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幅宗教名畫的名字...我忘了叫什麼...
是米開朗基羅畫的天頂壁畫《創世紀》中的創造亞當
該壁畫保存在義大利的西斯廷禮拜堂。
下邊是畫的圖片:
http://www.wga.hu/art/m/michelan/3sistina/4ceilin2.jpg
㈡ 世界十大名畫分別是哪些你最喜歡哪一幅
世界十大名畫分別是《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向日葵》、《星月夜》、《夢》、《創造亞當》、《無名女郎》、《入睡的維納斯》、《亞維農的少女》和《西斯廷聖母》。而我最喜歡的自然是那神秘的《蒙娜麗莎》了。
而現代畫家中另一位出名的畢加索畫的那幅《夢》亦是出名的很,畢加索他的作品風格是十分的瀟灑的。在《夢》這幅作品當中,畢加索把肉體以一個完美的樣子體現了出來。《無名女郎》則是有一個叫做萬里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科伊的俄國畫家畫的一幅畫,再排名在之後的《入睡的維納斯》、《亞維農的少女》、《西斯廷聖母》在世界上也都是一流的作品。
㈢ 一副世界名畫,一老人和一裸體青年,食指相對,請問這份名畫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寓意嗎
這幅畫叫創造亞當作者米開朗琪羅。創造亞當是根據創世紀第二章:「耶和華神回用地上的塵土答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耶和華在東方立了一個伊甸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米開朗基羅為了集中注意力於大神的創造,以及亞當的誕生,便把神和亞當安量在左右兩邊的空中和陸地上。右邊是耶和華大神,飛翔在空中,他左手抱著天使們,右手伸向亞當。亞當全身裸體,躺在左邊的陸地上,一手伸向大神。神與人的手指象接電似的相互交流,這里表現了充滿精力的老人和年輕而美麗的生命的誕生。體現了創造者的權威和被創造者的信心。
㈣ 名畫<創世紀>的作者是誰
《創世紀》是米開朗基羅畫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禮拜堂天花板上的壁畫,作品場面宏大,人物刻畫震撼人心,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之一。
米開朗琪羅為羅馬西斯廷教堂創作的巨幅天頂畫《創世紀》,人物多達300多人,分成中央和左右兩側三個部分。西斯廷教堂天頂畫是米開朗基羅在繪畫創作方面的最大傑作。它分布在該教堂整個長方形大廳的屋頂。整個屋頂長36.54米,寬13.14米,平面達480。
其中《創造亞當》是整個天頂畫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這一幕沒有直接畫上帝塑造亞當,而是畫出神聖的火花即將觸及亞當這一瞬間:從天飛來的上帝,將手指伸向亞當,正要像接通電源一樣將靈魂傳遞給亞當。這一戲劇性的瞬間,將人與上帝奇妙地並列起來,觸發我們的無限敬畏感,這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體魄豐滿、背景簡約的形式處理,靜動相對、神人相顧的兩組造型,一與多、靈與肉的視覺照應,創世的記載集中到了這一時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亞當提醒,理性就成了人類意識不停運轉的"機器"。亞當慵倦地斜卧在一個山坡下,他健壯的體格在深重的土色中襯托出來,充滿著青春的力與柔和。他的右臂依在山坡上,右腿伸展,左腿自然地歪曲著。他的頭,悲哀中透露著一絲渴望,無力地微俯,左臂依在左膝上伸向上帝。上帝飛騰而來,左臂圍著幾個小天使。他的臉色不再是發號施令時的威嚴神氣,而是又悲哀又和善的情態。他的目光注視著亞當:他的第一個創造物。他的手指即將觸到亞當的手指,灌注神明的靈魂。此時,我們注意到亞當不僅使勁地移向他的創造者,而且還使勁地移向夏娃,因為他已看見在上帝左臂庇護下即將誕生的夏娃。我們循著亞當的眼神,也瞥見了那美麗的夏娃,她那雙明亮嫵媚的雙眼正在偷偷斜視地上的亞當。在一個靜止的畫面上,同時描繪出兩個不同層面的情節,完整地再現了上帝造人的全部意義,這是何等高超的繪畫技藝。
㈤ 魔女的條件里的那副創造亞當的油畫代表了什麼意思,選擇這幅畫要表達什麼意思
這副抄畫是米開郎基羅在西斯廷教堂所畫。畫的右上方象徵上帝,其在天使們的簇擁下,飛向亞當;畫的左下角是亞當,他全身裸露,倚躺在一座綠色的小丘上。
在《聖經》中,上帝創造生命的過程實際上是將靈魂吹到亞當身上,但米開郎基羅將之變更為上帝將手伸向亞當。兩指相觸的瞬間,亞當擁有了生命。而用在這部電視劇中,也可以理解為愛情的力量,讓兩個人都改變。而就是指尖相觸的瞬間,瀧澤長大,而松島成為敢愛敢恨的魔女。
㈥ 一副西方名畫,兩個人手指對在一起的。畫叫什麼名字。
創世紀。
《創世紀》是米開朗基羅於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創作的壁畫,現藏於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禮拜堂。
這幅巨型壁畫期間,歷時長達4年多。畫面面積達14x38.5平方米,畫題均取材於《聖經》的開頭部分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見《創世記》)。
分別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園》,《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畫面由以上9幅中心畫面和眾多裝飾畫部組成,共繪有343個人物。
(6)創造亞當名畫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創世紀後世影響:
「創世記」的9幅壁畫中以『創造亞當』最具盛名,同時是許多諷刺性創作作品爭相模仿的題材之一。這些題材通常都會將畫中的上帝或亞當替代成漫畫中的主角。
1、首次出現並應用在1959年在電影《賓漢》的片頭開場動畫中,甚至更早於電影《雄獅利奧》。在這部電影中,鏡頭在壁畫中漸漸移動,最後停留在上帝與亞當的手指接觸的位置。
2、應用在電影《E.T.外星人》的宣傳海報中描繪出E.T的手指與小男孩的手指接觸。在電玩游戲《魔劍》中的游戲背景也可以看見類似圖樣,特別是在第38關的背景圖案。然而在小型超級任天堂游戲機中的《魔劍》就沒有顯示這樣的背景圖案了。
3、日本連載動漫《死亡筆記》也隱約保有『創造亞當』的圖樣,漫畫主角夜神月扮演亞當,而死神路克則是扮演上帝的角色,此兩個角色同時握住一顆蘋果。
㈦ 如何給世界名畫 上帝創造亞當 ps上衣服
找個亞當一樣姿勢的人,然後通過PS把衣服取出放在亞當身上就可以了。姿勢和要處理的圖片一定要一樣,這樣看起來才像真實的。
㈧ 米開朗琪羅名畫《創造亞當》有什麼深層含義
《創造亞抄當》是根據創世紀第二襲章:「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耶和華在東方立了一個伊甸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米開朗基羅為了集中注意力於大神的創造,以及亞當的誕生,便把神和亞當安量在左右兩邊的空中和陸地上。右邊是耶和華大神,飛翔在空中,他左手抱著天使們,右手伸向亞當。亞當全身裸體,躺在左邊的陸地上,一手伸向大神。神與人的手指象接電似的相互交流,這里表現了充滿精力的老人和年輕而美麗的生命的誕生。這一戲劇性的瞬間,將人與上帝奇妙地並列起來,觸發我們的無限敬畏感。
另外,也有有意思的解讀,比如最近的美劇《西部世界》里也說到了:上帝的那一部分形狀和人的大腦是一樣的,意思就是——不是什麼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自己的意識。
㈨ 世界十大最貴名畫都是哪些
世界十大最貴名畫:《When will you marry?》、《The Card Players》、《Le Rêve》、《Three Studies of Lucian Freud》、《No. 5,1948》、《Woman III》、《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The Scream》、《Flag》、《Nude,Green Leaves and Bust》。
1、作品名:《When will you marry?》
作家:Paul Gauguin-高更
成交價格:3億美元
這幅畫作是高更在塔希提島居住期間於1892年創作的,畫中有兩名塔希提女子,原由瑞士收藏家魯道夫·施特赫林所擁有。
兩幅畫是畢加索立體派描繪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風格相結合的產物。是形象極端自由性--線條和色彩自由組合的傑作。畢加索用最簡單的繪畫表現出了一個在夢境和現實中的少女,他獨特的表現手法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和思維自由性!
㈩ 最貴的世界名畫叫什麼名字
《蒙娜·麗莎》——達·芬奇
這幅肖像花了達.芬奇四年的時間,當他完成這幅肖像之後,不願把它交給佐貢多(富商,蒙娜.麗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當他受到法國國王的邀請時,便帶著這幅肖像離開義大利去了法國。達.芬奇是在法國去世的,這就是為什麼《蒙娜.麗莎》這幅畫在法國的緣故。
多少世紀來,人們一直在談論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確神秘:它似乎在變化。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象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
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象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陷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關於這幅畫有一個故事。達.芬奇在為蒙娜.麗莎繪畫時,請了位樂師在她旁邊彈奏,以便她能象個模特兒那樣耐心平靜地坐著。她眼中的神情告訴我們她正在傾聽。而現在,如果我們看她那雙美麗的手,並把它們與她的臉聯在一起考慮,我們會覺得那神情更誠摯。她的右手輕輕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沒有任何依託,我們感到它正和著音樂的節奏輕輕地打著拍子。
當我們看著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畫背後的景色,我們會為那不真實的背景吃驚。山峰、道路、小橋、流水都在一種夢幻般、飄拂不定的氣氛里出現,彷彿以此證明蒙娜.麗莎的思緒沉浸在一個夢的世界裡。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
在慶祝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慶祝逾越節的一頓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這是他們在一起吃的最後一頓晚餐。
在餐桌上,耶穌突然感到煩惱,他告訴他的門徒,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但耶穌並沒說他就是猶大,眾門徒也不知道誰將會出賣耶穌。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牆上的?
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
大多數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麼的平靜。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牆的窗子里,通過窗子,我們看見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隻光輪環繞在耶穌的頭上。
在耶穌右邊的一組中,我們看到一個黑暗的面容,他朝後倚著,彷彿從耶穌前往後退縮似的。他的肘部擱在餐桌上,手裡抓著一隻錢袋。我們知道他就是那個叛徒,猶大.伊斯卡里奧特。
猶大手中的錢袋是他的象徵,它使我們想起,他就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的人,錢袋裡裝著出賣耶穌得來的三十塊銀幣的賞錢。
即使他沒有拿著那隻錢袋,我們也能通過達.芬奇的繪畫方式,辨別出這個罪惡的敵人猶大。
猶大的側面陰影旁是聖.彼得,我們也可以看見他一頭銀絲與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輕的聖.約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著一把刀,彷彿在偶然中,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後。
聖.約翰的頭朝彼得垂著。在所有門徒中,他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象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領悟了他主人的話。
耶穌左邊是小雅各,他力圖去理解他所聽到的可怕的話,他兩手攤得大大的驚叫了起來。
從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們看到了聖托馬斯,疑惑不解的托馬斯,他懷疑的神色通過他豎起的手指表現出來。
小雅各的另一邊,聖.菲利普往耶穌靠去,雙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說:」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遠不會出賣你的。」他的臉由於愛和忠誠而顯出苦惱的神情。
圍著耶穌的這六個門徒,處於故事的發生的中心。
巴塞洛繆與老雅各的身體向他們傾著,而他們身旁的老安德魯並沒有站起來,但他想聽聽,於是便舉起手似乎要求安靜。
右邊還剩下最後三個門徒,他們正在討論有關耶穌說的那句話,他們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他們所看到的這一切,均發生在這幅偉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當我們欣賞它時,都會從門徒的感情與性格中獲得新的含義。
向日葵》——梵高
梵高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
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谷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梵谷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第一步》——梵高
這作品是梵高臨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畫面是一個農村的耕地,背面是農民的房屋。畫的右方一位農婦扶著小女兒幫助她學步。左方女嬰的農民父親蹲在地上張開雙手鼓勵她向前走。
這雖然是梵高臨摹米勒的作品,但是整幅畫都顯露出梵高個人的風格。畫面用色鮮明,多用藍,黃和綠色。這些高明度及屬於自然界的顏色,讓人感受到活躍的生命力。他讓畫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實的黑色線條,這明顯是受到日本藝術的影響,亦讓畫面增加實在的感覺。
另外,他亦以彎曲旋轉的筆觸繪畫樹、灌木和農作物。這是他成熟畫作中常用的手法,也令這畫增加生氣勃然的氣息。整幅農村景象讓人感到農民的實在生命,平凡但躍動又充滿親情。
創造亞當》——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的代表壁畫中的重要部分。因為他在佛羅倫薩的盛名,當時的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他參加製作教皇陵墓,後又中斷。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禮拜堂屋頂壁畫的任務,他當時的心情是悲憤的,不料此壁畫後來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西斯廷屋頂壁畫面積達500平方米左右,是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米開朗基羅在大廳的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了連續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畫,均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別名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誘惑與逐出樂園》,《挪亞獻祭》,《洪水》,《挪亞醉酒》。
這幅巨型壁畫歷時4年多才完成,由於長期仰面艱苦作畫,他頸項僵直,書信都要置頭頂仰視.其中以《創造亞當》最為出色,畫中亞當的形象體態健壯,氣魄宏偉,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的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時代人深刻的啟示。
《夢》——畢加索
1927年,47歲的畢加索與長著一頭金發,體態豐美的17歲少女初次相遇,從此,這位少女便一直成為畢加索繪畫和雕刻的模特兒。又過17年,64歲的畢加索給她的生日賀信中說:"對我來說,今天是你17歲生日,雖然你已度過了兩倍的歲月。在這個世界上,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夢>>這幅畫作於1932年,可以說是畢加索對精神與肉體的愛的最完美的體現。
《大宮女》——安格爾
安格爾在等待去羅馬留學的這段時間,曾接受過今屬比利時的列日城的一幅訂件,為那裡畫一幅《第一執政波拿巴肖像》,此時正值1803年,即路易十六被處死之後,拿破崙又發動旨在推翻督GOVERMENT的霧月十八日政變的重要時期。這位第一執政官要實行全國的軍事獨裁統治,人民無不切齒痛恨。安格爾卻應允去完成這樣一幅肖像畫。1806年,他又畫了《拿破崙一世在皇座上》,這後一件作品已是赤裸裸地為慶賀這個軍事獨裁者稱帝而創作的歌頌性作品。安格爾不問政治,卻在這兩幅畫上宣告了自己的立場。當作品於同年在巴黎沙龍展出時,受到了輿論界的冷嘲熱諷。在羅馬的安格爾獲知這幅畫的反應後,心情非常沉重,曾憤慨地表示:人們總以為,沙龍是鼓勵繪畫的地方,其實不,它給繪畫提供的是一條可悲的道路。」1813年,他與瑪德萊娜·夏佩爾小姐結婚,總算使他得到一些慰藉。他說道:「夏佩爾是自我犧牲精神的典範,她成為我生活中的安慰。」這時,他除了畫神話題材之外,還畫了幾幅裸體題材的大畫,准備送往巴黎再度露面。這一幅《大宮女》(這時法國的貴族上層對具有強烈的東方情調的土耳其內宮生活極感興趣,一些畫家為滿足貴族這種視覺需要刻意去描繪土耳其閨房的淫艷生活。安格爾先後畫過好幾幅土耳其宮女的形象。《大宮女》這一畫題是為區別他的另一幅油畫《宮女》)就是這時期他描繪裸女題材的代表作之一。
這幅畫在巴黎展出時,引起了觀眾更大的抨擊。人們說,作為達維特的學生,安格爾走得太遠了。他們諷刺說:「安格爾先生畫活人,就象幾何學家畫固體一樣。為使其預算好的線條賦予素描以立體感,他什麼事都做了!他把人體的各個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縮小,就象普洛克魯斯特床上的俘虜(Procrustes; 傳說中的古希臘強盜,縛其俘虜於鐵床上,如身長過榻則斷其足,如不及則強伸之使與榻等)一樣隨意伸縮。有時他感到沮喪,便不再去加強這種可詛咒的立體感,開始使輪廓完善。這就叫舍本求末,用刀鞘代替寶劍來決斗。」
評論家德·凱拉特里說得較為中肯些,他曾對安格爾的學生說:「他的這位宮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節脊椎骨。」然而安格爾的學生、曾為其老師作傳記的阿莫里·杜瓦爾說得就更中肯:「他可能是對的,可是這又怎麼樣呢?也許正因為這段秀長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懾服住觀眾。假如她的身體比例絕對地准確,那就很可能不這樣誘人了。」 這幅《大宮女》就嚴格的古典風格去要求,確實存在很多「越軌」之處,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嚴重破壞,背景上很強的藍色和裸體肌膚的黃色,以及人體的明暗和粉紅色調極不諧調,其次是前面所說的誇張了的形體,這個女裸體幾乎成了變形美的一種試驗,它完全背叛了老師的庭訓。安格爾的學生杜瓦爾為此曾竭力為他作辯解,他說:「我並不想說,安格爾先生是個浪漫主義者。但我也要肯定,他從來不是當時所理解的那種意義的『古典主義者』。」
安格爾似乎在這幅畫上顯示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獨立性,但由於安格爾的美學信念的堅定性,這里的表現反而給人們造成對他的見解的模稜兩可性,攻擊與批評是在所難免的。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覺得安格爾具有他的探索勇氣,盡管他所畫的這個人物是有著很大的虛構性。此畫約於1814年完成,為91×162厘米。現藏巴黎盧浮宮。
《聖母子》——拉斐爾
畫中,我們看到聖母子坐在凳子上,背後是一片溫柔和景色。這天,風和日麗,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巒融進淺藍色的天空。
右邊的幾簇矮樹叢,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了山上的那座小教堂。這使我們想到年輕的母親與她的嬰兒屬於宗教的世界。母親與孩子頭上環繞的兩道光環,是他們聖潔的標志。拉斐爾無需用這種標志來展現他所要表達的東西。他把年輕的母親繪得那樣甜蜜,夢幻般的臉畫得如此溫柔,當我們看著她時,我們想到的只能是聖母。
她那雙大大的眼睛根本沒看任何東西,因為它們追隨著她的思緒。她正在沉思,似乎沒有注意到嬰兒耶穌把他的小腳放在她那隻擱在膝蓋的手上。她的另一隻手抱著嬰兒。
當我們把她的雙手與臉放在一起理解的時候,我們感到她似乎已經忘記了嬰兒的存在,她在想著耶穌與他的未來前程。
與他的母親相比,小耶穌畫得比他那個年齡的男孩大是自然的。拉斐爾創作這個孩子的肖像的方式,確立了耶穌在畫中的重要位置。
看聖母子的臉,我們可以發現,那柔和的輪廓、大大的眼睛、挺拔的鼻子和小嘴,與希臘傑出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創作的維納斯頭像有著驚人的相似,這是因為,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藝術家,他一直在對古代藝術進行研究。但也有不同,拉斐爾把聖母的臉畫得更加溫柔,他把古代女神的神態畫得更精緻、更柔和,賦予了一件古代異教徒的藝術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義。
拉斐爾賦予了古代美以新的生命。在他的畫中,古代藝術獲得了再生,並發展成一種新的不同的完美形式,拉斐爾的成就,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最高水平。
《吹笛少年》——馬奈
馬奈早年受過學院派的六年教育,後又研究許多歷代大師的作品,他的畫既有傳統繪畫堅實的造型,又有印象主義畫派明亮、鮮艷、充滿光感的色彩,可以說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畫)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表現人物的實在,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馬奈的才氣和自負感。此畫明顯帶有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
註:馬奈這一名字出典於拉丁文題銘 Manet et manebit,意思是:「他活著並將活下去。」
《打陽傘的女人》——莫奈
這件作品是莫內早期的印象技法畫作。畫面正中偏右站著一位撐陽傘的女仕,而畫面偏左較遠處的就是她的兒子。這是一個晴天的早上,兩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畫只用了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畫中的女仕佔了畫面大部份的空間,成為畫的趣味中心。但左側的小兒子與陽傘和女仕也構成一個三角形,得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雖然此畫是莫內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見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畫中的瞬間印象感覺。畫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較暗的色彩,表明是處於陽傘的陰影之下。而整個陽傘、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陰影區,與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對比(小兒子方面也一樣),就如現實中看到的一樣。另外,女仕擺動的頭巾和長裙上的縐褶也加強了畫面的動感。
《維納斯與戰神》——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與喬托、馬薩喬和多納泰羅的作品使佛羅倫薩藝術到達了一個嶄新的年代,人們非常喜愛寫實主義藝術,而波提切利正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他的曲線優美、優雅精緻、獨樹一幟的作品,使他成為那個時期佛羅倫薩最偉大的天才畫家。
畫中的戰神是愛神維納斯的情人之一。戰神正在沉睡,沒有佩帶鎧甲,而維納斯正清醒著,其含義是愛能征服戰爭,即愛能征服一切。
作品在當時可能是卧室傢具上的裝飾品,也可能是在床頭上、壁板上、靠背板上或箱子上。
《黛安娜的休息 》——弗朗索瓦·布歇
黛安娜是希臘神話中的阿耳忒彌斯,她是月神和狩獵女神,是宙斯與勒托的女兒,阿波羅的孿生姐妹。畫面中的兩個裸女形象,右邊的即是黛安娜,額前綴有月亮飾物,她以美艷與殘忍著稱;畫家的目的並不在於神話本身,而是喻指路易十五時期宮中美麗的女性裸體。據說,畫家畫的是畫室中的專用模特--繆菲姐妹,畫家經過了理想化加工。就造型和色彩表現來看,實屬上乘之作,但是,畫得過於嬌艷和刺激。
《雅各與天使搏鬥》——高更
這幅看起來象是宗教題材的作品,實際上是以象徵主義為特點,描繪布列塔尼半島上農婦在教區牧師講解教義時,眼前所產生的幻象。畫的是人們腦海里的幻覺,畫上以現實主義手法展現,因此畫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農婦頭上戴著的古怪帽子,加強了畫面的裝飾效果,而宗教傳說中「搏鬥」場面,卻被處理在不太明顯的地方,以象徵這些虔誠的布列塔尼農婦頭腦里所映現的幻象。
這個主題使他的繪畫顯得神秘化了,這里的紅蘭黑和白色組成的畫,是一幅圖案,彎曲起伏的線條,類似拜占庭鑲嵌畫。由於內容和形式的復雜性,也使高更的藝術風格復雜化,故史家稱它是一種「綜合主義」高更的這種風格後來還影響了法國納比派和野獸主義。
西斯廷聖母》——拉斐爾
畫面上,帷幔向兩邊緩緩拉開,聖母馬麗亞懷抱嬰兒基督從雲中冉冉降落。她的腳邊,跪著年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年輕美麗的聖徒瓦爾瓦拉,前者穿著沉重的法衣,用手指著聖母應該去的大地,後者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帶羞怯,似在為母子倆祈禱。聖母面容秀麗而沉靜,眉宇之間似有隱憂,為了拯救全人類,她將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愛子。小基督依偎在母親懷里,他睜著大眼睛望著我們,目光里有一種不尋常的嚴肅感,似乎他已明白這里所發生的一切。
《傘》——雷諾阿
雷諾瓦擅長畫人生、可愛的女人和兒童。他從這時起已擺脫了印象派手法,將重點放在素描上。這幅作品上的華麗色彩已然盡失,代之以新的嘗試,亦即准確的素描。據說畫面上左手提籃子的女人是以雷諾瓦之妻阿林為模特兒的。
《自縊者之家》——塞尚
1872年末,塞尚離開了蓬圖瓦茲對岸的旅館,到了奧維爾村。通過在蓬圖瓦茲與畢沙羅、基約曼一起人事創作,塞尚在作畫中,充分地運用了學到的印象派手法,在色彩方面比以前明亮了,畫面富有生氣,筆觸較為細膩。不過,仍然保留著結實、粗獷這些原有的特徵。
在這幅作品中,右側高大的屋脊與左側房屋之間,是急劇下降的道路。在中景方面,只能看到村中房子的屋脊。這景是奧維爾村明亮的旱田與天空。前景中的屋脊與建築物、道路,顯現得堅固有力,給以厚重的感覺。在這里看不到在印象派作品中常有的那些平坦的原野。前景中巨大的物體阻礙了向遠處的眺望,在平和、穩定的風景中,猶如打進了一個大楔子。用這樣的構圖、以及選擇《自縊者之家》這樣的主題,不能不使人聯想到塞尚本人的內心活動與其精神狀態。
《泉》——安格爾
年輕的裸女拿著壺罐讓水倒出來,其肌肉因安格爾美麗柔緩的曲線而更具魅力。色彩運用非常柔和而富於變化。表現清高絕俗和庄嚴肅穆的美。這幅《泉》早在安格爾在佛羅倫薩期間就開始醞釀,事閣三十多年以後才最終完成。
《日出·印象》——莫奈
《日出·印象》描繪的是勒阿弗爾港一個多霧的早晨,晨曦籠罩下的海水呈現出橙黃色或淡紫色,天空被各種色塊渲染,再現強烈的大氣反光中形成的表面的色彩。這種對繪畫語言本身的探索為後世許多畫家所接受,從而形成了以印象派為起源的大潮流,藝術踏上了邁入現代的旅程。
《伏爾加河上纖夫》——列賓
列賓(1844-1930),是俄國19世紀後期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主要的代表之一,《伏爾加河上纖夫》是他的成名之作。還在學生時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纖夫的沉重勞動引起了列賓的同情,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想描繪一幅表現纖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層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會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賓與同班同學華西里耶夫(他後來也畫過有關纖夫的畫)去伏爾加河旅行寫生,典型的俄羅斯風光和纖夫的生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畫中列賓畫了十一個飽經風霜的勞動者,他們在炎熱的河畔沙灘上艱難的拉著纖繩。纖夫們有著不同的經歷和個性,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這是一支在苦難中練成堅韌不拔,互相依存的隊伍。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濛,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苦、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亞威農少女》——畢加索
過去的畫家都是從一個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畫的只是立體的一面。立體主義則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事物,他們從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側面都用並列或重疊的方式表現出來。在《亞威農少女》中,五個裸女的色調以藍色背景來映襯,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沒有遠近的感覺,人物是由幾何形體組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