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的近視

發明的近視

發布時間:2021-07-27 22:21:30

1. 近視鏡是什麼時候發明

最早的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尼尼書遺址發現的。它是用水晶石製作的,直徑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倫人和吉亞洲人已經發現某些透明寶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們和古希伯來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鏡。 眼鏡可能是在13世紀末期在中國和歐洲同時出現的。馬可·波羅大約在1260年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14世紀曾有記載說中國的一個紳士用一匹馬換了一副眼鏡。 中國古老的眼鏡鏡片很大,呈橢圓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製成,鏡片鑲嵌在烏龜殼做的鏡框里。有的眼鏡帶有

2. 眼鏡是誰發明的

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然而,與此同時,將透鏡裝入框中的放大透鏡用於閱讀已經在歐洲和中國出現了。關於眼鏡是從歐洲傳入中國還是中國傳入歐洲一直存在著爭論。

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在義大利,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鏡的畫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於1352年繪制的,宋朝之前中國已經出現眼鏡雛形。

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

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2)發明的近視擴展閱讀:

眼鏡由鏡片、鏡架組成。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眼鏡及散光眼鏡四種。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眼鏡的其他種類包括護目鏡,太陽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

現代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及在左右兩臂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愛美或不習慣佩戴眼鏡的人,可以選擇以隱形眼鏡矯正視力。雖然近年隱形眼鏡及激光矯視手術越來越普及,但眼鏡仍然是最普遍的矯正視力工具。

眼鏡是鑲嵌在框架內的透鏡鏡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視力、保護眼睛或作裝飾用途。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

眼鏡可矯正多種視力問題,包括近視、遠視、散光、老花或斜視等。其他種類的眼鏡包括護目鏡、太陽眼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

眼鏡——網路

3. 近視眼鏡的起源發展

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中國早期眼鏡的圖像及實物資料存世不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描繪明永樂年間南京城區民眾生活場景)中有一老者戴著眼鏡。而清代趙翼稱眼鏡傳入中國是在明朝宣德年間。清嘉慶年間眼鏡已經得到普及,張子秋在《續都門竹枝詞》雲:「近視人人戴眼鏡,鋪中深淺制分明。更饒養目輕猶巧,爭買皆由屬後生。」清李光庭所著《鄉言解頤》記載,我國古代眼鏡根據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來劃分深淺標度。
自13世紀人類發明鏡片以來,一直用水晶玻璃磨製鏡片,中國採用除採用水晶外,並且使用人造水晶。後來使用玻璃鏡片。1937年法國發明了一種叫壓克力的塑料眼鏡片,雖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國依視路公司一位工程師從製作飛機座艙的材料中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樹脂鏡片,自此以後,這種鏡片便成為世界鏡片王國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4. 近視眼鏡是誰發明的哦

13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眼鏡的由來
眼鏡已不是什麼稀罕之物,然而迄今尚未有人考證出眼鏡究竟是何人發明、又是何人首先配戴的。
最早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尼尼書遺址發現的。它是用水晶石製作的,直徑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倫人和吉亞洲人已經發現某些透明寶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們和古希伯來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鏡。
眼鏡可能是在13世紀末期在中國和歐洲同時出現的。馬可·波羅大約在1260年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14世紀曾有記載說中國的一個紳士用一匹馬換了一副眼鏡。
中國古老的眼鏡鏡片很大,呈橢圓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製成,鏡片鑲嵌在烏龜殼做的鏡框里。有的眼鏡帶有銅質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有的用細繩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由於眼鏡框是用象徵神聖的動物——烏龜的殼做的,鏡片是寶石做的,所以眼鏡被視作貴重物品。最初人們配戴眼鏡是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貴,而不是為了改善視力。
眼鏡在13世紀由兩位義大利醫生傳入歐洲,直到14世紀中葉才被廣泛使用。當初歐洲人也把眼鏡看做區分人們身份高低的裝飾品.
歐洲早期的眼鏡是由各種寶石做的單一的放大鏡,使用時拿在手裡,就像現在人們讀書時用的放大鏡。16世紀初,供近視眼鏡用的凹透鏡才問世。
最初,眼鏡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難。後來發明了眼鏡架,或用皮條把眼鏡系在頭上,這才解決了呼吸困難問題。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出雙光眼鏡,眼鏡才算完善起來。

5. 世界上第一位近視眼

說第一位近視的應該沒史料可以考證了,不過我知道 才子祝枝山就是近視眼。。。第一副真正的眼鏡出現在義大利的比薩,那是1286年的事了,它的發明者大概是一位玻璃工匠。1300年,這種「眼睛小圓片」在威尼斯時興起來,顧客們紛紛跑到玻璃工匠那裡定購。但那時工匠只會磨製凸透鏡——那是給遠視眼戴的。給近視眼戴的凹透鏡,一直到1400年左右才問世。
歷史學家們花了大量的心血,列出了長長一列可能是眼鏡發明者的名單,其中也包括比薩那位玻璃工匠。有些人說那位發明者是英國人,另一些人說是荷蘭人,也有人說是個德國人。1800年,佛羅倫薩市民們在一座教堂里豎起了一塊紀念碑,來紀念這位發明家。

1887年,德國的菲克(A.E.Fick,費克,有人稱其為瑞士人,不排除他是生活在德國的瑞士人的可能性)製造了第一個隱形眼鏡,但並不成功。德國的玻璃工藝師繆勒(F.A.Muller)吹製成玻璃鏡片,放入眼內用於保護病人有病的眼。

1888年,菲克和法國的卡特(E.Kalt,法國人卡爾特)試驗用玻璃製成的鏡片來矯正視力,但因很不舒服,不能付諸推廣。

到了1937年第一副隱形眼鏡終於誕生了--雖然它們有些硬。透明的塑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取代了玻璃材料,使隱形眼鏡的更具實用性。莫倫(Mulien)和奧布賴(Obring)用這種材料製成了第一副硬質的隱形眼鏡。

1948年,美國視光師凱文·托赫(Kevin Tuohy)首創了一種被稱為Microlens 的小鏡片,它的直徑僅覆蓋角膜,甚至比角膜更小,厚度較薄,可以較為舒適地戴上一整天,自此一種能在臨床推廣並作為矯正患眼屈光不正的隱形眼鏡才算是真正誕生。

6. 近視眼鏡什麼時代發明

v 世界上最先使用眼鏡的是中國人。元朝 ( 忽必烈時代 ) 官吏 戴凸透鏡閱讀文件。馬可 · 波羅是義大利威尼斯人,可能在他回 國後,告訴威尼斯的工匠設法仿製,因而傳入歐洲。 v 《中國眼鏡史考》認為中國南宋時,即 13 世紀前半葉已發明 了眼鏡。第 — 副眼鏡可能是宋朝的一位獄官所發明 v 揚州漢墓中發現了水晶放大鏡,可將物體放大四五倍,從而把 我國的眼鏡史從南宋又上溯了 1200 年 v 1911 年開了精益眼鏡公司開業,為 「 中國眼鏡業 」 的開始,以反 對德國人在中國開設了眼鏡店,稱為 「 高德洋行"

7. 最早發明治療近視手術是哪個國

從近視手術治療的歷史說起,早在上世紀30年代,日本佐騰教授發明了通過把角膜前表面和後表面切開的方法治療近視。但沒有多久由於並發症頻繁終止了這種手術方法。50年代,國外開始角膜磨鑲術治療近視,那時的手術是將人的角膜切下,冰凍後放在微型車床上切磨成凹透鏡形狀,然後將其縫合鑲回角膜以達到治療近視的目的。由於該手術方法復雜,精確度不高,沒有得到推廣應用。1987年,我國著名眼科專家儲仁遠教授從蘇聯將RK手術引入國內,隨後在國內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但由於手術預見性差、極易發生散光、眼睛經不起沖擊、醫生很難掌握等明顯缺陷而很快終止。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把用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光刻蝕技術移植到近視眼治療上來,於1983年發明了準分子激光治療設備,1985年應用於臨床。期間美國經過十幾年的臨床實驗,直到1997年9月25日才獲美國FDA審查通過。但在我國從1993年開始已將此技術大面積推廣到臨床上了。 可以說準分子激光近視治療機器作為手術工具已經是很完美的,它在電腦指令下准確工作,已精確到分子水平,可以在頭發上做微雕。發展到現在,在原有LASIK手術的基礎上,又引進了以波前相差和虹膜定位為基礎的新一代個體化LAISK矯正手術,在手術品質上面更具保障。同時,飛秒激光的引進,全面替代了人工角膜板層刀,實現了整個準分子激光手術全程無刀,精密控制,開創了準分子激光手術的新時代。

8. 眼鏡發明前,古人患近視怎麼辦

其實,似乎沒有人知道,世界上第一付眼鏡是由誰發明、製造出來的。關於眼鏡的發明,有多種說法。
人類可能早在千年前就發現了,使用透明水晶或寶石磨製成的「透鏡」具有放大影像的功能;但是真正將透鏡嵌入鏡架做成「眼鏡」呢,據說是在13世紀末葉時,同時出現在中國與歐洲。有人說是中國一位不知名的工藝匠所發明的;有人說是中世紀義大利多斯加尼的一個位尚-亞歷山大.史畢那 (Alessandro di Spina);也有人說是十三世紀英國學者-羅傑.貝肯 (Roger Bacon)所發明的。
在西元1260年,馬可波羅就曾經描述中國老人家戴著眼鏡看小字的景象。據說,中國古代的眼鏡呈大橢圓形,鏡片由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磨製成,鑲在龜殼做的鏡框里,用銅制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或用細繩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而且當時的眼鏡造價不斐,也因此被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據說,就有一位鄉紳用一匹馬的代價換一付眼鏡的記錄。
而在歐洲,眼鏡是十三世紀末,在義大利發明的,當時的威尼斯與紐倫堡就以製造高透明鏡片聞名歐洲,不過,當時的眼鏡只能說是放大鏡,閱讀時才拿在手上。

閱讀全文

與發明的近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