什麼嚴謹的邏輯和知識體系。看完這本書,可能會有一種洗腦的感覺,有可能會刷新自己的三觀,改變自己對金融經濟的認識。
作者用朴實的語言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本書立足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並且涉及到了許多國外的經濟發展歷史。
對於我個人,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覺得金融業界是上層人玩的游戲,對股票證券這類金融產品有著一種神秘感和三分敬畏。從這種層面上多少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無知,更准確的來說是,我作為一個當代的大學生是多麼的無知,至少我能不能代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這個論斷還需商榷。
② 財商方面的書籍有哪些
擁有一本好書,實際上也就擁有了無數的財富。閱讀一本好書,不僅能夠開拓視野,更能豐富我們的知識。記者在幾個知名圖書售賣網站上看到,關於2013年的熱銷書籍榜單已經出爐,其中不乏各種財經理財類書籍。在記者的摸底調查中,出乎意料的是,多位職場精英並沒有首推技術型理財書籍。回首這一年,他們認為很多關於財富觀點、個人心得類的書籍反而讓他們更為受益。其中《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中,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以今昔對比和中外對比雄辯地證明了幾點:勤勞只能生產出更多的物質,而創造財富有三個維度「深度」、「廣度」、「長度」。這三種維度分別對應「勤勞和技術創新引發的單位時間生產率的上升」、「市場開放導致單位物品價值量上升」以及「良好的證券市場將未來收入現期化」。而三大條件的實現,則有賴於明晰的產權保護和開放的市場體系。這三大條件一起實現,才能使財富的創造最大化。在被譽為「隨便翻翻就有收獲,反復體會更覺深刻。」的《史玉柱自述:我的營銷心得》2013年全國瘋狂熱賣,迅速成為出版界「現象級熱書」! 在書中,史玉柱毫無保留地回顧了創業以來的經歷和各階段的思考。全書沒有深奧的理論,鉛華洗盡、朴實無華,往往在輕描淡寫之間,一語道破營銷的本質。關於產品開發、營銷傳播、廣告投放、團隊管理、創業投資等,史玉柱都做了獨特而富有洞見的思考,在啟迪讀者的同時,也為中國商界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商業思想記錄。
③ 經濟學家進來看看 有關GDP
這個是一個極端的笑話。
但要按現在GDP的演算法來算的話,這兩個人的行為的確是會讓GDP增一個億的。
當然這個關於狗屎的行為完全是惡搞,但如果你換一個行為進去的話就可以理解了,假設A為B提供了服務,就比如按摩吧,然後B給了A錢。那這筆錢也就計入GDP中了,屬於第三產業的GDP,A的服務創造了價值。
那在這個極端的笑話里,其實也就是甲的這個行為讓乙覺得有意思或者怎麼的,然後乙付了甲錢。也就是甲的行為創造了價值。(當然正常人一般不會為這個「服務」付5000萬就是了)
④ 陳志武:什麼是美國資本主義的核心精神
美國資本主義的核心精神
「投機」是所有資本主義的精神,也是財富創造的必要動力,美國的不同在於:其資本主義的核心精神不僅包括投機,還有活躍的股票文化。當年英國的百萬富翁家族需要很多年才能積累起財富,而在美國,股市這個折現機器加快了財富的實現速度,股票的高流通性使美國的創業文化、創新文化以最快的速度發展,催生了美國式的快速技術變革。
如果美國社會不認同投機的價值,它也就不可能有發達的股票文化,也就不會有美國過去150多年的科技發明史。如果想把中國社會的創新能力激勵得像美國的那樣,正在進行的股權分置改革當然是必要的一步。
⑤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pdf
•著名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金融系列作品,提供一種看待人類社會和歷史的全新視角。
•精到地分析並回答了一系列關於「財富」的問題,比如財富如何產生,為什麼20世紀突現財富增長大爆發,中國人為何勤勞而不富有,農業財富如何增長,他國的財富增長經驗……令人豁然開朗。
•特別指出財富創造力的關鍵:制度。
作者簡介
陳志武,著名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曾獲得過墨頓•米勒獎學金。專業領域為股票、債券、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1983年獲中南工業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獲國防科技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現擔任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及量化歷史研究所所長。
2000年,一項頗得全球經濟學家首肯的世界經濟學家排名出爐,在前1000名經濟學家中,有19人來自中國,陳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華爾街電訊》將陳志武教授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其擔任學術總顧問的紀錄片系列《華爾街》與《貨幣》,對中國金融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
最近幾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發展和制度機制建立的問題以及其他新興資本市場問題。其著作常被《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遠東經濟評論》《波士頓環球報》《巴倫周刊》所引用,也常發表於許多香港和大陸的報紙和雜志上。此外,他還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三位合夥人之一。
⑥ 十年砍柴: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
十年砍柴著名網友(原題:陳志武和荀子相隔兩千年的對話) 我和陳教授算是湖南同鄉,湖南鄉間成長時代的回憶,使我對陳教授這段話深有感觸。我的父母、我的祖父輩和父老鄉親,幾乎都是異常能吃苦耐勞的人,我的外祖父又是其中尤為突出者,其勞作的辛勤程度,若非親眼目睹而由人復述都難以相信。在人民公社時期,他早晨4點多就出去捕魚蝦拿到集市上叫賣,賣完後回村和生產隊一起出工。傍晚收工後又奔赴自留地勞作,直到天漆黑才回家吃晚飯。年復一年如此,除了春節幾天難得有休息的時候。即便如此,我的外祖父和其他鄉民一樣,過著的生活仍然是孟子兩千多年所說的那樣,「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已是人生難得的幸福了。 戰國時期另一大思想家、略晚於孟子的荀況,在其《王制》一篇中說過的一段話,我認為可以和陳氏的「天問」對照來分析,可知如何解決「民富」與「國強」之間的平衡關系,中國的賢哲之士已經思考了幾千年。荀子說:「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筐篋已富,而百姓貧,夫是之上溢下漏。」荀子所言的「民」和陳志武所說的「中國人」,所指范圍基本上是重疊的,即是指大多數普通的民眾特別是生活在底層的百姓。荀況所處的戰國時期,尚有西周封建制殘余,因此社會有著民、士、大夫的明顯分層。民,當然不包括人身權都從屬他人的奴隸,而是指庶人,以農民為主;士則是特權日益喪失,比「民」更高一層而比貴族低一層的中間層,基本上不是靠農耕而是靠武藝或智力為生,小官吏亦屬於這一階層。而「大夫」則是高級官員了。至於荀子所說的「實府庫」,指的就是各國諸侯掌管的國庫,並非是全體國人的公產。「王者」指行「王道」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在禮崩樂壞、戰爭不斷的春秋戰國時代,僅僅是儒家聖賢對所謂的「堯舜禹三代之治」一種想像,中國歷史上是不存在的。而靠武力霸道立國的國家,富的是士這一階層。而苟延國祚的僅存之國,是當大官的富有。如果財富都集中到國君的倉庫里,那麼就離亡國不遠了。這樣的國家貧富懸殊過大,上面的階層富得都溢出來了而下面的多數百姓則那點財富不斷地漏走了。 應當說,荀子所言的「富士」、「富大夫」、「富筐篋,實府庫」,在中國不同的歷史階段存在過,但惟獨「富民」,考諸歷史,很難肯定地說有過這樣的時代。即使是被後世稱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也只能說社會的總體財富增加,類似「士」「大夫」等階層的富裕程度強於其他時期,而「民」僅僅是日子稍微好過一些。因此康熙執政多年後,看上去天下太平財富增多,然後猶有「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民謠,這民謠說明的是大多數庶民真正的生活狀態。 中華民族的祖先是靠勤勞堅韌創造了偉大的文明,也曾在這個星球上創造過足以傲世其他民族的巨大財富。但無論是西周確立的「封建制」,還是始皇帝一統天下後,「百代多行秦政法」,從來沒能從政治制度上解決財富集中於少部分人手中特別是官府手中這一痼疾。從根本上說,就是庶民的權利幾乎沒有制度性保障,他們只有勞作來創造財富繳納賦稅供養官府的義務,而沒有權利和他們要供養的那一方坐下來談判財富的分配方式。統治者階層如果有某些「清官」「明君」,無非是不希望竭澤而漁以求保持剝削的可持續性,這種做法就是許多人稱頌的「仁政」了。 對財富分配的不平等,西周時期的先民已經認識得很清楚了,他們知道自己創造的財富究竟哪去了。「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詩經·豳風·七月》)農夫是何等的辛苦,可他們要供養的統治者,「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風》)「三歲貫汝,莫我肯顧。(同上)」對這種勤勞而不能富有的處境,不堪承受時只能造反,通過改朝換代來進行利益的重新分配,但分配的方式不變,無非一方面「天街踏盡公卿骨」,另一方面「王侯宅邸皆新主」。少數原來處在底層的幸運兒大難不死,在以無數人做炮灰為代價的基礎上,變成了掌握社會財富分配權的上等人。每次這種利益的再分配,帶來的是死者枕藉,是血流成河,是生產力受到了極大的破壞。「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是中國不同時期繁華皆如曇花一現的真實寫照。 在相對和平時期,對財富分配不均,普通勞動者多半是消極地反抗或者被動地適應這種利益分配格局。如《詩經·齊風·甫田》所唱道:「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甫田」就是貴族擁有而由庶民、農奴去耕種的「大田」。農人們說,不要去耕種那些老爺的大田,讓裡面長滿稗子吧(「莠」即稗草)。這一幕和上世紀6、70年代中國「人民公社時期」是何等的相似,農民們在生產隊的「甫田」里想方設法磨洋工,而在自己的小塊自留地里精耕細作。當多數人在人民公社那種體制下,無論怎樣辛勤勞動,卻不能得到公平而合理的報償時,怎麼能要求他們「大公無私」呢?靠政治權力來倡導「狠斗私字一閃念」必定會成為一種自欺欺人的鬧劇。在帝制時代,沒有戰爭和動亂的時候,中國的多數老百姓無法改變那種不公平的分配體制,那麼多數家庭把培養子弟應科舉從而步入仕途作為頭等大事。盡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對多數農家來說,比中彩票大獎的概率還低,但畢竟還是有中大獎的。於是乎,整個社會的優秀青年,都把進入官場掌握社會財富作為人生最重要的目標,而進入創造財富的「農、工、商」領域,則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此,從古至今,優秀人才都想考「公務員」,成為既得利益階層的一員,而不願意去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這就是幾千年來特別是近600年來,中國人聰明勤勞,卻沒有發展出現代工商業,現代科技創新也很貧乏的重要原因。
⑦ 關於中國農民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的論文
中國農民素有「勤勞節儉」之名,傳統思維中,勤勞就能創造財富,節儉就能積累財富,所以「勤勞致富」一直是自勉口號。然而,不能迴避的現實是:勤勞的中國農民近些年幾乎是致富能力最弱的一個群體,甚至有資料稱,一些單純依靠農業的農民在勞動收入上還出現了不小倒退。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勤勞致富」這個口號——要農民致富,光有「勤勞」是不夠的,還要有一些其他的東西。 其他的東西是什麼呢?農民代表顧雙燕近日對溫總理的一番表白,多少揭示了問題所在——「農民光靠種地富不起來,還要搞養殖經商。希望金融系統門檻低一點,多給點貸款。農民貸款難呀!」「農民最擔心的是養老問題。」「一些糧食公司抬水壓價,農民賣一噸糧食就有200元的差價被賺走。」 這「三件煩心事」,分別暴露了中國農民怎麼勤勞也無法富有的三個本質原因:金融保險類服務匱乏、基礎社會保障服務匱乏、商業服務匱乏。在這樣的匱乏之下,中國農民基本上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擺脫不了小農經濟的弊端,只能掙點「小錢」。並且,一旦自然災害、商品價格等方面有點風吹草動,便前功盡棄。 經濟學家陳志武在《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一書中談到,美國的市場活力更多是以一套相對完備的金融服務為基礎的。養老金保障、失業保障、醫療保險等為所有家庭構建了一個安全網,少了很多後顧之憂,而教育、住房、汽車等信貸與金融證券的完備,將一生中不同年齡段的收入進行了很好的配置,所以市場活力很強(監管不當引發危機是另一話題)。這是美國經濟繁榮背後隱形的力量。這樣對比出來的「短板」適合對中國整體狀況的描述,實際上更適合對中國農民狀況的描述。 其一,城市不好就業,很多農民工只好返鄉,但沒有小額貸款之類的「第一桶金」,返鄉農民除了蹲在門口曬太陽,又能靠什麼「與貧困抗爭」?其二,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福利和教育信貸的缺失,在農村尤其突出;其三,農民遭受市場惡意壓價的新聞屢見不鮮,不難看出,「市場無形之手」對於農業還缺乏足夠的善意,很多「服務三農」的商業模式,其實是在過度壓榨農業「油水」,讓農民苦不堪言。 這些年政府已經意識到農村基礎保障服務的羸弱,並有所動作。但在金融服務、農產品市場方面,用力仍然有所欠缺。而這種欠缺其實是在掏空著中國農民「勤勞」的成果。比如,據統計,近10年中每年都有兩億多農村人口受到旱、澇、蟲等自然災害影響,每年經濟損失都在1000億元以上,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災後保險賠付金額尚不足損失總額的1%。 因此,在鼓勵農民「勤勞致富」的時候,也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唯有將農業放置於一個安全的基本網路上,為其搭建一些金融、保險、信貸等方面的「梯子」,為其搭建有充分善意指向的市場服務,中國農業才能煥發出強勁的造富能力。現代農業不能、也決不應該再「靠天吃飯」。
⑧ 財富是怎樣產生的怎麼樣
正式書評之前先來談談讀書的緊迫性和信息獲取時效性。 讀書其實是一件很潮流很時尚的事情,對於閱讀金融經濟類的書籍更是一件高收益高風險的行為,為什麼那麼說呢?因為寫一本書往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寫完還要交給出版社審閱,加上各種行政手續的遷延我們發現一本書的時間成本是非常昂貴的。信息和知識爆炸式的增長讓書上內容相比較而言具有了落後性。如果你不能再出版後的第一時間獲取書上的信息而是幾個月甚至幾年以後去翻閱,雖然書還是原來的書,內容沒有變動,但是讀者卻沒能最快獲取這些信息而付出的機會成本是巨大的。 以《財富是怎樣產生的》為例,陳志武教授從2001年為新財富雜志撰寫專欄到2005年出版其25篇相關文章的5年時間不說,光是文章的內容在陳志武教授寫文之前便早已有人提出!那麼我今天2013年再去閱讀更是時隔12年之久了。假設我原先一點都不了解書中的內容和觀點,那麼雖然我在12年之後閱讀,但是依然會感覺的驚訝和欣喜,用經濟學的術語而已就是消費者效用非常高。但是那隻是你自己而言,如果放在一個競爭的環境中,12年的時間成本是如何的昂貴,雖然你的效用非常高,但是相對早已獲得該信息的對手而言你的效用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因為在遞進式社會中,知識是向前累進的,12年別人獲取比你多的要多!假設我先前通過一些渠道獲得了相關的觀點,那麼這部書便會降低我的期望感,隨之我遍不覺得這部書是符合我福利的!因此看書這部分重復的內容便會減低我的收益! 所以在如何獲取信息,至少是如何較快速的獲取信息尤其是他人還為獲取的信息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也是嚴肅的問題。讀書不僅讀內容更要讀的有前沿性和針對性! 《財富是怎樣產生的》談了一些問題,回答了一些問題,只是沒有解決一些問題!觀點具有建設性,但沒有創新性,總體照搬美國那一套,但對當前的中國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全書主要闡明了:1技術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是財富創造的源泉 2對外貿易的重要性 3政府的過多管制抑制了市場活力,政府必須退出 3完善監管機制,減少權力尋租空間 4 股票市場的作用和民營企業的重要性 5闡述了公司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