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想像的表現

創造想像的表現

發布時間:2021-07-27 20:27:44

創造想像分為哪三個方面

創造想像形成的條件
1.社會實踐要求與人的創造性需要
社會實踐的各個領域,存在著大量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不斷向人們提出新的問題,需要人們在創造性想像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思維,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這就不斷產生著創造新事物、解決新問題的需要,當這種需要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激勵人從事各種創造活動,形成創造性想像的動力.例如,以前人們用紙糊窗戶,人們為了提高窗戶的亮度和防人浸濕破壞,產生了對玻璃的想像.它推動了製造玻璃的創造活動,經過反復實踐終於製造出玻璃.但在玻璃的使用過程中,發現玻璃不能透過紫外線和不夠堅固,於是又想像能有一種透過紫外線和像鋼一樣堅硬的新型玻璃.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是這樣,已實現的想像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產生新的想像,新的想像又推動新的創造活動.
2.廣博的知識與豐富的表象儲備
想像中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是以頭腦中舊有表象為基礎的,沒有舊有記憶表象作為原材料,新的表象是不可能被加工出來的,創造性想像也就根本談不上.另外,人的知識經驗范圍決定著表象的豐富程度.知識愈廣博,已有表象就愈豐富,組成的新形象也愈深刻、愈生動,創造性想像活動也就頻繁.科學家發明創造需要全面掌握有關的豐富資料,文學家創造需要深入生活、廣泛調查研究等,都是創造性活動必要的儲備工作.
3.思維的積極活動
創造性想像是通過對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和重新組合,在頭腦中建立新形象來進行的,它不是感性材料的胡亂堆砌,而是一種嚴格的構思過程,受思維活動的控制、調節和支配.只有通過積極、嚴密的思維才能保證創造想像沿著正確的方向順利進行,它的產物才會符合現實的要求,才會具有社會價值.
4.原型啟發
原型就是與所要創造的事物相類似的事物.原型啟發是指從類似事物中能發現所要創造新事物的形象、構成部件,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途徑等.它是從其他事物中得到解決問題的啟示,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起了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例如,魯班因為茅草割破手而發明了鋸子,牛頓從蘋果落地而聯想到地球引力,並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些都是原型啟發的典型例證.前蘇聯心理學家b.a.克魯捷茨基在《心理學》一書中,對人類在手的啟發下改善勞動工具的創造活動進行了形象的對照,充分說明原型啟發的重要作用.
5.靈感
創造過程中新形象的產生常常帶有突然性,被稱為靈感.它是人以全部精力去解決所思考的問題或完成創造活動時,由於偶然因素的觸發而突然出現的頓悟現象.就像有的詩人在構思時,雖然長期醞釀仍然理不出頭緒,但偶然受到某一事物啟發就豁然開朗,詩句唾手可得,一揮而就.靈感是人們長期艱苦勞動的結果,人長期思索某個問題就會在大腦中形成許多神經聯系,一旦受到某種事物的刺激,這種神經聯系系統就可立即接通產生靈感.所以,靈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腦固有的,它是長期勞動的產物.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過:「靈感是這樣的客人,他從來也不愛拜訪懶惰的人.」著名畫家列賓也說:「靈感是艱苦勞動的獎賞.」靈感的產生帶有突發性,靈感常出現在一些偶然的情況下,如散步、洗澡、睡夢中等.古希臘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時,當他進入浴盆導致水溢出時,突然靈感出現,他激動地在街上狂叫:「我發現了!我發現了!」即發現了阿基米德定律.靈感狀態常和人最清晰的意識、最活躍的思維活動相聯系.靈感狀態表現為注意力的敏銳狀態,思想活動極為活躍,工作效率極高.相反,一個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人,想像貧乏,思維刻板,則無靈感可言.

Ⅱ 動機在創造想像活動中有哪些表現

創造抄想像動機是創造想像的直襲接推動力。動機在創造想像活動中表現出三種功能:

①激活功能——即激活表象;

②指向功能——指向創造想像的目標,按目標、標准加工表象;

③調整功能——主體進行創造想像時,能否成功,維持整個程序,達到目標,取得成果,都依靠動機的調整功能。

Ⅲ 創造想像的特點包括目的性嗎

如果只說想像力的話,是沒有什麼目的的,因為想像力就是我們腦海中的一種本能,但是如果說到創造的話,肯定是有一個目的的,如果沒有目的就沒有必要創造。

Ⅳ 幼兒創造想像的表現有哪些

幼兒想像有以下特點:
(1)幼兒想像以不受意志控制的無意想像和再造想像為主,創造想像開始發展。幼兒想像是在活動中產生的。當幼兒看到娃娃時,就想像自己要當媽媽。但幼兒有時也把現實與想像混淆,如當幼兒聽到夥伴津津有味地講述自己去游樂場玩得特別好好時,他對既羨慕又想像著游樂場有多好玩,就會說:「我媽媽也帶我去了。」這並非說謊,而是幼兒將想像與現實混淆。
(2)幼兒的想像有誇張性或不確切性,如幼兒畫畫時,常把衣服扣子或他喜歡的
東西畫得很大。
(3)幼兒想像水平較低,想像很簡單或是零碎、不夠完整。如3歲的幼兒,看到玩具的方向盤就會手握方向盤,嘴裡不停地「嘟嘟,嘟嘟」叫著,想像著自己是司機在開車。至於開車到哪裡?去干什麼?則不清楚、不確定。
(4)幼兒已經有了創造想像的萌芽。此時創造想像多依賴於過去感知過的事物或聽過的故事,或由成人語言的描述而產生創造想像。另外,幼兒5~6歲時能按一定目的想像游戲如何開展,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較有系統而完整地想像出遊戲主題和如何豐富主題,深入開展游戲。因此,成人應多豐富幼兒感性知識和經驗,並在游戲中多為其准備一些游戲材料,這有利於幼兒通過游戲發展想像力。

Ⅳ 想像的特徵有哪些

1.普通心理學中的解釋:想像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選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想像也思維有著密切的聯系,都屬於高級的認知過程,它們都產生於問題的情景,由個體的需要所推動,並能預見未來。
2.心理學上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也可理解為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設想。例如:不難想像/想像不出。
3.想像是人在腦子中憑借記憶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生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也就是人們將過去經驗中已形成的一些暫時聯系進行新的結合。它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

a.想像可分為不隨意想像和隨意想像。
不隨意想像是沒有預定目的和計劃而產生的想像。夢是不隨意想像的極端情況。隨意想像是有預定目的、自覺地進行的想像。
b.根據想像的創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指主體在經驗記憶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再現客觀事物的表象;創造想像則不僅再現現成事物,而且創造出全新的形象。
文學創作中的藝術想像屬於創造性想像,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存在於整個過程之中。即作家根據一定的指導思想,調動自己積累的生活經驗,進行創造性的加工,進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藝術形象。
童話創作離不開想像,而童話創作中的幻想形象就是創造性想像的產物。讓兒童多讀童話作品,有助於培養他們的想像能力。

Ⅵ 想像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1、補充作用:對人類認識活動的補充。

2、預見作用:預見活動結果,指導活動方向。

3、代替作用:滿足現實中不能實現的需要。

4、對機體的調節作用:

「聖斑現象」:在歐洲的中世紀,發現有一些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病人,當他們想到耶穌基督受難的痛苦時,其手掌和腳掌上就會出現瘀血或潰瘍的症狀,形同自己受到同樣的酷刑一樣。

「念動現象」:又叫意動現象,很普遍:

當人們手拿一根系著重錘的直線,閉上眼睛想像重錘作圓周運動時,會發現重錘真的轉動起來了。

如想像舉重時,會感覺到肌肉的緊張,並能記錄到肌肉相應的生物電活動;想像視物引起眼動。

想像不僅可以改善個體的身體狀況,也能使人體出現病理性變化。如假孕、誤診、被害妄想症等。

(6)創造想像的表現擴展閱讀:

想像活動中的認知加工:

1、粘合

粘合就是把兩種或以上本無關系的客觀事物的屬性和特徵結合在一起,構成新形象。

2、誇張

誇張是故意增大或縮小客觀事物的正常特徵,使他們變形,《格列佛游記》中的大人國和小人國就是經典的例子。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對客觀事物賦予人的形象和特徵,從而產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據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徵來創造新形象。

作家﹑藝術家用以概括現實生活﹑創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就是通過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從中提煉出最能體現某種人物或某種生活現象特點的素材進行整合、虛構,在藝術加工基礎上創造出新的藝術現象來。

Ⅶ 誰知道什麼是創造想像

(一)創造與創造力
創造就是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或產物。人類的所有創造有四大共同的特點:①創造的主體性,即創造活動的主體是現實的人,自然變化的結果不屬於創造。②創造的可控性,即任何一種創造都是主體有目的地控制、調節客體的一種活動,是主體為實現自身的目標作用於自身客體、自然客體和社會客體而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變換過程。③創造的新穎性,即任何一種創造活動必須能產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成果。④創造的價值性,即任何一種創造活動都是具有社會價值的,是能促進人類進步的。
所謂創造力,是指主體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來並發展起來的各種能力的總和,主要是指能產生新設想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能產生新成果的創造性技能。創造性思維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集中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感性知覺能力、知性分析能力、理性辯證綜合能力;觀察能力、選擇能力、想像能力。創造性技能包括:發明革新的能力、科學研究的能力、組織管理的能力、獲得信息的能力、演說表達的能力、文字寫作的能力、社會活動的能力。
(二)創造過程
1.發動階段即引起創造沖動的階段。創造沖動或由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需要引發,或由科研過程中需要解決新出現的矛盾引發。發現問題還要明確地把問題提出和表達出來,要搞清問題的症結所在。
2.准備階段即為解決問題積累和整理材料階段。充分佔有材料是解決問題必不可少的前提。
3.潛伏階段即創造的醞釀、孕育階段。針對要解決的問題強化創造意識和興致,同時頭腦緊張工作,按一定方向深刻思考,作出各種假設,力求從周圍的事物中得到啟發,促使創造設想成熟。這一階段往往呈現「入迷」狀態,有時是短暫的,有時則是漫長的。
4.解決階段即頓悟、明朗階段。大腦進入高度興奮和異常清晰狀態,記憶庫中貯存的一切知識單元都充分調動起來,智力流動達到白熱化,興奮點完全集中在要解決的問題上,突然靈感閃現,豁然開朗,創造設想成熟為假說,產生創造方案。
5.驗證階段即對新的方案進行檢查驗證。如果證明是正確的,則創造成功;如果發現錯誤,就要總結經驗教訓,繼續研究,有時要改變思維方向。

Ⅷ 創造想像的形象具有以下哪些特點

首創性。

獨立性。

新穎性。

想像活動中的認知加工:

1、粘合(或稱比擬)
粘合就是把兩種或以版上本無關系的權客觀事物的屬性和特徵結合在一起,構成新形象。

2、誇張
誇張是故意增大或縮小客觀事物的正常特徵,使他們變形,《格列佛游記》中的大人國和小人國就是經典的例子。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對客觀事物賦予人的形象和特徵,從而產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據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徵來創造新形象。

Ⅸ 興趣 需要 想像和創造的表現在哪

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無意想像占重要地位,有意想像初步發展
幼兒期兒童無意想像占重要地位,小班兒童表現得尤其突出。
(一)想像的目的性不明確
幼兒想像的產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像不指向於一定目的,僅以想像的過程為滿足。
小班兒童無論在游戲、繪畫還是做泥工等活動前,不知道自己將要創造出什麼形象,他們只是在行動中任意擺弄物體,或畫出線條圖形,而且隨時自發地改變物體的狀態或改畫其他圖形。當物體有了實際的變化或看到自己畫出的圖形時,才引起幼兒頭腦中出現新形象。例如,在活動之前問小班兒童:「你想玩什麼?」「你想畫什麼?」他總是望著你直搖頭,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個聽診器,他就講「我要做醫生」。如果看到周圍小朋友在畫氣球,他就講「我畫氣球」。當你交給他一團泥,問他想做什麼,他只知道接過泥高興地玩起來,而不知道怎麼回答,直到搓成個長條或扁圓體時,才會大聲地叫喊起來:「面條!」「餅子!」要他們想好玩什麼再取玩具,想好畫什麼再動手作畫是極困難的。
小班兒童事先無一定的想像目的,他們以想像過程為滿足。對有興趣的內容願反復進行想像。例如,畫圖畫時,在一張畫紙上,可以重復地畫著一個個物體的圖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給畫上了才滿足。在聽故事時,有趣形象的情節在腦中引起生動的想像,感到極大的愉快,於是不管教師已經將故事講完,還要求再講,哪怕是重復地講同一內容也樂意聽。
(二)想像的主題不穩定
在正確的教育下,幼兒可以在想像之前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但他們往往不能為達到預定的目的而堅持行動,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改變主題。例如,幼兒正在用積木建造「大橋」,忽然看到別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動物來,他便想像起動物園,而想玩「動物園」的游戲,於是立即推倒「大橋」的建築,搭起「動物園」來。
幼兒也受本身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想像的主題。例如,幼兒願意當「醫生」,所以玩「醫院」游戲時,忽而又想當「老師」,於是改變主題,而改玩「幼兒園」游戲。角色不穩定,影響主題不穩定。
繪畫也如此,畫娃娃的孩子,當看到鄰座的小朋友畫了個「小兔」很好玩,他也會改變主題,翻過紙來改畫小兔。或者原先畫著娃娃,忽然想起小兔,便改變主題畫小兔了。
(三)想像過程常常受情緒和興趣的影響
幼兒的情緒常常能夠引起某種想像過程,或者改變想像的方向。例如,一個小朋友畫了一朵小紅花,很高興,要求教師來看,適逢教師在指導別的小朋友作畫,沒有及時去看,頓時,這個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緒受到了影響,很不高興,過了一會兒,等教師走到他跟前時,只見畫紙上的小紅花已被粗黑線條塗沒了。當教師詢問他時,他冷冷地說:「已經送掉了。」又如,「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是以小雞都被老鷹抓走而告終的,可是幼兒同情被抓去的小雞,於是就產生了這樣的想像:大公雞和老母雞趕來,把老鷹啄死,最後小雞被救回來了。
在幼兒園教育的影響下,隨著幼兒言語的發展,到了中班、大班,特別是大班,有意想像逐漸發展起來。他們能夠按著成人的要求、方向進行想像活動,想像有了預定的主題。如在游戲時可以先商定玩什麼,然後再根據主題確定角色的分配和游戲的規則,對周圍的玩具和游戲材料,也能根據游戲的需要靈活地選擇使用。畫畫時,也能夠預先想好要畫的內容。想像的主題也趨於穩定,例如編故事時,可以不離題地一直編下去直到全部編完。他們已不滿足於想像的過程,而是使想像服從於一定的目的。達到了目的,想像活動才結束。自然,與年長兒童相比,幼兒想像的有意性僅是初步的。

二、再造想像佔主要地位,創造想像開始發展
在幼兒期,再造想像佔主要地位,表現為,想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復制性和模仿性。想像的內容基本上重現一些生活中的經驗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節。例如,幼兒在「幼兒園游戲」中扮演的教師,常常是重現他班上的教師的模樣。在「家庭游戲」中扮演父母,就是重現自己父母的舉止。在自編故事時,往往把自己的行為作為故事中主人公的行為加以描述,或者僅是模仿以往聽過的故事情節而已。小班兒童甚至在玩具和游戲材料的使用上都缺乏靈活性。例如,喂娃娃吃飯,必須有玩具小匙子;「洗手」得跑到自來水龍頭下,否則就認為不像。
到了中班、大班,盡管兒童仍以再造想像為主,但較之小班兒童想像的靈活性有所增加,他們可以不受具體實物的限制。例如,喂娃娃吃飯,有玩具小匙子固然可以使用,沒有小匙子時,他們會用冰棒棍、筆、長形積木,甚至徒手做喂飯的動作。「洗手」也不需要在水龍頭下,只要在洗手動作的前後假裝開關龍頭即可。
隨著幼兒言語的發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幼兒的再造想像中,出現了一些創造性的因素。例如,教師要求兒童學畫一個人,教師的范畫是一個徒手的人,可是兒童憑借想像畫了個手舉紅旗的人。又如,畫小雞時,還在周圍畫了些米粒和小草,想像小雞吃食。在復述故事時,也往往加上自己想像的情節。
在幼兒期,創造想像開始出現。例如,幼兒玩「食堂游戲」,他們不僅重現日常的燒飯、開飯等內容,而且還會創造性地將菜場工人叔叔送菜上門的情節組合到游戲中去,而且與「過家家」、「幼兒園」等游戲串連起來,構成一個新的主題。在自編故事結尾時,可以將過去經驗中的各種表象有機地組合起來,編出個新的故事結尾。在良好的教育和訓練下,大班幼兒的想像可以發展到較高的水平,表現出明顯的創造性。例如,前述的《盪鞦韆》這一幅水墨畫,榮獲1979年世界兒童畫一等獎,這幅畫充分反映了幼兒富於幻想,創造想像已經開始發展。

三、想像容易同現實混淆
想像同現實混淆,是指把想像的東西當做現實的東西。幼兒期兒童有時把渴望得到的東西說成已經得到的東西;把希望發生的事情當做已經出現的事情來描述。這些就是想像同現實混淆的表現。此外,幼兒在參加游戲或欣賞文藝作品時,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樣,身歷其境,或與劇中人物同興奮、共憂愁,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這也是由於想像和現實混淆的緣故。這種現象在小班、中班兒童常常明顯表現出來。例如,小班兒童在做體育游戲「大灰狼和小白兔」時,教師扮演大灰狼,小朋友扮演小白兔。平時「大灰狼」只是嚇唬一下,並不抓住「小白兔」。有一次,教師想促使小朋友跑得快一點兒就抓了一隻「小白兔」。頓時,這只「小白兔」怕得哭了起來,口中喃喃說著:「大灰狼會吃掉我的,大灰狼會吃掉我的。」甚至以後幾天玩這個游戲時,也不願當小白兔,而且還說「大灰狼會吃掉我的」。
大班兒童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認識能力也漸漸提高,能夠分清「真的」和「假的」、「想像的」和「真實的」。如「六一」兒童節,教師為兒童演出兒童故事,當「黑熊」一出場,小班兒童就神情緊張,有的甚至害怕得想離開座位;大班兒童都很高興,知道這是假的,還會勸慰小班兒童,「這熊不是真的,是老師扮演的」。
教師常常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在組織小班幼兒的學習活動時,一方面使幼兒在想像中如同故事或游戲中的角色一樣活動,分享角色的樂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來接受教育;另一方面盡量避免引起恐怖、害怕等情緒。尤其對年幼膽小的兒童,在有關的活動中,更要多加說明,使他們知道這些不是真實的,不要害怕。
此外,父母和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把幼兒談話中所提出的一切與事實不符的話,都簡單地歸之為說謊,並予以嚴厲的責備。要深入了解,弄清真相,假如由於想像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導兒童,分清想像和事實。
幼兒想像活躍,富於幻想,而且很大膽。有人從而推斷幼兒期是想像最發展的時期,幼兒比成人更富於想像力。這是不確切的。因為想像的水平直接取決於表象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分析與綜合能力的發展程度。幼兒的知識經驗和語言發展水平當然都不及成人;他們表象的豐富性、准確性都較差;思維發展水平也遠不如成人。所以,幼兒想像的有意性、廣闊性、豐富性和創造性都不會超過成人。

閱讀全文

與創造想像的表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