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秦漢魏晉南朝期領先世界的科技發明有哪些
1、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科學技術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居世界領先地位。一貫為中國古代人們所重視的天文歷法、算學、醫葯學,又有了新突破。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更具開創性,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巨大而又深遠。 關於天文歷法的成就,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制訂並頒行「太初歷」。漢初沿用秦歷,即「顓頊(zhuān xū)歷」。但秦朝頒行的「顓頊歷」行用百年,誤差越來越明顯。漢武帝命天文歷算專家制訂的更科學的新歷法,太初元年(前104)編定。這部新歷法就是「太初歷」。它以正月為歲首,而且努力協調太陽紀年、太陰紀月的矛盾,因此是一部較完整,在當時也更科學的歷法。歷法對農業生產有直接指導作用。第二,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太陽黑子的准確記載。第三,張衡的科學成就。他對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學解釋,指出:「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張衡《靈憲》)他還製作了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早於歐洲一千七百多年。張衡「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2、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西晉的短暫統一外,一直呈現著分裂的局面,但各分立的政權由於民族的融合,文化傳統並沒有中斷,在秦漢的基礎上有了一些新的發展,也出現了一批傑出的科學家。
天文學上,一些天文學家根據實際觀測,修正和發展了歷代對天體運動的認識。如歲差,由於太陽、月亮和行星對地球赤道突出部分的攝引,使地球自轉軸的方向 不斷發生微小變化,使得冬至點在恆星間的位置逐漸西移,每年的移動值就叫做歲差,東晉時的虞喜首先提出了歲差的概念,並對歲差進行了探討,他根據歷史記錄 進行推演計算,提出了每50年向西移動一度的歲差值,經過他的開拓後,後世的天文學家就不斷地在修正歲差的數值。再如太陽、五星的運動,北齊的天文學家張 子信在海島上利用渾儀對日月五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觀測,從而發現太陽和五星運動的不均勻性,雖然他的解釋並不正確,但是為後人的思考提供了思路。通過 大量的實際觀測,一些天文數據逐漸准確,19年7閏的歷法進一步精確,祖沖之在大明歷中提出了每391年設置144個閏月的看法,使回歸年的長度得到了更 為精密的結果,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8148日,比現今的推算僅差了46秒。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取得的成就也較大,數學體 系的內容逐漸充實,在數學家中,最為著名的是劉徽和祖沖之。劉徽通過「割圓法」對圓周率進行推算,這種發放把極限的概念運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劉徽推算了兩 個圓周率的數值,一個是3.14,另一個是3927/1250(相當於3.1416)這些數據是當時世界上最准確的數據。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在劉徽成果 的基礎上,把圓周率的計算推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峰,他運用「割圓術」,求出了精確到第七位數的圓周率,即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 之間,祖沖之還得出了兩個用分數表示的圓周率數值,一個是355/113,一個是22/1,前者稱為密率,後者稱為約率。除了圓周率之外,祖沖之還創立了 球體體積的公式,在研究過程中,他還運用了立體幾何的一條公理:「等高處截面積相等的兩個立體,其體積必相等」。
魏晉南北朝的道教盛 行煉丹,道士在煉丹的過程中,發現了物質變化的各種現象,並對其中的某些規律進行了探討。煉丹家在《周易參同契約》中說明汞不易粘附其它物質,會形成汞珠 到處流動,具有較強的揮發性。有些道士還汞能與鉛形成汞鉛齊,來固定汞不易控制的性能。從道士留下的一些煉丹方子中,還可以知道,當時已經利用消石(硝酸 鉀)和醋的混合液來溶解黃金。在煉丹中,道士們還發現了一些化學反應,丹砂(硫化汞)可以煉成金屬汞,金屬汞與硫黃加熱則成了黑色硫化汞,再升華就是紅色 硫化汞的結晶,在實踐中,他們還掌握了鐵對銅鹽的置換反應。
在魏晉南北朝的史料中,人們還發現了指南車的機械結構,指南車以簡單的結 構,就能使木人的手臂始終指向南方,關鍵在於傳動機構或聯或斷的設計,當車輛偏離正南方向時,如向東,車轅的前端向左移動,而後端就向右移動,即將右側的 傳動齒輪放落,使車輪的轉動能帶動木人下大齒輪向右轉動,恰好抵消車輛向左轉彎的影響,使木人指南的方向不變。
❷ 南北朝時期的園藝發明了什麼技術
南北朝時期的園藝,比較突出的是在果樹的繁殖和栽培技術有不少創造發明,在嫁接繁殖、果樹疏花、修剪,以及防治蟲害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齊民要術》就詳細論述了果樹繁殖、栽植、管理及蟲害防治等技術。
南北朝時期的大部分果樹採用分株、壓條和扦插方法繁殖。這一時期嫁接繁殖技術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可稱為1400多年前古代農業技術發展上的一大成就。
當時已知嫁接繁殖可以保持品種的優良特性和提早結果;並知道宜從壯樹上選取向陽的枝條充作接穗,用作接穗的枝條部位不同,可影響嫁接苗長成後的樹形和結果年齡的早遲。嫁接時間則以枝條萌發時為宜。
對具體操作方法,當時已注意到使嫁接必須密接,接後要封土,保持濕潤,以利於成活。後來又進一步認識到嫁接親和力取決於兩樹間的親緣關系。
在果樹疏花、修剪、防治蟲害等方面,南北朝時也創造了許多可貴的經驗。如已注意到果樹開花過多與坐果率之間存在矛盾。對棗樹採取了「以杖擊其枝間,振去狂花」的措施,認為花繁則果實不成。
此外,還創造了用斧背擊傷果樹皮,阻礙養分分流下行,以提高坐果率的「嫁棗法」,可以說是後來疏果和環狀剝皮技術的起源。
在果樹防寒防凍方面,南北朝有冬季葡萄埋蔓,板栗幼苗「裹草」,以及熏煙防霜等方法。
唐宋時期,我國的園藝技術達到很高水平,許多技術世界領先。觀賞園藝發展迅速,出現了很多牡丹、芍葯、梅和菊花等的名貴品種。
❸ 南朝發明了什麼治煉技術
灌鋼法
❹ 南北朝哪些偉大的發明
沒記載。這段歷史基本上空白,甚至就是入侵中原的少數民族寫的,可想而知有些什麼記載?!但是南北朝時代,因為項羽劉邦自私大王們之亂形成數百年亂世漢朝、漢朝亂世之復辟封建農奴主官僚豪強世襲貴族體系自我毀滅而徹底崩潰,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一次短暫文明文化復興,當然代價也是出奇的大。
四大發明之火葯應該是這個時代發明的。
會「噴水」的魚洗盆,出土文物 大概就是這個時代
❺ 東晉南朝時期手工業的重大發明是
東晉南朝時期手工業的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紡織業比較發達,養蠶技術已經相當可觀,豫章等地一年蠶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絲、綿、絹、布等是南朝調稅的主要項目,因此紡織是民間普遍的副業。其中荊、揚二州的紡織業尤為發達。
織錦業在益州也頗負盛名。劉裕滅後秦,把關中的織錦戶遷到江南。南朝後期,織錦業也發達起來。富豪人家穿綉裙,著錦履,以彩帛作雜花,綾作服飾,錦作屏障。
南朝時,政府都設有專官管理礦冶。建康尚方有東、西二冶(宋、齊時有南冶,後廢),州、郡有礦冶的設冶令。另外還有不少私家冶鋪作坊。在冶鑄技術上,用水排鼓風冶鑄已在南朝應用。煉鋼技術也有很大進步。那時還發明一種雜煉生鐵和熟鐵的灌鋼法,即把生熟鐵混雜起來冶煉,火候到時,生鐵先熔化,滲淋入熟鐵中,然後取出反復鍛煉,就成為優質鋼,用來製造寶劍和刀、鐮。
到三國、西晉時,瓷器的燒制已經達到成熟階段,東晉、南朝時又有新的發展。當時瓷器的代表性產品是一種通體青釉的青瓷,產地比較集中的是會稽郡(浙江紹興)一帶。青瓷胎質純,硬度高,釉料勻,通體青瑩,造型多樣美觀。據近年考古發掘,江南許多地區的制瓷技術逐漸成名,並各有自己的特點。
造船業在吳國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展。運輸、作戰用的艦船隻很多,往來於東海、南海和內地河道的船隻頻繁,大者可載重二萬斛。
造紙業有了新的發展。壓光和染色是這一時期造紙技術的新成就。當時紙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紙是一種質地優良的紙張。造紙業的發達對當時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❻ 南北朝時發明了什麼,使中國鋼鐵
C灌鋼法
灌鋼法又叫團鋼法,或生熟法,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17世紀以前,世界各國一般都是採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經過「塊煉法」--「百煉鋼」--「炒鋼法」的發展歷程,中國發明了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
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技術更為先進的灌鋼法,用此法製作的兵器堅韌鋒利.北宋時期,已經有了以煤作為燃料冶鐵的明確記載.冶鐵爐的溫度因此得到提高,於是加速了冶煉進程,提高了冶鐵業的生產效率.
方法為:選用品位比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質生鐵,然後,把液態生鐵澆注在熟鐵上,經過幾度熔煉,使鐵滲碳成為鋼.由於是讓生鐵和熟鐵「宿」在一起,所以煉出的鋼被成為「宿鐵」.灌鋼法是中國古代煉鋼技術上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同百煉法或炒煉法比較,其優點
❼ 兩晉南北朝有哪些發明
科技成就: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秦漢時期的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中的某些內容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張衡製造的地震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華佗製作的「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南朝的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❽ 南朝時期,什麼發明大大提高了鋼的質量
南朝齊、梁時的陶弘景首先記載了 灌鋼法
綦毋懷文發展的灌鋼法,是中國冶金史上的一項傑出成就和偉大創新,在世界煉鋼史上佔有一定地位。灌鋼法的進一步革新,使鋼的產量和品質大大提高,為隋唐以後生產力的大幅度增長提供了條件。
❾ 兩漢和南北朝有哪些發明
農業: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手工業:
兩漢,能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西漢的長安、臨淄等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以及絲綢之路大量絲綢遺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說明漢代絲織業的成就。絲織業的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條件;漢代時棉織業產生,如新疆地區種植棉花;會嵇地區出產的葛,是當地著名的越布漢光武帝將它列為貢品。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 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漢代時發明了擼、舵和布帆,還使用錨,表面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
南北朝 馬鈞擅長機械應用,提升生產量,製作出水轉百戲和失傳的指南車,榮獲「天下之名巧」的美譽。他改良漢代的織綾機,使織出花紋具立體感,能與蜀錦相媲美。改良漢末畢嵐的龍骨車,發明出龍骨水車來灌溉較高位的農田。現在部分梯田仍在使用。他還將發石車改造成輪轉式發石車,提升拋擊量與速度。
諸葛亮為了方便在山地棧道運輸,發明「木牛流馬」。其構造歷代文獻有異,學者一般認定為獨輪車及四輪車,目前未有確實答案。他發明可以連續發射十箭的連弩,又稱「元戎」。另外,據說源自諸葛亮設計,用於傳遞信號的孔明燈,被公認為熱氣球的始祖;據《事物紀原》載,諸葛亮也最早製造出長槍的原形,長槍最後漸漸取代了長矛。
劉徽為數學家,他自幼對數學有興趣,學習中國古代數學的重典《九章算術》。年長後於曹魏景元四年(263)著有《九章算術注》,藉由自己的註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後劉徽又著作《九章算術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後稱《海島算經》),這使中國測量學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