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用電學發明

用電學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7 22:06:29

㈠ 富蘭克林:電學行家發明了什麼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生前以國家領導人、外交家、天才發明家和心靈手巧的織布工而贏得聲譽。他還因其充滿靈感和活力的心智而著稱於世。他是許多歐洲科學家的朋友,包括普里斯特利和拉瓦錫。他的電學工作,有些甚至冒了極大的危險,更是聞名遐邇。

42歲那年,他以一名富裕商人的身份退休,從此無牽無掛地投入早在1746年就已開始的電學研究。他提出了一種理論,認為摩擦電是「電流體」的轉移,從而使表面帶「正電」或「負電」。正電可能就是一種多餘的流體,負電則是一種流體的缺乏。盡管流體理論本身在18世紀後就銷聲匿跡,但正電荷和負電荷的概念則一直沿用至今。這個「單流體理論」打破了被普遍接受的「二流體理論」。

富蘭克林還提出電荷守恆定律,這個定律是說:為了產生一個負電荷,一定會有等量的正電荷出現。還有,宇宙中所有的負電荷和正電荷必定完全平衡。所以,如果有人用羊毛衫摩擦氣球,氣球得到了負電荷,但把正電荷留在羊毛衫上。然後,如果把氣球靠近牆面,它會吸在那裡,因為它的負電荷吸引了牆上原有的正電荷。富蘭克林的電荷守恆定律和單流體理論有助於解釋剛剛發明的萊頓瓶背後的原理。

萊頓瓶那大容量的電荷儲存能力使得有可能用它來做各種類型的實驗,派上不同的用場,進行各種表演。富蘭克林對此十分欣賞(他曾經如此贊嘆:「多麼奇妙的瓶子……多麼神奇的瓶子!」)。於是1749年,他和朋友們決定在蘇基爾河岸上舉行一場聚會。聚會的主題就是電及其應用和奇觀。他們計劃通過水來隔岸傳遞火花,用電擊殺死火雞(可以使雞肉更嫩),並在由「電瓶」點燃的火上烘烤。但是,這一天以相當令人震驚的記錄結束,富蘭克林在給他的兄弟約翰的信中寫道:

「正准備用兩個大玻璃瓶(其中的帶電量相當於40個普通小瓶)放電殺死火雞時,由於疏忽,電荷竟整個通過我自己的手臂和身體,這是因為當我的一隻手握住一根使兩個瓶子相連的電路時,另一隻手剛好碰到了位於頂部的金屬連線,於是產生了火花。據現場的同伴們(他們中有的正在與我說話,有的正在相互交談,我想是我不小心導致了這一結果)說:閃光非常亮,噼啪聲也非常響,如同槍聲。然而,我立刻失去了知覺,既沒有看到閃光,也沒有聽到響聲,也沒有感覺到雙手受到的電擊。……我無法描述我的感受,這是從頭到腳對我全身的打擊,似乎來自內部也來自外部。在這以後,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身體的急速搖晃,然後逐漸緩和,感覺也逐漸恢復。」

噼噼啪啪的聲響和火花的形狀使富蘭克林想到萊頓瓶中的靜電與天空中的閃電之間的關系,由此導致他做了著名(也是危險)的實驗。1752年的一個雷雨天里,他放飛了一個特製的風箏,牽著風箏的絲線連著一個尖尖的金屬鑰匙。他的思路是:絲線(絲綢導電性能很好)會把天空的電傳到地面(假設天空有電)。他注視著天空,等候合適的時機,當看到雲層中隱現閃電時,他立刻握住鑰匙。只見一個火花頓時迸出,就像萊頓瓶放電一樣。富蘭克林還讓閃電使萊頓瓶充電。他由此證明,閃電在本質上就是電,於是他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

但是,富蘭克林非常幸運。後來有兩個人試圖重復他的實驗,都被電擊身亡。

富蘭克林崇尚實用,總是把自己的知識立即付諸應用,他發明了第一支避雷針,到1782年,在他生活的費城,就有400戶人家裝了避雷針。他還在自己的家裡裝上鈴,每當帶電的雲團在上空越過就會叮當作響,於是他就抓住機會收集電荷或進行實驗。

㈡ 學會電學能發明設計什麼東西

這個光學電是發明不出很實用的東西,更偏向於生產很多很重要的東西,想發明很實用的東西的話可以學很多感測器,各種組合設計加上電路的設計就可以做出各種智能的東西,不過需要電學知識作為基礎去保證整個設計能夠穩定使用

㈢ 簡述電學的發展史

電 學 發 展 史

"電"一詞在西方是從希臘文琥珀一詞轉意而來的,在中國則是從雷閃現象中引出來的。自從18世紀中葉以來,對電的研究逐漸蓬勃開展。它的每項重大發現都引起廣泛的實用研究,從而促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現今,無論人類生活、科學技術活動以及物質生產活動都已離不開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某些帶有專門知識的研究內容逐漸獨立,形成專門的學科,如電子學、電工學等。電學又可稱為電磁學,是物理學中頗具重要意義的基礎學科。

電學的發展簡史

有關電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早在公元前585年,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已記載了用木塊摩擦過的琥珀能夠吸引碎草等輕小物體,後來又有人發現摩擦過的煤玉也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能力。在以後的2000年中,這些現象被看成與磁石吸鐵一樣,屬於物質具有的性質,此外沒有什麼其他重大的發現。

在中國,西漢末年已有"碡瑁(玳瑁)吸偌(細小物體之意)"的記載;晉朝時進一步還有關於摩擦起電引起放電現象的記載"今人梳頭,解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吒聲"。

1600年,英國物理學家吉伯發現,不僅琥珀和煤玉摩擦後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相當多的物質經摩擦後也都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他注意到這些物質經摩擦後並不具備磁石那種指南北的性質。為了表明與磁性的不同,他採用琥珀的希臘字母拼音把這種性質稱為"電的"。吉伯在實驗過程中製作了第一隻驗電器,這是一根中心固定可轉動的金屬細棒,當與摩擦過的琥珀靠近時,金屬細棒可轉動指向琥珀。

大約在1660年,馬德堡的蓋利克發明了第一台摩擦起電機。他用硫磺製成形如地球儀的可轉動球體,用乾燥的手掌摩擦轉動球體,使之獲得電。蓋利克的摩擦起電機經過不斷改進,在靜電實驗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直到19世紀霍耳茨和推普勒分別發明感應起電機後才被取代。

18世紀電的研究迅速發展起來。1729年,英國的格雷在研究琥珀的電效應是否可傳遞給其他物體時發現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金屬可導電,絲綢不導電,並且他第一次使人體帶電。格雷的實驗引起法國迪費的注意。1733年迪費發現絕緣起來的金屬也可摩擦起電,因此他得出所有物體都可摩擦起電的結論。他把玻璃上產生的電叫做"玻璃的",琥珀上產生的電與樹脂產生的相同,叫做"樹脂的"。他得到:帶相同電的物體互相排斥;帶不同電的物體彼此吸引。

1745年,荷蘭萊頓的穆申布魯克發明了能保存電的萊頓瓶。萊頓瓶的發明為電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條件,它對於電知識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差不多同時,美國的富蘭克林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使得人們對電的認識更加豐富。1747年他根據實驗提出:在正常條件下電是以一定的量存在於所有物質中的一種元素;電跟流體一樣,摩擦的作用可以使它從一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但不能創造;任何孤立物體的電總量是不變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電荷守恆定律。他把摩擦時物體獲得的電的多餘部分叫做帶正電,物體失去電而不足的部分叫做帶負電。

嚴格地說,這種關於電的一元流體理論在今天看來並不正確,但他所使用的正電和負電的術語至今仍被採用,他還觀察到導體的尖端更易於放電等。早在1749年,他就注意到雷閃與放電有許多相同之處,1752年他通過在雷雨天氣將風箏放入雲層,來進行雷擊實驗,證明了雷閃就是放電現象。在這個實驗中最幸運的是富蘭克林居然沒有被電死,因為這是一個危險的實驗,後來有人重復這種實驗時遭電擊身亡。富蘭克林還建議用避雷針來防護建築物免遭雷擊,1745年首先由狄維斯實現,這大概是電的第一個實際應用。

18世紀後期開始了電荷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1776年,普里斯特利發現帶電金屬容器內表面沒有電荷,猜測電力與萬有引力有相似的規律。1769年,魯賓孫通過作用在一個小球上電力和重力平衡的實驗,第一次直接測定了兩個電荷相互作用力與距離二次方成反比。1773年,卡文迪什推算出電力與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他的這一實驗是近代精確驗證電力定律的雛形。

1785年,庫侖設計了精巧的扭秤實驗,直接測定了兩個靜止點電荷的相互作用力與它們之間的距離二次方成反比,與它們的電量乘積成正比。庫侖的實驗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從此電學的研究開始進入科學行列。1811年泊松把早先力學中拉普拉斯在萬有引力定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勢論用於靜電,發展了靜電學的解析理論。

18世紀後期電學的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是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發明了電池,在這之前,電學實驗只能用摩擦起電機的萊頓瓶進行,而它們只能提供短暫的電流。1780年,義大利的解剖學家伽伐尼偶然觀察到與金屬相接觸的蛙腿發生抽動。他進一步的實驗發現,若用兩種金屬分別接觸蛙腿的筋腱和肌肉,則當兩種金屬相碰時,蛙腿也會發生抽動。

1792年,伏打對此進行了仔細研究之後,認為蛙腿的抽動是一種對電流的靈敏反應。電流是兩種不同金屬插在一定的溶液內並構成迴路時產生的,而肌肉提供了這種溶液。基於這一思想,1799年,他製造了第一個能產生持續電流的化學電池,其裝置為一系列按同樣順序疊起來的銀片、鋅片和用鹽水浸泡過的硬紙板組成的柱體,叫做伏打電堆。

此後,各種化學電源蓬勃發展起來。1822年塞貝克進一步發現,將銅線和一根別種金屬(鉍)線連成迴路,並維持兩個接頭的不同溫度,也可獲得微弱而持續的電流,這就是熱電效應。

化學電源發明後,很快發現利用它可以作出許多不尋常的事情。1800年卡萊爾和尼科爾森用低壓電流分解水;同年裡特成功地從水的電解中搜集了兩種氣體,並從硫酸銅溶液中電解出金屬銅;1807年,戴維利用龐大的電池組先後電解得到鉀、鈉、鈣、鎂等金屬;1811年他用2000個電池組成的電池組製成了碳極電弧;從19世紀50年代起它成為燈塔、劇院等場所使用的強烈光電源,直到70年代才逐漸被愛迪生發明的白熾燈所代替。此外伏打電池也促進了電鍍的發展,電鍍是1839年由西門子等人發明的。

雖然早在1750年富蘭克林已經觀察到萊頓瓶放電可使鋼針磁化,甚至更早在1640年,已有人觀察到閃電使羅盤的磁針旋轉,但到19世紀初,科學界仍普遍認為電和磁是兩種獨立的作用。與這種傳統觀念相反,丹麥的自然哲學家奧斯特接受了德國哲學家康德和謝林關於自然力統一的哲學思想,堅信電與磁之間有著某種聯系。經過多年的研究,他終於在1820年發現電流的磁效應:當電流通過導線時,引起導線近旁的磁針偏轉。電流磁效應的發現開拓了電學研究的新紀元。

奧斯特的發現首先引起法國物理學家的注意,同年即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如安培關於載流螺線管與磁鐵等效性的實驗;阿喇戈關於鋼和鐵在電流作用下的磁化現象;畢奧和薩伐爾關於長直載流導線對磁極作用力的實驗;此外安培還進一步做了一系列電流相互作用的精巧實驗。由這些實驗分析得到的電流元之間相互作用力的規律,是認識電流產生磁場以及磁場對電流作用的基礎。

電流磁效應的發現打開了電應用的新領域。1825年斯特金發明電磁鐵,為電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1833年高斯和韋伯製造了第一台簡陋的單線電報;1837年惠斯通和莫爾斯分別獨立發明了電報機,莫爾斯還發明了一套電碼,利用他所製造的電報機可通過在移動的紙條上打上點和劃來傳遞信息。

1855年湯姆孫(即開爾文)解決了水下電纜信號輸送速度慢的問題,1866年按照湯姆孫設計的大西洋電纜鋪設成功。1854年,法國電報家布爾瑟提出用電來傳送聲音的設想,但未變成現實;後來,賴斯於1861年實驗成功,但未引起重視。1861年貝爾發明了電話,作為收話機,它仍用於現代,而其發話機則被愛迪生的發明的碳發話機以及休士的發明的傳聲器所改進。

電流磁效應發現不久,幾種不同類型的檢流計設計製成,為歐姆發現電路定律提供了條件。1826年,受到傅里葉關於固體中熱傳導理論的啟發,歐姆認為電的傳導和熱的傳導很相似,電源的作用好像熱傳導中的溫差一樣。為了確定電路定律,開始他用伏打電堆作電源進行實驗,由於當時的伏打電堆性能很不穩定,實驗沒有成功;後來他改用兩個接觸點溫度恆定因而高度穩定的熱電動勢做實驗,得到電路中的電流強度與他所謂的電源的"驗電力"成正比,比例系數為電路的電阻。

由於當時的能量守恆定律尚未確立,驗電力的概念是含混的,直到1848年基爾霍夫從能量的角度考查,才橙清了電位差、電動勢、電場強度等概念,使得歐姆理論與靜電學概念協調起來。在此基礎上,基爾霍夫解決了分支電路問題。

傑出的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從事電磁現象的實驗研究,對電磁學的發展作出極重要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貢獻是1831年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緊接著他做了許多實驗確定電磁感應的規律,他發現當閉合線圈中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線圈中就產生感應電動勢,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取決於磁通量隨時間的變化率。後來,楞次於1834年給出感應電流方向的描述,而諾埃曼概括了他們的結果給出感應電動勢的數學公式。

法拉第在電磁感應的基礎上制出了第一台發電機。此外,他把電現象和其他現象聯系起來廣泛進行研究,在1833年成功地證明了摩擦起電和伏打電池產生的電相同,1834年發現電解定律,1845年發現磁光效應,並解釋了物質的順磁性和抗磁性,他還詳細研究了極化現象和靜電感應現象,並首次用實驗證明了電荷守恆定律。

電磁感應的發現為能源的開發和廣泛利用開創了嶄新的前景。1866年西門子發明了可供實用的自激發電機;19世紀末實現了電能的遠距離輸送;電動機在生產和交通運輸中得到廣泛使用,從而極大地改變了工業生產的面貌。

對於電磁現象的廣泛研究使法拉第逐漸形成了他特有的"場"的觀念。他認為:力線是物質的,它彌漫在全部空間,並把異號電荷和相異磁板分別連結起來;電力和磁力不是通過空虛空間的超距作用,而是通過電力線和磁力線來傳遞的,它們是認識電磁現象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甚至它們比產生或"匯集"力線的"源"更富有研究的價值。

法拉第的豐碩的實驗研究成果以及他的新穎的場的觀念,為電磁現象的統一理論准備了條件。諾埃曼、韋伯等物理學家對電磁現象的認識曾有過不少重要貢獻,但他們從超距作用觀點出發,概括庫侖以來已有的全部電學知識,在建立統一理論方面並未取得成功。這一工作在19世紀60年代由卓越的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完成。

麥克斯韋認為變化的磁場在其周圍的空間激發渦旋電場;變化的電場引起媒質電位移的變化,電位移的變化與電流一樣在周圍的空間激發渦旋磁場。麥克斯韋明確地用數學公式把它們表示出來,從而得到了電磁場的普遍方程組——麥克斯韋方程組。法拉第的力線思想以及電磁作用傳遞的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麥克斯韋進而根據他的方程組,得出電磁作用以波的形式傳播,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等於電量的電磁單位與靜電單位的比值,其值與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相同,由此麥克斯韋預言光也是一種電磁波。

1888年,赫茲根據電容器放電的振盪性質,設計製作了電磁波源和電磁波檢測器,通過實驗檢測到電磁波,測定了電磁波的波速,並觀察到電磁波與光波一樣,具有偏振性質,能夠反射、折射和聚焦。從此麥克斯韋的理論逐漸為人們所接受。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通過赫茲電磁波實驗的證實,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電磁波的應用和研究。1895年,俄國的波波夫和義大利的馬可尼分別實現了無線電信號的傳送。後來馬可尼將赫茲的振子改進為豎直的天線;德國的布勞恩進一步將發射器分為兩個振盪電路,為擴大信號傳遞范圍創造了條件。1901年馬可尼第一次建立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聯系。電子管的發明及其在線路中的應用,使得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都成為易事,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1896年洛倫茲提出的電子論,將麥克斯韋方程組應用到微觀領域,並把物質的電磁性質歸結為原子中電子的效應。這樣不僅可以解釋物質的極化、磁化、導電等現象以及物質對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現象;而且還成功地說明了關於光譜在磁場中分裂的正常塞曼效應;此外,洛倫茲還根據電子論導出了關於運動介質中的光速公式,把麥克斯韋理論向前推進了一步。

在法拉第、麥克斯韋和洛倫茲的理論體系中,假定了有一種特殊媒質"以太"存在,它是電磁波的荷載者,只有在以太參照系中,真空中光速才嚴格地與方向無關,麥克斯韋方程組和洛倫茲力公式也只在以太參照系中才嚴格成立。這意味著電磁規律不符合相對性原理。

關於這方面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導致了愛因斯坦在1905年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它改變了原來的觀點,認定狹義相對論是物理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它否定了以太參照系的存在並修改了慣性參照系之間的時空變換關系,使得麥克斯韋方程組和洛倫茲力公式有可能在所有慣性參照系中都成立。狹義相對論的建立不僅發展了電磁理論,並且對以後理論物理的發展具有巨

㈣ 誰發明了電

1、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了電。在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

2、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富蘭克林做了多次實驗,並首次提出了電流的概念。

3、富蘭克林讓別人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富蘭克林對電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通過設計1752年著名的風箏實驗,「捕捉天電」,證明天空的閃電和地面上的電是一回事。

4、科學家用金屬絲把一個很大的風箏放到雲層里去。金屬絲的下端接了一段繩子,另在金屬絲上還掛了一串鑰匙。當時富蘭克林一手拉住繩子,用另一手輕輕觸及鑰匙。於是科學家立即感到一陣猛烈的沖擊(電擊),同時還看到手指和鑰匙之間產生了小火花。而且科學家的手被彈開了,這個實驗表明:被雨水濕透了的風箏的金屬線變成了導體,把空中閃電的電荷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這在當時是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一年後富蘭克林總結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避雷針。

(4)用電學發明擴展閱讀:

1、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

2、我們用的電池和伏特當初所製造的電池組,是運用相同的原理。電池的外殼都是由鋅製成;鋅的外面再會覆蓋一層塑料或洋鐵皮,以防止電池發生滲漏的情形。在電池裡沒有銀片或銅片,而是在正中央有一根碳棒。

3、電的發現和應用極大的節省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使人類的力量長上了翅膀,使人類的信息觸角不斷延伸。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方面:能量的獲取轉化和傳輸,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電的發現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的革命,由它產生的動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斷的釋放,人對電的需求誇張的說其作用不亞於人類世界的氧氣,如果沒有電,人類的文明還會在黑暗中探索。

㈤ 有關電學的小發明

你看看燈泡吧。。。

㈥ 電是誰發明的

富蘭克林發現電,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可產生電,愛迪生發明電燈
滿意請採納

㈦ 電學小發明怎麼做啊

真詳細。。。。。。。。。。。。。。。。。。

㈧ 電學小發明

什麼問題哈?
你做個 水果電池吧-- 就是橘子、蘋果等 然後用2個不同的金屬片做電極, 然後接小燈泡試試

㈨ 著名電學的科學家

歐 姆
喬治·西蒙·歐姆(Georg Simon Ohm,1787—1845)1787年3月16日生於德國埃爾蘭根城,父親是鎖匠。父親自學了數學和物理方面的知識,並教給少年時期的歐姆,喚起了歐姆對科學的興趣。16歲時他進入埃爾蘭根大學研究數學、物理與哲學,由於經濟困難,中途綴學,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學業。歐姆是一個很有天才和科學抱負的人,他長期擔任中學教師,由於缺少資料和儀器,給他的研究工作帶來不少困難,但他在孤獨與困難的環境中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自己動手製作儀器。
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美國科學家、物理學家、社會活動家,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民主主義者。1706年1月17日生於波士頓的一個工人家庭。1714年入小學,僅讀二年。1718年12歲時開始作印刷學徒工。但他對科學十分嚮往,勤奮自學,掌握了義大利、西班牙等多種外語和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由於天才和勤奮,終於使自己成為舉世矚目的偉大科學家和發明家。富蘭克林最卓越的貢獻是為電學史上樹起了一塊豐碑。電學是近代科學中較為年輕的一門科學,富蘭克林的成就開創了電學史的新紀元。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大氣電理論。
1749年他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證明了閃電是一種電力性質,閃電和電火花具有同樣的特性,都是瞬時的,都是相似的光和聲,都能燃著物體、熔解金屬、流過導體、具有集中於物體尖端的特點。他還證明了閃電和電火花都能破壞磁性和殺死生物等。富蘭克林用著名的風箏實驗,證實了他的觀點:閃電就是一種放電現象。
1752年7月在費城一次雷雨天氣中,他把風箏放入空中,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把「天電」引入了萊頓瓶,成功地證實了閃電的特性。1753年他在充分研究了「天電」特性並進行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發現了尖端放電現象,從而發明了避雷針。這是人類在征服大自然的道路上邁出的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
富蘭克林的「電的單流體說」,以及正電和負電概念的引入,使人們更進一步了解了電的本質,並使電成為可以定量的物理量了。他認為,電的「二流體論 」是沒有根據的,電只有一種,每個物體都具有一定量的電,磨擦不能創造出電,只能使電從一個物體轉到另一物體,它們的總電量保持不變,得到電的物體帶正電,失去電的物體帶負電。他的理論為電荷守恆定律的發現奠定了理論基礎。

閱讀全文

與用電學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